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如何立足现有技术条件反隐形飞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8 10:20:10
如何立足现有技术条件反隐形飞机
1989年12月20日,美国入侵巴拿马。为了支援特种部队在巴拿马里奥阿托的空降作战,空军首次出动了F—l17A隐形战斗机参战。从此,揭开了隐形飞机参战的序幕。今天,隐形飞机已经成为美空军突破敌国防空体系,摧毁敌国作战系统重要节点,从而瘫痪其整个作战系统的利器。可以说,隐形飞机的使用,是空袭与反空袭作战的一次革命。隐形技术改变了传统战略空袭的作战方法。隐形平台特别是隐形飞机与精确制导武器相结合,大大提高了空中打击的作战效率,从而使得攻防平衡向着空中打击一方倾斜。隐形飞机在某些国家新闻媒体的有心渲染下,成为了一个不可战胜的神话。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派出了42架F-117A隐形战斗机,出动1300余架次,投弹约2000吨,在仅占2%架次的战斗中去攻击了40%的重要战略目标,而自身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可见,隐形飞机的普遍使用,给现代反空袭作战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隐形飞机的不断亮相,隐形技术的不断揭秘,隐形也不再变得神秘,在科索沃战争中,F—117A被击落打破了隐形飞机不可战胜的神话。各个国家也在不断寻求反隐形的技术。本文就是研究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如何在技术、战术上作出革新,把隐形飞机打下来。
隐形飞机为什么能隐形?
要想研究反隐形,我们就必须先搞清楚隐形飞机是如何隐形的,然后根据其弱点以图克之。真正的“隐形飞机”是不存在的,隐形飞机不能消失于空气中。现有的隐形飞机仅仅通过技术、战术手段减少其各种特征值,以达到避免雷达、红外线侦察设备的侦察而已,即使是这样,也不能完全避免雷达等侦察设备的侦察,雷达等侦察设备在近距离内还是可能发现隐形飞机的。所以说,隐形飞机这种提法不是很恰当,如果叫做低可探测性飞机更加确切些。从我们掌握的现有资料来看,现役隐形飞机实现隐形效果不外乎如下技术手段:
1、        外形隐形,特殊的外形设计,比如F-117A的机体由各种平面以特殊的角度拼合而成,可以将电磁波反射到其他方向,而不反射回发射电磁波的原处,从而达到雷达隐身的目的;
2、        涂料隐形,在机体表面覆盖具有吸收电磁波功能的涂料,来衰减对电磁波的反射;
3、        材料隐形,采用大量的透波、吸波的材料制造飞机,如各种非金属复合材料来制造机体部件;
4、        红外隐形,使用特种航空燃料(速燃、速冷)、对尾喷口进行特殊设计,来减少尾喷口的红外辐射;
5、        电磁隐形,通过电子手段来制造假目标或模仿敌方飞机的电磁信号特征,来隐真示假。
我们以F—117A为例,看看各种隐形手段是怎么实现的。F-117A的隐形效果非常好,其RCS值(雷达反射截面积)只有0.015平方米,只有普通战机的1/500那么大,比一个飞行员头盔的RCS值还要小。F—117A优秀的隐形能力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独特的多面体外形。我们看到F—117机体外形十分独特,由许多的平面拼合而成,不像其他普通飞机那样平滑,这不是设计师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提高隐形飞机反雷达能力而设计的。F—117A采用多面积结构,整机呈楔状,有许多个小平面构成。一般来说地面雷达和机载雷达的探测角大都处于飞机轴平面的正负30度角之内,而F—117A大部分表面的倾角都大于30度,这样就可以将电磁波以某种角度偏转出去,使电磁波返回不到雷达处,这样雷达就发现不了隐形飞机了。设计师还把F—117A机身表面和转折处设计成棱角状,而不是象常规飞机那样平滑过渡,这样遇到电磁波时就不会产生漫反射。在对待一些小部件的设计上,设计师也作了周密考虑。如座舱盖接缝、起落架舱门和发动机维修舱门,以及机头处的激光照射器边缘都设计成了锯齿状嵌板。
二是特殊的结构设计,F—117A将发动机深深地安装在机体内,进气口设置在飞机背部。进气口用间隔1.5厘米的吸波复合材料格栅屏蔽起来,防止雷达波直接照射到具有强反射特性的发动机风扇叶片上。F—l17A的进气口很大,吸入的冷却空气从进气口旁路通过,在尾喷口处与发动机的排气混合,然后排出去。大大降低发功机的排气温度,减少红外特征。
三是F—117A采用了各种吸波/透波等复合材料和表面涂料,减少了回波,增强了隐形能力。据说F—117A集体表面的使用雷达吸波材料达7种之多。
此外,F—117A还采用了V形尾翼、内置式武器舱、可伸缩的天线等。这一切都是为了减小飞机的RCS值和红外辐射,从而达到了隐形的目的。
由于采用了上述各种隐形技术,F—117A的隐形能力十分优秀,其RCS值仅相当于一支老鹰大小,比常规飞机RCS值缩小2-3个数量级,红外特征噪声也显著减小。至于美军的其他隐形飞机B—2、F—22等,采取的技术措施基本上也是以上几种,都是在F-117A的基础上的提高。
隐形飞机的使用特点
美军压制瘫痪敌人防空体系,不外乎以下几种战法,隐形飞机节点攻击,超低空突击,防区外投射,以及电子干扰(包括电子干扰和反辐射导弹压制)。其中又以隐形飞机搭载精确制导武器,对作战系统节点攻击最为难防。但是,其作战运用与普通战机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几场局部战争来看,隐形飞机主要有如下作战特征。
特征之一:单机或双机行动。隐形飞机使用精确制导武器作战,这使得隐形飞机的作战效率很高,一两枚炸弹就可摧毁目标。所以,对大部分目标进行突击时,仅需要一两架飞机就可完成任务。而隐形飞机隐形性能优秀,使其可以不依赖编队中其他支援性飞机就可独自完成任务。隐形飞机一般不与其它飞机编队飞行,非隐形飞机虽然可为隐形飞机提供空优、电子干扰等掩护,但是非隐形飞机也会容易暴露隐形飞机的方位。所以隐形飞机往往采用单机或者同类型飞机双机编队。所以,纵观近年来历次局部战争,美军无一例外的使用单机双机编队进行空袭,这将是隐形飞机的基本作战样式。
特征之二:对系统节点、高价值战略目标进行精确式空中打击。隐形飞机是高价值兵器,即使以美国的财大气粗,装备数量也十分有限。所以,隐形飞机一般与精确制导武器相结合,用来对高价值目标进行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隐形飞机往往用来破坏敌防空体系,为后续机群实施大规模空袭创造有利条件。这就是所谓的隐形飞机踹门。海湾战争中,美军的F—117A,就是在大规模空袭前,悄然深入伊拉克纵深,摧毁了伊军的南部防空中心,然后又掉头北上,摧毁了伊军的北部防空中心,使伊拉克军队的防空系统作战效率大大下降,为后续机群突击创造了有利条件。隐形飞机也用来对付一些周密防护的高价值战略目标。指挥中心、通讯枢纽等重要目标往往防护周密,普通飞机突击这样的目标往往会受到很大的损失。而隐形飞机可以轻而易举的突破防护周密的防空体系,一举击毁目标。海湾战争,F—117A主要用来突击巴格达及其附近的战略目标。
