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点想法(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2:18:11
按:小生近来到贵地麻烦林斑竹为我答疑解惑,要走了,来贡献一篇原创,以答谢林斑竹!
        我记得以前听历史老师讲:'上世纪50年代,马寅初劝告毛主席,要节制人口,但是毛主席认为人多力量大,就批判了马,直至70年代才开始计划生育,人称"错批一个人,多生几亿人".当时,同学们都很以为然,但是我却有另外的想法......
         我想:''我们这一辈人的父母都是50年代后期生人,如果那时实行计划生育,岂不是我们的父母都没有了,那我们在那儿呢?"也许你会说:"应该从国家,民族的立场出发,而不是一己私利."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出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应该是什么呢?我们连出生都没有出生,我们为什么要为我们那个还不知是在哪里的国籍,民族的问题考虑呢?
         因此,我想,有些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不能人云亦云.不知是否合适,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按:小生近来到贵地麻烦林斑竹为我答疑解惑,要走了,来贡献一篇原创,以答谢林斑竹!
        我记得以前听历史老师讲:'上世纪50年代,马寅初劝告毛主席,要节制人口,但是毛主席认为人多力量大,就批判了马,直至70年代才开始计划生育,人称"错批一个人,多生几亿人".当时,同学们都很以为然,但是我却有另外的想法......
         我想:''我们这一辈人的父母都是50年代后期生人,如果那时实行计划生育,岂不是我们的父母都没有了,那我们在那儿呢?"也许你会说:"应该从国家,民族的立场出发,而不是一己私利."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出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应该是什么呢?我们连出生都没有出生,我们为什么要为我们那个还不知是在哪里的国籍,民族的问题考虑呢?
         因此,我想,有些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不能人云亦云.不知是否合适,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
这都哪儿跟哪儿的事啊:L
]]
要走了,来贡献一篇原创,以答谢林斑竹!
        我记得以前听历史老师讲:'上世纪50年代,马寅初劝告毛主席,要节制人口,但是毛主席认为人多力量大,就批判了马,直至70年代 ...
月冷“要走了”是啥意思啊?是不来本栏了,还是不来CD了?
马氏“新人口论”一般是放在历史背景下来思考的,月冷拿它来跟自己联系起来算是一种新尝试,这并没有什么不妥。
不过楼帖主旨不是很清晰,楼主是想要强调人的自我主体意识呢?还是希望提醒大家站在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待历史问题?又或者是其他的用意?
楼主这问题好大,有点像古希腊著名的---我从那来,我往何处,
没来这个世界就没来吧,少却许多的烦恼。既然承老毛不弃,容许各位来到这个世界,就对马老说声对不起,我们来了,我们也要活好每一天。至于我们觉得人多了,也是没办法的事,这个世界人口负增长的国家太少了。大家就得过且过吧。不过,我觉得人口的增长和批马老的关系并不大。搞计划生育也是在文革前,而文革中特别是72----76年的计划生育搞的更厉害。可人口照样增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放慢其速度,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
万恶的我又想起了排污权交易制度:D :D
四个字,不要人云亦云!另,林版问我去哪里?请参见我的个人空间,谢谢!
原帖由 月冷 于 2007-9-14 11:56 发表
四个字,不要人云亦云!另,林版问我去哪里?请参见我的个人空间,谢谢!

看见了,也在乐团里跟帖祝福。
祝你在新环境里事事顺心,健康平安。
有空还是多回来看看,牵挂也是一种幸福。
原帖由 月冷 于 2007-9-9 18:56 发表
按:小生近来到贵地麻烦林斑竹为我答疑解惑,要走了,来贡献一篇原创,以答谢林斑竹!
        我记得以前听历史老师讲:'上世纪50年代,马寅初劝告毛主席,要节制人口,但是毛主席认为人多力量大,就批判了马,直至70年代 ...

兄台可能是陷入“哲学的谜思”中了吧。照这个推论法,那我们之前任何历史的变化都会造成我们的“不存在”,如果这样,历史上也就没什么我们可以去“说三道四”的事情了。
原帖由 tulipe 于 2007-9-14 14:03 发表

兄台可能是陷入“哲学的谜思”中了吧。照这个推论法,那我们之前任何历史的变化都会造成我们的“不存在”,如果这样,历史上也就没什么我们可以去“说三道四”的事情了。

我思故我在。:lol
生亦何欢,死亦何哀
呵呵,楼主的本意是好的。

但是读了你的发言,感觉有点庄子的味道了。:lol
LZ,没关系,我爸和我爷爷都是只有一个兄弟姐妹,我会在这里帮你发帖的。
]]
这就是要自己还是要中国强大的选择,楼主你选哪样?
是有点玩玄的了。不在一个位面上的东西怎么不理顺清楚了再发言?不相交就没有矛盾点,在时间点上做平行假设是没有直接冲突的,所以论题本身的提出就是有问题的。
而且,这个国策以后是否要贯彻还是推倒逆行都是个问题,但并不代表提出和实施中的完全正确或全面否定,实际上事实业已存在,利害关系是起始的立脚点的不同,看待的结论才会不同,而且是本来就应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