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舞女群体性事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2:47:19
2007年07月11日 08:20新闻午报   作者: 薛理勇  

当时上海依赖舞厅生活的职工达2.7万人,此令一下,立即遭到反对,“弹性女郎”们立即组织起来,冲进社会局,把平日颐指气使的官僚们吓得屁滚尿流,狼狈鼠窜,政府只得下令暂缓推行“禁舞令”。此事在上海史上叫作“舞女风潮”。
有人说,三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上海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及西安、北京那么悠久,但它毕竟是中国近代社会变化发展的缩影,因此值得好好收藏、整理、研究。《上海珍档》的出版,传递出了一些人们希望了解的半个世纪以前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信息,尽管是一鳞半爪,但显示出了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价值。本报特摘选其中若干篇,以飨读者。
交际舞随侨民传入上海
跳舞是指交际舞,又称“舞厅舞”(ballroomdance),一种西方人喜爱的社会交谊手段,它是随着侨民一起进入上海的。早期被上海人译为“跳戏”,后来才改称“跳舞”,上海人只把它当作一种蛮滑稽的“西洋镜”,是只看勿白相的。
外滩2号的英商上海总会建成于1864年,里面就有跳舞厅。1872年《申报》载《沪上西人竹枝词》多首,其中有描述西人跳舞的:“玻杯互劝酒休辞,击鼓渊渊节奏迟。入抱回身欢已极,八音筒里写相似(思)。”
上海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但是,西方的跳舞一开始很难被上海人接受。这一方面因中国传统礼教严禁妇女参加社会活动,更在于跳舞是一种奔放的、激烈的全身运动,“三寸金莲”的小脚女子根本难以适应。
“百乐门”上海滩独领风骚
辛亥革命后,新政权把缠足当作对妇女迫害的陋习给予禁止和取缔,不过放足的女子依然是“小脚女人”,行动依然不便,上海跳舞业须待未缠足幼女成年后才会兴旺发达起来。
据记载,1922年英商开设的大华饭店(旧址在今江宁路美琪大戏院一带,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的世俗婚礼在此地举行,并举行盛大舞会。原建筑于1930年左右拆除)设立营业性舞厅,成了上海乃至全国出现的第一家商业性公共舞厅。但是由于当时会跳舞的中国人少得可怜,所以营业情况并不理想。1923年,总部设在天津的中国影戏公司为了抢占上海电影放映市场,在派克路(今黄河路)创建卡尔登大戏院(今长江剧场),为吸引观众,戏院还附设卡尔登舞厅和卡尔登咖啡馆,它成为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商业性舞厅。

据1928年《上海指南》记录,当时上海有大中华、巴黎、桃花宫、远东、爵禄(西藏路)、月宫、凤凰、、大东、东亚、新新(南京路)、嫦娥(天主堂街)等十数家舞厅,大部分集中在西藏路、南京路、北四川路一带。
进入20世纪30年代,上海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迅速增大,上海人的跳舞也蔚然成风,商业性舞厅业得到了较大发展。1932年,中国商人顾联承投资70万两白银在静安寺兴建ParamountHaII,中文名为“百乐门”。“百乐门”舞池地板为框架整体结构,下面用许多汽车弹簧支撑,即所谓的“弹簧地板”,当众人共舞时,会产生震动或倾斜,造成一种兴奋的感觉;中池和小池一般提供集团包租;习舞池则配有专职教练员,无偿为初习者服务。
