退伍飞行员手工造飞机 飞行器全部实现腾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23:25:14
今年45岁的李军城曾是北京军区空军的一名飞行员,有着十几年驾驶直升机的经验。1993年转业后,他开始了一项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自己动手制造飞行器。至今,他已先后造出一架自转式旋翼机和三角翼飞机,甚至还造出过一个飞碟,这几个飞行器全部实现了离地飞行。目前,李军城正在北京制造一架直升飞机,如果各种申报手续顺利,预计5月之前就可试飞。


  手工飞机看上去挺专业


  李军城制造飞机的车间在本市某家居文化广场内。这是一间四五十平方米大小的房子,为了防止不相干的人向屋内观望,窗户的下半部分用毯子遮着。但即使这样,仍有人从门缝看到里面的情况后,好奇地闯进来,对他的工作问东问西。


  车间的墙上挂着各种机械工具,地面上摆放着电焊机和切割机,周围散落着各种零件,一个样子像是汽车发动机的铁家伙被铁链绑着,吊在半空中。


  李军城把图纸和工具书摊在圆桌上,5名工人在他的指导下,敲敲打打地忙碌着。


  猛看上去,李军城的车间跟街头常见的汽车修理间差不多,但如果把目光移到房子的正中央,你就会大吃一惊:那里赫然摆放着一架直升飞机!


  直升机长约七八米,驾驶舱的样子很像是闻名世界的美国“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舱内空间比较大,摆着两张座椅,坐两个人不会感觉很挤。驾驶舱的外壁用有机玻璃制成,驾驶员坐在舱内,视野通透,可以看到正前方上下、左右180度范围内的景观。


  驾驶舱最前端是一根三四十厘米长的中空钢管,这是直升机的空速管,用来测量飞行时的高度、速度、温度和一些升降参数。


  直升机的机身借鉴了国产“直11”的外形,机身修长,呈圆筒型,从前向后逐渐变细。机身上方有两个进风孔,机身后端的尾翼由厚渐薄直刺向斜上方,尾翼上有一个圆形空洞,用来放置尾桨。


  飞机的骨架全部为钢结构,大部分骨架已蒙上了明晃晃的铝片,铝片被牢牢铆在骨架钢条上。


  李军城正在制造的直升机,远比记者想象的精致得多,飞机整体观感重量均匀,线条流畅,相当专业。尤其是机身和尾翼部分,很像是工厂制造的,完全可以用“出色”二字形容。


  造飞机的人曾是飞行员


  李军城今年45岁,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与飞机打交道。


  那时的他还是个少年,但已是家乡滑翔机学校的运动员。当时,空军招飞都是通过滑翔机学校,就这样,李军城进入到空军预备学校学习,随后又成为空军航校的一名学员。1978年,他正式成为空军北京某师直升机飞行员,后又成为北京军区空军的一名飞行参谋。


  在当兵期间,李军城先后飞过“初教6”、“米8”、“直5”、“直9”等机型,累计飞行时间超过2500小时,曾多次参加过演练、运输等任务,到转业时已是一名一级飞行员。


  就如同车迷对汽车的兴趣点不一样,有人爱开车,有人爱改装车,还有人就对汽车机械着迷,爱修车。虽然李军城的职业是开飞机,他也特别喜欢那种在空中自由飞翔的感觉,可他对飞机的兴趣却还有一个,这就是造飞机。


  1985年,李军城开始协助地方的飞行器制造爱好者制造飞机。在此过程中,他自己对造飞机的兴趣也越来越浓,想好了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1993年转业时,李军城没有像许多战友那样转到航空公司做飞行员继续飞,他告别了部队,一头扎进了飞行器制造爱好者的行列,开始和他们一起设计、制造自己的飞机。


  已造过两架飞机、一个飞碟


  从转业至今,李军城已经制造出了一架旋翼机、一架三角翼飞机。1994年,李军城在北京制造了一台自转式旋翼机。这是一种与直升机外形相似、但与直升机完全不同的较为古老的飞行器,介于直升机和飞机之间。它除去旋翼外,还带有一副螺旋桨以提供前进的动力。


