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0:06:54
定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经国务院批准,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整个发掘历时2年零2个月、用工2万余个。深埋地下数百年的文物宝藏将世人带入大明王朝那风雨飘摇的岁月,令人称奇的出土文物以各种方式揭开一个个数百年来困扰世人的历史秘密。定陵的发掘为后来中国陵墓和文化遗址的发掘提供了操作经验,也为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问题敲响了警钟。

  几百年前,皇帝的

  棺椁从这里入葬

  1956年5月8日下午,考古发掘队在定陵的宝城内侧,做出了先开一条探沟的计划。第二天清晨,发掘队的两位队长赵其昌、白万玉率队来到现场,同时来了38名民工。白万玉一声令下:“开始———”王启发一马当先弯腰扬臂,挖下了第一锹土。于是,这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以研究为目的,有组织、主动地用考古学方法对皇陵的科学发掘正式动工。

  赵其昌和白万玉在工地四周密切注视着民工们的操作,两个小时之后,探沟已挖了3米多宽、1米多深。宝城内侧1.5米深处露出了一块砌在宝城城墙上不大的石条,这时,有个民工突然大喊一声:“石条上有字!”

  果然,在一块横砌的小石条上,显出模糊不清的字迹。赵其昌找来毛刷,蹲下身,轻轻地刷掉上面覆盖的一层积土,奇迹出现了:石条上露出3个雕刻粗浅的字迹。经过仔细辨认,两人几乎同时喊出:“隧道门!”

  赵其昌仔细地端详着3个刻字,白万玉不声不响地蹲在一旁抽烟。石碑字体刻痕较浅,也不大工整,不像是营建墓葬所特有的定制。那为什么在这里出现3个字呢?会不会是当初故意制造的假象,以迷惑盗墓的后人?民间曾流传皇帝墓中有“迷路石”之说,这块刻石是否就是迷路石?赵其昌想着,似乎觉得这种推断不可能。因为陵墓建成后要派重兵把守,那时的皇帝和大臣,是断然不相信会有人盗墓的,更不可能预见几百年之后,将被当作研究对象来发掘。“迷路石”一说不可能成立。

  那么,这3个粗糙的字到底意味着什么?回顾史料,他们作着这样的推断,自万历十八年(1590年)定陵建成,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皇帝死去,前后经过了30年的漫长岁月。地下宫殿建成之后,就必然要用土封存起来,等待皇帝死去入葬时再开启墓道门。但是,皇帝的死期是无法预测的,一旦死去,就需要立即打开,等待皇帝的棺椁入葬。这一工作是由工部主管,如果找不到入口,延误葬期,营陵工匠必遭杀身之祸。经过长年累月的尘封土埋,入口定难寻找,这就要在入口的某个部位作一标记,以备急需。赵其昌想着,转过身看着白万玉,轻轻地说:“我看这石条砌在宝城这不正不中的地方,会不会是当年建陵工匠偷偷留下的?”

  白万玉吐出一口浓浓的烟雾,点点头:“我也在想,这石上的字很可能是工部指使人,或者工匠偷偷留下的。”

  赵其昌立即回京,向考古学家夏鼐汇报发现“隧道门”石条的经过和他们的推断。夏鼐静静地听着,最后点点头:“我看这种推想是成立的,看来你们两位完全能够胜任这项工作了。”

  夏鼐和吴晗先后来到工地,详细地看过“隧道门”3个刻字之后,也一致认为这里就是地下玄宫隧道入口。果然未出所料,十几天后,在探沟挖到离地面4.2米的深处时,发现了两侧用城砖整齐平铺的砖墙。两墙之间距离8米,如同一条弧形的胡同由南向北弯曲伸张。这条隧道的出现,证实了当年皇帝的棺椁从这里入葬的推断。

  石碑刻字,一把打开地宫的钥匙

  探沟在不断地加宽,出土量越来越多。9月2日上午,刚刚开工不久,来自庆陵村的民工栾世海,一镐刨下去,传出钝器的撞击声。“嗯,这是碰到了什么东西?”他琢磨着,用镐头轻轻刨开积土,一块石头露出了地面。

  大家用铁锨沿石头两侧,轻轻地铲着土。10分钟后,一块小石碑出现在眼前。一个民工突然大喊一声:“上面有字。”

  一刻钟后,赵其昌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他迫不及待地跳下探沟,挤到小石碑前。他望着这块一尺多长、半尺多宽的小石碑,仔细地辨认着上面的字迹,当白万玉刚把泥土刷去,他就高声念道:

  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石碑上的丈数,一定是通向地宫的长度。”

  “那就是打开地宫的钥匙了?”有人附和。

  “不对,皇帝怎会那么傻,明明白白地写出来,让人去探他的老窝?”一个粗壮的汉子对此提出异议,“说不定是大臣们捣的鬼,埋下这块迷路石,把人弄迷糊。”

  他的高见似乎唤醒了大家的灵感,马上有人说出了极为恐怖的见解:“这块石碑指的地方就是地宫的暗道,如果按石碑指的方向走下去,肯定走上绝路被暗道机关中的毒箭射死。”

  白万玉放下毛刷,神情严肃地望着大家,一字一顿地说:“我看像是和隧道门一样的道理。”

  赵其昌点点头:“白老说得有道理。皇帝也好,帝后也好,他们都是人,而人总是要死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皇帝皇后不可能同时死去,既然如此,就出现一个问题:是先死先葬,还是先死者要等后者死去,再同时入葬?从文献记载看,明朝帝后的入葬程序,习惯上是采用前者做法。以长陵为例,徐皇后早于成祖先死,死在南京,等长陵玄宫建好后,才把她从南京移来入陵。而后成祖皇帝死去,再开地宫,葬入长陵和徐皇后作伴。其他陵墓的主人也都采取这种方式。定陵是万历生前预先营建的,建成后,他并没有死,只好把墓室关闭,再用土封严墓道。等到他死后再重新掘开使用。所以,这块小石碑是工匠为了帝后入葬能顺利地打开地宫而偷偷埋下的标记。石碑上的刻字应该是可信的,这不是迷路石,确实是一把打开地宫的钥匙。”赵其昌说到这里,转身看看白万玉,老人微笑着点点头。夏鼐听到汇报,立即做出了“这确是一把打开地宫的钥匙”的结论。

  整整一年,找到金刚墙

  在挖开第三道探沟后的一个多月,终于在两侧发现了由大石条垒砌的墙壁痕迹,然后逐渐出现两道完整的大墙。考古队及时做出判断:这是帝后入葬的最后一段甬道,或曰“石隧道”。隧道由砖砌变成石砌,这是明显的升级,虽然隧道有些弯曲,但是他们没有走弯路,地宫就在前面。

  在40米长、20米深的隧道里,赵其昌、白万玉仔细地察看着巨石的结构和一切可疑的迹象。在离沟底两米多高的花斑石条上,发现了墨书字迹,擦去上面的尘土,字迹清晰可辨。其内容多是记载月、日、姓名、籍贯、官职以及石质的优劣等。他们详细地记着上面的一切记载:

  四月甘六日管队金虎下口廿六日刘精山东胡西儿……

  墨书的位置和结构极不工整,颇似顺手涂抹而成,有的地方还出现“画押”字样。经分析认为,这些墨迹当是石料的验收人员所书,从墨迹所示官职看,大部分属于军职人员。文献记载:“万历十八年正月癸丑,巡视京科道官洪有复等奏言,寿宫做工班军,人多工少……”可见当时的陵工大都用班军,隧道石上所留墨书字迹,证明了这一点,文献与遗迹吻合。

  不久,赵其昌就在石隧道西部的宝顶下,探到了金刚墙的上部。金刚墙埋在距地面13米深处,高出石隧道有1.2米的距离。

  金刚墙通高8.8米,厚1.6米,确像是一个魁梧的金刚大力士把守着地下玄宫的大门。厚厚的墙基由4层石条铺成,石基上方用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顶部由黄色琉璃瓦做成坚固的飞檐,像是一副黄金铸就的头盔。

  经过仔细勘查,新的奇迹出现了。金刚墙有一个隐约可见的开口,开口上窄下宽,呈“圭”字形,由墙的顶部延伸下来,原用23层城砖加灰浆砌封,封口不露任何痕迹。但是,由于隧道内填土的长期挤压,致使封砖略向内倾,封口渐渐显露出来。可以断定,这封口里面就是埋葬帝后的玄宫大门了。

  望着金刚墙的封口,赵其昌突然想起在第二道探沟中挖出的那块小石碑所镌刻的文字:“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急忙找来绳尺从小石碑出土的地点进行测量,果然如石碑所指,把现在的米数换算成明朝的数量单位,正好是16丈。赵其昌点点头,望着坚固的大墙,轻轻说道:“天助我也!”