“百乐门”首创上海娱乐业的签单制度,有一定身价的熟客可以签单消费。据说,一次新沙逊洋行老板沙逊到“百乐门”白相,他准备签单时,恰遇一位不认识沙逊的服务生而被拒绝签单:“你假如真的是沙逊,何不自己去开一爿跳舞厅,省得来此地被人家轧进轧出。”沙逊十分恼火,后来果真造了“仙乐斯舞厅”。
“弹性女郎”与“舞女风潮”
那时,跳舞是一项时髦的娱乐活动,但会跳舞的人不多,敢在公共场合男女相拥跳舞的更少,于是跳舞学校、跳舞养成所等纷纷开设,专教要时髦、不懂舞术的青年们。当时,愿意在舞厅跳舞的男性较多,而敢于去舞厅跳舞的女性很少,于是舞女就作为一种职业产生了。
舞女,英文叫作dancinggirl,上海的“洋泾浜英语”谑之为“弹性女郎”。“弹性女郎”往往主宰了舞厅的命运,为此“百乐门”订立了严格的陪舞制度,规定只有经过考核并发给伴舞证的“弹性女郎”才能进入“百乐门”伴舞,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弹性女郎”和跳舞者的利益和安全。据说,“百乐门”一位优秀“弹性女郎”的收入可达“百乐门”中级职员的10倍以上。“弹性女郎”队伍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上海舞厅业的发展。
跳舞业在旧上海被列为“特种商业”,舞厅秩序直接关联社会治安,所以,租界和华界先后多次制订和公布《管理舞场条例》、《舞女规则》、《取缔舞女营业规则》,对舞厅及舞女的营业方式和约束舞女行为作出规定和限制。
1947年7月,国民党政府颁布“勘乱建国总动员令”,9月9日,上海市政府为配合“总动员令”,落实“厉行节约”措施,下达“禁舞令”,限9月底前关闭全部营业性舞厅。当时上海依赖舞厅生活的职工达2.7万人,此令一下,立即遭到反对,“弹性女郎”们立即组织起来,冲进社会局,把平日颐指气使的官僚们吓得屁滚尿流,狼狈鼠窜,政府只得下令暂缓推行“禁舞令”。此事在上海史上叫作“舞女风潮”。
1949年解放后,上海采取措施妥善安排舞女出路,逐步关闭舞厅。1956年,上海的营业性舞厅基本关闭,替而代之者是“苏联老大哥”带来的“交谊舞”、“集体舞”。
2007年07月11日 08:20新闻午报   作者: 薛理勇  

当时上海依赖舞厅生活的职工达2.7万人,此令一下,立即遭到反对,“弹性女郎”们立即组织起来,冲进社会局,把平日颐指气使的官僚们吓得屁滚尿流,狼狈鼠窜,政府只得下令暂缓推行“禁舞令”。此事在上海史上叫作“舞女风潮”。
有人说,三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上海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及西安、北京那么悠久,但它毕竟是中国近代社会变化发展的缩影,因此值得好好收藏、整理、研究。《上海珍档》的出版,传递出了一些人们希望了解的半个世纪以前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信息,尽管是一鳞半爪,但显示出了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价值。本报特摘选其中若干篇,以飨读者。
交际舞随侨民传入上海
跳舞是指交际舞,又称“舞厅舞”(ballroomdance),一种西方人喜爱的社会交谊手段,它是随着侨民一起进入上海的。早期被上海人译为“跳戏”,后来才改称“跳舞”,上海人只把它当作一种蛮滑稽的“西洋镜”,是只看勿白相的。
外滩2号的英商上海总会建成于1864年,里面就有跳舞厅。1872年《申报》载《沪上西人竹枝词》多首,其中有描述西人跳舞的:“玻杯互劝酒休辞,击鼓渊渊节奏迟。入抱回身欢已极,八音筒里写相似(思)。”
上海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但是,西方的跳舞一开始很难被上海人接受。这一方面因中国传统礼教严禁妇女参加社会活动,更在于跳舞是一种奔放的、激烈的全身运动,“三寸金莲”的小脚女子根本难以适应。