特征之三:主要用于夜间突击。虽然雷达、红外侦察设备很难探测到隐形飞机,但是隐形飞机不能消失于空气中,在与普通飞机一样,不能躲避目视侦查,所以在白天行动时,很容易被发现。但是夜间作战却可弥补这一弱点。所以,实战中隐形飞机往往被用作夜间突击。
隐形飞机弱点
隐形飞机空中自卫能力有限。在隐形飞机发展初期,隐形能力是以牺牲飞机的飞行性能为代价的,这导致隐形飞机空战能力低下。比如F-117A,为了提高隐形能力,将飞机发动机的进气口装设飞机背部,并向上倾斜,采用S形进气管,这会导致发动机功率下降;为了提高隐形能力,取消了外挂吊舱和弹药,采用了吸波材料和 复合材料制造飞机,导致飞机重量、尺寸、体积的增大,最大飞行速度仅为M0.9,机动能力也有限。这使得F117A在空战中很难抗衡同时期发展的普通第三代战斗机。而为了提高隐形能力,隐形飞机一般将武器内置于机身内,而弹仓容量有限。比如F—117A如果携带了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带上2 枚精确制导炸弹,那么就不能携带任何空战武器。而隐形飞机为了不向外辐射电磁波,一般不装备主动电子干扰设备,这使得隐形飞机一旦被敌发现,后果不堪设想。虽然美国发展的F—22在花费了天价的采购成本为代价,使得隐形能力与空战能力都获得了质的提高。但是由于隐形飞机只能采用单机或双机小编队作战,如果一旦暴露,遭到处于数量优势的普通战斗机围攻,一样难以善了。
隐形飞机更依赖于支援型飞机。与普通飞机相比,隐形飞机更加依赖于己方的预警、电子干扰、加油机等支援型飞机的支援。隐形飞机在夜间行动,为了防止电磁信号的向外辐射暴露己方的行踪,所以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往往仅使用依靠本机的光电设备搜索、瞄准目标,一般不使用机载雷达,保持无线电静默,只是被动的接受预警机的广播式通讯,来躲避可能突然出现的敌巡猎战斗机和地面防空火力。哪怕是F—22装备有所谓的不可能被截获的雷达也一样。仅靠飞机自身的光电设备,不但发现距离有限(20公里以内),而且死角很大,必须依赖于预警机提供的广域战场信息,避免遭到突袭。而一旦预警机遭到突袭,或者广播式单向通讯受到干扰,隐形飞机就会处于缺乏信息的困境之中。而为了支援隐形飞机突防,预警机不得不深入敌军纵深,这给预警机带来了危险。而随着反空袭一方反隐形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美军不得不更多的在远距离上对隐形飞机提供电子干扰。
隐形能力有漏洞。虽然美军的集中隐形飞机隐身能力很优秀。但是隐身能力还存在很多漏洞。隐形飞机并不是真的隐身了,隐形飞机被雷达探测到的距离仅仅降低到7—20公里之间。而且主要对厘米波(工作频率1—20兆赫)雷达起作用。对于毫米波、米波雷达隐身效果就大大降低。而红外隐身仅仅是降低了温度,将隐形飞机的红外辐射波长作了改变,红外辐射依然存在,不能避免红外侦察设备侦察和红外制导导弹的攻击。而在目视侦查方面,与普通飞机一样,只能依赖于夜暗掩护。
隐形飞机的隐身能力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会降低,一种是飞机投弹时,打开弹仓,隐形飞机的隐形效果会大大降低。使防空雷达截获目标的概率大大上升。二是阴雨、潮湿的环境中飞行,由于飞机表面导电能力的加强,会影响隐形飞机的隐形效果。三是隐形飞机表面涂料可以吸收电磁波,而难以将能量传导出去。如果使用大功率微波不断照射隐形飞机,或导致机体表面温度升高,从而更容易的被红外侦察设备探测到。
飞行航线、攻击方式较为固定。近年来,美军进行了多次局部战争,美空军所倚重的隐形飞机也多次亮相。这使得我们逐渐摸清隐形飞机的作战方式以及使用特点。由于隐形飞机仅能减少雷达侦查距离,并不能完全避开雷达、红外侦察的侦察,所以隐形飞机进行战略空袭时,往往选择避开已知防空阵地,选择从防空力量薄弱之处突破,在预警机的指引下避开突然出现的敌机、防空阵地前进。为了避免目视侦查,攻击时间往往选在夜间,为了避免小口径高炮的伏击和红外侦察设备、人力观察哨的侦查,隐形飞机一般在6000米以上中高空突防,在目标上空在5000米的高度上,使用激光制导或者卫星知道炸弹进行水平轰炸。
除了以上的典型的作战方式,我们还可根据从机场到目标的远近;支援型飞机和其他非隐形作战飞机的协同,以及可能进入目标的方向等方面,我们大大缩小反隐形飞机的准备时间和地域范围,从而有利于我方的兵力部署。
维护保养要求高。隐形飞机即使在财大气粗的美国人眼里也是一件伺候不起的宝贝。隐形飞机的之所以能隐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持其完美的外形。表面反雷达涂层受到风吹、日晒、雨林时,很容易老化。据说,在科索沃战争中,由于其潮湿的环境,隐形飞机的维护问题令美国人十分困扰。隐形材料问题还影响平台执行任务的时间。隐形平台能够执行任务的时间比一般平台少很多。从1996年3月到1997年3月,B-2隐形轰炸机当不考虑隐形问题时,执行任务能力率达到66%;考虑到隐形问题时,执行任务能力率降为26%。1997年1月,空军承认B-2隐形轰炸机的任务能力率高于20%,而B-52和B-1轰炸机的执行任务能力率为80%。
隐形飞机对气候极为敏感。暴露在水和潮湿环境中,如果水若聚集在一些部件、管道和阀门中,可能使系统失效。即使采用新材料和改进程序,也不能完全解决此问题,需要控制环境。为了部署F-117和B-2那样的隐形飞机,需要在前沿地区建立特殊的永久性机库。
隐形飞机维护要求很高,隐形飞机的复合材料是由专门厂家生产的,当飞机出现故障时,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和场所才能修理。而且隐形飞机的外表面必须十分完美,任何破坏,哪怕是一个突出的螺丝钉,一道没有闭合的裂缝,都可能使飞机丧失隐形能力。
总而言之,隐形飞机的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不是不可战胜的,隐形飞机本省存在许多不可克服的弱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弱点,发展适当的技术战术,来对付隐形飞机。
如何对付隐形飞机
对付隐形飞机方法分为主动对抗、被动对抗、消极对抗。
主动对抗
主动对抗就是主动出击,是隐形飞机难以进攻本土或者将隐形飞机摧毁在地面上。主动对抗主要在战略层次,涉及的范围较广。要从国家战略、先发制人、以及境外反击力量等三个方面考虑。
