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导演称年轻观众对主旋律的理解狭义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5:19:1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8日21:52 央视《东方时空》
  CCTV《东方时空》2月8日播出节目《尹力:我看主旋律》,以下为节目内容。

  解说:2006年,《东京审判》、《云水谣》两部主旋律电影在院线的相继放映和票房上的不俗表现,让人们对于主旋律有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一个相对于商业大片的词语也频频被提及,这就是主旋律大片,对于这种说法,电影《云水谣》的导演尹力有着自己的理解。

  张羽:前一段热映你的影片《云水遥》,后来媒体上有这样一种评价,说这是主旋律大片,您认同这种评价吗?

  尹力:主旋律这三个字,大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人们认识这样的概念的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把它看成是一种题材单一的一种限制,同时在今天,更多的年轻的观众心目当中,实际上他就觉得变成了教育、说教。其实我觉得,过分地把主旋律的东西狭义化了。像美国这样的国家,他在好莱坞的所有的大片当中,所传达出来的主流的价值观念,爱国主义,个人奋斗那种家国情怀,你都是能看到。

  张羽:我关心的就是,当您接到这个题材,准备拍这个片子的时候,您自己划框吗?觉得这可能是主旋律?

  尹力:其实《云水遥》我觉得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包括从最开始的这些初衷定位,我们是想把它当成一个商业片来操作的,包括台湾、大陆、香港的演员,这样的组合,其实带给今天各种不同年龄层,对于他们心目当中认同的演员的一种记忆,一种调查。

  解说:《云水谣》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而在这个感人的爱情故事背后寄托了海峡两岸人民的相思之情,表达了人民渴望统一的家国情怀。

  张羽:你开始有这样的初衷吗?用一个爱情故事,或者是一个精包装的商业元素,去包装一个主流意识形态?

  尹力:我觉得是几个层面,透过影片,你会知道,影片的主人公他的那份情感的疏离、坚守,在坚守什么东西,是什么东西把相爱的人分开了,跟那个年代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海峡两岸的格局。所以透过这些东西,你又把一些政治背景的东西,历史背景的东西融汇在这么一个爱情故事当中。

  张羽:也就是说这种主流意识形态,是你当初在创作、拍摄的过程当中,内心一定要表达的尹力:你回避不了的,这里边主人公表达的那种爱国的情怀、那种家国的情怀,那种两岸的内心的血浓于水,这种化也化不开的浓情,我觉得是渗透在影片当中,不是标语口号,不是作为说教,也不是作为标签在那堆砌的,所以我觉得它是一个整体,爱情、家国情怀,主流价值观,那个年代人们爱情的信守。

  解说:《云水谣》并不是尹力的第一部主旋律电影,在此之前他有过多次成功的经历。他导演的电影《我的九月》将中国儿童故事片的品位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上个世纪90年代,他相继导演的影视剧《杏花三月天》和《无悔追踪》等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2004年,他导演的主旋律电影《张思德》除了囊括华表、金鸡、百花、金鹿国内四大电影奖项之外,还获得了票房8000万的惊人业绩。

  张羽:我可以这么理解吗?您有这样一种追求,是用一种市场的手法,或者商业元素,是包装一个主流意识形态的这样一个片子?

  尹力:应该说这种意识是比较明确的,而不是说在做的过程当中慢慢悟到的。比如我前边做了一个《张思德》,《张思德》也不一样,毛泽东、张思德、为人民服务、八路军、延安这些关健词放在一起,它就是一个非常完全的,完整的一个主旋律的电影。

  张羽:您担心这样的片子拍出来没人看吗?

  尹力:其实我是把《张思德》这样的影片,当成一个比较作者化,比较导演个人化的一个艺术片。

  张羽:像《云水遥》和《张思德》,如果我们把它看成主流题材的话,这两个是不同类型的,我能这样理解,您在处理这两个题材中,一个是把它当做商业片,传递主流题材这样一个内容,一个是把它做成艺术片,去传递你要表达的精神是这样吗?

