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自己不FF的都来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8:09:13
]]
]]
好论文,收了,我也来一篇老台的论文,马上就来了


借学霸的贴ZT一篇
      北伐统一前海军发展沿革与其历史意义     
      壹、前言      
      海军史一直是个甚少人触及的研究领域,然而,前人的淬砺奋发、艰苦缔造或 甚抛头颅、洒热血之事蹟与精神,实不容许後世所能忽视或遗忘。无奈,长久 以来投入军史研究者少,在资源有限情况下,军史部门的重要性向来有被忽视或排挤的情形。
本篇除藉此提出呼吁外,亦希望达到两个目的,其一为介绍较少受 重视的历史事蹟,将这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依时间顺序作概略性的说明,期能增 进对早期海军的了解,更盼挑动每位读者内心深处探索未知领域的原始慾望;其二在试图对海军早期的建军发展与历史定位进行初步的探讨,作为尔後深化海军史研究的切入点。1| J6x8n1l }7E/
      基本上,笔者以为,海军在民国初年的发展,是在一个缺乏资源的条件下,面对内、外环境挤压的挑战,当时的点滴作为,都可说是海军历史的至宝,其所能提供的历史经验与意义也是难以用简单的言语来陈述,故思藉本篇之抛砖效果,引发更多有心者的投入。因此,本篇将由民国元年起,以编年方式陈述历史事蹟,再以选择议题方式,选取海军经费、二次革命、护法战争、军阀割据下的海军、以及北伐时期的关键战役──龙潭战役等为议题主轴,进行探讨,最後并试图 对这段艰辛却遭忽视的历史事蹟做出个人的评价。
贰、北伐统一之前海军发展沿革概述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西元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於武昌起义,当时驻武汉地区舰队计有建威、江元、楚泰、楚豫、湖鹗、辰艇、宿艇等舰艇,然湖北总督瑞澂乘楚豫军舰逃逸,致使群龙无首,革命党人得以扩大战果稳住阵脚,俟後清廷震怒急令陆军大臣荫昌、海军统制萨镇冰分率陆、海军南下,由水陆两路夹击,清军收复汉口,局势紧张,扩及其他响应起义地区,部分参加反正人士惊惶失措,然而继上海、镇江各地海军舰艇陆续加入革命阵营後,海筹管带黄钟瑛亦率舰於九江参加革命并回攻武汉三道桥清军,至此长江一线因海军舰队的加入而更形巩固,十一月革命海军更编组海容、海琛、海筹、通济等舰组成北伐舰队,由汤芗铭指挥自上海北驶烟台、秦皇岛、大沽、登州、牛庄、营口等地,迄至山东等北方各省陆续独立後完成海军北伐任务。〔注一〕
      简单来看,辛亥首义时,驻各地海军相继起事、南北议和、清廷陷入无兵无船可用之困境,更於海军北巡、江海权尽失、京畿备受威胁下,爱新觉罗氏两百余年的基础为之动摇,清廷的灭亡则仅为时间的问题了。而海军的加入革命在整体效应上,就有如化学中的催化剂,有效促成革命建国的早日实现。 J V(Z r P [
      民国元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於南京成立,临时政府中设立海军部,以黄钟瑛为总长、汤芗铭为次长,二月十二日清帝退位,三、四月间人事异动,刘冠雄接任海军总长、汤芗铭仍为次长、黄钟瑛改任总司令,〔注二〕人事底定後,开始陆续编组清廷舰队、接收机关、厂所,制定海军体制、官制、条例等。八月间组织架构底定,海军部内设军衡(主管法制)、军务(主管船政)、军械(主管修 造)、军需(主管财务)、军学(主管教育)等司,另设总务厅主管秘书事物, 其他尚有参事厅、技正、秘书、副官、视察等处之编制。〔注三〕
此外,在海军部下设海军总司令,统辖左、右两舰队,编组前清原巡洋与长江舰队,至十二月改称第一、二舰队;〔注四〕另练兵营、水鱼雷营、海军医院等亦归所辖,成为海军作战之主要单位,〔注五〕至於在民国二年七月间所编组的练习舰队,则因 考量海军整体教育训练,而由海军部直接管辖,〔注六〕并陆续接收各海军学校,警卫队,造船局、所,驻英留学监等单位。至此海军组织大致底定,全军人数 约六千余人,接收编组前清舰队计军舰二十七艘、鱼雷艇八艘,总吨位33,095吨 ,〔注七〕然相对於陆军,海军之规模甚小。
      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之後,其专制的野心与行径逐一显现,一方面由於袁氏长於帝王封建时代,身居高位後,行事经常悖离民主共和体制;另外则因恐惧权 位的延续与担心受限於革命党人,因此对昔日开创民国的革命党人施以各种压迫 手段;更严重的是民国虽立,地方政治之专制腐化情形依旧,或甚更较清季恶劣 。在连续发生宋教仁被暗杀,〔注八〕五国银行团贷款,〔注九〕中俄协约,〔注十〕以及江西、安徽、广东三省国民党都督免职等等事件之後,终於在民国二 年七月十二日爆发二次革命,江西省都督李烈钧,首举义兵,宣布讨袁。
接着,黄兴响应於南京,柏文蔚响应於安徽,许崇智响应於福建,谭延闓响应於湖南, 陈炯明响应於广东,熊克武响应於重庆,刘铁响应於鄂西,刘古香响应於柳州,陈其美和蒋公则响应於上海。袁世凯则一方面运用笼络手段,一方面以军事镇压 ,作为因应。海军为国家之军事武力,在国家体系中自然必须依据中央政府命令,而对於以国民党为首的讨袁行动在支持上确实缺乏正当性,再加上刘冠雄与袁 世凯的情谊,配合北洋陆军作战也就不足为奇了。 g R @
      在袁世凯的军事镇压行动中,江西与南京等长江沿线被视为首要目标,遂令海 军以汤芗铭为指挥驻九江、李鼎新驻上海,第一舰队驶上海、第二舰队赴汉口,对讨袁部队形成夹击态势,七月十八日攻克上海,二十六日占领湖口,并迫使讨 袁军退守吴淞、宝山,放弃南昌,进而在八月十三日攻克吴淞炮台,并乘胜进逼F#南京,以海圻、海容、海琛、应瑞、肇和等主力巡洋舰协攻狮子山炮台,永丰、海琛等舰掩护冯国璋部渡江攻清凉山仪凤门,至九月一日占领南京,讨袁战局不利、节节败退,终致起事各省陆续取消独立,二次革命宣告失败。〔注十一〕
      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改元洪宪,全国譁然,国父随即发表宣言要求取消帝制 、恢复约法,各省陆续响应,海军亦与护国军互通讯息,在全国巨大压力下袁氏只得宣布取消帝制,但却欲保留其大总统职务,并陆续派兵征讨护国军,然此时刘冠雄亦在各方劝袁退位情形下,采消极观望态度,李鼎新等更加入讨袁行列,六月五日袁氏病逝,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国务总理段祺瑞掌控实权,六月二十二日通电反对约法,驻上海海军总司令李鼎新、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练习舰队司 令曾兆麟等於二十五日宣布独立,发表护国宣言,迫使段氏於二十九日恢复民元 约法,三十日重组内阁,任程璧光为海军总长,七月一日撤消军务院,十五日海 军宣布取消独立、恢复建制。〔注十二〕
      然至民国六年五月,因对德宣战问题,引发众议院议员受辱事件,程璧光等请辞海军总长等职,复加以二十九日督军团叛变,逼迫黎元洪请辞,六月六日国父发电讨逆,程璧光眼见国事危急,觐见黎氏劝说南行未果,九日与国父於上海商议讨逆,允护法军费三十万元,十三日黎元洪受迫解散国会,二十三日程璧光召集驻上海舰队司令林葆怿及各舰长商议护法之计,三十日宣统复辟,七月七日程璧光派舰赴秦皇岛拟请黎氏南行未果,十四日黎氏辞去大总统职,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以再造共和自居,拒绝恢复约法与国会,并藉宣战之名、扩大借款〔注十三〕,加强军备,企图消灭南方势力,七月二十一日程璧光与林葆怿发表宣言否认毁弃约法之北京政府,次日并率海圻、永丰、飞鹰、同安、福安、豫章、舞凤等七舰南下广东参加护法,八月五日抵 黄埔,与护送国父南下的海琛及前一年抵粤之永翔、楚豫等十艘组成护法舰队。[注十四〕北洋政府在透过萨镇冰、刘冠雄、林葆纶等官长、旧识、亲属以劝诱、威迫等手段均失败後,为保有原海军体系於七月二十四日改派饶怀文任海军总司令、林颂庄掌第一舰队、杜锡珪任第二舰队司令,编组剩余舰船,改设海军总司令处於南京下关,迄至是年十二月内改组,刘冠雄再次出任海军总长,海军总司令处改为海军总司令公署。〔注十五〕而程璧光南下後,广东地区的军力结构成为桂军、滇军、粤军及海军四大部分,然而其中地方军人并无护法诚意,军政府虽成立局势依旧纷乱,地方派系、军阀势力相互纠葛,以致虽有军事行动,但多以护法或内部巩固为名,实则为各军系之间的相互争权、争地而已,护法舰队在其中亦 参加征闽、讨龙(龙济光)等多次战斗,但终究无法转变局势,最後因派系争权、经费无着、外交失败、程璧光被刺等诸多因素,迫使国父离粤北赴上海,护法大计亦告中断。〔注十六〕
       海军受限於经费运作更加困难,眼见护法原始目标渺茫、各系均欲争夺海军控制等状况下,统一海军的思考也就逐渐跃上台面了。〔注十七〕民国八年,哈尔滨航商电请海军部於东北设立航权保护专责单位,七月间海军部派王崇文为吉黑江防筹备处长,并由第二舰队中抽调江亨、利捷、利绥、利川等四艘舰艇驶哈尔滨、同江驻防。〔注十八〕之後又在经费原本即不足支应的情况下,难以维持东北舰队的运作,因此由王崇文等建议,在李鼎新同意後报请国会同意由东北地方负责薪饷、补给,日後亦成为张作霖建立东北海军的基础。至此在中国境内即发展成三支隶属各异的海军舰队。
      民国九年七月十四日,直皖战争爆发,第二舰队司令杜锡珪率舰队协助吴佩,再加上奉系张作霖的支持,段祺瑞兵败,於二十八日去职。八月一日靳云鹏组阁,萨镇冰任海军总长,十一月国父自上海返广东,发表废督裁兵宣言,民国十年五月就任非常大总统,任汤廷光为海军部长(广东政府海军),〔注十九〕
      十一年二月三日国父在桂林以大元帅名义下令北伐,十三日李烈钧部、许崇智部分抵湖南永州、南宝一带,另与北方的张作霖接触并试探与皖、奉各系合作意愿及可能,[注二十〕致使吴佩孚倍感压力,连络陈炯明意图阻扰北伐,迫使北伐行动暂停,四月间,中山先生指示温树德、陈策等接收海军舰队(史称海军改造),遣散原舰闽籍官兵,任温树德为舰队司令,陈策为广东海防司令。〔注二十一〕
四月二十八日北方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在各方争取状况下,海军的动向备受瞩目,受经费影响第二舰队司令杜锡珪首先支持直系,然在上海的第一舰队则因与皖系关系密切而采不介入态势,之後吴佩孚请萨镇冰出面,游说林建章同意由萨氏亲率海容、海筹、永积等舰会同第二舰队楚观、楚有、楚泰等舰北驶渤海湾,部署於山海关、秦皇岛、连山、龙口一带截击奉军,协助吴佩孚迫使张作霖于六月十七日在秦皇岛议和,奉系势力被局限於东北,杜锡珪亦因助战有功升任海军总司令。〔注二十二〕 [
     正当北方混战之际,国父领导的北伐行动亦同时进行之中,然而广东情势并不稳定,原本陈炯明即主张采联省自治方式,反对北伐,尔後於北伐行动中,非但在其所负责的补给支援作业上各种推托,之後更主导了邓监谋杀案,〔注二十三〕最後在六月十六日凌晨三点围攻总统府、炮轰观音山,国父在秘书林直勉、参军林树巍等强拉下脱险抵珠海,随即与温树德於楚豫军舰拟议戡乱,集合军舰炮轰炸陈炯明部,十七日下午国父改乘永丰舰,并亲率永翔、楚豫、豫章、同安、广玉、宝璧,朔江进击,然终究在缺乏外援与陆上部队协同的情形下,情势日渐恶劣。
      而在陈炯明多次以军费协助的引诱下,温树德首先率海琛、肇和等巡洋舰自陈黄埔出走,国父则在外商唯恐受战事波及的压力与北伐军回师讨逆失败的不利状况下,被迫由英国领事派遣驻香港英军驱逐舰摩汉号,护送经香港,改乘俄国轮船皇后号赴上海。〔注二十四]广东既乱,适逢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吴佩孚等直系军阀见机不可失,遂加速与温树德洽商北返条件,当时一方面系因过去由程璧光号召的护法理想早在广东军阀之间的相互斗争下,荡然无存;一方面原本程璧光、林葆怿所率领的南下舰队中就有为数不少的北方官兵,其响应护法系因尊崇程璧光的威望而来。因此,对於北洋舰队的拉拢,无论在条件上、感情上、义理上都促使温氏在民国十二年十二月率海圻、永翔、同安、肇和、海琛、楚豫等六舰自汕头,分两队北驶青岛,编入渤海舰队。〔注二十五〕
      而留在广东的仅剩余永丰、飞鹰、舞凤与甘泉等四舰,均改由陈策指挥,後至民国十三年二月广东海防司令部成立後,由林若时任司令,成为广东舰队的发端。第一次直奉战争後,张作霖的奉系势力虽然退出北京,但张作霖入主中原的野心与企图未减,除一方面建立海军学校储备人才外,更陆续添购商船或外国除预备舰艇,〔注二十六〕
      民国十三年十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部队溃败,张作霖为延伸其势力范围,联络、收编驻青岛的渤海舰队成为最经济、便捷的扩张之方式,经多次协商,至十四年九月完成初步合并协议,〔注二十七〕然由於渤海舰队中,山东籍的官兵对於沈鸿烈等东北军人之疑虑,人事问题甚为复杂。张作霖在掌控华北势力後,收编渤海舰队成为志在必得,为避免舰队官兵反弹,十六年七月将东北舰队改为第一舰队、渤海舰队改为第二舰队,然其中不满情结并未解开,亦种下日後舰队再次南下投靠广东舰队的前因。〔注二十八〕
民国十五年间,各系军阀分别受英、日等国家暗中支持,逐次展开相互间的势力扩张与巩固,革命军在「打倒吴佩孚、妥协孙传芳、放弃张作霖」的政策指导下,逐次向武汉推进,在东路军方面,由於第一舰队陈季良的暗中协助,十二月迫使张毅投降、陈生春部撤离福州,并协助革命军运兵北进浙江省,海军投向革命阵营的倾向逐渐明显,杨树庄与革命军接触的消息,促使孙传芳一方面筹款并要胁切断海军补给,另一方面於民国十六年二月二十四日调派直鲁军第八军长毕庶澄率渤海舰队南下,杨氏则急调驻上海各舰出吴松口布防,十三艘舰船划分两路,前後呼应,迫使毕庶澄率舰队北返,此一局势变换亦促使杨树庄加速於三月十四日宣布投向革命阵营,协助革命军克复吴松炮台、截击北洋军,收复南京。〔注二十九]
      国民十六十四月十八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後,国家情势没有转趋良好,反而因为政客权力争夺、共产党人从中破坏等等因素,先後发生宁汉分裂、国民党清党、中共暴动、蒋公下野等事件,情事混乱,也造成北伐军事行动的阻碍。
      在此同时,孙传芳纠集过去余部,并向北与张作霖、向西与唐生智联系图谋反击,八月二十五日爆发龙潭战役,南京一度感受到倾覆的危急,所幸海军适时投入战场,截断孙传芳部後续支援的部队,至三十一日孙军全线崩溃,战役终告结束。〔注三十〕之後为巩固南京,革命军发动西征,海军则由第二舰队司令陈绍宽率楚有、楚铜、楚谦、永积、永健、江贞六舰及辰、宿、列、张四艇,於十月十九日自下关出发,协同陆军讨伐唐生智,舰队朔江进击先後收复九江、龙坪、武穴等地,十一月十四日攻克汉口,至二十五、六日,新堤、岳洲、城陵矶等地均告肃清,唐生智败逃,宁汉分裂落幕,西征告一段落。〔注三十一〕之後陆续参加十七年元月的平湘战役并完成沿海、沿江防御部属,防止东北舰队袭扰等作为,至十二月张学良通电易帜,全国正式统一。
参、海军作为之历史意义探讨
      由历史发展的经验法则中发现,大陆国家在防御战略上确实没有海权国家来得有弹性,海权较容易结合全球的经济力量,能够灵活且弹性的加以运用。〔注三十二〕证诸於中外战史均可以发现这些事实,然而诚如黄仁宇先生所指称:「北方民族善於骑兵战术,遇江河则限制其军力运动,而南方虽以水军为长,以舟楫传输,能争取战场主动,但此种优势亦无法支持其再向北延伸的能力」。〔注三十三〕海权与陆权之间各有其局限性与相辅相成的特质。
