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中怒吼的中国火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23:07:17
在抗战中怒吼的中国火炮
在70年前那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中,势单力薄的中国炮兵共赴国难,在一系列尸山血海的会战中以死相抗,被日军称作“可恨之师”!值此抗战70周年之际,笔者搜集部分关于中国火炮以及炮兵的抗战轶事,虽不足以观其全貌,但也可一窥中国炮兵的神勇与机智。
  
  150毫米榴弹炮
  “将军炮立威杀敌,土地爷地下孝敬”
  
  鉴于全面抗战迫在眉睫,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紧急向德国和卜楼洋行采办大量军火。蒋介石的爱将、炮兵专家陈诚通过外文杂志得知,德国国防军新装备了世界领先的SFH 18型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它射程远,威力大,如果放到未来的中日战场上绝对是无可争议的“霸王”,于是他千方百计游说和卜楼洋行把这种火炮也开列在采购清单上。由于国民政府要货非常急,德国把自己部队刚刚装备的SFH 18型大炮也装箱发给中国,专赴香港验收的人员发现炮身上还有德军部队的标记。
  根据德国军事顾问法尔肯豪森的建议,国民党军的第36、87、88德械师把这些从德国、瑞典买来的少数先进火炮集中编成独立炮兵旅或炮兵团,统一使用,达到支援作战的目的,其中SFH 18型榴弹炮全部集中配给了第10炮兵团。由于150毫米榴弹炮重量过大,已超出骡马所能拖载的限度,第10炮兵团还配备了德国产亨合尔Typ33G1牵引车。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炮10团成为首批参战部队,由于这支重炮队伍对贫弱的中国军队而言实在太宝贵了,所以炮10团在前线被安排在步兵、野炮、师属炮营之后的第四线,主要依靠自身高达15~20公里的远射程对日军基地进行“远程打击”,因此炮10团往往根据其他友邻部队提供的信息进行“隔山打怪”的“游击炮战”。
  9月中旬,日军将新占领的跑马场空地作为临时野战机场,对中国军队构成了极大威胁。炮10团秘密派出两门火炮到真如镇建立临时射击阵地,每门备弹50发,各项射击诸元也早通过侦察兵预先测量完毕。晚10时左右,两门“德国炮神”以10分钟急速射的威力,向跑马场倾泻大量炮弹,沉睡在梦乡的日本鬼子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被送上西天,慌乱中的日军赶紧呼叫停泊在黄浦江的军舰予以反制,但他们根本没想到中国能有射程超过10公里的火炮,结果日舰打来的炮弹都落在远离火炮阵地的位置。事后得知,这次炮击摧毁了敌机数架,炮10团因此获得嘉奖,并获得赏金2000元。
  不过,随着炮10团的出现频率日益增多,日军也渐渐知道了它的厉害,于是千方百计出动间谍寻找炮团的位置,并派出飞机进行尾随轰炸。为了避免损失,炮10团不得不每次炮击后都即刻转移隐蔽,夜间再重新进入阵地开火。在这段漂离不定的日子里,炮10团还经常碰见好兆头。有一次团侦测队在真如镇构筑工事时,居然从地下意外掘到180块银元,报缴炮兵总指挥部后复批:“着犒赏官兵。”此事后来越传越邪乎,变成“将军炮立威杀敌,土地爷地下孝敬”的故事。或许真是天神护佑,炮10团在抗战期间从上海打到武汉,再从长沙打到缅甸,一路血雨腥风,竟然建制不乱、装备不少、人员不缺,着实罕见。在1941年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炮10团在长沙岳麓山上只部署两门SFH 18大炮,就给予日军以重大杀伤。如今,辽宁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里保存了一门参加过淞沪抗战的SFH 18榴弹炮,这在整个亚洲也是独一无二的炮中珍品了。
  
  克虏伯野炮
  “地炮”当做“高炮”用
  
  早在旧中国军阀混战时期,德国克虏伯公司研制的75毫米野炮就因品质优良,重量轻便而被各派军阀争相使用和仿制,抗战期间也成为中国炮兵打击日寇的主力武器。在1937年山西忻口会战中,缺乏高射炮的晋绥军官兵们瞪眼拿扔炸弹的日本轰炸机没办法,情急之下,一名炮兵军官根据现有的克虏伯野炮弹道平直的特点,将野炮装在一个支架上充当“高射炮”,炮弹虽然打上天,但打中飞机的几率恐怕和“火星撞地球”差不多。
  但晋绥军越打越精明,把这种“地炮”变“高炮”的法子加以改进,干脆在炮位下方挖坑,炮尾的两根支架变成桩脚,尽可能把火炮的射击仰角提高到最大,把炮弹直接抛到天空中,晋绥军还把野炮用的榴弹换上延时引信,用多门75毫米炮发射炮弹的方式,形成对空火网。您别说,这一招数还真的吓住了小鬼子的飞机。在忻口会战后期,由于晋绥军和中央军各种防空袭措施的不断完善,再加上八路军奇袭日军阳明堡机场成功,日军飞机对忻口守军的威胁大为降低。
  
