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台湾陆军概述--台湾当局眼中的“最后凭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8:05:07
台湾陆军主要作战部队可分为战斗部队和战斗支援部队。战斗部队是指直接参加作战的部队,包括步兵(含徒步、机械化和空降步兵)、装甲兵、骑兵(含乘马、乘车、装甲和空中骑兵),以火力与机动,杀伤或俘获敌人,夺取并控制地域。战斗支援部队是给战斗部队以作战支援之部队,包括炮兵(含野战、防空炮兵及导弹部队)、陆军航空兵、化学兵、工兵、通信兵、运输兵、宪兵及政战部队。

   国民党逃台之初,据统计陆军共有20个军部、57个师、4个装甲兵总队的番号,总兵力约50万人。50年来,陆军进行了10余次较大规模的整编,编制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实力不断增强。

   兵力整建简况

   与台湾军队战略的调整相适应,陆军兵力的发展演变也大致经历了“攻势战略”时期、“攻守一体”时期、“守势防卫”时期三个阶段。

   “攻势战略”时期

   这一时期陆军建设主要围绕“反攻大陆”进行整编,强调进攻能力,部队侧重加强“前瞻师”、“轻装师”及特种作战部队建设,以适应对大陆的攻势与山地作战。整个时期,陆军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整编。至1956年,陆军进行较大规模整编便有4次,从1950年的12个军部、40个步兵师和一个装甲旅,整编为2个军团部、6个军部、21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1个空降团,共约36万人,台军总兵力约为53万人。由于大量补充台籍新兵,使平均年龄有所下降,兵员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几次整编,建立了台陆军的基本框架和结构,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规模和基础(见图1)。

   1958年以后,又进行了2次整编,陆续将5个军部、15个步兵师改编为“前瞻军”(重装军)和“前瞻师”(重装师),其余1个军部和6个步兵师改编为轻装军和轻装师;仿照美国“特种部队”,成立了特种作战司令部及4个特种作战总队。60年代中期,又将1个“前瞻师”改编为陆战师,空降部队扩编为2个空降旅,同时成立了空降部队司令部。在大陆“文革”动乱之时,台军加紧了“反攻大陆”的军事准备。

   “攻守一体”时期

   70年代初期,台湾军事战略开始调整,由攻势转向侧重“防守”。为了适应防御作战需要,按照“建军备战同时并进原则”和“厉行精兵政策”,陆军开始了转折性第7次精简整编。先后将准备“反攻大陆”的14个“前瞻师”、6个轻装师和2个装甲师按甲、乙、丙三种类型进行改编,编成3个装甲步兵师(甲种师)、11年重装步兵师(乙种师)、6个轻装步兵师(丙种师)。后又撤销装甲步兵师,将其中2个师改编为4个装甲旅,另一个师改编为重装步兵师。预备师先后改编为重装预备师。特种作战司令部与空降部队司令部合并为空降特战司令部,下辖4个特战总队和2个空降旅。此次整编至1974年结束,使台军总兵力一度降至约48万人,陆军约29万人。

   1979年,中美建交,美军撤出台湾,美台“协防条约”废除,使台湾当局大为英恐慌,提出要“独立固守台湾”,“巩固地区防务部署,增强三军持续战力”。为此,1979~1980年陆军进行了第8次整编,将陆军训练作战发展司令部改编成军团部,使军团部由2个增至3个;将4个特战总队改编为宪兵部队;陆航指挥部划归空降特战司令部建制;将2个军团所属装骑团和12个重装师的战车营改编为2个装甲旅和4个战车群,使装甲旅增至6个;撤销“反共救国军”支队部,将驻宜兰的2个“反共救国军”大陆并入预备师。此次整编意在加强台岛防御力量,扩充兵力,以备大陆乘机攻台。至1982年,台军总兵力达到历史最高点,约56.1万人,陆军30万余人。此后,台军又开始推行“精兵”政策,重点整编陆军。1982、1989年又先后两次对陆军进行较大规模整编,先后成立了“莒光指挥部”和“花东防卫部”;合并了4个轻装步兵师;撤销了6个军部机关;使常备师增至13个,预备师由9个减为7个。迄1990年,台军总兵力约为51万人,其中陆军约28万人,编为3个军团部(第6、8、10军团部)、4个防卫部(金门、马祖、澎湖、花东防卫部)、2个指挥部(“莒光”、东引反共救国军指挥部)、2个兵种部(空降特战司令部、防空导弹指挥部)。作战部队计有2个机械化师、11个步兵师、7个预备师、6个步兵旅、2个空降旅、6个独立装甲旅、2个战车群、2个航空大队、8个步兵营、6个防空导弹营等单位(见图2)。

