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昂医药成本吓退保险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0:11:25
中国高昂医药成本吓退保险商
2007年05月15日

有那么几十年的时间,中国政府自己照看着百姓的健康,向他们提供基本、但却覆盖范围广泛的医疗保障,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功与一系列以失败告终的社会主义计划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然而,随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开始接纳资本主义的一些东西,这张医疗保健安全网已变得支离破碎。如今,多数人生病后只能从自己腰包里掏钱。疾病夺去了他们日积月累省下来的存款。


面对这一状况政府绞尽脑汁想要找出一种解决之道,现在他们或许从私人医疗保险那里获得了些许启发──这只是对于那些买得起保险的人来说。问题在于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一个管理松散、存在诸多弊端(如开药过量现象严重)的医疗保健体系不利于私人医疗保险的在华发展。而这反过来又限制了政府努力重建医疗保障体系的手脚。

虽然多数大型跨国保险公司在中国政府向他们亮起绿灯后开始进军国内医保市场,但面对一个诊疗和处方开立过多过滥而致使看病成本升高的医疗保健系统,这些海外参与者多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全球保费收入最高的再保险公司Swiss Reinsurance Co.驻亚洲经济研究及咨询业务负责人Clarence S.F. Wong指出,这不是个赚钱的业务,尽管市场需求相当旺盛,但保险公司却十分保守。

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Inc.)旗下中国寿险子公司目前是中国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保险公司,市场占有率估计为3%。这家纽约金融服务企业在华开展业务已有很长历史,它在当地提供的医疗保险项目的收费标准因投保人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别,具体每1,000元保额的保费为人民币12-30元(1.56-3.91美元)。

美国国际集团驻香港发言人胡敏慧表示,其中国寿险子公司下属医保业务的保费收入占到该子公司保费总收入的7%左右。但她拒绝就上述医保业务是否盈利发表评论。

她指出,当下公司在华发展的业务重点仍是寿险及退休产品,那里的市场需求十分可观。

虽然中国的医保市场与寿险市场相比规模较小(后者2006年保费收入估计为530亿美元),但前者的市场需求却增长迅速,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Swiss Re称,应中国政府要求,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进行了一次调查,近日公布的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06年期间,中国医保市场的规模几乎增长了五倍,而中国百姓用于私人保险的开销也达到了46亿美元。该公司还预计这一数字到2015年时将达到140亿美元。

尽管增速不俗,但中国居民的实际参保人数与有参保需求、但未能参保的人数之间仍有一定差距。Swiss Re在上述报告中援引中国卫生部进行的一项调查称:仅有约6%的城市居民和8%的农村居民参加了医疗保险计划。

中国的医保市场之所以缺乏吸引力,主要归咎于开过量药这种现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保险公司通过中间人与医院进行协商,依据具体诊断、而非实际开销来限定看病的最高成本。举例来说,流感的看病成本不能超过50美元。相比之下在中国,覆盖全国的国有医院则操控了其中的大权──由于医生和医院往往靠处方药来增收,因此保险公司很难进行成本管理。

近来的一个下午,在江苏省的一家小医院里,一位29岁的妈妈带着她发烧的儿子来看病。医生祝斌(音)告诉她这个三岁的小孩可能得了重感冒,接着便开了一针17块钱的抗生素。趁着这个刚会走路的孩子喝奶茶时,医生把针扎进了他的小胳膊。这家医院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于药品销售。

在多数发达国家,像上面这种给儿童注射静脉抗生素的情况很少见。祝斌说到他这儿来看病的人,他十有八九会给他们开药。他还说那个孩子需要这种药,而且这家医院的价格也算比较合理。

由于中国有数亿贫穷的农村居民,他们几乎拿不出多余的钱来用于医疗保健,因此私人医保最多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在其他政策性措施方面,政府正考虑大力增加医保领域的公共支出──这部分资金将用于国有医院及公共保险体系。尽管如此,一个强有力的私人医保体系在帮助政府分担医疗成本方面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Swiss Re在上述报告中还针对私人医保业的在华发展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议,其中包括进一步向中间人开放等。有了中间人的帮助,保险公司可以更好地与医院进行协商,从而降低药价和就诊费用。

