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18E/F的优良性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4:39:29
——来自飞行员的报告

美国海军的F/A—18E/F是现役战斗机中较为成功的攻击战斗机之一,
据飞行员报告,虽然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其良好的短距起降性能、
突出的低空突防能力,特别是超常规的机动能力在现役战斗机中可以
说是首屈一指,其航电系统设计也属世界领先水平。
F/A—18E/F虽然是按照C/D的改进型计划设计的,但实际上该机所
进行的改进项目之多和改进研制费用之高,足以把它视为一种新机型。

  英国“国际飞行”杂志在1999年英国范堡罗航展专刊上,曾刊载
了一名F/A—18E/F飞行员的飞行报告,较详细地介绍了F/A—18E/F
飞机优良的起飞操纵和使用性能特点,整理如下。

良好的短距起降性能

  飞行员对F/A—18E/F起飞过程的叙述,生动地表明了该机突出
的短距起降性能。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在14.4千米/小时的迎头风
速下起飞时,飞行员可迅速将油门手柄推至“最大”推力状态;当发
动机转速稳定后,再迅速将手柄推致“全加力”状态位置,同时迅速
解除机轮刹车。这时,总重16吨的F/A—18E/F在跑道上很快加速,
到约225千米/小时的离地速度。飞行数据表明,从松开刹车到起飞
离地,仅用了13秒,起飞滑跑距离也仅365米。

  飞行员反映F/A—18E/F飞机在爬升过程中,十分易于保持飞行
状态,而且,在爬升时收起落架和襟翼对于飞机的俯仰姿态影响也不
大。在整个爬升过程中,飞机具有很好的俯仰和滚转操纵响应。从起
飞到爬升至5800米高度,耗时约3分钟,耗油约680千克。

突出的低空突防能力

  飞行员在进行低空突防飞行时,主要从平显上读取雷达高度数据,
后舱飞行员则通过其左侧的数字式显示器,读取雷达高度显示。F/A—18E/F
在进行低空大表速飞行时,能以150米的离地高度、860千米/小时的
表速飞行(这时,对应的燃油流量为5100千克/小时)。在飞机进入低
空突防到达目标之前,飞行员可在任务系统的预先编程中设定到达目
标的时间名义值。这时,在平显的左下角显示出经风速修正的飞行速
度,同时,还给出使飞机及时到达目标上空的导航信息。在实际飞行
过程中,机上的惯导系统将依次自动给出各个航路点之间的导航信息。

  F/A—18E/F在低空、超低空飞行控制系统设计上,主要采取两
种方式增强对飞行员的高度告警。首先是采用编程控制方式,主要利
用雷达高度表所给出的信息。当飞行高度低于所设定高度的10%。告
警系统会自动发出告警。例如,设定的高度为150 米,而当飞行高度
低于135 米时,就会触发飞行员耳机中的告警音响信号,并在平显上
显示高度告警信息。其次是采用经改进的接地告警系统,该系统同样
也能产生告警音响和显示信息,以防飞机撞地。

  目前F/A—l8E/F还只是采用雷达高度表作为其唯一的高度信息
源,在具有陡峭地形环境中,还难以给出恰当的高度告警信息。将来
准备综合利用机上数字式地图和GPS 系统改进其高度告警系统,以确
保飞机即使在山区地形环境下,也能准确无误地给出高度告警信息。

  在试飞过程中,还进行了F/A—18E/F对地攻击阶段的试飞。其
对地攻击试飞科目设定为模拟向目标投放450 千克炸弹。当飞机距目
标5 千米时,飞行员设定了以左盘旋拉起的投弹飞行方式。在飞行过
程中,飞行员通过平显操纵飞机,使平显上的目标框覆盖在目标上,
在即将到达目标600 米的飞行高度上,操纵飞机进入滚转倒飞状态,
继而操纵飞机以4g的过载向目标方向拉起。紧接着,借助于平显目标
导引系统,以20。的俯冲角滚转改平,并打开驾驶杆上的投弹按钮保
险。在大约460 米的高度上,完成模拟投弹的全过程后,操纵飞机以
突防机动飞行方式脱离目标区。并通过油门杆上的拇指开关,操纵机
上电子对抗系统,投放箔条和红外干扰弹。

  在突防返航过程中斗机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地空导弹的袭击,
因此在试飞中,还模拟了如何对付地空导弹攻击。即飞行员在发现导
弹袭击后,立即将发动机油门收回到慢车位置,并立即施放箔条、红
外弹,同时向左急剧压杆,使飞机以6g的过载向左急转。在飞机转过
l80°时,再操纵飞机滚转改平,当飞行表速减小到580千米/小时,
再将油门迅速推至军用推力状态,以使飞机具有一定的机动能量。为
了使飞机能尽快脱离战区,往往还要使用飞机的“全加力”状态。

较强的大迎角超常规机动能力

  为了改善F/A—18E/F的机动能力。特别是使之具有较好的超常
规机动能力,在改进设计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增大机翼面积、
加长前机身边条、完善了飞机飞控系统设计、改进了发动机的性能等。
试飞结果证明,经改进的F/A—18E/F已具有较强的超常规机动能力。