     检视北伐以前的海军发展,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议题,过去或因任何理由无意或刻意的忽略,但历史的存在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与其让他人胡乱说写,不如由吾等深入探询,限於篇幅,本篇仅就部分议题加以讨论。
      1、民初建军的尝试与限制
      我国海军自甲午以来,无时不想积极突破战败的阴影,重建海军自清末即不断的尝试,然因长期忽视海权之重要性以及战败的阴影,迫使海 军前辈在构思、执行海军重建的过程中备受困扰,再加上更严重的国家财政困窘,致使重建的进度犹如牛步,缓慢而无效率。但在此恶劣情形下,各阶段执掌海军发展的前辈们却以坚毅的信念与决心,不断的努力争取,始能奠定日後持续发展的基础。以肇和、应瑞两练习巡洋舰的争取为例,该两舰原为宣统二年(1909)载洵与萨镇冰赴欧洲考察海军时向英国订造;分别以21万及204,000英磅向Armstrong与Vickers厂购买,宣统三年(1911)程璧光率海圻军舰赴英参加英王加冕典礼时,曾奉命回程时一并返国,然而当时适逢辛亥革命爆发国内政权转换之际,而且英国港口煤碳工人工罢,故未能成行。不料接着又逢欧战爆发前夕,各国都急於在现货市场蒐购武器,适巧中国政府财政困难货款延迟付给;因之英国原厂曾来电表示愿代寻买主脱手。但终因海军方面的坚持而保留。〔注三十四〕之後海军部更多方筹款,一方面由全军经费中拨出34,385元、江南制造局垫付1,163英镑以支付欠款,〔注三十五〕另一方面积极向总统、国务院、财政部争取拨发专款及前清时期即已规划之经营海军预备金等,〔注三十六〕
      最後终於缴清欠款,促使该两舰於民国二年返国成军,日後成为建军干部训练以及历次重要战役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另外有关经费问题,事实上自民国以来,海军经费经常处於相当拮据的情况,以北伐统一之前为例,民国二年度预算8,972,895元、实收3,702,232元,〔注三十七〕三年度预算42,250,570元、实收3,856,564元,〔注三十八〕四年度预算42,853,249元、实收5,283,449,〔注三十九〕
      另自民国七至十六年,海军年度经费需求亦约在500至800万元间,然当时北京政府财政窘困,每月所能支付者约仅40万元。〔注四十〕另外就整体军费支出的比例来看,北伐之前海军年度经费仅占全国军费支出的3.4%至5.2%不等,就算在国民政府时期,年度经费则因财政及陆、空军的排挤效应更仅达1.39%至3.13%左右。〔注四十一〕
      由於所提供款项不足以维持组织运作,海军部必须设法自筹军饷,相对的在建军发展方面即难有所作为,更严重的是提供了野心军阀得以运用军费以掌控海军的绝佳机会。建设的遂行缺乏经费无以为计,更重要的是,在当时情形下,舰队或甚舰长本身即负担着该舰队或该舰的一切生计,其中包括舰船之修理、燃料购置、食物、饮水以及全舰官兵薪饷与渠等家计维持之一切开销。
      设想,在当时军阀割据情况严重,国家政治纷乱,民主为何物?基本上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或甚曾经想过的问题,而革命理想则仅止於革命党人之中的菁英份子。若忽略此一存在的现实,而以现今之眼光或革命理想来评论当时的情形,笔者以为实在失之过苛,而且在那一个年代中的价值判断之混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吾辈都还很难厘清是非,诚如曹锟曾被褒扬为「华胄忠良」、段祺瑞为「共和勳臣」、吴佩孚的「英风亮节」等,故在那个是非混乱、忠奸难辨的岁月中,单挑海军的投靠军阀为批评议题,确实有不公平之议,如何分辨确实为吾人现今应深思的课题。〔注四十二〕X
      二、民初的重要军事行动
      以概略的方式来划分,在民国肇建之初,就海军参与的部分看,其重要性影响国家发展前途的重要军事行动,应以二次革命与护法战争为主要的两项。而对二次革命失败原因的检讨,原则上在国民党方面系依国父的检讨为主,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有三方面;一为开国之时未依革命方略进行;二为国民党丧失了革命精神;三为党员意见分歧,不服从领导中心以致丧失力量。〔注四十三〕
      近代学者对於二次革命成败的分析,有如中央研究院张玉法院士所提一、革命理由未获各方认同,二、辛亥革命战乱初息、民众厌战心理高张,三、国际间顾忌战火损及其在华利益与安全,而不予支持,四、革命党人与部队缺乏组织及纪律,五、海军未能参与革命等五项因素。〔注四十四〕
      另外就护法战争而言,典型的评论犹如当时美国驻华公使Paul S. Reinsch在民国六年(1917)八月二十一日向美国国务院提出的中国南北对峙政局分析报告中所言:国民党人在广州的事业遭到反对的主要原因有四,一为人民普遍对於国会的解散并无深刻的反一,护法主张并无法激起普遍的共鸣;一为在广东地区的实力派军阀对於护法领袖孙中山及唐绍仪等的激进、极端、与分离运动并不表赞同且并不信任;一为海军的南下对於广东情势的转变,事实上并没有相当的影响;最後,缺乏财政方面的支持,从事分离运动与北伐在实际运作上将遭到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注四十五〕
      综合分析此两次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军事行动,其中失败的共同因素均在於革命党人无法整合内部力量,并无法获得外援所致,其中以革命党人内部的相互猜 忌、互不信任、谋求私利为影响内部整合之主因,〔注四十六〕在就外国援助问 题来看,列强所关心的中心议题为中国政府的安定性,因为一个稳定、能负责、有能力履行清末以来的各项条约以及维护列强在华利益的政府才是列强支持的对象,而当时德国方面暗助国父进行推翻段祺瑞的意图,亦造成美国对广东方面的排斥,另外对中国再次陷入革命战争的恐惧,亦造成列强转向支持原来即被承认的北京政府之重要思惟原则。〔注四十七〕
      就海军的角色定位而言,二次革命时海军转而支持袁世凯一方面固然由於袁氏的收买奏效,然而当时全国上下各主要的政党菁英、军系巨头接受袁氏各种不同方式的笼络、收买、贿赂、利益交换、威逼、胁迫等事件多如牛毛,〔注四十八〕一方面海军为国家的武力,执行政府的平乱命令,以法理来说,确实是合理、合法的行为,更何况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就革命党人内部、就人民意愿、就革命理由来说,都无法强烈的促使海军选择革命的一方。因此在袁世凯的军事行动上,无论在江西、南京、上海方面,海军均对袁氏的平乱战斗发挥重要的挹注效果。
      另外再就护法舰队最後的发展情形来观察,广东方面对於舰队的走向与意图应当不至於全然无知,然而却无法挽回,其中主因除经费原本即不敷使用的根本问题外,另一个因素系由於原本在海军中程璧光的威望就不是林葆怿等人所能及,而林葆怿又在年前海军改造时被罢黜,当时也确实没有重量级的人物介入调解,因此在内外条件均不相容的状况下,苛责海军在护法时期无法发挥协助功能,则似有过於牵强的意味。
      三、海军建设的停滞与再起  
      自民国六年七月二十一日海军总司令程璧光与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率舰队南下广东响应国父中山先生的护法运动,组成护法舰队之後,海军在舰队归属上分裂南北,但无论北洋政府、广东革命政府、亦或是东北地方政府,在实质上对海军的建设都没有关键性的助益。
以建设的角度来观察,自民国八年起一直到十八年为止的「十年军火禁运」期间,列强的禁运限制,一方面有其根据国际法中立原则(The Policy of Neutrality)与人道主义考量等崇高政治理想而来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考量因素可能还是来自於经济利益,然而这十年的禁运结果,不但延长了我国军阀割据的局面、也使我国国防力量与列强之差距 愈拉愈大。〔注四十九〕
      对海军而言,在军阀割据与军火禁运的双重影响效果下,海军之建设蒙受严重的打击,简单的举例来说,就海军舰船吨位成长状况来看,民国二年至十八年间舰艇总吨位数仅由29,286吨增加至35,503吨,在这十六年间,平均以每年365.7吨的速度成长,相较於当时列强海军而言,我国海军之发展明显处於落後的状况。
      另自民国八年至十七年之间,其总造舰吨位数则仅有2,474吨,年平均成长率竟为负的百分之九十七,至於外购舰船部分则更少,仅只於民国十三年十月由英国获得一艘「甘露测量舰」,〔注五十〕由此可见其中影响的严重程度,也可看出当年中国海军在军事武力建构上的困难所在。〔注五十一〕就国内因素来看,民国五年至十七年间,海军有造舰记录的时间仅民国八、九、十一、十二年,造成此一现象的最关键影响因素在於:当时拥有海军控制权的各系军阀只将海军舰队视为其个人争权的工具,根本无心於国家海洋武力之建设,而当时海军内部亦因权力争夺以及粮饷、煤水、修船等维持费用的争取等考量因素而反覆归附於不同系统的军阀之间,此即为造成海军建设发展之空窗期的基本原因。〔注五十二〕
      由上述几个方面来观察海军发展停滞的因素,持平的来说,军阀割据时期的海军发展在逻辑上有其必然性,其一为海军在各军阀派系的势力范围争夺中并不具备直接的助力;其二为各系军阀在财政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并不足以支持庞大舰队的开支;其三为经验显示海军在无以为济时势必转向他处求生,投资过多可能造成对手势力的突然激增。
      因此,在加入国际军火禁运的外在因素下,在此时期内,欲发展海军犹如缘木求鱼。故在面对这一段历史的时候,笔者认为,至少应具备以下几种认知:鸃海军发展的停滞与当时国内、外环境因素息息相关,且情势并非个人所能扭转。鸅在环境不允许状况下,海军前辈在维持军种运作发展的努力作为不容被忽视或污蔑。鸅东北海军的建立,虽然对国内政治情势与海军的整合议题来说,各有不的意义。然而,若就整体而言,对我国海军的发展建设而言,还是具有正面的积极效果。鸅少数海军舰队参与的军事或政治、外交作为中,海军均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无论在国内军阀间的权力争夺,如第一、二次直奉战争,亦或是在对外的派舰驻节海参崴等案,〔注五十三〕均显现出海军的重要性与优越性。
      四、龙潭战役相关议题之探讨)w,| p? W+t'\ r
      就龙潭战役来说,其重要的意义诚如先总统蒋公等所言:「在国民革命战史上,……可与棉湖、松口、汀四桥、武昌、南昌诸役相埒,或且过之」;〔注五十四〕「为海军参加革命效忠领袖,铲除军阀最重要的一次战役」;〔注五十五〕「如果龙潭战役失败,不但江、浙、闽、赣、皖五省重归孙传芳,……革命军事否能再回广东重整旗鼓,便是一大问题」。〔注五十六〕然而目前对於有关海军在其中的事蹟与贡献却有刻意忽视的现象,更有部分人士以为海军之所以参加革命军之一方完全系为在白崇禧的武装宪兵压力之下所为,〔注五十七〕另有认为海军之所以未能先期歼灭孙军渡河部队於江面,是造成革命军一时间几乎陷入被隔绝、个个击破的危殆之中的主因,此与海军之犹疑不定与经费未能谈妥有关。
      对於海军参战意图问题,若作上述解释,个人认为事实上是对海军作战与特性之生疏亦或是无知所致,史料显示,孙传芳当时的渡河部署极为机密,并於事前分别於八卦州、望江亭、划子山等地向笆斗山、乌龙山、栖霞山、镇江等地突破,进行混淆、扰乱的作为,其目的乃在於牵制革命军李宗仁部,并迷惑、迟滞革命军方面的判断,〔注五十八〕迄至八月二十五日深夜,孙部乘夜色与浓雾掩护,大举渡江,〔注五十九〕海军方面虽然事前预令第一舰队陈季良率海容等舰巡弋上海至江阴一线,训练舰队陈训泳率海筹等舰巡弋江阴及镇江一带,第二舰队陈绍宽率楚有等舰巡弋镇江至南京一带,〔注六十〕然以当时舰艇装备能量而言,各舰艇之侦搜装备厥如,侦搜作业仅能以水兵目视方式进行,其唯一较现代化的指管通情装备仅有火花式一千瓦电量长波无线电及真空管式五百瓦电量短波无线电各一具而已。〔注六十一〕
以海上作战而言,在仅能依靠目视的侦搜作业下,天候情况限制甚巨大,尤其在夜间、或甚大雾期间,寻找目标之困难度绝非不擅海洋者所能体会,至此,舰队之所以无法先期发现敌踪之真正因素即明显可知。
      或许,在杨树庄与革命军的易帜接触中,海军经费的争取确实占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与关键地位。〔注六十二〕然而,以当时先与东北舰队对峙於吴松口在前,再与孙传芳决裂於後的情形来看,短期间内要再转变炮口确实不容易,一方面军阀怒气未消、一方面孙军若能直下南京,对於适才易帜的海军而言,其中所隐含的「秋後算帐」对主张易帜者,大概都在丢官去职或人头落地之间。在此外在环境下,若说海军会犹疑不决,基本上并不符合一般的决策法则。
      其次,就白崇禧先生的回忆而言,就语言角度观察,白先生似乎亦没有说出:海军的开炮是因为其所率之一连宪兵,以枪口迫使海军协助北伐军。然竟有论者以其曾率宪兵上舰为引伸,论断海军是在胁迫、情不得已或是犹豫不决中不得不协助者。
基本上,笔者以为,如此说法与观点正陷入历史研究的最大忌讳─擅自扩大相关史料的历史解释。
      事实上,稍有海军常识者均能了解,在海军传统上,任何人登舰时均必须缴械,就算在目前情况下,亦不容许他人携带武器登舰。此一传统就现今之考量,多数以装备、舰艇安全为考量,而若就早期欧洲海权国家之传统形成过程检讨,一方面系因战舰为舰长绝对支配的地盘,他人断不可以任何理由携带武器上舰;另一方面,则为舰长统治全舰的象徵。
      我们设想六十余年前的情景,当时多数舰长毕业於马尾海校,而马尾校风深受英国海军之影响,故当时之舰长如何可能同意白崇禧先生肆无忌惮的率领一连宪兵以近乎占领的态势登舰。再则以当时南京附近的港口情况,与主要接敌舰队之船位而言,当时各舰均停泊於江心,也就是以锚泊方式停泊於长江之上,舰岸交通全靠各舰之小火轮(救生艇),而且当时孙传芳部渡江之流言甚嚣尘上,海军部稍早即以训令各舰加强警戒,若非原本当时的海军舰长根本就将白先生等人视为自己人,否则如何会派遣该舰小火轮接运白先生上舰,或允许白先生乘坐其他船舶接近,倘若当时海军舰队蓄意采取犹疑或观望态度,则大可以戒严为由,拒绝白先生等人登舰,而相对的,这种理由将是充分且强烈的。如此反覆分析,海军舰队原本就希望能协助北伐军对抗孙传芳部队之意图,基本上是符合逻辑推理程序的。
      肆、结语
      事实上,无论海军是否在革命历程中加入战局,亦或是在其中选择同情革命、反对革命、参与革命,在整个历史发展的洪流上,都对民国史的演进注入无法磨灭的痕迹。
      就辛亥一役来说,固然革命风潮所驱使,在大时代环境背景下,确有其无法逆转的能量,然而海军的投入革命阵营,至少是确保了革命党人的发展基础,倘使当日驻汉口舰队全力扶清、立即配合清军夹攻革命武力,倘若萨镇冰舰队无视民族大义、全力固守长江,则革命军事否能巩固或难逆料,但至少可以肯定,武昌起义的成果却实有可能为海军所破灭。