  厄利孔高炮
  瞄着地面的鬼子打
  
  1930年,中国一口气从名不见经传的瑞士厄利孔公司进口了100多门20毫米MCS机关炮,没想到这笔生意居然让这家快倒闭的企业咸鱼翻身,如今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小口径火炮研制专业户。言归正传,这笔生意对中国军队同样意义重大,因为这批火炮是当时中国军人赖以防范空袭的最早也是最有效的防空武器。从1932年“一·二八抗战”开始,厄利孔20毫米机关炮的身影几乎贯穿在所有早期抗战的对空防御作战里,直到后来进口了更多的苏罗通、麦德森机关炮和博福斯高炮后,业已力不从心的厄利孔小炮才喘了一口气。
  从本质上看,厄利孔MCS机关炮大体是一挺放大的机枪,内装20发炮弹的机匣倒插在枪机上方,被中国官兵戏称为“牛角炮”。早期由于国民党军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的训练,以至在厄利孔小炮使用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例如打出的炮弹在没击中目标的情况下自毁装置失效,结果徒费弹药,后来才发现是发射角度太低,其弹药自毁装置在低于45度发射角的情况下会失效,瑞士厂家的使用说明上早有警示,可见匆忙上阵的国民党军训练之缺失。不过战争是最好的课堂,许多中国部队仗越打越精,厄利孔小炮也使得更加娴熟,特别是在爱国将领傅作义率领的第35军长期孤悬河套地区,本来就缺少重武器,仅有的几十门厄利孔小炮只好“小鬼当家”,除了防空,还要经常用于地面作战,有时还得拿去对付鬼子的坦克。
  厄利孔小炮终于在1940年的五原大战中一显身手。傅作义将所部厄利孔机关炮大队分成两部,一部随第31师参与五原攻坚作战,一部由第101师董其武部节制,用于阻截日伪援军。3月19日午夜,厄利孔机关炮打出反攻五原的第一炮,攻城部队秘密渡过义和渠,穿过四大股,夺城关,占隘口,厄利孔机关炮正好发挥了仰射的巨大优势,20毫米炮弹打在日伪军用土坯夯成的碉堡上,弹响墙裂,十分管用,经过4个小时的争夺战,迅速攻占日伪军在五原城的7个据点。但敌人的指挥中枢仍盘踞在精心构筑的平市官钱局里作垂死挣扎,傅作义身冒敌机的狂轰滥炸,亲临前线指挥,作为攻击先锋的第91团官兵平时接受过良好的步炮协同训练,厄利孔小炮实施抵近射击,用密集火力压制住敌机枪眼,在我炮火掩护下,中国官兵终于强力攻占了平市官钱局,全歼守敌和日本特务机关,被侵占2个月的五原城遂告光复。
  在第31师攻打五原城的同时,董其武部也在乌加河畔堵住日伪救援部队。日军一面用骑兵向防守乌加河桥的第101师阵地增援,一面乘坐橡皮船强攻茅子渡口,完全摆出一副拼命的架势。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董其武部充分发挥厄利孔小炮的优势,守桥部队对付骑兵专用开花弹,炮手也集中火力瞄准日军马匹射击,一打一大片,日本骑兵大呼小叫“制造气氛”,而防守渡口的守军则用厄利孔小炮进行平射,呈扇面飞行的炮弹将一只只橡皮筏子打翻,成百上千的伪军葬身乌加河中。最终,乘坐数百辆汽车驰援五原的日伪军楞是待在乌加河北岸,无法前进一步。
  五原大捷是国民党军首次收复失地的著名战役,共击毙日军金滕少将、大乔大佐等高级指挥官,全歼日伪蒙军6个师,毙敌5000余人,河套的日伪军势力全被肃清,厄利孔小炮也发挥出奇特的作用。
  