  试飞员进行超常规机动项目试飞的过程为,操纵飞机以M0.84 的
速度、3810米/分的爬升率爬升至7620米的高度,再操纵飞机改平后,
将油门收回到慢车位置,使飞机作减速飞行。当飞行速度减至480 千
米/小时时,打开减速板开关,加快飞机减速。和其它大多数飞机不
同,F/A—18E/F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减速板装置,而是在飞控系统的
减速板模态设计中,采取驱动机上各个舵面的组合偏转方式(包括副
翼和阻流板),使之达到增阻减速的目的。据飞行员反映,F/A—18E/F
在使用“减速板”时,飞机所产生的瞬时减速度并不是很大,但随着
飞行速度的降低和舵面铰链力矩的减小,舵面具有更大的组合偏转量,
使之能保持一定的减速,故而,其“减速板”的综合效能是十分明显
的,并且,在整个减速过程中,除了飞机在俯仰方向上稍有变化外,
其它并未产生飞行姿态上的变化。在继续平飞减速时,当飞行表速达
到240 千米/小时、迎角为17°时,飞行员可感觉到机体有轻微的抖
动,但当迎角增大到25°时,机体抖动现象消失。

  试飞时,飞行员在飞行迎角为30°时,将油门推至军用推力状态,
并继续使飞机迎角增大到35°左右,飞机仍具有良好的操纵性,飞机
迎角可控精度在1°以内。

  为了验证F/A一18E/F的抗分离能力,在低速、大迎角、水平飞
行条件下,飞行员采取了急剧压满左杆,并同时蹬满左舵的操纵,飞
机并未对这种剧烈的横向操纵产生明显的操纵响应,而是仍保持在35°
迎角附近的飞行状态。显然,飞控系统自动将此类操纵作为误操纵而
不予执行。紧接着,飞行员又操纵飞机使之迎角减小到30°、俯仰姿
态角减小到45°左右,再迅速拉杆到底并保持,使迎角很快增大到59°、
俯仰姿态角增大到45°。可见F/A—18E/F在如此低速的条件下,具
有如此大的俯仰机动裕度,这在近距格斗空战中,将是十分有用的。

  F/A—18E/F在表速130千米/小时,拉杆到底所对应的稳态迎角
为48°,这时机头略微有摆动变化,偏离稳态值约为3°,震荡频率约
2 赫兹。为了防止飞机在偏航方向上发生偏离。F/A—18E/F飞控系
统采用了偏航角速度反馈,来确保机头的指向始终向前。采用这样的
控制方式,可消除在其基本型F/A—18A/B飞机上曾出现的“飘摆”
分离模态。在45°迎角条件下,蹬满脚蹬,可使F/A一18E/F形成45°
左右的坡度,这时对应的偏航角速度为6.25°/秒,即使在这样的极
端条件下,飞行员仍可精确控制飞机的航向。F/A—18E/F从大迎角
状恋中改出。操纵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将驾驶杆前推到底,可使飞机
很快形成17°/秒的低头角速度,在数秒时间内就可使飞机的迎角恢
复到正常飞行迎角范围以内。F/A—18E/F的倒飞大迎角状态同样也
十分稳定,在试飞过程中,飞行员顺利地完成了在—1g过载的倒飞条
件下,迎角为—32°的试飞。

  F/A—18E/F在完成纵向垂直改出大迎角机动时,具有其独到之
处。试飞中完成该机动的过程如下。飞行员使用军用推力状态、以4g
过载使飞机进入向上的飞行轨迹,当飞行表速降低到185千米/小时,
可接通发动机“全加力”状态,由于F/A—18E/F发动机采用了全数
字式燃油调节系统,对飞行员而言,并不存在明显的发动机使用限制,
因此。在如此低速的飞行条件下。打开“全加力”后,发动机加力燃
烧室仍可被平稳地点燃工作。试飞中,在上述飞行状态条件下,飞行
员拉杆使机头改平,当机头平稳达到倒飞向下20°俯仰角时,飞行员
曾完全松开驾驶杆、使飞机在完全没有任何驾驶员操纵指令输入的情
况下飞行。这时,飞机缓慢地滚转,并继而以30°的俯冲角加速飞行,
就好象F/A—18E/F已“知道”应如何从这种极端的低速垂直机动飞
行状态中改出一样。

旋转机动飞行

  所谓的旋转机动。基本上和倒梯形转弯机动相类似,其主要机动
过程为,在低速飞行条件下,使飞机由垂直向上的抬头状态,改变为
低头状态。并使飞机在接近垂直平面内,产生一定的偏航角速度,使
飞机转弯掉头。在F/A—18E/F飞机研制的早期,还不能完成这样的
机动,以后通过修改系统的偏航角速度反馈程序,使之实现了旋转机
动飞行。

  在试飞中,飞行员在4000米的高度上,以390千米/小时表速、军
用推力状态,拉杆使飞机开始进入旋转机动。当飞行表速逐渐减小到
280千米/小时,俯仰角增大到65°时,飞行员再稍微向后拉杆,使飞
机的迎角保持在25°左右,然后再蹬满左舵并向左压杆。对于传统飞
机,在这样的飞行条件下,进行如此大动作量的机动,其后果很可能
使飞机进入失速螺旋状态。但F/A—18E/F在其操纵响应上,却出人
意料地没有产生任何失控现象,而是平稳地向左偏转180°使飞机的机
头自上向下掉头,整个机动掉头时间不到25秒,对应的平均转弯角速
度为8°/秒。

  F/A—18E/F在空空构型条件下,其飞控系统控制律限制的最大
滚转角速度为225°/秒,而在带外挂副油箱或空地构型条件下,其角
速度限制为150°/秒。在空空构型试飞中,在4770米高度上,飞行员
分别以450千米/小时、670千米/小时的速度,进行全压杆机动飞行。
结果表明,在上述两种速度条件下,飞机都能在不到2秒时间内完成360°
滚转机动。

