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问题正在决定中国的前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03:01:44
● 杜平
  台海两岸分治以来的主要争执,粗略地讲有三个焦点。最早是国共两党争夺全中国执政权的斗争,其后是两岸政治制度孰优孰劣之争,现在是分裂与反分裂之争,尽管制度之争还在持续。

  从终止戡乱时期到民主化进程开启之初,台湾在政治制度、经济实力、社会进步以及生活方式上,较大陆都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台湾首开民主选举之先河,引发了大陆人民的诸多遐想,更对北京的执政者构成了道义和政治的压力。也就在此时,人们开始津津乐道于“台湾经验”对整个中国的示范作用。

  但是,最近六年以来,台湾政治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使台湾模式的光环骤然黯淡。大陆人民对台湾的民主政治依然关注,但已逐渐失去了好感和尊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台湾的民主政治暴露出破坏性的内耗功能,从政者本身更没有表现出令人为之敬佩的素质;二是台湾的民主政治一直停滞在“程序民主”阶段,强势的利益集团能够不受约束地假借民主之名和手段,去追求自私自利的政治目标,包括“台独”。

军事科技的提升呈现出加速度

  在民主政治的掩护下推动“台独”,不仅使大陆人民对台湾的民主进程失去了认同的基础,对原本独具魅力的某些政治人物感到失望,更使他们对台湾政治试验工程的积极价值产生了怀疑。尽管如此,台湾对大陆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反而还在继续牵动着大陆的反应模式。简单地说,台湾政局的演变,直接影响着北京方面的全局战略思维,间接左右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演变方向。毫不夸张地说,台海问题是决定中国现状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受制于台海问题,这一点可以从无数事实中清楚看出,其中主要者有二,一是军事,二是政治。

  在军事上,“台独意味着战争”,这是北京方面所划的最低底线。台海地区今天没有发生战争,将来也不一定真会发生,但只要“台独”目标没有放弃,追求“台独”的动作还在持续,那就意味着战争警报一直在作响,大陆必须做战争的准备。

  为战争做准备,不只意味着大笔军费的投入,更意味着军事科技的跨跃式提升。二战之前以及之后的历史都已经充分证明,在准备战争的过程中,军事科技都会呈现出加速度的发展趋势。有些军用技术在战争中派上用场,但几乎所有技术都最终转为民用,甚至促使全球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包括核能技术、太空科技和卫星通讯,等等。

  中国为台海战争所做的军事准备,起点远远高于两岸军力对比,着眼点是预防和阻止美国直接介入台海冲突。因此,中国军事准备的目标,显然是要追赶、甚至超越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科技和装备。中国近年来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宇宙飞船、“卫星杀手”和信息网络技术上的进展,在宏观上说是其长期追逐强国梦想的结果,但在微观上,这是对潜在的台海战争所作出的直接反应。


政治管理模式具有战时色彩
  表面上看,台湾问题对中国大陆政治的影响不如军事领域明显,但实际上,这种影响同样深刻。

  撇开两岸统一的长期目标不谈,对中国所有当政者而言,防止台湾独立,维护台海现状,是最起码的目标。这个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在政治日程上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这就意味着,台湾问题时刻处在中国最高执政者的视野之内,台湾局势的任何变化都会牵动北京最高决策层的战略思维和战略部署。

  就目前而言,由于台湾岛内日益大胆、日益频繁的“台独”动作,北京当局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从而决定了中南海的治国模式依然带有浓厚的战时色彩。高度集中的决策过程,铺天盖地的政治动员,快速和大规模的资源调配,雷厉风行的贯彻手段,以及对某些特定目标不计代价的追求,这些都是战争时期留下来的决策和执行模式。

  不仅如此,北京方面一直强调,台海两岸目前处在停战状态,因为中国内战在法理上还未结束。这就进一步表明,虽然“经济治国”的模式已经与世界接轨,但由于内战随时都有可能重新爆发,因此,政治管理的军队化、军队管理的政治化现象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会延续下去。有人曾经呼吁中国军队应该“国家化”,这显然是因为没有看到治国模式的军队化现象。

  对台海问题的强烈危机意识,使得中国大陆在开启政治民主化方面,始终缺乏信心和决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已经使中国的政治管理者对激烈的政治变革深感疑虑。现在台海局势不能给人以长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台独”引发战争的威胁似乎时时刻刻都迫在眉睫,使得中国开启政治改革的意愿和决心都不足够。