国家战略,今天军事强国、中等军事国家要想避免遭到超级大国的的大规模空袭。则必须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现在形式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不同,不再以侵占他国领土作为增强国力的手段。所以,外交政策应该为“远攻近交”,对于大陆国家尤其如此。通过军事威慑、经济辐射、文化包容、外交怀柔等手段,建立区域性大国,使超级大国难以在周边地区找到合适的基地作为依托,来进行大规模空袭。超级大国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争,这与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的庞大基地网不无关系。超级大国可通过保障完善的基地进攻邻近的国家。在03年倒萨战争中,土耳其议会禁止美军从土耳其出发进攻伊拉克北部,这使得美军整整少了一路大军,时间的拖延使得战斗强大的数字化第4师在战争打得激烈时,正漂流在大海上,战后才姗姗来迟。虽然战争结果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可以看出营造一个安全的周边环境,拓展一个安全的缓冲区的重要性。虽然B—2轰炸机由于航程很大,从少数基地出发就可涵盖全球所有地区,但是许多战术型隐形飞机的航程确是有限,而且这种方式可避免大规模空中袭击和地面进攻,无疑意义是巨大的。而且,隐形飞机需要保障良好空军基地,这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提供的。所以防止超级大国渗透至周边地区非常重要,而对于已经建立基地而言,则需要密切关注,在基地周围建立谍报网。
先发制人,由于技术战术水平的发展,“谁开第一枪”,已经不能作为衡量战争正义性的因素,所以在一旦确定敌对国家已经下了军事打击的决心,就要有先发制人的勇气。某些超级大国,采用兵力投送的作战方式。在战前,需要部队从驻地运送至战区。但是由于运力的有限,以及部队动员、反应、集结的不同,使得先期到达的部队数量、质量均十分有限,而空军包括隐形飞机则是最先到达的。这使得先期到达的部队处于危险之中,这就是所谓的“易受攻击窗口”。如果在这一时期,先发制人,给于其重击,占领其空军基地,可大大改善作战环境,使战争长期化持久化转变,最终导致战争向我方有力的转变。
境外反击力量。许多中等军事强国均缺乏境外反击力量,使得在遭受打击后,缺乏反击手段,所以发展境外反击力量十分重要。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应在机场附近营造谍报网,通过人力情报来弥补技术手段的不足。据说,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就在多国部队在意大利的机场附近布置了间谍网。隐形飞机一起飞,间谍就通过现代通讯设施向国内报告,通过推算F—117A的起飞时间,就可得到F-117A的到达时间,从而可预先调动部队部署在F-117飞行航线的附近。这弥补了南联盟军队反隐形飞机手段的不足,F-117A被击落,不能不说没有谍报组织的功劳。也可组织特种部队或者恐怖组织,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对隐形飞机基地发动突然袭击,在地面上摧毁隐形飞机。也可通过特种部队、间谍安置激光指示器、无线电发生器,引导飞机、远程导弹进行空袭,提高精度。
组织具有远程作战能力的飞机突击地隐形飞机基地,可借助大量放飞无人机诱饵吸引敌防空系统的注意,然后组织空中力量从多个隐蔽机场起飞,借助地形,从超低空接近敌隐形飞机基地。也应同时组织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对隐形飞机基地进行打击。多种力量在统一的指挥下在同一时间发动进攻,集中力量与一个时间段,突破敌防御,将隐形飞机击毁于地面,争取最大战果。而不应将攻击时间分散,这样达不到数量优势,很难突破敌防空系统,每一次分散进攻,必然遭受质量与数量双重优势的拦截而遭到失败。
隐形飞机在地面停放时,是其最脆弱的时候,隐形功能完全失效,位置固定,很容易发现,而且停在地面的固定目标要比天空中以亚音速,超音速飞行的目标好打得多,火箭炮、火箭筒、迫击炮、大口径反器材步枪都可造成致命伤害。在地面击毁隐形飞机是最容易的。而隐形飞机刚起飞时,处于爬升段,由于速度慢,难以机动,在机场附近使用便携式防空导弹也可轻易的击落隐形飞机。纵观近年来历次战争,防空一方总是被动的去防,鲜有主动出击,这是近年来反空袭不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立足现有技术条件反隐形飞机
1989年12月20日,美国入侵巴拿马。为了支援特种部队在巴拿马里奥阿托的空降作战,空军首次出动了F—l17A隐形战斗机参战。从此,揭开了隐形飞机参战的序幕。今天,隐形飞机已经成为美空军突破敌国防空体系,摧毁敌国作战系统重要节点,从而瘫痪其整个作战系统的利器。可以说,隐形飞机的使用,是空袭与反空袭作战的一次革命。隐形技术改变了传统战略空袭的作战方法。隐形平台特别是隐形飞机与精确制导武器相结合,大大提高了空中打击的作战效率,从而使得攻防平衡向着空中打击一方倾斜。隐形飞机在某些国家新闻媒体的有心渲染下,成为了一个不可战胜的神话。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派出了42架F-117A隐形战斗机,出动1300余架次,投弹约2000吨,在仅占2%架次的战斗中去攻击了40%的重要战略目标,而自身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可见,隐形飞机的普遍使用,给现代反空袭作战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隐形飞机的不断亮相,隐形技术的不断揭秘,隐形也不再变得神秘,在科索沃战争中,F—117A被击落打破了隐形飞机不可战胜的神话。各个国家也在不断寻求反隐形的技术。本文就是研究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如何在技术、战术上作出革新,把隐形飞机打下来。
隐形飞机为什么能隐形?
要想研究反隐形,我们就必须先搞清楚隐形飞机是如何隐形的,然后根据其弱点以图克之。真正的“隐形飞机”是不存在的,隐形飞机不能消失于空气中。现有的隐形飞机仅仅通过技术、战术手段减少其各种特征值,以达到避免雷达、红外线侦察设备的侦察而已,即使是这样,也不能完全避免雷达等侦察设备的侦察,雷达等侦察设备在近距离内还是可能发现隐形飞机的。所以说,隐形飞机这种提法不是很恰当,如果叫做低可探测性飞机更加确切些。从我们掌握的现有资料来看,现役隐形飞机实现隐形效果不外乎如下技术手段:
1、        外形隐形,特殊的外形设计,比如F-117A的机体由各种平面以特殊的角度拼合而成,可以将电磁波反射到其他方向,而不反射回发射电磁波的原处,从而达到雷达隐身的目的;
2、        涂料隐形,在机体表面覆盖具有吸收电磁波功能的涂料,来衰减对电磁波的反射;
3、        材料隐形,采用大量的透波、吸波的材料制造飞机,如各种非金属复合材料来制造机体部件;
4、        红外隐形,使用特种航空燃料(速燃、速冷)、对尾喷口进行特殊设计,来减少尾喷口的红外辐射;
5、        电磁隐形,通过电子手段来制造假目标或模仿敌方飞机的电磁信号特征,来隐真示假。