  美国海军的基本型F—18A/B飞机,曾因为前体边条失速使飞机失
控而摔过飞机。经改进,F/A—18E/F飞机在任何飞行状态条件下,
其飞控系统都能确保飞行员完成任何急剧的机动飞行动作,而不必顾
忌飞行的表速或迎角条件。经多次试飞验证,F/A—18E/F具有良好
的抗失速能力,能达到“无顾忌”飞行的要求。

机载雷达的探测能力

  F/A-18E/F所装的机载雷达的空对地显示模态给人以深刻印象。
该雷达采用了合成孔径技术,可产生三种不同平面的扩展显示。每个
平面的扩展,都可将较小的面积域扩展为较大的显示形式。在多功能
彩色显示器上,采用活动地图模态,可增强水平扩展显示方式的应用。
在探测、跟踪地面目标的过程中,飞行员可以不用观察雷达显示器,
而只需注意观察目标在彩色多功能显示器上活动地图中的位置,还可
以通过彩色多功能显示器周边上的一个按键,将其目标附近的局部区
域进行合成孔径图像放大处理。而且,雷达每重复一次扫描,都可以
使其在显示器上的图像变得更为清晰。试飞中、通过F/A—18E/F机
载雷达的合成孔径图像,飞行员在距离目标37千米以远处,能清楚地
看见地面上的跑道、滑行道和机库等。据介绍。美国波音和雷神公司
目前正在为F/A—18E/F飞机研制新型主动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可
进一步提高其探测距离,并在极短时间内,即可完成空空、空地的使
用操作。雷神公司还为F/A—18E/F飞机研制了先进的战术前视红外
吊舱,该吊舱将被用来取代原有的导航和目标指示红外传感器,使其
红外探测距离和分辨率都有较大的提高。

  可以说F/A一18E/F是20世纪较为成功的攻击战斗机,但它也有
其不足之处。例如,F/A—18E/F在亚、跨音速段的加速性偏低,最
大飞行速度也较小等,然而F/A—18E/F的超常规机动能力,在目前
欧、美国家的战斗机中却是首屈一指的。同时,F/A—18E/F的航电
系统设计也属世界领先水平。美国海军认为,F/A—18E/F的改进是
成功的,该机可满足美海军在今后若干年的作战需求,为该机的进一
步改进打下基础,而且在价格上也能采购得起。

苏-33和F/A-18E/F强强相碰

如果把航母比作海上“霸主”的话,舰载战斗机就可以说是“霸主”
打天下的“拳头”。舰载战斗机作为航母空中作战的主要力量,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着航母战斗群的作战效能。在21世纪初的海上较量中,谁家
的“拳头”最硬呢?美国海军对F/A-18E/F推崇备至,俄罗斯则对苏-33
情有独钟,其专家曾宣称,美国航母上最新的“超级大黄蜂”(即F/A-18E/F)
也不是苏-33的对手。此言是虚是实,我们不妨来比比看。

  看出身各有渊源

  苏-33和F/A-18E/F在舰载机行列里之所以引人注目,与它们的“显
赫” 出身不无关系。苏-33的问世可追溯到30年前。1970年,为了与美
国争霸全球,前苏联高层决定研制“库兹涅佐夫”号大型航母,新型舰载
战斗机的研制工作也随之展开。著名的苏霍伊设计局建议以尚在研制中
的苏-27战斗机为基础研制舰载机,提出了代号为苏-27?的设计方案,
并于1978年完成初步设计。10年后, 1988年底,苏-27?在“巴库”号航
母飞行甲板上进行了触舰模拟飞行。1989年 11月1日,试飞员普加乔夫
成功地将该机降落在“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飞行甲板上。不久,新飞机
被正式命名为苏-33战斗机。1993年初,俄海军最终决定选择它充当“库
兹涅佐夫”号航母上的铁“拳头”。次年,24架苏-33正式落户俄海军北
方舰队。

  F/A-18E/F也出身名门望族。F/A-18战斗/攻击机“家族”已为美
军服务数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作为这一“家族”中最新的成员,
F/A-18E/ F备受宠爱似乎也是理所当然之事。F/A-18E/F是美国麦克
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在F/A-18C/D飞机基础发展的舰载战斗/攻击机,E型
为单座型,F为双座型。为满足海军替换20世纪60年代A-6的迫切需要以
及填补下一代攻击机A/F-X服役之前的空白,1992年美海军挑选F/A-18E/F
作为过渡机种,并为此拨出630.9 亿美元的巨款。1993年6月,F/A-18E/F
正式批量生产,并于1995年11月9日首飞成功。在经过了3100架次4600小时
的飞行试验之后,首批7架F/A-18E/F终于在1999年11月7日进入VFA-122
“飞鹰”中队,成为美海军跨世纪的航母舰载多用途战斗机。

  论本领各有奇招

  苏-33和F/A-18E/F在舰载机行列里之所以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因
为它们都身怀绝技。作为俄罗斯第一种传统起降舰载战斗机,苏-33具有
极佳的性能。其最大飞行马赫数为2.5,作战半径为1200千米。在这方面,
F/A-18E/F明显略逊一筹,它的最大飞行马赫数为1.8,作战半径只有756
千米,执行攻击任务时也才扩大到882千米。

