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国家看中国:巴基斯坦苦心维护中国形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7:10:06
周边国家看中国:巴基斯坦苦心维护中国形象
2007-06-01 新华网
    “我们总是在期待知道美国与欧洲怎么看待我们,对他们的观点过度兴奋或沮丧。但我们对于周边国家的理解,仍未开始。”必须承认,对于我们的邻居,除了模糊的泛泛印象,我们对他们其实并不了解。
   
    地理位置上的唇齿相依,更需要心灵上的彼此沟通和靠近。站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舞台上,踏着崛起的脚步,在鲜花和掌声之外,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邻居,他们打量中国的心态和眼光,或许值得我们思考
   
    巴基斯坦:煞费苦心维护中国形象
   
    中国在巴基斯坦人心中的美好形象既非浑然天成,更非完美无缺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叶海林发自北京 巴基斯坦人对中国的深厚感情,来自于中国政府和人民多年来对巴基斯坦的坚定支持。笔者的一位巴基斯坦“忘年交”曾在巴装甲部队服役,时隔近40年,这位老兵回忆起当年驾驶中国59式坦克冲锋陷阵的经历仍非常自豪,并对这种当时价格低廉、质量可靠的兵器赞不绝口。
   
    在中国的邻邦中,很少有国家能像巴基斯坦一样,对中国有着如此长久的真挚感情。中巴“全天候全方位”的友谊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至少在巴基斯坦,“中巴友谊比喜马拉雅山高、比阿拉伯海深、比蜂蜜还甜”这句话妇孺皆知。
   
    中巴友谊之树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依然枝繁叶茂,更多是源于两国人民对友谊的精心呵护。同样,中国在巴基斯坦人心中的美好形象,也既非浑然天成,更非完美无缺。
   
    有点虚幻的中国镜像
   
    对于大部分40岁以上的巴基斯坦人来说,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巴基斯坦危急关头伸出的援手,成就了中国在他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老一代巴基斯坦人,还用这种凝结着鲜血的感情教育他们的儿女。一位巴基斯坦朋友便曾这样告诉我,她自幼便是在老人们“中国是巴基斯坦最可靠的朋友”的谆谆教诲声中长大,由此萌发了到中国工作的梦想。
   
    这位朋友最终如愿以偿地来到了中国。但在巴基斯坦,真正有机会和中国近距离接触的人非常有限,到过中国并且了解中国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这个有着1.6亿人口的国家中,每年只有区区8万人有机会来到中国。而中国另一个陆上交通困难的邻国哈萨克斯坦,尽管总人口仅为巴基斯坦的十分之一,年均却有18万人次来华。
   
    沟通渠道的有限,使得大多数巴基斯坦人对中国的印象,并不是建立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中国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美好的,但却因为缺乏实地感受而略显虚幻。
   
    对中国商品有“看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巴基斯坦在民间往来、经济合作等领域的交流呈现增长趋势,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有所加强。但接触密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中国人的面孔在巴基斯坦依然难得一见的时候,中国的另一个形象已经如水银泻地般遍及巴基斯坦。标有“Made in China”字样的低廉商品,迅速在工业不发达的巴基斯坦抢占了重要位置。这固然丰富了巴基斯坦市场,但也遭到当地一些制造商的反弹。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调查并不仅仅发生在美国和欧盟,巴基斯坦一些工商业联合组织也多次要求政府采取保护性行动。
   
    中国商品的另一个不光彩形象在巴基斯坦同样严重,价格低廉但质量欠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中国商品摘不掉的帽子。曾有巴基斯坦人在得知中国不但能制造汽车,还拥有完全自主的汽车品牌时大感惊讶。因为在当地市场上,中国商品绝大多数都是地摊水平的生活用品和质量不佳的小电器。这种局面随着有实力的中国大型企业进入巴基斯坦并开始本地化进程后,已经有所改观,但彻底改变中国商品的形象,让“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一样在巴基斯坦享有盛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媒体低调报道中国负面信息
   
