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后驱逐舰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4:13:02
本文是根据资料整理而成,如有遗漏和不准确之处请指出。美国战后的分类很多,有DD,DDG,驱逐领舰之分。这里
不区分了。另外,像基德,其实就是斯普鲁恩斯的基础上发展的加强防空能力的版本。但是还是将其作为两型。
看看差距其实还是很大的,不知道咱们的112,113除了电子设备,比亚当斯这样的能强多少。

1. 福雷斯特·谢尔曼”级是美国二战后设计的第一代驱逐舰,主要为执行反潜任务而设计,在外形布局上仍与二战末期的“基林”级相似。该级共建造了18艘,其中后7艘(DD-945—951)原本定为“赫尔”级,但它们在服役后被统归为“福雷斯特·谢尔曼”级,但这7艘舰不同于前几艘之处是其上层建筑全部采用铝合金材料,以减轻重量和增加稳定性。随着形势的需要,该级中的4艘舰于60年代后期被改装成导弹驱逐舰,称“德凯特”级,另有6艘舰在70年代初被改装成反潜驱逐舰。进入80年代后,该级舰的主机存在严重的维修问题,于是海军当局在1983年一下子就淘汰了17艘。现有3艘“福雷斯特·谢尔曼”级驱逐舰作为纪念舰保存下来,其余舰均已解体或等待解体。

标准排水量:2750吨(原“赫尔”级的7艘为2850吨);满载排水量:3950吨(原“赫尔”级的7艘为4050吨) ;
主尺度:全长127.56米(原“赫尔”级的7艘为127.41米),全宽13.78米(原“赫尔”级的7艘为13.72米),吃水6.1—6.7米;
航速:33节;
舰员:319—332人;
主炮:Mk.42单管127毫米炮3座;
鱼雷:Mk.25固定式鱼雷发射管4具;
防空兵器:Mk.34双联76毫米防空炮2座,机枪4挺;
反潜兵器:Mk.15刺猬弹发射器2座。
雷达:SPS-40对空搜索雷达,SPS-10对海搜索雷达,SPG-35火控雷达,SPG-53炮瞄雷达;
声纳:SQS-23舰壳式。

2 .孔茨级

美国海军大型导弹驱逐舰,首制舰1957年开工建造,1958年下水,1960年服役,本级舰共10艘。
战术技术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全载/吨):5800
舰尺度(长/宽/吃水/米):156.2/15.9/7.1
航速(节):34
续航力(海里/节):5000/20
燃料储备(吨):850
舰员编制(官/兵):21/356
动力装置(类别/功率/匹):锅炉4台/85000
武器系统:1-127毫米高平两用炮;2-鱼叉四联反舰导弹发射
器;1-标准双联防空导弹发射器;1-阿斯洛克反潜火箭发射器;6-反潜鱼雷发射管;电子和雷达系统:海军战术指挥系统;塔康战术导航系统;WSC-3卫星通讯;SPS-48/37对空雷达;SPS-10对海雷达;SPG-53H炮瞄雷达;MK76/68/11/111火控雷达;SPG-55B制导雷达;电站功率(千瓦):4000
  
20世纪50年代世界正式迈入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冷战年代,海军军备竞赛也随之拉开帷幕,由于美国在航空母舰的发展方面捷足先登,苏联起步太晚,要循同一模式建立海军的话,只能跟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根本没指望与美国抗衡。因此苏联海军剑走偏锋,大力发展配备各种重型远程反舰导弹的潜艇与水面舰艇,以此作为抵销美国海军航空兵优势的重要手段,其中携带反舰导弹的潜艇是苏联海军的攻击主力。大批配备反舰导弹的W级、Z级、Q级潜艇在当时相继进入苏联海军服役,对美国海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与对手进行抗衡,美国除了改装部分爱赛克斯级航空母舰成为专职反潜航空母舰(CVS)外,还推出了一个吨位介于巡洋舰、驱逐舰之间的新舰种──反潜轻巡洋舰(CLK)来护卫航空母舰战斗群,以应付苏联潜艇威胁。美国海军的第一艘反潜轻巡洋舰是1949年安放龙骨的“诺福克”号(USS Norfolk CLK-1,标准排水量5600吨),其后本来还要建造第二艘诺福克级(CLK-2),不过因故遭到取消。稍后“反潜轻巡洋舰”又被降格为“领导驱逐舰”(Destoryer Leader,DL),因此“诺福克”号也就随之成为第一艘“领导驱逐舰”(DL-1),该舰于1953年服役。而紧接着出现的是四艘3650吨(标准排水量)“米切尔“级驱逐舰(Mitscher class DD-927~930),由于它比二战其间建造的两千吨级的“佛莱彻“级(Fletcher Class)、“艾伦•萨姆纳”级(Allen M. Sumner Class)、“基林”级(Gearing Class) 等驱逐舰都大,所以在建造过程中被升格为领导驱逐舰(改编号为DL-2~5)。不过在“米切尔”级服役之前,美国海军又取消了”领导驱逐舰”这个名词,改用曾在帆船时代出现、已经停用很久的舰种名──“护卫舰”(Frigate),但仍然保留DL前缀。上述的“诺福克”号和四艘“米切尔“级护卫舰都使用当时最新出现的1200psi高压蒸汽推进系统。
反潜的问题刚刚搞定,应对苏联数量巨大且令人生畏的反舰导弹的难题又摆上来美国海军的案头。美国海军正在建造一批计划总数为十艘的“法拉盖特”级(Farragut class DL-6~15) 驱逐舰,此时已建造到第四艘孔茨号(USS Coontz DL-9),前三艘即将服役。于是美国海军赶鸭子上架,决定全面在该级舰上加装区域防空导弹系统,使之成为美国海军第一代大型导弹驱逐舰(DLG),以强化航空母舰战斗群的防空护卫实力,抵抗来自苏联日渐强大的空中威胁。快要下水服役的“法拉盖特”级前三艘也为此进行修改,使得进度延后。原本在建造序列中排名第四的“孔茨”号因未首先安装防空导弹一步到位,反倒后来居上,于1957年开工建造,1958年下水,1960年服役,成为第一艘完工的新型导弹驱逐舰,所以该级舰被美国海军改称为“孔茨”级,不过还是有人称其为“法拉盖特”级。该级导弹驱逐舰的建造几乎总数未变,共建造10艘。
继“孔茨”级之后,美国海军继续建造更大型的导弹驱逐舰如“希莱”级、“贝尔纳普”级,甚至是核动力导弹驱逐舰“班布里奇”号和“加利福尼亚”级等,以强化航空母舰战斗群的防空护卫能力,而这些舰艇的满载排水量都突破8000吨大关。
1975年6月30日,美国海军启用新的分类规则,上述的大型导弹驱逐舰都被升格为导弹巡洋舰(CG或CGN);而五千吨级的“孔茨”级以及两艘四千吨级的“米切尔”级(DL-2、3)则因为体型太小,怎么也够不着巡洋舰的标准,所以被贬为“导弹驱逐舰”(DDG)。由于先前已经有驱逐舰使用DDG-2、3以及6~15,所以两艘“米切尔”级DL-2、3驱逐舰以及“孔茨”级都不能如同其它被升格的大型导弹驱逐舰一样沿用原来编号:于是DL-2、3分别改为DDG-35、36,而“孔茨”级则变成DDG-37~46。
在服役生涯中,“孔茨”级导弹驱逐舰历经多次现代化改良工程,例如在舰身中段加装两座MK141四联装鱼叉导弹发射架,以及接受新威胁提升(New Treat Upgrade,NTU)改良等,舰首B炮位的一具八联装MK-112“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器换成了MK-16。
“孔茨”级一服役就是三十年,常年奔波在外,为美国航母战斗群承担护航任务,到20世纪八十年代时,它已经老态龙钟、不堪重负。终于在1989年时,一项海军装备修正案促使当时已经老迈且不合成本效益的“孔茨”级与“亚当斯”级导弹驱逐舰加速除役,它们的后继者就是配备宙斯盾系统的新一代“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