  为了对苏-33和F/A-18E/F作一个全面的比较,让我们从“头”—飞
机座舱说起。F/A-18E/F的座舱设备十分先进。为了提高飞行员对战场态
势的了解和控制能力,座舱内装备了一个200度视角的平视显示器,在它的
下面装有一台多功能触觉感应式显示器,飞行员只需在显示屏上敲击几下
便可完成无线电波段的切换以及导航点的选择和设定。此外,新“超级大
黄蜂”“头部”还装有3台多用途阴极显示器,使飞行员最多可以同时监
视4个子系统的工作情况,并专门安装了一个监视燃料和发动机的显示器,
这在激烈的战斗和紧张的着陆/着舰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与之相比,苏-33
的座舱内也另有“机关”。它装备的K-36型弹射座椅,可在零高度以0~1100
千米的时速安全弹射。

  作为航母的“拳头”,舰载机必须有强大的攻击力。苏-33在这方面
可不含糊。它共有12个武器挂架,可挂载6吨的武器,打远目标可用R-27ET
和R-27ER远程空空导弹,打近目标有最新型的R-73M空空导弹和具有超音
速突防能力的“白蛉”KH-31/41反舰导弹,打中等距离的目标,则可发射先
进的R-77中程空空导弹。再说F/A-18E/F,它的挂架总数达到11个,最多可
携带14枚导弹。由于新 “超级大黄蜂”可以携带更多的外挂,在执行完任
务返航时,无需再把多余的弹药扔进大海。它机头还装有一门20毫米M61A1
“火神”炮。在对空作战时,F/A- 18E/F主要使用AIM-9“响尾蛇”、
AIM-7“麻雀”和AIM-120型空对空导弹导弹。它同时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攻击时可使用现有的任何一种机载战术武器。

  舰载机要发挥“拳头”的威力,必须有敏锐的“眼睛”。在这方面,苏-33
和F/A-18E/F可以说是各有千秋。苏-33飞行员使用的头盔瞄准具,可引导
R- 73M空空导弹及精确制导武器对地面或海面目标进行攻击。苏-33上还
装有先进的光学电子探测仪,一旦发现可疑的电波照射,可及时提醒飞行员
利用电子干扰舱对敌机进行主动式电子干扰。“超级大黄蜂”也备有“头
盔显示瞄准系统”,在攻击空中或地面目标时,能够掌握目标情况或对执行
任务非常重要的情报。不过,雷达依然是舰载机主要的“视觉器官”。苏-33
装备有脉冲多普勒雷达,可同时探测100千米范围内10个空中或地面/海面目
标,并可引导机载武器攻击其中4 个。苏-33机尾的大型尾锥内装的后视雷
达,则可探测距离30~50千米雷达反射截面积为3平方米的目标,可在敌机逼
近时自动向飞行员报警。未来,苏-33还将换装更新型的ZHUK-PH电子扫描
相位阵雷达,使其能探测到距离120~140千米雷达反射截面积为3平方米的
目标及110~150千米范围内的地面/海面目标,并同时追踪15个空中目标。
F/A-18E/F也不示弱,它装备的多功能雷达,最大探测距离达148千米,在搜索
模式下能对所有的雷达显示目标进行准确的测距,并能在6 3千米的范围内,
在非常密集的编队中分辨出个别目标。该雷达最多可以跟踪10个目标,并显
示其中最具威胁性的8个目标的方位、高度和速度。它既可以使用地面目标
追踪模式,跟踪地面的固定或移动目标,也可以使用海上模式,自动消除海面
杂波,捕捉和追踪舰艇及低空飞行物。

  苏-33和F/A-18E/F不仅是“合格”的舰载战斗机,在“客串”其它机
种时也有不俗的表现。苏-33机内装有伸缩式空中受油管,可由另一架带有
吊挂油箱的苏-33完成空中加油,大大提高其航程和续航能力。F/A-18E/F
更是“多才多艺”,携带空中加油吊舱时,它可以用作空中加油机;还可被用
作侦察机,实施从中空到高空侦察;装备广谱接受器电子舱、电子干扰吊舱和
AGM-88“哈姆 ”导弹后,它还可用作电子战飞机。假如有一架“电子大黄
蜂”伴随其它攻击机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话,在对敌方雷达和防空系统进行
电子压制的同时,它能指挥和引导攻击机群对地面目标实施攻击,如果它本身
携带有常规弹药,还可直接对目标实施硬打击。除了拥有突出的优势以外,
“超级大黄蜂”的弱点也十分明显。虽然其雷达探测距离达到148千米,但其
空对空导弹最大射程只有80千米。这就是说,假如对方具备与之相等的超视
距空战能力的话,结果很有可能是在击中对方的同时,自己也被对方的导弹击
落。

  说未来命运不同

  苏-33和F/A-18E/F在舰载机行列里虽然都颇引人注目,但前景命运却
各不相同。尽管俄罗斯海军坚持认为,需要有8艘航母才能保障国家安全,然
而由于财力紧张,目前只有“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在海上孤独地游弋。而苏
-33纵使“ 才貌俱佳”,也只能伴着这惟一的航母走天涯,成为孤独的“新
娘”。没有迹象表明,俄海军会“迎娶”更多的苏-33。因为专家们认为,
2005年前俄罗斯海军添置新航母的可能性不大。不过,据最新消息透露,俄
罗斯正考虑把苏-33作为 “戈尔什科夫”号航母的“陪嫁”出售给印度,
为此,印度将向俄支付两亿美元的“彩礼”,可谓身价不菲。

  与孤独“新娘”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F/A-18E/F志得意满,正成
为美国海军的宠将。为了尽快接替F-14,美国海军在加速购买“超级大黄
蜂”。根据一项截至2013年的采办计划,美国海军打算购买548架价廉物美
的F/A-18E/F。虽然美国海军也在投资“联合攻击战斗机”(JSF),但目前
它只是一项补充性计划,并不能与F/A-18E/F竞争。由此也可看出,美军对
F/A-18“家族”十分信赖。——来自飞行员的报告

