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确实是因为计划生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8:38:41
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确实是因为计划生育




--------------------------------------------------------------------------------

易富贤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7-7-10 11:53:40 http://guancha.gmw.cn  



联合国认定的出生性别比正常值域标准是男孩:女孩=102~107:100。1980年以前中国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波动在105-106,但自从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出生性别比不断攀升 ,1988年突破110,1997年突破120。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0-4岁出生性别比是1.23。国家计生委《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1996年至2005年出生婴儿的性别比达127,意味着光是因为性别比同龄127个男人将有27人打光棍,加上其他原因(比如经济发展后,部分女性也选择单身),打光棍的男人比例将接近30%。2007年07月06日人民日报《中国男女人数相差3700万社会问题凸现》指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搜狐网站对该则新闻进行投票,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出生性别比是因为计划生育。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已经成了当务之急。但是“治疗”之前首先必须“诊断”准确,“诊断”明确后就应该对症下药,否则会延误“病情”。因此现在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不能继续忌病讳医。  

中国传统上也曾有溺杀女婴的现象,但是那是在古代那种艰难的生存环境下,没有避孕措施,少数家庭生育七八个、十几个孩子,实在无法养活,既溺杀男婴,也溺杀女婴,由于女孩对家庭贡献小(父母几乎没有从女儿那里得到回报),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下,溺杀女婴相对多一些。但是孩子毕竟是自己骨肉,只有两三个孩子的家庭,不会溺杀女婴。中国在1980年之前生活水平还不高,但是已经足以养活五六个孩子了,也就没有出现溺杀女婴现象,性别比正常。  

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主流家庭需要生育三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一两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四五个孩子。要是一个国家的主流家庭不愿意生或者养不起三个孩子,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在有两三个孩子的家庭,都很宝贝(并且还有“穷养儿子富养女”、“养儿如养草,养女如养花”的说法,养育女儿更加精心),还有几个家庭真正歧视女儿?只是对于儿子和女儿的希望不一样(除了期望儿子能够延续家族外,其他并无歧视)。 只有一个孩子话,偏爱男孩的为多;但是有两个孩子的话,大多数还是喜欢一女一子(合一个“好”字) ,而不是两个儿子。现在“超生”的人大多数也只有生育两三个孩子的愿望,要是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他们会选择性别、溺杀女婴吗?  

现在舆论宣传说想生儿子就是思想落后。难道想生女孩就是思想先进?想吃白菜是落后,想吃萝卜的就是先进?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本来萝卜白菜都能兼有,鱼和熊掌都能兼得,但是计生委只让拿一样,这就导致了人工选择性别。
  
中国父系姓氏至少有两三千年历史,欧洲国家只有数百年历史(欧美国家妇女现在结婚后仍然改随夫姓,一个家庭只有一个family name;很多美国人对于中国大陆来的妇女婚后不改姓、一个家庭出现两个family name 感到奇怪),延续数千年历史的姓氏意义非常深远,岂能用“落后”二字来形容?

现在希望生男孩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分配制度只倾向物质再生产而忽略人口再生产,而男孩在物质再生产方面有竞争优势,显得“贡献大”,父母有成就感。白菜没有放盐,而萝卜却佐料齐全,人们当然愿意吃萝卜。农村得指望儿子养老。因此现在偏爱男孩,更主要是由于现实利益诱导。如果光是延续香火的话,那么只有父亲更偏爱男孩,但是现实上很多母亲也偏爱男孩。要是在分配上将人口再生产当成生产对待,女性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使得杨家上下都得到了荣华富贵,时有传言:“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唐朝统治者黩武开边,看到繁重的兵役负担和边庭血流成河、白骨蔽野的惨境,杜甫在《兵车行》中感叹“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现在由于性别比失衡,儿子找不到老婆,父母也感叹“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光棍难终老”了)。可见现实利益是很重要的。

计生委多次否认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男女比例失调有直接的关系。计生委以韩国为例,韩国并没有推行计划生育,其出生性别比在1988年达到114, 1990年达到116.5。计生委说印度也存在出生性别比失衡的问题。那我们先“诊断”一下韩国和印度的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病情”。

