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代驱逐舰总建造师访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7 05:11:33
现代舰船2007.03A

  陈开国,生于1943年8月,上海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动力系,教授

级高级工程师,曾任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上海

交通大学教授,华东镇江船舶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中华造船厂期间,主要组织我国自行设计、配套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建造工作。其中131舰、1

32舰在1980年担任了我国首次洲际导弹试射的护航编队舰艇。同时,他参加了驱逐舰的蒸汽轮机和锅

炉动力装置的优化修改工作,为驱逐舰第一次达到原定设计航速立下汗马功劳,荣获科技进步奖。在江南造

船厂期间任12年生产副厂长(副总经理),负责我国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112和113舰研制工作,任

副总设计师,总建造师,组织舰艇全过程的研制、建造、试验、试航及舰上武器系统的实弹射击试验,为我

国海军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199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不久前,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曾主持建造我国两代驱逐舰的陈开国先生,窗外是绵.
绵冬雨,我们则在陈总的办公室里欣享他的热情招待,访问也由此展开。
.
  记者:陈总,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从事船舶设计的?.
  陈总:我1965年从上海交大毕业,之后分配到中华造船厂技术科。那会儿我22岁,在船厂搞设计

工作。.
.
  记者:船厂的设计工作是指生产设计吗?.
  陈总:对,但那个时候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施工设计,我搞了5年,不过那会儿的施工设计都是很基

础、很简单的东西,而且工作手段和现在大不一样,现在都用电脑了,当时用的是直板、直尺、圆规这些工

具,那是40年前啊,夏天画图满身都是汗,冬天冻得打哆嗦。.
  我刚进厂先是描图,描了3个月,跟着开始对照说明书画小样图,又画了3、4个月,接着开始画完工

图。什么叫完工图呢?以前不像现在这样,你图纸画得什么样,他就做什么样。以前造船,画的图纸跟造得

不完全一样,当时的施工图,只是个意向,比如管系的施工图,它就是个管系的走向图,不是真正的施工图

,施工的时候怎么做呢?要找厂里的老师傅,把原理图看懂,然后用铁丝做个样棒,样棒做好,拿回车间里

弯管子,管子弯好了,再拿回船上看对不对,如果对了,接着焊法兰,进行下面的工序。一根管子上上下下

跑3趟才能造好,很复杂。.
  所以以前造船周期很长,我们50、60年代就是这样造船的。接着说完工图,管子弯出来才是真正实

样,图纸还不是实样,我们画完工图就是在船造完以后,把实际的情况再画出来,这个活是非常苦的。比如

画管系,管子通常都在机舱里,盖在盖板下面,要把所有的板子都拿掉,然后把管子一根一根量出来,画在

草图上,草图带回去再画出完工图。这些活计都是很基础的工作,都是刚刚进厂的人做的,你还没到设计原

理图的资格啊。.
  现在没这个了,完工图都在电脑里面,完工图就是施工图,简单多了,电脑里的信息都很清楚,每根管

子多长,用什么管子、内径多少、哪里要弯头等等,一目了然。现在搞这个很开心,不像我们那会儿很辛苦

。.
.
  记者:中华造船厂建造了东海舰队第1艘"旅大"级驱逐舰131号,您能给读者朋友们讲讲这段经历

吗?中华厂是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建造"旅大"的,当时的中华厂是什么状况?.
  陈总:好的,这个时间是70年代初,春节过了以后,我们组建了造"旅大"的班子,叫"旅大"组,

我就到这个班子里,当了2年组员,1972年开始当副组长,当时我们有2个组长,一个搞整体,一个搞

轮机,我是搞轮机的。.
  刚解放时,中华造船厂是公私合营的,在造"旅大"之前,基本以民船为主,军船建造过不少登陆艇。

"旅大"这种3000多吨的大舰,中华厂是第一次造,说遇到困难吧,倒也不大,但也不是没有困难,毕

竟从来没造过嘛。保守地讲,中华厂当时设备比较差,规模也小,勉强可以造。.
  第一批"旅大"海军下了15艘的订单,全国设3个点建造,分工是3、5、7,上海造3艘,主要供

东海舰队;广州造5艘,主要供南海舰队;大连造7艘,主要供北海舰队。上海这个点原来定的是其他厂,

但因为当时文革,中华厂的造反派比较厉害,把它给争取过来了。只能说是历史给了我们机遇,我们圆满完

成了任务。.
.
  记者:您能不能先讲讲一艘军舰从开工到交付都要经历哪些步骤?.
  陈总:一般就这么几个节点,开工是第一个,然后上船台、下水、试航、交船。民船的节点很快,现在

我们造民船,一年从开工到交船肯定没有问题,可能还要快。但军船不行,没这个速度。国外交一条驱逐舰

花3年,要我们造,如果设备配套完整一点,状态好一点,我们也可以做到。.
.
  记者;请您按照这个过程讲讲当时建造"旅大"的经历吧。.
  陈总:好的,其实开工之前,就要准备很多工作,主要是材料、设备、工艺装备、场地、人员的培训和

选择等等。.
  131建造的时候,中华厂用的都是自己厂的工人,基础比较好,现在都用外包工了。那时候和现在情

况刚好相反,当时是管理力量比较薄弱,工人个体上素质比较高、技术能力比较强。就像我说的管系图,图

纸都是原理图、走向图,没有具体施工图,工人既要能看懂图纸,又要能做出来。现在不行了,现在主要靠

管理人员细化出制造工艺、制造要求和流程等等,工人照着做就行了。.
  这些都准备好,接下来就是做出一个个的分段,"旅大"排水量3000多吨,我记得消耗钢材是20

00多吨。这些分段是从船中开始施工的,先做船底,慢慢垒上去,像金字塔形,从中间向两边铺。.