    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走出去”不但成为许多企业的发展策略,也成为不少普通中国公民的梦想。大部分在巴中国人以自己的勤劳、聪明赢得了巴基斯坦人的尊敬,但也有极少数中国人的行为,使中国形象在“具体化”的过程中蒙上了污点。
巴基斯坦是一个穆斯林占总人口97%的伊斯兰大国,宗教习俗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在当地的一些中国公民却没有表现出对此的足够尊重,诸如在行李中夹带酒精饮料等现象屡见不鲜。出于对中巴友谊的维护,巴基斯坦人大多对此都选择了沉默。
   
    此外,还有极少数中国公民怀着不法目的来到巴基斯坦,或者经巴基斯坦前往第三国。最近,巴媒体就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3名中国妇女被阿富汗边防部门交给巴边防检查站。和其他国家媒体往往热衷于炒作这类新闻不同,巴基斯坦媒体报道此事时异常低调,对这3名妇女在阿富汗期间卖淫的行为、目的等只字不提。
   
    巴基斯坦媒体平时并不总是这么克制的,许多媒体在批评政府时言辞激烈,毫无顾忌,但在涉及中国话题时,却往往“自律”甚严。或许,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巴基斯坦在维护中巴友谊和中国人形象方面的良苦用心。
   
    蒙古:“中国威胁论”有市场
   
    由于种种复杂因素,蒙古部分人很容易跟着西方媒体的蛊惑走,对中国充满担忧和防范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姚克成发自北京 提起蒙古,很多中国人的印象恐怕不是飞沙走石,就是茫茫草原或荒漠戈壁。作为与中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蒙古人对中国的感受其实比我们想像的要复杂得多。
   
    佩服中国的人不少
   
    笔者去年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到访蒙古,半年多的时间内几乎走遍了大半个蒙古国。接触的蒙古朋友中,到过中国的人几乎都对中国的发展赞不绝口。
   
    “我喜欢北京。如果不是年岁大了,真想学习汉语,以后到北京生活。”蒙古国立大学外语学院的陶女士表示,虽然自己可能“来不及学了”,但已经打算以后让女儿学汉语,将来去北京。中国经济的繁荣,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都让不少蒙古人感到惊讶。
   
    其实陶女士如此喜欢中国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去年她跟团到中国旅游时,曾向一位中国导游借了500元人民币,那位彭姓中国女导游的热情和真诚令陶女士感动至今。
   
    在笔者所接触的蒙古朋友中,和陶女士一样,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高速发展表示由衷钦佩的人为数不少。当然,随着国际形势的纷繁变化,中国在一些蒙古人心中还有着另外一种影像。
   
    跟风“中国威胁论”的也挺多
   
    蒙古国土面积大约156万平方公里,人口却不足300万,人口密度平均为每平方公里1.6人。典型的地广人稀,使地处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蒙古对历史问题格外敏感。
   
    蒙古人特别忌讳别人称他们的国家为“外蒙古”,近几年来,在西方“中国威胁论”的蛊惑下,一些蒙古人对中国的发展壮大充满了戒心,甚至还担心会被中国“收复”。尽管中国政府多次表达了尊重蒙古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但由于“中毒”日深,很多人对此仍心存疑虑。
   
    所以,只要西方媒体出现“中国威胁论”的报道,蒙古的媒体一般都会“踊跃”跟风,转载关于中国危言耸听的报道甚至已成为部分蒙古媒体的习惯。去年年底,美国《纽约时报》登载了一篇题为《中华大国及其移民》的文章,《全蒙古报》很快就转载了该文的蒙文译文。
   
    近年来到蒙古投资和发展的中国人日益增多,一些蒙古人认为中国人抢夺了他们的矿产资源和饭碗,当地人与在蒙中国人或中国企业摩擦的事件就时常发生。
   
    加深了解是解决问题关键
   
    今年年初,俄罗斯颁布法令禁止外国人在俄经商,一些中国商人因此不得不离开俄罗斯。蒙古的部分媒体很快对此做出反映,提醒蒙古人“小心被俄罗斯驱赶的中国商人转入蒙古”。不过,不欢迎中国人到蒙古投资以及仇视中国人的现象不是当今蒙古的主流。
   
    由于蒙古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不多,正面报道更少,所以不少蒙古百姓并不了解真实的中国。有一次,我在蒙古乡下询问一位二十来岁的姑娘是否知道中国时,她的回答就是很干脆的三个字:“不知道”。
   