  PaK 36战防炮
  出现在台儿庄最危急的时刻
  
  37毫米的PaK 36战防炮是当时中国从德国引进的另一种反坦克炮,它的效能主要在于其机动能力,战斗全重仅为432公斤,火炮放在两个装有气压轮胎的大型车轮上运行,依靠炮兵班人力操作火炮并不费力,它可由汽车或某些类似的轻型车辆牵引,并且将它放在卡车车箱上或铁路平板车上也非常容易,对于公路条件差的中国战场具有明显的吸引力。PaK 36战防炮能发射穿甲弹,又能发射榴弹,所以可执行多种任务,而不只限于打击装甲车辆的单一任务。它的弱点在于穿甲能力较差,300米外的穿甲深度只有50毫米,在当时的西班牙战场上已显得力不从心,但对付鬼子的薄皮坦克还是游刃有余的。
  抗战中,PaK 36战防炮最辉煌的一幕出现在台儿庄大捷。大战时,日军首先进攻的是中正门,也叫大北门,1938年3月24日,日军矶谷廉介师团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对台儿庄正北的中正门实施猛攻,西北军第31师的守门官兵缺少重武器,好不容易坚持到深夜,最后完全是靠敌我尸体堵住城墙缺口。当天夜里,国民党将领白崇禧在第集团军司令孙连仲的陪同下,亲临台儿庄前线视察。他亲眼看到守军面对日军坦克冲击时的无助,深感不安,“仗不能这样打呀”,于是他紧急与徐州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通电话,急求调战防炮队来台儿庄支援,随即从蒋介石嫡系中央军调来的坦克防御炮第1连迅速补充到台儿庄前线。
  新参战的6门反坦克炮如同6位门神,给了守军巨大的信心。第31师师长池峰城调整部队,在防线外加挖多条反坦克壕,将地雷、战防炮、机枪和挂满手榴弹的敢死队交替布置,单等日本坦克来试刀了。战斗打响后,矶谷师团的战车队照样大腹便便地引导步兵冲击,这些日制89乙式坦克按惯例通常加速前进,试图提前消灭中国军队的机枪阵地。谁料想当日军坦克冲到中国防御阵地100余米时,隐蔽在暗处的PaK 36战防炮猛烈开火,由于日军坦克是采用原始的铆接机构,炮弹撞上钢板后,车体内的铆钉因惯性作用四处横飞,把车内的鬼子打得半死。一名日本战车乘员在战后回忆:“我们有一些战车(坦克)的履带被打断,有一辆冲在最前列的战车至少被中国军的防御炮直接击中10多次,……突破中国军的阵地,已不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
  
  法国M1897型野战炮
  为日军绽放“死亡之花”
  
  同样是在台儿庄大战期间,来自西南边陲的数万滇军将士也与西北军并肩作战,他们在大运河北面死死拖住日军板垣师团,保证了友军的后顾无忧。滇军是“云南王”龙云一手打造的精锐力量,所有装备都从法国购买,拥有许多内地部队都觉得稀罕的武器,这其中就包括法国制造的M1897型野战炮。一听它的编号,就知道年代久远,但可别小看了这型老炮,它更为人熟知名字是叫“75毫米法国快炮”,它率先引入“快速发射”的概念,安装了炮架后坐系统和快速反应炮门,能在一分钟内打出十几发炮弹,使得其他同时代的火炮一夜之间全都过时,即便在抗战期间,它照样适合于中国战场。
  在关键性的禹王山保卫战中,滇军第184师把“法国快炮”安置在阵线开阔面上,按照“四炮联线,机枪压阵”的布置格局,形成绵密的火网。血战中,日军板垣师团不断向海拔并不高的禹王山发起轮番集团冲锋,“法国快炮”果然身手不凡,重达7公斤的榴霰弹被快速地抛到8000米外的日军队伍,绽放出“死亡之花”,许多日本兵还没见到滇军长什么样就命归黄泉了,侥幸接近到“法国快炮”阵地的日军又遭遇到护卫机枪的猛烈扫射。几番较量下来,板垣师团最终未能救出向陷入我军重围中的矶谷师团。
  由于抗战中使用较少,“法国快炮”并不为人所知,不过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亮剑》倒是惊鸿一瞥地展示了它的风采,出现在“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情节里。可惜不知是什么原因,这门珍稀的老炮在主人公的口中却变成“意大利炮”,着实让诸多军事迷们大倒胃口。在抗战中怒吼的中国火炮
在70年前那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中,势单力薄的中国炮兵共赴国难,在一系列尸山血海的会战中以死相抗,被日军称作“可恨之师”!值此抗战70周年之际,笔者搜集部分关于中国火炮以及炮兵的抗战轶事,虽不足以观其全貌,但也可一窥中国炮兵的神勇与机智。
  
  150毫米榴弹炮
  “将军炮立威杀敌,土地爷地下孝敬”
  