  从1956年5月19日,发掘队在定陵挖下第一锹土,到1957年5月19日找到金刚墙的封口,正好一年。

  打开“圭”形封口,玄宫初露

  一切都按计划进行。因为砖缝之间没有灰浆黏合,赵其昌毫不费力地将四十八斤重的城砖撬开了一角。他把铁铲挂在梯子侧,两手抓住砖边向外慢慢抽动,探沟中的人群屏住呼吸静静地等着。赵其昌憋足气力,猛地向外一拉,宽厚的城砖终于全部从墙中抽出。夏鼐在沟底大喊一声:“当心毒气!”

  话音刚落,只听“扑”地一声闷响,一股黑色的浓雾从洞中喷射而出。紧接着又发出“哧哧”的怪叫,就像夜色中野兽的嘶叫,令人不寒而栗。

  “快趴下!”白万玉喊道。

  黑色的雾气伴着怪叫仍喷射不息,一股霉烂潮湿的气味在金刚墙前弥漫开来。雾气由黑变白,渐成缕缕轻烟,由沟底向上飘浮。人群被这股刺人的气味呛得阵阵咳嗽,大家赶紧捂住嘴。

  赵其昌把砖递给王启发,咳嗽着跳下木梯,眼里流出泪水。夏鼐指着飘渺的雾气说:“这是地宫三百多年积聚的腐烂发霉物质的气体,只要放出来,就可进入地宫了。”

  雾气渐渐稀少,王启发和刘精义爬上木梯,继续拍动城砖,下面的人一块一块地接过排列在一边。夏鼐在沟底为抽下的城砖编号,绘图、拍照、记录、摄影等等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着。

  砖一层层抽掉,洞越来越大。当抽到15层时,洞口已经2米多高。夏鼐宣布停拆,他爬上木梯,打开手电筒向洞内照去,里面漆黑一团,什么景物也照不分明。他把身子探进洞内,侧耳细听,乌黑的墓道一片沉寂。他让人递过一块小石头,轻轻扔下去,洞内立即传出清晰的落地声。

  赵其昌两手扒住洞口的砖沿,跳了下去。洞外的人只听“哗啦———噗”地一声,悬着的心咚地跳到嗓子眼儿。白万玉大声问:“有什么情况?”

  洞内没有回音,只有唰啦啦的响动传出来。“完了”,白万玉心中想着,转身问夏鼐:“怎么办?”

  夏鼐皱了皱眉头,沉着地说:“再等等看。”

  只见洞内刷地射出一道电光,橙红色光柱照在洞口上方,不再动弹。洞口处的人们都松了口气欢呼起来,纷纷跳了下去。

  只见洞内靠北墙的地方,散乱地放着几根腐朽的木柱。后经分析,这是玄宫建成后用于甬道券门的临时木栏,入葬后废弃。地宫打开后,这两道木栅栏根据残迹得以复原,每扇高2.1米,宽1.1米,中间有5根木桩,栅栏一端上下有门轴。赵其昌跳下后,恰被栅栏绊倒,所以才发出令洞外人心惊肉跳的响动。

  几个人打着手电筒在漆黑死寂的洞穴内摸索着前行,不时踩着木板、绳索之类,发出响声,每个人都在盘算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里边的空间很大,摸不到边缘,看不到尽头,充斥整个空间的只有黑暗和腐烂霉臭的气味。不知道过去了多长时间,他们在极度紧张和亢奋中向前走去。突然,刘精义和冼自强几乎同时喊道:“地宫大门!”

  “有暗箭,快趴下!”冼自强大喊一声,扑到赵其昌身上,众人闻声也纷纷扑倒在地。

  嗡嗡的回音渐渐消失,仍无暗箭射来。大家慢慢起身,拿着电筒四处搜寻,几束光柱晃动着,渐渐集中到中央。只见门上镶有两头怪兽的头颅,头颅下悬吊一个圆环。怪兽两目圆睁,正视前方。两头怪兽身旁,布满了圆形暗器,显然只要怪兽发出信号,这圆形的暗器必然纷纷射出,置人于死地……

