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这个“21世纪经济报道”什么身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8:02:39
怎么发表了这么一篇社论?代表谁在散布信息?怎么发表了这么一篇社论?代表谁在散布信息?
发表了什么社论?贴出来看看
社评:理性看待股市震荡 终结被放大的恐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2日 14:04 21世纪经济报道
  5月30日,中国财政部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调整为3‰)。从股指下跌的点位看并不惨烈,6月1日尾盘收在4000点,没有超越"2.27"大跌的程度。但这是股改之后中国股市第一次大规模地弥漫着"股灾"的心理阴影。这是前所未有的艰难时刻,对中国牛市的质疑、对泡沫的夸大、市场畸形化的不屑统统上演,密集得有如箭雨。

  如果我们有勇气剥离缠绕在中国股市上的"股灾话语"和灾难预言家的唇舌、能够越过目前混乱的市场情绪和心理焦虑,而将目光投向迷糊不清的未来,理性启动我们的感知和判断,我们就会发现灾难预言家的悲观论和"中期大调整"是不理性的,它忽视甚至故意蒙蔽中国股市的土壤和基因。

  支持中国股市成为一个伟大市场的基本面是中国的经济增长,这是一个被人无数次谈论和传播的说法。股市泡沫破灭往往出现在经济增长的拐点期或者加速衰退期,而中国GDP增长高达10%的强劲力量大大消除了股灾或者中期大调整的概率。我们不能因为股市的剧烈震荡就要否定这一命题。据相关报道,世界银行最近把对中国经济今年增速的预期从早先的9.6%提高到了10.4%。世行提高了对中国经济增速预期。

  毫无疑问,此轮牛市始于"股改",股改形成的牛市在账面上已经使得国有资产增值高达8万多亿,这是一笔无法想像的巨大增值。由于政府承诺要照顾市场稳定和长远发展,国有股转让有时间限制,这就意味着,"股灾"和残酷的中期大调整都是不符合众多长远利益的。而中国政府是理性的,倡导和谐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因此我们要相信,政府不仅有能力打击国企内部人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也有能力防止自身政策不当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另外,中国还有很多大型优质国有企业欲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例如神华集团、中电信、中移动、中石油等等,它们的回归不仅分享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红利,同时也深化和优化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由于它们盘子巨大,本身就带来很大的扩容压力,我们很难想像在股指2千多点的所谓"理性的、无泡沫的、跟国际市盈率接轨的点位"来迎接这一系列重大蓝筹的上市。

  可见,既然政府承担着一系列的长远发展目标的话,我们就能够确定,政府出台印花税调整股市的基调:不是打击股市,或者是像一些灾难学家所说的"要挽回用加息、加准备金等手段调控股市'无面子'的尴尬",而是控制股市的炒作,增加炒作垃圾股的成本。但这一举动却被涂抹和篡改为"政府不愿意股市过热"和"要教训股民"。

  印花税的出台造成"股市恐慌",也充分反映一些股民的不成熟,他们不仅喜欢投机、炒作垃圾股,而且还容易放大印花税信号后的恐怖,接纳无止境的流言和猜测,慌不择路地接纳资产缩水的痛苦。实际上,连相关部门官员都感到意外,一次正常的印花税调整酝酿出了类似于孔飞力"叫魂"机制(意指一场意外事件导致整体性恐慌)那样的信号失真和严厉冲击。

  坦率地说,如果政府决心打击垃圾股炒作的话,有许多可行的方法,例如对ST股票的换手率或多日股票总涨幅或者均线突破指标进行限制,如果过了设定的红线,就对其进行突然性停牌交易,并且不承诺何时复牌。这种机动性的做法使得这些炒作中的股票的交易权利变得破碎而不完整。虽然这会遭到一些自由人士的攻击,这些人可能会打出平等主义的大旗。相比较而言,降低股票交易权利的做法则是局部的、精确制导的。这种做法既可以打击庄家炒作,降低黑幕交易,减少散户股民跟风的概率,它可以作为一个过渡性的政策,不仅保护了散户跟风型投资者,而且也制造和逐步培养了市场的理性认知,而这对于一个理性的、成熟的资本市场来说是必须的。
  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来头?
是南方报业集团的下属刊物,南方日报 南方都市报 南方周末 新京报等等,其21世纪看的圈内人还是很多的,但只代表自己意思,地方性集团,代表中央门都没有,对21看消息可以,没人指望它能引导市场,它以为它是道琼丝公司呀。
就是爆料富士康剥削员工媒体``自称工人阶级代言人!
《经济观察报》创办时挖了他好几个重要人过去。
还是经济观察报和财经杂志好点。
一家单位,阴阳脸只为了挣钱,啥都不为,没必要把它放的屁当回事。