.
  原来造船是壳、舾、涂分开的,先造好壳,再放设备,设备放好再放管系。"旅大"是蒸汽轮机的,蒸

汽锅炉是很罗嗦的,不像柴油机,它管系多啊,一般柴油机一整套系统,50个分系统顶天了,蒸汽动力装

置大概要70个分系统。到后来我们搞112,用的燃气轮机系统更简单,就十几个系统。你到燃气轮机机

舱里面看看,清清爽爽,再到蒸汽动力的舱里去看,管子密密麻麻,里三层外三层。.
  船体造好,能装的设备都装上去,动力装置都装好了,就可以下水了,这时出了问题。131在中华厂

下水是1973年底,当时船台滑道的水下部分出现了裂缝,到底裂成什么样,我们得掌握情况,我就和另

一个副总工程师下水去摸,当时水冷得厉害,下去之前非喝几口烧酒才行。裂缝产生主要是因为滑道用的时

间太久,老化了。当时中华厂造的主要是民船,吨位小不碍事,军船行不行心里还没谱。.
  情况很快摸清了,裂缝在水面下1米左右,蛮大的,手能放进去,要在水下补上有难度,但下水的时间

不能改了,我仔细估算了一下,下水就压那么一下,问题不是太大,于是就这么下去了,挺顺利。.

.
.
  记者;这个时候的131舰建造到了什么程度?接下来的工作是什么?.
  陈总:这时的131还有不少设备没到,比如雷达和武器等,船厂还得等。尾轴也没装,因为尾轴在基

线以下,船台上装不了,要先下水、进坞,进坞以后才能装,螺旋桨也是这样。当时中华厂是小厂,没有船

坞可用,只好先下水,再拖到江南厂,借江南厂的船坞,装好尾轴、螺旋桨再回来。.
  "旅大"舰体很长,进坞后,坐在最后一根坞墩上,尾巴还伸出去很远,放水的时候,我去观察情况,

发现尾巴下垂了30毫米,在正常范围内,不影响船的质量,这就放心了。.
.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陈总:因为船体是个弹性体,在重力作用下难免变形,再一进水就恢复了,现在的船也是这个样子。转

自.
  到131出坞时,就是1974年9月份了,26日下水那天,我们厂长找我说,"陈开国,以后周末

不要回家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今年年底12月26日要试航。为什么选这个日子呢?这天是毛主席的

生日,那时候都是要拣好日子试航去的。从9月26到12月26整整3个月时间,进度太紧了!.

.
  这时候还有个问题,有些设备没跟上,比如主炮,我们等了好几年,到该试航了,它还没到,没炮怎么

叫军舰呢?没办法只好造了2门130炮的模型。.
  从江南厂把131舰拖回来,要进行码头试验。中华厂没有合适的码头,水深不够,就到对面的沪东厂

借码头。.
  码头试验(系泊试验)内容很多,除了主机、辅机这些动力设备,还有通信、导航、武器等等都要试验

,武器系统还没到位,只能先不管它,主要解决动力设备。前前后后忙了2个多月,我们就住船上,不上岸

,每天中华厂的小拖轮给送3顿饭,一周才下船一次。.
  码头试验结束了,我们还不能完全肯定动力系统好不好,所以先进行预试航,在吴淞口外。.

.
  为什么还不能完全肯定好不好呢?因为系泊和航行时设备的状态是很不一样的,比如"旅大"的主机3

6000马力,系泊时肯定不能用出来的。预试航就是我们自己摸摸底,看到底能不能试航。.

.
.
  记者:我们从文献资料里看到,131舰的锅炉和蒸汽轮机曾经做过优化修改,并在试航中首次达到了

规定航速,这些工作是试航之前完成的吗?.
  陈总:是的,在码头试验和预试航期间,我们对动力系统修改了一下,这主要是配套的问题。"旅大"

