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靡挥霍无度 乾隆六下江南的真实意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8:45:47
官方的史籍到民间的野史中,关于乾隆南巡都有许多描述:官方史料上说乾隆下江南是为了修筑堤堰,功泽千秋。而民间野史上则说乾隆把国家大事都扔给手下大臣,自己迷恋在江南美景中。更有说他风流成性,挥霍无度。那么,乾隆下江南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要六下江南。

  乾隆南巡一开始就遭到有些大臣的反对。《清史纪事本末》中记载,乾隆即位不久,听说苏州的景色美如天堂,他很想去江南巡游视察,并派大学士讷亲去江南查看道路。讷亲从并不赞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在给乾隆的回奏中说:苏州城外的虎丘还算得上名胜,实际上像一个大坟堆。苏州城里河道狭窄,粪便船只拥挤在一起,过了中午就臭不可闻,根本不算什么风景。乾隆听了讷亲的回报,只好暂时打消了南巡的念头。  
   
  乾隆的南巡江浙有六次,具体年份分别是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其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是第四次,为125天;最短的一次为第二次,有105天。

  乾隆帝在南巡中不止一次地宣称,他巡幸江浙是为了“行庆施惠”。这个意思是说,他是要利用雄厚的财政实力与士民同庆大清皇朝的鼎盛局面,并尽量给他们一些“恩惠”。

  乾隆帝的“行庆”欲望或许是有道理的。据历史记载,乾隆中期前后,清朝的经济、财政实力已相当雄厚。例如,垦田数:乾隆十八年为708万余倾,三十一年已达741万余倾。财政收入和征粮数:康熙时期田赋年收入为2000多万两,乾隆三十一年已达4887万余两;清初征粮数为每年400万石,乾隆三十一年已达831万余石。库存银:乾隆元年为3395万余两,二十四年为3673万余两,三十年为6033万余两,三十九年为7390万余两。

  “行庆”之外,乾隆帝还察吏安民,指导修治河工,笼络士绅和读书人,实行蠲免。其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蠲免,也就是“施惠”了。乾隆帝注意到:“大江南北,土沃人稠,重以百年修养,户口益增,习尚所趋,盖藏未裕……”因此除了力倡去奢宠实、勤俭节约之外,在南巡中,对灾区和贫穷地区均实行赈济和蠲免,并告诫地方官吏认真落实,“朕回銮所目睹之处,稍有未协,惟汝是问”。

南巡之外,乾隆帝还从乾隆三十一至五十九年,一共实施七次全国范围的普蠲,其银两总计超过1.4亿,粮谷约1200万石。这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对于稳定盛世局面、缓和阶级矛盾起了重要作用。

  南巡中还有一点值得提及,那就是乾隆帝常常带一些少数民族首领或重要人物巡幸,或在中途接见朝觐者。这和康熙帝利用避暑山庄、木兰秋狝一样,既是为了笼络各少数民族、尤其是蒙古族的感情,表明在统一的大家庭内不分民族、内外,一视同仁;同时也是要“通过对江南富庶之地的游览观赏,使这些头领人物看到中国的地大物博,国力强盛,使其心存敬畏,不敢有反抗之心”。

  不过,乾隆下江南同时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尽管乾隆三令五申严禁铺张,但地方官员为取得他的欢心,无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投其所好。乾隆在第六次下江南时,写下了“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的诗句,表明他做梦都在回想六下江南的风光盛况,言辞之间充满了眷恋。然而乾隆六下江南,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直接造成了国库的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

  史料记载,康熙南巡时,主要是住在地方官员的官邸,只有在扬州、杭州等地,建造了少量行宫。而乾隆下江南比康熙南巡阔气奢靡多了。从北京到杭州,他在沿途建造了三十个行宫。乾隆乘的御舟被称为安福舻、翔凤艇,共有五艘,制作工艺极其精美。整个南巡船队共约有一千多只船。一路上吃的、用的,就连喝的水,都由沿途各地事先做好准备。官方的史籍到民间的野史中,关于乾隆南巡都有许多描述:官方史料上说乾隆下江南是为了修筑堤堰,功泽千秋。而民间野史上则说乾隆把国家大事都扔给手下大臣,自己迷恋在江南美景中。更有说他风流成性,挥霍无度。那么,乾隆下江南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要六下江南。