--------------------------------------------------------------------------------

相关文章:本文是根据资料整理而成,如有遗漏和不准确之处请指出。美国战后的分类很多,有DD,DDG,驱逐领舰之分。这里
不区分了。另外,像基德,其实就是斯普鲁恩斯的基础上发展的加强防空能力的版本。但是还是将其作为两型。
看看差距其实还是很大的,不知道咱们的112,113除了电子设备,比亚当斯这样的能强多少。

1. 福雷斯特·谢尔曼”级是美国二战后设计的第一代驱逐舰,主要为执行反潜任务而设计,在外形布局上仍与二战末期的“基林”级相似。该级共建造了18艘,其中后7艘(DD-945—951)原本定为“赫尔”级,但它们在服役后被统归为“福雷斯特·谢尔曼”级,但这7艘舰不同于前几艘之处是其上层建筑全部采用铝合金材料,以减轻重量和增加稳定性。随着形势的需要,该级中的4艘舰于60年代后期被改装成导弹驱逐舰,称“德凯特”级,另有6艘舰在70年代初被改装成反潜驱逐舰。进入80年代后,该级舰的主机存在严重的维修问题,于是海军当局在1983年一下子就淘汰了17艘。现有3艘“福雷斯特·谢尔曼”级驱逐舰作为纪念舰保存下来,其余舰均已解体或等待解体。

标准排水量:2750吨(原“赫尔”级的7艘为2850吨);满载排水量:3950吨(原“赫尔”级的7艘为4050吨) ;
主尺度:全长127.56米(原“赫尔”级的7艘为127.41米),全宽13.78米(原“赫尔”级的7艘为13.72米),吃水6.1—6.7米;
航速:33节;
舰员:319—332人;
主炮:Mk.42单管127毫米炮3座;
鱼雷:Mk.25固定式鱼雷发射管4具;
防空兵器:Mk.34双联76毫米防空炮2座,机枪4挺;
反潜兵器:Mk.15刺猬弹发射器2座。
雷达:SPS-40对空搜索雷达,SPS-10对海搜索雷达,SPG-35火控雷达,SPG-53炮瞄雷达;
声纳:SQS-23舰壳式。

2 .孔茨级

美国海军大型导弹驱逐舰,首制舰1957年开工建造,1958年下水,1960年服役,本级舰共10艘。
战术技术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全载/吨):5800
舰尺度(长/宽/吃水/米):156.2/15.9/7.1
航速(节):34
续航力(海里/节):5000/20
燃料储备(吨):850
舰员编制(官/兵):21/356
动力装置(类别/功率/匹):锅炉4台/85000
武器系统:1-127毫米高平两用炮;2-鱼叉四联反舰导弹发射
器;1-标准双联防空导弹发射器;1-阿斯洛克反潜火箭发射器;6-反潜鱼雷发射管;电子和雷达系统:海军战术指挥系统;塔康战术导航系统;WSC-3卫星通讯;SPS-48/37对空雷达;SPS-10对海雷达;SPG-53H炮瞄雷达;MK76/68/11/111火控雷达;SPG-55B制导雷达;电站功率(千瓦):4000
  
20世纪50年代世界正式迈入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冷战年代,海军军备竞赛也随之拉开帷幕,由于美国在航空母舰的发展方面捷足先登,苏联起步太晚,要循同一模式建立海军的话,只能跟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根本没指望与美国抗衡。因此苏联海军剑走偏锋,大力发展配备各种重型远程反舰导弹的潜艇与水面舰艇,以此作为抵销美国海军航空兵优势的重要手段,其中携带反舰导弹的潜艇是苏联海军的攻击主力。大批配备反舰导弹的W级、Z级、Q级潜艇在当时相继进入苏联海军服役,对美国海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与对手进行抗衡,美国除了改装部分爱赛克斯级航空母舰成为专职反潜航空母舰(CVS)外,还推出了一个吨位介于巡洋舰、驱逐舰之间的新舰种──反潜轻巡洋舰(CLK)来护卫航空母舰战斗群,以应付苏联潜艇威胁。美国海军的第一艘反潜轻巡洋舰是1949年安放龙骨的“诺福克”号(USS Norfolk CLK-1,标准排水量5600吨),其后本来还要建造第二艘诺福克级(CLK-2),不过因故遭到取消。稍后“反潜轻巡洋舰”又被降格为“领导驱逐舰”(Destoryer Leader,DL),因此“诺福克”号也就随之成为第一艘“领导驱逐舰”(DL-1),该舰于1953年服役。而紧接着出现的是四艘3650吨(标准排水量)“米切尔“级驱逐舰(Mitscher class DD-927~930),由于它比二战其间建造的两千吨级的“佛莱彻“级(Fletcher Class)、“艾伦•萨姆纳”级(Allen M. Sumner Class)、“基林”级(Gearing Class) 等驱逐舰都大,所以在建造过程中被升格为领导驱逐舰(改编号为DL-2~5)。不过在“米切尔”级服役之前,美国海军又取消了”领导驱逐舰”这个名词,改用曾在帆船时代出现、已经停用很久的舰种名──“护卫舰”(Frigate),但仍然保留DL前缀。上述的“诺福克”号和四艘“米切尔“级护卫舰都使用当时最新出现的1200psi高压蒸汽推进系统。
反潜的问题刚刚搞定,应对苏联数量巨大且令人生畏的反舰导弹的难题又摆上来美国海军的案头。美国海军正在建造一批计划总数为十艘的“法拉盖特”级(Farragut class DL-6~15) 驱逐舰,此时已建造到第四艘孔茨号(USS Coontz DL-9),前三艘即将服役。于是美国海军赶鸭子上架,决定全面在该级舰上加装区域防空导弹系统,使之成为美国海军第一代大型导弹驱逐舰(DLG),以强化航空母舰战斗群的防空护卫实力,抵抗来自苏联日渐强大的空中威胁。快要下水服役的“法拉盖特”级前三艘也为此进行修改,使得进度延后。原本在建造序列中排名第四的“孔茨”号因未首先安装防空导弹一步到位,反倒后来居上,于1957年开工建造,1958年下水,1960年服役,成为第一艘完工的新型导弹驱逐舰,所以该级舰被美国海军改称为“孔茨”级,不过还是有人称其为“法拉盖特”级。该级导弹驱逐舰的建造几乎总数未变,共建造10艘。
继“孔茨”级之后,美国海军继续建造更大型的导弹驱逐舰如“希莱”级、“贝尔纳普”级,甚至是核动力导弹驱逐舰“班布里奇”号和“加利福尼亚”级等,以强化航空母舰战斗群的防空护卫能力,而这些舰艇的满载排水量都突破8000吨大关。
1975年6月30日,美国海军启用新的分类规则,上述的大型导弹驱逐舰都被升格为导弹巡洋舰(CG或CGN);而五千吨级的“孔茨”级以及两艘四千吨级的“米切尔”级(DL-2、3)则因为体型太小,怎么也够不着巡洋舰的标准,所以被贬为“导弹驱逐舰”(DDG)。由于先前已经有驱逐舰使用DDG-2、3以及6~15,所以两艘“米切尔”级DL-2、3驱逐舰以及“孔茨”级都不能如同其它被升格的大型导弹驱逐舰一样沿用原来编号:于是DL-2、3分别改为DDG-35、36,而“孔茨”级则变成DDG-37~46。
在服役生涯中,“孔茨”级导弹驱逐舰历经多次现代化改良工程,例如在舰身中段加装两座MK141四联装鱼叉导弹发射架,以及接受新威胁提升(New Treat Upgrade,NTU)改良等,舰首B炮位的一具八联装MK-112“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器换成了MK-16。
“孔茨”级一服役就是三十年,常年奔波在外,为美国航母战斗群承担护航任务,到20世纪八十年代时,它已经老态龙钟、不堪重负。终于在1989年时,一项海军装备修正案促使当时已经老迈且不合成本效益的“孔茨”级与“亚当斯”级导弹驱逐舰加速除役,它们的后继者就是配备宙斯盾系统的新一代“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