的设计源自苏联56型驱逐舰,它的锅炉和主机配套有问题。虽然主机达到了36000马力,但锅炉的最

大出气量满足不了,结果航速达不到规定的38节,我记得大连第一条舰跑了36.5节。我们晓得这个情

况后,分析得出结论,是配套出了问题。"旅大"的主机是哈尔滨703所负责的,它有个室在上海-三六

室。三六室这些人理论基础很好,他们既有搞主机的,也有搞锅炉的,脑筋是他们动的,他们来找我说,能

不能把锅炉改改,把出气量增加。我也是做动力的,在交大学的就是汽轮机,他们这么一讲,我也很有兴趣

。.
  然后他们出主意,我们做修改,改动了几处,一个是锅炉的省煤器,加了2排管子,过热器加了1排管

子,这样就把锅炉温度升高、压力增大,出气量大了一点。这样改完,再试航,跑出了37.95节,接近

38节。广州的第一条舰也没达到这个速度,他们可能还跑不到大连的速度,因为广州水温、气温还要高,

动力系统的效率会更低。速度达不到,不是船厂施工的问题,而是设备配套这种修改吗?.
  陈总:中华厂的后2条舰应用了,当时别的厂用没用,我不清楚,因为当时3个厂基本是各管各的。
.
  记者:当时造"旅大"的3个厂是不是完全没有沟通交流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陈总:当时是文革时期,3个厂之间是不封锁信息,但也不交流,基本是各自干各自的,但我们中华厂

去的话,他们接待还是蛮热情的,虽然不是完全敞开,但要看的,他们也都给你看,要去试航,也可以。广

州和大连我都去了很长时间,考察具体的建造情况,动力系统和试航这一套从广州学了不少,线型则在大连

取过经。.
.
  记者:建造第1艘"旅大",3个厂都花费了不少时间,大连和广州是花了4年多才交付,中华厂花了

大约7年。您能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吗?.
  陈总:建造"旅大"的这3个厂,论建造能力和规模,中华厂要排第三。.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刚才讲到的,有些设备没跟上,除了炮,导弹和雷达也都等了很久,主机

也等了好长时间,哈尔滨的主机厂我去了2次,等主机等锅炉,哪个不来都不行啊。造船的周期长,不是说

造船厂的周期长,而是等配套设备的周期长,后来造112就快很多了,但1973年那会儿造"旅大",

很多设备都是科研设备,科研单位去搞的话,就不容易保证时间了,因为技术还不成熟。"旅大"虽然是5

6型基础上改出来的,但很多武器系统是我们自己研制的,不是很成熟,这些科研设备之间的配套也有很多

问题,也需要花时间解决,而且这些系统没有提前完整地进行陆上试验,后来这个情况得到了纠正,但当时

不行,不是没意识到陆上试验的重要性,是时间太紧来不及做。.
  前面说的130炮,直到最后交船的时候,终于送到了。导弹也是试航时才到的,直接送到舟山,装舰

联调。.
.
  记者:中华厂造131舰时,您觉得最困难的工作是哪部分?.
  陈总:困难过去了,也就不觉得它怎么样了。要说最困难的,那就是我们搞轴系。尾轴、尾托架和螺旋

桨的加工,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尾轴花了我们很大的力气,它是空心的,外径近400毫米,内孔近3

00毫米,一根轴长十几米。当时我们的车床只有8米,我们得把它改成20多米的才满足需要。镗孔时不

能打偏,只许成功不能失败,毛坯就一件,坏了就没的用了,当时很冒风险,结果我们搞成了。.

.
  尾托架在船尾里,它的难度主要是需要铆接,200多毫米的铆钉铆到船体上,现在都是焊接了,但当

时焊接技术还达不到,只能铆。.
  螺旋桨的加工也很费事,当时的浇铸技术还不行,螺旋桨是武汉出的毛坯,做的很厚,大概30吨。到

船厂里,我们完全靠人工,中心镗孔再铲出叶片,最后铲下来20多吨铜。.
  还有些设备也是中华厂做的,比如舵机、锚机、导弹发射架、减摇装置、扬弹机等等。.

.
  除了建造,再有个难度大的,就是组织试航,武器试验。.
  我们船厂先做个初步试验,确保这些武器是可用的,至于具体多精密,打靶打多准,这些要部队来做。

做这些试验是很复杂的,需要很多单位配合,动起来像个小型军事演习。要做水声试验吧,就需要潜艇兵配

合;主、副炮试验要水面舰艇配合;雷达试验要航空兵配合。武器系统试验就复杂在这里,要协调的部门太

多了,不仅要协调我们工业部门的单位,还要协调部队的单位。.
  我们131到东海舰队去试航,2个月跑了20几次航程。试航之前,要和海军航空兵、潜艇支队等等

单位开协调会,我是现场小组组长,东海舰队一个参谋长是副组长。他不参与现场试验,只负责我们的兵力

保障调度,我们有困难,他就去解决。要试雷达了,就要叫航空兵,飞几个架次、从什么机场起飞、什么机

场下来、什么时间起飞、高度多少、速度多少,都要协调好,还要管配套厂,还有很多琐细的事,包括船什

么时候离开码头等等很多细节都要定好,这是相当费精力的。再有就是天气状况,如果天气不好,航空兵起

不来,那么好,今天白跑,明天重来。.
.
  记者:"旅大"采用了蒸汽动力系统,您对这种系统印象如何?.
  陈总:和当时国际上同类军舰相比,我认为它算不上先进。同期的美、英、法的同类舰上都没有这种动

力的。蒸汽动力系统的操作是很复杂的,分系统太多,当时,机舱的温度都上50℃了,操作人员是很受罪

的,"旅大"不像112那样有集控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虽然现在还有舰采用这种系统,但我的观点,

它太复杂了,操作、维护、保养都很复杂,新的系统可能改过了,好些了,但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想起

最新的115/116,泄特……天朝自己的舰用燃气轮机到底啥时候才能搞定?).
.
  记者:可不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我国今后造更大的舰,可以把这套系统拿去放大来用?.