韩国是中华文化圈国家,父系姓氏有差不多两千年历史,有着“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生一胎没儿子比例1/2,生两胎没儿子比例1/4,生三胎没儿子比例1/8,生四胎没儿子比例1/16……。1970年代韩国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生育3.6个孩子,扣除不生育妇女,意味着绝大多数家庭养育4个以上孩子,绝大多数家庭都有男孩,没有必要人工选择性别,出生性别比正常。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养育成本增高,韩国生育率不断下降,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孩子数从1970年的4.53个下降到1980年的2.83个,1985 年的1.67个,再下降到1990年的1.59个。1980年代出生人口性别比也持续攀升,1990年代达到高峰1.165。究其原因就是在畸形分配制度挤压下,抚养成本太高,生育意愿下降,只能养育1.6个孩子,要是自然生育的话,将会有相当部分家庭没有儿子,而在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下,借助B超等方法,人工选择性别。抚养成本的提高,导致二孩和三孩的人数减少,为了提高生男孩的“效率”,二、三孩的出生性别比也增加,韩国总体出生性别比以及一孩、二孩、三孩的出生性别比分别从1985年的109.4 、106.0、107.8、129.2增加到1990年的116.5、108.5、117.0、188.8。从中可见,即便在1990年,一孩出生性别比还是相对正常。就是说低生育率与出生性别比失衡是一对孪生兄弟,是抚养成本增高的一个指标。

但是中国与韩国、印度在出生性别比失衡方面并没有可比性:  

1、韩国出生性别比失衡是在1980年代之后,尤其是在 1985年(人类发展指数为0.78)之后才严重,出生性别比从1985年的109不断上升。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与计划生育同步,1980年代就出问题, 1990年就高达111,而中国2000年社会发展水平(人类发展指数为0.728)还只相当于韩国1978年的水平,韩国1978年出生性别比是正常的。就是说,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抚养成本增高会引起中华文化圈国家出生性别比失衡,但是中国 2000年之前的社会发展水平还达不到引起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程度。  

2、中国1949年之后妇女就“解放”了,妇女已经顶了半个世纪的“半边天”了,而韩国妇女现在才开始“解放”,印度妇女还没有“解放”。印度养女儿从经济角度等于“白赔”,一方面女儿不帮父母养老,并且女儿出嫁的时候还要倒赔巨额嫁妆;而中国女儿现在正逐渐成为养老的主力,而结婚时男方父母出钱多 (中国古代还通过彩礼部分地偿还培养女儿的成本)。 国家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说"印度(出生性别比)非常严重 "。 从绝对数量来看,似乎中国的与印度今后光棍数量相差不大,但是考虑到出生人口基数,印度的性别失衡问题远没有中国严重。印度近年每年出生2450万左右,中国只出生1200多万,印度出生性别比只有 110左右(比正常只多出5个百分点),而中国却高达123-127(比正常多出18-22个百分点)。

3 、韩国是一个以男性为社会主体的国家。韩国多年来一直实行严格的父系联合家庭体系。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父系联合家庭体系在当代韩国社会变得日益松散,但不同社会性别在生存和发展上的不平等仍然存在。长子继承制,男女同工不同酬,女性结婚以后的任务是生儿育女当家庭主妇、男性从来不干家务,甚至招待客人女性不能与男性同桌吃饭等现象还较普遍地存在着。

4 、根据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占男性的86%(韩国为71%,印度为50%),在所有165个参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17 ;国会议员女性比率中国为20.2%(韩国为13.0%),在所有参评的16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45位;中国女性收入相对男性的比例为66%(韩国为48% ,印度为38%),在所有参评的15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23位。就是说中国妇女的地位不但高于韩国和印度,在全世界也是位居前几位。

5 、在甘肃酒泉、山西翼城、河北承德等生育政策相对宽松(二胎加间隔)的地区都发现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比如2000年第五次普查出生性别比,全国0岁为117.8(翼城为106.1),1-4岁平均为120.9(翼城为102.7),5-9岁为115.5(翼城为101.5)。

因此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主要是计划生育政策。最保守的估计中国家庭至少有15%的不育,都允许生两个孩子并且都生两个,然后没有儿子的可以继续/也都生下去(有几个愿意继续生下去的?),直到10胎为止(中国妇女十几岁结婚的话,一辈子现实极限生育能力平均也只有6、7个孩子左右,不可能平均生10个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9,还达不到世代更替水平的2.1!要是都允许生儿子,还有必要人工选择性别吗?

