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权、经济利益和大国地位,需要显示人民海军在世界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22:29:50
建军80周年将要来临,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新型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和潜艇相继服役;新型“飞豹”歼击轰炸机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第一支舰载机部队正式编入海军航空兵序列;海军陆战队员在48国驻华武官前一展身手;海军吨位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补给船正式投入部队使用;一批新型导弹和电子战系统已经成为部队的主要装备;一批上天能驾机,下海能操舰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步入海军指挥员岗位,一批博士、硕士活跃在海军战斗力建设的前沿……

  中国海军作为维护国家海上方向利益的核心力量,必须紧紧把握国家安全与发展对海军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战略需求,不仅要切实履行好保卫国家海上安全,实现祖国统一,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任务,还要肩负起确保国家海上方向的发展利益,保障国家海洋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战略使命。但是,中国海军维护国家海上方向利益的方式,是不同于近代以来西方强国靠从海上进行对外侵略扩张这一传统模式的。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中国海军的未来发展也始终是建立在“积极防御”战略基础之上的,其目的是为了有能力保卫自己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敌国的侵犯和威胁,绝不会给其他国家造成威胁。海军是国家武装力量中惟一能在和平时期越出本国主权范围,进行较大规模活动的战略军种,这一特点使中国海军能够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非战争手段,为中国的崛起营造有利的战略环境。事实上,我国海上方向的利益从内容上看,不仅表现在军事领域,还表现在政治、外交、经济、环境、信息等诸多领域,各领域之间互相交叉、融合。维护这些利益,不能单纯依赖一种手段,只有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才能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

  海军是高技术密集的军种,其装备技术几乎涉及所有现代高科技领域,对国家经济实力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依赖极大。因此,中国海军实现跨越发展,不能单凭海军自己的力量,而必须借重其它军兵种的技术力量与科研成果;不能单凭军队自己的力量,而必须依托国家的整体科技力量与资源,进行重点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的攻关;不能仅仅依托国内科技发展,还必须瞄准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利用世界技术市场和有益的国外经验,提高研制的起点。

人民海军应该是我们的海上骄傲!
我国的发展要依靠海洋,我们要有能力保卫好我们的海上利益!!
免受他国的挑衅与侵犯,海军重任在肩!!!
建军80周年将要来临,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新型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和潜艇相继服役;新型“飞豹”歼击轰炸机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第一支舰载机部队正式编入海军航空兵序列;海军陆战队员在48国驻华武官前一展身手;海军吨位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补给船正式投入部队使用;一批新型导弹和电子战系统已经成为部队的主要装备;一批上天能驾机,下海能操舰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步入海军指挥员岗位,一批博士、硕士活跃在海军战斗力建设的前沿……

  中国海军作为维护国家海上方向利益的核心力量,必须紧紧把握国家安全与发展对海军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战略需求,不仅要切实履行好保卫国家海上安全,实现祖国统一,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任务,还要肩负起确保国家海上方向的发展利益,保障国家海洋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战略使命。但是,中国海军维护国家海上方向利益的方式,是不同于近代以来西方强国靠从海上进行对外侵略扩张这一传统模式的。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中国海军的未来发展也始终是建立在“积极防御”战略基础之上的,其目的是为了有能力保卫自己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敌国的侵犯和威胁,绝不会给其他国家造成威胁。海军是国家武装力量中惟一能在和平时期越出本国主权范围,进行较大规模活动的战略军种,这一特点使中国海军能够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非战争手段,为中国的崛起营造有利的战略环境。事实上,我国海上方向的利益从内容上看,不仅表现在军事领域,还表现在政治、外交、经济、环境、信息等诸多领域,各领域之间互相交叉、融合。维护这些利益,不能单纯依赖一种手段,只有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才能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

  海军是高技术密集的军种,其装备技术几乎涉及所有现代高科技领域,对国家经济实力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依赖极大。因此,中国海军实现跨越发展,不能单凭海军自己的力量,而必须借重其它军兵种的技术力量与科研成果;不能单凭军队自己的力量,而必须依托国家的整体科技力量与资源,进行重点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的攻关;不能仅仅依托国内科技发展,还必须瞄准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利用世界技术市场和有益的国外经验,提高研制的起点。