      若以海军之破坏革命角度来探讨,以当时海容军舰的主炮(口径近六寸)之威力来说,〔注六十三〕各舰若均服膺清廷指令,配合陆军镇压革命党人,其後果纵使不能挽救清廷之危亡,对由尔后之南北议和之影响,至少将能提供袁世凯为首的议和代表更多与革命党人协商的筹码,如此中华民国是否能在1912年顺利诞生、民初政局是否更加恶劣等等均难道以评估。
      是故,海军之加入反清阵营,对於促使民国之诞生方面,确实应有积极且正面的效果。相对的,二次革命时,海军未支持革命党人,亦未以同情的角度袖手旁观,反而加入北京政府,其结果则是直接促使二次革命在短短几个月中销声匿迹,就大历史的角度来看,间接的也促使袁世凯大胆的毁契约法,进而篡国称帝。
      另外在护法革命时海军分裂,也间接的造成军阀之间相互征战,有恃无恐的盗用国家海军资源,为各军头、派系谋求私利。直至北伐成功全国统一,解读海军在这建国初期的十余年间。
      综合其相关作为,笔者认为至少可以表现出二个重要的认知:首先,在军阀割据的情形下,任何一派势力的转变,均直接影响到中国境内的权利平衡体系,海军的加入则形成权力均势变化的关键因素,例如二次革命中,海军并未加入革命阵营,确实促使革命党人,难以利用长江之便,完成讨袁大计,外又如直奉战争,在张作霖得不到海军的支持,以及亲皖系林建章的放弃中立立场之下,吴佩孚才能顺利的将张氏的势力推回东北,也才能在北京掌握政治的主导权,相同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张作霖有了东北海军以及渤海舰队的协助,而吴佩孚则少了以杜锡圭为首的海军的支持,相对的战果立即转变,吴氏被迫淡出北京政治中心,也迫使他首先面对北伐军的凌厉攻势。
      此外,在杨树庄率舰队易帜的过程中,东北海军之所以仅能以骚扰型的作战方式遂行征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则在东北海军远不若中央海军的力量。
      其次,对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过程而言,自满清以降,中国在欧美及日本等帝国主义压力之下,其所激发之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之後虽然有效的推翻了旧有的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然而此一激昂的民族主义情操,在新的民主政体中,却无法发挥其改造中国苦难的原动力,反而在各省陆续扫除满清势力后,却发展出各个地区的军阀势力。
      事实上,军阀之形成,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地域主意,加上我国的广大领土与众多人口,在由帝王专制过度到民主政体的政治转变过程,以及由旧的农业时代转换为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过程中,占地为王、划地分权的情形成为转型过程中的常态。
〔注六十四〕因此,在军阀武力相当的情形下,任何一派势力要想统一全国,或扩张势力范围,均必须结合另一派系,而派系之间的结合经常又以利益为中心,无论直系、皖系、奉系、桂系均相同,地方势力之间的关系如此,海军与其他派系之间的关系亦相去不远,但若以此论断海军则有失公允。
    何耀光  海军学术月刊 89.10 15

借学霸的贴ZT一篇
      北伐统一前海军发展沿革与其历史意义     
      壹、前言      
      海军史一直是个甚少人触及的研究领域,然而,前人的淬砺奋发、艰苦缔造或 甚抛头颅、洒热血之事蹟与精神,实不容许後世所能忽视或遗忘。无奈,长久 以来投入军史研究者少,在资源有限情况下,军史部门的重要性向来有被忽视或排挤的情形。
本篇除藉此提出呼吁外,亦希望达到两个目的,其一为介绍较少受 重视的历史事蹟,将这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依时间顺序作概略性的说明,期能增 进对早期海军的了解,更盼挑动每位读者内心深处探索未知领域的原始慾望;其二在试图对海军早期的建军发展与历史定位进行初步的探讨,作为尔後深化海军史研究的切入点。1| J6x8n1l }7E/
      基本上,笔者以为,海军在民国初年的发展,是在一个缺乏资源的条件下,面对内、外环境挤压的挑战,当时的点滴作为,都可说是海军历史的至宝,其所能提供的历史经验与意义也是难以用简单的言语来陈述,故思藉本篇之抛砖效果,引发更多有心者的投入。因此,本篇将由民国元年起,以编年方式陈述历史事蹟,再以选择议题方式,选取海军经费、二次革命、护法战争、军阀割据下的海军、以及北伐时期的关键战役──龙潭战役等为议题主轴,进行探讨,最後并试图 对这段艰辛却遭忽视的历史事蹟做出个人的评价。
贰、北伐统一之前海军发展沿革概述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西元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於武昌起义,当时驻武汉地区舰队计有建威、江元、楚泰、楚豫、湖鹗、辰艇、宿艇等舰艇,然湖北总督瑞澂乘楚豫军舰逃逸,致使群龙无首,革命党人得以扩大战果稳住阵脚,俟後清廷震怒急令陆军大臣荫昌、海军统制萨镇冰分率陆、海军南下,由水陆两路夹击,清军收复汉口,局势紧张,扩及其他响应起义地区,部分参加反正人士惊惶失措,然而继上海、镇江各地海军舰艇陆续加入革命阵营後,海筹管带黄钟瑛亦率舰於九江参加革命并回攻武汉三道桥清军,至此长江一线因海军舰队的加入而更形巩固,十一月革命海军更编组海容、海琛、海筹、通济等舰组成北伐舰队,由汤芗铭指挥自上海北驶烟台、秦皇岛、大沽、登州、牛庄、营口等地,迄至山东等北方各省陆续独立後完成海军北伐任务。〔注一〕
      简单来看,辛亥首义时,驻各地海军相继起事、南北议和、清廷陷入无兵无船可用之困境,更於海军北巡、江海权尽失、京畿备受威胁下,爱新觉罗氏两百余年的基础为之动摇,清廷的灭亡则仅为时间的问题了。而海军的加入革命在整体效应上,就有如化学中的催化剂,有效促成革命建国的早日实现。 J V(Z r P [
      民国元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於南京成立,临时政府中设立海军部,以黄钟瑛为总长、汤芗铭为次长,二月十二日清帝退位,三、四月间人事异动,刘冠雄接任海军总长、汤芗铭仍为次长、黄钟瑛改任总司令,〔注二〕人事底定後,开始陆续编组清廷舰队、接收机关、厂所,制定海军体制、官制、条例等。八月间组织架构底定,海军部内设军衡(主管法制)、军务(主管船政)、军械(主管修 造)、军需(主管财务)、军学(主管教育)等司,另设总务厅主管秘书事物, 其他尚有参事厅、技正、秘书、副官、视察等处之编制。〔注三〕
此外,在海军部下设海军总司令,统辖左、右两舰队,编组前清原巡洋与长江舰队,至十二月改称第一、二舰队;〔注四〕另练兵营、水鱼雷营、海军医院等亦归所辖,成为海军作战之主要单位,〔注五〕至於在民国二年七月间所编组的练习舰队,则因 考量海军整体教育训练,而由海军部直接管辖,〔注六〕并陆续接收各海军学校,警卫队,造船局、所,驻英留学监等单位。至此海军组织大致底定,全军人数 约六千余人,接收编组前清舰队计军舰二十七艘、鱼雷艇八艘,总吨位33,095吨 ,〔注七〕然相对於陆军,海军之规模甚小。
      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之後,其专制的野心与行径逐一显现,一方面由於袁氏长於帝王封建时代,身居高位後,行事经常悖离民主共和体制;另外则因恐惧权 位的延续与担心受限於革命党人,因此对昔日开创民国的革命党人施以各种压迫 手段;更严重的是民国虽立,地方政治之专制腐化情形依旧,或甚更较清季恶劣 。在连续发生宋教仁被暗杀,〔注八〕五国银行团贷款,〔注九〕中俄协约,〔注十〕以及江西、安徽、广东三省国民党都督免职等等事件之後,终於在民国二 年七月十二日爆发二次革命,江西省都督李烈钧,首举义兵,宣布讨袁。
接着,黄兴响应於南京,柏文蔚响应於安徽,许崇智响应於福建,谭延闓响应於湖南, 陈炯明响应於广东,熊克武响应於重庆,刘铁响应於鄂西,刘古香响应於柳州,陈其美和蒋公则响应於上海。袁世凯则一方面运用笼络手段,一方面以军事镇压 ,作为因应。海军为国家之军事武力,在国家体系中自然必须依据中央政府命令,而对於以国民党为首的讨袁行动在支持上确实缺乏正当性,再加上刘冠雄与袁 世凯的情谊,配合北洋陆军作战也就不足为奇了。 g R @
      在袁世凯的军事镇压行动中,江西与南京等长江沿线被视为首要目标,遂令海 军以汤芗铭为指挥驻九江、李鼎新驻上海,第一舰队驶上海、第二舰队赴汉口,对讨袁部队形成夹击态势,七月十八日攻克上海,二十六日占领湖口,并迫使讨 袁军退守吴淞、宝山,放弃南昌,进而在八月十三日攻克吴淞炮台,并乘胜进逼F#南京,以海圻、海容、海琛、应瑞、肇和等主力巡洋舰协攻狮子山炮台,永丰、海琛等舰掩护冯国璋部渡江攻清凉山仪凤门,至九月一日占领南京,讨袁战局不利、节节败退,终致起事各省陆续取消独立,二次革命宣告失败。〔注十一〕
      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改元洪宪,全国譁然,国父随即发表宣言要求取消帝制 、恢复约法,各省陆续响应,海军亦与护国军互通讯息,在全国巨大压力下袁氏只得宣布取消帝制,但却欲保留其大总统职务,并陆续派兵征讨护国军,然此时刘冠雄亦在各方劝袁退位情形下,采消极观望态度,李鼎新等更加入讨袁行列,六月五日袁氏病逝,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国务总理段祺瑞掌控实权,六月二十二日通电反对约法,驻上海海军总司令李鼎新、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练习舰队司 令曾兆麟等於二十五日宣布独立,发表护国宣言,迫使段氏於二十九日恢复民元 约法,三十日重组内阁,任程璧光为海军总长,七月一日撤消军务院,十五日海 军宣布取消独立、恢复建制。〔注十二〕
      然至民国六年五月,因对德宣战问题,引发众议院议员受辱事件,程璧光等请辞海军总长等职,复加以二十九日督军团叛变,逼迫黎元洪请辞,六月六日国父发电讨逆,程璧光眼见国事危急,觐见黎氏劝说南行未果,九日与国父於上海商议讨逆,允护法军费三十万元,十三日黎元洪受迫解散国会,二十三日程璧光召集驻上海舰队司令林葆怿及各舰长商议护法之计,三十日宣统复辟,七月七日程璧光派舰赴秦皇岛拟请黎氏南行未果,十四日黎氏辞去大总统职,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以再造共和自居,拒绝恢复约法与国会,并藉宣战之名、扩大借款〔注十三〕,加强军备,企图消灭南方势力,七月二十一日程璧光与林葆怿发表宣言否认毁弃约法之北京政府,次日并率海圻、永丰、飞鹰、同安、福安、豫章、舞凤等七舰南下广东参加护法,八月五日抵 黄埔,与护送国父南下的海琛及前一年抵粤之永翔、楚豫等十艘组成护法舰队。[注十四〕北洋政府在透过萨镇冰、刘冠雄、林葆纶等官长、旧识、亲属以劝诱、威迫等手段均失败後,为保有原海军体系於七月二十四日改派饶怀文任海军总司令、林颂庄掌第一舰队、杜锡珪任第二舰队司令,编组剩余舰船,改设海军总司令处於南京下关,迄至是年十二月内改组,刘冠雄再次出任海军总长,海军总司令处改为海军总司令公署。〔注十五〕而程璧光南下後,广东地区的军力结构成为桂军、滇军、粤军及海军四大部分,然而其中地方军人并无护法诚意,军政府虽成立局势依旧纷乱,地方派系、军阀势力相互纠葛,以致虽有军事行动,但多以护法或内部巩固为名,实则为各军系之间的相互争权、争地而已,护法舰队在其中亦 参加征闽、讨龙(龙济光)等多次战斗,但终究无法转变局势,最後因派系争权、经费无着、外交失败、程璧光被刺等诸多因素,迫使国父离粤北赴上海,护法大计亦告中断。〔注十六〕
       海军受限於经费运作更加困难,眼见护法原始目标渺茫、各系均欲争夺海军控制等状况下,统一海军的思考也就逐渐跃上台面了。〔注十七〕民国八年,哈尔滨航商电请海军部於东北设立航权保护专责单位,七月间海军部派王崇文为吉黑江防筹备处长,并由第二舰队中抽调江亨、利捷、利绥、利川等四艘舰艇驶哈尔滨、同江驻防。〔注十八〕之後又在经费原本即不足支应的情况下,难以维持东北舰队的运作,因此由王崇文等建议,在李鼎新同意後报请国会同意由东北地方负责薪饷、补给,日後亦成为张作霖建立东北海军的基础。至此在中国境内即发展成三支隶属各异的海军舰队。
      民国九年七月十四日,直皖战争爆发,第二舰队司令杜锡珪率舰队协助吴佩,再加上奉系张作霖的支持,段祺瑞兵败,於二十八日去职。八月一日靳云鹏组阁,萨镇冰任海军总长,十一月国父自上海返广东,发表废督裁兵宣言,民国十年五月就任非常大总统,任汤廷光为海军部长(广东政府海军),〔注十九〕
      十一年二月三日国父在桂林以大元帅名义下令北伐,十三日李烈钧部、许崇智部分抵湖南永州、南宝一带,另与北方的张作霖接触并试探与皖、奉各系合作意愿及可能,[注二十〕致使吴佩孚倍感压力,连络陈炯明意图阻扰北伐,迫使北伐行动暂停,四月间,中山先生指示温树德、陈策等接收海军舰队(史称海军改造),遣散原舰闽籍官兵,任温树德为舰队司令,陈策为广东海防司令。〔注二十一〕
四月二十八日北方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在各方争取状况下,海军的动向备受瞩目,受经费影响第二舰队司令杜锡珪首先支持直系,然在上海的第一舰队则因与皖系关系密切而采不介入态势,之後吴佩孚请萨镇冰出面,游说林建章同意由萨氏亲率海容、海筹、永积等舰会同第二舰队楚观、楚有、楚泰等舰北驶渤海湾,部署於山海关、秦皇岛、连山、龙口一带截击奉军,协助吴佩孚迫使张作霖于六月十七日在秦皇岛议和,奉系势力被局限於东北,杜锡珪亦因助战有功升任海军总司令。〔注二十二〕 [
     正当北方混战之际,国父领导的北伐行动亦同时进行之中,然而广东情势并不稳定,原本陈炯明即主张采联省自治方式,反对北伐,尔後於北伐行动中,非但在其所负责的补给支援作业上各种推托,之後更主导了邓监谋杀案,〔注二十三〕最後在六月十六日凌晨三点围攻总统府、炮轰观音山,国父在秘书林直勉、参军林树巍等强拉下脱险抵珠海,随即与温树德於楚豫军舰拟议戡乱,集合军舰炮轰炸陈炯明部,十七日下午国父改乘永丰舰,并亲率永翔、楚豫、豫章、同安、广玉、宝璧,朔江进击,然终究在缺乏外援与陆上部队协同的情形下,情势日渐恶劣。
      而在陈炯明多次以军费协助的引诱下,温树德首先率海琛、肇和等巡洋舰自陈黄埔出走,国父则在外商唯恐受战事波及的压力与北伐军回师讨逆失败的不利状况下,被迫由英国领事派遣驻香港英军驱逐舰摩汉号,护送经香港,改乘俄国轮船皇后号赴上海。〔注二十四]广东既乱,适逢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吴佩孚等直系军阀见机不可失,遂加速与温树德洽商北返条件,当时一方面系因过去由程璧光号召的护法理想早在广东军阀之间的相互斗争下,荡然无存;一方面原本程璧光、林葆怿所率领的南下舰队中就有为数不少的北方官兵,其响应护法系因尊崇程璧光的威望而来。因此,对於北洋舰队的拉拢,无论在条件上、感情上、义理上都促使温氏在民国十二年十二月率海圻、永翔、同安、肇和、海琛、楚豫等六舰自汕头,分两队北驶青岛,编入渤海舰队。〔注二十五〕