我们以F—117A为例,看看各种隐形手段是怎么实现的。F-117A的隐形效果非常好,其RCS值(雷达反射截面积)只有0.015平方米,只有普通战机的1/500那么大,比一个飞行员头盔的RCS值还要小。F—117A优秀的隐形能力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独特的多面体外形。我们看到F—117机体外形十分独特,由许多的平面拼合而成,不像其他普通飞机那样平滑,这不是设计师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提高隐形飞机反雷达能力而设计的。F—117A采用多面积结构,整机呈楔状,有许多个小平面构成。一般来说地面雷达和机载雷达的探测角大都处于飞机轴平面的正负30度角之内,而F—117A大部分表面的倾角都大于30度,这样就可以将电磁波以某种角度偏转出去,使电磁波返回不到雷达处,这样雷达就发现不了隐形飞机了。设计师还把F—117A机身表面和转折处设计成棱角状,而不是象常规飞机那样平滑过渡,这样遇到电磁波时就不会产生漫反射。在对待一些小部件的设计上,设计师也作了周密考虑。如座舱盖接缝、起落架舱门和发动机维修舱门,以及机头处的激光照射器边缘都设计成了锯齿状嵌板。
二是特殊的结构设计,F—117A将发动机深深地安装在机体内,进气口设置在飞机背部。进气口用间隔1.5厘米的吸波复合材料格栅屏蔽起来,防止雷达波直接照射到具有强反射特性的发动机风扇叶片上。F—l17A的进气口很大,吸入的冷却空气从进气口旁路通过,在尾喷口处与发动机的排气混合,然后排出去。大大降低发功机的排气温度,减少红外特征。
三是F—117A采用了各种吸波/透波等复合材料和表面涂料,减少了回波,增强了隐形能力。据说F—117A集体表面的使用雷达吸波材料达7种之多。
此外,F—117A还采用了V形尾翼、内置式武器舱、可伸缩的天线等。这一切都是为了减小飞机的RCS值和红外辐射,从而达到了隐形的目的。
由于采用了上述各种隐形技术,F—117A的隐形能力十分优秀,其RCS值仅相当于一支老鹰大小,比常规飞机RCS值缩小2-3个数量级,红外特征噪声也显著减小。至于美军的其他隐形飞机B—2、F—22等,采取的技术措施基本上也是以上几种,都是在F-117A的基础上的提高。
隐形飞机的使用特点
美军压制瘫痪敌人防空体系,不外乎以下几种战法,隐形飞机节点攻击,超低空突击,防区外投射,以及电子干扰(包括电子干扰和反辐射导弹压制)。其中又以隐形飞机搭载精确制导武器,对作战系统节点攻击最为难防。但是,其作战运用与普通战机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几场局部战争来看,隐形飞机主要有如下作战特征。
特征之一:单机或双机行动。隐形飞机使用精确制导武器作战,这使得隐形飞机的作战效率很高,一两枚炸弹就可摧毁目标。所以,对大部分目标进行突击时,仅需要一两架飞机就可完成任务。而隐形飞机隐形性能优秀,使其可以不依赖编队中其他支援性飞机就可独自完成任务。隐形飞机一般不与其它飞机编队飞行,非隐形飞机虽然可为隐形飞机提供空优、电子干扰等掩护,但是非隐形飞机也会容易暴露隐形飞机的方位。所以隐形飞机往往采用单机或者同类型飞机双机编队。所以,纵观近年来历次局部战争,美军无一例外的使用单机双机编队进行空袭,这将是隐形飞机的基本作战样式。
特征之二:对系统节点、高价值战略目标进行精确式空中打击。隐形飞机是高价值兵器,即使以美国的财大气粗,装备数量也十分有限。所以,隐形飞机一般与精确制导武器相结合,用来对高价值目标进行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隐形飞机往往用来破坏敌防空体系,为后续机群实施大规模空袭创造有利条件。这就是所谓的隐形飞机踹门。海湾战争中,美军的F—117A,就是在大规模空袭前,悄然深入伊拉克纵深,摧毁了伊军的南部防空中心,然后又掉头北上,摧毁了伊军的北部防空中心,使伊拉克军队的防空系统作战效率大大下降,为后续机群突击创造了有利条件。隐形飞机也用来对付一些周密防护的高价值战略目标。指挥中心、通讯枢纽等重要目标往往防护周密,普通飞机突击这样的目标往往会受到很大的损失。而隐形飞机可以轻而易举的突破防护周密的防空体系,一举击毁目标。海湾战争,F—117A主要用来突击巴格达及其附近的战略目标。
特征之三:主要用于夜间突击。虽然雷达、红外侦察设备很难探测到隐形飞机,但是隐形飞机不能消失于空气中,在与普通飞机一样,不能躲避目视侦查,所以在白天行动时,很容易被发现。但是夜间作战却可弥补这一弱点。所以,实战中隐形飞机往往被用作夜间突击。
隐形飞机弱点
隐形飞机空中自卫能力有限。在隐形飞机发展初期,隐形能力是以牺牲飞机的飞行性能为代价的,这导致隐形飞机空战能力低下。比如F-117A,为了提高隐形能力,将飞机发动机的进气口装设飞机背部,并向上倾斜,采用S形进气管,这会导致发动机功率下降;为了提高隐形能力,取消了外挂吊舱和弹药,采用了吸波材料和 复合材料制造飞机,导致飞机重量、尺寸、体积的增大,最大飞行速度仅为M0.9,机动能力也有限。这使得F117A在空战中很难抗衡同时期发展的普通第三代战斗机。而为了提高隐形能力,隐形飞机一般将武器内置于机身内,而弹仓容量有限。比如F—117A如果携带了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带上2 枚精确制导炸弹,那么就不能携带任何空战武器。而隐形飞机为了不向外辐射电磁波,一般不装备主动电子干扰设备,这使得隐形飞机一旦被敌发现,后果不堪设想。虽然美国发展的F—22在花费了天价的采购成本为代价,使得隐形能力与空战能力都获得了质的提高。但是由于隐形飞机只能采用单机或双机小编队作战,如果一旦暴露,遭到处于数量优势的普通战斗机围攻,一样难以善了。
隐形飞机更依赖于支援型飞机。与普通飞机相比,隐形飞机更加依赖于己方的预警、电子干扰、加油机等支援型飞机的支援。隐形飞机在夜间行动,为了防止电磁信号的向外辐射暴露己方的行踪,所以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往往仅使用依靠本机的光电设备搜索、瞄准目标,一般不使用机载雷达,保持无线电静默,只是被动的接受预警机的广播式通讯,来躲避可能突然出现的敌巡猎战斗机和地面防空火力。哪怕是F—22装备有所谓的不可能被截获的雷达也一样。仅靠飞机自身的光电设备,不但发现距离有限(20公里以内),而且死角很大,必须依赖于预警机提供的广域战场信息,避免遭到突袭。而一旦预警机遭到突袭,或者广播式单向通讯受到干扰,隐形飞机就会处于缺乏信息的困境之中。而为了支援隐形飞机突防,预警机不得不深入敌军纵深,这给预警机带来了危险。而随着反空袭一方反隐形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美军不得不更多的在远距离上对隐形飞机提供电子干扰。
隐形能力有漏洞。虽然美军的集中隐形飞机隐身能力很优秀。但是隐身能力还存在很多漏洞。隐形飞机并不是真的隐身了,隐形飞机被雷达探测到的距离仅仅降低到7—20公里之间。而且主要对厘米波(工作频率1—20兆赫)雷达起作用。对于毫米波、米波雷达隐身效果就大大降低。而红外隐身仅仅是降低了温度,将隐形飞机的红外辐射波长作了改变,红外辐射依然存在,不能避免红外侦察设备侦察和红外制导导弹的攻击。而在目视侦查方面,与普通飞机一样,只能依赖于夜暗掩护。