人民海军应该是我们的海上骄傲!
我国的发展要依靠海洋,我们要有能力保卫好我们的海上利益!!
免受他国的挑衅与侵犯,海军重任在肩!!!
我国海洋防卫的历史进程
  我国历史上在海防建设问题上有着沉痛的教训,但在海洋防卫思想方面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国际局势十分复杂的今天,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加强海防建设、制定新时期海防战略大有裨益。
    古代中国一直将海洋作为国防的天然屏障。宋、元以前,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从未受到过来自海上的威胁。到了明初,倭寇不断从海上入侵,海防问题开始突出起来。因此,明朝初期的国防战略中开始有了海防的地位。明朝初期,政府针对倭寇骚扰增多的情况,采取了有力措施来强化海防。除修造战船、改进战船性能外,还在沿海地区设置卫和所。卫、所是海军的基层编制。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沿海共设卫54处,每卫由5个千户所编成,配船100艘,编士兵5000余名。这样,在绵延数千里的沿海地带,构成了点线结合、水陆兼顾的防御体系,使海防得到空前的巩固。但是,明朝初期的这种战略思想,并未得到始终贯彻。朝廷中长期存在着"剿抚之争"和"水陆之争"。在明朝统治的260多年间,倭寇侵掠攻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的事件从未中断过。为防止倭寇的严重侵袭,朝廷在加强海防的同时,颁布了禁海令,其初衷是为了制止大陆不法之徒与海上倭寇勾结,且仅对民间海禁而不对官方海禁。中国"海禁"的时期,正是世界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时期。从明朝到清朝,漫长的4个世纪的封闭与锁国,造成了中国与西方物质文明的巨大落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逐渐形成了为防御而防御的海防思想。
    在明朝实行海禁、加强海防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空前发达,远远高出欧洲水平。郑和7次下西洋,正处于明朝海禁之时。为郑和出海准备的大型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最大排水量达14000吨、载重量达7000吨,9桅12帆,每船可容纳官兵500人。郑和的船队在28年间连续出海7次,最短的历时12个月,最长的达29个月,船队规模达到200艘,载人2.7万~2.8万人,其足迹遍及南海、爪哇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及其沿岸国家和地区达35处;发明并运用"牵星板"进行天文导航,绘制出世界上第一部远洋海图"郑和航海图",创下世界上首次跨洋航行的记录,成为人类航海史之创举。郑和船队在15世纪上半叶进行的大规模历史性远航,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是15世纪和16世纪的西方所无法比拟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于1492年率船3艘、船员90人横渡了大西洋,比郑和晚了80多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于1497年率船4艘、船员140人绕过非洲好望角,比郑和晚了近百年;葡萄牙另一位航海家麦哲伦于1519-1521年率船5艘、船员265人完成环球航行,则比郑和晚了1个多世纪。
    可惜的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大明王朝的威德,正像《明书》和《西洋番国志》上所说的那样:"通西南海道朝贡,宣德化而柔远人。"既没有对朝廷的禁海政策有任何的冲击,也没有对中国海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任何直接的影响,而只是海禁背景下的一次孤立的历史事件。
    英国学者杰弗里·蒂尔对此评论道,中国帝国的情况特别有趣。中国肯定具备从事海洋事业的能力,他们很早就使用十字测高杆和磁罗盘,这些仪器后来才成为欧洲舰船上的常规器件。早在15世纪的明朝统治时期,他们就派出过很大的海上远征舰队,驶往印度洋和其他地方。他们可以合乎情理地被看成是"世界上最强的海上实力"。但是,中国的海上实力是为了永世长存而过分矫揉造做出来的。这个最好的海上实力范例不是来自社会的、地理的或经济的环境,而是一名宫内太监为了赞美他所侍奉的朝廷而提出的政治幻想。他在海上所从事的努力,除从国外搜集珍禽异兽之外,没有给中国社会带来明显的影响。所以,随后的400年,中国当局实际上都在回避国际贸易和国际接触,除非是出于恩惠和宠爱而对十分尊敬的外国人做出偶然的让步。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不是海上实力的代表,而是海上实力的受害者。
    400年的海禁和中国封建王朝的腐败统治使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英、俄、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以武力侵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舰炮的轰鸣,首先惊醒了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行径中认识到海防之重要,看到了差距之所在,也提出了救国救民之道。林则徐、魏源便是这批知识分子中的两位代表人物。
    林则徐主张用海关银两"制炮造船","必求极利极坚",秘密购置了西洋船只与火炮,新建和改装包括虎门要塞在内的各地炮台,使岸炮增至300余门,还主持了改造民船、改进船炮技术的事务。魏源整理出版了《海国图志》,着重叙述世界各国的地理分布和历史政情,介绍世界海洋斗争史实,探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之道,阐明保卫海防的重要意义。魏源指出,今后对中国的威胁将主要来自东南沿海,必须建立强大的水师和海防设施。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重视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以求发展海军和控制海洋。他曾设想应用250万两白银,建立起一支拥有100艘战舰和3万名壮士的中国海军。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提出的近代海权理论,不仅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和军事工业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对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也有积极作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中国现代工业和发展海军。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海军建设进入全盛时期。1888年,北洋舰队已拥有铁甲船(主力舰)、快船(巡洋舰)、碰船(炮艇)、运船、通讯船、鱼雷艇等25艘,大致配套,总吨位超过5万吨;再加上南洋舰队、福建舰队和广东舰队拥有的近百艘舰船,海军舰船总吨位超过8万吨,跨进世界海军大国的行列。据1891年的普鲁士《海军年鉴》记载,中国当时拥有战舰数为世界第11位,与美国、日本大体相当。