      而留在广东的仅剩余永丰、飞鹰、舞凤与甘泉等四舰,均改由陈策指挥,後至民国十三年二月广东海防司令部成立後,由林若时任司令,成为广东舰队的发端。第一次直奉战争後,张作霖的奉系势力虽然退出北京,但张作霖入主中原的野心与企图未减,除一方面建立海军学校储备人才外,更陆续添购商船或外国除预备舰艇,〔注二十六〕
      民国十三年十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部队溃败,张作霖为延伸其势力范围,联络、收编驻青岛的渤海舰队成为最经济、便捷的扩张之方式,经多次协商,至十四年九月完成初步合并协议,〔注二十七〕然由於渤海舰队中,山东籍的官兵对於沈鸿烈等东北军人之疑虑,人事问题甚为复杂。张作霖在掌控华北势力後,收编渤海舰队成为志在必得,为避免舰队官兵反弹,十六年七月将东北舰队改为第一舰队、渤海舰队改为第二舰队,然其中不满情结并未解开,亦种下日後舰队再次南下投靠广东舰队的前因。〔注二十八〕
民国十五年间,各系军阀分别受英、日等国家暗中支持,逐次展开相互间的势力扩张与巩固,革命军在「打倒吴佩孚、妥协孙传芳、放弃张作霖」的政策指导下,逐次向武汉推进,在东路军方面,由於第一舰队陈季良的暗中协助,十二月迫使张毅投降、陈生春部撤离福州,并协助革命军运兵北进浙江省,海军投向革命阵营的倾向逐渐明显,杨树庄与革命军接触的消息,促使孙传芳一方面筹款并要胁切断海军补给,另一方面於民国十六年二月二十四日调派直鲁军第八军长毕庶澄率渤海舰队南下,杨氏则急调驻上海各舰出吴松口布防,十三艘舰船划分两路,前後呼应,迫使毕庶澄率舰队北返,此一局势变换亦促使杨树庄加速於三月十四日宣布投向革命阵营,协助革命军克复吴松炮台、截击北洋军,收复南京。〔注二十九]
      国民十六十四月十八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後,国家情势没有转趋良好,反而因为政客权力争夺、共产党人从中破坏等等因素,先後发生宁汉分裂、国民党清党、中共暴动、蒋公下野等事件,情事混乱,也造成北伐军事行动的阻碍。
      在此同时,孙传芳纠集过去余部,并向北与张作霖、向西与唐生智联系图谋反击,八月二十五日爆发龙潭战役,南京一度感受到倾覆的危急,所幸海军适时投入战场,截断孙传芳部後续支援的部队,至三十一日孙军全线崩溃,战役终告结束。〔注三十〕之後为巩固南京,革命军发动西征,海军则由第二舰队司令陈绍宽率楚有、楚铜、楚谦、永积、永健、江贞六舰及辰、宿、列、张四艇,於十月十九日自下关出发,协同陆军讨伐唐生智,舰队朔江进击先後收复九江、龙坪、武穴等地,十一月十四日攻克汉口,至二十五、六日,新堤、岳洲、城陵矶等地均告肃清,唐生智败逃,宁汉分裂落幕,西征告一段落。〔注三十一〕之後陆续参加十七年元月的平湘战役并完成沿海、沿江防御部属,防止东北舰队袭扰等作为,至十二月张学良通电易帜,全国正式统一。
参、海军作为之历史意义探讨
      由历史发展的经验法则中发现,大陆国家在防御战略上确实没有海权国家来得有弹性,海权较容易结合全球的经济力量,能够灵活且弹性的加以运用。〔注三十二〕证诸於中外战史均可以发现这些事实,然而诚如黄仁宇先生所指称:「北方民族善於骑兵战术,遇江河则限制其军力运动,而南方虽以水军为长,以舟楫传输,能争取战场主动,但此种优势亦无法支持其再向北延伸的能力」。〔注三十三〕海权与陆权之间各有其局限性与相辅相成的特质。
     检视北伐以前的海军发展,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议题,过去或因任何理由无意或刻意的忽略,但历史的存在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与其让他人胡乱说写,不如由吾等深入探询,限於篇幅,本篇仅就部分议题加以讨论。
      1、民初建军的尝试与限制
      我国海军自甲午以来,无时不想积极突破战败的阴影,重建海军自清末即不断的尝试,然因长期忽视海权之重要性以及战败的阴影,迫使海 军前辈在构思、执行海军重建的过程中备受困扰,再加上更严重的国家财政困窘,致使重建的进度犹如牛步,缓慢而无效率。但在此恶劣情形下,各阶段执掌海军发展的前辈们却以坚毅的信念与决心,不断的努力争取,始能奠定日後持续发展的基础。以肇和、应瑞两练习巡洋舰的争取为例,该两舰原为宣统二年(1909)载洵与萨镇冰赴欧洲考察海军时向英国订造;分别以21万及204,000英磅向Armstrong与Vickers厂购买,宣统三年(1911)程璧光率海圻军舰赴英参加英王加冕典礼时,曾奉命回程时一并返国,然而当时适逢辛亥革命爆发国内政权转换之际,而且英国港口煤碳工人工罢,故未能成行。不料接着又逢欧战爆发前夕,各国都急於在现货市场蒐购武器,适巧中国政府财政困难货款延迟付给;因之英国原厂曾来电表示愿代寻买主脱手。但终因海军方面的坚持而保留。〔注三十四〕之後海军部更多方筹款,一方面由全军经费中拨出34,385元、江南制造局垫付1,163英镑以支付欠款,〔注三十五〕另一方面积极向总统、国务院、财政部争取拨发专款及前清时期即已规划之经营海军预备金等,〔注三十六〕
      最後终於缴清欠款,促使该两舰於民国二年返国成军,日後成为建军干部训练以及历次重要战役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另外有关经费问题,事实上自民国以来,海军经费经常处於相当拮据的情况,以北伐统一之前为例,民国二年度预算8,972,895元、实收3,702,232元,〔注三十七〕三年度预算42,250,570元、实收3,856,564元,〔注三十八〕四年度预算42,853,249元、实收5,283,449,〔注三十九〕
      另自民国七至十六年,海军年度经费需求亦约在500至800万元间,然当时北京政府财政窘困,每月所能支付者约仅40万元。〔注四十〕另外就整体军费支出的比例来看,北伐之前海军年度经费仅占全国军费支出的3.4%至5.2%不等,就算在国民政府时期,年度经费则因财政及陆、空军的排挤效应更仅达1.39%至3.13%左右。〔注四十一〕
      由於所提供款项不足以维持组织运作,海军部必须设法自筹军饷,相对的在建军发展方面即难有所作为,更严重的是提供了野心军阀得以运用军费以掌控海军的绝佳机会。建设的遂行缺乏经费无以为计,更重要的是,在当时情形下,舰队或甚舰长本身即负担着该舰队或该舰的一切生计,其中包括舰船之修理、燃料购置、食物、饮水以及全舰官兵薪饷与渠等家计维持之一切开销。
      设想,在当时军阀割据情况严重,国家政治纷乱,民主为何物?基本上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或甚曾经想过的问题,而革命理想则仅止於革命党人之中的菁英份子。若忽略此一存在的现实,而以现今之眼光或革命理想来评论当时的情形,笔者以为实在失之过苛,而且在那一个年代中的价值判断之混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吾辈都还很难厘清是非,诚如曹锟曾被褒扬为「华胄忠良」、段祺瑞为「共和勳臣」、吴佩孚的「英风亮节」等,故在那个是非混乱、忠奸难辨的岁月中,单挑海军的投靠军阀为批评议题,确实有不公平之议,如何分辨确实为吾人现今应深思的课题。〔注四十二〕X
      二、民初的重要军事行动
      以概略的方式来划分,在民国肇建之初,就海军参与的部分看,其重要性影响国家发展前途的重要军事行动,应以二次革命与护法战争为主要的两项。而对二次革命失败原因的检讨,原则上在国民党方面系依国父的检讨为主,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有三方面;一为开国之时未依革命方略进行;二为国民党丧失了革命精神;三为党员意见分歧,不服从领导中心以致丧失力量。〔注四十三〕
      近代学者对於二次革命成败的分析,有如中央研究院张玉法院士所提一、革命理由未获各方认同,二、辛亥革命战乱初息、民众厌战心理高张,三、国际间顾忌战火损及其在华利益与安全,而不予支持,四、革命党人与部队缺乏组织及纪律,五、海军未能参与革命等五项因素。〔注四十四〕
      另外就护法战争而言,典型的评论犹如当时美国驻华公使Paul S. Reinsch在民国六年(1917)八月二十一日向美国国务院提出的中国南北对峙政局分析报告中所言:国民党人在广州的事业遭到反对的主要原因有四,一为人民普遍对於国会的解散并无深刻的反一,护法主张并无法激起普遍的共鸣;一为在广东地区的实力派军阀对於护法领袖孙中山及唐绍仪等的激进、极端、与分离运动并不表赞同且并不信任;一为海军的南下对於广东情势的转变,事实上并没有相当的影响;最後,缺乏财政方面的支持,从事分离运动与北伐在实际运作上将遭到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注四十五〕
      综合分析此两次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军事行动,其中失败的共同因素均在於革命党人无法整合内部力量,并无法获得外援所致,其中以革命党人内部的相互猜 忌、互不信任、谋求私利为影响内部整合之主因,〔注四十六〕在就外国援助问 题来看,列强所关心的中心议题为中国政府的安定性,因为一个稳定、能负责、有能力履行清末以来的各项条约以及维护列强在华利益的政府才是列强支持的对象,而当时德国方面暗助国父进行推翻段祺瑞的意图,亦造成美国对广东方面的排斥,另外对中国再次陷入革命战争的恐惧,亦造成列强转向支持原来即被承认的北京政府之重要思惟原则。〔注四十七〕
      就海军的角色定位而言,二次革命时海军转而支持袁世凯一方面固然由於袁氏的收买奏效,然而当时全国上下各主要的政党菁英、军系巨头接受袁氏各种不同方式的笼络、收买、贿赂、利益交换、威逼、胁迫等事件多如牛毛,〔注四十八〕一方面海军为国家的武力,执行政府的平乱命令,以法理来说,确实是合理、合法的行为,更何况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就革命党人内部、就人民意愿、就革命理由来说,都无法强烈的促使海军选择革命的一方。因此在袁世凯的军事行动上,无论在江西、南京、上海方面,海军均对袁氏的平乱战斗发挥重要的挹注效果。
      另外再就护法舰队最後的发展情形来观察,广东方面对於舰队的走向与意图应当不至於全然无知,然而却无法挽回,其中主因除经费原本即不敷使用的根本问题外,另一个因素系由於原本在海军中程璧光的威望就不是林葆怿等人所能及,而林葆怿又在年前海军改造时被罢黜,当时也确实没有重量级的人物介入调解,因此在内外条件均不相容的状况下,苛责海军在护法时期无法发挥协助功能,则似有过於牵强的意味。
      三、海军建设的停滞与再起  
      自民国六年七月二十一日海军总司令程璧光与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率舰队南下广东响应国父中山先生的护法运动,组成护法舰队之後,海军在舰队归属上分裂南北,但无论北洋政府、广东革命政府、亦或是东北地方政府,在实质上对海军的建设都没有关键性的助益。
以建设的角度来观察,自民国八年起一直到十八年为止的「十年军火禁运」期间,列强的禁运限制,一方面有其根据国际法中立原则(The Policy of Neutrality)与人道主义考量等崇高政治理想而来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考量因素可能还是来自於经济利益,然而这十年的禁运结果,不但延长了我国军阀割据的局面、也使我国国防力量与列强之差距 愈拉愈大。〔注四十九〕
      对海军而言,在军阀割据与军火禁运的双重影响效果下,海军之建设蒙受严重的打击,简单的举例来说,就海军舰船吨位成长状况来看,民国二年至十八年间舰艇总吨位数仅由29,286吨增加至35,503吨,在这十六年间,平均以每年365.7吨的速度成长,相较於当时列强海军而言,我国海军之发展明显处於落後的状况。
      另自民国八年至十七年之间,其总造舰吨位数则仅有2,474吨,年平均成长率竟为负的百分之九十七,至於外购舰船部分则更少,仅只於民国十三年十月由英国获得一艘「甘露测量舰」,〔注五十〕由此可见其中影响的严重程度,也可看出当年中国海军在军事武力建构上的困难所在。〔注五十一〕就国内因素来看,民国五年至十七年间,海军有造舰记录的时间仅民国八、九、十一、十二年,造成此一现象的最关键影响因素在於:当时拥有海军控制权的各系军阀只将海军舰队视为其个人争权的工具,根本无心於国家海洋武力之建设,而当时海军内部亦因权力争夺以及粮饷、煤水、修船等维持费用的争取等考量因素而反覆归附於不同系统的军阀之间,此即为造成海军建设发展之空窗期的基本原因。〔注五十二〕
      由上述几个方面来观察海军发展停滞的因素,持平的来说,军阀割据时期的海军发展在逻辑上有其必然性,其一为海军在各军阀派系的势力范围争夺中并不具备直接的助力;其二为各系军阀在财政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并不足以支持庞大舰队的开支;其三为经验显示海军在无以为济时势必转向他处求生,投资过多可能造成对手势力的突然激增。
      因此,在加入国际军火禁运的外在因素下,在此时期内,欲发展海军犹如缘木求鱼。故在面对这一段历史的时候,笔者认为,至少应具备以下几种认知:鸃海军发展的停滞与当时国内、外环境因素息息相关,且情势并非个人所能扭转。鸅在环境不允许状况下,海军前辈在维持军种运作发展的努力作为不容被忽视或污蔑。鸅东北海军的建立,虽然对国内政治情势与海军的整合议题来说,各有不的意义。然而,若就整体而言,对我国海军的发展建设而言,还是具有正面的积极效果。鸅少数海军舰队参与的军事或政治、外交作为中,海军均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无论在国内军阀间的权力争夺,如第一、二次直奉战争,亦或是在对外的派舰驻节海参崴等案,〔注五十三〕均显现出海军的重要性与优越性。
      四、龙潭战役相关议题之探讨)w,| p? W+t'\ r
      就龙潭战役来说,其重要的意义诚如先总统蒋公等所言:「在国民革命战史上,……可与棉湖、松口、汀四桥、武昌、南昌诸役相埒,或且过之」;〔注五十四〕「为海军参加革命效忠领袖,铲除军阀最重要的一次战役」;〔注五十五〕「如果龙潭战役失败,不但江、浙、闽、赣、皖五省重归孙传芳,……革命军事否能再回广东重整旗鼓,便是一大问题」。〔注五十六〕然而目前对於有关海军在其中的事蹟与贡献却有刻意忽视的现象,更有部分人士以为海军之所以参加革命军之一方完全系为在白崇禧的武装宪兵压力之下所为,〔注五十七〕另有认为海军之所以未能先期歼灭孙军渡河部队於江面,是造成革命军一时间几乎陷入被隔绝、个个击破的危殆之中的主因,此与海军之犹疑不定与经费未能谈妥有关。
      对於海军参战意图问题,若作上述解释,个人认为事实上是对海军作战与特性之生疏亦或是无知所致,史料显示,孙传芳当时的渡河部署极为机密,并於事前分别於八卦州、望江亭、划子山等地向笆斗山、乌龙山、栖霞山、镇江等地突破,进行混淆、扰乱的作为,其目的乃在於牵制革命军李宗仁部,并迷惑、迟滞革命军方面的判断,〔注五十八〕迄至八月二十五日深夜,孙部乘夜色与浓雾掩护,大举渡江,〔注五十九〕海军方面虽然事前预令第一舰队陈季良率海容等舰巡弋上海至江阴一线,训练舰队陈训泳率海筹等舰巡弋江阴及镇江一带,第二舰队陈绍宽率楚有等舰巡弋镇江至南京一带,〔注六十〕然以当时舰艇装备能量而言,各舰艇之侦搜装备厥如,侦搜作业仅能以水兵目视方式进行,其唯一较现代化的指管通情装备仅有火花式一千瓦电量长波无线电及真空管式五百瓦电量短波无线电各一具而已。〔注六十一〕
