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第三任妻子被蒋介石亲笔下令割头示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0:44:46
一、萧菊芳

1912年秋天,朱德同昆明师范学院学生萧菊芳结婚了。

这时候,朱德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年轻教官,许多人都很关心这位年轻少校的婚事。

在朋友的巧妙安排下,朱德来到萧菊芳家里。菊芳对这位年轻英俊的少校颇有好感,见到朱德时,羞答答地同朱德说了一席话。这在当时是相当“革命”的举动了。

在这次见面中,朱德感到萧菊芳是一个诚实和相当进步的姑娘。朱德还发现萧菊芳的一个秘密:她没有缠足。这一大胆而又进步的行为又使朱德对萧菊芳增加了不少好感。

不久,朱德和萧菊芳结婚了。

婚后的一段时间里,朱德依旧住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整日带兵操练,萧菊芳继续在师范学校读书,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里。朱德和萧菊芳只有在星期天才能团聚。凭朱德当时的地位,完全可以在昆明找一套别墅住,可是朱德和萧菊芳没有这样做。多年以后,朱德曾经自豪地说:这婚事并不是资产阶级的。

1916年初,朱德随讨袁护国军第1军北征,开往家乡四川。这时萧菊芳已经怀孕了,也许是想念丈夫,也许是想念丈夫的家乡,朱德出征后,萧菊芳毅然坐轿子来到泸州,在泸州租了一所小小的住宅,同朱德住在一起。

9月底,萧菊芳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保柱。保柱为这个小家庭增添了许多欢乐的气氛。萧菊芳为养育保柱日夜辛劳,却不知病魔突然袭来。保柱出生后数个月,萧菊芳患了类似赤痢的热病,不幸去世。

二、陈玉珍

萧菊芳病逝以后,许多人劝朱德再婚,劝朱德为这个家庭找一个主妇。朱德想到没有母亲的婴儿需要有人照料,就同意了。

这场婚姻也是由朱德在军队中的朋友介绍的。

这位女子叫陈玉珍,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姑娘,也是大足,参加过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6年的革命活动。陈玉珍有个条件,如果不在结婚前同求婚人当面谈谈,她就拒绝考虑婚事。

朱德接受了这个“挑战”。朱德见到陈玉珍后,双方都产生了好感。

不久,俩人就结婚了。

陈玉珍是一把理家的好手。婚后,她把家庭布置得简朴、新颖,非常干净。当她知道朱德喜欢养花时,她在小家庭的里里外外都摆上了鲜花,她还精心修整出一个很漂亮的花圃。她爱保柱,把保柱看作是自己亲生的孩子。

第二次结婚,使朱德有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在穷兵黩武的年代里,朱德的三口之家仿佛是一个安全港,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当年当地有思想的人,经常到朱德的寓所聚会,研究中国社会,探讨民主、科学、民族和种族平等等问题。为此,陈玉珍还布置了一间精致的书房,搜寻了一些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以及关于种族和民族平等的宣言这类题材的书籍和小册子,还订阅了《新青年》和《新潮》等杂志。

由于两人的兴趣和爱好相近,陈玉珍精心为朱德选购了《诗经》、《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唐诗三百首》、《孙子》等大量书籍,还买了两个漂亮的书柜,她把这间书屋整理得井井有条。这是朱德十分喜爱的一个地方。

1922年夏天,朱德决心赴上海寻找革命道路。临走前,朱德接到川东军阀杨森的电报,杨森邀请朱德到重庆作客。朱德就告别妻子和儿子,离开了陈玉珍的家乡南溪。谁知这一别离朱德再也没有见到他们。
三、伍若兰

朱德一生则酷爱兰花,这源于朱德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

1928年2月15日,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第1师攻下耒阳古城。朱德进城时,突然,街道上一位年轻女子边跑边喊:

“乡亲们,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1师打败了章家梅的常备队,解放了耒阳城。为了欢庆战斗的胜利,大家快到城中广场参加军民大会!”

朱德发现远处这位喊话的女子大胆泼辣,就问邓宗海:“她叫什么名字?”

