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军版的一个聊炮的里面看到一句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23:16:30
1963服役的m16,膛压380兆帕,1995年服役的95,膛压284兆帕;1918年服役的.50BMG,膛压380兆帕,俄中标准的12.7弹药,膛压304兆帕,高下立判。


还有

膛压上去了,什么都好说,但前提是身管吃得住。俄国和我国这方面长期比较落后,对武器性能产生了很大不利影响。又要初速高,又要膛压低,于是大炮就像某专家说的“大肚皮”,吃的多,力气少,多余力气化成炮口焰了,还要想办法消除,麻烦得很。从坦克炮到小口径步枪,都存在这个问题。别看5.8比5.56粗一些,108比99长一些,一比膛压,差不少呢,性能哪里上的去?






不说炮
只说枪

光看看老美的.50。。。M2HB重机枪.....出来这么多年都没有什么大变化。。。


感慨阿1963服役的m16,膛压380兆帕,1995年服役的95,膛压284兆帕;1918年服役的.50BMG,膛压380兆帕,俄中标准的12.7弹药,膛压304兆帕,高下立判。


还有

膛压上去了,什么都好说,但前提是身管吃得住。俄国和我国这方面长期比较落后,对武器性能产生了很大不利影响。又要初速高,又要膛压低,于是大炮就像某专家说的“大肚皮”,吃的多,力气少,多余力气化成炮口焰了,还要想办法消除,麻烦得很。从坦克炮到小口径步枪,都存在这个问题。别看5.8比5.56粗一些,108比99长一些,一比膛压,差不少呢,性能哪里上的去?






不说炮
只说枪

光看看老美的.50。。。M2HB重机枪.....出来这么多年都没有什么大变化。。。


感慨阿
很正确的评价
你去看看《轻兵器》2007-3月下-------------《还原历史真相——M16步枪在越战中的故障分析》这篇文章,里面有谈到发射药和膛压...........
斯通纳最初为AR-15步枪匹配的5.56MM枪弹发射的是IMR4475单基管状发射药(注:IMR发射药又称改良军用步枪药,是杜邦火药系列的一个型号,其火药表面有阻燃包覆层以控制燃速。该种发射药的特点是能在较低的膛压下获得较高的初速.......................
膛压低有什么后果呢?中俄轻武器杀伤力也不比西方弱啊
看来是俺的理解力有问题,俺一直以为,理想发射药就应该能在发射中保持恒定压力,没有峰值,不受药温和气温的影响等等,所有的发射药都应该以此为目的奋斗终身,今天才知道,原来错了,速燃和高膛压才是正道啊。
论坛里还有喜欢嫖娼的叔本华啊
我理解你说的是反话。

某些国家因为某些原因不采用无托枪,又确实需要缩短全枪长度,导致目前步枪枪管有缩短的趋势。这样以来,使得燃速较低的发射药出现了种种问题。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战术要求变了,而不是最初设计时的问题。

按一些打过95、97的网友的说法,95要比97好很多,后座力要小得多。这说明在枪管足够长的情况下,较低的膛压还是有优势的。而03的枪管较短,才使得枪口焰比较大。
我印象中膛压和后坐力没多大关系,据说97设计时没有充分根据5。56弹的特点去修改,基本沿用95的自动系统。膛压特性影响的主要是整个自动系统和弹道特性。
最近的帖子里,我表述的意见是低膛压也是有好处的,因为我国的材料技术并不乐观,而小口径出现时直面的最大问题也是膛压问题,相对于7。62X43弹来说,小口径弹是以几乎相同的发射药量却在体积更小的空间里燃烧,膛压理所当然就会大。
目前的95和03都没有充分发挥弹道特性,尤其是03,据说为了短20毫米左右,精度又受了影响。
说到底,材料差啊!我们最好的钢材用来造通机枪管,老外却普遍用这档次的材料造手枪管。斯通纳当年都觉得浪费,认为步枪有6000的寿命就可以了。
峰值膛压和最大后坐力肯定是正比关系。

但不清楚楼主列举的是峰值膛压,还是平均膛压?估计不是平均膛压,因为95的初速并不低。

我是这么觉得:

膛压对初速的影响,还有很多因素要考虑。现代的坦克炮和榴弹炮身管都比较长,比较平缓的膛压-时间曲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会很显著,而好处则是以较低的身管强度就可以取得较高的身管寿命。

对于自动步枪和机枪来说,身管长度相对于口径来说更长,平缓的膛压-时间曲线可以显著降低最大后坐力,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对枪口速度的影响则可忽略不计。

对枪口焰,主要影响的应该是身管长度。
材料,这在中国的工业体系里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轻兵器到汽车发动机,有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设计不出好东西,而是材料不过关,设计到最后只能屈从于手头的材料。
问题不是材料而是钱,造枪管、机头的钢材其实是很普通的,价格应该比普通的稍微贵那么一点点(这类钢不可能比铜贵,因此估计一支枪也就增加二三十块),但强度较高的材料加工费会提高很多。我国枪械的价格定得太低了,增加100元也是大数字了。
顺便说一句,我国的钢产量虽大,可有很多是一些小厂生产的,质量非常烂。1Cr18Ni9Ti这样常见的材料,经常出现裂纹(棒料),钢材市场的老板最多只是退货,损失的加工费用就只能自己认了。
其实加工之所以贵,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加工工艺不过关,要想达到高要求,必须用进口的车刀,进口的机床,国产的哪怕是引进外国的技术克隆的,都会存在寿命远不如进口的高的问题,原因很大程度是使用的国产原材料性能不达标,很多的相关技术我们只是停留在“有”的层次上,有了之后相关官员捞足了政治资本,谁还管你有的是第几代,距离世界先进有多大差距,能不能形成产业规模,能不能使高品质的东西因为规模化效应把成本降下来,这些要想做出成绩,远不如再找个空白点,填补个什么国家空白(多数还是从外国买一套现成的)来的有面子又容易出政绩。
行了,枪管那点材料根本算不上什么,比起现在买给部队的5.8枪的价格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回过头看,兵器行业八十年代引进的设备和成套线有多少根本用过?堆空地里这些年都成废铁了吧。人不行,玩不转而已。
原帖由 希佩尔 于 2007-4-16 21:29 发表
峰值膛压和最大后坐力肯定是正比关系。

但不清楚楼主列举的是峰值膛压,还是平均膛压?估计不是平均膛压,因为95的初速并不低。

我是这么觉得:

膛压对初速的影响,还有很多因素要考虑。现代的坦克炮和 ...

最大后坐力是否和后坐力峰值一回事?如果是,按我国的标准,后坐力峰值值得参考,但不是决定因素,更讲究什么平均后坐力之类的。我国的95膛压低,和M16A2发射SS109弹相比,因为枪要轻点,后坐冲量反而高些。(两种弹头初速相当,质量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