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我军历史上各“山头”形成的来龙去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9:42:08
山头是根据地的俗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军是由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的,这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颇有相似之处,其间分化组合,关系非常复杂。下面我把我军各山头的形成情况作一简单介绍,希望能对爱好军史的朋友有所裨益。
  
  山头的形成分三个时期,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一、红军时期
  
  红军时期是我军的初创时期,大大小小的山头数不胜数,其中,除琼崖红军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以外,其他山头都逐渐合并,最后形成了四大山头: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陕北红军。其中大山头里面又有小山头。
  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有三大主力军团:1军团、3军团、5军团。
  先说5军团,该军团前身是国民党西北军26路军,1931年在宁都起义参加了红军。后来一、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会师后,该军团划归张国焘指挥,后来参加西路军,在甘肃被马家军全部消灭,该山头遂不存在。5军团出的最高级人物是当过副总理的姬鹏飞和副总长李达上将。
  下面详细说说1、3军团。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军一军一师,起义部队由武汉国民警卫团、安源矿工和萍、浏、澧的农军组成。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部上了井冈山,又收编了王佐袁文才的地方武装,这是毛泽东的最基本部队。罗荣桓元帅、谭政大将、宋任穷、张宗逊、陈士榘、陈伯钧、黄永胜上将都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南昌起义残余部队,发动了湘南暴动后,也来到井冈山。这支部队出了朱德陈毅林彪三个元帅和粟裕黄克诚一个半大将,还出了6、7个上将。两支部队会合后成立了红4军,下辖3师8团,但只有两个团是主力,即秋收起义部队的31团和南昌起义部队的28团。后来红4军(28团为核心)、红6军(黄公略组建的江西地方部队)、红12军(31团为核心)扩编为红1军团。1928年7月,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建立红5军,12月来到井冈山与朱毛会师。后来,红5军加上李灿的红8军(原5军5纵队加上程子华大冶兵暴部队组成)发展为红3军团,再后来,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建立的红7军在张云逸大将带领下也加入了3军团。由于毛彭在井冈山时就心有芥蒂,影响了1、3两个军团之间也互有不满,3军团出身的王平上将在回忆录中就谈到过1军团对3军团的歧视。这件事影响很久远,直到59年庐山会议批彭德怀时,林彪还提出来过要彻底搞清1、3军团关系问题。长征后期,成立陕甘支队,3军团合并于1军团,番号从此取消。 后来中央红军又成立了 6、7、8、9、10军团,除10军团有方志敏山头的部队外,其他军团都是在上述山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另外还要说一点,中央本来曾决定将彭德怀的3军团扩编为红三方面军,但为彭德怀拒绝,他觉得部队太少,搭那么大的架子没意义,于是这个番号一直空缺。
  红二方面军:二方面军实际上是到了长征即将结束时才成立的,开始时一直称为红2、6军团。
  红2军团是贺龙的部队。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没有象刘伯承、叶剑英那样到苏联留学,而是回到老家湘鄂西拉队伍,建立了红4军,后与洪湖地区周逸群、段德昌、许光达的红6军合并,建立红2军团。这支队伍最多时曾达到三万人,但两任政治领导都起副作用,影响了部队的发展。先是邓中夏来贯彻立三路线,使部队遭到极大损失;后来的夏曦贯彻王明路线,更是乱杀一气,怀疑一切,弄的人人自危,6军出身的领导干部几乎被杀害殆尽,一度全军团只剩下三个半党员:贺龙、夏曦、关向应和卢冬生,军团也缩编为红3军。
  红6军团原是中央红军系统的,前身是红3军团的红8军和湘鄂赣地方部队红18军。后来为了牵制敌人,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先期北上,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从湘赣地区赶到湘鄂西与2军团会合,一起活动。
  由于任弼时党内地位高,两个军团会,得以解决夏曦问题,挽救了红2军团的命运。2、6军团与四方面军会师后,按中央指示,2、6军团加上罗炳辉的9军团(当时归属四方面军指挥,改称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31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师。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后11军改称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后来,1军与蔡申熙的15军(原3军团8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4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25军;不久,4军、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由于张国焘决策失误,队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转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5个军,近10万人。但使它如此强大究竟是谁的功劳,至今没有明确的评价。一号人物张国焘先是叛变中Gong,后遭国民党唾弃,除了他在回忆录中自我标榜外,谁都恶心他,因此很少有人论及他的领导才能。二号人物陈昌浩精明强干,但政治上有张国焘做主,军事上有徐向前指挥,而他后来指挥西路军时遭到惨败,使他的水平究竟如何让人颇有疑问。前一段网上有一篇文章《红军中最大的冤案》,就是为陈昌浩抱屈,但该文章题目耸人听闻,内容华而不实,作者对党史军史了解不深,写作态度不够严肃。三号人物徐向前是有军事才能的,但他是张国焘一手提拔起来的,究竟有多少自主权也很难说,连他的夫人被张逮捕杀害他都无法阻拦。
  