   “守势防卫”战略时期

   90年代初期,台军事战略开始调整,此时,台湾当局的政治目标和军事目标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军事上公开放弃了“反攻大陆”的军事目标;政治上违背“一个中国”原则,谋求“分裂分治”。

   1992年初,台湾当局首次公布了逃台后的第一版《国防报告书》,提出了要“建立一支有效吓阻战力”的新的建军目标。据此,是年底台军出台了“十年兵力整建计划”(1993.7.1~2003.6.30),拟分三个阶段对台军进行调整整编,精简重点为陆军。

   第一阶段(1993.7.1~1996.6.30),重点调整三军编制,提高编现比,使台军编制员额由49.8万人减至约46万人;

   第二阶段(1996.7.1~1999.6.30),主要调整军队组织体系,裁并军事院校,使台军减为45万人;

   第三阶段(1999.7.1~2003.6.30),主要简并参谋本部与三军总部,将非军事任务单位转移军外民营,健全军制结构,使台军兵力不超过40万人。

   该计划由海军出身的参谋总长刘和谦主持拟订,刘一贯坚持反对“大陆军主义”,并深得李登辉赞同,在其上任之初,便提出了“海上防卫、空中防卫、陆地防卫”的新作战指导思想,以代替以往“制空、制海为首要,反登陆决胜”的作战指导,变强调“岸滩决战”为“海空决战”。因此,“十年兵力整建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裁撤高层机构和三军发展计划失衡等原因,一直受到高级将领尤其是陆军系统的强烈抵制。

   1995年,陆军出身的蒋仲苓和罗本立接任“国防部长”与参谋总长后,根据“十年兵力整建计划”第一阶段执行情况,大陆对“台独”采取的军事威慑行动及台“防卫固守、有效吓阻”战略指导思想,于1996年底重新拟订了“国军军事组织及兵力调整规划案”,即“精实案”。

   该案在建军方向上,在强调三军平衡发展的同时,侧重加强陆军建设。军方当局拟用4年分三步推进,1997年7月1日开始实施,2001年6月30日完成,前两步各为1年,第三步为2年。

   第一步是“准备调适期”,各军种组织暂不调整,但采取“离退不补”的自然消化方式,逐渐降低现员;

   第二步是组织减并期,此间各军种精简员额1/3,总兵力降至43万人,各战斗、支援、及勤务保障部队满编率分别达到95%、90%和85%;

   第三步为“完成定编期”,各部队按新编制、新准则运作,满编率要达到100%,完成该计划。至时,台军总兵力40万人,其中陆军约20万人,占总兵力50%;海、空军各5.6万人,各占14%;联勤1.6万人,占5.75%;其余为军管区司令部(海巡防)、宪兵、“国防部”机关及其他部队等7.2万人。依“精实案”规划,至2001年,台军将精简将官25%,校官20%,尉官11%,士官10%(见图3)。

   当前实力及未来发展

   当前陆军主要编成为3个军团部(第6、8、10军团部)、4个防卫部(金门、马祖、澎湖、花东防卫部)、2个兵种部(航空特战司令部、防空飞弹指挥部)。主要作战部队有20个师(7个常备步兵师、1个其他步兵师、7个预备步兵师、3个动员师、2个机械化师)、13个旅(5个防卫部直属步兵旅、6个独立装甲旅、2个空降旅)和1个战车群。陆军总兵力约23万人,台军总兵力约为43万人。

  主要装备有:

