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年前满清八旗子弟的上山下乡运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23:59:31
满清站稳于北京后,京城的八旗子弟越来越像硕鼠
  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1000多户满族八旗子弟,奉御旨在各旗佑领的带队下,离开了自己居住百年的老宅——顺天府宛平县(清代北京市地域称谓,指今西城区及周边一带)街巷的一座座四合院,高举旌旗,车水马龙,浩浩荡荡穿燕山,出榆关,越辽河,逶迤北行,沿松辽平原东上……  
  这不是一次平凡的远征。这些逶迤北行的人们,大都是朝廷王公重臣的后裔——既有皇族爱新觉罗氏的后裔,也有显赫一时的大臣索尼、索额图、鳌拜、佟国刚、谭泰、额亦都、和珅等人的子弟,甚至还有曹雪芹家族的后人。  
  队伍从秋天走到了初冬。两个月后,冬雪初飞的长白山张广才岭西麓的拉林河北岸,迎来了这批满怀离愁别绪的北京旗人。这些在皇帝的圣谕里被称为“苏拉”的闲散旗人,到了荒凉的拉林阿勒楚喀地区,一改往日的生活形态,他们打井建房,开荒种地,建屯立基,从此过上了自食其力、亦兵亦农、耕猎并举的生活。  
  如果不了解这一群“苏拉”们在当时是如何令朝廷头痛,我们就很难理解此事何以被称为“有清一代的一件大事”。  
  公元1644年,满清八旗劲旅进关奠都北京,此时,八旗兵被视为“固国之根本”,朝廷对他们实行“恩养”政策——即:八旗子弟从出生伊始,便享领俸禄,坐吃皇粮,只习鞍马骑射,不识农工为何事。到了康熙中叶以后,八旗内部开始分化,少数王公大臣子弟仕途发达,积累了大量财富,骄奢淫逸;多数旗人则无职闲散,经济窘困,甚至负债累累,难于度日。  
  为解决八旗生计问题,康熙和雍正两代皇帝皆曾作过各种努力:或发帑金,或赏钱赐粮。然而这群八旗子弟积习难改,朝廷的措施恰似水泼石上,于事无补。到乾隆初年,在京城游荡的八旗子弟已达数十万之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朝臣们纷纷上书,痛陈在京八旗“生齿日繁,聚居京师,不农不贾,优游坐食”的危害性。

形势迫使清政府别辟途径,作出决定:将在京的闲散八旗移驻东北。  
  大学士查郎是清廷派出的第一位勘察者,他的目标是向北,寻查一个可供闲散旗人耕屯的地方。查郎于乾隆六年(1741年)出发,他寻觅到的地方,即是松花江右岸拉林河与阿什河流域的拉林阿勒楚喀地区。就在这一年,清廷开始筹备移民事宜。  
  次年春,朝廷又派了一名户部侍郎前往该地区,与地方官员一道负责移驻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划拨土地、派当地旗丁代垦、建造房屋、挖井掘泉、打造家具碾磨等。准备工作竟然整整做了三年。  
  乾隆九年,第一批北迁的京旗“苏拉”出发。  
  史料载,当时规定:在京旗人闲散者,哥仨者来二,哥俩者来一,即家有三兄弟者须走两人,家有两兄弟者须走一人。调拨北京闲散旗人到拉林阿勒楚喀,朝廷意在使这些八旗青年到满族的发祥地学习农业和练习国语(指满语)、骑射、恢复本民族旧俗,如此,既能解决旗人的生计问题,又可延续国祚,因此堪称为朝廷实施的一件带有战略意义的大举动。据说,当时政策很优惠,每人给300亩土地,还给盘缠、车马,给盖房子、种子、牛、农具、零用钱,免赋税。  
  因为这些八旗子弟不会种地,当地又天寒地冻条件艰苦,很多人难以适应,逃回京城。于是朝廷采取了进一步政策:一是让他们带家眷去,二是对逃回者抓到要杀头。  
  据说当时朝廷准许旗民圈地,俗称“跑马占荒”,方法是,规定一定的时间,指定一个地点,给你一匹快马,让你从一个指定的地点出发,跑上一圈,所圈占的土地或山林或草地就归你所有。圈地的另外一种方法叫“一箭之地”,方法是选好你要圈占的地块,在这块土地的边沿上选好一个点,给你一张弓,叫你往前方和右方各射一箭,然后在两箭头的着地点取成一个方形地块,这块土地就归你所有了。  