隐形飞机的隐身能力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会降低,一种是飞机投弹时,打开弹仓,隐形飞机的隐形效果会大大降低。使防空雷达截获目标的概率大大上升。二是阴雨、潮湿的环境中飞行,由于飞机表面导电能力的加强,会影响隐形飞机的隐形效果。三是隐形飞机表面涂料可以吸收电磁波,而难以将能量传导出去。如果使用大功率微波不断照射隐形飞机,或导致机体表面温度升高,从而更容易的被红外侦察设备探测到。
飞行航线、攻击方式较为固定。近年来,美军进行了多次局部战争,美空军所倚重的隐形飞机也多次亮相。这使得我们逐渐摸清隐形飞机的作战方式以及使用特点。由于隐形飞机仅能减少雷达侦查距离,并不能完全避开雷达、红外侦察的侦察,所以隐形飞机进行战略空袭时,往往选择避开已知防空阵地,选择从防空力量薄弱之处突破,在预警机的指引下避开突然出现的敌机、防空阵地前进。为了避免目视侦查,攻击时间往往选在夜间,为了避免小口径高炮的伏击和红外侦察设备、人力观察哨的侦查,隐形飞机一般在6000米以上中高空突防,在目标上空在5000米的高度上,使用激光制导或者卫星知道炸弹进行水平轰炸。
除了以上的典型的作战方式,我们还可根据从机场到目标的远近;支援型飞机和其他非隐形作战飞机的协同,以及可能进入目标的方向等方面,我们大大缩小反隐形飞机的准备时间和地域范围,从而有利于我方的兵力部署。
维护保养要求高。隐形飞机即使在财大气粗的美国人眼里也是一件伺候不起的宝贝。隐形飞机的之所以能隐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持其完美的外形。表面反雷达涂层受到风吹、日晒、雨林时,很容易老化。据说,在科索沃战争中,由于其潮湿的环境,隐形飞机的维护问题令美国人十分困扰。隐形材料问题还影响平台执行任务的时间。隐形平台能够执行任务的时间比一般平台少很多。从1996年3月到1997年3月,B-2隐形轰炸机当不考虑隐形问题时,执行任务能力率达到66%;考虑到隐形问题时,执行任务能力率降为26%。1997年1月,空军承认B-2隐形轰炸机的任务能力率高于20%,而B-52和B-1轰炸机的执行任务能力率为80%。
隐形飞机对气候极为敏感。暴露在水和潮湿环境中,如果水若聚集在一些部件、管道和阀门中,可能使系统失效。即使采用新材料和改进程序,也不能完全解决此问题,需要控制环境。为了部署F-117和B-2那样的隐形飞机,需要在前沿地区建立特殊的永久性机库。
隐形飞机维护要求很高,隐形飞机的复合材料是由专门厂家生产的,当飞机出现故障时,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和场所才能修理。而且隐形飞机的外表面必须十分完美,任何破坏,哪怕是一个突出的螺丝钉,一道没有闭合的裂缝,都可能使飞机丧失隐形能力。
总而言之,隐形飞机的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不是不可战胜的,隐形飞机本省存在许多不可克服的弱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弱点,发展适当的技术战术,来对付隐形飞机。
如何对付隐形飞机
对付隐形飞机方法分为主动对抗、被动对抗、消极对抗。
主动对抗
主动对抗就是主动出击,是隐形飞机难以进攻本土或者将隐形飞机摧毁在地面上。主动对抗主要在战略层次,涉及的范围较广。要从国家战略、先发制人、以及境外反击力量等三个方面考虑。
国家战略,今天军事强国、中等军事国家要想避免遭到超级大国的的大规模空袭。则必须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现在形式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不同,不再以侵占他国领土作为增强国力的手段。所以,外交政策应该为“远攻近交”,对于大陆国家尤其如此。通过军事威慑、经济辐射、文化包容、外交怀柔等手段,建立区域性大国,使超级大国难以在周边地区找到合适的基地作为依托,来进行大规模空袭。超级大国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争,这与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的庞大基地网不无关系。超级大国可通过保障完善的基地进攻邻近的国家。在03年倒萨战争中,土耳其议会禁止美军从土耳其出发进攻伊拉克北部,这使得美军整整少了一路大军,时间的拖延使得战斗强大的数字化第4师在战争打得激烈时,正漂流在大海上,战后才姗姗来迟。虽然战争结果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可以看出营造一个安全的周边环境,拓展一个安全的缓冲区的重要性。虽然B—2轰炸机由于航程很大,从少数基地出发就可涵盖全球所有地区,但是许多战术型隐形飞机的航程确是有限,而且这种方式可避免大规模空中袭击和地面进攻,无疑意义是巨大的。而且,隐形飞机需要保障良好空军基地,这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提供的。所以防止超级大国渗透至周边地区非常重要,而对于已经建立基地而言,则需要密切关注,在基地周围建立谍报网。
先发制人,由于技术战术水平的发展,“谁开第一枪”,已经不能作为衡量战争正义性的因素,所以在一旦确定敌对国家已经下了军事打击的决心,就要有先发制人的勇气。某些超级大国,采用兵力投送的作战方式。在战前,需要部队从驻地运送至战区。但是由于运力的有限,以及部队动员、反应、集结的不同,使得先期到达的部队数量、质量均十分有限,而空军包括隐形飞机则是最先到达的。这使得先期到达的部队处于危险之中,这就是所谓的“易受攻击窗口”。如果在这一时期,先发制人,给于其重击,占领其空军基地,可大大改善作战环境,使战争长期化持久化转变,最终导致战争向我方有力的转变。
境外反击力量。许多中等军事强国均缺乏境外反击力量,使得在遭受打击后,缺乏反击手段,所以发展境外反击力量十分重要。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应在机场附近营造谍报网,通过人力情报来弥补技术手段的不足。据说,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就在多国部队在意大利的机场附近布置了间谍网。隐形飞机一起飞,间谍就通过现代通讯设施向国内报告,通过推算F—117A的起飞时间,就可得到F-117A的到达时间,从而可预先调动部队部署在F-117飞行航线的附近。这弥补了南联盟军队反隐形飞机手段的不足,F-117A被击落,不能不说没有谍报组织的功劳。也可组织特种部队或者恐怖组织,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对隐形飞机基地发动突然袭击,在地面上摧毁隐形飞机。也可通过特种部队、间谍安置激光指示器、无线电发生器,引导飞机、远程导弹进行空袭,提高精度。