邓宗海说:“她叫伍若兰,出生于县城南九眼塘姓伍的知识分子家庭,上过衡阳女子三师,前年加入共产党,是我们县有名的女秀才。”

朱德仔细一瞧,见到这位姑娘高个大脚,体格健壮,“头发挽在后面,黑黑的皮肤上有些麻点”,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

大会结束以后,朱德对邓宗海说:“你叫那位姓伍的女秀才来一下。”

邓宗海在台上人群中找到伍若兰说:“兰妹子,朱师长派我来叫你。”

伍若兰一听这话,非常高兴,连忙去见朱德。朱德笑容满面,双手握着伍若兰的手,情不自禁地称赞道:“你讲得真好啊!你讲得真好啊!”

伍若兰微微一笑,说:“我讲得不好,朱师长过奖啦!”

当天,伍若兰组建了妇女联合会,亲率姐妹们给部队送去了大米、蔬菜、稻草等物,朱德让后勤部的同志按价付款。临走时,朱德热情地把她们送出军营。这时,伍若兰发现许多官兵都是赤脚,于是,她和女子联合会的姐妹们,发动全县妇女开展“编草鞋竞赛”。夜里,伍若兰和姐妹们坐在豆油灯下编织草鞋,特意为朱德编了一双新草鞋,又做了一双布袜子,精心用花布包好,悄悄地藏起来。

结果,全县妇女两天时间就编织了1000多双草鞋。随后,她们肩挑一捆捆崭新的草鞋,送向军营。伍若兰打开花布包,取出草鞋、布袜递给了朱德,含着笑道:“这是我特意为你做的,请师长收下吧!”说毕,她感到羞涩脸红,心脏突突地跳。原来这位多情的少女已经爱上了将军。

一天下午,伍若兰来到县苏维埃政府,左看右瞧,像在找谁。邓宗海凑过去,在她的耳边说:“兰妹子,是找朱德师长吧?”

伍若兰大大方方地说:“是找朱师长。”

邓宗海笑容满面,拍拍伍若兰的肩,亲切地说:“如果你喜欢朱师长,就请你明天晚饭后到城南河堤等候,他约你到耒河岩畔聊聊天。”

“好的!”伍若兰答应了。

第二天晚饭后,伍若兰独自向城南走去。

城南河堤上的大柳树下,果然站着朱德师长。见她走出古城,朱德含笑迎过来。

路上,朱德告诉伍若兰自己以前结过两次婚,然后,详细讲述了他家庭、婚姻的曲折和痛苦。伍若兰听着这位南征北战的大将的经历,坚决地说:“我不在意你的过去,只要你现在诚心诚意地爱我就行了。我真心爱你,是永远不会变的!”

三天之后,朱德和伍若兰在工农革命军第1师师部举行了婚礼。

4月28日,朱德率领的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砻市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并后,组建了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在这期间,伍若兰从未离开过朱德。除了协助他工作以外,还精心照顾他的日常生活。

当时,井冈山由于被敌人四周包围,交通阻隔,通信难又消息闭塞,想得知山外的情况很不容易。为此,朱德交给妻子两项重要任务:一是调查井冈山内军民的详情,收集红军歌曲、短诗、歌谣及战役、战斗简况等;二是搜集敌占区的报纸,了解国际国内情况。

伍若兰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她走遍了整个山区,边调查边搜集宣传材料。为了给朱德提供情况,她派人化装成老百姓混到敌占区弄来一些报纸。夜幕降临后,她坐在豆油灯下,整理简报或者抄写文章,给朱德参考阅读。

1929年1月,为了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朱德和毛泽东率领红军转移到井冈山以外,去调动、分散敌人兵力。部队走下井冈山,一天在长途行军中,朱德和小股部队在小庙里休息,突然被跟踪而来的敌军刘士毅的部队包围了。

情况非常危急。伍若兰望着丈夫,坚定地说:“我和警卫班的同志掩护你突围!”

伍若兰使尽全身力气,把朱德推出庙门外,说:“你快走吧,再迟了会出事的!”

归队后,毛泽东见到朱德不见若兰,禁不住问道:“若兰呢?”

