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毛与蒋--不同的道路决定的结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18:10:58
作者: luoyuer

老毛与老蒋的成功与失败之路不同,注定了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让毛指挥蒋的军队,他表现也许会好一点,但是不会好太多,让老蒋指挥毛的军队,他的表现也不会太差.

     在我看来,两个人的综合实力相差不大(蒋在军阀混战时能够成为共主,没有点真材实料那是说不过去的),但是蒋的优势在政治,毛的优势在军事,为什么他们最终表现有很大的差别,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成功之路不同.蒋的成功,在于他对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整合,在于军事,经济,政治手段的合理运用,整体上来看,东北易帜可以看作是一个标志,是蒋统一全国的最高峰,但是这也意味着这个国家在军事上的先天不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个军事大国,必须是在血与火中诞生的,这是一种代价,而通过和平的方式建国,尽管少了阵痛,但是类似于剖腹产,有先天不足的隐患.这可以从老蒋的民国看出来,东北易帜后的民国,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都类似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中央的政令不通,地方各自为政,东北,四川,甘肃,新疆,山西,山东,云南都有自己独立的行政体系,在军事上,中央军大约三十万,占当时全国军队(大约二百万)约十分之一,实力大致与东北军不相上下.相对于地方军队,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典型的一个春秋之前的周朝,老蒋就是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之主,实际在地方上并没有绝对的权力.全国上下,遍布大小诸侯.此时的中国大地,可谓英雄与狗熊并存,其情景与今天的印度也有相似之处.这样的统一,对国家,民族来说,也许并非坏事,因为破坏较小,但是距离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如果不是国际局势的变化,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削藩.

     削藩的闹剧在中国历史上多次上演,有成功的,如汉武帝,有失败的,如建文帝;和平的方式,如宋太祖,暴力的,如汉景帝.蒋的选择无非几点,发展中央控制区经济,增强中央军实力,采取远交近攻的方式,取缔地方军队,,或将地方军队打乱,互相监督,总之可以采取的方法很多,在舆论上中央的有利地位,使得整合成为可能.但是在整合未完之前,国家的军事实力非常有限.这是一个还没有解决后遗症的国度.

     再看老毛的统一之路,和蒋完全没有共通之处,毛的成功过程,完全没有蒋所见到的温情脉脉,在整个政治,军事斗争中,只有一个词语贯穿始终,那就是胜者为王。从南昌起义开始,共产党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组织,所有的一切都是非常理想化的,这支军队蔑视权威,反对独裁,反对集中,反对官员,结果成为历史上最奇怪的军队,没有军官,没有后勤,没有组织,一切行动都取决于共同意志,决策的效率低下,其状态决定了他们失败和无作为的必然性.之后的秋收起义,再到井冈山根据地,到建立瑞金政权的过程,是民主向集中过渡的过程,也是党内大鱼吃小鱼的过程,因为军事斗争的需要,内部的任何杂音都会导致组织的灭亡,所以党内的派系,在一次次的打击之后,都消失了,整风,肃反,反托派,枪口一次次对内的结果,就是整个队伍变的非常的一致,最终,红军成为一只狮子指挥下的山羊,而国军始终还是一群狮子.红军内部斗争中最后的胜出者是毛泽东,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历史的必然,没有毛泽东,也会有李泽东,王泽东,总之,最能够集权的一个(而且没有被悄悄干掉,没有发生意外)将成为整个队伍的领袖.看一下红军的历史,内部残酷的权力斗争贯穿始终,失败者下场都很悲惨(老蒋的对手常常是死而不僵),这可以看作是整个集团保持内部统一的努力.到了抗日战争结束,国共实力已经相差不远,国内的局势,就是统一的共产党面对分裂的国民党了.

    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两个集团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老毛只要不是一个太蹩脚的指挥者,国民党的失败就是必然的.蒋的错误在于,他过于迷信表面上的强大,过于相信那些能够看到的飞机大炮,却没有看到两个集团的战斗力差别.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实力强大的中统也没有办法避免军事机密的泄露,国军的命令常常同时传达到作战的双方手上,这个仗其实是不用打了.

     有人说毛指挥的乌合之众赢了蒋,我觉得这个有点牵强,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要长征了.长征开始的时候有三十万人,到陕北两万多人,接近全军覆没,此时的军队确实是比较有战斗力,但是总的来说,两支军队的实力还是相当的悬殊,没有什么可比性.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为共产党提供了提升军事实力的机会,当然,抗日对国民党军队也是有提升的,但是双方提升的效果差别很大.国民党在抗日的过程中确实除掉了几个大的地方集团,但是内部的整合依旧没有完成,将帅不和的事多次发生,中央军在国民党中起到了精神支柱的作用,但是其实力却并没有达到压倒性的优势,后来的三年内战中,很容易就看出来,这支良莠不齐的军队的缺陷.在大的战役中,指挥军队的一个前提是,我对我的军队的能力有把握,我是三个人=你两个呢,还是我的一个=你的三个,这要求部队战斗力不能差别太大,如果国民党军都是守四平那样的实力,至少在防守上,国共战斗力对比至少是2:1,如果都是平津战役那样,那可能就是1:3,国民党军队的现状,导致在每一场战役开始之前,必须要对具体的参战军队进行评估,而战场状况变化过快,实际上不可能这样做.于是,在战场上出现了很不一样的情况,国民党有可以让林彪铩羽而归的军队,也有三天前进不了两公里的部队.