组织具有远程作战能力的飞机突击地隐形飞机基地,可借助大量放飞无人机诱饵吸引敌防空系统的注意,然后组织空中力量从多个隐蔽机场起飞,借助地形,从超低空接近敌隐形飞机基地。也应同时组织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对隐形飞机基地进行打击。多种力量在统一的指挥下在同一时间发动进攻,集中力量与一个时间段,突破敌防御,将隐形飞机击毁于地面,争取最大战果。而不应将攻击时间分散,这样达不到数量优势,很难突破敌防空系统,每一次分散进攻,必然遭受质量与数量双重优势的拦截而遭到失败。
隐形飞机在地面停放时,是其最脆弱的时候,隐形功能完全失效,位置固定,很容易发现,而且停在地面的固定目标要比天空中以亚音速,超音速飞行的目标好打得多,火箭炮、火箭筒、迫击炮、大口径反器材步枪都可造成致命伤害。在地面击毁隐形飞机是最容易的。而隐形飞机刚起飞时,处于爬升段,由于速度慢,难以机动,在机场附近使用便携式防空导弹也可轻易的击落隐形飞机。纵观近年来历次战争,防空一方总是被动的去防,鲜有主动出击,这是近年来反空袭不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被动对抗
被动对抗就是要在隐形飞机进攻行动中发现拦截隐形飞机,破坏隐形飞机的作战行动。这主要由防空系统所承担。在各国防空军事思想中,防空系统的建立目的是保证重要目标的安全,必要时甚至要牺牲防空系统也要保护目标安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建立的防空系统要求,尽可能的将雷达站前移,增大预警距离,以提供尽可能多反应时间,将防空部队分散,配置在重要目标附近。但是,个人认为这种思想今天已经不再适用。在今天,由于技术的进步,空袭与反空袭的矛盾中,空袭一方占有绝对优势,防空体系很难做到保护目标不被摧毁。相反在美军的军事思想中,防空体系是除了一些重要的战略目标(比如国家级指挥所、通讯枢纽、核武器工厂)以外,联合空中打击所要摧毁的首要目标,因为只有完全瘫痪了防空体系,才可出动常规飞机自由的在中高空空袭其他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即使在摧毁了防空体系之后,还经常出动部分空中力量压制防空系统,以防止防空系统恢复战斗力。这种针对防空系统的作战行动贯穿于整个空中作战的始终。所以,防空作战应转变思路,防空作战时,应以保证整个防空体系的整体运转为首要目标,通过不断击落敌机,通过增加战损率来挫败敌大规模空中进攻。因为,只要防空体系能够保持运转,敌机就不得不受到防空体系的限制,不能肆无忌惮的进行地面攻击,不得不派遣大量的空中力量来对付防空体系,这相应的减缓了对重要目标空袭的力度,大大延长了战争进程,使速决战向着持久战争发展,等待形势向着对弱势一方有利的方向变化。通过这种作战指导思想,可以更好的保存防空兵力量,长期的与敌空袭作斗争,增加空袭一方的战损率,现代飞机虽然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造价高昂,只能保持一定的数量。二战中,希特勒妄图通过空袭英伦三岛,迫使英国投降,却因为在空袭行动中,戈林的空军损失惨重,而不得不放弃。在越战中,B—52轰炸机战损率一度曾达2%,美军就难以忍受。所以通过增加战损率来挫败敌空袭企图是可能的。
构建合理的预警体系
我们应根据前面提到的隐形飞机作战特点和固有弱点,研究新型的预警体系。
1、        通过拓展频谱反隐形飞机。目前隐形飞机主要是针对厘米波雷达设计的,对更长的米波和更短的毫米波影响较小。所以,研制新型的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是反隐形飞机的重要手段。据南联盟透漏,在击落F——117A时,就是利用担负警戒任务的米波雷达发现目标,采取接力通报的方式,不断跟踪F-177A的有关情报。米波雷达探测距离远,但是分辨力差,只能达到千米级,提供概略信息,可提供早期预警和引导战斗机攻击。毫米波分辨能力高,成像能力强,是目前各国大力发展的一种反隐形雷达。但是探测距离短,只能作为近程搜索雷达和导弹导引头主动搜索雷达使用。而且,毫米波雷达波长短,频率高,当他照射吸波材料时,能够提高机体表面温度,降低吸波材料的吸收能力,使光电侦查、雷达更好的发现目标。
2、        通过变换空间对付隐形飞机。隐形飞机主要是防前下方的地面雷达的探测,在其他方向上,尤其是上方,雷达波的反射却要强得多。空中预警雷达站的高,看得远,侦查死角小。通过飞机、气球、飞艇作为平台的空中预警雷达可以增加发现隐形目标的概率和距离。据有关消息透漏,美国的E-3A空中预警机就曾多次跟踪并发现过F-117A等隐形飞机。
3、        通过双(多)基雷达对付隐形飞机。隐形飞机对付地面雷达的主要手段是保证入射的雷达信号不返回雷达处,而是反射到其他方向,这对于目前的单基雷达效果很好,但是,如果将雷达的发射机、接收机分开,并且分设在相距很远的距离上的各地接收机,共用一台发射机。这样就会使入射的雷法波反射到其他方向上的接收机中。双(多)基地雷达的优点是战场生存能力较强,接收机不发射信号,不会受到干扰机、反辐射导弹的威胁。而发射机可以安装我方纵深,提高安全性,甚至可以安装在高空飞行的飞机上,和不断移动中的飞艇上,也可设置多部发射机,发射信号时在雷达系统的集中控制下,发射信号时此起彼伏,防止干扰和反辐射导弹摧毁。但是双(多)基地雷达的缺点在于,各个发射机接受的信号使离散的,难以连续跟踪隐形目标,所以需要设置尽可能多的接收机,并通过网络连接起来,通过计算机模拟,绘制出隐形飞机机动的连续航线,双(多)基地雷达仅能提供预警引导战斗机截击,难以为地空导弹等提供精确发射诸元。
4、        雷达组网。双(多)基地雷达也算是雷达组网的一种形式。通过雷达组网,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上发现隐形飞机离散信号,然后通过在雷达网络的计算机中心,融合这些数据,绘制出隐形飞机飞行航线。为指挥单位提供参考数据。用多部雷达组网,可以实现频率互补,从不同方向上同时探测一批目标,通过多角度观测,接受隐形飞机的其他方向的散射能量,通过信息融合,绘制隐形飞机飞行航线,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对付隐形飞机的方法。
5、        通过无源雷达对隐形飞机定位。无源雷达又叫被动雷达,无源雷达本身并不发射电磁波信号,它是靠捕捉隐形飞机的信号来确定飞机的大体位置的。通过分置与各地的电磁信号监测站,监控电磁波信号,监测站将捕捉的雷达信号转送到中央控制站,根据各监测站捕获的电磁信号确定飞机位置。隐形飞机如果不发射电磁信号,无源雷达是不可能发现目标的,但是天空中各种电磁信号繁杂,隐形飞机不可不反射电磁信号,有时隐形飞机不得不打开机载雷达进行侦察,或者打开通信联络,这时候隐形飞机就难逃无源雷达的定位。无源雷达的代表作就是“塔马拉”无源雷达系统。据说我国也在研究类似系统。
6、        也可尝试“天基雷达”,在太空中的卫星或者数万米的高空中的平流层飞艇设置天基雷达,天基雷达向地面发射电磁波,在地物上会产生回波,雷达荧光屏上会出现片状光电,这时,如果有一架隐形飞机闯入电磁波覆盖范围,由于他要吸收电磁波,雷达荧光屏上就会出现的一个特殊的、运动中的“黑点”,隐形飞机就“露馅”了。