然而,严酷的历史事实是,中日甲午海战使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甲午之耻,除了清王朝政治腐败是根本原因外,在军事方面也有着极其深刻的教训。诸如在夺取和保持制海权、海军的战略运用、海军协同和陆海协同、战略战役指挥以及海军建设等方面,均有许多败笔。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孙中山发出了"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的海权救国的呐喊,但限于当时的 社会条件,这一思想并未付诸实践。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认识到海防对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于1953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为了肃清海匪的骚扰,保障海道运输的安全;为了准备力量于适当时机收复台湾,最后统一全部国土;为了准备力量,反对帝国主义从海上来的侵略,我们必须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根据工业发展的情况和财政的情况,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一指示指明了我国海军建设的目标。20世纪50年代,海军在物资不充足、技术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受苏联"元老学派"影响,形成了"沿岸防御"的海军战略指导思想。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之下,通过几年的发展,海军建设和运用取得明显成果。到1956年,从控制海洋的综合作战能力角度来说,已经实现了由"沿岸型"海军向"近岸型"海军的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决定,使海军的全面建设出现蓬勃生机。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海军基本上是防御,面对霸权主义强大的海军,没有适当的力量不行。这个力量要顶用。1985年12月,当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同志提出了"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大大加快了人民海军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按日本学者平可夫的话说,进入80年代,中国海军加快装备现代化,其速度超过了陆军和空军,已走上一条从近海防御向远洋海军迈进的路子。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及国际军事格局的变迁,国家利益从未像今天这样超越有形的领土边界,对资源和国家海上安全边界的保障需求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显得如此迫切,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以武备为保障和平的基础,确保尽可能平等地参与这一过程。
21世纪我国海洋防卫战略构想 ZT
  (一)海洋防卫战略目标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提高军队素质,增强国防实力。……要高度重视国防科学技术研究,把武器装备的发展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集中力量有重点地加强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研制手段的更新改造,优先发展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所需的武器装备,提高国防装备现代化水平。
  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我国新时期海防建设的目标是:到2015年,我国海洋国防力量明显增强,海防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在中国海具有较高的防御能力和较强的海上威慑力。到203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海防战略体系基本建成,我国的海防军事实力和海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区域性海洋军事强国之列。到2045年,海洋国防实现现代化,中国步入世界海洋军事强国之列。
  (二)新时期海防建设的原则
  笔者认为:
  第一,防御性原则。防御性原则是我国海防建设的重要战略原则。我国的海军建设旨在保护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为国内经济的发展争取和平的环境。中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将任何国家视为潜在的敌人,除他国对我国进行侵略外,中国不对任何国家使用武力。
  第二,不结盟原则。不结盟原则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国不与任何大国结盟(可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搞面向21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建设和拥有一支独立自主的强大的人民海军。
  第三,不对抗原则。中国一贯反对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我们需要坚强的海防力量,绝不是用来搞军事对抗的,相反是用来制约某些国家的军事对抗的。在国际形势仍然复杂的今天,坚强的海防力量和不搞军事对抗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不搞军事对抗是前提和条件,坚强的海防力量是基础和保障。
  第四,平衡性原则。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制约世界的平衡力量正逐步加强和增多。世界的和平来之不易,同样,保持这种和平的局面更不容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之所以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主要就是因为世界和平力量迅速增长,尤其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成为抑制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保持世界战略力量平衡,维护国际局势的和平稳定"是我国的基本战略方针。然而,当今世界在和平的主流之下,依然存在着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存在着军事冲突和战争的潜流,我国周边环境尤其是海洋方面也潜伏着各种复杂的问题与矛盾。为了维护我国的主权以及环太平洋地区的和平,我国必须加强海军建设,提高威慑力,以保持军事平衡。
  第五,现实性与超前性统一的原则。所谓海军建设现实性,就是在近几十年内,为了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必须提高已有的各类兵种的质量和增加海军兵种的数量,完善已有的军事装备,加快研制新的军事装备。所谓超前性,就是充分估计世界范围内海军的发展趋势,适当地更新、补充兵种和军事装备。例如,有的国家已经研制出超航空母舰的海军装备,就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我国在海军建设方面,不应该总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而应该依靠高科技,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做到现实性和超前性的有机统一。