.
  陈总:这是可以的,某些大舰是没办法,非用蒸汽动力不可,国外的大中型航母上也是采用这种系统,

因为要求功率大,燃气轮机不能满足。.
.
  记者:"旅大"交付后,部队反应如何?.
  陈总:开始他们觉得保养、操作都很困难,当时的水兵文化程度都比较低,到后来熟练了就好了。.

.
.
  记者:中华厂总共建造了几艘"旅大"级驱逐舰?.
  陈总:总共是3艘,第1艘是131舰,后面2艘132和110,都是指挥型。131和132是我

负责建造的,到造110的时候,我去负责民船了。.
.
  记者:132号舰执行过我国首次洲际导弹试射护航任务,并担任了护航编队旗舰,您好像也随舰出行

的,能讲讲当时的情况吗?.
  陈总:我的确是随舰去的,刚才讲了开头部队感觉操作"旅大"有难度,所以导弹试射的时候,一定要

我去,因为没人再比我更熟悉132的动力了,我就去了,还带了10个人,保驾。当了3个多月的"机电

长"。当时海军没熟手啊,他们自己提出来的,要求船厂派懂技术的来。.
  132刚交舰时,东海舰队只有一条船的熟练水兵,就是131舰训练了一条船的人。132是没有人

的,只能把131的水兵划过来一半左右。兵不够,怎么办?导弹兵去当机电兵,枪炮兵也去当机电兵。当

时告诉他们,你就坐这个位置看着仪表,指针在正常刻度里就没问题,一旦出了正常刻度,就找陈开国。转

自.
  "旅大"有2个机舱,我当时住在2个机舱中间的一个雷达舱里,两边找我都方便、这个雷达是个欠交

项目,到导弹要试射了还没交付,海军也没办法了,只能搞个欠交项目,船先拿去训练,雷达什么时候好了

再装。这个舱室8平米住8个人。当时最怕汽笛响,它一响就是出问题了,就得紧张一阵子。.

.
  我们的船从吴淞口启航,总共10几天,一直保持18节。这对舰的动力系统可是个严峻考验啊,尤其

对132舰,132当时刚刚交付。.
.
  记者;连续航行10几天,编队的后勤压力想必很大吧。.
  陈总:是的,蒸汽轮机的耗油量是很大的,全速航行每小时要用30吨油,一般情况下1小时也要烧近

10吨油。导弹试射任务时,每2天补一次油,一次要补200吨左右,后勤压力是相当大的,补给船必须

紧跟着。开始"旅大"没有补给系统,导弹试射任务确定后,才加装的横向补给系统,加装这套系统的工作

量比较小,它对接受舰没什么要求。.
.
  记者:132舰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这过程中动力系统的表现怎么样?.
  陈总:结果很圆满,不过一路上故障不少,主机、锅炉、海底阀都出过问题。.
  先说海底阀。在航行中,老听它哗啦哗啦地响,声音很大,但不敢打开检查,怕掉速度影响编队,当时

要求编队必须保持前进速度。直到南太平洋目的地,决不能慢,慢了肯定被处分,这是很严肃的。另一方面

,虽然它响但没出什么问题,所以一直不动。到了目的地,停下来打开检查,只摸到2个塑料袋,别的什么

问题也没有,再关上,什么声音也没了。可能是航行中有什么东西被吸住了,船一停就沉下去了。.

.
  主机的问题主要是漏气,气缸漏气,温度升高气流把一个垫片吹掉了,这是在航行过程中,温度高得不

得了,也得修,最后用锤子一锤一锤给敲进去了。.
  锅炉也出过问题,是漏水,我们发现没几个小时,水箱的水就光了,一般一箱水起码能用几天,这么快

就没了,肯定是有问题,马上换个锅炉,停下来检查。主机出问题可以在外面机舱里敲,锅炉的问题可要到

锅炉里面去找的!要逐根管子检查,里面温度得有60℃。这个作业环境是相当恶劣的,舰上专门组织有抢

险队,我是亲自下到里面工作,我肯定跑不掉的(笑),所以回来我立了个三等功,保驾有功。.