7、        动员人民群众,建立广泛的人力观察哨网。人力观察哨主要使用目力借助光电观察器材,监视空情,通过电话线路、短波无线电台建立联络,传达空情信息。人力观察哨是一种传统的对空预警手段,在今天仍有其意义。在雷达预警网络失效的情况下,人力观察哨网络是最可靠的获知空情的手段。南联盟在抗击北约空袭中,在敌机来袭的主要方向——亚德里亚沿岸设置了大量的人力观察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国人在调查F-117A被击落的原因是,南联盟的人力观察哨是“罪魁祸首”之一。传统的人力观察哨主要使用高倍望远镜等光学器材,只能在白天运作,这已经不适合反隐形飞机的需要,所以伟人离观察哨,配置热成像仪、微光夜视仪、噪音传感器等侦察器材进行夜间监视,还要提高人力观察哨网络的通讯联络能力,通过电话线,无线电通讯连接成网络,并建立情报汇集中心,将人力情报加工处理为图像、数字、文字等数字信息。加快空情上报速度。
根据前面提到的防空兵作战思路要变化,反隐形飞机雷达网布局也应相应的作出调整。传统的雷达网布局,总是强调雷达前出配置,增大预警距离,提高防空系统地反映时间,但是由于地球曲率、地理地形的影响,使得前出配置的地面雷达只能搜索中高空空域,而现代空袭伊始,很少从中高空进击,往往利用隐形飞机踹门、超低空突防、防区外投送火力,并辅以电磁干扰和反辐射导弹摧毁。所以前出配置的雷达总是成为无谓的牺牲者,他的价值在于其被摧毁,预示战争的开始。而目前流行的在国境线配置远程地面预警雷达,各个雷达侦查范围互相衔接,看似严密,实际上造成了本土纵深雷达数量有限,一旦被撕破一点,就形成了敌方安全的空中走廊,敌方的各种空袭飞机,从此缺口源源不断地进入到本土。所以,前出配置雷达的作用有限,不如在防空的重点区域,加大配置雷达密度,进行雷达组网,利用不同体制、频率雷达混合配置,弥补其侦查死角和缺陷,增强反干扰和抗反辐射导弹攻击的能力。将不同频率、不同体制雷达混合配置,增强对隐形飞机的搜索能力,弥补雷达侦查死角;将毫米波雷达配置在米波、厘米波雷达的侦察死区中,弥补米波、毫米波雷达侦查死角;当某一体制雷达遗漏目标时,另一体制雷达可进行弥补;当某一种雷达被电子干扰,或被敌反辐射导弹压制,被动雷达、双(多)基地雷达、可保持对空观察。
构建综合打击能力
地空导弹,地空导弹是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地空导弹供给飞机的过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搜索、发现、识别、指示目标,跟踪、瞄准目标并发射到导弹,制导导弹飞向目标,导弹起爆战斗部摧毁目标。如果一切条件均能满足导弹作战的要求,地空导弹的命中率极高,目前先进的地空导弹命中率可到80%的命中率。但是传统的地空导弹对付隐形飞机力不从心。首先是搜索侦查雷达难以发现目标,其次是主动雷达制导的导弹搜索隐形飞机的距离范围都大大缩短。但是,隐形飞机不携带主动干扰设备,所以一旦能够解决以上问题,导弹会成为隐形飞机的致命杀手。
通过战术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此问题。隐形飞机在投弹过程中,弹仓打开,会增大雷达反射信号,据美国披露,这个时间可达4—5秒,可通过实际推算,时间应高出此数据。投下激光制导炸弹后,隐形飞机不能马上离开,需要引导导弹命中目标,这需要隐形飞机在目标附近徘徊30—40秒的时间。这是打击隐形飞机的良机。传统地空导弹部队在对隐形飞机的作战时,应配属在隐形飞机可能空袭的重要目标附近,一般在目标附近20公里以内。应与上级友邻部队保持联络,充分利用其他系统提供的早期预警信息,针对隐形飞机可能出现空域做好战斗准备。隐形飞机并不能完全对雷达隐形,雷达在7—20公里范围内还是可以发现隐形飞机的,发现目标后,应实施快速战法,快速跟踪,快速瞄准,向隐形飞机及附近空域发射多枚导弹。可大大提高对隐形飞机的命中率,即使不命中,发射的导弹也可破坏隐形飞机对制导炸弹的引导,从而保护目标的安全。
发展反隐形飞机的新型地空导弹系统。反隐形飞机地空导弹系统,应采用毫米波搜索雷达以便于发现隐形飞机,导弹应使用红外或者毫米波主动雷达制导体制,导弹应拥有较高的速度,能够攻击8000米以上的空中目标。反隐形飞机空导弹系统,不但可配置在重要目标附近,也可进行机动作战,机动到隐形飞机可能的航线上,使隐形飞机防不甚防,从而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
大口径防空火炮,高射炮是指专门用来对付飞行器的火炮,100毫米以上的为大口径火炮,60—100毫米为中口径,20—60毫米为小口径高炮。在发达国家中,由于地空导弹的发展,大中口径高炮已经退役,主要是小口径高炮。而近年来随着反直升机的需要,中口径高炮也在发展。但是,近年来的局部战争表明,地空导弹由于过于依赖于雷达,在技术、实力上处于优势的高强度空袭面前作战效率有限,高炮在近年来局部战争中所击落的空袭兵器远远超过地空导弹就是明证。但是,为了避免在低空受到高炮袭击,所以,空袭一方在完全压制防空导弹系统后,往往采用中高空进入、投弹,使得射高有限的小高炮望机兴叹。现代反空袭的需要呼唤大中口径高炮重新进入部队编制序列,以对付6000米以上的空中目标。为了对付隐形飞机在夜间空袭,还需要采取一种古老的战法——建立空地照明网。二次世界中,探照灯部队是组成防空兵一个重要兵种,当时雷达装备数量性能均十分有限,不能引导防空部队进行对空射击。为了对付夜间空袭,英国、苏联、德国均纷纷的建立探照灯部队。而今天,在雷达系统不再可靠的情况下,建立空地照明网是使大中口径高炮在夜间发挥威力,反隐形飞机必要条件。一颗照明弹可照亮几十平方公里的空域,向空中发射照明弹,使用探空火箭或者飞机在中高空投放照明弹是一种经济适用的手段,辅以探测高度高达8000米的探照灯,建立空地照明网。使各种高炮在没有雷达的支援下,也可在夜间发挥作用,可造成空袭一方的巨大损失。而大口径高炮、探照灯毕竟是一种过时的武器,作战效能有限,而在正规部队中,保持这样一支部队的成本相对来说是很高的。所以可在预备役、民兵部队中装备大中口径高炮和探照灯。
高炮部队在使用上,由于大中口径高炮命中率低,射速慢。应将有效射高6000米以上的大中口径高炮集中使用,最小使用单位应为营,配置在隐形飞机可能空袭的重要目标周围,作战时应集中全营火力射击一个目标,选用爆炸杀伤半径较大的引信炮弹,对引信进行合理装定,使其能够在不同高度爆炸。通过高炮群的集火射击,在隐形飞机及隐形飞机的上下左右空间内,构成一个充斥弹片的空域,增大对隐性的飞机的毁伤概率,阻止隐形飞机投弹瞄准。由于雷达对隐形飞机效果有限,所以在瞄准射击中,应主要使用瞄准具对隐形飞机实施瞄准射击。由于反应时间短,所以作战时,应下放指挥权限,各火炮瞄向不同方位,主要来袭方向应配置主要力量,各炮位谁先发现谁打,应使用拽光弹,为其他火炮指示目标方位,其他火炮应主动调转炮口,集中火力进行射击。
