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邓小平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2:33:48
2007年08月04日 10:49人民网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曾有过一次评价。他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这段话的核心意思很明确,就是肯定列宁在苏俄初期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即新经济政策的思路“比较好”。那么,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个评价?是不是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认识。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双重威胁,苏维埃政府实施了以所有企业收归国有、余粮收集制、普遍义务劳动制为主要内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为粉碎外来干涉、平息国内叛乱、巩固苏维埃政权提供了重要保证。但随着外来干涉被粉碎,国内局势趋于稳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也开始显露出来,引发了部分农民和工人的不满和骚乱,以至于发生了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暴动。面对严峻的形势,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中央开始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新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商品经济和一定范围的私人贸易;允许私人开设小型工业企业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推行后,很快取得良好的效果:人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工农联盟得到巩固,社会形势趋向稳定。这种实践的效果说明,新经济政策适合于苏俄当时的实际情况。这是邓小平评价新经济政策“比较好”的第一层意思。

再说第二层意思。新经济政策的提出,说明列宁毫不拘泥于固定程式,勇于和善于根据已经发生变化的俄国实际,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提出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思路。然而,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和坚持,很快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体制和政策取代。这种体制和政策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苏联模式”,并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建设的惟一模式固定下来,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苏联开创的计划经济模式,为集中各方面资源、迅速地强国强兵,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普遍萧条之时,苏联却欣欣向荣,更显露出这一模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优越性。但是任何模式一旦僵化并走向极端,其弊端也就越来越显露出来,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活力。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新的实际,对建设思路作出适时调整以至改变就十分必要而迫切。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也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当年,列宁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地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大胆地采取新经济政策,应该说是顺应时势、切合实际的明智之举。列宁的这种科学的创新精神正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所需要的。邓小平评论新经济政策“比较好”,实际上是立足于中国当时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的实践需要。
接着说第三层意思。由于列宁逝世,新经济政策没有实行多久就被废止了,因此,它还缺乏实践的充分检验;除了新经济政策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发展思路呢?也不能把它说死了、说绝对了。邓小平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其中就包含着可以借鉴列宁新经济政策这种思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去进一步探索这样的精神在内。
最后还有一层意思。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思路可以灵活,具体运行模式会因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可以多样,但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必须要坚持的。邓小平评价新经济政策“思路比较好”,只是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这个根本意义上来说的。就是说,不管采用什么具体思路、什么具体运行模式,有一点不能变,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必须有利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说的,“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这个意思。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适时创新思路,同时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变,这正是邓小平评论新经济政策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作者高长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实习员,北京 100017〕




作者: 高长武

2007年08月04日 10:49人民网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曾有过一次评价。他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这段话的核心意思很明确,就是肯定列宁在苏俄初期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即新经济政策的思路“比较好”。那么,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个评价?是不是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认识。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双重威胁,苏维埃政府实施了以所有企业收归国有、余粮收集制、普遍义务劳动制为主要内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为粉碎外来干涉、平息国内叛乱、巩固苏维埃政权提供了重要保证。但随着外来干涉被粉碎,国内局势趋于稳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也开始显露出来,引发了部分农民和工人的不满和骚乱,以至于发生了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暴动。面对严峻的形势,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中央开始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新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商品经济和一定范围的私人贸易;允许私人开设小型工业企业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推行后,很快取得良好的效果:人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工农联盟得到巩固,社会形势趋向稳定。这种实践的效果说明,新经济政策适合于苏俄当时的实际情况。这是邓小平评价新经济政策“比较好”的第一层意思。

再说第二层意思。新经济政策的提出,说明列宁毫不拘泥于固定程式,勇于和善于根据已经发生变化的俄国实际,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提出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思路。然而,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和坚持,很快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体制和政策取代。这种体制和政策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苏联模式”,并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建设的惟一模式固定下来,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苏联开创的计划经济模式,为集中各方面资源、迅速地强国强兵,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普遍萧条之时,苏联却欣欣向荣,更显露出这一模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优越性。但是任何模式一旦僵化并走向极端,其弊端也就越来越显露出来,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活力。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新的实际,对建设思路作出适时调整以至改变就十分必要而迫切。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也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当年,列宁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地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大胆地采取新经济政策,应该说是顺应时势、切合实际的明智之举。列宁的这种科学的创新精神正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所需要的。邓小平评论新经济政策“比较好”,实际上是立足于中国当时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的实践需要。
接着说第三层意思。由于列宁逝世,新经济政策没有实行多久就被废止了,因此,它还缺乏实践的充分检验;除了新经济政策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发展思路呢?也不能把它说死了、说绝对了。邓小平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其中就包含着可以借鉴列宁新经济政策这种思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去进一步探索这样的精神在内。
最后还有一层意思。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思路可以灵活,具体运行模式会因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可以多样,但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必须要坚持的。邓小平评价新经济政策“思路比较好”,只是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这个根本意义上来说的。就是说,不管采用什么具体思路、什么具体运行模式,有一点不能变,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必须有利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说的,“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这个意思。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适时创新思路,同时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变,这正是邓小平评论新经济政策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作者高长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实习员,北京 100017〕




作者: 高长武
;P 恨相识甚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