.
.
  记者:导弹试射中居然有这么多曲折故事,可以想见,中国海军和造船界对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

何等的艰辛。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现代舰船2007.03A

  陈开国,生于1943年8月,上海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动力系,教授

级高级工程师,曾任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上海

交通大学教授,华东镇江船舶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中华造船厂期间,主要组织我国自行设计、配套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建造工作。其中131舰、1

32舰在1980年担任了我国首次洲际导弹试射的护航编队舰艇。同时,他参加了驱逐舰的蒸汽轮机和锅

炉动力装置的优化修改工作,为驱逐舰第一次达到原定设计航速立下汗马功劳,荣获科技进步奖。在江南造

船厂期间任12年生产副厂长(副总经理),负责我国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112和113舰研制工作,任

副总设计师,总建造师,组织舰艇全过程的研制、建造、试验、试航及舰上武器系统的实弹射击试验,为我

国海军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199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不久前,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曾主持建造我国两代驱逐舰的陈开国先生,窗外是绵.
绵冬雨,我们则在陈总的办公室里欣享他的热情招待,访问也由此展开。
.
  记者:陈总,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从事船舶设计的?.
  陈总:我1965年从上海交大毕业,之后分配到中华造船厂技术科。那会儿我22岁,在船厂搞设计

工作。.
.
  记者:船厂的设计工作是指生产设计吗?.
  陈总:对,但那个时候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施工设计,我搞了5年,不过那会儿的施工设计都是很基

础、很简单的东西,而且工作手段和现在大不一样,现在都用电脑了,当时用的是直板、直尺、圆规这些工

具,那是40年前啊,夏天画图满身都是汗,冬天冻得打哆嗦。.
  我刚进厂先是描图,描了3个月,跟着开始对照说明书画小样图,又画了3、4个月,接着开始画完工

图。什么叫完工图呢?以前不像现在这样,你图纸画得什么样,他就做什么样。以前造船,画的图纸跟造得

不完全一样,当时的施工图,只是个意向,比如管系的施工图,它就是个管系的走向图,不是真正的施工图

,施工的时候怎么做呢?要找厂里的老师傅,把原理图看懂,然后用铁丝做个样棒,样棒做好,拿回车间里

弯管子,管子弯好了,再拿回船上看对不对,如果对了,接着焊法兰,进行下面的工序。一根管子上上下下

跑3趟才能造好,很复杂。.
  所以以前造船周期很长,我们50、60年代就是这样造船的。接着说完工图,管子弯出来才是真正实

样,图纸还不是实样,我们画完工图就是在船造完以后,把实际的情况再画出来,这个活是非常苦的。比如

画管系,管子通常都在机舱里,盖在盖板下面,要把所有的板子都拿掉,然后把管子一根一根量出来,画在

草图上,草图带回去再画出完工图。这些活计都是很基础的工作,都是刚刚进厂的人做的,你还没到设计原

理图的资格啊。.
  现在没这个了,完工图都在电脑里面,完工图就是施工图,简单多了,电脑里的信息都很清楚,每根管

子多长,用什么管子、内径多少、哪里要弯头等等,一目了然。现在搞这个很开心,不像我们那会儿很辛苦

。.
.
  记者:中华造船厂建造了东海舰队第1艘"旅大"级驱逐舰131号,您能给读者朋友们讲讲这段经历

吗?中华厂是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建造"旅大"的,当时的中华厂是什么状况?.
  陈总:好的,这个时间是70年代初,春节过了以后,我们组建了造"旅大"的班子,叫"旅大"组,

我就到这个班子里,当了2年组员,1972年开始当副组长,当时我们有2个组长,一个搞整体,一个搞

轮机,我是搞轮机的。.
  刚解放时,中华造船厂是公私合营的,在造"旅大"之前,基本以民船为主,军船建造过不少登陆艇。

"旅大"这种3000多吨的大舰,中华厂是第一次造,说遇到困难吧,倒也不大,但也不是没有困难,毕

竟从来没造过嘛。保守地讲,中华厂当时设备比较差,规模也小,勉强可以造。.
  第一批"旅大"海军下了15艘的订单,全国设3个点建造,分工是3、5、7,上海造3艘,主要供

东海舰队;广州造5艘,主要供南海舰队;大连造7艘,主要供北海舰队。上海这个点原来定的是其他厂,

但因为当时文革,中华厂的造反派比较厉害,把它给争取过来了。只能说是历史给了我们机遇,我们圆满完

成了任务。.
.
  记者:您能不能先讲讲一艘军舰从开工到交付都要经历哪些步骤?.
  陈总:一般就这么几个节点,开工是第一个,然后上船台、下水、试航、交船。民船的节点很快,现在

我们造民船,一年从开工到交船肯定没有问题,可能还要快。但军船不行,没这个速度。国外交一条驱逐舰

花3年,要我们造,如果设备配套完整一点,状态好一点,我们也可以做到。.
.
  记者;请您按照这个过程讲讲当时建造"旅大"的经历吧。.
  陈总:好的,其实开工之前,就要准备很多工作,主要是材料、设备、工艺装备、场地、人员的培训和

选择等等。.
  131建造的时候,中华厂用的都是自己厂的工人,基础比较好,现在都用外包工了。那时候和现在情

况刚好相反,当时是管理力量比较薄弱,工人个体上素质比较高、技术能力比较强。就像我说的管系图,图

纸都是原理图、走向图,没有具体施工图,工人既要能看懂图纸,又要能做出来。现在不行了,现在主要靠

管理人员细化出制造工艺、制造要求和流程等等,工人照着做就行了。.
  这些都准备好,接下来就是做出一个个的分段,"旅大"排水量3000多吨,我记得消耗钢材是20

00多吨。这些分段是从船中开始施工的,先做船底,慢慢垒上去,像金字塔形,从中间向两边铺。.