朱德含泪说:“若兰同志在战斗中不幸被捕了。”

敌审讯官对伍若兰毫无办法,电告蒋介石,要求严处。

蒋介石复电:从速处决,割头示众。

接到电文的当天,赣州敌军指挥官就下令官兵把伍若兰押到刑场上。

伍若兰壮烈就义了。残忍的敌人用大刀砍下她的头,将其头颅解送长沙,挂竿示众。

朱德得知伍若兰英勇就义的详情,难过地流泪了。

1961年3月3日,朱德在广州游览越秀公园时,写过这样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兰花的钟爱和怀念伍若兰之情:

越秀公园花木林,

百花齐放各争春。

唯有兰花香正好,

一时名贵五羊城。

四、康克清

伍若兰牺牲后,1929年底,朱德和康克清结婚了。

朱德和康克清是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中相识的。结婚那年,朱德已经43岁,是红四军军长,康克清则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朝夕相处的革命斗争生活,使将军与战士之间逐渐萌发了爱慕之情。

康克清从小生长在贫苦农民的家庭里,由于生活窘迫和繁重的劳动,她从来没有上过学。上井冈山时,康克清还不识字。参加红军以后,康克清担任了宣传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康克清经常大胆地到朱德那里登门求教,朱德总是热情地鼓励和辅导康克清。在朱德的热情辅导和影响下,康克清的文化水平提高很快。朝夕相处的革命斗争生活,使将军与战士之间萌发了爱慕之情。

有一天,康克清坦率地公开了自己的婚恋观。她对自己的战友们说:“我可以奉告大家,我的婚恋观就是无产阶级的婚恋观,只要革命坚决,品德高尚,对党的贡献大,真的志同道合,我就不计年龄,不媚权势。”

朱德听到康克清的这番话以后,心中增添了几分敬意。他紧握住康克清的手说:“克清,我现在需要有一个像你这样纯洁、真诚、坚强的姑娘真心地爱我,我们结成终身伴侣,好吗?”

康克清甜甜地一笑,低下了头。

忽然,她想到朱德马上就要率领部队出发了,猛地抬起头,说:“打了胜仗来结婚。”

1929年3月,朱德和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在赣闽边界地区游击。3月14日,红军在长汀一战中,歼敌2000多人,胜利攻克了长汀县。不久,朱德和康克清结婚了。

一对红军恋人终于结成终身伴侣。一、萧菊芳

1912年秋天,朱德同昆明师范学院学生萧菊芳结婚了。

这时候,朱德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年轻教官,许多人都很关心这位年轻少校的婚事。

在朋友的巧妙安排下,朱德来到萧菊芳家里。菊芳对这位年轻英俊的少校颇有好感,见到朱德时,羞答答地同朱德说了一席话。这在当时是相当“革命”的举动了。

在这次见面中,朱德感到萧菊芳是一个诚实和相当进步的姑娘。朱德还发现萧菊芳的一个秘密:她没有缠足。这一大胆而又进步的行为又使朱德对萧菊芳增加了不少好感。

不久,朱德和萧菊芳结婚了。

婚后的一段时间里,朱德依旧住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整日带兵操练,萧菊芳继续在师范学校读书,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里。朱德和萧菊芳只有在星期天才能团聚。凭朱德当时的地位,完全可以在昆明找一套别墅住,可是朱德和萧菊芳没有这样做。多年以后,朱德曾经自豪地说:这婚事并不是资产阶级的。

1916年初,朱德随讨袁护国军第1军北征,开往家乡四川。这时萧菊芳已经怀孕了,也许是想念丈夫,也许是想念丈夫的家乡,朱德出征后,萧菊芳毅然坐轿子来到泸州,在泸州租了一所小小的住宅,同朱德住在一起。

9月底,萧菊芳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保柱。保柱为这个小家庭增添了许多欢乐的气氛。萧菊芳为养育保柱日夜辛劳,却不知病魔突然袭来。保柱出生后数个月,萧菊芳患了类似赤痢的热病,不幸去世。

二、陈玉珍

萧菊芳病逝以后,许多人劝朱德再婚,劝朱德为这个家庭找一个主妇。朱德想到没有母亲的婴儿需要有人照料,就同意了。

这场婚姻也是由朱德在军队中的朋友介绍的。

这位女子叫陈玉珍,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姑娘,也是大足,参加过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6年的革命活动。陈玉珍有个条件,如果不在结婚前同求婚人当面谈谈,她就拒绝考虑婚事。