  鉴于全面抗战迫在眉睫,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紧急向德国和卜楼洋行采办大量军火。蒋介石的爱将、炮兵专家陈诚通过外文杂志得知,德国国防军新装备了世界领先的SFH 18型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它射程远,威力大,如果放到未来的中日战场上绝对是无可争议的“霸王”,于是他千方百计游说和卜楼洋行把这种火炮也开列在采购清单上。由于国民政府要货非常急,德国把自己部队刚刚装备的SFH 18型大炮也装箱发给中国,专赴香港验收的人员发现炮身上还有德军部队的标记。
  根据德国军事顾问法尔肯豪森的建议,国民党军的第36、87、88德械师把这些从德国、瑞典买来的少数先进火炮集中编成独立炮兵旅或炮兵团,统一使用,达到支援作战的目的,其中SFH 18型榴弹炮全部集中配给了第10炮兵团。由于150毫米榴弹炮重量过大,已超出骡马所能拖载的限度,第10炮兵团还配备了德国产亨合尔Typ33G1牵引车。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炮10团成为首批参战部队,由于这支重炮队伍对贫弱的中国军队而言实在太宝贵了,所以炮10团在前线被安排在步兵、野炮、师属炮营之后的第四线,主要依靠自身高达15~20公里的远射程对日军基地进行“远程打击”,因此炮10团往往根据其他友邻部队提供的信息进行“隔山打怪”的“游击炮战”。
  9月中旬,日军将新占领的跑马场空地作为临时野战机场,对中国军队构成了极大威胁。炮10团秘密派出两门火炮到真如镇建立临时射击阵地,每门备弹50发,各项射击诸元也早通过侦察兵预先测量完毕。晚10时左右,两门“德国炮神”以10分钟急速射的威力,向跑马场倾泻大量炮弹,沉睡在梦乡的日本鬼子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被送上西天,慌乱中的日军赶紧呼叫停泊在黄浦江的军舰予以反制,但他们根本没想到中国能有射程超过10公里的火炮,结果日舰打来的炮弹都落在远离火炮阵地的位置。事后得知,这次炮击摧毁了敌机数架,炮10团因此获得嘉奖,并获得赏金2000元。
  不过,随着炮10团的出现频率日益增多,日军也渐渐知道了它的厉害,于是千方百计出动间谍寻找炮团的位置,并派出飞机进行尾随轰炸。为了避免损失,炮10团不得不每次炮击后都即刻转移隐蔽,夜间再重新进入阵地开火。在这段漂离不定的日子里,炮10团还经常碰见好兆头。有一次团侦测队在真如镇构筑工事时,居然从地下意外掘到180块银元,报缴炮兵总指挥部后复批:“着犒赏官兵。”此事后来越传越邪乎,变成“将军炮立威杀敌,土地爷地下孝敬”的故事。或许真是天神护佑,炮10团在抗战期间从上海打到武汉,再从长沙打到缅甸,一路血雨腥风,竟然建制不乱、装备不少、人员不缺,着实罕见。在1941年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炮10团在长沙岳麓山上只部署两门SFH 18大炮,就给予日军以重大杀伤。如今,辽宁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里保存了一门参加过淞沪抗战的SFH 18榴弹炮,这在整个亚洲也是独一无二的炮中珍品了。
  
  克虏伯野炮
  “地炮”当做“高炮”用
  
  早在旧中国军阀混战时期,德国克虏伯公司研制的75毫米野炮就因品质优良,重量轻便而被各派军阀争相使用和仿制,抗战期间也成为中国炮兵打击日寇的主力武器。在1937年山西忻口会战中,缺乏高射炮的晋绥军官兵们瞪眼拿扔炸弹的日本轰炸机没办法,情急之下,一名炮兵军官根据现有的克虏伯野炮弹道平直的特点,将野炮装在一个支架上充当“高射炮”,炮弹虽然打上天,但打中飞机的几率恐怕和“火星撞地球”差不多。
  但晋绥军越打越精明,把这种“地炮”变“高炮”的法子加以改进,干脆在炮位下方挖坑,炮尾的两根支架变成桩脚,尽可能把火炮的射击仰角提高到最大,把炮弹直接抛到天空中,晋绥军还把野炮用的榴弹换上延时引信,用多门75毫米炮发射炮弹的方式,形成对空火网。您别说,这一招数还真的吓住了小鬼子的飞机。在忻口会战后期,由于晋绥军和中央军各种防空袭措施的不断完善,再加上八路军奇袭日军阳明堡机场成功,日军飞机对忻口守军的威胁大为降低。
  