《南方都市报》社论:印花税上调意外 部门诚信受质疑

【时间:2007-6-1 14:01】



   南方都市报



  5月30日零点,新华社突然发布了上调股票交易印花税的消息:从2007年5月30日起,财政部决定将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这是继4月29日央行提高准备金率、5月16日央行加息及再次提高准备金率和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三率”联动后,政府采取的直接针对股市过热的调控措施,频率之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股票交易印花税是专门针对股票交易发生额征收的一种税,是投资者从事证券买卖所强制交纳的一笔费用,通常也被当作宏观调控股市的一项直接政策工具。此前的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反复提示投资风险、对市场违规行为进行整顿等措施屡屡无法奏效的情况下,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使政府未来可以选择的调控项并不多。和征收资本利得税需要全国人大批准、直接进行行政干预会遭受各界质疑相比,调整印花税税率似乎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像这次选择夜深人静的半夜公布如此重大的政策,实属罕见。中央政府历来出台有关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公共决策,为了让市场有正确解读和消化的时间,基本惯例是在周末出台,远的有国务院关于暂停国有股减持的决定,近的有最近央行的货币政策。更让市场费解的是,5月2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办有关负责人在答复三大证券报关于上调印花税的传闻时,都一致信誓旦旦地表示近期不会调整印花税。市场据此判断政府近期不会出台一些直接的干预措施,导致指数继续高歌猛进。如今却在半夜悄悄突袭式出台这样的政策,是政府官员误导了三大证券报的记者,还是三大证券报误导了全国的股民?

  公共政策的公正、透明和公开是其生命,对政府而言,出台什么政策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政策出台前后如何对所有股民保持公平。对一个长期处于熊市中的市场而言,反弹性上涨过程中伴生的投机过度和内幕交易等行为一般会呈现几何指数增长,对此打击不力,将会引起股市的暴涨暴跌,成为市场发展的瘟疫。要抑制股市过热其实很简单,一切都可以先打预防针,可以明确告诉市场,如果股市上涨过快,国家要出台政策,没必要一方面否认出台政策,而等到股市真正上涨后又出尔反尔,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财政部作为证券市场的管理部门之一,在短短的时间内,在有关市场的重大政策的信息披露方面出尔反尔,这就是管理层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具体表现吗?面对上市公司的虚假信息和“阴阳公告”,责任人需要承担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但对于政府的“阴阳政策”,普通民众怎么办?是相信政府明里的话,还是黯然接受“潜规则”怨天尤人自己没有后台?

  从根子上说,政府这次上调印花税,在程序和时间选择上如此怪异,无非是避免自己的调控措施遭遇之前央行政策一样的命运。从4月29日央行上调准备金率以来,市场和政府政策对着干的局面非常明显,任何利空都被解读为利好,市场和政府博弈的心态跃然,政策遭遇“死也不卖”的尴尬境地,这对于一个威权主义的政府而言显然是一种挑战。政府就像一个斗牛士,手中的政策如同那块晃动的红布,不过,被激怒的不是公牛,而是政府监管部门,这在上调印花税的时间选择和方式上都体现得很明显。

  曾任美国首席大法官的约翰·马歇尔说得好:“征税的权力事关毁灭的权力。”从当天市场对政府上调印花税的表现来看,盘中跌停个股超过800家,上涨个股仅98家,上证指数全天下跌281点,创下历史之最,两市共成交4152亿元,创出历史天量。市场的这种悲壮的表现,与其是政府政策调控的结果,不如说是股民对政府的决策程序和公信力无情地投了不信任票。

  归根到底,中国股市真正的隐患仍然是政府的不当干预措施,正如诺斯的“国家悖论”所言,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蜚声中外的中国“政策市”让股市一度成为投资者烧钱的祭坛,而不是分享经济增长的盛宴。在一个永远有着政府阴影的市场,投资者的行为永远是短期和非理性的。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民众博弈政策,以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最正常不过,政府不必以为挑战了自己的权威而大加光火。否则,只能影响政府政策的公信力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引起股市的报复性暴跌,这是和政府调控股市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政府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最终退出市场博弈,安心做好监管和制度建设,市场自会恢复理性。
代表独立思考。。。  怀念21世纪环球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