“百乐门”上海滩独领风骚
辛亥革命后,新政权把缠足当作对妇女迫害的陋习给予禁止和取缔,不过放足的女子依然是“小脚女人”,行动依然不便,上海跳舞业须待未缠足幼女成年后才会兴旺发达起来。
据记载,1922年英商开设的大华饭店(旧址在今江宁路美琪大戏院一带,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的世俗婚礼在此地举行,并举行盛大舞会。原建筑于1930年左右拆除)设立营业性舞厅,成了上海乃至全国出现的第一家商业性公共舞厅。但是由于当时会跳舞的中国人少得可怜,所以营业情况并不理想。1923年,总部设在天津的中国影戏公司为了抢占上海电影放映市场,在派克路(今黄河路)创建卡尔登大戏院(今长江剧场),为吸引观众,戏院还附设卡尔登舞厅和卡尔登咖啡馆,它成为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商业性舞厅。

据1928年《上海指南》记录,当时上海有大中华、巴黎、桃花宫、远东、爵禄(西藏路)、月宫、凤凰、、大东、东亚、新新(南京路)、嫦娥(天主堂街)等十数家舞厅,大部分集中在西藏路、南京路、北四川路一带。
进入20世纪30年代,上海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迅速增大,上海人的跳舞也蔚然成风,商业性舞厅业得到了较大发展。1932年,中国商人顾联承投资70万两白银在静安寺兴建ParamountHaII,中文名为“百乐门”。“百乐门”舞池地板为框架整体结构,下面用许多汽车弹簧支撑,即所谓的“弹簧地板”,当众人共舞时,会产生震动或倾斜,造成一种兴奋的感觉;中池和小池一般提供集团包租;习舞池则配有专职教练员,无偿为初习者服务。
“百乐门”首创上海娱乐业的签单制度,有一定身价的熟客可以签单消费。据说,一次新沙逊洋行老板沙逊到“百乐门”白相,他准备签单时,恰遇一位不认识沙逊的服务生而被拒绝签单:“你假如真的是沙逊,何不自己去开一爿跳舞厅,省得来此地被人家轧进轧出。”沙逊十分恼火,后来果真造了“仙乐斯舞厅”。
“弹性女郎”与“舞女风潮”
那时,跳舞是一项时髦的娱乐活动,但会跳舞的人不多,敢在公共场合男女相拥跳舞的更少,于是跳舞学校、跳舞养成所等纷纷开设,专教要时髦、不懂舞术的青年们。当时,愿意在舞厅跳舞的男性较多,而敢于去舞厅跳舞的女性很少,于是舞女就作为一种职业产生了。
舞女,英文叫作dancinggirl,上海的“洋泾浜英语”谑之为“弹性女郎”。“弹性女郎”往往主宰了舞厅的命运,为此“百乐门”订立了严格的陪舞制度,规定只有经过考核并发给伴舞证的“弹性女郎”才能进入“百乐门”伴舞,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弹性女郎”和跳舞者的利益和安全。据说,“百乐门”一位优秀“弹性女郎”的收入可达“百乐门”中级职员的10倍以上。“弹性女郎”队伍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上海舞厅业的发展。
跳舞业在旧上海被列为“特种商业”,舞厅秩序直接关联社会治安,所以,租界和华界先后多次制订和公布《管理舞场条例》、《舞女规则》、《取缔舞女营业规则》,对舞厅及舞女的营业方式和约束舞女行为作出规定和限制。
1947年7月,国民党政府颁布“勘乱建国总动员令”,9月9日,上海市政府为配合“总动员令”,落实“厉行节约”措施,下达“禁舞令”,限9月底前关闭全部营业性舞厅。当时上海依赖舞厅生活的职工达2.7万人,此令一下,立即遭到反对,“弹性女郎”们立即组织起来,冲进社会局,把平日颐指气使的官僚们吓得屁滚尿流,狼狈鼠窜,政府只得下令暂缓推行“禁舞令”。此事在上海史上叫作“舞女风潮”。
1949年解放后,上海采取措施妥善安排舞女出路,逐步关闭舞厅。1956年,上海的营业性舞厅基本关闭,替而代之者是“苏联老大哥”带来的“交谊舞”、“集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