  一、四方面军长征中先联合又分裂,造成了两军的严重对立。本来四方面军人多势众,但先是张国焘南下战略失败,随后西路军失败,两个军全部损失,只有李先念率领一小股部队逃出,连总指挥徐向前都是要饭才回到陕北的,这使得张国焘底气大虚,从此双方攻守逆转。许世友等四方面军将领就是在红大上学时因为不满一方面军的歧视,才计划出逃回四川打游击的。
  陕北红军:陕北红军从规模和影响上讲,不能与三大主力红军相提并论,但它在红军的存亡绝续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说到陕北红军,不能不先提及鄂豫皖红军。当初鄂豫皖红军主力西征四川时,留下了一小股部队红25军,由沈泽民、徐海东、吴焕先率领,在当地打游击,后来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就是这支部队的。但这支部队在蒋介石的重兵围剿下很难继续立足,于是在沈泽民牺牲后,由中央派来的军长程子华和徐海东等人率领也开始长征,并最先到达陕北。到陕北后,他们发现那里有刘志丹的两块小根据地,于是两支部队合并,建立了红15军团,徐任军团长、程任政委、刘任副军团长。正宗的陕北红军其实是很弱小的,但这支小部队却出了个大人物高岗,此人曾一度被毛泽东作为接班人培养,地位和刘、周并列。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时,从出发时的八万人减少到八千人,1、3军团合并为1军团,于是15军团加入进来,组成了新的红一方面军。当时的15军团兵强马壮,但徐海东坚决服从中央指挥,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对中央帮助极大。因此毛泽东一直很感激徐海东,称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尽管他后来因伤病长期休养,没有工作,但55年授衔时仍排为第二大将。山头是根据地的俗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军是由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的,这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颇有相似之处,其间分化组合,关系非常复杂。下面我把我军各山头的形成情况作一简单介绍,希望能对爱好军史的朋友有所裨益。
  