--------------------------------------------------------------------------------

相关文章:
3.查尔斯·亚当斯”级
查尔斯·亚当斯”级导弹驱逐舰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海军的防空主力舰种之一,其舰体与动力系统的设计乃是以前一代“福雷斯特·谢尔曼”级驱逐舰(Forrest Sherman Class)驱逐舰为基础。首舰“查尔斯·亚当斯”级于1958年开工建造,1959年下水,1960年服役,1960年至1964年,该级舰共建成服役23艘,1989年至1993年退役完毕。
性能指标
标准排水量是3370吨,满载排水量是4500吨。舰尺度(长/宽/吃水/米):舰长133.2米,宽14.3米,吃水7.3米,航速35节,20节速度航行时续航力为8000海里,燃料储备900吨,舰员编制354人,其中军官24人,士兵330人,4座锅炉和两台蒸汽轮机构成它的动力装置,双轴单舵推进模式,总功率5.145万千瓦,电站功率2000千瓦。
层建筑为铝合金、以续航力大而闻名的“查尔斯·亚当斯”级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美军舰艇风格,其造型设计与装备配置等与现代的舰艇大异其趣,还是存留一些二战时代美国驱逐舰的影子。两门MK-42型127毫米舰炮分别位于舰首与舰尾,八联装MK-112(后来换成MK-16) ASROC发射器位于舰身中段前后船楼与两根老式圆柱状烟囱之间,而MK-10“鞑靼人/标准”防空导弹发射器则位于舰尾,而且是全舰位置最尾端的武器,正挡在舰尾MK-42主炮之前。
对一种不到五千吨的驱逐舰而言,查尔斯·亚当斯级的武装堪称相当齐全,同时拥有“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以及“鞑靼人”(Tartar)/“标准”区域防空导弹发射系统,其代价就是舰上没有空间再增设直升机甲板以及直升机库,使其反潜性能受到限制。
武器控制与电子系统:
1.武器装备
2门127毫米高平两用炮;1座MK-10双臂旋转导弹发射器,发射“鞑靼人”或“标准”防空导弹,载弹40枚,可再装填;1座八联装MK112导弹发射器,发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载弹40枚,可再装填;6座三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MK32反潜鱼雷。
2.电子设备
包括:TDS战术指挥系统;“塔康”战术导航系统;WSC33卫星通讯;它的3座标雷达是远程SPS-39型,导航雷达是LN-66型,对海艘索雷达是SPS-10型,导弹制导雷达是SPG-51C型,炮瞄雷达是SPC-53A型。另有AN/SQS-23声纳系统1套。
五、发展演变
在服役生涯中,“查尔斯·亚当斯”级导弹驱逐舰历经多次现代化改良工程,例如接受新威胁提升(New Treat Upgrade,NTU)改良。
该级驱逐舰从第一艘“查尔斯·亚当斯”号(DDG-2)到第十四艘(DDG 15)均使用MK-10双臂旋转导弹发射器,弹舱容量四十枚。虽然MK-10也能发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但是该级舰上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全部装填于舰身中段的八联装发射器内,MK-10的弹舱则全部装填防空导弹。后来从第十四艘开始,改装MK-13单臂发射器来取代MK-10,该舰之后的9艘(DDG-16~24)舰也全部改装MK-13导弹发射器。MK-13的弹舱容量也是40枚,而且增加了“鱼叉”反舰导弹的使用能力。
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已经老迈的“查尔斯·亚当斯”级与同样属于早期导弹驱逐舰的“孔茨”级全部陆续退役,接替它们的是配备宙斯盾作战系统的美国海军新锐“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
除了美国海军外,澳大利亚与联邦德国也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各采购三艘该型舰。依照美国海军惯例,在美国生产且外销他国的军舰,即使买主在该批舰艇上使用自订的编号,照样排入美国海军本身同类舰艇的序号;因此澳大利亚采购的三艘被美国海军编号为DDG-25~27,而三艘售予联邦德国的则占用了DDG-28~30,所以这六个号码在美国导弹驱逐舰中就成为空号。
澳大利亚于1962年向美国采购三艘“查尔斯·亚当斯”级导弹驱逐舰,与美国自己装备的“查尔斯·亚当斯”级相比,主要差别在于取消舰身中段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器,在此加装一个结构物,并在这个位置安装澳大利亚自制的“依卡拉(Ikara)”反潜火箭系统。这三艘舰于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至2001年陆续退役。联邦德国采购的三艘则在1969至1970年服役,而这批舰艇也在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至2000年代除役完毕。
顶一个,楼主继续
“斯普鲁恩斯”级导弹驱逐舰是美国海军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陆续建成的一代大型驱逐舰。原型舰以反潜为主,其后美国海军为适应现代海战要求,先后对其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装,加装了多型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垂直发射系统,使之成为一级反潜、反舰、对地和防空能力都很强的驱逐舰,曾经与“阿利·伯克”级一起,构成了美国海军驱逐舰的主战阵容。
1.研发背景:
自1950年以来,美海军在二战后造舰的重点一直是航母和核潜艇,对驱逐舰的发展并不十分重视,尽管自50年代中期起美国海军实施了“舰队更新和现代化计划”,对126艘驱逐舰进行了广泛的现代化改装,但这只是为了避免现役驱逐舰大批退役而采取的一种临时性补救措施,改装后的驱逐舰也只能延长5~8年的服役期限,到1969年时,在美国海军的171艘现役驱逐舰中,153艘已超过了20年的舰龄。
到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夺海上霸权时,大批服役于美军中的二次大战型驱逐舰凸显陈旧过时,驱逐舰的超龄日益成为美海军的严重问题,而当时前苏联海军的驱逐舰的数量虽然比美国海军的一半还要少,但是舰龄都比美国驱逐舰年轻得多;与此同时,战后潜艇的技术有了飞跃发展,前苏联海军出现了装备巡航导弹和双平面自导鱼雷的潜艇,尤其是核潜艇的出现,对美海军的航母编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航母编队的反潜护卫变得更加重要和艰巨了,这样的任务决非那些老驱逐舰所能胜任。为了保持海上优势,美国海军必须研制一代能担当此任务的新一代驱逐舰,它们必须具备快速、机动、安静的特点,有很强的编队反潜探测和攻击能力,“斯普鲁恩斯”驱逐舰因此应运而生。
2.研发历程:
美海军发展“斯普鲁恩斯”(Spruance)级驱逐舰的初步设想是在1966年末向美国国会正式提出的,当时称为DX计划。1967年下半年海军开始招标,1968年初利顿(Litton)等六家公司参加竞争,最后利顿工业公司投标获胜。1970年6月海军把设计建造30艘“斯普鲁恩斯”级的任务全部给了利顿公司,由它负责指导和组织70家以上的分合同承包商来完成“斯普鲁恩斯”级的设计。
由于美国海军急需一种能大量替换旧型舰只的驱逐舰,“斯普恩斯”级驱逐舰被要求投入有限经费,但要尽可能增加建造数量,因此虽然它是一种体积大且耐航性极佳的驱逐舰,却只配置了少量的武器,与其舰身大小有不相称之感。斯普鲁恩斯级的武器装备与感测器也经历了多次的变化,这点可由舰上乘员数量的变化略知一二,设计时每艘乘员仅为232人,而目前已增至315人,增加了36%。此外,还经常出现单独一艘“斯普鲁恩斯”级被拉出去“单练”的现象,动不动就实施一回“仅有一次”(one-off)的新武器系统测试,因此,“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即使在同一时期,也常有各舰武器装备不相同的情况。
该级舰从1967年开始进行概念设计,沿用美国海军以人名命名驱逐舰的惯例,首舰采用二次大战中扬名立万的美国海军名将“斯普鲁恩斯” 之名,1972年11月,首舰“斯普鲁恩斯”号开工。1975年9月建成服役。首舰的研制周期历时8年9个月。美国海军原计划建造30艘“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后来又追加1艘,共建31艘),其中1970财政年度批准3艘,1971财政年度批准6艘,1972财政年度批准7艘,1974财政年度批准7艘,1975财政年度批准7艘。到最后一艘“海勒”舰于1983年3月服役时,“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建造计划全部完毕,历时共11年。
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全长171.7米,宽16.8米,吃水5.8米,满载排水量8040吨。动力装置为四台LM-2500燃汽轮机,总功率86000马力。最大航速33节,续航力6000海里/20节。全舰编制319-339人。
三、结构特点:
“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舰体采用长首楼型,首部具有很大的前倾度,两舷明显外飘。舰首呈“V”型剖面,舰尾呈很宽的“U”型剖面,舰中部设有减摇鳍装置。它是美国海军首次采用模块化技术建造的军舰,具有建造速度快、质量好、费用低等优点,也极大地方便了以后的改装工作。舰体采用高强度钢制造,上层建筑由耐腐蚀铝合金制成,全舰分为13个水密隔舱,损管和三防能力较强。作为反潜型战舰,该级舰在降噪方面卓有成效。主要措施为:主、辅机首次采用双层弹性支撑安装和隔音封装;主机进气道设置高效消音器,机舱区设置气幕降噪系统;螺旋桨为大直径、低转速、低噪声的五叶变距桨。