以海上作战而言,在仅能依靠目视的侦搜作业下,天候情况限制甚巨大,尤其在夜间、或甚大雾期间,寻找目标之困难度绝非不擅海洋者所能体会,至此,舰队之所以无法先期发现敌踪之真正因素即明显可知。
      或许,在杨树庄与革命军的易帜接触中,海军经费的争取确实占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与关键地位。〔注六十二〕然而,以当时先与东北舰队对峙於吴松口在前,再与孙传芳决裂於後的情形来看,短期间内要再转变炮口确实不容易,一方面军阀怒气未消、一方面孙军若能直下南京,对於适才易帜的海军而言,其中所隐含的「秋後算帐」对主张易帜者,大概都在丢官去职或人头落地之间。在此外在环境下,若说海军会犹疑不决,基本上并不符合一般的决策法则。
      其次,就白崇禧先生的回忆而言,就语言角度观察,白先生似乎亦没有说出:海军的开炮是因为其所率之一连宪兵,以枪口迫使海军协助北伐军。然竟有论者以其曾率宪兵上舰为引伸,论断海军是在胁迫、情不得已或是犹豫不决中不得不协助者。
基本上,笔者以为,如此说法与观点正陷入历史研究的最大忌讳─擅自扩大相关史料的历史解释。
      事实上,稍有海军常识者均能了解,在海军传统上,任何人登舰时均必须缴械,就算在目前情况下,亦不容许他人携带武器登舰。此一传统就现今之考量,多数以装备、舰艇安全为考量,而若就早期欧洲海权国家之传统形成过程检讨,一方面系因战舰为舰长绝对支配的地盘,他人断不可以任何理由携带武器上舰;另一方面,则为舰长统治全舰的象徵。
      我们设想六十余年前的情景,当时多数舰长毕业於马尾海校,而马尾校风深受英国海军之影响,故当时之舰长如何可能同意白崇禧先生肆无忌惮的率领一连宪兵以近乎占领的态势登舰。再则以当时南京附近的港口情况,与主要接敌舰队之船位而言,当时各舰均停泊於江心,也就是以锚泊方式停泊於长江之上,舰岸交通全靠各舰之小火轮(救生艇),而且当时孙传芳部渡江之流言甚嚣尘上,海军部稍早即以训令各舰加强警戒,若非原本当时的海军舰长根本就将白先生等人视为自己人,否则如何会派遣该舰小火轮接运白先生上舰,或允许白先生乘坐其他船舶接近,倘若当时海军舰队蓄意采取犹疑或观望态度,则大可以戒严为由,拒绝白先生等人登舰,而相对的,这种理由将是充分且强烈的。如此反覆分析,海军舰队原本就希望能协助北伐军对抗孙传芳部队之意图,基本上是符合逻辑推理程序的。
      肆、结语
      事实上,无论海军是否在革命历程中加入战局,亦或是在其中选择同情革命、反对革命、参与革命,在整个历史发展的洪流上,都对民国史的演进注入无法磨灭的痕迹。
      就辛亥一役来说,固然革命风潮所驱使,在大时代环境背景下,确有其无法逆转的能量,然而海军的投入革命阵营,至少是确保了革命党人的发展基础,倘使当日驻汉口舰队全力扶清、立即配合清军夹攻革命武力,倘若萨镇冰舰队无视民族大义、全力固守长江,则革命军事否能巩固或难逆料,但至少可以肯定,武昌起义的成果却实有可能为海军所破灭。
      若以海军之破坏革命角度来探讨,以当时海容军舰的主炮(口径近六寸)之威力来说,〔注六十三〕各舰若均服膺清廷指令,配合陆军镇压革命党人,其後果纵使不能挽救清廷之危亡,对由尔后之南北议和之影响,至少将能提供袁世凯为首的议和代表更多与革命党人协商的筹码,如此中华民国是否能在1912年顺利诞生、民初政局是否更加恶劣等等均难道以评估。
      是故,海军之加入反清阵营,对於促使民国之诞生方面,确实应有积极且正面的效果。相对的,二次革命时,海军未支持革命党人,亦未以同情的角度袖手旁观,反而加入北京政府,其结果则是直接促使二次革命在短短几个月中销声匿迹,就大历史的角度来看,间接的也促使袁世凯大胆的毁契约法,进而篡国称帝。
      另外在护法革命时海军分裂,也间接的造成军阀之间相互征战,有恃无恐的盗用国家海军资源,为各军头、派系谋求私利。直至北伐成功全国统一,解读海军在这建国初期的十余年间。
      综合其相关作为,笔者认为至少可以表现出二个重要的认知:首先,在军阀割据的情形下,任何一派势力的转变,均直接影响到中国境内的权利平衡体系,海军的加入则形成权力均势变化的关键因素,例如二次革命中,海军并未加入革命阵营,确实促使革命党人,难以利用长江之便,完成讨袁大计,外又如直奉战争,在张作霖得不到海军的支持,以及亲皖系林建章的放弃中立立场之下,吴佩孚才能顺利的将张氏的势力推回东北,也才能在北京掌握政治的主导权,相同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张作霖有了东北海军以及渤海舰队的协助,而吴佩孚则少了以杜锡圭为首的海军的支持,相对的战果立即转变,吴氏被迫淡出北京政治中心,也迫使他首先面对北伐军的凌厉攻势。
      此外,在杨树庄率舰队易帜的过程中,东北海军之所以仅能以骚扰型的作战方式遂行征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则在东北海军远不若中央海军的力量。
      其次,对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过程而言,自满清以降,中国在欧美及日本等帝国主义压力之下,其所激发之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之後虽然有效的推翻了旧有的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然而此一激昂的民族主义情操,在新的民主政体中,却无法发挥其改造中国苦难的原动力,反而在各省陆续扫除满清势力后,却发展出各个地区的军阀势力。
      事实上,军阀之形成,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地域主意,加上我国的广大领土与众多人口,在由帝王专制过度到民主政体的政治转变过程,以及由旧的农业时代转换为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过程中,占地为王、划地分权的情形成为转型过程中的常态。
〔注六十四〕因此,在军阀武力相当的情形下,任何一派势力要想统一全国,或扩张势力范围,均必须结合另一派系,而派系之间的结合经常又以利益为中心,无论直系、皖系、奉系、桂系均相同,地方势力之间的关系如此,海军与其他派系之间的关系亦相去不远,但若以此论断海军则有失公允。
    何耀光  海军学术月刊 89.10 15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lol
海軍執行封鎖與關閉政策史料之研究(1945 ~ 1949)

韓祥麟
海軍官校 文史系
摘  要
對日抗戰勝利,中共一面佯裝和談,一面卻積極部署叛亂;不僅使我接收工作,無法順利進行,並使已接收地區再陷入動盪。國軍為貫徹執行接收任務與確保自身安全,不得不對共軍進行必要之抗擊;除次第展開圍剿外,海軍亦重新調整兵力部署,以駐防青島之第一艦隊為主力,編成「北巡任務艦隊」,協同友軍實施封鎖清剿。同時擬定「長江口以北海面分區封鎖計畫」,阻絕共軍海上活動並支援友軍達成作戰任務。
而後因戰局急轉直下,國防部決定將「封鎖」改以「關閉」用語,海軍主力集結舟山水域,依「關閉匪區海港海岸實施計畫」重新調整兵力部署,斷絕敵海上交通及一切活動。由於關閉區域遼闊且迭有變更,海軍雖保有制海優勢,仍難力挽戰局之不利。迨作戰重心轉移於東南沿海,除擔負戰略轉進任務外,並傾全力鞏固臺海安全,以確保我再戰實力。本文除檢視海軍在綏靖戡亂時期之一般作為外,並以執行海上封鎖及關閉政策為重點,試圖從現有相關檔案、文獻等史料,做較深入之探討,以補綴其中之不足。

關鍵字:戡亂作戰、北巡艦隊、海上截擊、海上封鎖、關閉政策、制海

一、前言
抗戰結束前後,國共間之衝突未曾稍戢。中共在蘇俄的卵翼下,先是不斷調整其叛亂組織,擴大其勢力範圍;繼之並公然多次對其武裝部隊下達違抗國民政府(以下簡稱國府)之命令,註一意圖阻撓國軍受降,破壞我接收工作,以達其最後奪取政權之目的。民國三十四年八月至三十六年六月(一九四五.八 ~ 一九四七.六),國府實施綏靖剿共期間,當時美國政府及國內在野之民社黨、青年黨等,曾經居中進行調解,但均告失敗;國軍綏靖作戰亦因受停戰命令的約束,各戰場多陷於應戰狀態。而後在我逐漸喪失主動,且赤焰日熾,叛亂擴大,敵我形勢已有顯著變化之際;政府為了確保我國家領土主權之完整,早日實現國家統一,不得不放棄談判政策,開始全面與中共進行軍事對抗。三十六年七月四日,國府並通過「厲行全國總動員戡平共匪叛變方案」,下達動員戡亂命令,同時取消中共國民大會代表、國民政府委員保留名額及參政員名額等,以對付中共日漸坐大之力量。註「二戡亂作戰」從此正名。國軍並持續對共軍佔領區,包括整個中國大陸及東南沿海(臺、澎除外)各島嶼,展開全面掃蕩,國共間的軍事衝突至此愈演愈烈,
戡亂初期,中共以在華北及東北地區勢力最受矚目,當時其海防縱隊僅擁有少數蘇聯交予之日式砲艇及裹脅之機帆民船等武力,多盤據於蘇北、渤海沿岸一帶,作為旅大與山東半島間運輸補給之用。註三由於敵所謂之「土海軍」尚無可恃之水上武力,故我海軍除能有效掌握制海,加強沿海島嶼、港灣、內河、湖泊之防務外,並將所有艦隊重新整編,劃分江、海防務部份,以主力集結青島,出動北巡,負責渤海一帶之警戒,以平靖海氛,維護海上安全。同時為配合對敵經濟作戰,分區封鎖共軍主要港口,以斷絕其海上交通與接濟。先後並設置海軍戰略及戰術基地,協助輸送部隊及各項軍品物資,以利友軍適時分向各地展開受降及清剿掃蕩任務。然因美、蘇雙方的介入,使得國共間的衝突,儼然已成為一國際性的戰爭。蘇聯在中共不斷出讓利權的情形下,大力予中共以武力和外交方面之支援;而美國則為迫使我改變政府形式,避免捲入中國內戰,竟逐步採取袖手態度。迨戡亂軍事逆轉,海軍所負作戰任務愈形吃重,所有艦隊均不分晝夜,加強各海域封鎖巡弋。無論是執行關閉淪陷區港口及海岸水域,斷絕敵經濟來源,封鎖共軍海上交通補給;或支援友軍作戰及遏止共軍循海南竄等作為,均能全力以赴,掌握制海優勢,順利達成任務。

二、編組北巡任務艦隊
溯自抗戰勝利,中共乘國民政府未能及時接收我領土主權之際,利用和談與軍事調處機會,在俄共領導及協助之下,即不斷以武力竊據東北、華北各地。國府為策劃戰後海軍之整建與發展,三十四年九月,決定在軍政部下增設海軍處。同時為配合國軍開赴東北之接收行動,十一月七日,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令海軍總司令部迅即編組小型艦隊擔任北巡任務;截斷膠州半島、遼東半島間共軍海上運輸,並保護我華北、東北軍政交通補給之安全。註四海軍總司令陳紹寬時正率長治軍艦前往臺灣考察,且以戰後艦艇多待整修,裝備油料多感不足為由,直至十二月二十三日,始派駐青島第一艦隊司令陳宏泰率永翔、永績、長治、靖安(興隆丸改名)、皦日等艦艇五艘,開赴渤海灣執行北巡任務,並歸東北保安司令部節制,以葫蘆島做為根據地,阻絕共軍在東北與山東間之海面活動。註五而後第一艦隊因移駐青島,且負責北方海域之巡弋任務,故亦有以「北巡艦隊」概稱之。同年底,海軍總司令部撤銷,所有業務由軍政部海軍處正式接管,原第一、第二艦隊之編組,仍維持現狀不變,並歸由軍事委員會直轄;綏靖任務期間,則暫歸由陸軍總司令部指揮調派,以協同友軍執行綏靖作戰任務。至於與艦隊有關之訓練、後勤、補給、經費等事項,則仍歸由海軍處負責辦理。註六換言之,原由海軍第一艦隊以任務編組方式組成之北巡艦隊,實際上由陸軍總司令部直接指揮,並與東北保安司令部長官部及青島海州各駐軍部隊保持密切連繫,協同擔任華北沿海一帶之巡防任務。
戰後由於我持續接收外艦,海軍艦艇數量遽增,艦隊編組亦歷經多次的調整。依據民國三十五年初之統計,當時直轄軍事委員會的海軍兩支艦隊,艦艇總數量雖已增至四十四艘,但整體實力仍嫌薄弱。而後為了安置陸續增加之英、美租借及移讓艦艇,包括分配之日偽賠償艦艇等,同年二月,決定撤銷海軍第一、第二艦隊司令部,另在上海成立艦隊指揮部,由軍政部長兼海軍處處長陳誠兼任艦隊指揮官,魏濟民任參謀長代行指揮官職務。有關軍政部份由海軍處負責,艦隊指揮部則負責軍令部份,原第一艦隊所屬艦艇及由美返國各艦(永勝、永順、永泰、永寧、永定等護航砲艦),編組成海防艦隊,以青島為根據地,擔任渤海一線之警戒。原第二艦隊所屬艦艇,編入江防艦隊,駐泊江灣一帶,擔任沿江警備任務,以確保沿江一帶治安。改編後之海防、江防兩艦隊,仍分由陳宏泰、方瑩擔任艦隊司令。而後陳、方兩人卻分別於四月及六月稱病辭職,另改派長治艦長劉孝鋆為海防艦隊上校隊長,接替原第一艦隊擔任北巡綏靖任務;永綏艦長葉裕和為為江防艦隊上校隊長,接替原第二艦隊負責長江下游之綏靖任務。
北巡艦隊原係由第一艦隊以任務編組而成,故納編之艦艇須視敵情狀況及兵力運用而適做調整。自第一艦隊改編海防艦隊後,艦艇無論在質量方面均有所增加,並仍以執行北巡為主要任務。為有效封鎖膠東一帶共軍,截斷其與遼東半島間之海上活動,初期除派永績、咸寧兩艦駐防連雲港外,其餘永翔、長治、靖安等艦則以青島為根據地,秦皇島做為補給站,採行輪替方式向渤海灣及龍口、煙臺、威海衛、石島一帶水域,加強海面巡弋任務,以截斷山東與海州及遼東半島間共軍之海上交通。註七而後隨著戰局變化,綏靖任務日益繁重,艦艇晝夜出海梭巡不息,加以渤海灣口與長山列島通往旅順、大連及朝鮮沿海之海域廣闊,艦隊北巡兵力時感支絀,且人員裝備亟待整補;因此擔任北巡任務之海防艦隊,除加緊趕修在青島造船所之逸仙、永寧、永勝、美亨、美宏、永績等艦,及在馬公造船所待修之咸寧艦外,餘各類機動艦艇則採輪替分段方式執行巡弋任務。其中由威海衛至煙台為第一區段,派遣永泰、永順、永定三艦負責,並逐日輪派二艦出巡,另一艦即行整備待命;煙台至龍口為第二區段,由長治、美益、美朋三艦擔任出巡;秦皇島附近海域則由永翔軍艦負責巡弋,另以太康軍艦作為預備艦,以備緊急派遣使用。註八
北巡艦隊自執行綏靖任務以來,除協同友軍清剿共軍外,並擔任補給、護航及截擊共軍海上增援等任務。期間擄獲敵船艇及各類物資等為數頗多,截獲之物資除予分類外,悉遵照「海軍艦艇截獲匪軍物資處理辦法」處置;註九船艇部份則暫由海軍總部保管,待綏靖任務完成並恢復秩序後,再行查明處理。至於擄獲人員部份,凡經調查具有嫌疑之匪犯,均行解送秦葫港口司令部或青島警備司令部偵辦,一般良民及老弱婦孺者則暫予放行。而後為有效執行海上清剿任務,行政院並相繼頒佈「匪區交通經濟封鎖辦法」、「匪區交通經濟封鎖補充辦法」、「處理禁運匪區物品辦法」、「處理海上禁運匪區物品船隻辦法」等相關規定,其中與現行「海軍艦艇截獲匪軍物資處理辦法」多有雷同或抵觸之處,為恐生流弊,滋生誤會,遂規定擔任北巡之海軍各任務艦艇,對截獲之共軍人員或物資等,悉遵循行政院訂頒之各項規定處理,註十以專事權統一及北巡艦隊任務之執行。
三、實施海上封鎖
所謂「封鎖」本為對於敵國或交戰團體之戰爭行為。其範圍可擴充至敵人之港口及海岸,執行封鎖之國家得使用海上或空中武力,作為監視被封鎖區之工具,以便有效制止他國船舶出入。例如對於意圖衝破封鎖線之船舶,得予以警告、臨檢或截扣交由捕獲之法庭依法處理。對於衝破封鎖線企圖逃跑之船舶,則可追捕直至中立國之領海範圍止,但仍應避免對無武裝防禦之船舶直接予以攻擊。註十一綏靖作戰期間中共實無海上武力可言,在我充分掌握制海情勢下,共軍僅能暗中於其沿海控制區內,藉用少數之淺水木船、汽艇等,供作補給輸運渡具,以換取所需械彈、物資及兵員之補充。其中大連與膠東、遼東間及魯南、蘇北沿海一帶,共軍活動最為明顯。因此,海軍(上海第一基地司令部、青島第一砲艇隊及海防艦隊)除加強與沿海各友軍部隊密切聯繫,協同對敵實施封鎖清剿外,時任海軍副總司令兼代總司令桂永清中將,並奉軍事委員會主席蔣中正面諭「著擬具蘇東、魯北沿岸匪區封鎖辦法呈核」,註十二切斷共軍海上交通及補給線,杜絕其海上之活動,以利中央綏靖任務之遂行。