  山头的形成分三个时期,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一、红军时期
  
  红军时期是我军的初创时期,大大小小的山头数不胜数,其中,除琼崖红军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以外,其他山头都逐渐合并,最后形成了四大山头: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陕北红军。其中大山头里面又有小山头。
  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有三大主力军团:1军团、3军团、5军团。
  先说5军团,该军团前身是国民党西北军26路军,1931年在宁都起义参加了红军。后来一、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会师后,该军团划归张国焘指挥,后来参加西路军,在甘肃被马家军全部消灭,该山头遂不存在。5军团出的最高级人物是当过副总理的姬鹏飞和副总长李达上将。
  下面详细说说1、3军团。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军一军一师,起义部队由武汉国民警卫团、安源矿工和萍、浏、澧的农军组成。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部上了井冈山,又收编了王佐袁文才的地方武装,这是毛泽东的最基本部队。罗荣桓元帅、谭政大将、宋任穷、张宗逊、陈士榘、陈伯钧、黄永胜上将都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南昌起义残余部队,发动了湘南暴动后,也来到井冈山。这支部队出了朱德陈毅林彪三个元帅和粟裕黄克诚一个半大将,还出了6、7个上将。两支部队会合后成立了红4军,下辖3师8团,但只有两个团是主力,即秋收起义部队的31团和南昌起义部队的28团。后来红4军(28团为核心)、红6军(黄公略组建的江西地方部队)、红12军(31团为核心)扩编为红1军团。1928年7月,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建立红5军,12月来到井冈山与朱毛会师。后来,红5军加上李灿的红8军(原5军5纵队加上程子华大冶兵暴部队组成)发展为红3军团,再后来,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建立的红7军在张云逸大将带领下也加入了3军团。由于毛彭在井冈山时就心有芥蒂,影响了1、3两个军团之间也互有不满,3军团出身的王平上将在回忆录中就谈到过1军团对3军团的歧视。这件事影响很久远,直到59年庐山会议批彭德怀时,林彪还提出来过要彻底搞清1、3军团关系问题。长征后期,成立陕甘支队,3军团合并于1军团,番号从此取消。 后来中央红军又成立了 6、7、8、9、10军团,除10军团有方志敏山头的部队外,其他军团都是在上述山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另外还要说一点,中央本来曾决定将彭德怀的3军团扩编为红三方面军,但为彭德怀拒绝,他觉得部队太少,搭那么大的架子没意义,于是这个番号一直空缺。
  红二方面军:二方面军实际上是到了长征即将结束时才成立的,开始时一直称为红2、6军团。
  红2军团是贺龙的部队。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没有象刘伯承、叶剑英那样到苏联留学,而是回到老家湘鄂西拉队伍,建立了红4军,后与洪湖地区周逸群、段德昌、许光达的红6军合并,建立红2军团。这支队伍最多时曾达到三万人,但两任政治领导都起副作用,影响了部队的发展。先是邓中夏来贯彻立三路线,使部队遭到极大损失;后来的夏曦贯彻王明路线,更是乱杀一气,怀疑一切,弄的人人自危,6军出身的领导干部几乎被杀害殆尽,一度全军团只剩下三个半党员:贺龙、夏曦、关向应和卢冬生,军团也缩编为红3军。
  红6军团原是中央红军系统的,前身是红3军团的红8军和湘鄂赣地方部队红18军。后来为了牵制敌人,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先期北上,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从湘赣地区赶到湘鄂西与2军团会合,一起活动。
  由于任弼时党内地位高,两个军团会,得以解决夏曦问题,挽救了红2军团的命运。2、6军团与四方面军会师后,按中央指示,2、6军团加上罗炳辉的9军团(当时归属四方面军指挥,改称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31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师。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后11军改称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后来,1军与蔡申熙的15军(原3军团8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4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25军;不久,4军、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由于张国焘决策失误,队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转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5个军,近10万人。但使它如此强大究竟是谁的功劳,至今没有明确的评价。一号人物张国焘先是叛变中Gong,后遭国民党唾弃,除了他在回忆录中自我标榜外,谁都恶心他,因此很少有人论及他的领导才能。二号人物陈昌浩精明强干,但政治上有张国焘做主,军事上有徐向前指挥,而他后来指挥西路军时遭到惨败,使他的水平究竟如何让人颇有疑问。前一段网上有一篇文章《红军中最大的冤案》,就是为陈昌浩抱屈,但该文章题目耸人听闻,内容华而不实,作者对党史军史了解不深,写作态度不够严肃。三号人物徐向前是有军事才能的,但他是张国焘一手提拔起来的,究竟有多少自主权也很难说,连他的夫人被张逮捕杀害他都无法阻拦。
  