四、使命演变:
“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原始使命是用于执行航母编队、水面和两栖作战编队、海上补给编队和运输船队的护卫任务,是一级以反潜为主的多用途驱逐舰。
如果单就反潜水平而言,“斯普鲁恩斯”级称得上是一款编队区域反潜能力优秀的驱逐舰,但是从它开始服役起,就因为对空作战能力和对海作战能力低下而倍受批评。因此,在1976年中期至1978年中期,对头13艘DD963级舰交付后不久赶快补装了“海麻雀”舰空导弹、加装了2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第14~22号舰在船厂时就进行了补装和加装,其余的舰都纳入了开始的建造计划。1982年,美国海军在“梅里尔”号等7艘舰上加装了“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1986年至1995年,美国海军又对其余24艘进行了改装,为每舰加装了一座61单元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现代化改装后,其作战能力比初始服役时要大得多,除了执行原来的任务外,对陆攻击、反舰能力和防空能力大大增强,可以用“战斧”巡航导弹对滨海的重要目标实施常规打击或核打击,也可以用“战斧”对舰攻击型或“鱼叉”导弹攻击敌水面舰艇或运输编队,还可以用“海麻雀“导弹为护航编队提供对空护卫。
改进后的 “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虽然装有MK-41垂直发射系统,但由于没有配备“宙斯盾”相控阵雷达,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装“标准”防空导弹,而只装“战斧”和“阿斯洛克”两种导弹,所以不具备远程防空能力。因此,“斯普鲁恩斯”级服役后最常见到的任务,是作为作战编队和反潜编队护卫者的角色,偶尔也承担一下对陆攻击任务,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该级舰中的“法伊夫”(Fife)号是向伊拉克发射“战斧”巡航导弹最多的舰艇,共发射了60枚。  
武器装备
反舰武器:2座四联装“捕鲸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该弹0.9马赫时射程130公里)和2座127mm全自动炮(辅助对陆、对海或对空),这已成为美国海军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标准反舰武器。
对陆攻击:“战斧”导弹的上舰使美国海军的水面战舰普遍具备了对陆攻击能力,这可以使美国海军承担以前只有陆军和空军才可以完成的使命,适应了冷战后美军的战略调整。该弹由MK-44四联装箱式(前7艘)常规发射或MK-41系统(其余24艘)垂直发射,分为对地攻击型和反舰型。其中对地型又分为核装药型和常规弹头型。核装药型射程为2500公里,命中误差为80米;常规弹头型射程为1300公里,命中误差仅为10米。
反潜武器:这是该级舰的主要使命,因此其反潜火力系统十分强大。改装后的该级舰在反潜作战时分为三个层次。远程反潜由2架SH-60B“拉姆普斯Ⅲ”型反潜直升机担任。该机装有先进的“拉姆普斯”反潜系统、声呐浮标、磁异探测仪、MK-46型反潜鱼雷和深水炸弹等设备。它与SQR-18声呐配合,大大提高了该级舰的远程反潜能力。中程反潜由垂直发射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实施,该弹射程20公里。内层反潜由MK-46-5型管装轻型鱼雷完成,该雷从MK-32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发射,航速40节时射程11公里。
防空武器:1座八联装“海麻雀”近程点防御系统。该弹射程14.6千米,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方式,全舰备弹24枚。另有2座“密集阵”末端近防系统,有效射程1.5千米。
2.电子系统
雷达:对空为1部SPS-40B/C/D搜索雷达,对海为1部SPS-55搜索雷达,火控雷达有1部SPQ-9A(用于127mm炮)和SPG-60(用于“密集阵”),另有1部MK-95雷达用于“海麻雀”。
电子设备:1部NTDS战术数据系统用于作战控制。1部SWG-3火控系统(用于“战斧”巡航导弹)、1部SWG-1A火控系统(用于“捕鲸叉”导弹)和1部TDSS战术决策支援系统(用于反潜作战)。电子战设备为1部SLQ-32(V)2电子对抗/支援系统,另有1部SLQ-25A“水精”式鱼雷诱饵和2部MK-36型6管干扰弹发射装置。
声呐:总称为SQQ-89水下作战系统,其核心由SQS-53C舰首声呐和SQR-19拖曳式线列阵声呐组成,后者最大探测距离可达130公里,可有效对付新一代安静型核潜艇。
改进演变:
“斯普鲁恩斯”级大规模现代化改装是从1986财政年度的大修期开始的,改装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改装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前甲板八联“阿斯洛克”反潜导弹部位改装为8个模块组成的MK41型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改装垂直发射系统的舰为24艘,“斯普鲁恩斯”(DD963)号于1986财政年度的大修中,成为第一艘改装垂直发射系统的”斯普鲁恩斯”级舰。
②改装箱式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对不改装垂直发射系统的7艘舰进行这样的改装,在首部“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两侧加装2座四联装的装甲箱式“战斧”导弹发射装置。1985年对其中的“梅里尔”号进行了这样的改装试验,1986~1987年完成了全部改装。       
③改进电子战能力。增加“伙伴”(Sidekick),升级SLQ-32(V)2系统,使其增加了干扰机和迷惑系统。
  ④提高直升机系统的能力。改进直升机设施,使之能载SH-60LAMPS III直升机;直升机平台加装直升机安全回收与搬运系统;机库增设“哈龙”1301灭火系统。
  ⑤改进反潜探测能力。1982~1984年间在DD980号舰上试验了AN/SQR-19战术拖曳阵声呐,然后全部加装这型声呐。
  ⑥提高反潜作战指挥能力。1985和1986年DD980号舰试验了SQQ-89综合反潜作战系统,该系统把舰上的SQS-53声呐、SQR-19拖曳阵声呐、SQQ-28直升机数据链、SIMAS声呐工作方式就地检测系统和MKll6反潜火控系统有机地综合在一起。”斯普鲁恩斯”级在1986财政年度大修开始装备SQQ-89综合反潜作战系统。
  ⑦加强反舰攻击能力。1994年9月和1995年11月间”斯普鲁恩斯”级的11艘舰的直升机装备了反舰导弹。
  此外,“斯普鲁恩斯”级中的1艘舰作为RAIDS快速反舰导弹综合防御系统的试验舰进行了评估,并于1996~1997年间装备了全部“斯普鲁恩斯”级舰。
   ⑧尾部加装“拉姆”(RAM)舰空导弹发射装置。
  ⑨“斯普鲁恩斯”级完成了使用猎雷用的遥控半潜器,半潜器装VDS变深声呐,“斯普鲁恩斯”级舰都能使用这种装备。
降低噪声方面倾注了全力
“斯普鲁恩斯”级主要是为反潜战而设计的,要求能对付核潜艇的威胁。因此,它力争要做到先敌发现,而不被敌潜艇先发现。为此,“斯普鲁恩斯”级必须是一级安静的水面舰艇,所以在该级舰的设计中广泛地应用了各种降低噪声的技术,降低噪声是其设计建造中头等重要的大事。美海军当时曾声称“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是其最安静的水面舰艇。
2.应用模块化的设计概念
模块化设计在今天已不是新的概念,德国的模块化设计与建造在MEKO护卫舰系列的出口中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最早引用模块化设计概念的是美国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60年代末期的”斯普鲁恩斯”级的设计中作了最早的应用。从以反潜为主的“斯普鲁恩斯”级成功地演变为以防空为主的“基德”(Kidd)级驱逐舰,又顺利地发展为“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导弹巡洋舰,这都都得归功于“斯普鲁恩斯”级舰设计中模块化概念的运用。   
“斯普鲁恩斯”级舰设计时考虑了基本型、现代化型和防空型。基本型是以反潜为主的“斯普鲁恩斯”级舰,现代化型是“斯普鲁恩斯”级舰的现代化改装型,防空型是以基本型发展演变的以防空为主的“斯普鲁恩斯”级。
   为了便于“斯普鲁恩斯”级舰将来的现代化改装和发展演变,首先把“斯普鲁恩斯”级舰全舰按功能区域进行划分,模块化设计应尽可能把功能体包含在一组模块内。例如首部的声呐模块内包含有首声呐的22个电子设备柜、电源、监控系统和换能器。又如“阿斯洛克”武器模块,其发射装置和弹库的大小要考虑将来与多用途MK26导弹发射装备及其弹库的互换,尾部的“海麻雀”导弹模块也要考虑与MK26型发射组模块的互换。
  “斯普鲁恩斯”级舰模块化设计中模块概念的另一个重要引伸是底盘化概念,级利用底盘装几种互相靠近在一起的设备,把电的、机械的几种设备在装舰之前先在底盘上装为一个整体。这样有利于舰的建造及以后系统或分系统的变化。
  美国海军的4艘以防空为主的“基德”级(DDG993)就是由“斯普鲁恩斯”级基本型发展演变来的防空型,除了前甲板的127mm舰炮没有用203 mm舰炮置换以外,其他方面基本与原来没想的防空型一样。由于原来就有模块化的发展演变方案,因此“基德”级的设计与建造能以最少的时间与费用来完成。
  由于技术上的发展与成熟,从1986年开始的“斯普鲁恩斯”级基本型的大规模现代化改装的内容有了新的变化,但是,原先的模块化的现代化改装的方案无疑给”斯普鲁恩斯”级舰的大规模现代化改装带来了必要的前提与极大的方便。

