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军队哪些是兵哪些为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0:13:45
清宫戏里,常常见到清军的军装上前胸后背“兵”和“勇”二字。那什么才算是“兵”?什么才叫“勇”?

    史载“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为满兵,绿营兵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又建立的汉人组成的汉兵。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八旗军同绿营兵虽然使命相同,都是“政府军”,但战斗力和重要程度就大不一样了。按定制:八旗兵大部分卫戌京师,为国家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电视上浩浩荡荡的大都是绿营兵。

    顺治以后绿营兵日渐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康熙年间大清朝建立不久,力图以和为贵,于是军备废弛,萎靡不振。八旗兵丁一劳永逸,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以至于三藩起事临阵磨枪亦难振军威,所以,实际上平定三藩的功劳属绿营兵。雍正登基后,立志彰显满军尚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为满洲根本”,大动干戈,整军治军,终于使得士气大振,维护了国家统治。

    史载“勇”也是兵的一种。是雍正、乾隆朝后遇有战事,若八旗和绿营兵不足用,则就地取材临时招募的军队,战事完了后立即解散,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即就是战事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直到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从此,“勇”基本代替了 “兵”成为国家的正规军主力。清宫戏里,常常见到清军的军装上前胸后背“兵”和“勇”二字。那什么才算是“兵”?什么才叫“勇”?

    史载“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为满兵,绿营兵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又建立的汉人组成的汉兵。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八旗军同绿营兵虽然使命相同,都是“政府军”,但战斗力和重要程度就大不一样了。按定制:八旗兵大部分卫戌京师,为国家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电视上浩浩荡荡的大都是绿营兵。

    顺治以后绿营兵日渐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康熙年间大清朝建立不久,力图以和为贵,于是军备废弛,萎靡不振。八旗兵丁一劳永逸,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以至于三藩起事临阵磨枪亦难振军威,所以,实际上平定三藩的功劳属绿营兵。雍正登基后,立志彰显满军尚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为满洲根本”,大动干戈,整军治军,终于使得士气大振,维护了国家统治。

    史载“勇”也是兵的一种。是雍正、乾隆朝后遇有战事,若八旗和绿营兵不足用,则就地取材临时招募的军队,战事完了后立即解散,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即就是战事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直到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从此,“勇”基本代替了 “兵”成为国家的正规军主力。
政府军为兵,民兵为勇,只不过后来民兵比政府军还厉害罢了
湘军,淮军算不算民兵啊
当然是民兵, 政府军在新军出现之前就是八旗和绿营

嘉庆年间全国只有22万八旗和66万绿营,没有勇肯定不够
原帖由 飞翔的蜗牛 于 2007-5-12 14:20 发表
当然是民兵, 政府军在新军出现之前就是八旗和绿营

嘉庆年间全国只有22万八旗和66万绿营,没有勇肯定不够

清庭不怕老李.老曾造反吗?八旗和绿营根本没战斗力啊
原帖由 意淫天下 于 2007-5-12 14:29 发表

清庭不怕老李.老曾造反吗?八旗和绿营根本没战斗力啊

他们2人都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本身并不想.而且清朝确实怕他们的实力超越中央,所以湘军实际上才裁过军以消除中央的疑虑
首先是在嘉庆时期对付白莲教起义的时候就大量招募义勇, 清朝喜欢随"祖上的规矩" ,所以在太平天国时期就照样

当时的义勇很多,只不过湘,淮,楚(左宗堂)三家比较大而已,

第三是发,捻已经风起云涌, 清廷顾不上考虑其他问题, 何况只要听朝廷话,又有战斗力, 何乐而不为.

我觉得如果没有湘,淮,楚三军, 中国恐怕在19世纪80年代要被多割去1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7-5-12 14:33 发表

他们2人都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本身并不想.而且清朝确实怕他们的实力超越中央,所以湘军实际上才裁过军以消除中央的疑虑

有时候我就想如果他们搞个"陈桥兵变",中国的命运会不会好一点:(
:$ 我也YY地认为如果李中堂能够登基中国的国运可能会好的多
不YY了:$
湘,淮,楚三军对自己主帅的忠诚恐怕要高过对清政府的忠诚,请各为达人说一下清政府是怎么牵制汉人军队的
怎么牵制? 到湘,淮,楚的时候就没法牵制了,全凭自觉:victory:

不过这些军队和中国封建军队一样, 军纪堕落的特别快, 因此也很快追随八旗,绿营了.
没法牵制,全凭自觉;funk
清庭怎么会混到这种地步?
我想清庭还是可以让湘,淮,楚三军离心,叫他们互相牵制的吧?
太平天国之后, 清朝的军权实际上就转移到汉族地主阶级了. 说段典故: 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 光绪皇帝北囚禁的时候,李鸿章在接受一个外国记者的采访:

李鸿章直接地、没有任何铺垫地问卜力:“英国希望谁当皇帝?”