由于计生委忌病讳医,拒绝承认是计划生育引起出生性别比失衡,拒绝人口政策的调整。近年在治理性别比方面投入很大,但是由于治标不治本,出生性别比 不但不降低,反而不断攀升。

中国 2000年生一胎的性比别为107.1,生两胎的性比别为151.9,生三胎的性比别达159.4。也就是说,生的胎数越多,选择生男孩的越多。一些计生委官员和人口学家因此得出结论:放开二胎不但不会缓解出生性别比畸形,反而会增加出生性别比畸形。真的如此吗?现在生的胎数越多,选择生男孩的越多,原因是计划生育限制生育。本来那些偏爱男孩的可以通过多一、两个来实现(每次都有 50%的可能是男孩),但是由于计划生育罚款和其他惩罚以及养育成本的提高,使得“超生”非常昂贵。并且随着胎次的增加,罚款数额也增加。这就使得偏爱男孩的“超生”者必须提高“效率”。要是没有计划生育的罚款和惩罚,人们完全可以用这个成本多养育一两个孩子。

中国2006年社会发展水平(人类发展指数为0.78)相当于韩国1985年的水平,一方面意味着中国现在即便停止计划生育,生育率也只能在1.7左右,另外也意味着中国除了计划生育引起出生性别比失衡外,今后还将会因为抚养成本过高而加重性别比失衡,如不及时治理将会日益严重。

这里就出现一个悖论:要是中国性别比过高是因为计划生育的话,就应该停止计划生育;要是不是因为计划生育,而因为抚养成本过高,那么中国性别比高于韩国1990年的水平,停止计划生育之后生育率应该低于韩国的1990年的1.59,现在也应该停止计划生育。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确实是因为计划生育




--------------------------------------------------------------------------------

易富贤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7-7-10 11:53:40 http://guancha.gmw.cn  



联合国认定的出生性别比正常值域标准是男孩:女孩=102~107:100。1980年以前中国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波动在105-106,但自从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出生性别比不断攀升 ,1988年突破110,1997年突破120。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0-4岁出生性别比是1.23。国家计生委《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1996年至2005年出生婴儿的性别比达127,意味着光是因为性别比同龄127个男人将有27人打光棍,加上其他原因(比如经济发展后,部分女性也选择单身),打光棍的男人比例将接近30%。2007年07月06日人民日报《中国男女人数相差3700万社会问题凸现》指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搜狐网站对该则新闻进行投票,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出生性别比是因为计划生育。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已经成了当务之急。但是“治疗”之前首先必须“诊断”准确,“诊断”明确后就应该对症下药,否则会延误“病情”。因此现在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不能继续忌病讳医。  

中国传统上也曾有溺杀女婴的现象,但是那是在古代那种艰难的生存环境下,没有避孕措施,少数家庭生育七八个、十几个孩子,实在无法养活,既溺杀男婴,也溺杀女婴,由于女孩对家庭贡献小(父母几乎没有从女儿那里得到回报),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下,溺杀女婴相对多一些。但是孩子毕竟是自己骨肉,只有两三个孩子的家庭,不会溺杀女婴。中国在1980年之前生活水平还不高,但是已经足以养活五六个孩子了,也就没有出现溺杀女婴现象,性别比正常。  

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主流家庭需要生育三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一两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四五个孩子。要是一个国家的主流家庭不愿意生或者养不起三个孩子,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在有两三个孩子的家庭,都很宝贝(并且还有“穷养儿子富养女”、“养儿如养草,养女如养花”的说法,养育女儿更加精心),还有几个家庭真正歧视女儿?只是对于儿子和女儿的希望不一样(除了期望儿子能够延续家族外,其他并无歧视)。 只有一个孩子话,偏爱男孩的为多;但是有两个孩子的话,大多数还是喜欢一女一子(合一个“好”字) ,而不是两个儿子。现在“超生”的人大多数也只有生育两三个孩子的愿望,要是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他们会选择性别、溺杀女婴吗?  

现在舆论宣传说想生儿子就是思想落后。难道想生女孩就是思想先进?想吃白菜是落后,想吃萝卜的就是先进?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本来萝卜白菜都能兼有,鱼和熊掌都能兼得,但是计生委只让拿一样,这就导致了人工选择性别。
  
中国父系姓氏至少有两三千年历史,欧洲国家只有数百年历史(欧美国家妇女现在结婚后仍然改随夫姓,一个家庭只有一个family name;很多美国人对于中国大陆来的妇女婚后不改姓、一个家庭出现两个family name 感到奇怪),延续数千年历史的姓氏意义非常深远,岂能用“落后”二字来形容?