  “斯普鲁恩斯”级舰是美国海军战后大批量建造的驱逐舰,也是美国海军第一级采用全燃动力装置的军舰,装备了远、中、近三个层次的反潜武器和性能一流的反潜探测设备、以及在降低噪声方面所倾注的全力,使它成为世界上具有优秀编队区域反潜能力驱逐舰的佼佼者,为世界各国海军所注目。
   8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规模现代化改装,不仅提高了“斯普鲁恩斯”级舰的编队区域反潜能力和对舰攻击能力,而且将大大提高“斯普鲁恩斯”级舰的对空作战能力, “战斧”巡航导弹的装舰使“斯普鲁恩斯”级舰在局部危机中成为新的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前苏联红色舰队的消亡使美国海军失去了昔日势均力敌的对手,按照美军制定的舰队规模压缩计划,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开始逐渐退出美国海军史的历史舞台,2005年9月27日报道,美海军舷号为DD985的驱逐舰于9月21日在26岁生日之时退役,该舰是美海军最后退役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退役之后,航母编队内的佩里级护卫舰、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和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都拥有很强的反潜能力,斯普鲁恩斯级的退役并不会影响航母编队的各种作战能力。
“斯普鲁恩斯”级的原始设计中,本身就存在着反潜型与防空型,但当时美国海军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性能更佳的“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巡洋舰上,此种“斯普鲁恩斯”级防空型号并未被本国海军相中。不过伊朗在1974年向美国订购的四艘军舰,便采用了这种防空版“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设计,因此有时候也被称作“阿亚图拉”级。当时伊朗亲美的巴勒维王朝在美国影响力相当大,是唯一获得美国出口F-14“雄猫”战斗机的国家。这种战舰原先的设计意图是在波斯湾的军事行动中使用,所以,它有非常出色的空调系统。
2.研发历程
就在1979年这四艘驱逐舰完工之际,巴列维王朝突然遭到推翻,新政权执行激进的反美政策,与美国的外交关系迅速交恶,拒绝接收这四艘导弹驱逐舰,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不愿意对伊朗新政权出售武器,美国对伊朗的所有军售案全部告吹,当时一起泡汤的还包括Bell公司与伊朗进行的一系列攻击、通用直升机交易。这批导弹驱逐舰只能由美国海军收购,它们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加入美国海军舰队,
首舰以一位在珍珠港事件中阵亡于“亚历桑那”号战列舰(USS Arizona BB-39)上的战队长艾萨克·基德少将命名,二号舰“考拉汗”号(USS Callaghan DDG-994)与三号舰“斯考特”号(USS Scott DDG-995)则是为了纪念在1943年底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阵亡的两位美国海军少将。由于该级舰为斯普鲁恩斯级的准姊妹舰,虽然为DDG,但生产序号就依照“斯普鲁恩斯”级的建造顺序,接在第三十艘“斯普鲁恩斯“级的“佛莱彻”号(USS Fletcher DD-992)后面。这就是为何最后一艘“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编号为DD-997的缘故。
二、性能指标:
该级舰标准排水量6950吨,满载9574吨,全长171.7米、宽16.8、高9.1米,吃水7米,航速33节,以20节速度航行时,续航力可达6000海里,人员编制为军官24人、士兵322人。
三、结构特点
“基德”级驱逐舰具有“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某些外形特征,同时还混合了“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的作战系统。作为一种多用途战舰,“基德”级驱逐舰可以同时应付来自空中、海面和水下的攻击。
“基德”级的舰体与动力系统基本设计与斯普鲁恩斯级舰相同,其动力系统的设计都是为了应付常规战争,而不仅仅是反潜战斗,但“基德”级在舰体侧舷与若干重要部位增加“凯夫拉”或铝质装甲,因此排水量比斯普鲁恩斯级舰大。基德级与斯普鲁恩斯级舰最主要的区别在作战装备,舍弃了斯普鲁恩斯级舰以反潜为主的战系与武装配置,代之以类似“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的战斗系统与防空武装,最主要的武器为两具MK-26双臂防空导弹发射器。由于以防空为主要任务,“基德”级便未装备“斯普鲁恩斯”级舰的SQR-19拖曳数组声纳以及MK-112 型“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器。船楼前方的MK-26弹舱容量较舰尾的MK-26小,因为原先预定在舰首安装MK-71型203毫米舰炮,但后来遭到取消,仍沿用美国海军制式的MK-45型127毫米舰炮。舰尾的MK-26可装填16枚“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使该级舰仍然具备相当的中长程反潜能力。
由于身为一种外销型舰艇,最初“基德”级的装备较为简陋,武器包括舰首一门MK-45舰炮、两组MK-26双臂导弹发射器、两具三联装MK-32鱼雷发射器以及两架反潜直升机,主要侦测装备则为一具SPS-48C 3D对空搜索雷达以及两具用于导引标准防空导弹的SPG-51D照明雷达,舰上的作战系统则为美国海军最早的计算机化战斗系统──海军战术数据系统(Navy Tactic Data System,NTDS)。
武器装备
“基德”级驱逐舰主要配备了2座MK45单管127毫米舰炮,2座“密集阵”近程防空系统;2座双臂MK10导弹发射架,可发射“标准”“小猎犬”防空导弹和“阿斯洛克”反潜导弹;2座MK-36 干扰弹发射器;2座鱼雷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32鱼雷;此外还配有2架“海鹰”直升机