  坦克:100辆M-48A5,200辆M-48A3,450辆M-48H,350辆M-60A3。

  装甲步兵战斗车:225辆M-113,装备20/30mm加农炮。

  装甲输送车:650辆M-113,300辆V-150“突击队员”式。

  牵引火炮:105mm:650门M-101(T-64);155mm:90门M-59,250门M-114(T-65);203mm:70门M-115。

  自行火炮:105mm:100辆M-108;155mm:45辆T-69,110辆M-109A2;203mm:60辆M-110。

  岸防火炮:127mm:美制MK30门。

  多管火箭炮:117mm:KF-Ⅵ型;126mm:KFⅢ/N型(牵引式和自行式)。

  迫击炮:81mm:M-29(部分自行式);107mm。

  反坦克导弹:1000部“陶”式导弹(部分自行式)。

  无后坐力炮:90mm:M-67;106mm:500门M-40A1/51型。

  高射炮:40mm:400门(含M-42自行式“博福斯”式)。

  地空导弹:40部“奈基·大力神”式(即将退役),100部“霍克”式和“天弓”-1/2型,2部“小懈树”式,6部“爱国者”式。

  飞机:20架O-1型。

  直升机:110架UH-1H,45架AH-1W,13架TH-55,8架TH-67,26架OH-58D,12架KH-4,7架CH-47,5架“休斯”-500。

  无人驾驶飞机:“猛犬”-Ⅲ型。

   “精实案”的核心,是将台陆军20个师改编为37个联兵旅,其中22个守备旅,15个打击旅。所谓联兵旅,是指按台岛防御实际需要,将步、坦、炮、陆航等不同任务的兵种,共同组成具有独立行政、战斗和勤务支援体系的旅级部队,作为地面部队基本作战单位。目前,拟编成的联兵旅(打击旅)有五种形态:

   装甲兵步旅

   主要由独立装甲旅和机械化师改编而成。编制原则为小型、机动、平稳、多功能,每旅编制约4300人,下辖旅部直属部队及7个营。直属单位包括:旅部连,主要装备M-577装甲指挥车和CM-21装甲步兵战斗车;装骑连,主要装备M-41型轻型坦克;反装甲连,主要装备M-113“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此外,还有通信连、工兵连等。主要作战单位有:3个装步营,主要装备CM系列装甲步兵战斗车;2个坦克营,主要装备M-48H勇虎式坦克;1个炮兵营,主要装备M-109式155毫米自行火炮;1个支援营,负责机动打击所需各种后勤补给。装步旅注重快速机动与及时的火力支援,具备独立作战能力,战时可有效执行反突袭、反空降等作战任务。未来台军将编配3个装甲步兵旅。

   装甲旅

   主要由独立装甲旅和机械化师及部分战车群改编而成。每旅编制约4200人,下辖旅部直属部队及7个营。7个营为:3个战车营,主要装备M-60A3型坦克;2个装步营,主要装备CM系列装甲步战斗车;1个炮兵营,主要装备M-109式155毫米自行火炮;以及1个支援营。装甲旅强调火力强大,可以立即支援并进行压制,战时担负战区预备队,主要遂行机动打击作战。台军拟编成5个装甲旅。

   摩托化步兵旅

   以常备兵步师和机械化师改编而成。每旅编制约4100人,下辖旅部直属单位及7个营。7个营为:3个摩步营、1个装步营、1个战车营、1个炮兵营和1个支援营。未来台军将编配3个摩步旅。

   空中骑步旅

   以空降旅及陆航大队为主体,由攻击侦搜直升机等不同火力搭配编组而成。下辖旅直属单位和7个营,共配备各型直升机80余架。2个空中突击营、12上空中战搜营、1个空中攻击营、1个空中运输营、1个空降特战营、1个支援营。空骑旅具有攻击、战搜、机动、运补等能力,能发挥立体作战功能,可迅速投入作战。未来台军计划编组3个空中骑兵旅。

   空降特战旅

   由空降旅改编而成,下辖6个营,包括1个105毫米炮兵营和5个特战步兵营(其中3个为基干营)。主要任务是在大陆地区和我攻台登陆部队侧后遂行空降特种作战。未来台军拟编成1个空特旅。