  尹力:实际上《张思德》除了专家的肯定,有一些奖项我们获得,实际上最后的票房和观众的口碑,给了我们拍摄这类影片以很大的自信。我印象当中有一个朋友看了八遍《张思德》,是一个个体的老板,他最后拿出40万,他在海南岛,他希望自己拿出40万来,让海南岛所有的公务员,免费看一场《张思德》,就是说确确实实是什么东西把他感动了。对这类的主旋律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影片的拍摄,我想这种启示可能超过了影片本身。

  解说:尹力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与张艺谋、陈凯歌同属于第五代电影人行列。作为这一代电影人,尹力对自己的导演风格有着明确的追求,对于主旋律电影也有着第五代的视角。

  张羽:在评论界的划分当中,您应该是属于第五代的导演。第五代导演给我们印象当中,都是追求更新的表达风格,一种叛逆的题材,但是你的题材和表达,都很传统平实,为什么?

  尹力:这一代的导演,他在电影学院上学的时候,主要受的教育是欧洲电影。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孤独的人就是周传基老师,在所有的人都在讲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时候,只有他在讲好莱坞。今天的电影学院更多地讲好莱坞,如果你再讲欧洲电影,你变成一个孤独的人,我觉得电影首先是大众的文化消费,找到最简单的大众能接受的方法。

  张羽:你在意别人给你加上这样一个标签吗?主旋律影片导演。

  尹力:实际上从我们开始,特别是从我这两部作品开始,我在有意识地校正,或者让观众改变这么一种观念,主旋律还可以这样拍。我看到网上很多的观众留言,说《云水遥》是主旋律,我怎么一点没看出来。那么就是说,我们把这样的东西,通过艺术表达的手法,通过参考更多的商业影片的做法,我们已经把他的概念化的东西,已经融合了很多,打磨了很多。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作为中华民族来讲,在一部影片,在我们最主流的电影当中,弘扬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念,表达一个民族最灵魂的东西,责无旁贷,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我觉得不是拍多了而是拍少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8日21:52 央视《东方时空》
  CCTV《东方时空》2月8日播出节目《尹力:我看主旋律》,以下为节目内容。

  解说:2006年,《东京审判》、《云水谣》两部主旋律电影在院线的相继放映和票房上的不俗表现,让人们对于主旋律有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一个相对于商业大片的词语也频频被提及,这就是主旋律大片,对于这种说法,电影《云水谣》的导演尹力有着自己的理解。

  张羽:前一段热映你的影片《云水遥》,后来媒体上有这样一种评价,说这是主旋律大片,您认同这种评价吗?

  尹力:主旋律这三个字,大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人们认识这样的概念的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把它看成是一种题材单一的一种限制,同时在今天,更多的年轻的观众心目当中,实际上他就觉得变成了教育、说教。其实我觉得,过分地把主旋律的东西狭义化了。像美国这样的国家,他在好莱坞的所有的大片当中,所传达出来的主流的价值观念,爱国主义,个人奋斗那种家国情怀,你都是能看到。

  张羽:我关心的就是,当您接到这个题材,准备拍这个片子的时候,您自己划框吗?觉得这可能是主旋律?

  尹力:其实《云水遥》我觉得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包括从最开始的这些初衷定位,我们是想把它当成一个商业片来操作的,包括台湾、大陆、香港的演员,这样的组合,其实带给今天各种不同年龄层,对于他们心目当中认同的演员的一种记忆,一种调查。

  解说:《云水谣》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而在这个感人的爱情故事背后寄托了海峡两岸人民的相思之情,表达了人民渴望统一的家国情怀。

  张羽:你开始有这样的初衷吗?用一个爱情故事,或者是一个精包装的商业元素,去包装一个主流意识形态?