2.电子设备
“基德”级的电子设备最先包括:一部AN/SPS-48C3D对空搜索雷达、1部AN/SPS-55平面搜索雷达、1部AN/SPQ-9A平面追踪火控雷达、2部AN/SPG-51D照明雷达,和1套AN/SLQ-32(V)2/3/5电子战系统,以及一套NTDS海军战术数据系统,舰首有一部AN/SQS-53A/D声纳。
五、发展演变
在1980年代初期进入美国海军之际,“基德”级便加装两组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器以及两具MK-15密集阵系统,以进一步充实自身的武器装备。
在1987年至1990年,美国海军为“基德”级进行新威胁反应提升(New Treat Upgrade,NTU)改良计划:在侦测装备方面,以SPS-48E 3D对空搜索雷达取代SPS-48C,并加装一具SPS-49 2D长程对空搜索雷达以及一具可导引MK-45舰炮或“标准”防空导弹的SPG-60照明雷达(隶属于MK-86舰炮火控系统);也因此,“基德”级可用于导引“标准”防空导弹的照射频道增至三座。同时配备SPS-48E与SPS-49不仅可以在性能上截长补短(SPS-49使用距离较长,但SPS-48E精确度较高且能直接提供目标高度数据)并且互为备援,在接战时也有相辅相成以及增加目标更新速率的作用;例如在发现威胁时,SPS-48E可专注于扫瞄特定空域,而SPS-49则继续进行所有方为的全面警戒,因此,整个系统的效能虽比不上拥有相位数组雷达的宙斯盾舰艇,但比其它只有一座旋转对空雷达的舰艇好得多。
在作战系统方面,“基德”级将NTDS升级为ACDS(又称“重建型海军战术数据系统” Restructured NTDS,RNTDS),此为一种半分布式战斗系统。ACDS系统核心为一套“指挥决策”系统(Command & Decision System,C&D),整合一套MK-14 Mod5武器指挥系统(Weapon Direction System,WDS,包括两具UYK-44中型计算机)、一套MK-86舰炮火控系统(包括一具UYK-7主计算机与一具SPG-60照明雷达)、一套MK-74导弹火控系统(包含一具UYK-7计算机、两具SPG-51D照明雷达以及位于SPG-51D雷达天线旋转基座上的MK-73导弹指挥仪)、一套MK-116反潜火控系统(包括一具UYK-7主计算机)以及一套SYS-2整合数据系统(IADT,拥有两具UYK-44中型计算机)等,此外还有一部用于SPS-48E雷达的UYK-20中型计算机、一部用于SYR-1导弹下链传输系统的UYK-44中型计算机。ACDS共配备六座OJ-194显控台与3部武器控制显控台(Weapon Control Console,WCC),OJ-194中MK-14 WDS用了三具,SYS-2用两部,SPS-48E则占用一部;至于三具WCC中的两具用于MK-86火控系统,另一具用于MK-74导弹火控系统。
“基德”级的C&D指挥决策系统拥有两部UYK-43主计算机,其中一部使用以美国军规ADA程序语言为UYK-43计算机新撰写的NTDS Model5.0版软件,能与Link-4A、Link-11、Link-14等数据链相容;另一部则作为独立的指挥决策处理器,能建立或修改战术原则。C&D系统中还包括一具OJ-601/UYQ-21彩色显控台以及数台配备17或23吋显示器的自动态势显示面板(ASTABS),此外原本预计在1997、1998年度加装与宙斯盾系统相同的PT-525/UYQ-21 42吋大型显示器,目前还不确定在其退役役前是否已经完成安装。
基德级服役之初的WDS为MK-13型,在NTU改良时升级为MK-14。WDS是C&D战情室与各武器火控系统之间的中继,根据侦测系统的目标自动追踪档案、舰上武器系统的能力以及周遭环境等决定是否进行接战,并指定接战顺序以及使用的武器,接着便指挥各武器控制系统进行接战,一次可同时追踪256个目标;此外,还能监控发射后仍在飞行的防空导弹或进行射后评估。当某个火控频道的接战任务完成后,便在WDS的指挥下接战另一个目标,而非由战情中心直接管制。WDS的操作乃透过三具OJ-197/UYA-4显控台,其中两具用于两部UYK-44计算机,一部用于MK-72数据转换系统。至于SYS-2则负责将舰上SPS-48E、SPS-49、SPS-55等不同性质的雷达所获得的信息整合成单一的目标侦测档案,能大幅提升本级舰的环境意识,消除了侦测死角。电战系统方面,除了“斯考特”号(USS Scott DDG-995)使用功能完整的SLQ-32(V)3之外,其余三舰一开始都使用不具备主动电子反制能力的SLQ-32(V)2;但后来这三艘都将SLQ-32(V)2升级为具有主动电子反制能力的(V)5型。
平心而论,升级后的“基德”级驱逐舰配备有先进的防空雷达系统,因而具有控制广泛海域制空权的能力。“在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服役之前,“基德”级堪称美国舰队中战力最强(尤其是防空方面)、最全面的驱逐舰。据称,如果需要的话,“宙斯盾”也可以控制“基德”级驱逐舰的导弹系统。
“基德”级一度是美国海军战力最强大均衡的驱逐舰,服役期间曾陆续充实装备并提升性能。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一代“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大量进入美国海军服役,没有宙斯盾系统的“基德”级随后在1998至1999年陆续提前除役封存。一般舰船在此后就意味着命运的终结,但“基德”级却是接二连三的交好运,最终竟然“枯木开花”、再次启封。
    在1998年10月,希腊与美国展开交涉,试图以“租购”方式取得四艘“基德”级,但最终由于美国不肯出售标准SM-2防空导弹而告吹;随后美国又向澳大利亚推销基德级,但澳大利亚海军正将力量集中在本国新一代SEA-4000防空舰艇计划上,对“基德”级一点也不感冒。
台湾原先一直想租借退役封存的“斯普鲁恩斯”级导弹驱逐舰,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反舰能力日益飚升,台湾海军舰艇应对空中威胁的能力越来越成问题,偏偏“斯普鲁恩斯”原型级无法使用“标准”防空导弹,如果进行改装,成本、风险都相当大,加之美国一直在此问题上不肯松口,因此台湾转而采购使用相同舰体但具备“标准”防空导弹系统的“基德”级。2001年美国对台军售清单上,“基德”级赫然出现在列,并获得美国批准,“基德”级的采购案被台湾海军称为“光华七号”,使原本已经退役的它在台湾声名大噪。
