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硫磺岛:生命与鲜血的历史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23:35:15
两个硫磺岛:生命与鲜血的历史篇章
2007年04月27日 13:35中国青年报

我们应该对美国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表示足够的敬意,不是因为《廊桥遗梦》或者两次奥斯卡奖4座小金人,而仅仅是因为一部《硫磺岛来信》。


本着“尊重的态度”、“忠实于人性”的基调,伊斯特伍德用两年时间,以日本军人的视角再现了二战中著名的硫磺岛战役。《纽约时报》的大幅广告上,伊斯特伍德和工作人员身着日军军服工作的照片让人印象深刻。

硫磺岛战役是二战太平洋战场上最为惨烈的登陆作战,美军3个师6万多人遭到日军顽强抵抗,原本计划5天的战斗整整持续了36天,20多平方公里的小岛上,22000多名日军战死,美军的伤亡则达到28000余人。

毫无疑问,美军取得了硫磺岛血战的胜利,这是世人眼中的硫磺岛。但是在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来信》中,战争没有明显的胜负,或者胜负并不重要,“敌人也是人,为他们的文化所塑造,受他们的传统所约束,或许不喜欢他们的任务却又不得不执行”,这是一个淡化了集团利益,只剩下人性的硫磺岛。

伴随着压抑的配乐,影片由近年硫磺岛上发掘出的当年日军未寄出的家信开始,镜头缓缓滑过用日英两种文字书写的“硫磺岛战死者显彰碑”,时空倒回到1945年的硫磺岛。

1945年的日本,大势已去。硫磺岛成为日本本土前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它被占领,美军的B-29重型轰炸机就可以长驱直入,轰炸日本全境。面对美军重兵压境,硫磺岛的日军增加到23000人。

这注定是一场死战。

影片的主人公栗林忠道中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派来接任硫磺岛的防御大权。栗林是一名出色的职业军人。但他的悲剧就在于一开始他就很清楚,这是一场没有增援、没有补给、全部战死为止的战争。

电影的另一主人公是士兵西乡。他本是一个普通的面包师,战事吃紧被征召来到硫磺岛。故事围绕着西乡和栗林忠道展开。从头至尾,西乡一共得到了栗林忠道三次关照,第一次西乡因为说了怠慢的话受到长官鞭笞,栗林忠道喝止长官救了西乡;第二次西乡不愿意自杀殉国,逃跑回来后被抓到,被斩首前,栗林再次救了他;最后一次,栗林忠道请求西乡在他自杀后将他埋葬。

西乡不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士兵。他毫不掩饰对战事的厌恶,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活着离开和家人团聚。所以,他恐惧死亡。阵地失守后,班长命令士兵们自杀效忠天皇时,西乡没有勇气将手雷按在胸口把自己炸得血肉横飞或者用手枪射穿自己的太阳穴,尽管高呼了“万岁”,他还是选择了“活着效忠天皇”。

炮弹在头顶呼啸,身边的战友越来越少,西乡也更加思念亲人,他不断地给妻子花子写信,尽管这些信妻子可能永远都收不到。

同样给家人写信的还有栗林忠道。这个深爱家庭的男人保持着外出旅行就给家人写信的习惯。战争进行到后期,栗林的心迹越来越明显:“不必期待归来……我已注定死在硫磺岛。”

被围困中,栗林将西乡留下来负责处理自己的遗物,他焚毁了军旗,发出了诀别电报,带领300多名日军向美军发起最后的反击。

栗林自杀后,西乡遵照遗嘱将他掩埋到无人找到的地方。一直想投降的西乡终于被俘了,他却像发疯了一样挥舞着铁锹扑向美军,被一枪托砸晕了过去。

战事结束了。西乡躺在担架上,与无数担架一起,一排排横在沙滩,等待军舰将他们接走。担架里,谁是日俘,谁是美军?担架里,都是伤兵。

《硫磺岛来信》在日本、美国都引起了轰动,也得到了当年硫磺岛老兵的认可。在日本召开的记者会上,伊斯特伍德慢慢地说:从小到大,我们看过的战争电影都清晰地标明了是非善恶,然而对于战争中的个体而言,没有什么是清晰的。“当年轻人为了相互厮杀而被遣送到这个小岛上,他们明白自己生存下来的几率,每十个人当中,也许只有一个可以回来,也许没有。当他们的生命与鲜血风化在历史的篇章中,每个人都理应得到报答。我希望,不只是日本,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应该记住这些鲜活生命的付出。”
两个硫磺岛:生命与鲜血的历史篇章
2007年04月27日 13:35中国青年报