美国海军的F/A—18E/F是现役战斗机中较为成功的攻击战斗机之一,
据飞行员报告,虽然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其良好的短距起降性能、
突出的低空突防能力,特别是超常规的机动能力在现役战斗机中可以
说是首屈一指,其航电系统设计也属世界领先水平。
F/A—18E/F虽然是按照C/D的改进型计划设计的,但实际上该机所
进行的改进项目之多和改进研制费用之高,足以把它视为一种新机型。

  英国“国际飞行”杂志在1999年英国范堡罗航展专刊上,曾刊载
了一名F/A—18E/F飞行员的飞行报告,较详细地介绍了F/A—18E/F
飞机优良的起飞操纵和使用性能特点,整理如下。

良好的短距起降性能

  飞行员对F/A—18E/F起飞过程的叙述,生动地表明了该机突出
的短距起降性能。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在14.4千米/小时的迎头风
速下起飞时,飞行员可迅速将油门手柄推至“最大”推力状态;当发
动机转速稳定后,再迅速将手柄推致“全加力”状态位置,同时迅速
解除机轮刹车。这时,总重16吨的F/A—18E/F在跑道上很快加速,
到约225千米/小时的离地速度。飞行数据表明,从松开刹车到起飞
离地,仅用了13秒,起飞滑跑距离也仅365米。

  飞行员反映F/A—18E/F飞机在爬升过程中,十分易于保持飞行
状态,而且,在爬升时收起落架和襟翼对于飞机的俯仰姿态影响也不
大。在整个爬升过程中,飞机具有很好的俯仰和滚转操纵响应。从起
飞到爬升至5800米高度,耗时约3分钟,耗油约680千克。

突出的低空突防能力

  飞行员在进行低空突防飞行时,主要从平显上读取雷达高度数据,
后舱飞行员则通过其左侧的数字式显示器,读取雷达高度显示。F/A—18E/F
在进行低空大表速飞行时,能以150米的离地高度、860千米/小时的
表速飞行(这时,对应的燃油流量为5100千克/小时)。在飞机进入低
空突防到达目标之前,飞行员可在任务系统的预先编程中设定到达目
标的时间名义值。这时,在平显的左下角显示出经风速修正的飞行速
度,同时,还给出使飞机及时到达目标上空的导航信息。在实际飞行
过程中,机上的惯导系统将依次自动给出各个航路点之间的导航信息。

  F/A—18E/F在低空、超低空飞行控制系统设计上,主要采取两
种方式增强对飞行员的高度告警。首先是采用编程控制方式,主要利
用雷达高度表所给出的信息。当飞行高度低于所设定高度的10%。告
警系统会自动发出告警。例如,设定的高度为150 米,而当飞行高度
低于135 米时,就会触发飞行员耳机中的告警音响信号,并在平显上
显示高度告警信息。其次是采用经改进的接地告警系统,该系统同样
也能产生告警音响和显示信息,以防飞机撞地。

  目前F/A—l8E/F还只是采用雷达高度表作为其唯一的高度信息
源,在具有陡峭地形环境中,还难以给出恰当的高度告警信息。将来
准备综合利用机上数字式地图和GPS 系统改进其高度告警系统,以确
保飞机即使在山区地形环境下,也能准确无误地给出高度告警信息。

  在试飞过程中,还进行了F/A—18E/F对地攻击阶段的试飞。其
对地攻击试飞科目设定为模拟向目标投放450 千克炸弹。当飞机距目
标5 千米时,飞行员设定了以左盘旋拉起的投弹飞行方式。在飞行过
程中,飞行员通过平显操纵飞机,使平显上的目标框覆盖在目标上,
在即将到达目标600 米的飞行高度上,操纵飞机进入滚转倒飞状态,
继而操纵飞机以4g的过载向目标方向拉起。紧接着,借助于平显目标
导引系统,以20。的俯冲角滚转改平,并打开驾驶杆上的投弹按钮保
险。在大约460 米的高度上,完成模拟投弹的全过程后,操纵飞机以
突防机动飞行方式脱离目标区。并通过油门杆上的拇指开关,操纵机
上电子对抗系统,投放箔条和红外干扰弹。

  在突防返航过程中斗机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地空导弹的袭击,
因此在试飞中,还模拟了如何对付地空导弹攻击。即飞行员在发现导
弹袭击后,立即将发动机油门收回到慢车位置,并立即施放箔条、红
外弹,同时向左急剧压杆,使飞机以6g的过载向左急转。在飞机转过
l80°时,再操纵飞机滚转改平,当飞行表速减小到580千米/小时,
再将油门迅速推至军用推力状态,以使飞机具有一定的机动能量。为
了使飞机能尽快脱离战区,往往还要使用飞机的“全加力”状态。

较强的大迎角超常规机动能力

  为了改善F/A—18E/F的机动能力。特别是使之具有较好的超常
规机动能力,在改进设计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增大机翼面积、
加长前机身边条、完善了飞机飞控系统设计、改进了发动机的性能等。
试飞结果证明,经改进的F/A—18E/F已具有较强的超常规机动能力。