应借助科技的力量提高大中口径火炮的作战效能,可使用炮口线圈自动装定引信系统,这样反应的速度会更快,命中的精度会更好。集火射击是我在越南战场上取得重大战果的主要战法,但是传统的集火射击主要依靠口令指挥,这容易造成理解失误,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曾使用过激光指示器来指示需要集火射击的目标,这是值得效法的。也可考虑大中口径高炮使用激光制导炮弹来对付空中目标,提高命中率。
战斗机,也可用于攻击隐形飞机。隐形飞机由于空中自卫能力有限,面对我处于数量优势的战斗机,足可以造成其巨大损失。而前面提到的建立的雷达预警体系,虽然不能直接引导地空导弹、高炮射击。但是其引导精度以及时效性可以引导战斗机抓住地隐形飞机。而俄军专家认为,对付隐形飞机的空战与传统空战一样,离不开“搜索—接敌—攻击”三个阶段,而搜索是全部问题中最复杂最关键的部分。在进行搜索时,应在雷达预警体系的引导下,进入隐形飞机附近空域,以机载雷达搜索为主,并辅以红外侦察设备、目视侦查。隐形飞机的隐形能力主要针对地面雷达,机身上方的隐形能力有限,具有下视能力的战斗机只要与隐形飞机形成一定的高度差,就可能在视距外发现隐形飞机。外军认为,现代战斗机机载雷达发现和截获隐形飞机的距离可达20—25公里和15公里。俄军在研究常规战斗机对付隐形飞机的战术时认为:前半球进入角45—70度,后半球155度—180度,高度差为2000—3000米时,搜索隐形飞机的效果最佳。
为了弥补雷达盲区,营造数量优势,战斗机空中值班编队编队应在不同高度上配置,每一高度配置的战斗机编队不少于4架。一旦发现敌机,应立即通报其他机群和其他系统,不仅使战斗机能够自成一体,还具有多渠道报知能力,各个系统之间互相联网,确保情报共享,做到“一机查知,全网皆知”,即使攻击不成,也可由其他系统进行攻击。战斗机发现敌机之后,从各个高度,方向上接近敌机,死缠烂打,必要时要有“以机换机”的勇气。而在机场值班战斗机,应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公路机场、民用机场、备用机场,分散隐蔽配置,这样可以躲避敌侦查监视,防止敌空中袭击,并增加我方截击的突然性,便于从各个方向上发动截击。战斗机截击反隐形飞机主要为近战,第二代战斗机应加装离轴角大的、可迎头攻击的、高过载格斗弹,在头盔瞄准具的配合下,增强第二代战斗机的近距离格斗能力,和第三代战斗机一起以数量优势对抗第四代隐形战斗机。
切断预警机与隐形飞机的联系。由于隐形飞机对预警机十分依赖,依赖预警机为其提供大范围的信息支援,使隐性飞机获得自身周围全域的感知能力,所以应运用搭载在不同平台上(如飞机、气球、飞艇、地面等)的各种电子干扰机,或攻击其预警机,切断敌预警机对其信息支援,使其变成聋子、瞎子,降低隐形飞机信息感知能力,使其在信息感知能力方面低于常规战斗即。这样,常规战斗机能够隐蔽接近敌隐形飞机发动近距离空战。如果隐形飞机打开雷达搜索,则会暴露己方方位,更容易抓住隐形飞机。
消极防御
消极防御主要是如何在敌攻击后,降低敌攻击效果,减少己方损失。
构建合理系统,做好伪装防护。应合理配置系统,战前应做好疏散、转移、建立多个备用机构,避免高度集中的节点存在。以免形成明显目标,遭致“点穴式”攻击。在不能够分散配置的重要目标区域,传统的做法是对整个目标区域的进行伪装,主要目的是使敌机找不到目标区域,伪装工程量巨大。这在70年代以前的战争中是适用的。但是今天,由于高精度惯性导航、卫星导航、高比例精确地图、以及信息的透明等先进导航技术的发展,使得空袭一方找到目标区域再也不是难事。但是,高精度“点穴式”打击不再是传统的大面积、无差别的地毯式轰炸了。只能对某些关键点、关键部位进行精确打击。所以,今天的伪装应做好关键部位的伪装,使其融合在周围背景之中,在周围设置多个假目标,造成飞行员误判、误炸,最不济也可增加其判断时间,增加其在目标上空的滞空时间,以增加对其打击的机会。对于不能转移、分散的重点节点,要使用钢板、混凝土等进行加固防护,以防止被摧毁,对于某些待建目标,应地下化,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就要进行全程伪装,以免暴露其具体位置。建立多个备用系统,增加系统冗余,一旦某节点被摧毁,备用节点接替工作,还能保持整个系统的运转。
建立建立烟雾、沙尘、水幕自动施放系统。隐形飞机进行精确打击,主要依靠精确制导武器。而隐形飞机由于良好的隐身能力,其空袭总是突然的。所以应建立建立烟雾、沙尘、水幕自动施放系统来对付隐形飞机所投放的精确制导武器。所谓自动施放系统,就是设置综合告警装置并与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施放装置相连。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将是计算机控制系统,这个控制系统将和预警系统或者布置在重要目标外围的硬杀伤防御系统(比如高炮,导弹)的预警指挥系统相连,并可接受设置在保卫目标表面的激光感应器的信息。当预警系统报知有敌来袭,或者激光感应器侦测出目标受到激光束的瞄准,可迅速发射烟雾火箭,将目标笼罩在烟雾中。迅速的形成有足够浓度的遮蔽。这种方法可以使隐形飞机投掷的激光制导炸弹,变成“不精确”、“不制导”炸弹。
还应在目标周围设置雷达干扰器,在高空气球、遥控飞艇上悬挂GPS干扰器(这是为了避免采用卫星GPS制导的精确制导武器在面向卫星方向上,也就是上方做天线增益,防止干扰)。这样就可以使隐形飞机使用的更安全的(因为发射后不用管,隐形飞机可迅速脱离)GPS制导炸弹变成非制导炸弹,降低其命中率。
消极防御的意义,消极防御虽然不能够直接消灭隐形飞机,但是可以大大减少己方损失,可以增加敌弹药消耗量,增加敌空袭所需架次,这样,就增加了我攻击敌方的机会,从而能够更快的通过战损率挫败敌空袭企图。由于我方进行了消极防护,使其原来仅需要一架次轰炸就可完成的,不得不反复出动五架次才可完成,这样我方击落敌机的机会就增大了5倍。这相应的提高了反隐形飞机能力。
结语
不得不说,隐形飞机很难对付,又是我国乃至于许多中等军事强国不得不面对的兵器。但是随着隐形飞机的神秘面纱不断解开,对隐形飞机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有效的克制隐形飞机可能就在不远的将来。


>>>>>>>>>>>>>>>>>>>>>>>>去年应朋友之邀,写的一篇小文,估计已经没用了,所以发出来以飨读者。。。
完全看不懂啊。。。。。顺路沙发一个
好文!“应以保证整个防空体系的整体运转为首要目标”,有道理。
技术专题真是冷清啊。。。
写的太多了其实只要雷达在不同方向照飞机就可以
痴人说梦。:D
大口径防空炮这一段也太扯了,现在各国对地攻击纷纷进入超视距攻击阶段,用的起隐形飞机还用不起JDAM,还要用隐形战机去丢常规炸弹?
就是说 空战是体系的对抗 而不是战斗机之间的对抗
长距离反隐身雷达+超视远程距地空/空空导弹+特种防空电子战装备。
珠海航展,宽频雷达,米波分米波雷达都出来了。。。

包括雷达组网,包括谐振雷达。。。

是不是跟俺们的预测方向相符???
楼上又是。。。。。。。。好铲子,8年。
Jecky512 发表于 2014-11-11 13:28
楼上又是。。。。。。。。好铲子,8年。
话不说在8年前,今天人家实物出来再说又有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