  厄利孔高炮
  瞄着地面的鬼子打
  
  1930年,中国一口气从名不见经传的瑞士厄利孔公司进口了100多门20毫米MCS机关炮,没想到这笔生意居然让这家快倒闭的企业咸鱼翻身,如今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小口径火炮研制专业户。言归正传,这笔生意对中国军队同样意义重大,因为这批火炮是当时中国军人赖以防范空袭的最早也是最有效的防空武器。从1932年“一·二八抗战”开始,厄利孔20毫米机关炮的身影几乎贯穿在所有早期抗战的对空防御作战里,直到后来进口了更多的苏罗通、麦德森机关炮和博福斯高炮后,业已力不从心的厄利孔小炮才喘了一口气。
  从本质上看,厄利孔MCS机关炮大体是一挺放大的机枪,内装20发炮弹的机匣倒插在枪机上方,被中国官兵戏称为“牛角炮”。早期由于国民党军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的训练,以至在厄利孔小炮使用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例如打出的炮弹在没击中目标的情况下自毁装置失效,结果徒费弹药,后来才发现是发射角度太低,其弹药自毁装置在低于45度发射角的情况下会失效,瑞士厂家的使用说明上早有警示,可见匆忙上阵的国民党军训练之缺失。不过战争是最好的课堂,许多中国部队仗越打越精,厄利孔小炮也使得更加娴熟,特别是在爱国将领傅作义率领的第35军长期孤悬河套地区,本来就缺少重武器,仅有的几十门厄利孔小炮只好“小鬼当家”,除了防空,还要经常用于地面作战,有时还得拿去对付鬼子的坦克。
  厄利孔小炮终于在1940年的五原大战中一显身手。傅作义将所部厄利孔机关炮大队分成两部,一部随第31师参与五原攻坚作战,一部由第101师董其武部节制,用于阻截日伪援军。3月19日午夜,厄利孔机关炮打出反攻五原的第一炮,攻城部队秘密渡过义和渠,穿过四大股,夺城关,占隘口,厄利孔机关炮正好发挥了仰射的巨大优势,20毫米炮弹打在日伪军用土坯夯成的碉堡上,弹响墙裂,十分管用,经过4个小时的争夺战,迅速攻占日伪军在五原城的7个据点。但敌人的指挥中枢仍盘踞在精心构筑的平市官钱局里作垂死挣扎,傅作义身冒敌机的狂轰滥炸,亲临前线指挥,作为攻击先锋的第91团官兵平时接受过良好的步炮协同训练,厄利孔小炮实施抵近射击,用密集火力压制住敌机枪眼,在我炮火掩护下,中国官兵终于强力攻占了平市官钱局,全歼守敌和日本特务机关,被侵占2个月的五原城遂告光复。
  在第31师攻打五原城的同时,董其武部也在乌加河畔堵住日伪救援部队。日军一面用骑兵向防守乌加河桥的第101师阵地增援,一面乘坐橡皮船强攻茅子渡口,完全摆出一副拼命的架势。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董其武部充分发挥厄利孔小炮的优势,守桥部队对付骑兵专用开花弹,炮手也集中火力瞄准日军马匹射击,一打一大片,日本骑兵大呼小叫“制造气氛”,而防守渡口的守军则用厄利孔小炮进行平射,呈扇面飞行的炮弹将一只只橡皮筏子打翻,成百上千的伪军葬身乌加河中。最终,乘坐数百辆汽车驰援五原的日伪军楞是待在乌加河北岸,无法前进一步。
  五原大捷是国民党军首次收复失地的著名战役,共击毙日军金滕少将、大乔大佐等高级指挥官,全歼日伪蒙军6个师,毙敌5000余人,河套的日伪军势力全被肃清,厄利孔小炮也发挥出奇特的作用。
  
  PaK 36战防炮
  出现在台儿庄最危急的时刻
  
  37毫米的PaK 36战防炮是当时中国从德国引进的另一种反坦克炮,它的效能主要在于其机动能力,战斗全重仅为432公斤,火炮放在两个装有气压轮胎的大型车轮上运行,依靠炮兵班人力操作火炮并不费力,它可由汽车或某些类似的轻型车辆牵引,并且将它放在卡车车箱上或铁路平板车上也非常容易,对于公路条件差的中国战场具有明显的吸引力。PaK 36战防炮能发射穿甲弹,又能发射榴弹,所以可执行多种任务,而不只限于打击装甲车辆的单一任务。它的弱点在于穿甲能力较差,300米外的穿甲深度只有50毫米,在当时的西班牙战场上已显得力不从心,但对付鬼子的薄皮坦克还是游刃有余的。
  抗战中,PaK 36战防炮最辉煌的一幕出现在台儿庄大捷。大战时,日军首先进攻的是中正门,也叫大北门,1938年3月24日,日军矶谷廉介师团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对台儿庄正北的中正门实施猛攻,西北军第31师的守门官兵缺少重武器,好不容易坚持到深夜,最后完全是靠敌我尸体堵住城墙缺口。当天夜里,国民党将领白崇禧在第集团军司令孙连仲的陪同下,亲临台儿庄前线视察。他亲眼看到守军面对日军坦克冲击时的无助,深感不安,“仗不能这样打呀”,于是他紧急与徐州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通电话,急求调战防炮队来台儿庄支援,随即从蒋介石嫡系中央军调来的坦克防御炮第1连迅速补充到台儿庄前线。
  新参战的6门反坦克炮如同6位门神,给了守军巨大的信心。第31师师长池峰城调整部队,在防线外加挖多条反坦克壕,将地雷、战防炮、机枪和挂满手榴弹的敢死队交替布置,单等日本坦克来试刀了。战斗打响后,矶谷师团的战车队照样大腹便便地引导步兵冲击,这些日制89乙式坦克按惯例通常加速前进,试图提前消灭中国军队的机枪阵地。谁料想当日军坦克冲到中国防御阵地100余米时,隐蔽在暗处的PaK 36战防炮猛烈开火,由于日军坦克是采用原始的铆接机构,炮弹撞上钢板后,车体内的铆钉因惯性作用四处横飞,把车内的鬼子打得半死。一名日本战车乘员在战后回忆:“我们有一些战车(坦克)的履带被打断,有一辆冲在最前列的战车至少被中国军的防御炮直接击中10多次,……突破中国军的阵地,已不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
  
  法国M1897型野战炮
  为日军绽放“死亡之花”
  