.
  原来造船是壳、舾、涂分开的,先造好壳,再放设备,设备放好再放管系。"旅大"是蒸汽轮机的,蒸

汽锅炉是很罗嗦的,不像柴油机,它管系多啊,一般柴油机一整套系统,50个分系统顶天了,蒸汽动力装

置大概要70个分系统。到后来我们搞112,用的燃气轮机系统更简单,就十几个系统。你到燃气轮机机

舱里面看看,清清爽爽,再到蒸汽动力的舱里去看,管子密密麻麻,里三层外三层。.
  船体造好,能装的设备都装上去,动力装置都装好了,就可以下水了,这时出了问题。131在中华厂

下水是1973年底,当时船台滑道的水下部分出现了裂缝,到底裂成什么样,我们得掌握情况,我就和另

一个副总工程师下水去摸,当时水冷得厉害,下去之前非喝几口烧酒才行。裂缝产生主要是因为滑道用的时

间太久,老化了。当时中华厂造的主要是民船,吨位小不碍事,军船行不行心里还没谱。.
  情况很快摸清了,裂缝在水面下1米左右,蛮大的,手能放进去,要在水下补上有难度,但下水的时间

不能改了,我仔细估算了一下,下水就压那么一下,问题不是太大,于是就这么下去了,挺顺利。.

.
.
  记者;这个时候的131舰建造到了什么程度?接下来的工作是什么?.
  陈总:这时的131还有不少设备没到,比如雷达和武器等,船厂还得等。尾轴也没装,因为尾轴在基

线以下,船台上装不了,要先下水、进坞,进坞以后才能装,螺旋桨也是这样。当时中华厂是小厂,没有船

坞可用,只好先下水,再拖到江南厂,借江南厂的船坞,装好尾轴、螺旋桨再回来。.
  "旅大"舰体很长,进坞后,坐在最后一根坞墩上,尾巴还伸出去很远,放水的时候,我去观察情况,

发现尾巴下垂了30毫米,在正常范围内,不影响船的质量,这就放心了。.
.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陈总:因为船体是个弹性体,在重力作用下难免变形,再一进水就恢复了,现在的船也是这个样子。转

自.
  到131出坞时,就是1974年9月份了,26日下水那天,我们厂长找我说,"陈开国,以后周末

不要回家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今年年底12月26日要试航。为什么选这个日子呢?这天是毛主席的

生日,那时候都是要拣好日子试航去的。从9月26到12月26整整3个月时间,进度太紧了!.

.
  这时候还有个问题,有些设备没跟上,比如主炮,我们等了好几年,到该试航了,它还没到,没炮怎么

叫军舰呢?没办法只好造了2门130炮的模型。.
  从江南厂把131舰拖回来,要进行码头试验。中华厂没有合适的码头,水深不够,就到对面的沪东厂

借码头。.
  码头试验(系泊试验)内容很多,除了主机、辅机这些动力设备,还有通信、导航、武器等等都要试验

,武器系统还没到位,只能先不管它,主要解决动力设备。前前后后忙了2个多月,我们就住船上,不上岸

,每天中华厂的小拖轮给送3顿饭,一周才下船一次。.
  码头试验结束了,我们还不能完全肯定动力系统好不好,所以先进行预试航,在吴淞口外。.

.
  为什么还不能完全肯定好不好呢?因为系泊和航行时设备的状态是很不一样的,比如"旅大"的主机3

6000马力,系泊时肯定不能用出来的。预试航就是我们自己摸摸底,看到底能不能试航。.

.
.
  记者:我们从文献资料里看到,131舰的锅炉和蒸汽轮机曾经做过优化修改,并在试航中首次达到了

规定航速,这些工作是试航之前完成的吗?.
  陈总:是的,在码头试验和预试航期间,我们对动力系统修改了一下,这主要是配套的问题。"旅大"

的设计源自苏联56型驱逐舰,它的锅炉和主机配套有问题。虽然主机达到了36000马力,但锅炉的最

大出气量满足不了,结果航速达不到规定的38节,我记得大连第一条舰跑了36.5节。我们晓得这个情

况后,分析得出结论,是配套出了问题。"旅大"的主机是哈尔滨703所负责的,它有个室在上海-三六

室。三六室这些人理论基础很好,他们既有搞主机的,也有搞锅炉的,脑筋是他们动的,他们来找我说,能

不能把锅炉改改,把出气量增加。我也是做动力的,在交大学的就是汽轮机,他们这么一讲,我也很有兴趣

。.
  然后他们出主意,我们做修改,改动了几处,一个是锅炉的省煤器,加了2排管子,过热器加了1排管

子,这样就把锅炉温度升高、压力增大,出气量大了一点。这样改完,再试航,跑出了37.95节,接近

38节。广州的第一条舰也没达到这个速度,他们可能还跑不到大连的速度,因为广州水温、气温还要高,

动力系统的效率会更低。速度达不到,不是船厂施工的问题,而是设备配套这种修改吗?.
  陈总:中华厂的后2条舰应用了,当时别的厂用没用,我不清楚,因为当时3个厂基本是各管各的。
.
  记者:当时造"旅大"的3个厂是不是完全没有沟通交流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陈总:当时是文革时期,3个厂之间是不封锁信息,但也不交流,基本是各自干各自的,但我们中华厂