    由此看来,中蒙两国人民都需要进一步地加深了解。周边国家看中国:巴基斯坦苦心维护中国形象
2007-06-01 新华网
    “我们总是在期待知道美国与欧洲怎么看待我们,对他们的观点过度兴奋或沮丧。但我们对于周边国家的理解,仍未开始。”必须承认,对于我们的邻居,除了模糊的泛泛印象,我们对他们其实并不了解。
   
    地理位置上的唇齿相依,更需要心灵上的彼此沟通和靠近。站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舞台上,踏着崛起的脚步,在鲜花和掌声之外,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邻居,他们打量中国的心态和眼光,或许值得我们思考
   
    巴基斯坦:煞费苦心维护中国形象
   
    中国在巴基斯坦人心中的美好形象既非浑然天成,更非完美无缺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叶海林发自北京 巴基斯坦人对中国的深厚感情,来自于中国政府和人民多年来对巴基斯坦的坚定支持。笔者的一位巴基斯坦“忘年交”曾在巴装甲部队服役,时隔近40年,这位老兵回忆起当年驾驶中国59式坦克冲锋陷阵的经历仍非常自豪,并对这种当时价格低廉、质量可靠的兵器赞不绝口。
   
    在中国的邻邦中,很少有国家能像巴基斯坦一样,对中国有着如此长久的真挚感情。中巴“全天候全方位”的友谊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至少在巴基斯坦,“中巴友谊比喜马拉雅山高、比阿拉伯海深、比蜂蜜还甜”这句话妇孺皆知。
   
    中巴友谊之树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依然枝繁叶茂,更多是源于两国人民对友谊的精心呵护。同样,中国在巴基斯坦人心中的美好形象,也既非浑然天成,更非完美无缺。
   
    有点虚幻的中国镜像
   
    对于大部分40岁以上的巴基斯坦人来说,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巴基斯坦危急关头伸出的援手,成就了中国在他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老一代巴基斯坦人,还用这种凝结着鲜血的感情教育他们的儿女。一位巴基斯坦朋友便曾这样告诉我,她自幼便是在老人们“中国是巴基斯坦最可靠的朋友”的谆谆教诲声中长大,由此萌发了到中国工作的梦想。
   
    这位朋友最终如愿以偿地来到了中国。但在巴基斯坦,真正有机会和中国近距离接触的人非常有限,到过中国并且了解中国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这个有着1.6亿人口的国家中,每年只有区区8万人有机会来到中国。而中国另一个陆上交通困难的邻国哈萨克斯坦,尽管总人口仅为巴基斯坦的十分之一,年均却有18万人次来华。
   
    沟通渠道的有限,使得大多数巴基斯坦人对中国的印象,并不是建立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中国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美好的,但却因为缺乏实地感受而略显虚幻。
   
    对中国商品有“看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巴基斯坦在民间往来、经济合作等领域的交流呈现增长趋势,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有所加强。但接触密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中国人的面孔在巴基斯坦依然难得一见的时候,中国的另一个形象已经如水银泻地般遍及巴基斯坦。标有“Made in China”字样的低廉商品,迅速在工业不发达的巴基斯坦抢占了重要位置。这固然丰富了巴基斯坦市场,但也遭到当地一些制造商的反弹。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调查并不仅仅发生在美国和欧盟,巴基斯坦一些工商业联合组织也多次要求政府采取保护性行动。
   
    中国商品的另一个不光彩形象在巴基斯坦同样严重,价格低廉但质量欠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中国商品摘不掉的帽子。曾有巴基斯坦人在得知中国不但能制造汽车,还拥有完全自主的汽车品牌时大感惊讶。因为在当地市场上,中国商品绝大多数都是地摊水平的生活用品和质量不佳的小电器。这种局面随着有实力的中国大型企业进入巴基斯坦并开始本地化进程后,已经有所改观,但彻底改变中国商品的形象,让“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一样在巴基斯坦享有盛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媒体低调报道中国负面信息
   
    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走出去”不但成为许多企业的发展策略,也成为不少普通中国公民的梦想。大部分在巴中国人以自己的勤劳、聪明赢得了巴基斯坦人的尊敬,但也有极少数中国人的行为,使中国形象在“具体化”的过程中蒙上了污点。
巴基斯坦是一个穆斯林占总人口97%的伊斯兰大国,宗教习俗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在当地的一些中国公民却没有表现出对此的足够尊重,诸如在行李中夹带酒精饮料等现象屡见不鲜。出于对中巴友谊的维护,巴基斯坦人大多对此都选择了沉默。
   