  第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我国海军装备和技术与世界海军强国尚有很大差距,要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尚不能实现。在近期内,应根据我国海军的实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选择地发展几项海军高科技和新型武器装备,使我国海军有几件拿手的"硬件",在世界海洋军事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  (三)海洋防卫战略调整方向
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使国防线大幅度地向海洋深处推进,海上军事斗争在新时期军事斗争中的地位突出,海军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我国与日、韩由隔海相望转变为海疆相连,这样不但可能使中日的钓鱼岛主权之争激化,而且可能使有反华倾向的"美日韩军事同盟"直接构成对我国的军事威胁。各国海上防御范围的扩大,使海上军事斗争在保卫国家安全方面的作用加大。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则成为海军和平时期的神圣使命,这对传统海防与国防观念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建国后,由于我国面临的周边环境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国家军事力量的格局始终是陆军在三军中占主导地位,国防长期以北部陆防为主,形成以陆为主,海、空辅从的格局。"冷战"结束后,陆上周边环境明显缓和,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海洋战略地位升高,随着国家管辖海域的扩大,使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斗争成为与周边国家(地区)海洋争夺的焦点,斗争趋于复杂化、国际化。我们必须从中国海的实际出发来调整国防力量格局,保护国家海防安全、海洋权益和现代化建设。
  新时期我国海洋防御战略的重点,笔者建议应由传统的以陆为主,海、空辅从的格局,调整为海陆并举,重点发展海、空军,走中国特色的精兵强国之路。海防区域由近岸防御转向中国海防御,增加海、空军投入比重。加大海、空军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力度,以期尽快提高海、空军的海上实力和高科技水平,争取在21世纪30年代使我国海、空军跨入世界现代化海、空军强国之列。
  在海防力量的布局上,加速建设海、陆、空立体海防体系。在加强海军力量的同时,应相应调整海防力量布局,科学部署海防武装力量,打赢中国海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更好地维护国家海防安全和海洋利益。假如国家设海洋战区,辖三个海上战区,即黄渤海战区、东海战区和南海战区,每个战区可统辖一个舰队(水面舰艇和潜艇),一个海上航空兵纵队,一个岸防部队和一个海军陆战队。战时可调动指挥沿海辖区空军和野战部队、守岛部队、沿岸军分区协同作战,调动并指挥海洋监察总队(准军事化,和平时期主要从事海洋综合管理)、海军预备役部队和渔商船队(民兵组织)协同作战,从而形成海、陆、空,军、政、民立体海防体系,在祖国的万里海疆筑起一道御敌于海防线(指专属经济区边缘)之外的海上万里长城。
  五、加强海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  (一)制定21世纪中国海洋防卫战略
  海洋防卫战略是国家海洋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相对和平的条件下,对海洋国防力量总体建设的筹划和指导。海洋防卫战略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海防领导体制、常备海军建设、海防武器装备、海防后备力量动员、海防科技与教育、海防工程设施、海防立法和海防理论研究等。常备海军建设是其主体部分。我国海军的任务与国家利益直接相关,活动范围从近岸发展到近海,有时还进入大洋(如参加卫星发射,南极考察及海军编队出访等),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大为增加。因此,在客观上需要从战略角度来筹划和指导海军活动及海军建设,制定好适合中国国情的海洋防卫战略。这对于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抵御来自海上的侵略、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维护世界和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  (二)建设中国的航空母舰舰队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大量事实说明,航空母舰是夺取海上战场和濒海陆地战场制空权和制海权的重要工具,是一个国家海军力量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愈来愈小,然而许多局部冲突在海上频繁发生。要对付威胁中国安全的海上局部冲突,没有一支能掌握战区制海、制空权的海上力量是不行的。而航空母舰与陆基战略核导弹、战略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一起,成为显示国家实力、实施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力量。现在全世界有16个国家共拥有40艘各种类型的航空母舰,我国周边的美、俄、印、泰都有航空母舰。我国海上军事力量不强大,就摆脱不掉被动挨打的局面,不要说维护世界和平,就是保护南海群岛也很难做到。防御战略是我国的既定方针,为此,笔者建议我国可以建造数艘航空母舰,发展具有领先水平的核潜艇舰队,其目的是为了增强海防实力和军事威慑力,也是为了祖国的主权统一和维护中国海的和平。
    (三)发展军事高科技,实现海军装备现代化
  未来世界海军的竞争就是高科技的较量。目前,我国海军第二代核潜艇、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常规舰艇等作战指挥自动化程度、电子对抗能力大大提高,但尚不能满足维护海洋权益的需要,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军事自动化程度,还有很大差距。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空无人侦察机、地面控制中心和电子战,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他们正在研制的军用机器人、超声波武器等,威力更大。要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快高性能武器的研制、开发,使我国海军早日跨入现代化军队之列。
  经济是军事建设的后盾,当代海军建设是建立在军事高科技之上的,无论是军事装备的研制,还是军事人才的培训,都急需雄厚的资金和经济实力作支撑。为了较快地建设我国的海军,国家应该制定新的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除增加国防投入外,笔者建议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征集海军建设特别税,征集海军建设基金,多渠道地为我国海防事业筹措资金。