  当然,台海问题对中国大陆战略思维和战略决策的影响,不只表现在军事领域和内部政治上。在周边安全的布局中,例如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以及在外交布局中,例如处理与欧美及周边国家关系的新思维,都能反映出北京对台湾问题的极度关注。笔者并不是说台海局势是影响中国大陆所有决策的唯一因素,而只是要表明台湾问题在中国政治日程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
http://www.zaobao.com/yl/tx070914_503_1.html● 杜平
  台海两岸分治以来的主要争执,粗略地讲有三个焦点。最早是国共两党争夺全中国执政权的斗争,其后是两岸政治制度孰优孰劣之争,现在是分裂与反分裂之争,尽管制度之争还在持续。

  从终止戡乱时期到民主化进程开启之初,台湾在政治制度、经济实力、社会进步以及生活方式上,较大陆都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台湾首开民主选举之先河,引发了大陆人民的诸多遐想,更对北京的执政者构成了道义和政治的压力。也就在此时,人们开始津津乐道于“台湾经验”对整个中国的示范作用。

  但是,最近六年以来,台湾政治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使台湾模式的光环骤然黯淡。大陆人民对台湾的民主政治依然关注,但已逐渐失去了好感和尊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台湾的民主政治暴露出破坏性的内耗功能,从政者本身更没有表现出令人为之敬佩的素质;二是台湾的民主政治一直停滞在“程序民主”阶段,强势的利益集团能够不受约束地假借民主之名和手段,去追求自私自利的政治目标,包括“台独”。

军事科技的提升呈现出加速度

  在民主政治的掩护下推动“台独”,不仅使大陆人民对台湾的民主进程失去了认同的基础,对原本独具魅力的某些政治人物感到失望,更使他们对台湾政治试验工程的积极价值产生了怀疑。尽管如此,台湾对大陆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反而还在继续牵动着大陆的反应模式。简单地说,台湾政局的演变,直接影响着北京方面的全局战略思维,间接左右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演变方向。毫不夸张地说,台海问题是决定中国现状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受制于台海问题,这一点可以从无数事实中清楚看出,其中主要者有二,一是军事,二是政治。

  在军事上,“台独意味着战争”,这是北京方面所划的最低底线。台海地区今天没有发生战争,将来也不一定真会发生,但只要“台独”目标没有放弃,追求“台独”的动作还在持续,那就意味着战争警报一直在作响,大陆必须做战争的准备。

  为战争做准备,不只意味着大笔军费的投入,更意味着军事科技的跨跃式提升。二战之前以及之后的历史都已经充分证明,在准备战争的过程中,军事科技都会呈现出加速度的发展趋势。有些军用技术在战争中派上用场,但几乎所有技术都最终转为民用,甚至促使全球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包括核能技术、太空科技和卫星通讯,等等。

  中国为台海战争所做的军事准备,起点远远高于两岸军力对比,着眼点是预防和阻止美国直接介入台海冲突。因此,中国军事准备的目标,显然是要追赶、甚至超越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科技和装备。中国近年来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宇宙飞船、“卫星杀手”和信息网络技术上的进展,在宏观上说是其长期追逐强国梦想的结果,但在微观上,这是对潜在的台海战争所作出的直接反应。


政治管理模式具有战时色彩
  表面上看,台湾问题对中国大陆政治的影响不如军事领域明显,但实际上,这种影响同样深刻。

  撇开两岸统一的长期目标不谈,对中国所有当政者而言,防止台湾独立,维护台海现状,是最起码的目标。这个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在政治日程上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这就意味着,台湾问题时刻处在中国最高执政者的视野之内,台湾局势的任何变化都会牵动北京最高决策层的战略思维和战略部署。

  就目前而言,由于台湾岛内日益大胆、日益频繁的“台独”动作,北京当局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从而决定了中南海的治国模式依然带有浓厚的战时色彩。高度集中的决策过程,铺天盖地的政治动员,快速和大规模的资源调配,雷厉风行的贯彻手段,以及对某些特定目标不计代价的追求,这些都是战争时期留下来的决策和执行模式。

  不仅如此,北京方面一直强调,台海两岸目前处在停战状态,因为中国内战在法理上还未结束。这就进一步表明,虽然“经济治国”的模式已经与世界接轨,但由于内战随时都有可能重新爆发,因此,政治管理的军队化、军队管理的政治化现象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会延续下去。有人曾经呼吁中国军队应该“国家化”,这显然是因为没有看到治国模式的军队化现象。

