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国的机械新锐-折叠吊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4:10:26
倭国在机械技术方面的能力是应该得到肯定的,这个蝎子怪在民用上很有用,在军事用途上也很有潜力!!
(转自飞扬)倭国在机械技术方面的能力是应该得到肯定的,这个蝎子怪在民用上很有用,在军事用途上也很有潜力!!
(转自飞扬)
;funk ;funk
虽然讨厌日本人但该服的地方还要服:L :L :L
他这个也应该是在实验阶段吧?记得上次看一个什么来着,忘了
我们国家的野外叫什么什么来着,名字也叫不上
反正那玩意就比我们这看到的轮挖大一号,4个脚也是他介个样子的,可以直接在陡峭的岩石上爬来爬下,有一个挖掘机铲斗,其他好象还有很多功能
弄到西藏去做实验,结果让西藏的军人看上了,死活不让那机器回去
折臂吊很新鲜么?用了多少年的东西……
原先MK41自带的装弹吊臂就是,平时收藏在下面……
以前看探索发现  英国早就用了 还是遥控的 用来换反映堆燃料棒的
当时看的仔细 调壁是6边形的增加强度
]]
楼上的太强鸟;funk ;funk
同样都是液压起吊
关键是价格....这个三轮,说多了,顶多1万块钱撑死了..:D
7楼的强人,那里拍到的。:o ;funk
大隐隐于市 大隐大隐阿!
7楼的3轮那个机动能力,绝对比倭寇那个小履带强:D :victory:
7楼的应该算是咱们中国的原创吧
只不过解决不平整地面的支撑问题,并不是机械行走,技术含量应该不高吧?
日本注重细节但是宏观不行!
:') 转自:http://jczsfans.news.sina.com.cn/user/showpicture.php?id=8397










下图是我国的:D :D



新型野战工程机械车作业





“机械蜘蛛”


    在普通人心目中,青藏高原充满了神秘色彩,被世人称为“世界第三极”。而在戍边将士的记忆中,留下更深印象的是高原艰苦的自然环境,尤其是那些通往哨卡的路,被官兵们视为生命线。一到冬天,大雪封山,很多边防哨卡有近半年的时间与世隔绝。

    要彻底改善驻高原地区边防官兵的驻防条件,首先就要破解高原地区交通保障难题。而破解这道世界性难题,关键是要有一批适应高原环境的特殊工程装备。近年来,总装备部陆装科订部有关部门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批集成了当今世界先进技术的高原工程装备陆续研制成功。继2003年在帕米尔高原成功进行一次高原适应性试验后,今年入秋以后,总装有关研究单位在成都军区的大力支持下,在青藏高原腹地展开了又一轮高原工程装备适应性试验,这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实装进藏试验,笔者有幸成为这一历史性试验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编队提速征服“天路”

    [现场回放]某日清晨,一支颇为壮观的大型工程装备编队浩浩荡荡从青藏线的起点——青海格尔木出发,又一次开始了征服“天路”之旅。沿着这条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道路,这支特殊的编队要先后翻越昆仑山、唐古拉两大山口,还要穿过可可西里无人区,经过沱沱河、通天河,行程达1100多公里。

    走出格尔木,地势逐渐攀升,中午赶到西大滩休整的时候,海拔已达4100米。下午,编队轻松翻越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进入可可西里草原,当晚赶到“五道梁”兵站。

    经过一夜休整,编队继续开始征程。第二天是此行最为关键的一天,在天黑前,编队要跑出420公里到达休整地,中间还需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这是考验新装备高原长途奔袭适应能力的重要一关,也是体现全域机动思想的一次重要实践。

    马达一路轰鸣,打破了千年古道的宁静。加速、爬升、翻越,过去一直令驻藏工程兵部队头疼的唐古拉山口如今竟已不在话下。我军历史上工程装备多型号、多种类、多台次编队首次彻底征服“天路关口”,所有参试装备无一异常,所有数据参数均在设计范围内。