  (四)进一步优化海军结构
  我国海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包括水面舰艇、潜艇、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兵、海军陆战队等诸兵种的劲旅,为禁毒缉私、保卫海洋运输和海上领空做出了贡献。但是其内部结构还不够合理,海军力量有待加强,既要发展海军规模,又要提高海军人员素质。
  除正规海军部队外,要建立包括海洋监察总队、海岸民兵组织等在内的辅助队伍。海洋 监察总队不必划归海军,其主要任务是巡逻警戒、保护海洋权益和海洋环境、缉私禁毒、管理海上交通等。这支队伍具有警察和海军的双重性质。战时,海洋监察总队可作为一个战略后备队,执行近海反潜、护航、保卫港口和设施等任务。海岸民兵组织具有兵民合一的性质,更适用于我国的海洋防御。我国有30余万艘机动渔轮和庞大的民用海运船队,这是海军建设上的重要后备力量。沿海公民和海岛居民,可通过必要的军事训练,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保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保护一方平安,一旦战争发生,还可以配合正规部队保卫海防。另外,我国还要建立一支军民结合的远洋运输商船队,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海洋货物运输,发展对外贸易,但平时也要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以作为海军的一个辅助成分。商船人员可以到海军军营中进行培训,了解部队战术和武器使用的一般方法以及军用物资运送的各种要求。当海上出现战争时,船队就成为海军舰队的后备力量。
  (五)努力提高海军官兵的现代化素质
  海军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和物的质量以及两者结合的水平。人的质量是军队质量的决定因素,武器质量是军队质量的重要因素,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海军的现代化,不仅要实现海军装备的现代化,而且要实现海军人员素质的现代化。目前,我国海军与一些军事强国相比,或者以高、中等水平的现代化战争来衡量,我们的素质仍有很大差距。海军官兵现代化素质不仅包括政治觉悟,还包括知识、技 能、智能和体能。加强海军官兵的素质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贞不渝的爱国心。爱国主义是军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在当前市场经济利益考验和现代战争的生死考验面前,尤其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顽强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的精神。现代战争中武器的杀伤力大大增强,战争的残酷性远非过去的战争所能比拟,这就更需要坚强的意志、敢打敢拼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三是先进的思想观念。军人的观念是实现军人素质现代化的关键之一。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有竞争观念、信息观念和先进的军事作战观念。四是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现代海军已成为知识高度密集的部门,知识化、专业化、技术化程度大大提高。因此要加强海军高等院校建设,培养大批职业技师和高等军事人才,并加大在职培训,使海军官兵掌握一系列现代先进科技知识,掌握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理论,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  (六)加强海军军事设施建设
  海军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核心力量,海军力量是由舰队、基地、补给舰队3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其中,舰队和基地建设更具有战略意义。没有舰队,海军不能拥有战斗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基地是舰队的根据地,是军舰的停泊处和能量的补给地。没有基地,海军就不能立足和延续,无法保持持久的战斗力。要建立高效、综合的海军后勤技术保障体系。高技术条件下的海军后勤技术保障有许多新的特点,如保障 项目多、数量大、保障力量密集、技术保障地位突出等。要调整后勤部署,突出重点方向,改革保障方式,力求岸港保障与海上机动保障相结合,提高后勤快速反应能力。
  (七)加强海军理论研究,不断提高海军的政策理论水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将对海军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次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战略层次上,对海军的战略地位以及海军的非战争运用等有重大影响;在战役层次上,对海上封锁战役、登陆战役和海上联合战役有重大影响;在战术层次上,对海军舰艇、飞机在不同法律地位的海域的战术使用问题上有重大影响。新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海军活动的区域扩大了,执行任务增多了,与国外商船和军舰的接触或进行其他国际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了。海军不仅在我近海海域,还要在域外执行护渔、护航、海军外交等任务。未来海上斗争将需要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在公平或友好的形式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尤其在远洋非战争运用方面更是如此。比如登临检查权,这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军舰的一种特权,如果没有根据地贸然行使这种权力,会给国家造成被动。再如协助海关缉私时,应遵循在领海和毗连区之内实施的原则,如果行使紧追权,也只能追至公海,而不准进入第三国领海。海洋形势的变化,要求海军全体官兵树立新的海洋防卫观念,对海防的职能和内涵观念要更新,对海防的地域和空间观念要更新,对海防从属陆防以及海防的时效观念要更新。在新的挑战面前,只有加强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学习和海军理论的研究,提高海军官兵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才能提高处置各种突发及涉外事件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海军的战斗力,在未来海上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顶!!!
海洋!!!我们来了!!!
为了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我们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
航母----中国打造“蓝水”海军的核心和象征