但是对于台湾海军而言,美国并未同意出售台湾这波军购的首要目标──“阿利·伯克”级,较老旧且战力相对较低的“基德”级似乎只是用来折冲的替代品;而且“基德”级与阿利·伯克级皆为为远洋舰艇,势将冲击台湾海军未来的发展方向。由于上述原因,加上台湾政坛意识型态对立日趋强烈,故是否要购入“基德”级,曾引发台湾内部不小的争议。
经过种种波折,包括中间台湾当局为了减轻在野党的批评,不得不以减少相关导弹采购数量等手段压低交易总价,“基德”级的预算总算在2003年5月30日通过,在2004年年度预算中执行,随后海军也与美国签署了军售发价书,此案终于“大功告成”。军购内容包括四艘基德级、248枚标准SM-2MR Block 3A防空导弹、32枚鱼叉-II反舰导弹以及所有训练、维修、备用零组件等,总值约244亿新台币,老旧舰艇卖到这个天价,阿扁政府的“凯子军购”确实是名副其实了。
2003年中旬,美国VSE公司击败诺斯罗普·格鲁曼集团,获得了四艘“基德”级驱逐舰启封、整修、改良并训练台湾海军接舰人员的合同,总值达810万美元。合约中四艘“基德”级都将在美国东岸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造船厂进行启封与改良工程。2003年8月,第一艘“基德”级从原封存地点费城拖至查尔斯顿船厂,并在同月25日展开船体检查,其余三艘也在2003至2004年年底拖至该厂;至于舰上系统的NTU改良工程则在2003年7月便已展开,包括加装Link-16三军通用数据链,以及将舰首SQS-53A声纳升级为SQS-53D。不过该舰的电子装备是20世纪80年代水平,不仅略嫌老旧过时,维修起来也颇教人头疼,台湾未来可能考虑以功能强大且易于维护升级的民间组件来取代。在2003年9月,台湾先遣支队人员抵达查尔斯顿造船厂开始接收基德级的相关工作。在2005年1月26日,竟发生一名“基德”级接舰官兵在舱房内上吊自杀,因而抖出有台军高级军官管教不当、过度指派工作给属下,导致全舰人员压力过大、士气低迷的丑闻。
2005年台湾立法院第六会期通过今后海军舰艇需以台湾的人名或地名命名,因此台湾海军在2005年10月25日宣布变更“基德”级的命名,改为海军重要军港,首舰取“基德”级首字谐音而更名为基隆号(1801),后续三舰依序为“苏澳”(1802)、“左营”(1803)与“马公”(1805)。有趣的是,“马公”号跳过1804显然是因为其中有4(其实台湾海军传统上避讳的号码是其中有4或总和中有4者,这样说来,加起来为14的1805也理当跳过才是)。在2005年8月,“基隆”号(DDG-1801)与“苏澳”号(DDG-1802)已经完成启封作业与训练阶段,开始进行各项战备训练,舰上各武器系统进行了实弹射击或模拟射击。历经一年八个月紧锣密鼓的启封工程并接受美海军的训练及签证后,台湾海军的接舰人员在一年8个月内通过美方的测评与检验。
台湾海军购买的头两艘“基德”级──“基隆”号与“苏澳”号于2005年10月29日上午在查尔斯顿造船厂举行交舰典礼,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代表美方出席典礼的国防部亚太处长艾伦准将(John Allen),借机发表了一篇政策性演说,他对着台湾海军官兵重申美国不支持“台独”、反对改变台海现状的政策,并警告“改变现状可能会为两岸人民,整个区域及美国带来灾难”,演说的调子与现场“喜气洋洋”的气氛极不搭调,令台湾出席者感到错愕与意外。一位美国高级官员向维护台湾安全的第一线官兵述说“台独”与“改变现状”为害之大,让他们明白为何而战,为谁而战,这种事情着实是第一次。
“基隆”号与“苏澳”号在2005年11月中旬自美启航,在抵达关岛前,悬挂的是美国国旗,台湾官兵也只穿工作服。12月抵达台湾,将于2006年一月于苏澳军港举行成军典礼。后两艘“左营”号(DDG-1803)与“马公”号(DDG-1805)则分别于2005年1月与4月展开启封训练,2006年中旬进行作战测试评估,预计于2007年成军。
单就战斗力而言,作为台湾海军最大、最新(比二战时的“阳”字号驱逐舰新了几十年)的驱逐舰,“基德”级必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台湾舰队的防空战力与指挥能力,然而目前反对派仍有两点强烈质疑:第一是认为“基德”级对台湾海军的成本效益不大,技术上较现有台湾“二代舰”并无明显优势,而军方的宣传更有过份夸大“基德”级防空与指挥管制能力(例如可用于拦截巡航导弹)之嫌;其二则认为“基德”级将大幅加剧台湾海军的后勤负担,对现有港口、船坞设施也造成严峻考验(国内目前只有中船船坞能停放基德级)。而且,毕竟岁月不饶人,即便台湾的“基德”级经过延寿与改良工程,舰体寿命从最初预定的30年增至35年,移交台湾海军后还有9年使用期,花这么多钱、费这么大力气,买来的竟是只剩9年的蹩脚货,台湾海军能用多久仍是问题。不过,从台湾能把美国二次大战期间匆促成批量生产的“阳”字号、“中”字号舰艇用到五、六十年高龄的先例来看,以上寿命数字对于克勤克俭的台湾海军而言,自然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台湾当局想在短期内立即提升台湾海军防空战力,除了当冤大头买“基德”级之外,也确实没有办法:无论是向美国购买“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还是自己研发新一代中型防空舰艇,都不是能够成为现实的事: “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目前的建造序列排的满满的,而且即将在2010年交付最后一艘后完全停产,美国海军将建造新一代DDX导弹驱逐舰,届时台湾恐怕很难让人家重开生产线;至于自己建造就更不可能了,台湾造船业的“自力更生”能力大家有目共睹,能把几艘导弹艇造好就已经让台湾海军喜烧高香了。
伯克和DDX-21大家都太熟悉,不说了
竟然不鼓励一下原创作品
鼓个掌,感谢科普:handshake :victory:
资料贴,楼主把护卫舰也贴下吧。:lol
不错的东东~~~
楼主辛苦,顶一下
下文呢~~~:handshake
不容易啊,LZ还能发点有质量的帖子;funk :L支持一下
支持~~~~:handshake :handshake
鼓个掌,感谢科普:victory:
辛苦了:D :D
楼主辛苦啦
那位大虾贴上福雷斯特·谢尔曼”级的图片吧
最近好像刘德华有个洗发水广告,我在刘背后看到了MK26,好像是基德
好资料!
突然想到,和同时期的苏联对手比一下,会觉得有意思,卡辛对亚当斯,斯普鲁恩斯对无畏,现代不知对谁去
《兵器》2002年的那期美国驱逐舰百年纪念专辑还是不错的。
]]
福雷斯特·谢尔曼”级的满载排水量比标准排水量多了差不多40%啊
认真看了楼主的帖子,感觉楼主的介绍是很翔实、全面的。