  对台海问题的强烈危机意识,使得中国大陆在开启政治民主化方面,始终缺乏信心和决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已经使中国的政治管理者对激烈的政治变革深感疑虑。现在台海局势不能给人以长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台独”引发战争的威胁似乎时时刻刻都迫在眉睫,使得中国开启政治改革的意愿和决心都不足够。

  当然,台海问题对中国大陆战略思维和战略决策的影响,不只表现在军事领域和内部政治上。在周边安全的布局中,例如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以及在外交布局中,例如处理与欧美及周边国家关系的新思维,都能反映出北京对台湾问题的极度关注。笔者并不是说台海局势是影响中国大陆所有决策的唯一因素,而只是要表明台湾问题在中国政治日程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
http://www.zaobao.com/yl/tx070914_503_1.html
这个问题很重要
有暂时的制约性没有决定性。
台湾不管是统是独终究是要解决。在还未解决之前会制约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途发展进程。
陈水扁向欧洲议会喊话 吁谴责联合国退台入会申请


● 沈泽玮(整理)
  (台北综合讯)尽管美国国务院高官三度公开反对台湾推动“入联公投”,而大陆国台办前天也向台湾发出严厉警告,台湾总统陈水扁昨天仍通过视讯向欧洲议会喊话,呼吁欧洲议会强烈谴责联合国秘书处迳自退回台湾入会申请案。

  据中时电子报报道,陈水扁在视讯会谈中表示,台湾长期以来被排拒于联合国的体系之外,因为中国的威吓及打压,如果因为强国横行,弱国的权益就可被牺牲,这绝对不是历史的进步,而是文明的严重倒退,希望欧洲议会为台湾仗义执言。

  陈水扁也表示,期盼联合国安理会及会员国,为了自身权益,并贯彻会籍普遍化原则,在即将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中,让台湾的入会申请案有公平合理审议机会。

  另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华尔街日报》昨天刊登的报道说,陈水扁在接受该报专访时强调,台湾举行入联公投是“基本的民主”,他还说,如果公投如期在明年3月举行,“我想告诉美国政府,什么事也不会发生”。

李登辉:台入联还不够资格

  对于民进党和国民党都要推动公投,台湾前总统李登辉前天出面指,台湾的法定地位还不清楚,做为联合国会员的资格还不够;总统大选不应绑公投,这些事应该交给新总统做,“旧总统不要管这么多。”

  据《联合报》报道,李登辉还批评行政院“每周一利多”是骗老百姓,民进党看起来“不是谢长廷在选,是陈(水扁)总统在选”,谢再不发声,根本不知道谁在选。

  当被询问会不会参加民进党周六的公投游行时,李登辉表示,他不会去。

  台联核心人士私下解读,“李前总统意在救谢长廷”,李登辉是忧心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谢长廷的选情因为入联公投案受到影响,所以才出手。


对于美国国务院东亚副助卿柯庆生前天批评台湾推动入联公投,国民党总统参选人马英九昨天则回应说,民进党推动的入联公投将破坏台海现状,因此美国才会一再警告,而国民党推动的返联公投则是在维持现状下,让台湾迈向重返联合国的目标,这是蓝绿公投的最大不同。
当选举成了台湾的主旋律


● 陈子帛
  本周的台湾政局以及两岸关系互动,被纳入观察视线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红衫军”于9月9日再度集结,人数不同以往。人们注意的不再是那倒扁的手势,而是30万根蜡烛组成的“屁”字,继续吸引媒体的镜头。“红衫军”的兴起与沉寂,是台湾政治发展“不完全形态”的另一个侧写。都市中产阶层参与政治的兴奋点和性格的局限性,从“红衫军”获得了充分的验证。

  一方面,它反映了在民粹政治氛围下中产阶级的自持和成熟,但在蓝绿两大阵营截然对立、统独意识和族群意识成为政治动员最佳利器的环境中,象征第三势力的“红衫军”难以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以及稳健地延续,最终只能成了布尔乔亚式的情绪宣泄以及街头革命家们的短暂精神聚餐。

圣火传递与入联公投

  奥运圣火入台问题横生枝节,一波三折。尽管两岸奥委会初步达成默契,但在签订协议前夕,台北方面指责北京奥组委提出了“禁止圣火赴台沿途出现国旗、国歌以及国徽”的条件,台湾舆论为之哗然,无论蓝绿、统独,社会各界一面倒地表示强烈反对。舆论导向上,显然对北京不利。