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需要锻造一支强大的、确保随时有效执行任务的海军队伍”,是实施中国海权战略的号令。

  中国发展海权战略,是为适应经济向海洋贸易形态转型,中国建造航母,是打造“蓝水”海军的核心和象征,也是一个大国之正当所为。

中国军方将领在今年两会期间公开谈论中国研制航母,指一切进展顺利,有可能在2010年前完成,终于解开了盛传多年的中国航母之谜。中国官方随即表示:“中国拥有广阔的海疆,保卫国家海上安全,维护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是中国军队的神圣职责。”

  海权标志一个国家运用军事力量控制海洋的能力,中国海年由近岸、近海防御型向远洋攻防型转变,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国崛起须掌海权

  中国经济正处于由自给自足的“内向型”结构向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海外贸易已成为中国的主要经济结构,中国经济发展日益依赖于“海上生命线”以及远离本土的海外贸易区域的稳定。中国的国家利益与20年前相比,已变得更复杂、更多元化。作为全球第二贸易大国,中国每年的对外贸易占闰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六成。

  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1.45亿吨,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同时在石油消费方面也仅次于美国。未来15年,中国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增长会更加明显,预计到2020年,石油需求量为3.6~4.3亿吨,而国内产量只能保证2亿吨。此外,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目前已经达到万亿美元的规模,2006年的进出口总额更高居世界第一三。大规模的对外贸易额在使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经济对外依赖的程度。

  运用军事力量实现对海洋的控制,保障本闰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已成为大国的发展所需,亦是大国实力的标志。

  小型舰队难以远征海权是一个国家运用军事力量对海洋的控制能力,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海军的强弱,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需要锻造一支强大的、确保随时有效执行任务的海军队伍”,是实施中国海权战略的号令。

  日前中国海军在世界的地位究竟如何 国际军事界一般认为,中国海军目前尚以中小型舰艇为主,缺乏适宜远洋部署的大型舰只,其实力应排在第七名比较合适,这与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的排名基本符合。

  中国海军由潜艇、水面舰艇、海军航空兵、岸防部队和海军陆战队以及各种保障部队组成,《简氏防务周刊》2002年的资料介绍,中国海军拥有各类舰艇600多艘,其中100余艘为潜艇、驱逐舰、护卫舰等主力舰艇,总吨位约130万吨。虽在舰艇数是上仅次于美、俄海军,位居世界第三,但在质量上比英国和法国海军都落后,由于没有航空母舰和巡洋舰等大型舰只,加上防空与反潜能力薄弱,海卜补给和空中加油问题很大。与先进国家海军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美国前任国防部军事战术专家洛克非斯认为,中国海军日前在亚洲地区具有相当实力,中国潜艇封锁战理念运用十分纯熟,但是远征陆战作战思路还比较保守。虽然中国海军的潜艇部队战斗力显著,但目前其水面舰队的地区外战斗能力尚显不足,除了4艘从俄罗斯引进满载排水量近8000吨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以及刚刚成型的2艘“兰州”级驱逐舰外,根本没有能在己方陆基空中力量防区外为自己的两栖部队提供支援的水面战舰。中国海军缺乏足够多的区域防空战舰以帮助舰队抵御敌方飞机或反舰导弹的攻击。

  英国海军分析家杜宁则认为:“中国海军现有三个舰队,目前的计划就是希望在台湾海峡和有争议的南沙群岛获得真正有效的作战能力。但要获得这种能力,中国海军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缺乏有效的海上制空能力,难以在战时为舰队提供可靠的保护。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中国是否要建造航空母舰——真正‘蓝水’海军的核心和象征。”

  中国经济急速发展,保护本国对外贸易,保障战略物资海上运输线安全的重任自然落在海年肩上。

  “蓝水”海军催生航母

  中国是一个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海洋大国,但闷前海岸防卫能力仅限于第一岛链以内,为应对急剧转变的战争模式和战争形态,中国的国土防御策略必须将国防战略的视角覆盖本国利益所在的所有领域和地域。中国对外贸易,绝大部分都是依靠海上运输,海上航线的安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任何主要海上通道的阻断都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打击。但是,中国日前有限的海军力量,尚难确保从中东和非洲运回中国的石油天然气船只万无一失,能源安全操控在美国等海权大国手中的现实,令国人不安。

  发展“蓝水”海军,作为中国海权战略的第一步,已使这种令国人尴尬的情况有所改变,中国海军编队多次出访太平洋彼岸的国家,展示了步入现代化行列的中国海军新姿,但与大国掌控海权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因此,北京决定打造航母战斗群,并将之部署在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这条中国经济生命线卜,靠自己的海上军事实力来保护自己的海上供应线,也成了当务之急。

  虽然中国海军的战略任务与美同海军控制全球海权和南海向陆攻击的任务不同,航空母舰在中国军事战略中的地位并不十分重要,但是国家海洋战略和全球利益却确实需要它。航空母舰除了可以用来保护国家的海卜交通线、能源补给线,还由于它的海上浮动机场功能而获得无限制空权;航母不但在战时可以发挥海上基地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延伸国家的影响力。在外交上,航母更具备仅次于核的威慑功能。
中国海防史研究述评