    最终,编队仅用4天时间就走完了青藏线,长途奔袭简直变成了对新装备的一次完美检阅。

    [新闻补白]这条工程装备入藏的必经路历来是工程接装部队的“伤心路”。“可把人累苦了!”与笔者同行的西藏军区装备部工化处副处长曹春一提起接装的历史,便唏嘘不已。1992年春天,曹春带领着一个修理班到格尔木接“新装备”,走一路修一路,“刚把这台装备修好,另一台又出毛病了。”带的配件不够了,再返回去取,接装队伍仅在唐古拉山口两端就来来回回折腾了一个月。有一次,装备坏在半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别说是机器的配件没有,人带的干粮也吃光了。又不能把装备丢在半路,就这样,大家在路上整整守了三天三夜等待救援,又冻又饿。“接一次装,简直是到鬼门关口闯一遭”。

    [亮点展示]看似简单的公路机动,实际上解决了困扰高原工程装备的两大难题。一是快速机动。据悉,新装备海拔4500米以上最低平均时速可达40公里,其中多功能高速工程车时速更是高达百公里,与平原地区的国际水准同步。二是热平衡问题。由于新装备采用了独特的热平衡系统和新材料技术,困扰高原工程兵的“开锅”现象不再上演,充分体现了新一代工程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高原上演“变形金刚”

    [现场回放]虽说时令刚至初秋,但西藏羊八井地区的气温已如同内地的深秋一般。风卷云动,一阵阵寒气袭人。随着指挥员一声口令,两辆运输车相继开进试验场,刚一停稳,原本一台看似平淡无奇的工程机械,如同“变形金刚”一样,缓缓地伸展“四肢”,竟然自行从一辆车上“走”了下来。只见它伸展肢体,轻松地跨过一道深沟;轻舒“猿臂”,灵巧地攀上一块巨石;自如地在山坡上爬行,所过之处,挖出一条深近两米的交通壕,接着进行清渣、平整、吊装、回填土方;一会儿从另一辆方舱式运输车上伸出来一台快速成孔钻机,在岩石、土壤和夹石土上快速打孔;一会儿又魔术般地伸出来一台台作业机具,凿岩、钻土孔、割灌……

    这仅是试验开始前的一次装备演示。某型野战山地快速构工系统“牛刀”小试,就一下子吸引住了部队官兵的眼球,其表现堪称惊艳。

    观看表演的西藏军区领导当场走下观礼台,亲自跨入驾驶室,兴致勃勃地向技术人员请教操作“秘诀”。在感受了一番被官兵们称之为“蜘蛛”的工程装备的优异功能后,当即向在场的总部领导提出了一个请求:把这两台用于进行定型试验的“宝贝”直接留在西藏。

    [新闻补白]这其实是该型装备第二次受到如此青睐了。早在去年夏天,该装备在新疆天山进行高原摸底性试验时,新疆军区的领导就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该项目的负责人、某研究所高工赵初明自豪地向笔者透露,由于采用了诸如电液比例控制、总线技术、虚拟仪表、摇杆式飞机手柄等多项世界先进技术,使得该系统可以轻松自如地完成60余种非常复杂的动作,自动化、信息化程度很高,完全可以代表我国工程装备领域的最高水平。如果对程序稍加改动,甚至可以对其进行遥控操作。

    [亮点展示]高原野战山地快速构工系统,不仅填补了我军工程装备的一项空白,而且多项新技术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该系统爬坡和机动能力较强,既能够在多种复杂地形行驶和作业,还能适应各种复杂恶劣环境,很好地伴随部队机动。该作业系统还配备有快速成孔钻机、单兵作业机具、照明器材以及其他辅助作业工具,具有多种作业功能,实现了一装多能,大大提高了工程保障作业的能力和效率。

    试验现场直通“战场”

    [现场回放]虽然过去也经常讲,试验场就是“战场”,但在科研人员心目中,这个“战场”其实就是自己的本职岗位。这一回把试验场实实在在地搬到了供部队作战演练的演训场。为此,参试人员的热情倍加高涨,顶着强烈的高原反应,一场“大会战”很快就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展开了。

    只见高原型轮式推土机、装载机轮番上阵,如同变魔术一般,一条条急造军路在一片荒漠上开出。某高地上下,更是一派热闹景象:山顶上,是高原轮式多用高速工程车的天地,它充分利用强劲的马力直达山顶,在这里,无论交通壕、地堡还是平底坑,构筑起来可谓得心应手,不久,火炮工事,机枪工事也构筑完成;半山腰,两台某型野战山地快速构工系统则当仁不让,面对这种斜坡上构筑工事的最艰难的任务,两台装备分工合作,一条条横纵相间的交通壕和地堡的雏形慢慢显现;山脚下的较为平坦地带交通壕作业,属于高原型挖掘机的任务。