现在希望生男孩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分配制度只倾向物质再生产而忽略人口再生产,而男孩在物质再生产方面有竞争优势,显得“贡献大”,父母有成就感。白菜没有放盐,而萝卜却佐料齐全,人们当然愿意吃萝卜。农村得指望儿子养老。因此现在偏爱男孩,更主要是由于现实利益诱导。如果光是延续香火的话,那么只有父亲更偏爱男孩,但是现实上很多母亲也偏爱男孩。要是在分配上将人口再生产当成生产对待,女性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使得杨家上下都得到了荣华富贵,时有传言:“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唐朝统治者黩武开边,看到繁重的兵役负担和边庭血流成河、白骨蔽野的惨境,杜甫在《兵车行》中感叹“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现在由于性别比失衡,儿子找不到老婆,父母也感叹“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光棍难终老”了)。可见现实利益是很重要的。

计生委多次否认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男女比例失调有直接的关系。计生委以韩国为例,韩国并没有推行计划生育,其出生性别比在1988年达到114, 1990年达到116.5。计生委说印度也存在出生性别比失衡的问题。那我们先“诊断”一下韩国和印度的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病情”。

韩国是中华文化圈国家,父系姓氏有差不多两千年历史,有着“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生一胎没儿子比例1/2,生两胎没儿子比例1/4,生三胎没儿子比例1/8,生四胎没儿子比例1/16……。1970年代韩国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生育3.6个孩子,扣除不生育妇女,意味着绝大多数家庭养育4个以上孩子,绝大多数家庭都有男孩,没有必要人工选择性别,出生性别比正常。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养育成本增高,韩国生育率不断下降,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孩子数从1970年的4.53个下降到1980年的2.83个,1985 年的1.67个,再下降到1990年的1.59个。1980年代出生人口性别比也持续攀升,1990年代达到高峰1.165。究其原因就是在畸形分配制度挤压下,抚养成本太高,生育意愿下降,只能养育1.6个孩子,要是自然生育的话,将会有相当部分家庭没有儿子,而在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下,借助B超等方法,人工选择性别。抚养成本的提高,导致二孩和三孩的人数减少,为了提高生男孩的“效率”,二、三孩的出生性别比也增加,韩国总体出生性别比以及一孩、二孩、三孩的出生性别比分别从1985年的109.4 、106.0、107.8、129.2增加到1990年的116.5、108.5、117.0、188.8。从中可见,即便在1990年,一孩出生性别比还是相对正常。就是说低生育率与出生性别比失衡是一对孪生兄弟,是抚养成本增高的一个指标。

但是中国与韩国、印度在出生性别比失衡方面并没有可比性:  

1、韩国出生性别比失衡是在1980年代之后,尤其是在 1985年(人类发展指数为0.78)之后才严重,出生性别比从1985年的109不断上升。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与计划生育同步,1980年代就出问题, 1990年就高达111,而中国2000年社会发展水平(人类发展指数为0.728)还只相当于韩国1978年的水平,韩国1978年出生性别比是正常的。就是说,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抚养成本增高会引起中华文化圈国家出生性别比失衡,但是中国 2000年之前的社会发展水平还达不到引起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程度。  

2、中国1949年之后妇女就“解放”了,妇女已经顶了半个世纪的“半边天”了,而韩国妇女现在才开始“解放”,印度妇女还没有“解放”。印度养女儿从经济角度等于“白赔”,一方面女儿不帮父母养老,并且女儿出嫁的时候还要倒赔巨额嫁妆;而中国女儿现在正逐渐成为养老的主力,而结婚时男方父母出钱多 (中国古代还通过彩礼部分地偿还培养女儿的成本)。 国家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说"印度(出生性别比)非常严重 "。 从绝对数量来看,似乎中国的与印度今后光棍数量相差不大,但是考虑到出生人口基数,印度的性别失衡问题远没有中国严重。印度近年每年出生2450万左右,中国只出生1200多万,印度出生性别比只有 110左右(比正常只多出5个百分点),而中国却高达123-127(比正常多出18-22个百分点)。

3 、韩国是一个以男性为社会主体的国家。韩国多年来一直实行严格的父系联合家庭体系。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父系联合家庭体系在当代韩国社会变得日益松散,但不同社会性别在生存和发展上的不平等仍然存在。长子继承制,男女同工不同酬,女性结婚以后的任务是生儿育女当家庭主妇、男性从来不干家务,甚至招待客人女性不能与男性同桌吃饭等现象还较普遍地存在着。

4 、根据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占男性的86%(韩国为71%,印度为50%),在所有165个参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17 ;国会议员女性比率中国为20.2%(韩国为13.0%),在所有参评的16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45位;中国女性收入相对男性的比例为66%(韩国为48% ,印度为38%),在所有参评的15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23位。就是说中国妇女的地位不但高于韩国和印度,在全世界也是位居前几位。