随着中国海洋意识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海防的认识越来越趋向深入。但对中国海防史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整个海防发展历史缺乏系统理性的思考。在人们走进海洋世纪后,对过去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海防发展的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并籍以了解过去,展望新的研究发展趋势,无论是对今天的海防建设和发展,还是对确立二十一世纪国家海防战略,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海防与中国海防史研究概述
   
中国是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全长1.84万多公里,加上岛屿岸线,海岸线总长达3.2万多公里,仅次于苏联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是世界上岛屿众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海洋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拥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约6900多个,岛岸线总长1.4万公里,群岛和列岛有50多个,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①]海域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国土,而且是一个国家的国防前哨和门户,在防止外部敌人从海上入侵、保卫国家领土和海洋主权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祖国的海岛是大陆的门户、海防的前哨,台湾岛和海南岛是祖国东南海疆的“双目”,长山、庙岛、舟山、万山四大群岛是坚固的海上屏障。南海的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是华南的海防前哨,它对于巩固海防和维护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陆的东面和南面为中国海区所环绕,而台湾省东岸邻接太平洋。中国海区是一个向东南凸出的弧形水域。海区周围有朝鲜、日本等十国,是西太平洋海上的重要交通线,是沟通太平洋、印度洋和联系亚洲、非洲、欧洲的海上要道,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屏障。
进入21世纪,围绕国际海洋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海洋权益的分享而展开的国际海洋斗争越来越突出,形势越来越复杂,我国的海洋权益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存在着资源被掠夺,岛屿被侵占,划界有争议,海洋国土被分割以及多元化威胁的局面。有些国家企图从海洋上分割中国的海洋权益,并且最终形成围堵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态势。我国有3个海区与邻国在权益上有争议,其中最复杂的是南海,有些国家力图把南沙问题国际化,并多次提出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南沙问题;另外,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日本不顾我国政府关于钓鱼岛主权问题的严正立场,设立灯塔,驱逐我渔民,企图造成既成事实。根据《公约》有关岛屿的规定,这将对我海域划界造成不利。[②]
随着人们的海防意识进一步增强,关于海防问题的学术研究也比以前兴盛起来。海防史的研究,对于加强海防理论研究,提高国民海防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中国海防史的目的,就在于正确认识我国海防面临的形势,思考新中国以来的海防建设与发展状况,研究中国的海防忧患意识和对世界各国在建设海防事业中正反两方面的批判和吸纳,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海防建设的新特点,掌握我国海防战略发展的线索和规律,并且运用海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指导我们今天的海防建设。通过研究中国海防史,有助于树立海洋国际法则观念,使人们从历史的角度寻找法理依据,为解决海洋争端提供第一手资料,这是保障我们国家二十一世纪海洋领土安全的大事。
目前,中国海防史研究关注的方面越来越多,但由于受制于学识与条件,所收集难免遗珠,笔者仅就近几年来学术界研究的部分成果作大概了解。当前所看到的中国海防史专著《中国人民保卫海疆斗争史》(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可以说是中国国内研究中国海防史最早的—部著作;另外,还有一部鲍中行著《中国海防的反思——近代帝国主义从海上入侵史》(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005年10月,海洋出版社出版杨金森、范中义著《中国海防史》(上、下册),该书主要讲述了明清两朝的海防历史,上册讲述了朱元璋建立的海防防御体系、永乐至正德和嘉靖年间的海防,到清朝前期的海防建设、清朝前期的海防思想、收复和统一台湾以及俄国和英国的早期入侵;下册讲述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海防斗争开始,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海防斗争、甲午战争时期的海防斗争、列强瓜分中国与海防恢复计划,到清代后期的海防思想,内容详实、丰富。这是目前中国国内第一部以“中国海防史”命名的海防史专著,但从内容看,该著作应更确切地称为“明清海防史”。除此之外,史明星发表在《军事历史研究》上的《中国历代海防发展概览》(《军事历史研究》1992年第4期和1993年第1期分两期连载)比较概括地叙述了中国历代海防的发展状况。关于海防思想的研究是海防史研究中成果最多的,如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著《中国海防思想史》(海潮出版社1995年版)和刘中民著《近现代中国海防思想史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值得一提的是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王宏斌主要致力于清代海防思想和海防制度的研究,《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6月版)是其代表著作,作者从禁海思想渊源及其流变,陆基海防体制的形成与水师职责,战船修造制度与海上机动作战能力的丧失,海防地理等四个方面叙述清代前期海防的有关情况,填补了中国海防史研究中的空白。