  同样是在台儿庄大战期间,来自西南边陲的数万滇军将士也与西北军并肩作战,他们在大运河北面死死拖住日军板垣师团,保证了友军的后顾无忧。滇军是“云南王”龙云一手打造的精锐力量,所有装备都从法国购买,拥有许多内地部队都觉得稀罕的武器,这其中就包括法国制造的M1897型野战炮。一听它的编号,就知道年代久远,但可别小看了这型老炮,它更为人熟知名字是叫“75毫米法国快炮”,它率先引入“快速发射”的概念,安装了炮架后坐系统和快速反应炮门,能在一分钟内打出十几发炮弹,使得其他同时代的火炮一夜之间全都过时,即便在抗战期间,它照样适合于中国战场。
  在关键性的禹王山保卫战中,滇军第184师把“法国快炮”安置在阵线开阔面上,按照“四炮联线,机枪压阵”的布置格局,形成绵密的火网。血战中,日军板垣师团不断向海拔并不高的禹王山发起轮番集团冲锋,“法国快炮”果然身手不凡,重达7公斤的榴霰弹被快速地抛到8000米外的日军队伍,绽放出“死亡之花”,许多日本兵还没见到滇军长什么样就命归黄泉了,侥幸接近到“法国快炮”阵地的日军又遭遇到护卫机枪的猛烈扫射。几番较量下来,板垣师团最终未能救出向陷入我军重围中的矶谷师团。
  由于抗战中使用较少,“法国快炮”并不为人所知,不过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亮剑》倒是惊鸿一瞥地展示了它的风采,出现在“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情节里。可惜不知是什么原因,这门珍稀的老炮在主人公的口中却变成“意大利炮”,着实让诸多军事迷们大倒胃口。
少了大炮图片,文章失色不少:L
哪位大大能把图补上
抗战中中国炮兵处于劣势,特别是八路的几乎可以无视。但美国支援的单位如驻印缅军除外:L :L :L
别他妈说什么“中国火炮”!基本上是外国货!
原帖由 sunboy521 于 2007-8-18 23:06 发表
哪位大大能把图补上

用Google搜了一下,想替楼主补上,找不到德制150毫米榴弹炮,只好作罢:')
]]
原帖由 LUDA 于 2007-8-19 11:20 发表

关于德制150榴的资料不算少见,有王国章参与订购、监造这批火炮的回忆文章,说得挺详细的。不过在我看来,这批德国炮虽然制造精良性能不错,不过对于中国来说却相当不适用-炮身笨重机械化牵引,在燃油紧张且交 ...

其实与其进口那么些中看却不好用的150,不如多弄些37战防炮,多配给一些部队,打工事、打战车、火力支援都能拿的出手,还好用。
我国进口的150榴弹炮跟德国的有点不同,加大了口径比。也就是说射程比德国自己装备的要更远一些。
火炮装备是必要的,但更重的军民的抗战意志:victory:
德式150榴弹炮在当时确实相当先进,只是买进来的这些跟本是杯水车薪,而且也跟本无法仿制,德国一旦中断提供给中国的军火影响更是严重.
原帖由 犹太星 于 2007-8-20 19:32 发表
火炮装备是必要的,但更重的军民的抗战意志:victory:

这句话有点小日本的说法,精神重于物质。所以小日本提倡白兵突击。意志很重要,但是先进的武器也很重要。这两者相辅相成,有先进的武器没意志的最好列子是二战的法国。正因为我国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抗日战争对我国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假如当时我国能有10个师的正规德式师的话,小日本能打进来吗?
:L 抗战后期,蒋已经远远实力超过十个德械了,加上空军优势,还不是一样。
拜托那叫德械师??比德国轻装师都不如。一个普通的德国师的师属炮兵团有12门150毫米榴弹炮,36门105毫米榴弹炮。每个步兵团有6门75毫米步兵炮和2门150毫米步兵炮,另外还有12门反坦克炮。我国的德式师3个军加一块还没德国一个师的重火力多。
另外抗战后期和前期不一样,前期老蒋抗日是因为倭人想灭亡中国。当然也是灭掉他的统治。他的主要对手是倭人。后期抗战胜利已经没有悬念了,加上我们共军发展太快都有上百万的军队了。所以老蒋就开始保存实力了。
假如当时我国能有10个师的正规德式师的话,小日本能打进来吗?
=====很快会被消灭,或者因配件缺乏大部报废:L :L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8-21 08:51 发表

这句话有点小日本的说法,精神重于物质。所以小日本提倡白兵突击。意志很重要,但是先进的武器也很重要。这两者相辅相成,有先进的武器没意志的最好列子是二战的法国。正因为我国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抗日战争 ...

就算老蒋真有十个正规德械师一样不能弥补两国整体实力上的差距,比如说作战思想战术还有空军海军尤其是后勤上的差距,在初期十个德械师会给日军相当的杀伤,但时间一长就会后劲不继。
]]
原帖由 LUDA 于 2007-8-21 20:06 发表

一样可以,日军仅仅是现役部队就有17个步兵师,而且动员机制之优秀强过国府何止十倍。再加上强大的海军所赋予的战略机动性的绝对优势,区区10步兵师也不会有多大作为。按照老蒋1934年制定的计划,他打算在193 ...