5 、在甘肃酒泉、山西翼城、河北承德等生育政策相对宽松(二胎加间隔)的地区都发现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比如2000年第五次普查出生性别比,全国0岁为117.8(翼城为106.1),1-4岁平均为120.9(翼城为102.7),5-9岁为115.5(翼城为101.5)。

因此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主要是计划生育政策。最保守的估计中国家庭至少有15%的不育,都允许生两个孩子并且都生两个,然后没有儿子的可以继续/也都生下去(有几个愿意继续生下去的?),直到10胎为止(中国妇女十几岁结婚的话,一辈子现实极限生育能力平均也只有6、7个孩子左右,不可能平均生10个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9,还达不到世代更替水平的2.1!要是都允许生儿子,还有必要人工选择性别吗?

由于计生委忌病讳医,拒绝承认是计划生育引起出生性别比失衡,拒绝人口政策的调整。近年在治理性别比方面投入很大,但是由于治标不治本,出生性别比 不但不降低,反而不断攀升。

中国 2000年生一胎的性比别为107.1,生两胎的性比别为151.9,生三胎的性比别达159.4。也就是说,生的胎数越多,选择生男孩的越多。一些计生委官员和人口学家因此得出结论:放开二胎不但不会缓解出生性别比畸形,反而会增加出生性别比畸形。真的如此吗?现在生的胎数越多,选择生男孩的越多,原因是计划生育限制生育。本来那些偏爱男孩的可以通过多一、两个来实现(每次都有 50%的可能是男孩),但是由于计划生育罚款和其他惩罚以及养育成本的提高,使得“超生”非常昂贵。并且随着胎次的增加,罚款数额也增加。这就使得偏爱男孩的“超生”者必须提高“效率”。要是没有计划生育的罚款和惩罚,人们完全可以用这个成本多养育一两个孩子。

中国2006年社会发展水平(人类发展指数为0.78)相当于韩国1985年的水平,一方面意味着中国现在即便停止计划生育,生育率也只能在1.7左右,另外也意味着中国除了计划生育引起出生性别比失衡外,今后还将会因为抚养成本过高而加重性别比失衡,如不及时治理将会日益严重。

这里就出现一个悖论:要是中国性别比过高是因为计划生育的话,就应该停止计划生育;要是不是因为计划生育,而因为抚养成本过高,那么中国性别比高于韩国1990年的水平,停止计划生育之后生育率应该低于韩国的1990年的1.59,现在也应该停止计划生育。
水过。



:victory:
嘿嘿!现在网上天天在攻击计划生育,真是饱饭吃多了撑着了!
我也挺纳闷的,如果这是因为很多人有生育多胎的打算,倒也可以理解.可问题是现在主要到婚龄的都是独生子女,而按照我国的法律,夫妻双方是独生子女的,允许生两个啊?
现在是小部分人生的起也养的起,部分人是养的起却不想生,大部分人是生不起也养不起!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家立业要花多少钱!父母要付出多少心血!谁吃饱了撑的放着好日子不过非弄一堆孩子养?
老家新生代的男女比例失调达到惊人!有个一年级班上男女比例是20比3。真担心这些小家伙以后的终生大事!他们父母一般怀孩子到一定月份就去医院检测,是公的留下。是母的打掉继续回家生。
即使没有计划生育,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农村的父母也不是生一堆就养一堆,照样 “是公的留下,是母的打掉继续回家生”。
女儿出嫁,分田时不算的,所以打掉是合理选择。

至于后代,就为他们父母的选择买单吧。
  主要原因是农村现实导致长辈的观念错位。在农村,没有男丁,容易受到欺负,所以中国历来有溺死女婴的习俗。
原帖由 八宝山老妖 于 2007-7-11 00:46 发表
我也挺纳闷的,如果这是因为很多人有生育多胎的打算,倒也可以理解.可问题是现在主要到婚龄的都是独生子女,而按照我国的法律,夫妻双方是独生子女的,允许生两个啊?


目前比例失调不是目前的婚育龄人口造成的,他们的孩子还没生出多少呢。
]]
低能的说法,事实是有计划生育会出现低人口基数的性别比例失调,没有计划生育,以现在的生育成本计算,肯定会出现高人口基数的性别比例失调
农村养儿防老是很现实的事情。保障没有,老了怎么办???
实话!在广大农民兄弟看来老了没有儿孙养老是不行的,只有解决了农村人口的养老、医疗问题才可能出现男女平等的问题。
  还有,在农村,女孩子如果不能够享受更多的优惠,总是被欺压,生女孩子就没有什么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