  旋翼机与直升机的最大区别是,旋翼机的发动机只产生飞行的动力,而不是以驱动旋翼为飞机提供升力;飞机的升力是在旋翼机飞行过程中,由前方气流吹动旋翼旋转产生的。而直升机的旋翼与发动机传动系统相连,既能产生升力,又能提供飞行的动力。


  去年,李军城又在兰州制造了一架三角翼飞机。这两架飞机全部试飞成功。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几年前,李军城还曾制造出了一个飞碟,飞碟由一人驾驶,飞行的最高距离是离地3米,最长距离是十多米。


  在很多人看来,个人制造的飞行器能够上天算得上是奇迹,但李军城却说,造飞机不是什么难事,甚至比造汽车还容易一些,人们之所以把造飞机看成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是因为把飞行想得过于神秘,而人们平时所“熟悉”和接触到的飞行器又太高级了。比如,一提起飞机,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就是豪华、巨大的民航客机,要不就是挂满精良武器、能上下翻飞的战斗机、武装直升机。李军城说,其实这些飞机让人们感到高深莫测的部分,都不在飞行本身,而是在飞机的附加属性上,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并非飞行本身的因素。


  李军城告诉记者,从理论上讲,无论飞行器的样子是什么样,只要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有一定的动力让它打破机身自重和升力的平衡,它就应该可以离开地面。哪怕是个铁架子,只要提供足够的动力,设计原理符合空气动力学,也能升空。好比飞碟,记者难以想象是如何造出来的,可李军城随手拿出一个电动飞碟玩具,接通电源,小小的碟子就飞了起来。他说,飞碟的飞行原理比飞机还简单,它的上升力来自藏在鼓包下的螺旋桨。他自己造的飞碟跟这玩具一模一样,就是多了个驾驶舱。这是科学,绝不是什么神秘现象。


  直升机试飞后将用于商家广场装饰


  正是大家对造飞机的神秘感,促成了李军城这次造直升机。


  一次,由别人介绍,李军城结识了本市某家居文化广场的总经理,这位总经理是个交通工具的收藏爱好者,一直想买架报废战斗机摆在广场,却一直未能如愿。李军城便主动表示,做一架直升机送给他。


  起初,对方以为李军城开玩笑,飞机岂是说做就能做的?但随着李军城的解释,他决定,倒要看看李军城能不能造出直升机,于是提供了一个小厂房。随着直升机有模有样地显出形儿来,他开始相信李军城了,现在,他打算收藏这架手工的直升机,等试飞成功后,摆放在他的家居文化广场上。


  虽然让飞机升空的原理在李军城眼中并不复杂,但要实现这个原理却也非易事,毕竟要把几十甚至几百公斤的东西送上半空,还要牵扯许多方面的知识。


  这架直升机是去年12月18日开始动工的,目前正在制作旋翼。预计本月底,各种传动、电气、操纵设备就都可以安装完毕。


  根据有关规定,新飞机的试飞要在指定的机场、空域,飞行高度和半径都要逐一向有关部门申报,如果各种手续办得顺利,那么今年5月之前,直升机就可以试飞了。也就是说,李军城手工制造一架直升机仅需四五个月时间,工期之短出乎记者的意料。


  这架直升机的材料全部是民用品。飞机的骨架材料就是普通的钢管,先将钢管焊成和机身外形大小一样的圆圈,再用直的钢管把直径大小不一样的钢圈焊接在一起,这样就做成了直升机的骨架。骨架外面蒙的铝皮也不是什么特殊材料,就是普通的铝片。发动机用的是进口产品,100马力。


  那么,造这架直升机的费用是多少?李军城说出的数字再次让记者吃惊不小。他说,这架直升机为了美观已使用了一些比较好的材料,但即使是这样,飞机全部制造完成,也不过花费七八万元。


