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稷山诽谤案”最后一名被告获刑 称将上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10:37:33
山西“稷山诽谤案”最后一名被告获刑 称将上诉  
2007年05月20日  来源:新京报

--------------------------------------------------------------------------------

  称因公诉审判方受县委书记领导无法获得公正判决;3名被告均被判刑1年缓刑3年

  备受关注的稷山3名科级干部“诽谤县委书记案”最后一名被告人一审审判结束。

  2007年5月17日,稷山县人民法院作出(2007)稷刑一初字第28号刑事判决书:薛志敬犯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三年。此前,薛志敬的同案疑犯杨秦玉、南回荣因犯诽谤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3年。

  法院判决认定诽谤成立

  稷山县人民法院审理查明,2006年3月下旬,被告人薛志敬与杨秦玉、南回荣在薛家相聚,薛提出整理一些关于县委主要领导的材料。后3人共同商议,由南回荣执笔起草了一份“众口责问李润山”的材料。

  判决书认定,该材料的第三部分捏造事实,称县委书记“定居‘办公’七O六”等。

  2006年4月8日,薛志敬交给南回荣人民币100元,作为打印材料费用,南回荣将所拟草稿带至侯马市打印40份,于当日下午交给杨秦玉。当晚,杨秦玉将该材料送给薛志敬一份。4月9日,杨秦玉将37份材料以匿名信方式分别邮寄给运城市委书记、市长,稷山县人大、政协及稷山部分局、办、乡镇负责人。

  法院据此认为,在稷山县“两会”召开前夕,使该材料的内容在“两会”期间得以传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被告称上诉寻求公正

  对此,最后获刑的被告薛志敬的辩护律师常毅、王建芳认为,本案中薛志敬与杨、南二人共同撰写的举报信《众口责问李润山》一文中一共提到了四个问题,全文一共2500多字,分别是稷山县城市建设的问题、干部工资待遇的问题、李润山生活作风问题和招商引资的问题。其中反映李润山的生活作风问题只有46字,不足全文的2%。两律师称,他们调查后认为,其他3个问题基本属实,而李润山的生活作风问题虽未查实,但也绝非空穴来风。

  薛志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在法律程序上,还是判决依据上都存在很大问题,这起案件漏洞重重。因为“被诽谤”的对象是县委书记,公诉方和审判方均在县委书记领导之下,因此只有上诉到县委书记管控不了的上级部门,才能为自己寻求到公正的判决。

  “我肯定要上诉,大不了维持原判,可我不相信上一级的法院也会这么判决。”他说。(记者:刘伟)山西“稷山诽谤案”最后一名被告获刑 称将上诉  
2007年05月20日  来源:新京报

--------------------------------------------------------------------------------

  称因公诉审判方受县委书记领导无法获得公正判决;3名被告均被判刑1年缓刑3年

  备受关注的稷山3名科级干部“诽谤县委书记案”最后一名被告人一审审判结束。

  2007年5月17日,稷山县人民法院作出(2007)稷刑一初字第28号刑事判决书:薛志敬犯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三年。此前,薛志敬的同案疑犯杨秦玉、南回荣因犯诽谤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3年。

  法院判决认定诽谤成立

  稷山县人民法院审理查明,2006年3月下旬,被告人薛志敬与杨秦玉、南回荣在薛家相聚,薛提出整理一些关于县委主要领导的材料。后3人共同商议,由南回荣执笔起草了一份“众口责问李润山”的材料。

  判决书认定,该材料的第三部分捏造事实,称县委书记“定居‘办公’七O六”等。

  2006年4月8日,薛志敬交给南回荣人民币100元,作为打印材料费用,南回荣将所拟草稿带至侯马市打印40份,于当日下午交给杨秦玉。当晚,杨秦玉将该材料送给薛志敬一份。4月9日,杨秦玉将37份材料以匿名信方式分别邮寄给运城市委书记、市长,稷山县人大、政协及稷山部分局、办、乡镇负责人。

  法院据此认为,在稷山县“两会”召开前夕,使该材料的内容在“两会”期间得以传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被告称上诉寻求公正

  对此,最后获刑的被告薛志敬的辩护律师常毅、王建芳认为,本案中薛志敬与杨、南二人共同撰写的举报信《众口责问李润山》一文中一共提到了四个问题,全文一共2500多字,分别是稷山县城市建设的问题、干部工资待遇的问题、李润山生活作风问题和招商引资的问题。其中反映李润山的生活作风问题只有46字,不足全文的2%。两律师称,他们调查后认为,其他3个问题基本属实,而李润山的生活作风问题虽未查实,但也绝非空穴来风。

  薛志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在法律程序上,还是判决依据上都存在很大问题,这起案件漏洞重重。因为“被诽谤”的对象是县委书记,公诉方和审判方均在县委书记领导之下,因此只有上诉到县委书记管控不了的上级部门,才能为自己寻求到公正的判决。

  “我肯定要上诉,大不了维持原判,可我不相信上一级的法院也会这么判决。”他说。(记者:刘伟)
错案为何在“意料之中”  
2007年05月20日  来源:北京青年报

--------------------------------------------------------------------------------

  5月18日,《北京青年报》发表社评《“稷山文案”到底向何处去》,作者蔡方华先生不无忧虑地指出:重庆“彭水诗案”与山西“稷山文案”理应有大体相同的结果,“彭水诗案”已被证明是错案,“稷山文案”到底向何处去?我们将拭目以待。

  然而,拭目以待的结果是——“稷山文案”最后一名当事人被以诽谤罪判刑一年,缓刑三年。至此,该案件的3名当事人都被以同样的罪名,处以同样的刑罚。薛志敬和他的律师坦言:“这个结果基本是在意料之中。”

  “稷山文案”的结果之所以在意料之中,我想,大概是权力自私自利的惯性使然。因为一些司法者关心的不是沸腾的民意,也不是如何厘清罪和非罪的界限、如何维护法律尊严、如何纠正肆意践踏公民权利的滥权行为;他们更关心的是公安机关的声誉、司法机关的权威,还有相关领导的乌纱。至于公民的权利以及当事人的精神痛苦,家庭的不幸,对社会的恶劣影响,则显得无足轻重。此外,在当地一些司法者看来,反正自己是奉命行事,出了事一则有有关领导顶着,二则还有国家赔偿“埋单”,大可不必太过担心。“彭水诗案”处理结果的负面示范效应也不可忽视。“彭水诗案”被定性为错案后,被免职的官员却摇身一变成了新的部门领导。这在一些不负责任的执法者眼中无异于又一颗“定心丸”。

  由此可见,清除权力的自私心态、制度庇护以及恶劣的示范效应,类似行政权力对司法权的粗暴干预、肆意践踏公民权利的错案、冤案才不会出现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杨立波(湖北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