在Swiss Re上述报告发表后发布的一份声明中,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China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 简称: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指出,Swiss Re的此次研究为他们审视中国医保制度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策略。中国保监会并未就寻求更多信息的书面提问予以答复。

全球性咨询公司──华信惠悦顾问公司(Watson Wyatt Worldwide)下属北亚地区普通保险咨询业负责人约翰•图奇(John Tucci)指出,开药过量的问题在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都普遍存在。

他说,当你去医院只想做一项基本化验时,他们恨不得让你把所有的项目都检查一遍,因为他们能从保险公司那儿报销这些费用。

图奇还谈到由于这个行业问题太多,所以现在还看不出中国市场上的医保产品能否实现盈利,但他本人估计这些产品是不会盈利的。虽然现实如此,图奇却认为此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将来某个时候它会迎来发展之春的。

在这期间,跨国公司正扮演着一个相对次要的角色。与美国国际集团一样,虽然英国保诚集团(Prudential PLC)也面向中国市场推出了特定医保产品,但寿险仍是该公司的主要在华业务。

英国保诚集团驻香港发言人霍华德•格林(Howard Green)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百姓对健康保障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相信中国市场所蕴含的潜力非同小可。英国保诚集团通过与中国国有企业中信集团公司(Citic Group Inc.)组建合资企业在华开展医保业务。前者不愿对其在华医保业务的盈利状况发表详细评论。

目前在中国医保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一批本土企业。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Ping An Insurance (Group) Co. of China Ltd., 简称:中国平安)2005年在该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5%,而且表示其医保业务实现了盈利。与此同时,该公司医保业务总经理杨一先称,中国平安的主要业务仍是寿险。中国平安2005年的总收入为人民币650亿元,其中医保业务收入尚不足100亿元。

杨一先说,医院的现状限制了他们的产品发展;当医生得知病人购买了医疗保险后,他们便会一个劲儿地给病人开药。

Nicholas Zamiska
http://www.chinese.wsj.com/gb/20 ... .asp?source=UpChina中国高昂医药成本吓退保险商
2007年05月15日

有那么几十年的时间,中国政府自己照看着百姓的健康,向他们提供基本、但却覆盖范围广泛的医疗保障,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功与一系列以失败告终的社会主义计划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然而,随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开始接纳资本主义的一些东西,这张医疗保健安全网已变得支离破碎。如今,多数人生病后只能从自己腰包里掏钱。疾病夺去了他们日积月累省下来的存款。


面对这一状况政府绞尽脑汁想要找出一种解决之道,现在他们或许从私人医疗保险那里获得了些许启发──这只是对于那些买得起保险的人来说。问题在于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一个管理松散、存在诸多弊端(如开药过量现象严重)的医疗保健体系不利于私人医疗保险的在华发展。而这反过来又限制了政府努力重建医疗保障体系的手脚。

虽然多数大型跨国保险公司在中国政府向他们亮起绿灯后开始进军国内医保市场,但面对一个诊疗和处方开立过多过滥而致使看病成本升高的医疗保健系统,这些海外参与者多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全球保费收入最高的再保险公司Swiss Reinsurance Co.驻亚洲经济研究及咨询业务负责人Clarence S.F. Wong指出,这不是个赚钱的业务,尽管市场需求相当旺盛,但保险公司却十分保守。

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Inc.)旗下中国寿险子公司目前是中国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保险公司,市场占有率估计为3%。这家纽约金融服务企业在华开展业务已有很长历史,它在当地提供的医疗保险项目的收费标准因投保人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别,具体每1,000元保额的保费为人民币12-30元(1.56-3.91美元)。

美国国际集团驻香港发言人胡敏慧表示,其中国寿险子公司下属医保业务的保费收入占到该子公司保费总收入的7%左右。但她拒绝就上述医保业务是否盈利发表评论。

她指出,当下公司在华发展的业务重点仍是寿险及退休产品,那里的市场需求十分可观。

虽然中国的医保市场与寿险市场相比规模较小(后者2006年保费收入估计为530亿美元),但前者的市场需求却增长迅速,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Swiss Re称,应中国政府要求,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进行了一次调查,近日公布的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06年期间,中国医保市场的规模几乎增长了五倍,而中国百姓用于私人保险的开销也达到了46亿美元。该公司还预计这一数字到2015年时将达到140亿美元。