  一、四方面军长征中先联合又分裂,造成了两军的严重对立。本来四方面军人多势众,但先是张国焘南下战略失败,随后西路军失败,两个军全部损失,只有李先念率领一小股部队逃出,连总指挥徐向前都是要饭才回到陕北的,这使得张国焘底气大虚,从此双方攻守逆转。许世友等四方面军将领就是在红大上学时因为不满一方面军的歧视,才计划出逃回四川打游击的。
  陕北红军:陕北红军从规模和影响上讲,不能与三大主力红军相提并论,但它在红军的存亡绝续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说到陕北红军,不能不先提及鄂豫皖红军。当初鄂豫皖红军主力西征四川时,留下了一小股部队红25军,由沈泽民、徐海东、吴焕先率领,在当地打游击,后来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就是这支部队的。但这支部队在蒋介石的重兵围剿下很难继续立足,于是在沈泽民牺牲后,由中央派来的军长程子华和徐海东等人率领也开始长征,并最先到达陕北。到陕北后,他们发现那里有刘志丹的两块小根据地,于是两支部队合并,建立了红15军团,徐任军团长、程任政委、刘任副军团长。正宗的陕北红军其实是很弱小的,但这支小部队却出了个大人物高岗,此人曾一度被毛泽东作为接班人培养,地位和刘、周并列。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时,从出发时的八万人减少到八千人,1、3军团合并为1军团,于是15军团加入进来,组成了新的红一方面军。当时的15军团兵强马壮,但徐海东坚决服从中央指挥,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对中央帮助极大。因此毛泽东一直很感激徐海东,称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尽管他后来因伤病长期休养,没有工作,但55年授衔时仍排为第二大将。
 二、 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原来的四大山头逐渐演变为五大山头。
  
  三大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原红一方面军改编为第115师,红二方面军为第120师,红四方面军为第129师。
  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下辖343旅,旅长陈光,为原1军团部队;344旅,旅长徐海东,为原15军团部队。平型关战役后,林彪受伤出国,这支部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聂荣臻率领,建立了晋察冀军区,成了一个新的山头,即以后著名的华北山头。"华北山头"这个词文革时曾很常用,杨余傅被打倒时开始批华北山头,一直批到九一三事件之后。晋察冀军区除了聂荣臻从115师带去的基本部队外,后来又加入了两股,一股是原东北军吕正操部建立的冀中军区,另一股是李运昌建立的冀热辽军区。第二部分主要是由罗荣桓、陈光率领的343旅,东出山东,建立了山东军区。第三部分是344旅部队,后一分为二,一部由杨得志率领建立了冀鲁豫军区,另一部由黄克诚率领建立了苏北军区,皖南事变后该部加入了新四军。
  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治部主任关向应。下辖358旅,旅长张宗逊,为原2军团部队;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为原6军团部队。由于贺龙过于看重统一战线,该师不注重建立根据地,一直发展缓慢,是几支部队中最弱的,该师建立的晋绥军区与其他几大根据地相比要小的多。担任120师副师长是萧克一生最辉煌的时候,后来就不再得志了。八路军中另外两位副师长聂荣臻和徐向前后来都是元帅,萧克却只授了个上将军衔,这主要是因为二、四方面军会师时,萧克支持张国焘,被毛泽东视为叛徒。王树声尽管在一、四方面军会师时也坚决支持张国焘,但他本就是四方面军的人,各为其主,也不为过,毛泽东能原谅他,55年仍授他大将军衔。而萧克是毛在井冈山的老部下,因此不能容忍。
  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张浩(林彪堂兄)。恢复政委制后,邓小平接替因病去职的张浩,担任政委。下辖385旅,旅长王宏坤,为原4军部队;386旅,旅长陈赓,为原31军部队。该师活动范围主要在晋冀鲁豫地区,以385旅为主建立了太行军区,386旅为主建立了太岳军区,还有陈再道的冀南军区,后来,115师的冀鲁豫军区也划归129师管辖。
  原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既包括原中央红军留下的部队,如陈毅部、粟裕部;也包括原红25军留下的部队,如高敬亭部;还有谁也不属的小部队,如闽东的叶飞部。尽管它是个军,但级别只能与八路军的师平级。这又形成一个新的山头。不过,中央从八路军派出了大量部队加入新四军,使新四军的成分大为改变,后来,只有粟裕的一师和谭震林的六师是比较纯的新四军部队,其他几个师都是原来八路军的部队了。还有个特殊情况:李先念的新四军五师,虽然名义上属新四军序列,但它归中央直接领导,其实是个小山头。他的部队既不是由原南方游击队组成,也不是八路军部队南下,而是李先念从延安带一部分干部过去自己发展起来的。到抗战后建立了中原军区,更明确脱离了新四军领导。
  