  试飞员进行超常规机动项目试飞的过程为,操纵飞机以M0.84 的
速度、3810米/分的爬升率爬升至7620米的高度,再操纵飞机改平后,
将油门收回到慢车位置,使飞机作减速飞行。当飞行速度减至480 千
米/小时时,打开减速板开关,加快飞机减速。和其它大多数飞机不
同,F/A—18E/F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减速板装置,而是在飞控系统的
减速板模态设计中,采取驱动机上各个舵面的组合偏转方式(包括副
翼和阻流板),使之达到增阻减速的目的。据飞行员反映,F/A—18E/F
在使用“减速板”时,飞机所产生的瞬时减速度并不是很大,但随着
飞行速度的降低和舵面铰链力矩的减小,舵面具有更大的组合偏转量,
使之能保持一定的减速,故而,其“减速板”的综合效能是十分明显
的,并且,在整个减速过程中,除了飞机在俯仰方向上稍有变化外,
其它并未产生飞行姿态上的变化。在继续平飞减速时,当飞行表速达
到240 千米/小时、迎角为17°时,飞行员可感觉到机体有轻微的抖
动,但当迎角增大到25°时,机体抖动现象消失。

  试飞时,飞行员在飞行迎角为30°时,将油门推至军用推力状态,
并继续使飞机迎角增大到35°左右,飞机仍具有良好的操纵性,飞机
迎角可控精度在1°以内。

  为了验证F/A一18E/F的抗分离能力,在低速、大迎角、水平飞
行条件下,飞行员采取了急剧压满左杆,并同时蹬满左舵的操纵,飞
机并未对这种剧烈的横向操纵产生明显的操纵响应,而是仍保持在35°
迎角附近的飞行状态。显然,飞控系统自动将此类操纵作为误操纵而
不予执行。紧接着,飞行员又操纵飞机使之迎角减小到30°、俯仰姿
态角减小到45°左右,再迅速拉杆到底并保持,使迎角很快增大到59°、
俯仰姿态角增大到45°。可见F/A—18E/F在如此低速的条件下,具
有如此大的俯仰机动裕度,这在近距格斗空战中,将是十分有用的。

  F/A—18E/F在表速130千米/小时,拉杆到底所对应的稳态迎角
为48°,这时机头略微有摆动变化,偏离稳态值约为3°,震荡频率约
2 赫兹。为了防止飞机在偏航方向上发生偏离。F/A—18E/F飞控系
统采用了偏航角速度反馈,来确保机头的指向始终向前。采用这样的
控制方式,可消除在其基本型F/A—18A/B飞机上曾出现的“飘摆”
分离模态。在45°迎角条件下,蹬满脚蹬,可使F/A一18E/F形成45°
左右的坡度,这时对应的偏航角速度为6.25°/秒,即使在这样的极
端条件下,飞行员仍可精确控制飞机的航向。F/A—18E/F从大迎角
状恋中改出。操纵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将驾驶杆前推到底,可使飞机
很快形成17°/秒的低头角速度,在数秒时间内就可使飞机的迎角恢
复到正常飞行迎角范围以内。F/A—18E/F的倒飞大迎角状态同样也
十分稳定,在试飞过程中,飞行员顺利地完成了在—1g过载的倒飞条
件下,迎角为—32°的试飞。

  F/A—18E/F在完成纵向垂直改出大迎角机动时,具有其独到之
处。试飞中完成该机动的过程如下。飞行员使用军用推力状态、以4g
过载使飞机进入向上的飞行轨迹,当飞行表速降低到185千米/小时,
可接通发动机“全加力”状态,由于F/A—18E/F发动机采用了全数
字式燃油调节系统,对飞行员而言,并不存在明显的发动机使用限制,
因此。在如此低速的飞行条件下。打开“全加力”后,发动机加力燃
烧室仍可被平稳地点燃工作。试飞中,在上述飞行状态条件下,飞行
员拉杆使机头改平,当机头平稳达到倒飞向下20°俯仰角时,飞行员
曾完全松开驾驶杆、使飞机在完全没有任何驾驶员操纵指令输入的情
况下飞行。这时,飞机缓慢地滚转,并继而以30°的俯冲角加速飞行,
就好象F/A—18E/F已“知道”应如何从这种极端的低速垂直机动飞
行状态中改出一样。

旋转机动飞行

  所谓的旋转机动。基本上和倒梯形转弯机动相类似,其主要机动
过程为,在低速飞行条件下,使飞机由垂直向上的抬头状态,改变为
低头状态。并使飞机在接近垂直平面内,产生一定的偏航角速度,使
飞机转弯掉头。在F/A—18E/F飞机研制的早期,还不能完成这样的
机动,以后通过修改系统的偏航角速度反馈程序,使之实现了旋转机
动飞行。

  在试飞中,飞行员在4000米的高度上,以390千米/小时表速、军
用推力状态,拉杆使飞机开始进入旋转机动。当飞行表速逐渐减小到
280千米/小时,俯仰角增大到65°时,飞行员再稍微向后拉杆,使飞
机的迎角保持在25°左右,然后再蹬满左舵并向左压杆。对于传统飞
机,在这样的飞行条件下,进行如此大动作量的机动,其后果很可能
使飞机进入失速螺旋状态。但F/A—18E/F在其操纵响应上,却出人
意料地没有产生任何失控现象,而是平稳地向左偏转180°使飞机的机
头自上向下掉头,整个机动掉头时间不到25秒,对应的平均转弯角速
度为8°/秒。

  F/A—18E/F在空空构型条件下,其飞控系统控制律限制的最大
滚转角速度为225°/秒,而在带外挂副油箱或空地构型条件下,其角
速度限制为150°/秒。在空空构型试飞中,在4770米高度上,飞行员
分别以450千米/小时、670千米/小时的速度,进行全压杆机动飞行。
结果表明,在上述两种速度条件下,飞机都能在不到2秒时间内完成360°
滚转机动。