  尹力:我觉得是几个层面,透过影片,你会知道,影片的主人公他的那份情感的疏离、坚守,在坚守什么东西,是什么东西把相爱的人分开了,跟那个年代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海峡两岸的格局。所以透过这些东西,你又把一些政治背景的东西,历史背景的东西融汇在这么一个爱情故事当中。

  张羽:也就是说这种主流意识形态,是你当初在创作、拍摄的过程当中,内心一定要表达的尹力:你回避不了的,这里边主人公表达的那种爱国的情怀、那种家国的情怀,那种两岸的内心的血浓于水,这种化也化不开的浓情,我觉得是渗透在影片当中,不是标语口号,不是作为说教,也不是作为标签在那堆砌的,所以我觉得它是一个整体,爱情、家国情怀,主流价值观,那个年代人们爱情的信守。

  解说:《云水谣》并不是尹力的第一部主旋律电影,在此之前他有过多次成功的经历。他导演的电影《我的九月》将中国儿童故事片的品位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上个世纪90年代,他相继导演的影视剧《杏花三月天》和《无悔追踪》等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2004年,他导演的主旋律电影《张思德》除了囊括华表、金鸡、百花、金鹿国内四大电影奖项之外,还获得了票房8000万的惊人业绩。

  张羽:我可以这么理解吗?您有这样一种追求,是用一种市场的手法,或者商业元素,是包装一个主流意识形态的这样一个片子?

  尹力:应该说这种意识是比较明确的,而不是说在做的过程当中慢慢悟到的。比如我前边做了一个《张思德》,《张思德》也不一样,毛泽东、张思德、为人民服务、八路军、延安这些关健词放在一起,它就是一个非常完全的,完整的一个主旋律的电影。

  张羽:您担心这样的片子拍出来没人看吗?

  尹力:其实我是把《张思德》这样的影片,当成一个比较作者化,比较导演个人化的一个艺术片。

  张羽:像《云水遥》和《张思德》,如果我们把它看成主流题材的话,这两个是不同类型的,我能这样理解,您在处理这两个题材中,一个是把它当做商业片,传递主流题材这样一个内容,一个是把它做成艺术片,去传递你要表达的精神是这样吗?

  尹力:实际上《张思德》除了专家的肯定,有一些奖项我们获得,实际上最后的票房和观众的口碑,给了我们拍摄这类影片以很大的自信。我印象当中有一个朋友看了八遍《张思德》,是一个个体的老板,他最后拿出40万,他在海南岛,他希望自己拿出40万来,让海南岛所有的公务员,免费看一场《张思德》,就是说确确实实是什么东西把他感动了。对这类的主旋律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影片的拍摄,我想这种启示可能超过了影片本身。

  解说:尹力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与张艺谋、陈凯歌同属于第五代电影人行列。作为这一代电影人,尹力对自己的导演风格有着明确的追求,对于主旋律电影也有着第五代的视角。

  张羽:在评论界的划分当中,您应该是属于第五代的导演。第五代导演给我们印象当中,都是追求更新的表达风格,一种叛逆的题材,但是你的题材和表达,都很传统平实,为什么?

  尹力:这一代的导演,他在电影学院上学的时候,主要受的教育是欧洲电影。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孤独的人就是周传基老师,在所有的人都在讲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时候,只有他在讲好莱坞。今天的电影学院更多地讲好莱坞,如果你再讲欧洲电影,你变成一个孤独的人,我觉得电影首先是大众的文化消费,找到最简单的大众能接受的方法。

  张羽:你在意别人给你加上这样一个标签吗?主旋律影片导演。

  尹力:实际上从我们开始,特别是从我这两部作品开始,我在有意识地校正,或者让观众改变这么一种观念,主旋律还可以这样拍。我看到网上很多的观众留言,说《云水遥》是主旋律,我怎么一点没看出来。那么就是说,我们把这样的东西,通过艺术表达的手法,通过参考更多的商业影片的做法,我们已经把他的概念化的东西,已经融合了很多,打磨了很多。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作为中华民族来讲,在一部影片,在我们最主流的电影当中,弘扬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念,表达一个民族最灵魂的东西,责无旁贷,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我觉得不是拍多了而是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