   按照“精实案”计划,台军在1997年间完成“联兵旅”营级战术单位编装实验,1998年7月进入旅级实验,至2001年完成全部改编工作。实现陆军总兵力20万人目标。

   数十年来,台陆军经历十余次精简整编,编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90年代后兵力虽不断减少,但作战实力明显提高,陆军仍然维持着三军中的“大哥大”地位,被当局视为未来台海战争的“最后凭藉”。今后,台在强调三军协调发展中,陆军的地位将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台湾陆军主要作战部队可分为战斗部队和战斗支援部队。战斗部队是指直接参加作战的部队,包括步兵(含徒步、机械化和空降步兵)、装甲兵、骑兵(含乘马、乘车、装甲和空中骑兵),以火力与机动,杀伤或俘获敌人,夺取并控制地域。战斗支援部队是给战斗部队以作战支援之部队,包括炮兵(含野战、防空炮兵及导弹部队)、陆军航空兵、化学兵、工兵、通信兵、运输兵、宪兵及政战部队。

   国民党逃台之初,据统计陆军共有20个军部、57个师、4个装甲兵总队的番号,总兵力约50万人。50年来,陆军进行了10余次较大规模的整编,编制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实力不断增强。

   兵力整建简况

   与台湾军队战略的调整相适应,陆军兵力的发展演变也大致经历了“攻势战略”时期、“攻守一体”时期、“守势防卫”时期三个阶段。

   “攻势战略”时期

   这一时期陆军建设主要围绕“反攻大陆”进行整编,强调进攻能力,部队侧重加强“前瞻师”、“轻装师”及特种作战部队建设,以适应对大陆的攻势与山地作战。整个时期,陆军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整编。至1956年,陆军进行较大规模整编便有4次,从1950年的12个军部、40个步兵师和一个装甲旅,整编为2个军团部、6个军部、21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1个空降团,共约36万人,台军总兵力约为53万人。由于大量补充台籍新兵,使平均年龄有所下降,兵员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几次整编,建立了台陆军的基本框架和结构,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规模和基础(见图1)。

   1958年以后,又进行了2次整编,陆续将5个军部、15个步兵师改编为“前瞻军”(重装军)和“前瞻师”(重装师),其余1个军部和6个步兵师改编为轻装军和轻装师;仿照美国“特种部队”,成立了特种作战司令部及4个特种作战总队。60年代中期,又将1个“前瞻师”改编为陆战师,空降部队扩编为2个空降旅,同时成立了空降部队司令部。在大陆“文革”动乱之时,台军加紧了“反攻大陆”的军事准备。

   “攻守一体”时期

   70年代初期,台湾军事战略开始调整,由攻势转向侧重“防守”。为了适应防御作战需要,按照“建军备战同时并进原则”和“厉行精兵政策”,陆军开始了转折性第7次精简整编。先后将准备“反攻大陆”的14个“前瞻师”、6个轻装师和2个装甲师按甲、乙、丙三种类型进行改编,编成3个装甲步兵师(甲种师)、11年重装步兵师(乙种师)、6个轻装步兵师(丙种师)。后又撤销装甲步兵师,将其中2个师改编为4个装甲旅,另一个师改编为重装步兵师。预备师先后改编为重装预备师。特种作战司令部与空降部队司令部合并为空降特战司令部,下辖4个特战总队和2个空降旅。此次整编至1974年结束,使台军总兵力一度降至约48万人,陆军约29万人。

   1979年,中美建交,美军撤出台湾,美台“协防条约”废除,使台湾当局大为英恐慌,提出要“独立固守台湾”,“巩固地区防务部署,增强三军持续战力”。为此,1979~1980年陆军进行了第8次整编,将陆军训练作战发展司令部改编成军团部,使军团部由2个增至3个;将4个特战总队改编为宪兵部队;陆航指挥部划归空降特战司令部建制;将2个军团所属装骑团和12个重装师的战车营改编为2个装甲旅和4个战车群,使装甲旅增至6个;撤销“反共救国军”支队部,将驻宜兰的2个“反共救国军”大陆并入预备师。此次整编意在加强台岛防御力量,扩充兵力,以备大陆乘机攻台。至1982年,台军总兵力达到历史最高点,约56.1万人,陆军30万余人。此后,台军又开始推行“精兵”政策,重点整编陆军。1982、1989年又先后两次对陆军进行较大规模整编,先后成立了“莒光指挥部”和“花东防卫部”;合并了4个轻装步兵师;撤销了6个军部机关;使常备师增至13个,预备师由9个减为7个。迄1990年,台军总兵力约为51万人,其中陆军约28万人,编为3个军团部(第6、8、10军团部)、4个防卫部(金门、马祖、澎湖、花东防卫部)、2个指挥部(“莒光”、东引反共救国军指挥部)、2个兵种部(空降特战司令部、防空导弹指挥部)。作战部队计有2个机械化师、11个步兵师、7个预备师、6个步兵旅、2个空降旅、6个独立装甲旅、2个战车群、2个航空大队、8个步兵营、6个防空导弹营等单位(见图2)。