    此外,还有极少数中国公民怀着不法目的来到巴基斯坦,或者经巴基斯坦前往第三国。最近,巴媒体就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3名中国妇女被阿富汗边防部门交给巴边防检查站。和其他国家媒体往往热衷于炒作这类新闻不同,巴基斯坦媒体报道此事时异常低调,对这3名妇女在阿富汗期间卖淫的行为、目的等只字不提。
   
    巴基斯坦媒体平时并不总是这么克制的,许多媒体在批评政府时言辞激烈,毫无顾忌,但在涉及中国话题时,却往往“自律”甚严。或许,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巴基斯坦在维护中巴友谊和中国人形象方面的良苦用心。
   
    蒙古:“中国威胁论”有市场
   
    由于种种复杂因素,蒙古部分人很容易跟着西方媒体的蛊惑走,对中国充满担忧和防范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姚克成发自北京 提起蒙古,很多中国人的印象恐怕不是飞沙走石,就是茫茫草原或荒漠戈壁。作为与中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蒙古人对中国的感受其实比我们想像的要复杂得多。
   
    佩服中国的人不少
   
    笔者去年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到访蒙古,半年多的时间内几乎走遍了大半个蒙古国。接触的蒙古朋友中,到过中国的人几乎都对中国的发展赞不绝口。
   
    “我喜欢北京。如果不是年岁大了,真想学习汉语,以后到北京生活。”蒙古国立大学外语学院的陶女士表示,虽然自己可能“来不及学了”,但已经打算以后让女儿学汉语,将来去北京。中国经济的繁荣,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都让不少蒙古人感到惊讶。
   
    其实陶女士如此喜欢中国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去年她跟团到中国旅游时,曾向一位中国导游借了500元人民币,那位彭姓中国女导游的热情和真诚令陶女士感动至今。
   
    在笔者所接触的蒙古朋友中,和陶女士一样,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高速发展表示由衷钦佩的人为数不少。当然,随着国际形势的纷繁变化,中国在一些蒙古人心中还有着另外一种影像。
   
    跟风“中国威胁论”的也挺多
   
    蒙古国土面积大约156万平方公里,人口却不足300万,人口密度平均为每平方公里1.6人。典型的地广人稀,使地处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蒙古对历史问题格外敏感。
   
    蒙古人特别忌讳别人称他们的国家为“外蒙古”,近几年来,在西方“中国威胁论”的蛊惑下,一些蒙古人对中国的发展壮大充满了戒心,甚至还担心会被中国“收复”。尽管中国政府多次表达了尊重蒙古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但由于“中毒”日深,很多人对此仍心存疑虑。
   
    所以,只要西方媒体出现“中国威胁论”的报道,蒙古的媒体一般都会“踊跃”跟风,转载关于中国危言耸听的报道甚至已成为部分蒙古媒体的习惯。去年年底,美国《纽约时报》登载了一篇题为《中华大国及其移民》的文章,《全蒙古报》很快就转载了该文的蒙文译文。
   
    近年来到蒙古投资和发展的中国人日益增多,一些蒙古人认为中国人抢夺了他们的矿产资源和饭碗,当地人与在蒙中国人或中国企业摩擦的事件就时常发生。
   
    加深了解是解决问题关键
   
    今年年初,俄罗斯颁布法令禁止外国人在俄经商,一些中国商人因此不得不离开俄罗斯。蒙古的部分媒体很快对此做出反映,提醒蒙古人“小心被俄罗斯驱赶的中国商人转入蒙古”。不过,不欢迎中国人到蒙古投资以及仇视中国人的现象不是当今蒙古的主流。
   
    由于蒙古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不多,正面报道更少,所以不少蒙古百姓并不了解真实的中国。有一次,我在蒙古乡下询问一位二十来岁的姑娘是否知道中国时,她的回答就是很干脆的三个字:“不知道”。
   
    由此看来,中蒙两国人民都需要进一步地加深了解。
巴基斯坦是中国几十年来经受了时间和艰苦考验的唯一值得信任的朋友:)
我们对巴基斯坦的确了解得不多: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