朱德接受了这个“挑战”。朱德见到陈玉珍后,双方都产生了好感。

不久,俩人就结婚了。

陈玉珍是一把理家的好手。婚后,她把家庭布置得简朴、新颖,非常干净。当她知道朱德喜欢养花时,她在小家庭的里里外外都摆上了鲜花,她还精心修整出一个很漂亮的花圃。她爱保柱,把保柱看作是自己亲生的孩子。

第二次结婚,使朱德有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在穷兵黩武的年代里,朱德的三口之家仿佛是一个安全港,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当年当地有思想的人,经常到朱德的寓所聚会,研究中国社会,探讨民主、科学、民族和种族平等等问题。为此,陈玉珍还布置了一间精致的书房,搜寻了一些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以及关于种族和民族平等的宣言这类题材的书籍和小册子,还订阅了《新青年》和《新潮》等杂志。

由于两人的兴趣和爱好相近,陈玉珍精心为朱德选购了《诗经》、《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唐诗三百首》、《孙子》等大量书籍,还买了两个漂亮的书柜,她把这间书屋整理得井井有条。这是朱德十分喜爱的一个地方。

1922年夏天,朱德决心赴上海寻找革命道路。临走前,朱德接到川东军阀杨森的电报,杨森邀请朱德到重庆作客。朱德就告别妻子和儿子,离开了陈玉珍的家乡南溪。谁知这一别离朱德再也没有见到他们。
三、伍若兰

朱德一生则酷爱兰花,这源于朱德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

1928年2月15日,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第1师攻下耒阳古城。朱德进城时,突然,街道上一位年轻女子边跑边喊:

“乡亲们,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1师打败了章家梅的常备队,解放了耒阳城。为了欢庆战斗的胜利,大家快到城中广场参加军民大会!”

朱德发现远处这位喊话的女子大胆泼辣,就问邓宗海:“她叫什么名字?”

邓宗海说:“她叫伍若兰,出生于县城南九眼塘姓伍的知识分子家庭,上过衡阳女子三师,前年加入共产党,是我们县有名的女秀才。”

朱德仔细一瞧,见到这位姑娘高个大脚,体格健壮,“头发挽在后面,黑黑的皮肤上有些麻点”,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

大会结束以后,朱德对邓宗海说:“你叫那位姓伍的女秀才来一下。”

邓宗海在台上人群中找到伍若兰说:“兰妹子,朱师长派我来叫你。”

伍若兰一听这话,非常高兴,连忙去见朱德。朱德笑容满面,双手握着伍若兰的手,情不自禁地称赞道:“你讲得真好啊!你讲得真好啊!”

伍若兰微微一笑,说:“我讲得不好,朱师长过奖啦!”

当天,伍若兰组建了妇女联合会,亲率姐妹们给部队送去了大米、蔬菜、稻草等物,朱德让后勤部的同志按价付款。临走时,朱德热情地把她们送出军营。这时,伍若兰发现许多官兵都是赤脚,于是,她和女子联合会的姐妹们,发动全县妇女开展“编草鞋竞赛”。夜里,伍若兰和姐妹们坐在豆油灯下编织草鞋,特意为朱德编了一双新草鞋,又做了一双布袜子,精心用花布包好,悄悄地藏起来。

结果,全县妇女两天时间就编织了1000多双草鞋。随后,她们肩挑一捆捆崭新的草鞋,送向军营。伍若兰打开花布包,取出草鞋、布袜递给了朱德,含着笑道:“这是我特意为你做的,请师长收下吧!”说毕,她感到羞涩脸红,心脏突突地跳。原来这位多情的少女已经爱上了将军。

一天下午,伍若兰来到县苏维埃政府,左看右瞧,像在找谁。邓宗海凑过去,在她的耳边说:“兰妹子,是找朱德师长吧?”