三十六年五月,海軍總司令部針對長江口以北沿岸地勢及水域狀況,研擬「長江口以北海面分區封鎖計畫」乙種,以北經五條沙至灌河口沿海活沙(即海底沙礫隨潮流活動而改變)區域,及渤海灣由大沽經利津、虎頭崖、龍口沿海之淺水平灘一帶,劃分為為蘇東海面與魯北海面兩封鎖區;自連雲港以北由青島海防艦隊負責,以南由海軍上海基地司令部負責。註十三海軍對於綏靖任務之執行,主要係針對共軍在海面、內河及湖泊之一切活動,調派兵力協同友軍達成作戰使命。註十四由於長江口以北之分區封鎖計畫,主要係針對共軍於淺水區域之活動,因此在兵力運用上,除由海防艦隊負責統籌指揮外,並以駐防青島之第一砲艇隊為主力,支援海上截擊及封鎖任務。有關海上封鎖兵力配置如後:註十五
第一砲艇隊隊部及所屬砲五號、七號、一0九號三艇,合眾、合城、合群、合堅等登陸艇七艘,移駐連雲港擔任蘇東海面封鎖區任務,並巡弋石臼所、安東衛、噓溝、灌河口以南及五條沙一帶;另派美盛、聯華兩艦由滬北上協同執行封鎖任務,並以南瓊為分界點,以北由連雲港各艇執行,南瓊以南由滬北上艦執行。
第一砲艇隊所屬海寧、海康、海豐、海城、六號、九號等艇,移駐大沽,擔任魯北海面封鎖區任務,由海寧艇長負責指揮。
第一砲艇隊所屬砲十號、十二號、十三號、十四號各艇,及十四號巡艇仍留駐青島,擔任膠州灣及附近南迄石臼所一帶之海域巡邏任務,並由海防隊就近指揮。
第一砲艇隊其餘在修之海倫八號、十一號,及合永、合忠、合彰各艇,俟修竣完畢後,即投入各封鎖區巡弋任務。
必要時得僱用大風船裝設機槍,隨艇出動協助執行任務;並協調空軍總部派聯絡官三員,分別進駐海防艦隊、第一砲艇隊與上海基地司令部,適時提出空援申請。
值得注意的是,各任務艦艇因多以青島為基地,欲進入渤海灣執行任務必須繞道山東半島,不僅耗費時間及油料且不易掌握狀況;為克服此一缺點,似應於渤海灣一帶另行覓得根據地,強化海上支援力量。故於上述封鎖計畫中,並將其中廟島群島(長山八島)列為攻佔目標,以利任務之遂行。
同年七月,國防部為配合軍事需要,整備綏靖兵力,除將海軍艦隊重新編組為海防第一艦隊(下轄三個分隊,以原有海防艦隊十三艘軍艦編成)、海防第二艦隊(下轄三個分隊,以美贈中字型登陸艦四艘、美字型登陸艦六艘及聯字型登陸艦五艘,共計十五艘軍艦編成)、江防艦隊(下轄四個分隊,以原有江防艦隊十八艘軍艦編成)與運輸艦隊(暫以峨嵋、太華、克安及中字型、美字型、聯字型登陸艦各兩艘,包括聯勤總部借用之中字型登陸艦二艘,共計十一艘軍艦編成)外,並重新調整海防部署,海防第一艦隊以青島、大沽為根據地,肅清渤海灣一帶共軍活動,斷絕敵海上交通,並協同陸軍清剿膠東之共軍為主。海防第二艦隊移駐上海,控制華中海面,實施冀魯沿海分區封鎖措施,以斷絕共軍海上運輸補給。同時將海防第一、第二艦隊做為海軍綏靖作戰之主力,北自渤海灣營口起南迄北緯三十五度(嵐山頭、安東衛附近),由海防第一艦隊負責巡弋封鎖;北緯三十五度迤南迄北緯二十七度十分(沙埕灣附近),劃為海防第二艦隊封鎖區。註十六其任務劃分參見(附表一)。江防艦隊則以控制長江流域為主,杜絕共軍沿江活動及渡江之企圖,並協同陸軍清剿大別山區竄擾之共軍。至於各砲艇隊(長江區砲艇隊除外)則分別配置渤海灣、膠東半島、蘇北沿海等綏靖區及閩、粵海岸一帶,協助對各敵佔領區水域之交通與經濟封鎖,及支援陸上部隊之作戰。註十七
附表一 :
海防第一、第二艦隊執行封鎖任務劃分表隊 別          艦  名        任                   務        備 考       
  海防第一艦隊         第分 一隊          太康、永順 永勝、永泰         1、 渤海灣(營口、秦、葫、津、沽、威、煙及長山八島)及沿山東半島向南至北緯三十五度(嵐山頭稍2、 南)各港之駐泊防衛、海面巡邏及截斷旅大與3、 各匪區之交通線。 4、 羊角溝派艦駐泊執行封鎖檢查(聯總處理救濟物資七月份內僅限在該地起卸,5、 並限制起卸與6、 祇能向西北轉運,7、 不8、 得向東南轉運)。 9、 魯北(大沽以南經岐口、利津至虎頭崖沿岸沙灘地帶)封鎖區由該隊督飭,10、 並協助大沽巡防處各砲艇嚴密執行(附發該項封鎖計劃)。 11、 臨時發生事項。               
         第分 二隊          太平、永定 永寧、永興                       
         第分 三隊          長治、逸仙 咸寧、永翔 永績                       
海防第二艦隊         第分 一隊          中權、中海 中建、中業         1、 自北緯三十五度(嵐山頭、安東衛附近)迤南迄北緯二十七度十分(沙埕灣附近)蘇2、 、浙沿海各港灣及舟山群島之駐泊防衛,3、 海面巡邏及截斷蘇4、 北、魯南各匪區間之交通線。 5、 蘇6、 東海面封鎖區(長江口以北沿岸沙灘地帶)之封鎖由該隊督飭,7、 並協同8、 第一砲艇隊嚴密執行(附發該項封鎖計畫)。 9、 臨時發生事項。               
         第分 二隊          美珍、美樂 美頌、美益 美朋、美盛                       
         第分 三隊          聯珍、聯華 聯光、聯盛 聯利                       
                                       
附   註        1、 第一、二兩艦隊所屬各艦行動由各該艦隊斟酌決定指2、 揮之並具報。 3、 各艦任務分配由各該艦隊就所屬各艦擬定報備。 4、 目前派駐營口、羊角溝各艦,5、 如因任務或其他原因必須調動時,6、 應由原屬之艦隊派艦接替防務後始能離開。 7、 第二艦隊之美朋、美益兩艦,8、 暫歸由第一艦隊指9、 揮。       
資料來源:參考〈長江口以北海面封鎖及截獲案(一)〉,國軍檔案,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藏,檔號:561.2╱7173.2製表。
綏靖作戰時期,國府對共軍控制區交通經濟之封鎖,係以行轅、戰區、綏署或綏靖區單位之主官命令行之,對封鎖部隊人員則由各該單位主官指定,並知照當地政府及各有關機關,協同執行封鎖任務。至於海上交通與經濟封鎖部份,則以共軍所控制之港口、海岸,及距海岸十二浬內之水域為主。統由海軍總司令部負責指揮,並與各地海關及友軍單位取得密切連繫,以利海上封鎖任務之遂行。註十八,事實上,海軍艦艇於執行封鎖任務時,除遵照上述之封鎖辦法外,在公海上並可依據國際公法原則,巡查制止外國船隻對敵佔領區之交通與經濟往來,而非在規定之沿海範圍內,僅對於本國船隻執行封鎖作為而已。

隨著戡亂情勢之變化,政府為加強對華北(蘇、魯、冀、遼)海岸之徹底封鎖,同時在不違反國際公法,及不妨礙人民生計原則下,斷絕共軍之海上交通與接濟。三十七年六月,海軍總司令部參照「匪區交通經濟封鎖辦法」、「蘇、魯、冀海岸分區關閉辦法」及考量各港口海岸情勢,提出「封鎖華北海岸及管制沿海船舶交通計畫草案」,對長江口(北緯三十一度五十分)以北,沿嵐山頭、虎頭崖、岐河口海岸至遼河口(東經一百二十二度十分)以西,亙蘇北、魯、冀、遼西之領海及海岸,除天津、秦皇島已准予通商,以及國軍確已佔領之港口,得以特准本國航商通航外,其餘均予以加強封鎖,註十九有關華北海岸封鎖劃分區域,參考略圖如下:
資料來源:參考〈封鎖華北海岸及管制沿海船舶交通計劃草案〉,〈長江口以北海面分區封鎖計畫〉,國軍檔案《長江口以北海面封鎖及截獲案(五)》,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藏,檔號:561.2/7173.2繪製。
同時為嚴密執行封鎖任務,另由外交部以選擇方式通告各友邦國家,重申我華北海口僅天津、秦皇島准予通航,其餘各海口均暫行關閉,以免蒙受意外危險與損害。按華北海岸分區封鎖計畫,海軍封鎖兵力及任務分配如下:註二十
(一)蘇海封鎖區 — 自長江口北(含)至嵐山頭(不含)。
指揮官:第一軍區司令董沐曾。
封鎖基地:上海、海門、連雲港。
封鎖兵力:配屬艦二艘,第一巡防艇隊第一分隊,連雲港巡防處所屬砲巡艇。
任務:1.阻截該區進出船隻;2.檢查蘇北淺水地帶之民船;3.勿使日韓籍機帆船、民船駛返該區;4.監視其他外籍船隻。
(二)膠海封鎖區 — 自嵐山頭(含)至榮城灣(不含)。
指揮官:第二軍區司令高如峰。
封鎖基地:青島、嶗山灣、靈山島(可資臨時寄泊)。
封鎖兵力:配屬艦一艘,第二巡防艇隊。
任務:1.阻截該區進出船隻,尤須注意鎮南浦及安東方面駛向石島、海陽之航線;2.監視並檢查石島附近之漁船;3. 勿使日韓籍漁船、民船駛進該區;4.監視其他外籍船隻。
(三)登萊及渤海封鎖區 —自榮成灣(含)至遼河口(含)。
指揮官:第一艦隊司令梁序昭。
副指揮官:李宗瑤、李毓藩、徐錫鬯、王正經。
封鎖基地:煙臺、榮成灣(該地現有匪軍,但為航路要衝,可資臨時寄泊)、劉公島、南長山島、砣磯島、大沽、秦皇島、葫蘆島。
封鎖兵力:海防第一艦隊、第二艦隊及運輸艦隊之一部,煙臺、長山島、大沽、葫蘆島巡防處所屬砲巡艇。
任務:1.阻截該區進出船隻,特須注意北韓駛至成山頭附近及旅大、營口駛至魯北各港之航線;2.以艦艇梭巡高山島至沙壘、田島間,檢查橫渡渤海之船隻;3.不時巡弋龍口、虎頭崖、羊角溝、大口、河岐、河口之海面並監視漁場;4. 監視其他外籍船隻及可能駛入之艦艇。
華北沿海區之封鎖,主要由海防第一艦隊,上海、青島兩軍區及煙臺、長山島、大沽、葫蘆島等巡防處擔任,第一艦隊每日約計出動千噸級軍艦四艘,軍區及巡防處每日各有二百噸巡防砲艇三艘,分別於各封鎖區擔任海面梭巡任務。為有效運用海上兵力,各封鎖區得由指揮官視其需要,再行劃定封鎖責任分區,並配置必要兵力擔任分區任務。而對於截獲共軍船艇及人員物資之處理,悉按國防部頒訂「匪軍投誠被俘及擊斃匪軍人員獎賞辦法」相關規定辦理。如有截獲共軍船艇物資者,責由當地海軍最高機關經估價後,層轉由國防部接收,並按估價額度百分之四十提作獎賞,超過三個月未處置完竣者,再由海軍總司令部另行招商標賣之。註二一凡擔任封鎖任務之海軍艦艇,若在海面經過艱苦險阻或於戰役中有重大之裨助者,除照規定予以獎賞外,並得專案呈請加給勛獎,以激勵鼓舞官兵士氣,有效達成封鎖海岸之任務。
四、執行關閉政策
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是戰局逆轉的一年。各重要據點相繼失守,為使對敵經濟作戰有效實施起見,同年底,行政院頒佈「匪區海上交通經濟封鎖暨處理截獲匪資辦法」乙種。但為顧及國際間彼此關係,此辦法僅限於對本國船舶之處理,外籍船舶則仍依國際公法辦理,並由國防部轉飭陸海空軍秘密執行。註二二翌年四月,國共和談破裂,戡亂情勢愈趨惡化。當時共軍總兵力已增至三百三十萬人,並分為五個野戰軍,計有西北的彭德懷第一野戰軍六十萬人,聶榮臻的華北野戰軍二十萬人,林彪的第四野戰軍一百萬人、陳毅的第三野戰軍八十萬人及劉伯承的第二野戰軍七十萬人正大舉向江南移動。註二三俟共軍渡江後,一面進攻上海,一面沿滬杭路南下,並沿長江南岸西上,各地國軍無法有效抵抗。李宗仁代總統既無力挽救,蔣總統又值下野歸鄉之際,乃勉以國民黨總裁身份挺身而出,重申戡亂決心與發表告全國同胞書外,並乘太康軍艦於上海指揮湯恩伯部作戰。註二四
當時東南沿海各重要據點、港區等,已相繼為共軍奪取;尤其上海設施已臻完備,不但號稱東亞第一商埠,且為全國經濟中心。研判敵必將利用既有之設施,加速擴大其叛亂實力。有鑑於此,行政院於即於六月十八日,電令國防部轉飭海空軍總司令部,加強對淪陷區海空交通之封鎖。同時為避免對敵海岸因封鎖而引起之國際干涉,使我外交愈陷於不利處境,而影響我斷絕淪陷區海空交通之目的;國防部遂決定採行外交部意見,對共軍「封鎖」改以「關閉」之用語,並由外交部將關閉時間(自三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日零時零分起)及區域照會各國政府後,註二五我方關閉共軍佔領區之海港海岸政策始公佈實施。
同年六月二十日,海軍總司令部(第三署)並擬訂「關閉匪區海港海岸實施計劃草案」乙種,以艦隊主力集結舟山群島水域,對蘇、浙沿海及長江口嚴密監視,另以一部兵力進駐長山島,控制北洋航道及渤海灣一帶,並不時分遣艦艇巡弋沿海各水域。對凡破壞關閉計畫之船舶,均行臨檢或截扣,以期窒塞關閉水域主要港口,斷絕其海上交通,從而加速共軍之崩潰。註二六該項計畫並先經呈報予國防部,奉核定後始轉飭施行。其中關閉區域規定延伸自閩江口(北緯二十六度十五分,東經一百一十九度四十分)以北沿閩、浙、蘇、魯、冀、遼等六省(包含各屬島)海岸,及其距岸三海里之海面以迄遼河口東(北緯四十度三十分,東經一百二十二度十五分)為止。關閉港口計有三都澳、永嘉、寧波、上海、連雲港、青島、威海衛、煙臺、天津、秦皇島、葫蘆島、營口等,並依海岸情況及其重要性區分為:(一)蘇浙沿海區部份,包括:1.東海關閉區 — 自閩江口北緯二十六度十五分,北至杭州灣南岸北緯三十度十分;2.黃海關閉區 — 自杭州灣南岸北緯三十度十分,北至成山頭北緯三十七度二十分;3.渤海關閉區 — 自成山頭北緯三十七度二十分,西繞渤海灣至遼河口東經一百二十二度十五分。註二七執行關閉任務之兵力,係以海防第一艦隊、第一巡防艇隊、登陸艦隊之一部及長山島、溫台兩巡防處所轄屬之艇隊為主,組成關閉任務艦隊;並視實際狀況適做調整,統由海防第一艦隊司令劉廣凱少將負責指揮。(二)閩海區部份,包括:1.三都澳、閩江口關閉區,2.廈門、汕頭關閉區,統由海防第二艦隊司令黎玉璽少將指揮。(三)粵海區部份,以關閉珠江口為主,由海防第三艦隊司令王恩華代將指揮。註二八有關兵力部署參見(附表二))。而後因時局持續惡化,是項關閉計畫除一般原則尚可供作參考外,其餘均迭有變更。
附表二
海軍執行關閉海港海岸兵力部署表(38.6~11)
區域            關閉兵力        關閉基地          主要任務         指揮官          備考       
   蘇   浙   沿   海   區   域         東 海區         美珍、美和、聯利  溫台巡防處轄艇5艘          定海、輔基地 (玉環,先設海門)          封鎖浙東、閩 北及清剿島嶼          溫台巡防處    長李丕績               
         黃海區          太和、長治、永寧、     永嘉、咸寧、固安、永靖、營口、美亨、聯勝,第一巡防艇隊防艇8艘、合字艇6艘、砲登艇5艘          定海、輔基地( 岱山、泗礁)          封鎖長江口  及防守基地          第一艦隊司 令劉廣凱兼               
         渤海區          中訓、美宏、長山島巡防處轄艇五艘          長山島、輔基 地(砣磯島)          控制海峽航道   及防守基地          長山島巡防處長王正經         本區自長山島各島失守後即無法執行       
   閩   海     區   域         閩江口          聯華、嘉陵、美朋、  美樂、台南、焦山等艦艇         馬祖島         關閉閩江口並 防守基地         馬祖巡防處 處長關鏞               
         廈門區         楚觀、掃202、203號、南安等艦艇         金門島         關閉廈門、汕頭兩港並防守基地         金門巡防處處長王正經               
  粵         海  區  域         太昭、太倉、永嘉及砲巡艇12艘         萬山群島         關閉珠江口並 防守基地         第三艦隊司令王恩華         港九租讓區與澳門及其三浬內為非關閉區       