去的话,他们接待还是蛮热情的,虽然不是完全敞开,但要看的,他们也都给你看,要去试航,也可以。广

州和大连我都去了很长时间,考察具体的建造情况,动力系统和试航这一套从广州学了不少,线型则在大连

取过经。.
.
  记者:建造第1艘"旅大",3个厂都花费了不少时间,大连和广州是花了4年多才交付,中华厂花了

大约7年。您能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吗?.
  陈总:建造"旅大"的这3个厂,论建造能力和规模,中华厂要排第三。.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刚才讲到的,有些设备没跟上,除了炮,导弹和雷达也都等了很久,主机

也等了好长时间,哈尔滨的主机厂我去了2次,等主机等锅炉,哪个不来都不行啊。造船的周期长,不是说

造船厂的周期长,而是等配套设备的周期长,后来造112就快很多了,但1973年那会儿造"旅大",

很多设备都是科研设备,科研单位去搞的话,就不容易保证时间了,因为技术还不成熟。"旅大"虽然是5

6型基础上改出来的,但很多武器系统是我们自己研制的,不是很成熟,这些科研设备之间的配套也有很多

问题,也需要花时间解决,而且这些系统没有提前完整地进行陆上试验,后来这个情况得到了纠正,但当时

不行,不是没意识到陆上试验的重要性,是时间太紧来不及做。.
  前面说的130炮,直到最后交船的时候,终于送到了。导弹也是试航时才到的,直接送到舟山,装舰

联调。.
.
  记者:中华厂造131舰时,您觉得最困难的工作是哪部分?.
  陈总:困难过去了,也就不觉得它怎么样了。要说最困难的,那就是我们搞轴系。尾轴、尾托架和螺旋

桨的加工,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尾轴花了我们很大的力气,它是空心的,外径近400毫米,内孔近3

00毫米,一根轴长十几米。当时我们的车床只有8米,我们得把它改成20多米的才满足需要。镗孔时不

能打偏,只许成功不能失败,毛坯就一件,坏了就没的用了,当时很冒风险,结果我们搞成了。.

.
  尾托架在船尾里,它的难度主要是需要铆接,200多毫米的铆钉铆到船体上,现在都是焊接了,但当

时焊接技术还达不到,只能铆。.
  螺旋桨的加工也很费事,当时的浇铸技术还不行,螺旋桨是武汉出的毛坯,做的很厚,大概30吨。到

船厂里,我们完全靠人工,中心镗孔再铲出叶片,最后铲下来20多吨铜。.
  还有些设备也是中华厂做的,比如舵机、锚机、导弹发射架、减摇装置、扬弹机等等。.

.
  除了建造,再有个难度大的,就是组织试航,武器试验。.
  我们船厂先做个初步试验,确保这些武器是可用的,至于具体多精密,打靶打多准,这些要部队来做。

做这些试验是很复杂的,需要很多单位配合,动起来像个小型军事演习。要做水声试验吧,就需要潜艇兵配

合;主、副炮试验要水面舰艇配合;雷达试验要航空兵配合。武器系统试验就复杂在这里,要协调的部门太

多了,不仅要协调我们工业部门的单位,还要协调部队的单位。.
  我们131到东海舰队去试航,2个月跑了20几次航程。试航之前,要和海军航空兵、潜艇支队等等

单位开协调会,我是现场小组组长,东海舰队一个参谋长是副组长。他不参与现场试验,只负责我们的兵力

保障调度,我们有困难,他就去解决。要试雷达了,就要叫航空兵,飞几个架次、从什么机场起飞、什么机

场下来、什么时间起飞、高度多少、速度多少,都要协调好,还要管配套厂,还有很多琐细的事,包括船什

么时候离开码头等等很多细节都要定好,这是相当费精力的。再有就是天气状况,如果天气不好,航空兵起

不来,那么好,今天白跑,明天重来。.
.
  记者:"旅大"采用了蒸汽动力系统,您对这种系统印象如何?.
  陈总:和当时国际上同类军舰相比,我认为它算不上先进。同期的美、英、法的同类舰上都没有这种动

力的。蒸汽动力系统的操作是很复杂的,分系统太多,当时,机舱的温度都上50℃了,操作人员是很受罪

的,"旅大"不像112那样有集控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虽然现在还有舰采用这种系统,但我的观点,

它太复杂了,操作、维护、保养都很复杂,新的系统可能改过了,好些了,但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想起

最新的115/116,泄特……天朝自己的舰用燃气轮机到底啥时候才能搞定?).
.
  记者:可不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我国今后造更大的舰,可以把这套系统拿去放大来用?.