伍若兰大大方方地说:“是找朱师长。”

邓宗海笑容满面,拍拍伍若兰的肩,亲切地说:“如果你喜欢朱师长,就请你明天晚饭后到城南河堤等候,他约你到耒河岩畔聊聊天。”

“好的!”伍若兰答应了。

第二天晚饭后,伍若兰独自向城南走去。

城南河堤上的大柳树下,果然站着朱德师长。见她走出古城,朱德含笑迎过来。

路上,朱德告诉伍若兰自己以前结过两次婚,然后,详细讲述了他家庭、婚姻的曲折和痛苦。伍若兰听着这位南征北战的大将的经历,坚决地说:“我不在意你的过去,只要你现在诚心诚意地爱我就行了。我真心爱你,是永远不会变的!”

三天之后,朱德和伍若兰在工农革命军第1师师部举行了婚礼。

4月28日,朱德率领的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砻市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并后,组建了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在这期间,伍若兰从未离开过朱德。除了协助他工作以外,还精心照顾他的日常生活。

当时,井冈山由于被敌人四周包围,交通阻隔,通信难又消息闭塞,想得知山外的情况很不容易。为此,朱德交给妻子两项重要任务:一是调查井冈山内军民的详情,收集红军歌曲、短诗、歌谣及战役、战斗简况等;二是搜集敌占区的报纸,了解国际国内情况。

伍若兰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她走遍了整个山区,边调查边搜集宣传材料。为了给朱德提供情况,她派人化装成老百姓混到敌占区弄来一些报纸。夜幕降临后,她坐在豆油灯下,整理简报或者抄写文章,给朱德参考阅读。

1929年1月,为了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朱德和毛泽东率领红军转移到井冈山以外,去调动、分散敌人兵力。部队走下井冈山,一天在长途行军中,朱德和小股部队在小庙里休息,突然被跟踪而来的敌军刘士毅的部队包围了。

情况非常危急。伍若兰望着丈夫,坚定地说:“我和警卫班的同志掩护你突围!”

伍若兰使尽全身力气,把朱德推出庙门外,说:“你快走吧,再迟了会出事的!”

归队后,毛泽东见到朱德不见若兰,禁不住问道:“若兰呢?”

朱德含泪说:“若兰同志在战斗中不幸被捕了。”

敌审讯官对伍若兰毫无办法,电告蒋介石,要求严处。

蒋介石复电:从速处决,割头示众。

接到电文的当天,赣州敌军指挥官就下令官兵把伍若兰押到刑场上。

伍若兰壮烈就义了。残忍的敌人用大刀砍下她的头,将其头颅解送长沙,挂竿示众。

朱德得知伍若兰英勇就义的详情,难过地流泪了。

1961年3月3日,朱德在广州游览越秀公园时,写过这样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兰花的钟爱和怀念伍若兰之情:

越秀公园花木林,

百花齐放各争春。

唯有兰花香正好,

一时名贵五羊城。

四、康克清

伍若兰牺牲后,1929年底,朱德和康克清结婚了。

朱德和康克清是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中相识的。结婚那年,朱德已经43岁,是红四军军长,康克清则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朝夕相处的革命斗争生活,使将军与战士之间逐渐萌发了爱慕之情。

康克清从小生长在贫苦农民的家庭里,由于生活窘迫和繁重的劳动,她从来没有上过学。上井冈山时,康克清还不识字。参加红军以后,康克清担任了宣传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康克清经常大胆地到朱德那里登门求教,朱德总是热情地鼓励和辅导康克清。在朱德的热情辅导和影响下,康克清的文化水平提高很快。朝夕相处的革命斗争生活,使将军与战士之间萌发了爱慕之情。

有一天,康克清坦率地公开了自己的婚恋观。她对自己的战友们说:“我可以奉告大家,我的婚恋观就是无产阶级的婚恋观,只要革命坚决,品德高尚,对党的贡献大,真的志同道合,我就不计年龄,不媚权势。”

朱德听到康克清的这番话以后,心中增添了几分敬意。他紧握住康克清的手说:“克清,我现在需要有一个像你这样纯洁、真诚、坚强的姑娘真心地爱我,我们结成终身伴侣,好吗?”

康克清甜甜地一笑,低下了头。

忽然,她想到朱德马上就要率领部队出发了,猛地抬起头,说:“打了胜仗来结婚。”

1929年3月,朱德和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在赣闽边界地区游击。3月14日,红军在长汀一战中,歼敌2000多人,胜利攻克了长汀县。不久,朱德和康克清结婚了。

一对红军恋人终于结成终身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