有几个细节有些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
首先,美海军战后第一级驱逐舰应当是米切尔级,不管它是算DD,还是归为DL。

这是综合考虑米切尔级的发展背景、作战任务、吨位、武备等而得出的结论。而且,这级舰也并非以反潜为主要作战使命,它实际上是为了试验准备在驱逐舰上应用的新技术而发展的。

DL-2_2.jpg
第二,DL-2和DL-3改装鞑靼人防空导弹系统后,在1967-1968年左右就改划为DDG-35和DDG-36。

这个时间远远早于1975年美海军的大规模重新划分舰级。

DDG-35.jpg
第三,亚当斯级前13艘采用的防空导弹发射装置是MK11,而不是文中的MK10。

MK11是鞑靼人系统的,MK10是小猎犬系统的,这是完全不同的。

而法拉格特级采用的是MK10发射装置。


17# 24摄氏度

福莱斯特·谢尔曼级的基本型

DD-931_USS_Forrest_Sherman.jpg

DDG改型(鞑靼人)

DDG-33.jpg

反潜增强型

DD-933.jpg

8"/55炮试验舰

DD-945_8Inches.jpg

17# 24摄氏度

福莱斯特·谢尔曼级的基本型

DD-931_USS_Forrest_Sherman.jpg

DDG改型(鞑靼人)

DDG-33.jpg

反潜增强型

DD-933.jpg

8"/55炮试验舰

DD-945_8Inches.jpg
一张跑题照片:DDG-1

该舰非战后建造,而是原来的DD-712

注意该舰装的是小猎犬。

DDG-1_USS_Gyatt.jpg
现在就剩下伯克挑大梁
我们还没有达到伯克的水准呢
catk10939 发表于 2009-8-10 04:40
:handshake 哈哈,是唯一噢!:D
伯克啊伯克,啥时候天朝能有这样的舰啊。
美舰不够凶猛{:3_80:}

《兵器》2002年的那期美国驱逐舰百年纪念专辑还是不错的。
rottenweed 发表于 2008-7-9 16:40

呵呵,我刚想说这句话!这个专题我看了不下5遍了!缺陷之处确实在于上面一位仁兄说的。
限于篇幅,每级都不是很详细。
《兵器》2002年的那期美国驱逐舰百年纪念专辑还是不错的。
rottenweed 发表于 2008-7-9 16:40

呵呵,我刚想说这句话!这个专题我看了不下5遍了!缺陷之处确实在于上面一位仁兄说的。
限于篇幅,每级都不是很详细。
CCCPISM 发表于 2009-8-11 22:36


呵呵,美舰凶猛不是驱逐舰,潜艇航母等等……哪像TG拿驱逐舰当顶梁柱
感谢LS的补充
{:3_82:}学习了,谢谢
有朝一日两岸统一了我们还可以从对岸淘到不少宝贝呢,哈哈{:3_83:}
谢谢楼主,收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