  三、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原来的五大山头格局不变,但地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东北:抗战胜利后,中央原准备派林彪到山东军区接管老部队,但半路上改派他即刻出关,和国民党抢占东北地盘。然后,山东军区的老部队(原343旅发展起来的)和新四军3师(原344旅发展起来的)从海路陆路分别进入东北,建立了东北根据地。随后建立了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但这支部队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红一方面军山头了,高级指挥员里四方面军的干部很多。程子华的冀察热辽部队原属晋察冀军区,但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部队隔断了两处的联系,该部队改隶东野指挥,即后来的13兵团,但该兵团被林彪视为异类,屡受排挤。
  西北:彭德怀在党的"七大"后召开的华北工作会议上挨了一通批判后,不再让他上前线指挥作战了,只担任解放军的参谋长,协助毛朱。但他不甘寂寞,胡宗南进攻陕北后,再次向中央请缨,鉴于他的指挥才能,毛泽东把贺龙部队交给了他,(在此以前,贺龙已只管后勤供应工作了,野战部队由张宗逊负责。)组建了西北野战军。贺龙只负责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后改为西北军区。军区和野战军分头管理,各战略区中只有西北地区一家有这种现象。
  中原:抗战胜利后,原129师的晋冀豫区加上杨勇的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了晋冀鲁豫军区。1947年,按照中央战略部署,刘邓大军抢渡黄河,进军大别山,建立了大中原军区(与原李先念的小中原军区相区别),原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中原野战军。原李先念部改隶刘邓指挥。49年整编后二野有三个兵团,杨勇5兵团就是原冀鲁豫军区部队,陈赓的4兵团是原太岳军区部队(386旅),陈锡联的3兵团是原太行军区部队(385旅)。
  华北:抗战胜利后,晋察冀和其他战略区一样分为两摊,主力部队组建为野战军,军区管地方部队和后勤供应。刘邓大军南下后,原晋冀鲁豫军区与晋察冀军区合并,建立了华北军区。1949年全军整编时,华北野战军未加入野战军序列,三个兵团直接受中央指挥。这三个兵团只有杨成武的20兵团是晋察冀的老部队,周士第的18兵团是原129师的太岳军区部队,杨得志的19兵团是原冀鲁豫军区部队。后来,18、19兵团都划归一野指挥。
  华东:115师的部队进军东北后,原山东军区交给新四军,陈毅任司令兼新四军军长,原新四军的地盘建立华中军区暨野战军,中央原定由粟裕任司令,但他很谦虚,坚持由张鼎丞任军区司令,自己任副司令兼野战军司令。当时的华中军区只是战略上受陈毅指挥。同时,陈毅对山东军区的原八路军部队指挥也不顺利,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指挥员时有冲突,加上分兵造成的兵力不足,所以,解放战争初期华东战场形势并不乐观。鉴于此,中央决定华中山东合并为华东军区及华东野战军,这才摆脱了被动局面。
  三大战役后,地域又发生变化。东北野战军改称四野,一直打到广东,建立了中南军区,辖豫鄂湘粤桂五省,解放后改称广州军区。华东野战军改称三野,华东军区辖苏浙皖闽赣沪六省市,解放后改称南京军区。中原野战军改称二野,解放大西南后,建立了西南军区,辖云贵川藏四省区,解放后改称成都军区。西北野战军改称一野,西北军区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解放后改称兰州军区。华北野战军整编时已经撤消,华北军区辖京津冀晋蒙五省区市,解放后改称北京军区。东北野战军入关后,东北军区依然存在,辖黑吉辽三省,解放后改称沈阳军区。山东军区建国初期对华东军区呈半独立状态,后志愿军归国后,大部分留在山东军区,于是该军区彻底独立,解放后改称济南军区。
  四方面军抗战以后基本上被分散,各部队都有,以后的地域性就不太明显;二方面军人数本来就少,又是由两部分合并而成的,地域性也不明显,西北地区六军团的人略多一些;比较明显的是广州军区、南京军区和北京军区。南京军区是新四军的地盘,北京军区是聂荣臻的地盘,而林彪九一三时想到广州另立中央更说明了问题。
  毛泽东对待山头的态度是:承认山头、消灭山头。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就是为了消除山头。但山头的真正消除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了。
部队的山头主义远盛地方.没有山头的部队战斗力是值得怀疑的,这个现象很有趣,中外军队概莫能外.美军,德军,苏军,英军,二战时期的日军这类现象都很普遍.部队的凝聚力是战力的基本保障,而山头又是形成凝聚力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消除山头在部队上是不能也不可取的.如何控制和驾驭这些力量是很有学问的.要有所谓的将将之人,老毛和艾森豪威尔无疑是这方面的大师,而老蒋可说就是这方面失败的典型.
看看~
一笑而过~
;P ;P :P
自由如风君~
您真是善解人意啊~
:') :') :')
:handshake :handshake
老蒋基本上玩的就是旧社会洪门那一套!和各山头大哥来不来都结拜了先,然后底下搞小动作~算是比较低级的将将之术!不过当时中国除了老毛还真没人玩的过老蒋~
山头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应该说,党对军队的领导,是限制山头不利影响的重要原因——军队可以是将领自己拉起来的,可是党的领导却是全国统一的。而党的领导,其实就是解决了一个合法性的问题:该听谁的话,不是谁兵力强大说了算,而是党中央说了算。