附註:一、蘇浙沿海區指揮官第一艦隊司令劉廣凱,閩海區指揮官第二艦隊司令黎玉璽,粵海區指揮官王恩華。 二、執行關閉期間,有應獲得友軍及地方政府協力者,得由關閉艦隊指揮官,逕向該區之友軍指揮官及政府首長取得協定後行之。 三、為加強關閉效力,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零時零分起,由國防部通知外交部轉知各國使館,並由海軍執行空軍協助佈雷作業。       
資料來源:參考〈關閉匪區港口海岸實施計畫草案〉,國軍檔案,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藏,檔號:561.2/7777.2。〈海軍總司令部三十八年度剿匪作戰報告書〉,海軍總司令部藏,頁37 ~ 40製表。
三十八年七月,行政院並頒佈「截斷匪區海上交通辦法」乙種,註二九作為執行關閉計畫期間,海軍艦艇、機關執行對本國籍船隻(艦艇及軍用船隻除外)檢查處理之依據。惟執行任務時尚有若干規定細節欠詳盡,遂由海軍第一軍區司令部根據任務特性與實施經驗,擬訂「關閉匪區港口執行捕獲審理本國國籍船隻之艦艇機關應行注意事項」乙種,後經海軍總司令部參考行政院前頒之規定暨綜合各方意見後,將之修正更名為「執行截斷匪區海上交通捕獲船舶應行注意事項」,與行政院原頒佈之「截斷匪區海上交通辦法」相關規定,同為海軍執行關閉任務時,對於本國船隻檢查處理之依據。註三十至於對外籍商輪之處置,除在我關閉之水域得以佈設水雷,禁止所有外籍船隻駛入外,對凡違令駛入關閉區之外輪,僅能予以警告迫令駛離,不得在公海攔截及實施臨檢扣押或逕採攻擊行為。同時重申我領海範圍以三浬為度,然因長江河口極為寬廣,領海起算標準不一,故在此水域未明確劃定前,暫規定對凡闖進長江口之外輪,如越過E.N.T.R.A.M.C.E.燈標位置則予警告,直至越過銅沙燈標接九段燈標時始可射擊阻止。另香港與澳門之租借水域部份,為避免引起國際干預,徒增外交之困擾,故排除在我關閉區域範圍內。亦即規定位於香港之深水灣、大鵬灣及澳門方面三浬之水域內,凡我執行關閉任務之海、空軍等,均不得在此水域內執行任務。註三一而後為因應戡亂局勢之變化,相關法令規定及關閉區域,均迭有變更或增刪,以期盡量達成關閉之任務。
為求事權統一,其中又以海防第二艦隊分類整理擬訂之「關閉匪區海港岸重要法規及臨時指示事項提要彙編」乙種,乃所有相關法令中,堪稱較完備者。內容除依法行政,結合實況外,其中並附有「截斷匪區海上交通辦法」、「執行截斷匪區海上交通捕獲船舶應行注意事項」、「英海軍對我佈雷態度之研判」、「領海水域區分擬義」及有關海軍「捕獲或破壞匪軍艦艇暨船隻獎勵辦法」等法令規定註三二,均可供作任務執行參考,以收關閉之效果。
三十八年八月十七日,福州撤守,國防部即電令自二十七日零時零分起,增加福州為關閉港口,關閉區域自閩江口北原點(東經一百一十九度四十分,北緯二十六度十五分)起,沿我領海向南延伸至圍頭灣口北端(東經一百一十八度三十四分,北緯二十四度三十一分)止。不久廈門、汕頭、廣州相繼失守,自十一月十日零時零分起,關閉區域又向南延伸至電白西端(東經一百一十一度二十分,北緯二十一度三時分止)。為加強執行關閉之效力,針對敵區海岸及港灣形勢,同年底,海空軍並奉令協同實施佈雷作業,以阻絕敵海上輸送及軍事活動。三十九年二月,敵再陷湛江、北海等處,海軍執行關閉政策續向南延伸至東興西端中越國界(東經一百零七度五十七分,北緯二十一度三十四分)之領海範圍止。註三三至此,我關閉範圍實已包含整個大陸海岸地區,同時並重新調整兵力以為因應。調整後之兵力部署及任務區分,參見(附表三)。而內陸方面之國軍則撤至雲南及川、康邊境,持續與敵頑抗,直至三月二十六日西昌撤守,大陸地區全部淪陷。東南沿海方面,國府因選定臺澎作為基地,遂分別轉進至閩、浙沿海各島嶼。六月二十七日,因情勢不允及我僅存之戰力所限,不得不暫停對大陸實施關閉及軍事行動,並傾全力於確保臺海之安全。
附表三:
海軍執行關閉政策兵力部署暨任務區分表(39.2)
區域        關閉兵力        關閉基地        主要任務        指揮官        備 考       
蘇浙沿海區        黃海區        第二艦隊所屬各艦,第一機動艇隊及第一巡防艇隊所屬砲艇           定海        關閉長江口、甬江口,並防守舟嵊基地        第二基地司令黎玉璽兼        舟嵊列島轉進後,此區已距基地過遠,無法執行關閉       
        東海區        第二艦隊輪迴派遣該區之駐艦,及溫台巡防處所屬砲艇         下大陳島        關閉浙冬、閩北、甌江口,並防守基地        溫台巡防處處長李丕績               
閩海區        閩江口        第一艦隊輪迴派遣該區之駐艦,及馬祖巡防處所屬砲艇         馬祖島        關閉三都澳、閩江口,並防守基地        馬祖巡防處處長關鏞               
        廈門區        第一艦隊輪迴派遣該區之駐艦,及金門巡防處所屬砲艇           金門島        關閉廈門、汕頭兩港,並防守基地        金門巡防處處長               
粵海區        珠江口        第三艦隊派遣該區之駐艦,及萬山巡防處所屬砲艇         萬山群島        關閉珠江口,並防守基地        萬山巡防處處長               
        粵南區        第三艦隊派遣該區之駐艦,及秀英巡防處屬艇           海南島海口        關閉北海、湛江等港,並防守基地        第三艦隊司令王恩華兼        本區自海南島撤退後,距離基地過遠無法執行       
附註:蘇浙沿海區:指揮官第二艦隊司令黎玉璽;閩海區:指揮官第一艦隊司令劉廣凱;粵海區:指揮官第三艦隊司令王恩華。       
資料來源:參考〈海軍總司令部三十八年度剿匪作戰報告書〉,頁37 ~ 40。〈海軍總司令部三十九年度作戰關閉報告書〉(左營:海軍總司令部,民國三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頁83 ~ 84製表。
五、回顧與檢討
抗戰勝利,全國上下一致從事復原與建設之際,中共卻蓄意擴大叛亂,妄圖奪取政權。政府為信守協商調處,儘速恢復國力,並未運用國軍既有之優勢兵力,主動進剿;且一再遷就忍讓,順從國際調處及建議外,並徒然舉行政治協商,孰料中共根本毫無和平之誠意,以致我坐失戰機,終致不可收拾之局。撫今思昔,當年國府固有其不得已之苦衷,然在軍事上所造成之延誤與不當,或為戡亂作戰失敗之重要因素。茲以海軍投入綏靖戡亂作戰,對於封鎖與關閉政策之執行成效,及對全般戰局之影響如何?爰再就相關檔案文獻部份,提出淺見如後:
(一)發揮制海優勢
海軍執行對敵封鎖作戰,初期主要係針對共軍在長江口以北海面,經五條沙至灌河口區域,以及渤海灣由大沽經利津、虎頭崖、龍口沿海之淺水平灘一帶水域為主。包括所有內河及湖泊之一切活動,並劃分為為蘇東海面與魯北海面兩封鎖區。分別以駐防青島之海防艦隊封鎖膠東水域,並截斷與遼東半島間敵海上運輸補給;駐泊江陰一帶之江防艦隊,以南京、湖口、漢口為巡防基地,擔任沿江警備任務;接收美國贈予之登陸艦艇,多集中於青島並組成運輸艦隊,負責人員、物資輸送;另青島、揚州、臺澎、舟山、九江、廣州、海南島及廈門等砲艇隊,則配合封鎖執行清剿與緝私任務。註三四同時為因應蘇北日益緊張之情況,三十五年十一月,原水上巡防總隊與國防部水上警備總隊併編,改隸屬海軍總司令部指揮;除策應湖沼河流地帶友軍作戰外,以部署江陰一帶,負責南通至口岸全線二百里之江防任務為主,期間並參與邵伯、高郵、汜水、興化、東臺、鹽城等諸次戰役,完成所負任務。註三五
值得注意的是,海軍當時正處於戰後整備及指揮體系改組之際,為執行綏靖作戰任務,除將有限之兵力適做調整,加強島嶼、港灣、內河、湖泊之防務及軍事措施外,並以擔負海上運輸及支援友軍完成受降與清剿任務為要。初期由於共軍所據者多為內陸地區,且無水上武力可言,故敵我並無海上之遭遇;而我亦得以制海優勢對敵採取沿岸封鎖措施。一面調派兵力分區巡弋,切斷膠東及遼東半島間共軍海上運輸補給;一面協力友軍攻佔或防守沿海、沿江各重要據點。三十七年六月,戰局持續惡化,遂將華北地區依海岸及基地分佈情形,劃分蘇海封鎖區(長江口以北至嵐山頭)、膠海封鎖區(嵐山頭至榮成灣)、登萊及渤海封鎖區(榮成灣至遼河口),分由第一、第二軍區司令及海防第一艦隊司令負責指揮,以加強敵控制區之封鎖。
亙作戰全期,海軍以長江口以北為重點,悉數投入可用之兵力,如海防艦隊執行北巡封鎖,擔任友軍補給艦護航,支援友軍軍事行動,及截斷敵海上增援任務;江防艦隊包括海防艦隊之一部,及駐留長江之各砲艇隊等,對長江水域採逐處設防、分段佈署、統一指揮等辦法,實施警戒並協同友軍阻絕敵渡江之企圖;水上警備總隊所屬各砲艇、機艇隊兵力,支援或配屬友軍執行蘇北方面之清剿行動;海岸巡防艇隊(由英贈海岸巡防艇八艘編成)及配屬各基地司令部及巡防處之各砲艇隊佈署等,對敵執行沿岸封鎖作戰。綜言之,無論長江口以北海面分區封鎖或江防作戰部份,茲以國防部三十五、三十六年度工作報告書及相關檔案資料所載,包括封鎖計畫、作戰經過與檢討,截獲之敵船艇、物資、人員處理等,均有扼要之記述或表列說明,可供作參考。顯見海軍執行封鎖作戰,或阻敵海上增援,或策應友軍行動等,多能因應情勢,排除萬難,盡力達成任務。就全般戰局而言,無疑是具有其正面的意義。
若僅從作戰層面來看,勿庸諱言,亦有許多值得檢討之處,諸如海軍因封鎖區域遼闊,巡弋任務頻繁,不僅艦艇裝備妥善率降低,各修造廠所除江南及青島造船所設備較佳外,其他各修造所均無能力就地維修,影響作戰佈署及應變措施。加以作戰部隊人數不足,不僅無法實施海勤與陸勤互調,以提升訓練素質,且多數接收艦艇更因不及編補缺員,而無法執行戰備任務。註三六綏靖清剿本以陸戰為主,對於沿海灘頭、沿江湖沼等地帶,因缺乏詳確之勘測,以致兩棲作戰兵要資料闕如,使我疲於應付四處竄擾之敵,加以陸戰部隊戍守困難,無法擴大既有之戰果。海軍以制海優勢實施封鎖作戰,本應把握以「小代價獲大戰果」之原則,不應對敵不惜犧牲,或竟至無謂犧牲而與原則相悖之作為。尤以海陸軍配屬作戰時,常因彼此瞭解不夠,艦艇非但未能充分發揮其特性,甚或遭致意外之損壞;而指揮系統之分割,亦難免有顧此失彼之虞,影響整體作戰行動。註三七
事實上,為避免國際之干預,當時外交部曾建議改採「關閉」措施,以禁止外輪駛入我領海範圍及關閉口岸。惟「封鎖」本屬軍事行動上沿用之名詞,故仍按原計畫執行並不對外公佈,另由外交部採選擇方式通告各友邦國,重申長江口(北緯三十一度五十分)以北,遼河口(東經一百二十二度十分)以西,沿蘇北、魯、冀、遼西之港口及領海,除天津、秦皇島外均禁止友邦船隻駛入。註三八而封鎖作戰期間,我對於領海主權之維護,間或有闖入而遭驅離之外輪,但一般多能得到國際之遵重;使我得以制海優勢,阻絕敵海上交通與增援,發揮牽制與策應之作用。
(二)宣示領海主權
關閉敵佔領區海港、海岸,截斷其海上交通策命脈,不但軍事上有其必要性,亦為我對敵經濟作戰之主要戰略。三十八年前半年,海軍對渤海海域之封鎖,原係由青島海防第一艦隊負責執行;迨京滬轉進後,同年六月,國府即宣佈關閉敵控制區海域(閩江口以北東經一百一十九度四十分,北緯二十六度十五分起,沿我國領海包含各屬島海岸在低潮時三浬以內之海面,至遼河口外附近東經一百二十二度二十分北緯四十度三十分止)及三都澳、上海、青島、葫蘆島、營口等港口。海軍艦隊主力並集中於舟山水域,組成關閉任務艦隊,以蘇、浙海域為主,及長江口以南包括閩江口、廈門、汕頭、珠江口等水域,執行嚴密監視及支援撤運任務;另以一部兵力進駐長山島,控制北洋航道及渤海灣一帶,以期窒塞敵經濟命脈,斷絕其海上交通與補給。
而後因福州、廈門、廣州、湛江等地,相繼失守,關閉計畫迭有變更;並由海空軍協同對敵海岸、港灣水域實施佈雷作業,以加強執行關閉效力。十二月二十七日,國府自成都遷臺北,大陸地區全部淪陷,作戰重心從此轉移至東南沿海島嶼。海軍執行關閉任務愈行吃重,除港九租讓區與澳門及澳門領海三浬範圍外,並向南延至電白西端(東經一百一十一度二十分,北緯二十一度三十分),同時增列廈門、汕頭、廣州為關閉港口。翌年二月,湛江、北海失守,關閉區域一度再向西南沿雷州半島、廣東海岸,延伸至中越交界東興西端(東經一百零七度五十七分,北緯二十七度三十四分)我領海止。事實上,每當剿共情勢逆轉之際,海軍執行關閉區域及港口卻相對擴增,直至大陸盡失,關閉任務仍遍及整個大陸沿海區域。主要乃國府在大陸撤守之際,仍不惜以海軍作為轉戰海島之主力,一面以東南海域為主,持續對敵展開牽制封鎖,確保臺澎基地安全;一面支援掩護友軍撤運,重新整備部署,爭取再戰實力。然此時中共在蘇聯的援助下,成立了華東軍區海軍司令部,正式擁有了海上的武力。註三九初期敵我海上實力雖有顯著差別,但中共以其野戰軍為主,包括沿岸原以游擊為主的土海軍改編成的海防縱隊及我部份投共艦艇等,拼湊而成的海上武力,經過迅速整編後,對我制海優勢本已造成相當之威脅。註四十加上海軍戡亂任務繁重,在補給不易,裝備修護困難的情況下,當時能出海或在近岸、江河、港灣等水域服勤之艦艇計二百一十六艘(其中需維修艦艇八十六艘),尚不及全軍三分之二兵力。註四一面對北起遼河口,南迄東興國界領海止,長達二千餘浬之海岸線,即使渤海水域因長山島失陷,而無執行關閉之必要,但對海軍當時可用兵力而言,確實是一項艱鉅的考驗。加以國共雙方自始即相持於內陸作戰,尤以共軍渡江後,各重要據點相繼失陷,民心士氣均陷入谷底,國軍被迫轉戰東南沿海,情勢更是險惡難測。
全面關閉海港、海岸,截斷敵所有海上交通,以窒塞其經濟活動,阻絕海上增援,固有其必要性與戰略上之考量。但就整體而言,筆者以為應是宣示性大於實質之意義。蓋僅從軍事層面上來看,即如上述以海軍現有可用之兵力投入,實難達完全關閉之目的,支援及策應反攻作戰亦為不可能。重要的是,對於當時被視為叛亂集團的中共而言,政府當然具有對領海、港灣之自主權。亦即海軍執行關閉敵區海港、海岸計畫,自是一種行使我領海主權的正當作為,在合乎國際公法原則下,理應不受外力之干涉。然仍有不法之徒及外籍商輪與敵勾結破壞,因此對於違反關閉法令之本國或外籍船隻,均訂有相關作業規定做為處理依據。尤以我方處境困難之際,且國際間亦多未承認我關閉政策,故為避免徒增外交之困擾,對外國船隻多採審慎方式處理。如海軍第一艦隊司令劉廣凱曾率太和(旗艦)、太平、太康、永泰等艦於長江口外,與英國遠東艦隊及其商船隊進行交涉,過程雖低調但仍秉持嚴正態度,使其知難而退。註四二至於其他違反關閉法令之外籍商輪,大多亦為我艦艇截阻釋回,並未引起國際干預而影響關閉成效。
綜觀海軍執行關閉任務期間(三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日至三十九年六月二十七日),由東北、華北而華中,舉凡支援沿海各次作戰,掩護友軍撤運,執行長江江防作戰;繼由舟山群島、海南島至臺海防衛作戰等,歷經大小戰役無數。並不惜全力巡弋監控敵海港、海岸,阻絕敵對外貿易來往,以達經濟作戰之目的。事後中共並承認國府自實施關閉政策以來,使其閩、浙對南洋、港澳的航運曾一度中斷,外輪亦無法順利通往青島、上海作業,及所有漁業損失等,均使其蒙受重大經濟損失。註四三此無異是肯定國府海軍執行關閉成效的最佳見證者。
六、結語
抗戰勝利,國憊民疲之際,中共在蘇聯的扶植下,重施叛亂,戰火接踵而起。國府自綏靖戡亂以來,主要係以內陸匪患為清剿重點,配合江海防務對敵實施封鎖,以阻敵海上增援與支援友軍作戰。海軍當時正值戰後整建之際,為協同執行綏靖任務,乃積極進行各項戰備整備,重新調整兵力部署,編組北巡艦隊,負責我華北沿海一帶搜巡打擊任務。同時劃華北膠州灣、遼東半島沿岸為重點,採分區巡弋措施,傾全力對敵實施海上封鎖。舉凡切斷其海上交通運輸,掩護友軍攻守或轉進沿海、沿江重要據點,與支援我軍運補及撤運任務等,均能以有限兵力,充分發揮制海及支援友軍作戰。