君如此,老蒋会......
;P ;P :P
原帖由 龙起东方 于 2007-8-21 11:15 发表

就算老蒋真有十个正规德械师一样不能弥补两国整体实力上的差距,比如说作战思想战术还有空军海军尤其是后勤上的差距,在初期十个德械师会给日军相当的杀伤,但时间一长就会后劲不继。

对我赞同你的说法,但是你想想假如给日军造成相当的杀伤后会对日本造成什么影响?假如这10个师能歼灭掉日军2师团的话,日军还敢连续进攻武汉或长沙吗?要知道在凇沪会战和徐州会战中失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军重火力不足。海军没得说,毕竟当时日本海军吨位是世界第3,而真实实力起码也是世界第2。空军方面我方虽然实力较小,但是可以通过陆军的防空能力加强(一个师给个数十门高炮)。可以看看德国虽然丧失了制空权后,仍然能发动阿登战役的能力就说明这一点。
原帖由 LUDA 于 2007-8-21 20:06 发表

一样可以,日军仅仅是现役部队就有17个步兵师,而且动员机制之优秀强过国府何止十倍。再加上强大的海军所赋予的战略机动性的绝对优势,区区10步兵师也不会有多大作为。按照老蒋1934年制定的计划,他打算在193 ...

不能这样说,虽然日本海军很强但是其战略机动性对中国战场并没产生什么决定性的作用。老蒋的计划始终受限于国力的影响,想想要达到德国陆军的装备水平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中国要不是50年代得到了大量的苏联援助都不可能达到那样的水平,更何况30年代经历了长期内战的中国。还有日本的动员机制不是叫优秀,而是对国民的军国主义教育成功。我们可以从1943年中可以看出,日军总兵力只是增加到了210万,而美国当时已经增加到了800多万的军队。
老实说国军想歼灭日军2个师团的可能性太小了,尤其是在上海的巷战中,日本陆军一根筋的蛮性亦难以受到多少影响.这不是<北方之王>那种意淫小说靠着向德国买点武器就能组建无敌的军队在几年内消灭几百万日军,几年内就能请来几百万犹太人到东北定居建设,几年内就能建立重工业体系造出成百上千的坦克战斗机.
相反的是凇沪会战歼灭日军2个师团是相当有可能的,假如不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的支援的话。你认为日军能跑的掉吗?几年内歼灭日军几百万就太夸张了,但是可以分批消灭。37年日军才17个师团,给予日军相当的杀伤后减慢日军的进攻速度这是可能的。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8-22 08:56 发表
相反的是凇沪会战歼灭日军2个师团是相当有可能的,假如不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的支援的话。你认为日军能跑的掉吗?几年内歼灭日军几百万就太夸张了,但是可以分批消灭。37年日军才17个师团,给予日军相当的杀伤后减 ...

1、恰恰说反了。淞沪会战开始阶段是中国军队的三个步兵师围攻大约6000名日本海军陆战队而未能在陆军的3、11师团登陆之前获胜。以太平洋战争日军防御战的本事来说,如果当时在上海日军有两个师,即便中国有10个装备不次于日军的师而且可以一次全部投入战斗,不打上一两个月也没有可能获胜。有这么长时间日军的援兵早到了。
2、淞沪会战期间,日本陆军可以在海军的支援下任意选择中方的防御薄弱环节实施登陆,无论是中期的3、11师团还是后期的上海派遣军主力杭州湾登陆都是如此。依靠海军支援,上海派遣军的6、16师团可以在参加完华北作战后迅速投入华东战场,这应该可以叫做战略机动性的巨大优势吧。
3、1937年日本的陆军现役部队就是17个师,但是预备役、后备役兵员却在200万人以上。8月13日战事爆发,8月下旬日本军部开始动员预备役部队,9月下旬新组建的101师团便已投入上海战场。到当年年底,仅在华东战场日军的特设师团就有18、101、114共三个。反观中国,战争已经大打出手了四个月之久,但是不要说新组建的部队,这样的动员机制应该可以叫做优秀吧。
1你都说的是开始阶段,开始只有19路军1个军而已,19路军的火力和水平在当时只能叫普通。开始时老蒋企图通过谈判没有真正的想抵抗。而且我们讨论的是真正的德式师,其重火力根本就不能与日军或中国军队相比较。
2除了凇沪会战日军海军发挥了作用,其他战役根本就没发挥出来。我提出凇沪会战只是提出中国军队如果有重武器的话能歼灭日军。日军的陆军所谓的战略机动性真的高吗?要知道日军准备最好的师团也只有1个2营制运输团,1个营装备100-200辆汽车,另一个营装备马匹。而德国步兵师有1009辆汽车。谁的战略机动性高?
3如果日本的动员机制叫优秀,那美国叫什么?德国叫什么?苏联又叫什么?超级?无敌?
楼上思维混乱拉?19路军加5军是什么时候的事..........
不愿依靠人民众、动员全民进行漫长艰巨的长期抗战,幻想利用某些神兵利器一战定乾坤。这种速胜论已经被历史证明是幼稚和不可行的。:L
]]
日军被围攻时虽只有陆战队六千多,但是海上补给充足高效,弹药物资不缺,有军舰上的巨炮支援,有空军的火力及侦察,有顽固的工事支持.且正面狭窄.
以国军的质量几个月肯定是拿不下来的.
也许要TG的游击队才行.