  坦承直升机首次试飞可能失败


  谈及不久之后的试飞,李军城非常诚实地说:这架飞机肯定会飞上蓝天,但第一次试飞却不一定能够离地。这是因为:首先,手工制造飞行器毕竟不同于用高科技手段造飞机,误差大、工艺粗糙是直接影响升空的原因;其次,这是他第一次造直升机,虽然以前造过自转旋翼机和三角有动力飞机,但直升机的传动和操纵系统远比前两者复杂。


  李军城制造旋翼飞机和三角翼飞机时都是试飞四五次才上了天,飞碟也试了两次才离开地面。所以如果这次直升机试飞起不来,他也不会沮丧。“一造出来就能上天,那还要试飞干嘛,飞机制造公司出的新机型不也要反复试飞、改进才行嘛。”李军城对可能出现的不顺利,丝毫不在乎,“就算试飞时顺利上了天,我们要调试的东西也很多。”


  李军城告诉记者,对飞机进行调试,他采用的也是土办法。如按严格的规矩,一架飞机是否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要经过风洞测试才行。但一次风洞测试的费用相当高,远非他所能支付,所以他采用电风扇吹烟灰的土办法来测试:在飞机前端点燃草或是纸,然后用电扇把草纸的灰吹向飞机。这时灰屑就会混在气流中,从而显示出气流的运动轨迹。这种气灰混合体吹到飞机上,仔细观察,就会清楚看到气流遇到哪部分机体时不流畅了,这部分机体就需要调整和改进。


  执着造飞机只为追求梦想


  李军城说,理论上,这架直升机如试飞成功,将来可应用于地质勘测、森林防火、旅游观光等多个用途。不过,对于自己的飞机能否变成商品,李军城从无奢望。飞机要想成为国家承认的定型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必须经过严格的97项专业检测才能实现,这对于自造的飞机太难了。事实上,他造的飞机都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后捐给了北京航空博物馆,飞碟和三角翼飞机再飞的次数也很少。


  所以,在一些人看来,李军城造飞机的举动没有实际意义———现代飞机工业已经非常发达,甚至可以一次搭载800人的双层飞机———空客A380都已问世,而他所执着的不过是非常简易的飞机。但李军城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就像电脑迷爱攒电脑一样,其实买一个不很方便吗?干嘛辛辛苦苦,又买材料又组装?因为创造的过程中有乐趣,这是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的一个方式。


  目前,全国各地都有人在执着地制造各种各样的飞机,有些人为此抛家舍业,倾尽所有,有的人干了20年还没把飞机送上天,仍锲而不舍。李军城说他非常理解这些人,虽然飞行器制造爱好者所干的事,也许是飞机发明者100多年前就已经做过的事,但他们就是想亲手试试,哪怕只离开地面1米,都足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梦实现了。李军城觉得,如果每个人都把这种精神投入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中,那么人类文明的发展会更快。


  至于说没有经济效益的事就没有意义,李军城更不认可。他说,人类虽然通过固定翼、旋翼飞机以及火箭早就实现了飞上天空的梦想,但像昆虫和鸟一样的扑翼飞行却一直没有实现。前几年,中国的飞行器爱好者一直试图攻克这个难题,结果成功做出能飞好几分钟的扑翼飞机航模的,是一位中国大学生。这足以证明,普通人一样有能力解决大问题今年45岁的李军城曾是北京军区空军的一名飞行员,有着十几年驾驶直升机的经验。1993年转业后,他开始了一项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自己动手制造飞行器。至今,他已先后造出一架自转式旋翼机和三角翼飞机,甚至还造出过一个飞碟,这几个飞行器全部实现了离地飞行。目前,李军城正在北京制造一架直升飞机,如果各种申报手续顺利,预计5月之前就可试飞。