戡亂初期,敵我由於海上實力懸殊,且共軍並無所謂海上戰術,故自遼東、膠東以南沿海之各次戰役,實際上是以陸戰為主,輔以海上支援策應,以擴大我戰略縱深,以利對敵圍剿。因此海軍除維持必要之兵力,對長江口以北海岸實施分區封鎖外,並以固守長江防線為重點,協同策應友軍作戰。而後因戰局持續惡化,國軍被迫轉戰東南沿海一帶,除持續對敵沿岸實施封鎖外,並預以臺、澎做為基地,以確保我僅存戰力,伺機反攻。自南京陷落後,民心士氣日墜,國府基於整體戰略之考量,遂將原「對敵海上交通經濟封鎖辦法」化暗為明,公佈我「關閉匪區海港、海岸實施計畫」,而後隨戰局演變,並逐次擴大至整個大陸領海範圍。事實上,以當時敵我情勢判斷,此一計畫實已超出我海軍能力所及。因此,關閉政策主要目的,除了對敵實施經濟封鎖,斷絕所有對外貿易,以加速其經濟崩潰外,更具有對國際宣示我主權之意味。海軍臨危受命,一面擔負海岸、海港關閉任務,一面策應東南沿海島嶼作戰,全力保衛臺澎基地安全。即如先總統 蔣公所言:「我國新海軍之建立,歷史雖短,惟我海軍官兵在革命過程中,已克盡厥職,造成光榮的記錄。」註四四海軍從封鎖到關閉政策之執行,固有其值得檢討之處,但整體而言,仍是值得肯定的。
亙綏靖戡亂全期,歷時雖僅數年,敵我竟優劣易勢,終至大陸沈淪,撫今思昔,不勝欷噓!其中有關之論述頗多,研究成果也相當豐碩,惜海軍部份之討論則較顯不足,此固為作戰特性使然,但相關文獻資料幾經輾轉撤移,或因缺報,或因散佚,蒐集研整,頗費時日,亦為主要之原因。本文將海軍執行封鎖與關閉政策之來籠去脈,回歸至相關檔案文獻,重新予以檢視探究,內容或有闕漏眙誤之處,尚祈不吝指正,以收拋磚引玉之效。










註 釋:
註一: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中共延安總部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為日寇投降事,向其控制區所有武裝部隊發佈命令,全文如下:(一)各解放區任何抗日武裝部隊,均得依據波茨坦宣言規定,向其附近各城鎮交通要道之敵人軍隊及其指揮機關送出通牒,限於其一定時間,向我作戰部隊繳出全部武裝,在繳械後,我軍當依優待俘虜條例,給予生命安全之保護。(二)各解放區任何抗日武裝部隊,均得向其附近之一切偽軍、偽政權送出通牒,限其於敵寇投降簽字前,率隊反正,聽候編遣,過期即須全部繳出武裝。(三)各解放區所有抗日武裝部隊,如遇敵偽武裝部隊拒絕投降、繳械,即應予以堅決消滅。(四)我軍對任何敵偽所佔領城鎮交通要道,均有全權派兵接收,進入佔領,實行軍事管制,維持秩序,並委任專員負責管理該地區之一切行政事宜,如有任何破壞或反抗事件發生,均須以漢奸論罪。翌(十一)日,復又發佈六道命令:令晉綏解放區之賀龍、晉察冀解放區之聶榮臻及冀熱遼解放區武裝部隊,分別向內蒙和東北進軍。命令山西解放區武裝部隊肅清同蒲路沿線和汾河流域的日偽軍,同時命各解放區的武裝部隊,向一切敵佔交通要道展開積極進攻,迫使日偽軍投降。參見《毛澤東選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九年七月),頁1037~1038。
註二:劉紹唐主編:《民國大事日誌,第二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三月),頁776。
註三:一九四一年九月,中共在蘇北組建以游擊戰為主的海防大隊,而後即擴建為海防團。抗戰結束,另與浙東海防大隊等合併成立海防縱隊,仿陸軍連隊之編制,以班或排為單位駕駛大小木船出海作戰。這是 第一支中共具有代表性的武裝力量,即其所稱之「土海軍」。參見《當代中國海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國防部軍事情報局複製(民國七十七年九月),頁19~20。
註四:〈海軍北巡艦隊編組案〉,參見國軍檔案,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藏,檔號:584.1╱3815.2。
註五:仝前註。
註六:《海軍大事記,第二輯》(臺北:海軍總司令部,民國五十七年二月),頁175 — 176。
註七:仝註三。
註八:〈北巡艦隊截獲匪船處理案(一)〉,參見國軍檔案,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藏,檔號:622.4/1111。
註九:仝前註。按「海軍艦艇截獲匪軍物資處理辦法」處置規定,各艦截獲之物資,可以百分之三十提獎作為犒賞,以鼓舞官兵士氣;其餘則悉繳第四兵站總監部接收取據呈核。
註十:〈北巡艦隊截獲匪船處理案(四)〉,參見國軍檔案,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藏,檔號:622.4/1111。
註十一:參見〈關閉匪區海港案重要法規及臨時指示事項提要彙編〉,(海防第二艦隊司令部編印,民國三十九年元月),國軍檔案,《關閉匪區及捕獲船隻處理案(六)》,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藏,檔號:561.2/7777。
註十二:〈長江口以北海面封鎖及截獲案(三)〉,參見國軍檔案,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藏,檔號:561.2/7173.2。
註十三:仝前註。
註十四:《海軍綏靖作戰經過》,海軍總司令部藏,檔號(未編)。
註十五:仝註十一。
註十六:仝前註。
註十七:仝前註。
註十八:〈匪區交通經濟封鎖辦法〉,參見國軍檔案《北巡艦隊截獲匪船處理案(四)》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藏,檔號:622.4/1111。
註十九:事實上,政府為顧及當時國際情勢,避免不必要之困擾,對「封鎖華北海岸及管制沿海船舶交通計劃草案」之實施,僅限於本國船舶之處理,至於外籍船舶仍依照國際公法辦理,且以秘密方式執行而未對外公開。〈封鎖華北海岸及管制沿海船舶交通計劃草案〉,參見國軍檔案《長江口以北海面封鎖及截獲案(五)》,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藏,檔號:561.2/7173.2。
註二十:仝前註。
註二一:仝註十六。
註二二:前揭〈關閉匪區海港案重要法規及臨時指示事項提要彙編〉。
註二三: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三篇》(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七年二月),頁591。
註二四:張玉法,前揭《中國現代史,下冊》,頁721。
註二五:〈海軍總司令部三十八年度剿匪作戰報告書〉,海軍總司令部藏,頁37 ~ 38暨〈關閉匪區及捕獲船隻處理案(六)〉,參見國軍檔案,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藏,檔號:561.2/7777。
註二六:〈關閉匪區港口海岸實施計劃草案〉,參見國軍檔案,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藏,檔號:561.2/7777.2。
註二七:仝前註。
註二八:前揭〈海軍總司令部三十八年度剿匪作戰報告書〉,頁39 ~ 40。
註二九:民國三十八年七月一日,行政院院會修正通過「截斷匪區海上交通辦  法」計十四條。同年七月二十九日,國防部以濟國字第0二八0號代電頒佈,八月二十六日,海軍總司令部以翌噸字第0四0四號代電轉頒所屬各單位遵照辦理。該項辦法規定「匪區範圍」,得視戰局情勢由國防部隨時公告之。對共軍控制區海上交通之截斷,由海軍總司令部負責執行,空軍總司令部協助辦理,各地方水警部隊均歸海軍統一指揮;其他有關截獲之船舶、人員及物資等處理辦法,均詳列條文規定。參見前揭國軍檔案,〈關閉匪區及捕獲船隻處理案(六)〉,檔號:561.2/7777。
註三十:該件「注意事項」,於三十八年十一月八日,由海軍總司令部以肅蔻字第一一0八號代電頒行,並以肅蔻字第一一0三號代電附呈國防部核備在案。全部計列有二十四項規定,除有關關閉共軍控制區港口與追究船籍、捕獲船舶之事項,經令行有案者,悉按原令執行外,凡艦艇機關官兵對檢查捕獲暨處理本國籍(艦艇及軍用船隻除外)之船隻,包括執行者之態度方式、處理程序、獎勵辦法及注意事項等,均有較詳盡之規定。與行政院前頒「截斷匪區海上交通辦法」,同為執行關閉任務時,對本國籍船隻檢查捕獲及處理之依據。參見前註檔案資料。
註三一:〈海軍總司令部(卅八)年肅俊字第0三四八號(代電)〉,前揭國軍檔案,〈關閉匪區及捕獲船隻處理案(六)〉。
註三二:參見〈關閉匪區海港案重要法規及臨時指示是項提要彙編〉。
註三三:《海軍總司令部三十九年度作戰關閉報告書》(左營:海軍總司令部,民國三十九年十二月),頁81 ~ 82。
註三四:民國三十五年二月,海軍艦隊指揮部於上海成立,原有海軍第一、第二艦隊司令部撤銷;另設海防艦隊(隊長劉孝鋆上校)接替第一艦隊擔任北巡綏靖任務,江防艦隊(隊長葉裕和上校)接替第二艦隊負責長江下游綏靖任務。三十六年六月,海防及江防艦隊番號撤銷,改編海防第一、第二艦隊司令部及江防艦隊司令部,復因接收艦船數量增加,為配合軍事需要,整備綏靖兵力,同年七月,將全部艦艇重新編組為海防第一、海防第二、江防及運輸等四個艦隊。同時調整海防部署,以海防第一艦隊移駐天津、大沽,海防第二艦隊移駐上海。包括所有配屬砲艇隊分任渤海灣、膠東半島、蘇北沿海及閩、粵海岸一帶之封鎖任務,並支援友軍部隊作戰。參見國軍檔案,《海軍擴軍建軍案(二)》,國防部史編局藏,檔號570/3815.5。前揭《海軍大事記,第三輯》,頁2,6,24。《海軍總司令部成立一年來工作報告》,頁10,12。
註三五:為適應綏靖戰況,三十五年八月,於鎮江成立之水上警備總隊,為國軍兩棲部隊之首創。係以水上巡防總隊第一、三機艇隊為基幹,另由第一綏靖區撥調工兵連、通信排,後勤總部撥衛生隊及游動修理廠,海軍總部撥調第二砲艇隊,陸軍十九旅配屬戰防砲一排等,綜合各單位而編成,直接隸屬國防部並暫歸第一綏靖區指揮。而後因蘇北情況日緊,需要水上部隊甚為恐急,且難以再行整補訓練,遂於同年十一月,奉命與水上巡防總隊合併,改隸屬海軍總部。見〈海軍總司令部水上警備總隊三十五年度綏靖戰役史略〉(三十六年一月),軍政史年鑑,《綏靖第一年資料》海軍總司令部藏。
註三六:戰後復原之際,國防部以軍費核減之故,海軍除軍事機構裁併外,人數亦減為三萬二千人。其中作戰部隊僅佔41.3﹪計一萬三千五百三十三人。而後因接收艦艇數量日增,及剿共軍事之需要,國防部始准予增加員額總數為三千七百人,作為編配之規範。見前揭《海軍總司令部三十六年度工作報告書》。
註三七:參見〈一年來作戰綜合檢討〉,前揭《海軍總司令部三十六年度工作報告書》。
註三八:〈封鎖華北海岸及管制沿海船舶交通計畫草案〉,國軍檔案,前揭《長江口以北海面封鎖及截獲案(五)》。
註三九:民國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南京陷落。我海軍在長江作戰艦艇奉令突圍撤退,時海防第二艦隊司令林遵率惠安(旗艦)、吉安、安東、聯光、美盛、江犀、永綏、楚同、太原等艦九艘,及第一機動艇隊所轄砲艇十一艘,第五砲艇隊所轄砲艇五艘,於南京下游笆斗山江面投共。同時中共華東軍區海軍,亦於江蘇泰州白馬廟鄉第三野戰軍東路渡江作戰指揮部宣告成立。由原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林遵任副司令員。爾後,中共中央即以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視為其海軍成立之日期。參見中國人民解放軍兵種歷史叢書:《海軍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九月),頁15,327。前揭《當代中國海軍》頁10,15~16。
註四十:中共華東軍區海軍成立初期,實際能執行海上作戰的艦艇部隊為數甚少。除華東軍區海軍擁有較多見艇外,廣東軍區江防司令部成立時只有五艘小艇,青島基地成立時亦僅有兩個巡邏艇中隊。經一年之整編後,正式獲得命名的戰鬥艦艇已有五十一艘,計一萬六千三百八十二噸(其中護衛艦及砲艦十七艘、巡邏艇十九艘、掃雷艇六艘、江防砲艦九艘),登陸艦艇五十二艘,二萬零一百三十一頓(其中大型登陸艦八艘、中型登陸艦七艘、小型登陸艦四艘、登陸艇三十三艘),輔助船三十一艘,七千四百五十八噸(其中油船一艘、水船一艘、拖船八艘、海測艇五艘、工程船一艘、駁船四艘、修理艦一艘、交通艇和機帆船十艘),總共大小艦艇一百三十四艘,四萬三千九百七十一噸。前揭《當代中國海軍》,頁24~25。
註四一:據民國三十七年戡亂初期之統計,海軍能出海服勤艦艇(不含各廠所、基地及測量局、練營等機關所屬後方勤務船隻),計有太康、長治、永翔等十九艘,能服勤但目前需修理者,計有逸仙、永勝、泰平等艦十二艘,能近岸服勤艦艇,計有聯錚、聯勝、聯珍等三十一艘,能服勤而需修理艦艇,計有聯利、聯光、海澄等十八艘,能在江河、港灣服勤艦艇,計有常德、楚觀、太原等十五艘,能服勤而需修理者,計有永綏、永安、定海等三艘,能在港灣、內河服勤者,計有砲12、巡14、登445等六十五艘,能服勤而需修理者計有安澤、安康、砲17尋16、登419等五十三艘,總計能出勤艦艇二百一十六艘,其中需維修者計有八十六艘(裝備損壞,未經編配及待廢之艦艇為列入)。參見〈長江口以北海面分區封鎖計畫〉(民國三十七年九月),前揭《長江口以北海面封鎖及截獲案》,檔號561.2/7173.2。
註四二:參見〈海軍第一艦隊執行關閉長江口與英海軍艦隊及英商船隊交涉經過記要〉,前揭《海軍總司令部三十八年度剿匪作戰報告書》。47~49。
註四三:前揭《當代中國海軍》,頁13~14。
註四四:見〈蔣中正總統在海軍軍官學校三十七年班學生畢業典禮訓詞〉。
简体!排版!
————————————————
坚定地站火花一边!!!
繁体看着累啊
要看就看原味了,某些一天到晚声称自己掌握了某某奥义却连对方的文字都看不懂,风俗都说不出的假洋鬼子假民主斗士假分裂分子们,就算是工作也要对得起自己的主子阿!而且要找主子也得有个好身价阿
想想蒋委员长在大陆消灭上亿共匪之后毅然转进台湾,又在完全消灭了共匪海空军的情况下仍不忍反攻大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天悯人的精神啊~~:D :D
这帖子居然沉了。


我不力挺台湾,我也没有不准批评猴子。


不过我还是进来了。帮你顶一下,让更多人了解一下

相信这些东西,连你心疼的FF也没多少人知道。

内容看着眼熟。
支持火花大大:D
俺不是FF..但受火花感召,特来顶他个肺...............:L
其实台湾佬也挺普通跟善良的,只是有少数人在捣鬼
好帖收藏先,慢慢研读
不太感兴趣,说的都是往事,为什么不说说现代战争?比如怎么封锁法国,怎么用未来的8艘潜舰对大陆实施破交战,怎么实施毒蝎计划攻击三峡,攻击上海……
繁体看着好累,练字的时候写写还行,看着真的很累。
慢慢看吧:L
一头雾水的进来,一头雾水的飘走。:L
太长了,慢慢看
回复 20# aaasssaaa


    +1
火花很久没上CD咯  不过在HSH那里他还是经常露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