  美国海军的基本型F—18A/B飞机,曾因为前体边条失速使飞机失
控而摔过飞机。经改进,F/A—18E/F飞机在任何飞行状态条件下,
其飞控系统都能确保飞行员完成任何急剧的机动飞行动作,而不必顾
忌飞行的表速或迎角条件。经多次试飞验证,F/A—18E/F具有良好
的抗失速能力,能达到“无顾忌”飞行的要求。

机载雷达的探测能力

  F/A-18E/F所装的机载雷达的空对地显示模态给人以深刻印象。
该雷达采用了合成孔径技术,可产生三种不同平面的扩展显示。每个
平面的扩展,都可将较小的面积域扩展为较大的显示形式。在多功能
彩色显示器上,采用活动地图模态,可增强水平扩展显示方式的应用。
在探测、跟踪地面目标的过程中,飞行员可以不用观察雷达显示器,
而只需注意观察目标在彩色多功能显示器上活动地图中的位置,还可
以通过彩色多功能显示器周边上的一个按键,将其目标附近的局部区
域进行合成孔径图像放大处理。而且,雷达每重复一次扫描,都可以
使其在显示器上的图像变得更为清晰。试飞中、通过F/A—18E/F机
载雷达的合成孔径图像,飞行员在距离目标37千米以远处,能清楚地
看见地面上的跑道、滑行道和机库等。据介绍。美国波音和雷神公司
目前正在为F/A—18E/F飞机研制新型主动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可
进一步提高其探测距离,并在极短时间内,即可完成空空、空地的使
用操作。雷神公司还为F/A—18E/F飞机研制了先进的战术前视红外
吊舱,该吊舱将被用来取代原有的导航和目标指示红外传感器,使其
红外探测距离和分辨率都有较大的提高。

  可以说F/A一18E/F是20世纪较为成功的攻击战斗机,但它也有
其不足之处。例如,F/A—18E/F在亚、跨音速段的加速性偏低,最
大飞行速度也较小等,然而F/A—18E/F的超常规机动能力,在目前
欧、美国家的战斗机中却是首屈一指的。同时,F/A—18E/F的航电
系统设计也属世界领先水平。美国海军认为,F/A—18E/F的改进是
成功的,该机可满足美海军在今后若干年的作战需求,为该机的进一
步改进打下基础,而且在价格上也能采购得起。

苏-33和F/A-18E/F强强相碰

如果把航母比作海上“霸主”的话,舰载战斗机就可以说是“霸主”
打天下的“拳头”。舰载战斗机作为航母空中作战的主要力量,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着航母战斗群的作战效能。在21世纪初的海上较量中,谁家
的“拳头”最硬呢?美国海军对F/A-18E/F推崇备至,俄罗斯则对苏-33
情有独钟,其专家曾宣称,美国航母上最新的“超级大黄蜂”(即F/A-18E/F)
也不是苏-33的对手。此言是虚是实,我们不妨来比比看。

  看出身各有渊源

  苏-33和F/A-18E/F在舰载机行列里之所以引人注目,与它们的“显
赫” 出身不无关系。苏-33的问世可追溯到30年前。1970年,为了与美
国争霸全球,前苏联高层决定研制“库兹涅佐夫”号大型航母,新型舰载
战斗机的研制工作也随之展开。著名的苏霍伊设计局建议以尚在研制中
的苏-27战斗机为基础研制舰载机,提出了代号为苏-27?的设计方案,
并于1978年完成初步设计。10年后, 1988年底,苏-27?在“巴库”号航
母飞行甲板上进行了触舰模拟飞行。1989年 11月1日,试飞员普加乔夫
成功地将该机降落在“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飞行甲板上。不久,新飞机
被正式命名为苏-33战斗机。1993年初,俄海军最终决定选择它充当“库
兹涅佐夫”号航母上的铁“拳头”。次年,24架苏-33正式落户俄海军北
方舰队。

  F/A-18E/F也出身名门望族。F/A-18战斗/攻击机“家族”已为美
军服务数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作为这一“家族”中最新的成员,
F/A-18E/ F备受宠爱似乎也是理所当然之事。F/A-18E/F是美国麦克
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在F/A-18C/D飞机基础发展的舰载战斗/攻击机,E型
为单座型,F为双座型。为满足海军替换20世纪60年代A-6的迫切需要以
及填补下一代攻击机A/F-X服役之前的空白,1992年美海军挑选F/A-18E/F
作为过渡机种,并为此拨出630.9 亿美元的巨款。1993年6月,F/A-18E/F
正式批量生产,并于1995年11月9日首飞成功。在经过了3100架次4600小时
的飞行试验之后,首批7架F/A-18E/F终于在1999年11月7日进入VFA-122
“飞鹰”中队,成为美海军跨世纪的航母舰载多用途战斗机。

  论本领各有奇招

  苏-33和F/A-18E/F在舰载机行列里之所以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因
为它们都身怀绝技。作为俄罗斯第一种传统起降舰载战斗机,苏-33具有
极佳的性能。其最大飞行马赫数为2.5,作战半径为1200千米。在这方面,
F/A-18E/F明显略逊一筹,它的最大飞行马赫数为1.8,作战半径只有756
千米,执行攻击任务时也才扩大到882千米。

  为了对苏-33和F/A-18E/F作一个全面的比较,让我们从“头”—飞
机座舱说起。F/A-18E/F的座舱设备十分先进。为了提高飞行员对战场态
势的了解和控制能力,座舱内装备了一个200度视角的平视显示器,在它的
下面装有一台多功能触觉感应式显示器,飞行员只需在显示屏上敲击几下
便可完成无线电波段的切换以及导航点的选择和设定。此外,新“超级大
黄蜂”“头部”还装有3台多用途阴极显示器,使飞行员最多可以同时监
视4个子系统的工作情况,并专门安装了一个监视燃料和发动机的显示器,
这在激烈的战斗和紧张的着陆/着舰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与之相比,苏-33
的座舱内也另有“机关”。它装备的K-36型弹射座椅,可在零高度以0~1100
千米的时速安全弹射。