请大家注意,中共历史上内斗虽然激烈,但是从来没有到军队分裂对打的地步。中共其实是一个挺讲究组织原则的团体,单靠有枪,是不能成事的。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7-3-19 10:15 发表
山头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应该说,党对军队的领导,是限制山头不利影响的重要原因——军队可以是将领自己拉起来的,可是党的领导却是全国统一的。而党的领导,其实就是解决了一个合法性的问题:该听谁的话,不是谁 ...

DDDDDDDDDDDDDDDDDD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7-3-19 10:15 发表
山头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应该说,党对军队的领导,是限制山头不利影响的重要原因——军队可以是将领自己拉起来的,可是党的领导却是全国统一的。而党的领导,其实就是解决了一个合法性的问题:该听谁的话,不是谁 ...

强力同意。虽然国军也号称党军,但和共军比起来,简直是乌合之众。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喜欢《亮剑》的原因,把共军高干演义化了。
:D ,TG军队的"山头论",林先生怎么看这篇文章
原帖由 清风自在 于 2007-3-20 20:32 发表
:D ,TG军队的"山头论",林先生怎么看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写得很不错,就是太老了点,首发时间大概是3年前左右吧。
原作者是我的挚友“福州军区司令”。
另外还有位军史专家xupeiqin先生也写过相同题材的一篇,也是各论坛上的精品之作,可惜后来散佚了,现在给人转得不成样子,大概剩下不到一半内容。
xupeiqin跟福州军区司令几乎相同题材的两篇,可算是双璧。
我当时还没上网,这些事情却是知道一点。
清风兄既然点了名,我就说几句吧。
军史上的山头,自古以来就有(古到什么时候,苑竹没去考究),这跟军事活动的特性有关。打仗需要部下服从命令,平时就得注重爱护兵士;战斗的时候,因为生死攸关,会自然而然地生成友谊。当然,也会产生许多矛盾和冲突,比如战利、功奖,甚至成为死对头,等等。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结合起来,时间长了,慢慢就形成了山头。
作为人民军队,从理论上讲是不应该有山头的,因为大家都是奔着同一个理想而参加革命的。但实际上却不是。
润之同志讲过“党内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这里说的是党内情况。军内也类似,因为军事实质就是政治的特殊延伸方式,毛泽东也对陈士榘直说“我们是一个山头的。”
52年定级,55年评衔,都必须考虑“山头”平衡的因素,这是现实使然。
甚至在七大的中委人选上,就已经考虑了不少。比如陈光等人退,习仲勋等人进,就是考虑了陕北“山头”的因素。我们现在可说得文雅多了,叫代表性。
作为军队里的“山头”,变矮变平是八十年代后期直至九十年代初期的事。但我认为作者福大帅里说的“山头的真正消除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了”,感觉有点过于乐观了。其时“山头”并没有真正消除,而是转化了另一种形式,再往后的一些人事任免也与此相关。
这点,我在“闲聊新军衔制”一帖里会谈到,现在还没展开到一半,马上就提,过早了点。
90年代杨家将倒台,江老破格提拔张万年,是否算另一种“山头”?
是“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吧
原帖由 kutoo 于 2007-3-22 16:33 发表
90年代杨家将倒台,江老破格提拔张万年,是否算另一种“山头”?