我们应该对美国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表示足够的敬意,不是因为《廊桥遗梦》或者两次奥斯卡奖4座小金人,而仅仅是因为一部《硫磺岛来信》。


本着“尊重的态度”、“忠实于人性”的基调,伊斯特伍德用两年时间,以日本军人的视角再现了二战中著名的硫磺岛战役。《纽约时报》的大幅广告上,伊斯特伍德和工作人员身着日军军服工作的照片让人印象深刻。

硫磺岛战役是二战太平洋战场上最为惨烈的登陆作战,美军3个师6万多人遭到日军顽强抵抗,原本计划5天的战斗整整持续了36天,20多平方公里的小岛上,22000多名日军战死,美军的伤亡则达到28000余人。

毫无疑问,美军取得了硫磺岛血战的胜利,这是世人眼中的硫磺岛。但是在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来信》中,战争没有明显的胜负,或者胜负并不重要,“敌人也是人,为他们的文化所塑造,受他们的传统所约束,或许不喜欢他们的任务却又不得不执行”,这是一个淡化了集团利益,只剩下人性的硫磺岛。

伴随着压抑的配乐,影片由近年硫磺岛上发掘出的当年日军未寄出的家信开始,镜头缓缓滑过用日英两种文字书写的“硫磺岛战死者显彰碑”,时空倒回到1945年的硫磺岛。

1945年的日本,大势已去。硫磺岛成为日本本土前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它被占领,美军的B-29重型轰炸机就可以长驱直入,轰炸日本全境。面对美军重兵压境,硫磺岛的日军增加到23000人。

这注定是一场死战。

影片的主人公栗林忠道中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派来接任硫磺岛的防御大权。栗林是一名出色的职业军人。但他的悲剧就在于一开始他就很清楚,这是一场没有增援、没有补给、全部战死为止的战争。

电影的另一主人公是士兵西乡。他本是一个普通的面包师,战事吃紧被征召来到硫磺岛。故事围绕着西乡和栗林忠道展开。从头至尾,西乡一共得到了栗林忠道三次关照,第一次西乡因为说了怠慢的话受到长官鞭笞,栗林忠道喝止长官救了西乡;第二次西乡不愿意自杀殉国,逃跑回来后被抓到,被斩首前,栗林再次救了他;最后一次,栗林忠道请求西乡在他自杀后将他埋葬。

西乡不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士兵。他毫不掩饰对战事的厌恶,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活着离开和家人团聚。所以,他恐惧死亡。阵地失守后,班长命令士兵们自杀效忠天皇时,西乡没有勇气将手雷按在胸口把自己炸得血肉横飞或者用手枪射穿自己的太阳穴,尽管高呼了“万岁”,他还是选择了“活着效忠天皇”。

炮弹在头顶呼啸,身边的战友越来越少,西乡也更加思念亲人,他不断地给妻子花子写信,尽管这些信妻子可能永远都收不到。

同样给家人写信的还有栗林忠道。这个深爱家庭的男人保持着外出旅行就给家人写信的习惯。战争进行到后期,栗林的心迹越来越明显:“不必期待归来……我已注定死在硫磺岛。”

被围困中,栗林将西乡留下来负责处理自己的遗物,他焚毁了军旗,发出了诀别电报,带领300多名日军向美军发起最后的反击。

栗林自杀后,西乡遵照遗嘱将他掩埋到无人找到的地方。一直想投降的西乡终于被俘了,他却像发疯了一样挥舞着铁锹扑向美军,被一枪托砸晕了过去。

战事结束了。西乡躺在担架上,与无数担架一起,一排排横在沙滩,等待军舰将他们接走。担架里,谁是日俘,谁是美军?担架里,都是伤兵。

《硫磺岛来信》在日本、美国都引起了轰动,也得到了当年硫磺岛老兵的认可。在日本召开的记者会上,伊斯特伍德慢慢地说:从小到大,我们看过的战争电影都清晰地标明了是非善恶,然而对于战争中的个体而言,没有什么是清晰的。“当年轻人为了相互厮杀而被遣送到这个小岛上,他们明白自己生存下来的几率,每十个人当中,也许只有一个可以回来,也许没有。当他们的生命与鲜血风化在历史的篇章中,每个人都理应得到报答。我希望,不只是日本,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应该记住这些鲜活生命的付出。”
"敌人也是人"
看看日本人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那也能叫人?
简直是吹捧,鄙视:@ .鬼子也是人:@
票房如何?依斯特武德感觉不如思批而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