      今天我们看解放战争,总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好象始终都是共产党进攻,国民党撤退,只要打仗就是共产党赢,国民党输,这其实是简单化的做法,实际的过程要比这复杂的多,否则也不会是打三年,几个月就结束了.

    突然觉得,也许每个集团发家,兴起的历史,就是他们练习内功的过程,毛练的是正宗的少林工夫,起步比较慢,但是功底扎实,到后面威力极大,蒋练的是邪门功夫,开始进度很快且威力巨大,但是因为功底不好,到后面很容易出问题,如果说毛是小说中的萧锋,蒋就是丁春秋,萧锋的功夫来自艰苦的训练,而丁春秋的工夫来自吸取的别人的内力,但是必须本源的内力充足,且需要时间去消化成自己的功力(也许他需要易筋经),丁春秋最后打不过萧锋也许就是这个原因.
  
作者: luoyuer

老毛与老蒋的成功与失败之路不同,注定了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让毛指挥蒋的军队,他表现也许会好一点,但是不会好太多,让老蒋指挥毛的军队,他的表现也不会太差.

     在我看来,两个人的综合实力相差不大(蒋在军阀混战时能够成为共主,没有点真材实料那是说不过去的),但是蒋的优势在政治,毛的优势在军事,为什么他们最终表现有很大的差别,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成功之路不同.蒋的成功,在于他对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整合,在于军事,经济,政治手段的合理运用,整体上来看,东北易帜可以看作是一个标志,是蒋统一全国的最高峰,但是这也意味着这个国家在军事上的先天不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个军事大国,必须是在血与火中诞生的,这是一种代价,而通过和平的方式建国,尽管少了阵痛,但是类似于剖腹产,有先天不足的隐患.这可以从老蒋的民国看出来,东北易帜后的民国,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都类似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中央的政令不通,地方各自为政,东北,四川,甘肃,新疆,山西,山东,云南都有自己独立的行政体系,在军事上,中央军大约三十万,占当时全国军队(大约二百万)约十分之一,实力大致与东北军不相上下.相对于地方军队,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典型的一个春秋之前的周朝,老蒋就是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之主,实际在地方上并没有绝对的权力.全国上下,遍布大小诸侯.此时的中国大地,可谓英雄与狗熊并存,其情景与今天的印度也有相似之处.这样的统一,对国家,民族来说,也许并非坏事,因为破坏较小,但是距离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如果不是国际局势的变化,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削藩.

     削藩的闹剧在中国历史上多次上演,有成功的,如汉武帝,有失败的,如建文帝;和平的方式,如宋太祖,暴力的,如汉景帝.蒋的选择无非几点,发展中央控制区经济,增强中央军实力,采取远交近攻的方式,取缔地方军队,,或将地方军队打乱,互相监督,总之可以采取的方法很多,在舆论上中央的有利地位,使得整合成为可能.但是在整合未完之前,国家的军事实力非常有限.这是一个还没有解决后遗症的国度.

     再看老毛的统一之路,和蒋完全没有共通之处,毛的成功过程,完全没有蒋所见到的温情脉脉,在整个政治,军事斗争中,只有一个词语贯穿始终,那就是胜者为王。从南昌起义开始,共产党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组织,所有的一切都是非常理想化的,这支军队蔑视权威,反对独裁,反对集中,反对官员,结果成为历史上最奇怪的军队,没有军官,没有后勤,没有组织,一切行动都取决于共同意志,决策的效率低下,其状态决定了他们失败和无作为的必然性.之后的秋收起义,再到井冈山根据地,到建立瑞金政权的过程,是民主向集中过渡的过程,也是党内大鱼吃小鱼的过程,因为军事斗争的需要,内部的任何杂音都会导致组织的灭亡,所以党内的派系,在一次次的打击之后,都消失了,整风,肃反,反托派,枪口一次次对内的结果,就是整个队伍变的非常的一致,最终,红军成为一只狮子指挥下的山羊,而国军始终还是一群狮子.红军内部斗争中最后的胜出者是毛泽东,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历史的必然,没有毛泽东,也会有李泽东,王泽东,总之,最能够集权的一个(而且没有被悄悄干掉,没有发生意外)将成为整个队伍的领袖.看一下红军的历史,内部残酷的权力斗争贯穿始终,失败者下场都很悲惨(老蒋的对手常常是死而不僵),这可以看作是整个集团保持内部统一的努力.到了抗日战争结束,国共实力已经相差不远,国内的局势,就是统一的共产党面对分裂的国民党了.