  世界上所有的分裂国家在奥运圣火问题上极少有类似截然对立的态度,国际奥委会仍在密切关注,还未表态。奥运圣火问题进一步泛政治化,点燃了海峡两岸的尊严意识,点燃了台湾政治意识的主体认同和对北京的同仇敌忾。如何化解,不只在考验北京奥组委的智慧,也在考验两岸当局的情商。

  台湾蓝绿阵营均将圣火赴台问题和选举造势挂钩,涉及此问题的话语权多半被台湾占据。已有舆论提出,北京的后续动作需要充分考虑现实代价。人们关注的是国际奥委会作为仲裁者的态度和立场。至于能否将圣火不能赴台的责任归咎于台北,端看北京的危机管控能力和应对水平。

  入联公投问题的最新进展是,主管亚太事务的美国副国务卿柯庆生,日前在美台国防工业会议上发表演说时详细阐述了美国的立场。这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在入联公投问题上最为完整而严厉的立场表达。柯庆生甚至毫不掩饰地向台湾社会呼吁,必须识破陈水扁政府的花言巧语,期盼台湾理性、聪慧的选民理性抉择,了解此一公投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因为这会在本质上伤害台湾的对外关系。这是美台关系史上,美国罕见的一次公开喊话。

  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李唯一的发言,能够让台湾各界重视的内容不多,新意更少,口气太过坚定,措词也显得生硬。李唯一的层级当然不能和柯庆生等量齐观,但二者所表述的均是政府立场。台湾社会各界从柯庆生的讲话内容中可以明确感受到美国政府的坚定态度和清晰底线,而李唯一的官式发言中只能萌生多一分疏离和排斥心态。


选举成了台湾主旋律
  人们还注意到,国民党发言人苏俊宾日前在香港的一个两岸论坛上,直言不讳地批评大陆总是在关键时刻采取一些徒增台湾各界反感的举措,直接、间接为民进党助选。他甚至指出,北京根本不了解台湾。

  苏俊宾35分钟的发言,被视为有意利用这次论坛扭转国民党在历次大选中被扣红帽子的处境。从苏俊宾不假颜色的发言,台湾媒体断定,这不是临时起意,也不是个人看法,反映的是台湾主流民意的取态,代表着马英九、吴伯雄推动国民党政治体制转型的心境。

  苏俊宾的发言,包括直呼“中国”、“中共”,而不是“大陆”,改变了很多香港人对中国国民党的既定印象。从去年以来,国民党一系列演变让人们逐渐感受到该党的世俗化,努力挣脱历史窠臼,更深扎根于台湾本土。人们可能更多担心,来之不易的国共两党共识以及连、胡共同构建的对话平台,会因为总统大选的功利性考量,而出现人们不愿意看到的转折。

  因为选举的关系,“红衫军”被视为泛蓝阵营时避犹不及;也因为选举的需要,圣火赴台问题被蓝绿阵营毫无节制地运用于选举造势;在入联公投问题上,华盛顿和北京均清晰而严厉表达了各自的“决不允许”、“不会坐视”的立场。但民进党依然气壮如牛,国民党也继续飙车。

  没有人会否认,台湾过去20多年的民主化进程,是华人社会首次未采用暴力手段完成政党轮替,但诚如很多观察家所指出,台湾的民主化只有选举,参与选举以及选举动员过程的所有形式,都充满政治激情和民粹滥觞。因为是媚俗的,因此所有人和既得利益集团在这条窄窄的单行道上一路狂奔,政治人物也只能在一个范围不大、色彩单调的舞台上重复表演。

  当选举成为台湾政治的主旋律之后,其他的一切就变得无足轻重,可以牺牲、可以赎买、可以出让、也可以批发和赊帐。“红衫军”的落寞,圣火赴台的无解,入联公投的我行我素,国民党的一夕多变,都是这种特殊政治生态所折射出来的弧光。

·作者是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
台湾问题对中国的发展,制约极大,
台湾问题对中国的发展,制约极大.解决了台湾问题,美日手中就少了制约中国最重要的一张牌.
大陆人民对台湾的民主进程失去了认同的基础,对原本独具魅力的某些政治人物感到失望……
马摔锅?
中国领导人是否有勇气做出一个重大决策:打完台海战争再开奥运会?!我看行.如果台独分子不悬崖勒马,继续挺而走险,中国大陆不打的话,无法向人民交代,也无法体现中国是个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