另外,王宏斌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已经于2004年6月结项,由商务印书馆承担出版,这是目前研究近代海防思想与制度中内容较详细的又一部专著。除此之外,李金强、刘义章、麦劲生合编《近代中国海防:军事与经济》(香港: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1999年版),从军事与经济的关系入手研究中国近代海防,收集了二十世纪许多研究成果;李金强、麦劲生、苏维初、丁新豹合编《我武维扬——近代中国海军史新论》(香港:香港海防博物馆编制2004年4月版)辑录二十六篇论文,探讨近代中国海防思想与人物、地区防卫、海防文献、海军建设和海军与外交等课题。旅居加拿大的北洋海军史著名学者王家俭教授著《洋员与北洋海防建设》(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通过对洋员参与北洋海防建设的史实分析指出:“李鸿章之聘用大批洋员从事国防与军事的现代化……实际上也是一咱国际间的合作与互利。”内容包括:十九世纪中叶中国的船炮改良运动、洋员与近代中国初期的军备革新、李鸿章与北洋海防建设、英员赫德与北洋海防、琅威理与北洋海军之训练、其他洋籍洋员与北洋海防的关系、德、法洋员与旅顺建港工程、德员汉纳根与北洋海防炮台工程、其他德籍洋员与北洋陆海军训练、美籍洋员与北洋海军的关系等。
从海权角度论述中国海防史的著作不少,如《海权与兴衰》(张 炜、许 华 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海权》(章士平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中华海权史论》(秦 天、霍小勇 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海洋 国家 海权》(陆儒德 海潮出版社 2000年版),《中国海权报告(古代、近代部分)》(张唏海 海潮出版社 2000年版),《海权论衡》(李明春 海洋出版社2004年2月版),《龙之第八次航海:中国追求海权史》([美]布鲁斯·斯旺森  马里兰1982年),《面对太平洋的反思——海洋意识与国防》(曹保健 郭富文 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海洋中国》(倪健中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等。立足于中国现代海上地缘关系问题的著作,如鞠海龙著《中国海上地缘安全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2004年12月版)将海权战略和陆权战略相结合,在坚持积极防御战略的前提下,实现中国对海洋的平等发展权,为中国从陆地国家迈向海洋国家进行战略设计是该书的主要内容;张文木著《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版),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海权的关系出发,论述了中国海权、制海权与大国兴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海权等国家安全问题。
进入新的世纪之后,中国学者研究中国海洋与海防的著作不断涌现。2004年6月,一套被中国海洋学家评价为“中国海洋战略研究集大成之作,填补了中国海洋战略整体研究空白”的理论研究丛书——《王诗成海洋强国丛书》由中国国家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丛书包括《建设海上中国纵横谈》、《龙,将从海上腾飞——21世纪海洋战略构思》、《海洋强国论》、《蓝色的挑战——海洋国家利益战略思考》四部专著。该丛书涉及中国海防史从古到今诸方面的内容,对发展中国的海防事业具有较大的启迪、指导作用,对政府决策有重要咨询参考价值,是难得的提高民族海洋意识的教科书。2005年2月,海潮出版社组织军内外39位专家历时3年精心策划编写而成,全面展示人民海军发展壮大历程和当代世界海洋争夺格局,系统介绍海军与军事相关知识的《海洋与军事》系列丛书由海潮出版社出版发行。包括《中华民族与海洋》、《海洋世界大观》、《海军纵横谈》、《21世纪外国海军》、《海军兵种史话》、《海洋历险》、《决战大洋》、《海洋文化》、《蓝色冰点》共9套32册,内容涵盖海洋各个领域,在海防方面,既有对海防历史的回顾,也有对当今海防形势的分析,还有对未来海防建设与发展的展望,融入了各位作者对海防问题多年的研究成果与独到深刻的见解。
其它有关海防史内容的著作如陈书麟的《中华民国海军通史》(海潮出版社1993年2月版),吴杰章、苏小东、程志发主编《中国近代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张 墨、 程嘉禾著《中国近代海军史略》(海军出版社1989年版),胡立人、王振华主编《中国近代海军史》(大连出版社1990年版),姜 鸣著《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张铁牛著《中国古代海军史》(八一出版社1985年版),海军司令部《近代中国海军》编辑部编著《近代中国海军》(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戚其章著《晚清海军兴衰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军事通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厦门大学历史系黄顺力著《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海洋与中国》丛书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12月版),杨筱憬《兵殁威海》(学苑出版社 2000年版),郑彭年《甲午悲歌:北洋水师的覆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张承钧《誓不臣倭:***人民抗日史》(台海出版社 2002年版),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传标编纂的《中国近代海军职官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
造舆论啊;P :D
没啥说的,标题已经一语中的。。。


不像楼上yueying那个帖子,知识贫乏了。
典型的口号贴
简洁明了、观点鲜明,就是“口号”的特点
当然内容还是必要的,不过也不会象12楼说的那位那样糟糕
先顶一下,吃完中饭再慢慢看!: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