  手工飞机看上去挺专业


  李军城制造飞机的车间在本市某家居文化广场内。这是一间四五十平方米大小的房子,为了防止不相干的人向屋内观望,窗户的下半部分用毯子遮着。但即使这样,仍有人从门缝看到里面的情况后,好奇地闯进来,对他的工作问东问西。


  车间的墙上挂着各种机械工具,地面上摆放着电焊机和切割机,周围散落着各种零件,一个样子像是汽车发动机的铁家伙被铁链绑着,吊在半空中。


  李军城把图纸和工具书摊在圆桌上,5名工人在他的指导下,敲敲打打地忙碌着。


  猛看上去,李军城的车间跟街头常见的汽车修理间差不多,但如果把目光移到房子的正中央,你就会大吃一惊:那里赫然摆放着一架直升飞机!


  直升机长约七八米,驾驶舱的样子很像是闻名世界的美国“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舱内空间比较大,摆着两张座椅,坐两个人不会感觉很挤。驾驶舱的外壁用有机玻璃制成,驾驶员坐在舱内,视野通透,可以看到正前方上下、左右180度范围内的景观。


  驾驶舱最前端是一根三四十厘米长的中空钢管,这是直升机的空速管,用来测量飞行时的高度、速度、温度和一些升降参数。


  直升机的机身借鉴了国产“直11”的外形,机身修长,呈圆筒型,从前向后逐渐变细。机身上方有两个进风孔,机身后端的尾翼由厚渐薄直刺向斜上方,尾翼上有一个圆形空洞,用来放置尾桨。


  飞机的骨架全部为钢结构,大部分骨架已蒙上了明晃晃的铝片,铝片被牢牢铆在骨架钢条上。


  李军城正在制造的直升机,远比记者想象的精致得多,飞机整体观感重量均匀,线条流畅,相当专业。尤其是机身和尾翼部分,很像是工厂制造的,完全可以用“出色”二字形容。


  造飞机的人曾是飞行员


  李军城今年45岁,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与飞机打交道。


  那时的他还是个少年,但已是家乡滑翔机学校的运动员。当时,空军招飞都是通过滑翔机学校,就这样,李军城进入到空军预备学校学习,随后又成为空军航校的一名学员。1978年,他正式成为空军北京某师直升机飞行员,后又成为北京军区空军的一名飞行参谋。


  在当兵期间,李军城先后飞过“初教6”、“米8”、“直5”、“直9”等机型,累计飞行时间超过2500小时,曾多次参加过演练、运输等任务,到转业时已是一名一级飞行员。


  就如同车迷对汽车的兴趣点不一样,有人爱开车,有人爱改装车,还有人就对汽车机械着迷,爱修车。虽然李军城的职业是开飞机,他也特别喜欢那种在空中自由飞翔的感觉,可他对飞机的兴趣却还有一个,这就是造飞机。


  1985年,李军城开始协助地方的飞行器制造爱好者制造飞机。在此过程中,他自己对造飞机的兴趣也越来越浓,想好了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1993年转业时,李军城没有像许多战友那样转到航空公司做飞行员继续飞,他告别了部队,一头扎进了飞行器制造爱好者的行列,开始和他们一起设计、制造自己的飞机。


  已造过两架飞机、一个飞碟


  从转业至今,李军城已经制造出了一架旋翼机、一架三角翼飞机。1994年,李军城在北京制造了一台自转式旋翼机。这是一种与直升机外形相似、但与直升机完全不同的较为古老的飞行器,介于直升机和飞机之间。它除去旋翼外,还带有一副螺旋桨以提供前进的动力。


  旋翼机与直升机的最大区别是,旋翼机的发动机只产生飞行的动力,而不是以驱动旋翼为飞机提供升力;飞机的升力是在旋翼机飞行过程中,由前方气流吹动旋翼旋转产生的。而直升机的旋翼与发动机传动系统相连,既能产生升力,又能提供飞行的动力。


  去年,李军城又在兰州制造了一架三角翼飞机。这两架飞机全部试飞成功。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几年前,李军城还曾制造出了一个飞碟,飞碟由一人驾驶,飞行的最高距离是离地3米,最长距离是十多米。