.
  陈总:这是可以的,某些大舰是没办法,非用蒸汽动力不可,国外的大中型航母上也是采用这种系统,

因为要求功率大,燃气轮机不能满足。.
.
  记者:"旅大"交付后,部队反应如何?.
  陈总:开始他们觉得保养、操作都很困难,当时的水兵文化程度都比较低,到后来熟练了就好了。.

.
.
  记者:中华厂总共建造了几艘"旅大"级驱逐舰?.
  陈总:总共是3艘,第1艘是131舰,后面2艘132和110,都是指挥型。131和132是我

负责建造的,到造110的时候,我去负责民船了。.
.
  记者:132号舰执行过我国首次洲际导弹试射护航任务,并担任了护航编队旗舰,您好像也随舰出行

的,能讲讲当时的情况吗?.
  陈总:我的确是随舰去的,刚才讲了开头部队感觉操作"旅大"有难度,所以导弹试射的时候,一定要

我去,因为没人再比我更熟悉132的动力了,我就去了,还带了10个人,保驾。当了3个多月的"机电

长"。当时海军没熟手啊,他们自己提出来的,要求船厂派懂技术的来。.
  132刚交舰时,东海舰队只有一条船的熟练水兵,就是131舰训练了一条船的人。132是没有人

的,只能把131的水兵划过来一半左右。兵不够,怎么办?导弹兵去当机电兵,枪炮兵也去当机电兵。当

时告诉他们,你就坐这个位置看着仪表,指针在正常刻度里就没问题,一旦出了正常刻度,就找陈开国。转

自.
  "旅大"有2个机舱,我当时住在2个机舱中间的一个雷达舱里,两边找我都方便、这个雷达是个欠交

项目,到导弹要试射了还没交付,海军也没办法了,只能搞个欠交项目,船先拿去训练,雷达什么时候好了

再装。这个舱室8平米住8个人。当时最怕汽笛响,它一响就是出问题了,就得紧张一阵子。.

.
  我们的船从吴淞口启航,总共10几天,一直保持18节。这对舰的动力系统可是个严峻考验啊,尤其

对132舰,132当时刚刚交付。.
.
  记者;连续航行10几天,编队的后勤压力想必很大吧。.
  陈总:是的,蒸汽轮机的耗油量是很大的,全速航行每小时要用30吨油,一般情况下1小时也要烧近

10吨油。导弹试射任务时,每2天补一次油,一次要补200吨左右,后勤压力是相当大的,补给船必须

紧跟着。开始"旅大"没有补给系统,导弹试射任务确定后,才加装的横向补给系统,加装这套系统的工作

量比较小,它对接受舰没什么要求。.
.
  记者:132舰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这过程中动力系统的表现怎么样?.
  陈总:结果很圆满,不过一路上故障不少,主机、锅炉、海底阀都出过问题。.
  先说海底阀。在航行中,老听它哗啦哗啦地响,声音很大,但不敢打开检查,怕掉速度影响编队,当时

要求编队必须保持前进速度。直到南太平洋目的地,决不能慢,慢了肯定被处分,这是很严肃的。另一方面

,虽然它响但没出什么问题,所以一直不动。到了目的地,停下来打开检查,只摸到2个塑料袋,别的什么

问题也没有,再关上,什么声音也没了。可能是航行中有什么东西被吸住了,船一停就沉下去了。.

.
  主机的问题主要是漏气,气缸漏气,温度升高气流把一个垫片吹掉了,这是在航行过程中,温度高得不

得了,也得修,最后用锤子一锤一锤给敲进去了。.
  锅炉也出过问题,是漏水,我们发现没几个小时,水箱的水就光了,一般一箱水起码能用几天,这么快

就没了,肯定是有问题,马上换个锅炉,停下来检查。主机出问题可以在外面机舱里敲,锅炉的问题可要到

锅炉里面去找的!要逐根管子检查,里面温度得有60℃。这个作业环境是相当恶劣的,舰上专门组织有抢

险队,我是亲自下到里面工作,我肯定跑不掉的(笑),所以回来我立了个三等功,保驾有功。.

.
.
  记者:导弹试射中居然有这么多曲折故事,可以想见,中国海军和造船界对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

何等的艰辛。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我们的任务还很重呀。
前途是曲折滴,道路是光明滴;P
发展的历程还是很曲折的
想老一辈工作者致敬
动力呀动力,问题最大的就是动力
致敬!!!要论敬业精神,现在的人没法跟老一辈比。
致敬!
象中国装备的开拓者致敬!
怪了,旅大不是北约代号吗?我们自己不是应该叫051型的吗?
想象老旅大跑38节的状况,那还是相当壮观的
过去这种条件真是非常艰苦的. 051能搞成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
蒸汽轮机的耗油量是很大的,全速航行每小时要用30吨油,一般情况下1小时也要烧近10吨油。
现代、167:L
佩服!佩服老一辈的精神。
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