   “守势防卫”战略时期

   90年代初期,台军事战略开始调整,此时,台湾当局的政治目标和军事目标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军事上公开放弃了“反攻大陆”的军事目标;政治上违背“一个中国”原则,谋求“分裂分治”。

   1992年初,台湾当局首次公布了逃台后的第一版《国防报告书》,提出了要“建立一支有效吓阻战力”的新的建军目标。据此,是年底台军出台了“十年兵力整建计划”(1993.7.1~2003.6.30),拟分三个阶段对台军进行调整整编,精简重点为陆军。

   第一阶段(1993.7.1~1996.6.30),重点调整三军编制,提高编现比,使台军编制员额由49.8万人减至约46万人;

   第二阶段(1996.7.1~1999.6.30),主要调整军队组织体系,裁并军事院校,使台军减为45万人;

   第三阶段(1999.7.1~2003.6.30),主要简并参谋本部与三军总部,将非军事任务单位转移军外民营,健全军制结构,使台军兵力不超过40万人。

   该计划由海军出身的参谋总长刘和谦主持拟订,刘一贯坚持反对“大陆军主义”,并深得李登辉赞同,在其上任之初,便提出了“海上防卫、空中防卫、陆地防卫”的新作战指导思想,以代替以往“制空、制海为首要,反登陆决胜”的作战指导,变强调“岸滩决战”为“海空决战”。因此,“十年兵力整建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裁撤高层机构和三军发展计划失衡等原因,一直受到高级将领尤其是陆军系统的强烈抵制。

   1995年,陆军出身的蒋仲苓和罗本立接任“国防部长”与参谋总长后,根据“十年兵力整建计划”第一阶段执行情况,大陆对“台独”采取的军事威慑行动及台“防卫固守、有效吓阻”战略指导思想,于1996年底重新拟订了“国军军事组织及兵力调整规划案”,即“精实案”。

   该案在建军方向上,在强调三军平衡发展的同时,侧重加强陆军建设。军方当局拟用4年分三步推进,1997年7月1日开始实施,2001年6月30日完成,前两步各为1年,第三步为2年。

   第一步是“准备调适期”,各军种组织暂不调整,但采取“离退不补”的自然消化方式,逐渐降低现员;

   第二步是组织减并期,此间各军种精简员额1/3,总兵力降至43万人,各战斗、支援、及勤务保障部队满编率分别达到95%、90%和85%;

   第三步为“完成定编期”,各部队按新编制、新准则运作,满编率要达到100%,完成该计划。至时,台军总兵力40万人,其中陆军约20万人,占总兵力50%;海、空军各5.6万人,各占14%;联勤1.6万人,占5.75%;其余为军管区司令部(海巡防)、宪兵、“国防部”机关及其他部队等7.2万人。依“精实案”规划,至2001年,台军将精简将官25%,校官20%,尉官11%,士官10%(见图3)。

   当前实力及未来发展

   当前陆军主要编成为3个军团部(第6、8、10军团部)、4个防卫部(金门、马祖、澎湖、花东防卫部)、2个兵种部(航空特战司令部、防空飞弹指挥部)。主要作战部队有20个师(7个常备步兵师、1个其他步兵师、7个预备步兵师、3个动员师、2个机械化师)、13个旅(5个防卫部直属步兵旅、6个独立装甲旅、2个空降旅)和1个战车群。陆军总兵力约23万人,台军总兵力约为43万人。

  主要装备有:

  坦克:100辆M-48A5,200辆M-48A3,450辆M-48H,350辆M-60A3。

  装甲步兵战斗车:225辆M-113,装备20/30mm加农炮。

  装甲输送车:650辆M-113,300辆V-150“突击队员”式。

  牵引火炮:105mm:650门M-101(T-64);155mm:90门M-59,250门M-114(T-65);203mm:70门M-115。

  自行火炮:105mm:100辆M-108;155mm:45辆T-69,110辆M-109A2;203mm:60辆M-110。

  岸防火炮:127mm:美制MK30门。

  多管火箭炮:117mm:KF-Ⅵ型;126mm:KFⅢ/N型(牵引式和自行式)。

  迫击炮:81mm:M-29(部分自行式);107mm。

  反坦克导弹:1000部“陶”式导弹(部分自行式)。

  无后坐力炮:90mm:M-67;106mm:500门M-40A1/51型。

  高射炮:40mm:400门(含M-42自行式“博福斯”式)。

  地空导弹:40部“奈基·大力神”式(即将退役),100部“霍克”式和“天弓”-1/2型,2部“小懈树”式,6部“爱国者”式。

  飞机:20架O-1型。

  直升机:110架UH-1H,45架AH-1W,13架TH-55,8架TH-67,26架OH-58D,12架KH-4,7架CH-47,5架“休斯”-500。

  无人驾驶飞机:“猛犬”-Ⅲ型。

   “精实案”的核心,是将台陆军20个师改编为37个联兵旅,其中22个守备旅,15个打击旅。所谓联兵旅,是指按台岛防御实际需要,将步、坦、炮、陆航等不同任务的兵种,共同组成具有独立行政、战斗和勤务支援体系的旅级部队,作为地面部队基本作战单位。目前,拟编成的联兵旅(打击旅)有五种形态:

   装甲兵步旅

   主要由独立装甲旅和机械化师改编而成。编制原则为小型、机动、平稳、多功能,每旅编制约4300人,下辖旅部直属部队及7个营。直属单位包括:旅部连,主要装备M-577装甲指挥车和CM-21装甲步兵战斗车;装骑连,主要装备M-41型轻型坦克;反装甲连,主要装备M-113“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此外,还有通信连、工兵连等。主要作战单位有:3个装步营,主要装备CM系列装甲步兵战斗车;2个坦克营,主要装备M-48H勇虎式坦克;1个炮兵营,主要装备M-109式155毫米自行火炮;1个支援营,负责机动打击所需各种后勤补给。装步旅注重快速机动与及时的火力支援,具备独立作战能力,战时可有效执行反突袭、反空降等作战任务。未来台军将编配3个装甲步兵旅。

   装甲旅

   主要由独立装甲旅和机械化师及部分战车群改编而成。每旅编制约4200人,下辖旅部直属部队及7个营。7个营为:3个战车营,主要装备M-60A3型坦克;2个装步营,主要装备CM系列装甲步战斗车;1个炮兵营,主要装备M-109式155毫米自行火炮;以及1个支援营。装甲旅强调火力强大,可以立即支援并进行压制,战时担负战区预备队,主要遂行机动打击作战。台军拟编成5个装甲旅。

   摩托化步兵旅

   以常备兵步师和机械化师改编而成。每旅编制约4100人,下辖旅部直属单位及7个营。7个营为:3个摩步营、1个装步营、1个战车营、1个炮兵营和1个支援营。未来台军将编配3个摩步旅。

   空中骑步旅

   以空降旅及陆航大队为主体,由攻击侦搜直升机等不同火力搭配编组而成。下辖旅直属单位和7个营,共配备各型直升机80余架。2个空中突击营、12上空中战搜营、1个空中攻击营、1个空中运输营、1个空降特战营、1个支援营。空骑旅具有攻击、战搜、机动、运补等能力,能发挥立体作战功能,可迅速投入作战。未来台军计划编组3个空中骑兵旅。

   空降特战旅

   由空降旅改编而成,下辖6个营,包括1个105毫米炮兵营和5个特战步兵营(其中3个为基干营)。主要任务是在大陆地区和我攻台登陆部队侧后遂行空降特种作战。未来台军拟编成1个空特旅。

   按照“精实案”计划,台军在1997年间完成“联兵旅”营级战术单位编装实验,1998年7月进入旅级实验,至2001年完成全部改编工作。实现陆军总兵力20万人目标。

   数十年来,台陆军经历十余次精简整编,编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90年代后兵力虽不断减少,但作战实力明显提高,陆军仍然维持着三军中的“大哥大”地位,被当局视为未来台海战争的“最后凭藉”。今后,台在强调三军协调发展中,陆军的地位将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这帖子发错了地方啊``````
斑竹删了它啊``
浪费资源啊``````
发在这里没什么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