  在很多人看来,个人制造的飞行器能够上天算得上是奇迹,但李军城却说,造飞机不是什么难事,甚至比造汽车还容易一些,人们之所以把造飞机看成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是因为把飞行想得过于神秘,而人们平时所“熟悉”和接触到的飞行器又太高级了。比如,一提起飞机,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就是豪华、巨大的民航客机,要不就是挂满精良武器、能上下翻飞的战斗机、武装直升机。李军城说,其实这些飞机让人们感到高深莫测的部分,都不在飞行本身,而是在飞机的附加属性上,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并非飞行本身的因素。


  李军城告诉记者,从理论上讲,无论飞行器的样子是什么样,只要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有一定的动力让它打破机身自重和升力的平衡,它就应该可以离开地面。哪怕是个铁架子,只要提供足够的动力,设计原理符合空气动力学,也能升空。好比飞碟,记者难以想象是如何造出来的,可李军城随手拿出一个电动飞碟玩具,接通电源,小小的碟子就飞了起来。他说,飞碟的飞行原理比飞机还简单,它的上升力来自藏在鼓包下的螺旋桨。他自己造的飞碟跟这玩具一模一样,就是多了个驾驶舱。这是科学,绝不是什么神秘现象。


  直升机试飞后将用于商家广场装饰


  正是大家对造飞机的神秘感,促成了李军城这次造直升机。


  一次,由别人介绍,李军城结识了本市某家居文化广场的总经理,这位总经理是个交通工具的收藏爱好者,一直想买架报废战斗机摆在广场,却一直未能如愿。李军城便主动表示,做一架直升机送给他。


  起初,对方以为李军城开玩笑,飞机岂是说做就能做的?但随着李军城的解释,他决定,倒要看看李军城能不能造出直升机,于是提供了一个小厂房。随着直升机有模有样地显出形儿来,他开始相信李军城了,现在,他打算收藏这架手工的直升机,等试飞成功后,摆放在他的家居文化广场上。


  虽然让飞机升空的原理在李军城眼中并不复杂,但要实现这个原理却也非易事,毕竟要把几十甚至几百公斤的东西送上半空,还要牵扯许多方面的知识。


  这架直升机是去年12月18日开始动工的,目前正在制作旋翼。预计本月底,各种传动、电气、操纵设备就都可以安装完毕。


  根据有关规定,新飞机的试飞要在指定的机场、空域,飞行高度和半径都要逐一向有关部门申报,如果各种手续办得顺利,那么今年5月之前,直升机就可以试飞了。也就是说,李军城手工制造一架直升机仅需四五个月时间,工期之短出乎记者的意料。


  这架直升机的材料全部是民用品。飞机的骨架材料就是普通的钢管,先将钢管焊成和机身外形大小一样的圆圈,再用直的钢管把直径大小不一样的钢圈焊接在一起,这样就做成了直升机的骨架。骨架外面蒙的铝皮也不是什么特殊材料,就是普通的铝片。发动机用的是进口产品,100马力。


  那么,造这架直升机的费用是多少?李军城说出的数字再次让记者吃惊不小。他说,这架直升机为了美观已使用了一些比较好的材料,但即使是这样,飞机全部制造完成,也不过花费七八万元。


  坦承直升机首次试飞可能失败


  谈及不久之后的试飞,李军城非常诚实地说:这架飞机肯定会飞上蓝天,但第一次试飞却不一定能够离地。这是因为:首先,手工制造飞行器毕竟不同于用高科技手段造飞机,误差大、工艺粗糙是直接影响升空的原因;其次,这是他第一次造直升机,虽然以前造过自转旋翼机和三角有动力飞机,但直升机的传动和操纵系统远比前两者复杂。