不过日军之前的确有人想过三个月灭亡中国.
原帖由 掉毛 于 2007-8-22 11:59 发表
日军被围攻时虽只有陆战队六千多,但是海上补给充足高效,弹药物资不缺,有军舰上的巨炮支援,有空军的火力及侦察,有顽固的工事支持.且正面狭窄.
以国军的质量几个月肯定是拿不下来的.
也许要TG的游击队 ...

三个月灭亡中国除非是中国人全都不抵抗日军在三个月内占领中国,这种荒唐说法本就是日军狂热主战派的妄言罢了,而在上海这种地方和日军打会战则实在是蒋某人犯混。
原帖由 龙起东方 于 2007-8-22 13:17 发表

三个月灭亡中国除非是中国人全都不抵抗日军在三个月内占领中国,这种荒唐说法本就是日军狂热主战派的妄言罢了,而在上海这种地方和日军打会战则实在是蒋某人犯混。

那你说说怎么打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8-22 10:26 发表
1你都说的是开始阶段,开始只有19路军1个军而已,19路军的火力和水平在当时只能叫普通。开始时老蒋企图通过谈判没有真正的想抵抗。而且我们讨论的是真正的德式师,其重火力根本就不能与日军或中国军队相比较。
...

如果国军真能在1937年组建10个真正德械师,那你想过弹药后勤的消耗会有多么惊人?以当时中国的军工业是否能够维持这十个德械师作战?要把希望寄托在希特勒的对华军援显然是《北方之王》中李大仙的思维,以为跟希特勒结拜做兄弟人家就真会跟他两肋插刀?
原帖由 掉毛 于 2007-8-22 13:21 发表

那你说说怎么打


正面战与游击战相结合来打,《论持久战》看过没有?
中国陆军或海军有没有装备过荷兰HIH的火炮?
原帖由 龙起东方 于 2007-8-22 13:23 发表


正面战与游击战相结合来打,《论持久战》看过没有?

快别提论持久战了,拾人牙慧之作.我早说过这书的评价了.你自已翻吧.
正面战和游击战相结合,全给你说尽了.你干脆说一个字:打,岂不是更省事.
原帖由 掉毛 于 2007-8-22 21:01 发表

快别提论持久战了,拾人牙慧之作.我早说过这书的评价了.你自已翻吧.
正面战和游击战相结合,全给你说尽了.你干脆说一个字:打,岂不是更省事.


问题是你对毛泽东战术的理解就是全国军队都放弃正面战打游击,甚至还说什么斯大林没听老毛的去乌拉尔山打游击.
原帖由 掉毛 于 2007-8-22 21:01 发表

快别提论持久战了,拾人牙慧之作.我早说过这书的评价了.你自已翻吧.
正面战和游击战相结合,全给你说尽了.你干脆说一个字:打,岂不是更省事.

嗯,莱特兄弟的飞机是利用空气动力原理飞起来的,中国人发明的风筝也是,所以飞机是中国人发明的!
洲际弹道导弹的飞行原理在于火箭,而中国是第一个发明火箭的,所以洲际弹道导弹是中国人发明的!
你说我说得对不?
原帖由 居中偏左 于 2007-8-22 21:16 发表

嗯,莱特兄弟的飞机是利用空气动力原理飞起来的,中国人发明的风筝也是,所以飞机是中国人发明的!
洲际弹道导弹的飞行原理在于火箭,而中国是第一个发明火箭的,所以洲际弹道导弹是中国人发明的!
你说我说 ...

这样简单的类比思维真的让我有点瞧不起你了.
记住网上没有恩怨,保持一贯的思维水准吧.
说白了吧!我看不顺眼你,你也看不顺眼我。
但我说的是事实:你因为看毛某人处处不是人,所以你才处处反对他!无论他做的是对还是错,你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因此,就算《论持久战》是毛某人的专著你都不会承认!
原帖由 居中偏左 于 2007-8-22 22:40 发表
说白了吧!我看不顺眼你,你也看不顺眼我。
但我说的是事实:你因为看毛某人处处不是人,所以你才处处反对他!无论他做的是对还是错,你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因此,就算《论持久战》是毛某人的专著你都不会承认!

错!我绝不会看不顺眼你.相反还有点顺眼,否则不会说上面的话的.而且我从来和你都是只论理,对吧.
有思想的反驳反而是我所喜欢的.

老毛是一个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我没有反对过.关于他造成的破坏是我着重关注的;关于他的才华我不否认,但绝没有那么优秀.
关于论持久战,简要说一下:
此论发表前国内早已讨论了很久一大堆了,老蒋之前也早就发表过以空间换时间焦土抗战等理论了,没有对阶段的认识,这些理论肯定是没有结果的空话.在这些基础上出来的论持久战已变得比较容易,不信你自已去查.
而我们小时教育都是只提论持久战的.我的小学是七十年代.

你那些比喻差距太大,没贴近主旨.比喻可以,但太随意夸张了反而会削弱逻辑的力量.
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