  首批北迁的八旗子弟用十年时间向朝廷展示了移民屯垦的初步成功。看来这一信息令朝廷鼓舞。乾隆十九年,朝廷作出计划:再派遣总数2000户八旗闲散子弟,前往拉林地区。在计划中,这2000户将被分成数批派遣,从乾隆二十一年到二十七年,每批500名。结果是,离规定的年限还有三年,移民计划就提前完成了。满清站稳于北京后,京城的八旗子弟越来越像硕鼠  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1000多户满族八旗子弟,奉御旨在各旗佑领的带队下,离开了自己居住百年的老宅——顺天府宛平县(清代北京市地域称谓,指今西城区及周边一带)街巷的一座座四合院,高举旌旗,车水马龙,浩浩荡荡穿燕山,出榆关,越辽河,逶迤北行,沿松辽平原东上……  
  这不是一次平凡的远征。这些逶迤北行的人们,大都是朝廷王公重臣的后裔——既有皇族爱新觉罗氏的后裔,也有显赫一时的大臣索尼、索额图、鳌拜、佟国刚、谭泰、额亦都、和珅等人的子弟,甚至还有曹雪芹家族的后人。  
  队伍从秋天走到了初冬。两个月后,冬雪初飞的长白山张广才岭西麓的拉林河北岸,迎来了这批满怀离愁别绪的北京旗人。这些在皇帝的圣谕里被称为“苏拉”的闲散旗人,到了荒凉的拉林阿勒楚喀地区,一改往日的生活形态,他们打井建房,开荒种地,建屯立基,从此过上了自食其力、亦兵亦农、耕猎并举的生活。  
  如果不了解这一群“苏拉”们在当时是如何令朝廷头痛,我们就很难理解此事何以被称为“有清一代的一件大事”。  
  公元1644年,满清八旗劲旅进关奠都北京,此时,八旗兵被视为“固国之根本”,朝廷对他们实行“恩养”政策——即:八旗子弟从出生伊始,便享领俸禄,坐吃皇粮,只习鞍马骑射,不识农工为何事。到了康熙中叶以后,八旗内部开始分化,少数王公大臣子弟仕途发达,积累了大量财富,骄奢淫逸;多数旗人则无职闲散,经济窘困,甚至负债累累,难于度日。  
  为解决八旗生计问题,康熙和雍正两代皇帝皆曾作过各种努力:或发帑金,或赏钱赐粮。然而这群八旗子弟积习难改,朝廷的措施恰似水泼石上,于事无补。到乾隆初年,在京城游荡的八旗子弟已达数十万之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朝臣们纷纷上书,痛陈在京八旗“生齿日繁,聚居京师,不农不贾,优游坐食”的危害性。

形势迫使清政府别辟途径,作出决定:将在京的闲散八旗移驻东北。  
  大学士查郎是清廷派出的第一位勘察者,他的目标是向北,寻查一个可供闲散旗人耕屯的地方。查郎于乾隆六年(1741年)出发,他寻觅到的地方,即是松花江右岸拉林河与阿什河流域的拉林阿勒楚喀地区。就在这一年,清廷开始筹备移民事宜。  
  次年春,朝廷又派了一名户部侍郎前往该地区,与地方官员一道负责移驻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划拨土地、派当地旗丁代垦、建造房屋、挖井掘泉、打造家具碾磨等。准备工作竟然整整做了三年。  
  乾隆九年,第一批北迁的京旗“苏拉”出发。  
  史料载,当时规定:在京旗人闲散者,哥仨者来二,哥俩者来一,即家有三兄弟者须走两人,家有两兄弟者须走一人。调拨北京闲散旗人到拉林阿勒楚喀,朝廷意在使这些八旗青年到满族的发祥地学习农业和练习国语(指满语)、骑射、恢复本民族旧俗,如此,既能解决旗人的生计问题,又可延续国祚,因此堪称为朝廷实施的一件带有战略意义的大举动。据说,当时政策很优惠,每人给300亩土地,还给盘缠、车马,给盖房子、种子、牛、农具、零用钱,免赋税。  
  因为这些八旗子弟不会种地,当地又天寒地冻条件艰苦,很多人难以适应,逃回京城。于是朝廷采取了进一步政策:一是让他们带家眷去,二是对逃回者抓到要杀头。  
  据说当时朝廷准许旗民圈地,俗称“跑马占荒”,方法是,规定一定的时间,指定一个地点,给你一匹快马,让你从一个指定的地点出发,跑上一圈,所圈占的土地或山林或草地就归你所有。圈地的另外一种方法叫“一箭之地”,方法是选好你要圈占的地块,在这块土地的边沿上选好一个点,给你一张弓,叫你往前方和右方各射一箭,然后在两箭头的着地点取成一个方形地块,这块土地就归你所有了。  
  首批北迁的八旗子弟用十年时间向朝廷展示了移民屯垦的初步成功。看来这一信息令朝廷鼓舞。乾隆十九年,朝廷作出计划:再派遣总数2000户八旗闲散子弟,前往拉林地区。在计划中,这2000户将被分成数批派遣,从乾隆二十一年到二十七年,每批500名。结果是,离规定的年限还有三年,移民计划就提前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