  李军城制造旋翼飞机和三角翼飞机时都是试飞四五次才上了天,飞碟也试了两次才离开地面。所以如果这次直升机试飞起不来,他也不会沮丧。“一造出来就能上天,那还要试飞干嘛,飞机制造公司出的新机型不也要反复试飞、改进才行嘛。”李军城对可能出现的不顺利,丝毫不在乎,“就算试飞时顺利上了天,我们要调试的东西也很多。”


  李军城告诉记者,对飞机进行调试,他采用的也是土办法。如按严格的规矩,一架飞机是否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要经过风洞测试才行。但一次风洞测试的费用相当高,远非他所能支付,所以他采用电风扇吹烟灰的土办法来测试:在飞机前端点燃草或是纸,然后用电扇把草纸的灰吹向飞机。这时灰屑就会混在气流中,从而显示出气流的运动轨迹。这种气灰混合体吹到飞机上,仔细观察,就会清楚看到气流遇到哪部分机体时不流畅了,这部分机体就需要调整和改进。


  执着造飞机只为追求梦想


  李军城说,理论上,这架直升机如试飞成功,将来可应用于地质勘测、森林防火、旅游观光等多个用途。不过,对于自己的飞机能否变成商品,李军城从无奢望。飞机要想成为国家承认的定型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必须经过严格的97项专业检测才能实现,这对于自造的飞机太难了。事实上,他造的飞机都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后捐给了北京航空博物馆,飞碟和三角翼飞机再飞的次数也很少。


  所以,在一些人看来,李军城造飞机的举动没有实际意义———现代飞机工业已经非常发达,甚至可以一次搭载800人的双层飞机———空客A380都已问世,而他所执着的不过是非常简易的飞机。但李军城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就像电脑迷爱攒电脑一样,其实买一个不很方便吗?干嘛辛辛苦苦,又买材料又组装?因为创造的过程中有乐趣,这是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的一个方式。


  目前,全国各地都有人在执着地制造各种各样的飞机,有些人为此抛家舍业,倾尽所有,有的人干了20年还没把飞机送上天,仍锲而不舍。李军城说他非常理解这些人,虽然飞行器制造爱好者所干的事,也许是飞机发明者100多年前就已经做过的事,但他们就是想亲手试试,哪怕只离开地面1米,都足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梦实现了。李军城觉得,如果每个人都把这种精神投入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中,那么人类文明的发展会更快。


  至于说没有经济效益的事就没有意义,李军城更不认可。他说,人类虽然通过固定翼、旋翼飞机以及火箭早就实现了飞上天空的梦想,但像昆虫和鸟一样的扑翼飞行却一直没有实现。前几年,中国的飞行器爱好者一直试图攻克这个难题,结果成功做出能飞好几分钟的扑翼飞机航模的,是一位中国大学生。这足以证明,普通人一样有能力解决大问题
在我国,像这想的军迷并不在少数,只是现行的规定过于死板,制约了很多人的聪明才智。
其实这种人越多越好
技术含量不太多,单就靠他一个人实在是不容易
开过飞机就能造飞机?那中国这么多司机不是人人都能造汽车了?
我估计这些汽车,绝对都能动呢........

唉,新闻,看看而已......
以下是引用saulchen在2004-2-8 2:41:00的发言:
开过飞机就能造飞机?那中国这么多司机不是人人都能造汽车了?
我估计这些汽车,绝对都能动呢........

唉,新闻,看看而已......
你到美国去看看,正是由无数的爱好者的“狂热”才造就了美国航空工业的坚实基础。
这绝对是人才,加拿大空军里有许多飞行员就是从前学航空出身。国家应该大量召集这样的人材。。。。
我用炮竹做过火箭,可是现在我在学服装设计.
我见过f-22的航模,据说是一个北京航模爱好者做的,我看了飞行录象,是喷气发动机,当时很震惊。
爱好是要持之以恒的人生那有那么得意想干什么就可以赶什么
佩服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
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水水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呵呵 曾经有个德国高中生为自己家做过一个核反应堆发电
不信你们去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