张万年是一步一个脚印上去的,为什么会说是“破格提拔”呢?
查查张的简历,然后看看他在位时提拔了多少位有关联的将领,这是一条线索。
另外注意一个因素,张在任时,同时还有位迟副主席,于主任是从什么地方提上去的也要搞清楚。
这样综合分析,大概可以判断算不算另一种“山头”了。
原帖由 killman抛弃舰船 于 2007-3-22 21:42 发表
是“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吧

是的,内外有别。:D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7-3-24 21:03 发表

张万年是一步一个脚印上去的,为什么会说是“破格提拔”呢?
查查张的简历,然后看看他在位时提拔了多少位有关联的将领,这是一条线索。
另外注意一个因素,张在任时,同时还有位迟副主席,于主任是从什么地 ...


97年香港回归仪式,军方代表不是当时还是第一副主席刘,也不是国防部长迟,而是刚刚被增补为副主席的张;98年张又越过了比他资深的迟,成为第一副主席,迟反倒是第二。
万年同志89年病得好,病得及时;P
原帖由 kutoo 于 2007-3-26 17:22 发表

97年香港回归仪式,军方代表不是当时还是第一副主席刘,也不是国防部长迟,而是刚刚被增补为副主席的张;98年张又越过了比他资深的迟,成为第一副主席,迟反倒是第二。

kutoo兄的分析有一定的理据。
关于张的出席,不少人很有兴趣,记得当时的港澳台媒体也有相关的报道,可以查找下。我的看法是主要基于分工问题。刘已经内退,迟的分管工作不对口,所以就是张了。
再说张迟的资历问题。如果仅仅从简历上看,迟的职务晋升时间确实很长一段都排在张前,但迟的资历当中有一个缺陷——没有在大军区(一级战略作战单位)担任过军事指挥正职。而当时的军委组成,明显又是政强于军,所以军事指挥官出身的张超越政工出身的迟,应当是正常的组合需要。另外,当时的台海局势这个重要因素也值得考虑,因为相关内容可能涉密,点到即止算了。
原帖由 f22 于 2007-3-26 22:22 发表
万年同志89年病得好,病得及时;P

大鸟啊,别老往火山口上忽悠哦……:L
]]
路过看过:D
有深度探讨的好:D
原帖由 kutoo 于 2007-3-27 18:15 发表
但第一段分析我还是颇有疑问: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不是谁想出席就出席的,从中英双方人员来看,有很明显的一一对应关系:国家元首:主席对王子;政府首脑:总理对首相;外交长 ...

外交规格肯定是有定制的,双方出席人员事先也必定经过磋商。不过我对外交实在没多少研究,得找相关人士来回复了。
就军队而言,英国的武装力量体制与我国不同,这点是否应该加以考虑?
我想起那时候收藏了2篇,刚怎么着也找不到,估计上次中灰鸽子格式化了:(
可惜。:(
重要文件可不能放C盘,我已经有过“沉痛”教训。:L
不要紧,我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了。
其实有些地方媒体对军事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也很一般,经常闹出笑话。
很好的帖子啊
管理学里的" 非正式组织 "
山头现在也不能抹平。
俗话不是说“知人善任”吗?知人,就得找些自己熟悉的人,正常得很。
现任高级军官,里面不少是哈军工的哦。
部队的山头主义远盛地方
打游击的,没有山头怎么活动,如何生存;P ;P ;P ;P ;P
政界的“山头”跟军界“山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所区别。
不过并非该帖主题,另外找时间再谈。
山头各国都无法避免。
长知识了
好文,马克下

发送自我的 HTC Incredible S
问个问题 到底红4军是谁创建的? 是贺龙在湘西拉起的部队还是朱毛红军部队?
拜读拜读,受教受教
kutoo 发表于 2007-3-27 18:15
此内容不展开,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