    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两个集团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老毛只要不是一个太蹩脚的指挥者,国民党的失败就是必然的.蒋的错误在于,他过于迷信表面上的强大,过于相信那些能够看到的飞机大炮,却没有看到两个集团的战斗力差别.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实力强大的中统也没有办法避免军事机密的泄露,国军的命令常常同时传达到作战的双方手上,这个仗其实是不用打了.

     有人说毛指挥的乌合之众赢了蒋,我觉得这个有点牵强,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要长征了.长征开始的时候有三十万人,到陕北两万多人,接近全军覆没,此时的军队确实是比较有战斗力,但是总的来说,两支军队的实力还是相当的悬殊,没有什么可比性.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为共产党提供了提升军事实力的机会,当然,抗日对国民党军队也是有提升的,但是双方提升的效果差别很大.国民党在抗日的过程中确实除掉了几个大的地方集团,但是内部的整合依旧没有完成,将帅不和的事多次发生,中央军在国民党中起到了精神支柱的作用,但是其实力却并没有达到压倒性的优势,后来的三年内战中,很容易就看出来,这支良莠不齐的军队的缺陷.在大的战役中,指挥军队的一个前提是,我对我的军队的能力有把握,我是三个人=你两个呢,还是我的一个=你的三个,这要求部队战斗力不能差别太大,如果国民党军都是守四平那样的实力,至少在防守上,国共战斗力对比至少是2:1,如果都是平津战役那样,那可能就是1:3,国民党军队的现状,导致在每一场战役开始之前,必须要对具体的参战军队进行评估,而战场状况变化过快,实际上不可能这样做.于是,在战场上出现了很不一样的情况,国民党有可以让林彪铩羽而归的军队,也有三天前进不了两公里的部队.

      今天我们看解放战争,总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好象始终都是共产党进攻,国民党撤退,只要打仗就是共产党赢,国民党输,这其实是简单化的做法,实际的过程要比这复杂的多,否则也不会是打三年,几个月就结束了.

    突然觉得,也许每个集团发家,兴起的历史,就是他们练习内功的过程,毛练的是正宗的少林工夫,起步比较慢,但是功底扎实,到后面威力极大,蒋练的是邪门功夫,开始进度很快且威力巨大,但是因为功底不好,到后面很容易出问题,如果说毛是小说中的萧锋,蒋就是丁春秋,萧锋的功夫来自艰苦的训练,而丁春秋的工夫来自吸取的别人的内力,但是必须本源的内力充足,且需要时间去消化成自己的功力(也许他需要易筋经),丁春秋最后打不过萧锋也许就是这个原因.
  
老毛与老蒋的成功与失败之路不同,注定了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让毛指挥蒋的军队,他表现也许会好一点,但是不会好太多,让老蒋指挥毛的军队,他的表现也不会太差.

     在我看来,两个人的综合实力相差不大(蒋在军阀混战时能够成为共主,没有点真材实料那是说不过去的),但是蒋的优势在政治,毛的优势在军事,为什么他们最终表现有很大的差别,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成功之路不同.蒋的成功,在于他对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整合,在于军事,经济,政治手段的合理运用,整体上来看,东北易帜可以看作是一个标志,是蒋统一全国的最高峰,但是这也意味着这个国家在军事上的先天不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个军事大国,必须是在血与火中诞生的,这是一种代价,而通过和平的方式建国,尽管少了阵痛,但是类似于剖腹产,有先天不足的隐患.这可以从老蒋的民国看出来,东北易帜后的民国,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都类似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中央的政令不通,地方各自为政,东北,四川,甘肃,新疆,山西,山东,云南都有自己独立的行政体系,在军事上,中央军大约三十万,占当时全国军队(大约二百万)约十分之一,实力大致与东北军不相上下.相对于地方军队,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典型的一个春秋之前的周朝,老蒋就是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之主,实际在地方上并没有绝对的权力.全国上下,遍布大小诸侯.此时的中国大地,可谓英雄与狗熊并存,其情景与今天的印度也有相似之处.这样的统一,对国家,民族来说,也许并非坏事,因为破坏较小,但是距离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如果不是国际局势的变化,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削藩.

     削藩的闹剧在中国历史上多次上演,有成功的,如汉武帝,有失败的,如建文帝;和平的方式,如宋太祖,暴力的,如汉景帝.蒋的选择无非几点,发展中央控制区经济,增强中央军实力,采取远交近攻的方式,取缔地方军队,,或将地方军队打乱,互相监督,总之可以采取的方法很多,在舆论上中央的有利地位,使得整合成为可能.但是在整合未完之前,国家的军事实力非常有限.这是一个还没有解决后遗症的国度.