尽管增速不俗,但中国居民的实际参保人数与有参保需求、但未能参保的人数之间仍有一定差距。Swiss Re在上述报告中援引中国卫生部进行的一项调查称:仅有约6%的城市居民和8%的农村居民参加了医疗保险计划。

中国的医保市场之所以缺乏吸引力,主要归咎于开过量药这种现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保险公司通过中间人与医院进行协商,依据具体诊断、而非实际开销来限定看病的最高成本。举例来说,流感的看病成本不能超过50美元。相比之下在中国,覆盖全国的国有医院则操控了其中的大权──由于医生和医院往往靠处方药来增收,因此保险公司很难进行成本管理。

近来的一个下午,在江苏省的一家小医院里,一位29岁的妈妈带着她发烧的儿子来看病。医生祝斌(音)告诉她这个三岁的小孩可能得了重感冒,接着便开了一针17块钱的抗生素。趁着这个刚会走路的孩子喝奶茶时,医生把针扎进了他的小胳膊。这家医院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于药品销售。

在多数发达国家,像上面这种给儿童注射静脉抗生素的情况很少见。祝斌说到他这儿来看病的人,他十有八九会给他们开药。他还说那个孩子需要这种药,而且这家医院的价格也算比较合理。

由于中国有数亿贫穷的农村居民,他们几乎拿不出多余的钱来用于医疗保健,因此私人医保最多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在其他政策性措施方面,政府正考虑大力增加医保领域的公共支出──这部分资金将用于国有医院及公共保险体系。尽管如此,一个强有力的私人医保体系在帮助政府分担医疗成本方面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Swiss Re在上述报告中还针对私人医保业的在华发展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议,其中包括进一步向中间人开放等。有了中间人的帮助,保险公司可以更好地与医院进行协商,从而降低药价和就诊费用。

在Swiss Re上述报告发表后发布的一份声明中,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China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 简称: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指出,Swiss Re的此次研究为他们审视中国医保制度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策略。中国保监会并未就寻求更多信息的书面提问予以答复。

全球性咨询公司──华信惠悦顾问公司(Watson Wyatt Worldwide)下属北亚地区普通保险咨询业负责人约翰•图奇(John Tucci)指出,开药过量的问题在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都普遍存在。

他说,当你去医院只想做一项基本化验时,他们恨不得让你把所有的项目都检查一遍,因为他们能从保险公司那儿报销这些费用。

图奇还谈到由于这个行业问题太多,所以现在还看不出中国市场上的医保产品能否实现盈利,但他本人估计这些产品是不会盈利的。虽然现实如此,图奇却认为此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将来某个时候它会迎来发展之春的。

在这期间,跨国公司正扮演着一个相对次要的角色。与美国国际集团一样,虽然英国保诚集团(Prudential PLC)也面向中国市场推出了特定医保产品,但寿险仍是该公司的主要在华业务。

英国保诚集团驻香港发言人霍华德•格林(Howard Green)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百姓对健康保障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相信中国市场所蕴含的潜力非同小可。英国保诚集团通过与中国国有企业中信集团公司(Citic Group Inc.)组建合资企业在华开展医保业务。前者不愿对其在华医保业务的盈利状况发表详细评论。

目前在中国医保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一批本土企业。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Ping An Insurance (Group) Co. of China Ltd., 简称:中国平安)2005年在该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5%,而且表示其医保业务实现了盈利。与此同时,该公司医保业务总经理杨一先称,中国平安的主要业务仍是寿险。中国平安2005年的总收入为人民币650亿元,其中医保业务收入尚不足100亿元。

杨一先说,医院的现状限制了他们的产品发展;当医生得知病人购买了医疗保险后,他们便会一个劲儿地给病人开药。

Nicholas Zamiska
http://www.chinese.wsj.com/gb/20 ... .asp?source=UpChina
医疗保险带有福利性质的
_
我只说这么一句,其他的,大家自个想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