  赵其昌向前轻轻推了下石门,不见任何响动。夏鼐将手电光沿2厘米宽的门缝照过去,只见有一块石条把大门死死顶住,无论使出多大力气,都无法将门推开。大家伫立门前,心中都在发着同一感慨:“好一座神秘的巨门啊!”(未完待续)定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经国务院批准,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整个发掘历时2年零2个月、用工2万余个。深埋地下数百年的文物宝藏将世人带入大明王朝那风雨飘摇的岁月,令人称奇的出土文物以各种方式揭开一个个数百年来困扰世人的历史秘密。定陵的发掘为后来中国陵墓和文化遗址的发掘提供了操作经验,也为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问题敲响了警钟。

  几百年前,皇帝的

  棺椁从这里入葬

  1956年5月8日下午,考古发掘队在定陵的宝城内侧,做出了先开一条探沟的计划。第二天清晨,发掘队的两位队长赵其昌、白万玉率队来到现场,同时来了38名民工。白万玉一声令下:“开始———”王启发一马当先弯腰扬臂,挖下了第一锹土。于是,这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以研究为目的,有组织、主动地用考古学方法对皇陵的科学发掘正式动工。

  赵其昌和白万玉在工地四周密切注视着民工们的操作,两个小时之后,探沟已挖了3米多宽、1米多深。宝城内侧1.5米深处露出了一块砌在宝城城墙上不大的石条,这时,有个民工突然大喊一声:“石条上有字!”

  果然,在一块横砌的小石条上,显出模糊不清的字迹。赵其昌找来毛刷,蹲下身,轻轻地刷掉上面覆盖的一层积土,奇迹出现了:石条上露出3个雕刻粗浅的字迹。经过仔细辨认,两人几乎同时喊出:“隧道门!”

  赵其昌仔细地端详着3个刻字,白万玉不声不响地蹲在一旁抽烟。石碑字体刻痕较浅,也不大工整,不像是营建墓葬所特有的定制。那为什么在这里出现3个字呢?会不会是当初故意制造的假象,以迷惑盗墓的后人?民间曾流传皇帝墓中有“迷路石”之说,这块刻石是否就是迷路石?赵其昌想着,似乎觉得这种推断不可能。因为陵墓建成后要派重兵把守,那时的皇帝和大臣,是断然不相信会有人盗墓的,更不可能预见几百年之后,将被当作研究对象来发掘。“迷路石”一说不可能成立。

  那么,这3个粗糙的字到底意味着什么?回顾史料,他们作着这样的推断,自万历十八年(1590年)定陵建成,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皇帝死去,前后经过了30年的漫长岁月。地下宫殿建成之后,就必然要用土封存起来,等待皇帝死去入葬时再开启墓道门。但是,皇帝的死期是无法预测的,一旦死去,就需要立即打开,等待皇帝的棺椁入葬。这一工作是由工部主管,如果找不到入口,延误葬期,营陵工匠必遭杀身之祸。经过长年累月的尘封土埋,入口定难寻找,这就要在入口的某个部位作一标记,以备急需。赵其昌想着,转过身看着白万玉,轻轻地说:“我看这石条砌在宝城这不正不中的地方,会不会是当年建陵工匠偷偷留下的?”

  白万玉吐出一口浓浓的烟雾,点点头:“我也在想,这石上的字很可能是工部指使人,或者工匠偷偷留下的。”

  赵其昌立即回京,向考古学家夏鼐汇报发现“隧道门”石条的经过和他们的推断。夏鼐静静地听着,最后点点头:“我看这种推想是成立的,看来你们两位完全能够胜任这项工作了。”

  夏鼐和吴晗先后来到工地,详细地看过“隧道门”3个刻字之后,也一致认为这里就是地下玄宫隧道入口。果然未出所料,十几天后,在探沟挖到离地面4.2米的深处时,发现了两侧用城砖整齐平铺的砖墙。两墙之间距离8米,如同一条弧形的胡同由南向北弯曲伸张。这条隧道的出现,证实了当年皇帝的棺椁从这里入葬的推断。

  石碑刻字,一把打开地宫的钥匙

  探沟在不断地加宽,出土量越来越多。9月2日上午,刚刚开工不久,来自庆陵村的民工栾世海,一镐刨下去,传出钝器的撞击声。“嗯,这是碰到了什么东西?”他琢磨着,用镐头轻轻刨开积土,一块石头露出了地面。

  大家用铁锨沿石头两侧,轻轻地铲着土。10分钟后,一块小石碑出现在眼前。一个民工突然大喊一声:“上面有字。”

  一刻钟后,赵其昌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他迫不及待地跳下探沟,挤到小石碑前。他望着这块一尺多长、半尺多宽的小石碑,仔细地辨认着上面的字迹,当白万玉刚把泥土刷去,他就高声念道:

  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石碑上的丈数,一定是通向地宫的长度。”

  “那就是打开地宫的钥匙了?”有人附和。

  “不对,皇帝怎会那么傻,明明白白地写出来,让人去探他的老窝?”一个粗壮的汉子对此提出异议,“说不定是大臣们捣的鬼,埋下这块迷路石,把人弄迷糊。”

  他的高见似乎唤醒了大家的灵感,马上有人说出了极为恐怖的见解:“这块石碑指的地方就是地宫的暗道,如果按石碑指的方向走下去,肯定走上绝路被暗道机关中的毒箭射死。”

  白万玉放下毛刷,神情严肃地望着大家,一字一顿地说:“我看像是和隧道门一样的道理。”

  赵其昌点点头:“白老说得有道理。皇帝也好,帝后也好,他们都是人,而人总是要死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皇帝皇后不可能同时死去,既然如此,就出现一个问题:是先死先葬,还是先死者要等后者死去,再同时入葬?从文献记载看,明朝帝后的入葬程序,习惯上是采用前者做法。以长陵为例,徐皇后早于成祖先死,死在南京,等长陵玄宫建好后,才把她从南京移来入陵。而后成祖皇帝死去,再开地宫,葬入长陵和徐皇后作伴。其他陵墓的主人也都采取这种方式。定陵是万历生前预先营建的,建成后,他并没有死,只好把墓室关闭,再用土封严墓道。等到他死后再重新掘开使用。所以,这块小石碑是工匠为了帝后入葬能顺利地打开地宫而偷偷埋下的标记。石碑上的刻字应该是可信的,这不是迷路石,确实是一把打开地宫的钥匙。”赵其昌说到这里,转身看看白万玉,老人微笑着点点头。夏鼐听到汇报,立即做出了“这确是一把打开地宫的钥匙”的结论。

  整整一年,找到金刚墙

  在挖开第三道探沟后的一个多月,终于在两侧发现了由大石条垒砌的墙壁痕迹,然后逐渐出现两道完整的大墙。考古队及时做出判断:这是帝后入葬的最后一段甬道,或曰“石隧道”。隧道由砖砌变成石砌,这是明显的升级,虽然隧道有些弯曲,但是他们没有走弯路,地宫就在前面。

  在40米长、20米深的隧道里,赵其昌、白万玉仔细地察看着巨石的结构和一切可疑的迹象。在离沟底两米多高的花斑石条上,发现了墨书字迹,擦去上面的尘土,字迹清晰可辨。其内容多是记载月、日、姓名、籍贯、官职以及石质的优劣等。他们详细地记着上面的一切记载:

  四月甘六日管队金虎下口廿六日刘精山东胡西儿……

  墨书的位置和结构极不工整,颇似顺手涂抹而成,有的地方还出现“画押”字样。经分析认为,这些墨迹当是石料的验收人员所书,从墨迹所示官职看,大部分属于军职人员。文献记载:“万历十八年正月癸丑,巡视京科道官洪有复等奏言,寿宫做工班军,人多工少……”可见当时的陵工大都用班军,隧道石上所留墨书字迹,证明了这一点,文献与遗迹吻合。

  不久,赵其昌就在石隧道西部的宝顶下,探到了金刚墙的上部。金刚墙埋在距地面13米深处,高出石隧道有1.2米的距离。

  金刚墙通高8.8米,厚1.6米,确像是一个魁梧的金刚大力士把守着地下玄宫的大门。厚厚的墙基由4层石条铺成,石基上方用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顶部由黄色琉璃瓦做成坚固的飞檐,像是一副黄金铸就的头盔。

  经过仔细勘查,新的奇迹出现了。金刚墙有一个隐约可见的开口,开口上窄下宽,呈“圭”字形,由墙的顶部延伸下来,原用23层城砖加灰浆砌封,封口不露任何痕迹。但是,由于隧道内填土的长期挤压,致使封砖略向内倾,封口渐渐显露出来。可以断定,这封口里面就是埋葬帝后的玄宫大门了。

  望着金刚墙的封口,赵其昌突然想起在第二道探沟中挖出的那块小石碑所镌刻的文字:“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急忙找来绳尺从小石碑出土的地点进行测量,果然如石碑所指,把现在的米数换算成明朝的数量单位,正好是16丈。赵其昌点点头,望着坚固的大墙,轻轻说道:“天助我也!”