  作为航母的“拳头”,舰载机必须有强大的攻击力。苏-33在这方面
可不含糊。它共有12个武器挂架,可挂载6吨的武器,打远目标可用R-27ET
和R-27ER远程空空导弹,打近目标有最新型的R-73M空空导弹和具有超音
速突防能力的“白蛉”KH-31/41反舰导弹,打中等距离的目标,则可发射先
进的R-77中程空空导弹。再说F/A-18E/F,它的挂架总数达到11个,最多可
携带14枚导弹。由于新 “超级大黄蜂”可以携带更多的外挂,在执行完任
务返航时,无需再把多余的弹药扔进大海。它机头还装有一门20毫米M61A1
“火神”炮。在对空作战时,F/A- 18E/F主要使用AIM-9“响尾蛇”、
AIM-7“麻雀”和AIM-120型空对空导弹导弹。它同时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攻击时可使用现有的任何一种机载战术武器。

  舰载机要发挥“拳头”的威力,必须有敏锐的“眼睛”。在这方面,苏-33
和F/A-18E/F可以说是各有千秋。苏-33飞行员使用的头盔瞄准具,可引导
R- 73M空空导弹及精确制导武器对地面或海面目标进行攻击。苏-33上还
装有先进的光学电子探测仪,一旦发现可疑的电波照射,可及时提醒飞行员
利用电子干扰舱对敌机进行主动式电子干扰。“超级大黄蜂”也备有“头
盔显示瞄准系统”,在攻击空中或地面目标时,能够掌握目标情况或对执行
任务非常重要的情报。不过,雷达依然是舰载机主要的“视觉器官”。苏-33
装备有脉冲多普勒雷达,可同时探测100千米范围内10个空中或地面/海面目
标,并可引导机载武器攻击其中4 个。苏-33机尾的大型尾锥内装的后视雷
达,则可探测距离30~50千米雷达反射截面积为3平方米的目标,可在敌机逼
近时自动向飞行员报警。未来,苏-33还将换装更新型的ZHUK-PH电子扫描
相位阵雷达,使其能探测到距离120~140千米雷达反射截面积为3平方米的
目标及110~150千米范围内的地面/海面目标,并同时追踪15个空中目标。
F/A-18E/F也不示弱,它装备的多功能雷达,最大探测距离达148千米,在搜索
模式下能对所有的雷达显示目标进行准确的测距,并能在6 3千米的范围内,
在非常密集的编队中分辨出个别目标。该雷达最多可以跟踪10个目标,并显
示其中最具威胁性的8个目标的方位、高度和速度。它既可以使用地面目标
追踪模式,跟踪地面的固定或移动目标,也可以使用海上模式,自动消除海面
杂波,捕捉和追踪舰艇及低空飞行物。

  苏-33和F/A-18E/F不仅是“合格”的舰载战斗机,在“客串”其它机
种时也有不俗的表现。苏-33机内装有伸缩式空中受油管,可由另一架带有
吊挂油箱的苏-33完成空中加油,大大提高其航程和续航能力。F/A-18E/F
更是“多才多艺”,携带空中加油吊舱时,它可以用作空中加油机;还可被用
作侦察机,实施从中空到高空侦察;装备广谱接受器电子舱、电子干扰吊舱和
AGM-88“哈姆 ”导弹后,它还可用作电子战飞机。假如有一架“电子大黄
蜂”伴随其它攻击机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话,在对敌方雷达和防空系统进行
电子压制的同时,它能指挥和引导攻击机群对地面目标实施攻击,如果它本身
携带有常规弹药,还可直接对目标实施硬打击。除了拥有突出的优势以外,
“超级大黄蜂”的弱点也十分明显。虽然其雷达探测距离达到148千米,但其
空对空导弹最大射程只有80千米。这就是说,假如对方具备与之相等的超视
距空战能力的话,结果很有可能是在击中对方的同时,自己也被对方的导弹击
落。

  说未来命运不同

  苏-33和F/A-18E/F在舰载机行列里虽然都颇引人注目,但前景命运却
各不相同。尽管俄罗斯海军坚持认为,需要有8艘航母才能保障国家安全,然
而由于财力紧张,目前只有“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在海上孤独地游弋。而苏
-33纵使“ 才貌俱佳”,也只能伴着这惟一的航母走天涯,成为孤独的“新
娘”。没有迹象表明,俄海军会“迎娶”更多的苏-33。因为专家们认为,
2005年前俄罗斯海军添置新航母的可能性不大。不过,据最新消息透露,俄
罗斯正考虑把苏-33作为 “戈尔什科夫”号航母的“陪嫁”出售给印度,
为此,印度将向俄支付两亿美元的“彩礼”,可谓身价不菲。

  与孤独“新娘”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F/A-18E/F志得意满,正成
为美国海军的宠将。为了尽快接替F-14,美国海军在加速购买“超级大黄
蜂”。根据一项截至2013年的采办计划,美国海军打算购买548架价廉物美
的F/A-18E/F。虽然美国海军也在投资“联合攻击战斗机”(JSF),但目前
它只是一项补充性计划,并不能与F/A-18E/F竞争。由此也可看出,美军对
F/A-18“家族”十分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