     再看老毛的统一之路,和蒋完全没有共通之处,毛的成功过程,完全没有蒋所见到的温情脉脉,在整个政治,军事斗争中,只有一个词语贯穿始终,那就是胜者为王。从南昌起义开始,共产党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组织,所有的一切都是非常理想化的,这支军队蔑视权威,反对独裁,反对集中,反对官员,结果成为历史上最奇怪的军队,没有军官,没有后勤,没有组织,一切行动都取决于共同意志,决策的效率低下,其状态决定了他们失败和无作为的必然性.之后的秋收起义,再到井冈山根据地,到建立瑞金政权的过程,是民主向集中过渡的过程,也是党内大鱼吃小鱼的过程,因为军事斗争的需要,内部的任何杂音都会导致组织的灭亡,所以党内的派系,在一次次的打击之后,都消失了,整风,肃反,反托派,枪口一次次对内的结果,就是整个队伍变的非常的一致,最终,红军成为一只狮子指挥下的山羊,而国军始终还是一群狮子.红军内部斗争中最后的胜出者是毛泽东,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历史的必然,没有毛泽东,也会有李泽东,王泽东,总之,最能够集权的一个(而且没有被悄悄干掉,没有发生意外)将成为整个队伍的领袖.看一下红军的历史,内部残酷的权力斗争贯穿始终,失败者下场都很悲惨(老蒋的对手常常是死而不僵),这可以看作是整个集团保持内部统一的努力.到了抗日战争结束,国共实力已经相差不远,国内的局势,就是统一的共产党面对分裂的国民党了.

    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两个集团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老毛只要不是一个太蹩脚的指挥者,国民党的失败就是必然的.蒋的错误在于,他过于迷信表面上的强大,过于相信那些能够看到的飞机大炮,却没有看到两个集团的战斗力差别.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实力强大的中统也没有办法避免军事机密的泄露,国军的命令常常同时传达到作战的双方手上,这个仗其实是不用打了.

     有人说毛指挥的乌合之众赢了蒋,我觉得这个有点牵强,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要长征了.长征开始的时候有三十万人,到陕北两万多人,接近全军覆没,此时的军队确实是比较有战斗力,但是总的来说,两支军队的实力还是相当的悬殊,没有什么可比性.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为共产党提供了提升军事实力的机会,当然,抗日对国民党军队也是有提升的,但是双方提升的效果差别很大.国民党在抗日的过程中确实除掉了几个大的地方集团,但是内部的整合依旧没有完成,将帅不和的事多次发生,中央军在国民党中起到了精神支柱的作用,但是其实力却并没有达到压倒性的优势,后来的三年内战中,很容易就看出来,这支良莠不齐的军队的缺陷.在大的战役中,指挥军队的一个前提是,我对我的军队的能力有把握,我是三个人=你两个呢,还是我的一个=你的三个,这要求部队战斗力不能差别太大,如果国民党军都是守四平那样的实力,至少在防守上,国共战斗力对比至少是2:1,如果都是平津战役那样,那可能就是1:3,国民党军队的现状,导致在每一场战役开始之前,必须要对具体的参战军队进行评估,而战场状况变化过快,实际上不可能这样做.于是,在战场上出现了很不一样的情况,国民党有可以让林彪铩羽而归的军队,也有三天前进不了两公里的部队.

      今天我们看解放战争,总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好象始终都是共产党进攻,国民党撤退,只要打仗就是共产党赢,国民党输,这其实是简单化的做法,实际的过程要比这复杂的多,否则也不会是打三年,几个月就结束了.

    突然觉得,也许每个集团发家,兴起的历史,就是他们练习内功的过程,毛练的是正宗的少林工夫,起步比较慢,但是功底扎实,到后面威力极大,蒋练的是邪门功夫,开始进度很快且威力巨大,但是因为功底不好,到后面很容易出问题,如果说毛是小说中的萧锋,蒋就是丁春秋,萧锋的功夫来自艰苦的训练,而丁春秋的工夫来自吸取的别人的内力,但是必须本源的内力充足,且需要时间去消化成自己的功力(也许他需要易筋经),丁春秋最后打不过萧锋也许就是这个原因.
看清了,感觉没有说道点上。。
泛泛而谈,没有深度.
长征开始的时候有三十万人,到陕北两万多人?这手法也太抒情了吧?:L
和装修一个样~~
缝缝补补很难搞~~没有重新做新的好
呵呵,又在找理由的。至少老毛能将GCD整合起来,老蒋就不行。说回来还是政治不行啊。
蒋的政治手腕不如毛。所以说蒋是民主无量,独裁无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