  乾隆南巡一开始就遭到有些大臣的反对。《清史纪事本末》中记载,乾隆即位不久,听说苏州的景色美如天堂,他很想去江南巡游视察,并派大学士讷亲去江南查看道路。讷亲从并不赞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在给乾隆的回奏中说:苏州城外的虎丘还算得上名胜,实际上像一个大坟堆。苏州城里河道狭窄,粪便船只拥挤在一起,过了中午就臭不可闻,根本不算什么风景。乾隆听了讷亲的回报,只好暂时打消了南巡的念头。  
   
  乾隆的南巡江浙有六次,具体年份分别是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其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是第四次,为125天;最短的一次为第二次,有105天。

  乾隆帝在南巡中不止一次地宣称,他巡幸江浙是为了“行庆施惠”。这个意思是说,他是要利用雄厚的财政实力与士民同庆大清皇朝的鼎盛局面,并尽量给他们一些“恩惠”。

  乾隆帝的“行庆”欲望或许是有道理的。据历史记载,乾隆中期前后,清朝的经济、财政实力已相当雄厚。例如,垦田数:乾隆十八年为708万余倾,三十一年已达741万余倾。财政收入和征粮数:康熙时期田赋年收入为2000多万两,乾隆三十一年已达4887万余两;清初征粮数为每年400万石,乾隆三十一年已达831万余石。库存银:乾隆元年为3395万余两,二十四年为3673万余两,三十年为6033万余两,三十九年为7390万余两。

  “行庆”之外,乾隆帝还察吏安民,指导修治河工,笼络士绅和读书人,实行蠲免。其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蠲免,也就是“施惠”了。乾隆帝注意到:“大江南北,土沃人稠,重以百年修养,户口益增,习尚所趋,盖藏未裕……”因此除了力倡去奢宠实、勤俭节约之外,在南巡中,对灾区和贫穷地区均实行赈济和蠲免,并告诫地方官吏认真落实,“朕回銮所目睹之处,稍有未协,惟汝是问”。

南巡之外,乾隆帝还从乾隆三十一至五十九年,一共实施七次全国范围的普蠲,其银两总计超过1.4亿,粮谷约1200万石。这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对于稳定盛世局面、缓和阶级矛盾起了重要作用。

  南巡中还有一点值得提及,那就是乾隆帝常常带一些少数民族首领或重要人物巡幸,或在中途接见朝觐者。这和康熙帝利用避暑山庄、木兰秋狝一样,既是为了笼络各少数民族、尤其是蒙古族的感情,表明在统一的大家庭内不分民族、内外,一视同仁;同时也是要“通过对江南富庶之地的游览观赏,使这些头领人物看到中国的地大物博,国力强盛,使其心存敬畏,不敢有反抗之心”。

  不过,乾隆下江南同时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尽管乾隆三令五申严禁铺张,但地方官员为取得他的欢心,无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投其所好。乾隆在第六次下江南时,写下了“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的诗句,表明他做梦都在回想六下江南的风光盛况,言辞之间充满了眷恋。然而乾隆六下江南,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直接造成了国库的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

  史料记载,康熙南巡时,主要是住在地方官员的官邸,只有在扬州、杭州等地,建造了少量行宫。而乾隆下江南比康熙南巡阔气奢靡多了。从北京到杭州,他在沿途建造了三十个行宫。乾隆乘的御舟被称为安福舻、翔凤艇,共有五艘,制作工艺极其精美。整个南巡船队共约有一千多只船。一路上吃的、用的,就连喝的水,都由沿途各地事先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