    不出七天,一直困扰西藏军区的某高地土石构工作业大功告成。这批新型装备充分体现了工程兵装备不分平时还是战时,都能发挥出巨大作用的特点。

    [新闻补白]谈起这些新装备的性能,驻藏某工兵团副团长魏保国感慨万分。他向笔者透露,不久前,这里刚刚进行了一场综合演练。作为工程保障分队,该团派出精兵强将构筑防御阵地。但是,高原上到处都是冻土、土夹石,山坡上挖下去不足半尺都是石头,氧气不足,人在4000米高原上所能承受的劳动强度不足低海拔时的一半,挖不动怎么办?只好用沙袋在山上堆筑了一些简易地堡。有了这些铁家伙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

    [亮点展示]试验与部队使用相结合,不仅使装备最大限度地经受了近似实战的考验,还探索了装备在部队的实际应用方法,可谓一举多得。验证结果表明,系列高原型军用工程装备完全符合高原部队的使用实际,无论是机动性、作业率,还是人机环境等方面都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为提高我军驻高原部队的工程保障能力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军报/高斌宇 陶佑林)
说实话,刚开始看到我也是和LZ一样的感觉
不过用途毕竟不同,相近的设计但是目的不同
拜托。。。
这类型装备很早之前就有了
而且我们也不是第一家
目前我们的四爪车还是进口技术
查查澳大利亚的和美国的
哪一个不是比我们早
说别人抄袭 我们不够格
善翻旧帖 四爪工程车出来时候有业内人士详尽说明
:L :L :L :L :L :L :L
国内N多小型施工机械产自日本
农民同志们造的,就不是!
看起来挺神的,不过这样把轮子装在腿上,要用全液力传动,就算不漏油,起码是跑不快,也跑不远,机动还是要借助卡车运。
原帖由 Evanescence 于 2007-2-13 19:59 发表
看起来挺神的,不过这样把轮子装在腿上,要用全液力传动,就算不漏油,起码是跑不快,也跑不远,机动还是要借助卡车运。

和挖掘机一个概念,液压传动都这样,跑不快,走不远,不过力气大
日本人的这个小起重机比咱们的要简单不少,最大只能起吊3吨。功率似乎也不是很大。
他的这种设计也只是满足在复杂地形的支撑作用,功能还是很简单的。结构也不是很复杂。
我们的比它复杂多了
这个强啊,就是不知道可靠性怎么样
小日本的东西质量还是有保证的
不过坏了的话,你就别指望他给你好好维修,直接换总成,而且总成是从日本进口的,贵的要死。以上是小松的情况,我一同学在小松干维修。
我们这个完全是变型金刚啊,你看4个轮子都分开了。。。:)
对对对,我上次那个帖子里面就是说的这个玩意...
看到一个二个垂头丧气的样子我就给他们说我们国家的玩意先进得多
哪知道他几个最后把三轮吊搞出了证明我们能用更少的钱做出更实用的东西:D
顶,就是这个
原帖由 龙旗飘飘 于 2007-2-12 23:31 发表
7楼的应该算是咱们中国的原创吧

什么原创,就目前中国的能力能仿造就不错了
是仿造意大利的

工程机械美德日是世界三强,无论规格还是质量或者品牌知名度都是这三家.各有千秋

看这里YY就难受

就国内来说国产新设备也不如进口的二手货色,比南韩的都差得远

现在很多工程发包单位都是指定用进口设备,最多的就是小松,性价比最好.
日本的此类设备小的像一个玩具,小铲子比铁锹差不了多少,人在上面还转来转去
大的像一座山丘
就液压挖掘机国产的那个质量那个液压件漏的简直没法说:L ;funk :@
你看看人家7楼贴的什么了再回帖好不好?
不就是那个蜘蛛
原帖由 器官 于 2007-2-14 11:35 发表
不就是那个蜘蛛

原来7楼的是意大利技术啊,受教了:D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