卜力说:“如果光绪皇帝对以他的名义所做的事情没有责任的话,英国对他在一定条件下继续进行统治不会特别反对。”

李鸿章说:“我听说洋人们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如果义和团把北京的所有公使全杀了,那么列强就有权进行合法的干预,并宣布‘我们要立一个皇帝’。如果是这样,你们将会选择谁?”李鸿章说到此停顿了一下,然后接着说,“也许是个汉人?”

卜力在李鸿章的这番话中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暗示。暗示的含义是:如果列强愿意推举一个汉人来当皇帝的话,那么他本人是愿意的。
不过不管是曾, 李,还是左 都是传统的封建文人, 忠君思想始终是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所以他们这一代是不容易篡位的,但到了下一代,也就是袁世凯这一代, 在受到了西方思想影响之后, 就维持不了了
原帖由 飞翔的蜗牛 于 2007-5-12 14:59 发表
太平天国之后, 清朝的军权实际上就转移到汉族地主阶级了. 说段典故: 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 光绪皇帝北囚禁的时候,李鸿章在接受一个外国记者的采访:

李鸿章直接地、没有任何铺垫地问卜力:“英国希望谁当皇帝? ...

欧,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中堂大人实际上还掌握多少军队呢?莫非是想学三桂,引洋兵入境.
别管他老人家有多少军队, 起码如果真发生这种事情的话, 洋人会支持他的, 因为当时大多数清朝高级官员都丝毫不懂国际规则, 就那徐桐来说,最经典的就是那段对外国的评价:

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不过我YY李中堂登基的时机可不是这个时候, 他已经离棺材不远了, 我觉得如果他在1888年北洋水师最强势的时候登基应该能部分改变一下中国的国运.

当然, YY而已.........
林大人还认为天朝不卖茶叶给英国,洋人都会闭肛而亡呢;P
不过篡位这种事,最后不要和异族有关系.道义这个门面毕竟还是要装的.
更正一下, 李中堂的那个采访应该是义和团时期, 实际上在庚子国变之后, 中国任何政治势力想控制国内局势,都不得不寻求国外势力支持, 李中堂算是很隐晦地开了个头吧
李中堂也可怜,背黑锅背了这么久.
满洲几百年奴化教育的威力是不可忽视帝
原帖由 老牛居 于 2007-5-12 15:28 发表
满洲几百年奴化教育的威力是不可忽视帝

哪个朝廷不搞奴化教育?造反的还不是前赴后继
嗯,我觉得真正应该被鞭尸的是所谓的清流派, 不但排斥洋务运动, 抵制变革,甚至在甲午战争中拆北洋水师的台, 威海卫那么容易被包抄也是某些官员私心作祟, 而朝廷里也有一帮人乐得看甲午战争战败,好倒李鸿章.

在清朝最后的几十年,出现的各个政治势力中, 我认为李鸿章是最稳健的一支,既不像清流派那样只会耍嘴皮子,又不像维新党那种全盘西化, 好像历史教科书里对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评价还不错?如果知道康有为当时上的奏折里有"跟大英帝国合邦"这样的建议,还有几个人对他们有好的看法.
历史上大多数的清流也都是靠嘴皮邀名的,胜了自然好处多,败了还可以扰一个正直的名号,真正办事的倒没几个.
康有为::D

已经神智混乱的康有为立即向皇帝递上一个奏折,内容是“联络与国,实行合邦”。这是康有为给光绪皇帝提出的最后一个建议,也是最荒唐的一个建议:“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凡有外事,四国共之,则俄人不敢出,则德、法无所附,势必解散。”(宋伯鲁:《事变日亟请速简重臣结连与国以安社稷而救危亡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170页。)

“联合英美日”其实是洋人出的主意。英国人李提摩太向康有为出示了一张地图,上面画着西方各国瓜分中国的形势,其中在中国的北方,一只黑熊占据了地图的绝大一片。李提摩太建议中国必须和日、美、英三国实行“联合”,抵抗住俄国人才能使中国不致亡国。这个英国人的建议与康有为给中国皇帝的奏折的区别在于:康有为没有把英国人的心思看明白。按照李提摩太自己的说法,他的真实意图是:争取在一年之内,“把中国的全部行政管理移交给英国,并且使英国独享改组和控制陆海军各机构、修筑铁路、开发矿山的权利,而且还要加开几个新口岸,对英通商。”
康圣人的人品MS有问题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