  从1956年5月19日,发掘队在定陵挖下第一锹土,到1957年5月19日找到金刚墙的封口,正好一年。

  打开“圭”形封口,玄宫初露

  一切都按计划进行。因为砖缝之间没有灰浆黏合,赵其昌毫不费力地将四十八斤重的城砖撬开了一角。他把铁铲挂在梯子侧,两手抓住砖边向外慢慢抽动,探沟中的人群屏住呼吸静静地等着。赵其昌憋足气力,猛地向外一拉,宽厚的城砖终于全部从墙中抽出。夏鼐在沟底大喊一声:“当心毒气!”

  话音刚落,只听“扑”地一声闷响,一股黑色的浓雾从洞中喷射而出。紧接着又发出“哧哧”的怪叫,就像夜色中野兽的嘶叫,令人不寒而栗。

  “快趴下!”白万玉喊道。

  黑色的雾气伴着怪叫仍喷射不息,一股霉烂潮湿的气味在金刚墙前弥漫开来。雾气由黑变白,渐成缕缕轻烟,由沟底向上飘浮。人群被这股刺人的气味呛得阵阵咳嗽,大家赶紧捂住嘴。

  赵其昌把砖递给王启发,咳嗽着跳下木梯,眼里流出泪水。夏鼐指着飘渺的雾气说:“这是地宫三百多年积聚的腐烂发霉物质的气体,只要放出来,就可进入地宫了。”

  雾气渐渐稀少,王启发和刘精义爬上木梯,继续拍动城砖,下面的人一块一块地接过排列在一边。夏鼐在沟底为抽下的城砖编号,绘图、拍照、记录、摄影等等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着。

  砖一层层抽掉,洞越来越大。当抽到15层时,洞口已经2米多高。夏鼐宣布停拆,他爬上木梯,打开手电筒向洞内照去,里面漆黑一团,什么景物也照不分明。他把身子探进洞内,侧耳细听,乌黑的墓道一片沉寂。他让人递过一块小石头,轻轻扔下去,洞内立即传出清晰的落地声。

  赵其昌两手扒住洞口的砖沿,跳了下去。洞外的人只听“哗啦———噗”地一声,悬着的心咚地跳到嗓子眼儿。白万玉大声问:“有什么情况?”

  洞内没有回音,只有唰啦啦的响动传出来。“完了”,白万玉心中想着,转身问夏鼐:“怎么办?”

  夏鼐皱了皱眉头,沉着地说:“再等等看。”

  只见洞内刷地射出一道电光,橙红色光柱照在洞口上方,不再动弹。洞口处的人们都松了口气欢呼起来,纷纷跳了下去。

  只见洞内靠北墙的地方,散乱地放着几根腐朽的木柱。后经分析,这是玄宫建成后用于甬道券门的临时木栏,入葬后废弃。地宫打开后,这两道木栅栏根据残迹得以复原,每扇高2.1米,宽1.1米,中间有5根木桩,栅栏一端上下有门轴。赵其昌跳下后,恰被栅栏绊倒,所以才发出令洞外人心惊肉跳的响动。

  几个人打着手电筒在漆黑死寂的洞穴内摸索着前行,不时踩着木板、绳索之类,发出响声,每个人都在盘算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里边的空间很大,摸不到边缘,看不到尽头,充斥整个空间的只有黑暗和腐烂霉臭的气味。不知道过去了多长时间,他们在极度紧张和亢奋中向前走去。突然,刘精义和冼自强几乎同时喊道:“地宫大门!”

  “有暗箭,快趴下!”冼自强大喊一声,扑到赵其昌身上,众人闻声也纷纷扑倒在地。

  嗡嗡的回音渐渐消失,仍无暗箭射来。大家慢慢起身,拿着电筒四处搜寻,几束光柱晃动着,渐渐集中到中央。只见门上镶有两头怪兽的头颅,头颅下悬吊一个圆环。怪兽两目圆睁,正视前方。两头怪兽身旁,布满了圆形暗器,显然只要怪兽发出信号,这圆形的暗器必然纷纷射出,置人于死地……

  赵其昌向前轻轻推了下石门,不见任何响动。夏鼐将手电光沿2厘米宽的门缝照过去,只见有一块石条把大门死死顶住,无论使出多大力气,都无法将门推开。大家伫立门前,心中都在发着同一感慨:“好一座神秘的巨门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