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篇等离子隐身的科普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0:27:56
飞行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3
                                   方绍强,赵尚弘,余侃民,刘 涛
                          (空军工程大学电讯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77)
  摘 要:结合目前国际上飞行器隐身技术的发展状况,对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及其特点作了介
绍,并对其在飞机隐身领域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较其他类型的
隐身技术最大的优点是不影响飞机的机动性能,且费用低廉,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隐身;等离子体;飞机
中图分类号: TN97;V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086X (2005) 0220032204
  
1,略

2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及其优缺点
等离子体是尺度大于德拜长度(Debye length,静电作用的屏蔽半径)的宏观中性电离气体,其运动主要受电磁力的支配,并表现出显著的集体行为。它是继物质存在的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之后出现的第四态物质。在军事上,核爆炸,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激波,燃料中掺有铯、钾、钠等易电离成分的火箭和喷气式飞机的射流,都可以形成弱电离等离子体。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是指利用等离子体回避探测系统的一种技术。兵器实现等离子体隐身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即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传播所产生的吸收、反射、折射和法拉第旋转效应[ 7 ] ,设计等离子的特征参数(能量、电离度、振荡频率和碰撞频率等)满足特定要求,使照射到等离子云上的雷达波: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由于时变等离子体对入射电磁波的频率上移,这将使雷达回波的频率偏离开敌方接受回波的频谱范围,一部分改变传播方向,因而返回到雷达接收机的能量很少,从而大幅度降低反射波的电磁能量和雷达的RCS;还有等离子体能以电磁波反射体的形式对雷达进行电子干扰,即通过雷达波往返传播途径弯曲,雷达显示屏上出现的是攻击武器的虚像,而不是武器的真实位置以实现隐身。据报道,采用该技术的飞行器被敌方发现的概率可降低99%。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核心是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由于等离子体层对雷达波有特殊折射效应和吸收衰减作用,因此等离子体层可以极大地减少雷达目标的电磁回波能量。研究表明[ 8, 9 ]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变化对目标隐身效果影响很大,不同磁场可以显著改变等离子体对不同频率的雷达波的吸收和反射特性。通过适当选择磁场强度、等离子体密度和等离子体碰撞频率,可以使等离子体对某一雷达波段的吸收达到90%以上;等离子体密度是一个重要参数,合适的等离子体密度不仅可以增大对雷达波的吸收,同时减小了界面对雷达波的反射;磁场强度显著地影响等离子体对雷达波的吸收,不同的磁场强度对应不同频段的共振吸收峰,共振吸收带宽约为2 GHz。目前产生隐身等离子体的方法主要有2种:一种是利用等离子体发生器产生等离子体,即在低温下,通过电源以高频和高压的形式提供的高能量产生间隙放电、沿面放电等形式,将气体介质激活、电离形成等离子体;另一种是在兵器特定部位(如强散射区)涂一层放射性同位素,它的辐射剂量应确保它的α射线电离空气所产生的等离子体包层具有足够的电子密度和厚度,以确保对雷达波有最强的吸收。与前者相比,后者比较昂贵且维护困难。等离子体按其热容量大小可分为冷等离子体、热等离子体和低温等离子体,目前,国外主要应用低温等离子体。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与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隐身技术相比,具有很多优势:(1) 改变了常规隐身技术的被动实现手段,采取了主动控制方法实现隐身,使隐身系统便于维护;(2) 不需改变飞行器的气动外形设计,不会影响飞行器的飞行性能和战术技术性能;此外,俄罗斯进行的风洞试验表明,利用等离于体隐身技术还可以减少飞行器飞行阻力的30%以上;(3) 使用简便,等离子体可做成能快速开、关的隐身系统,在通信或雷达系统尚未发送或接收时,通过快速打开等离子体,将能覆盖电磁波传输系统;(4) 等离子体的隐身效果随雷达波波长的增加而增加,而涂层隐身材料的隐身效果随波长的增加而降低。这种隐身技术不仅解决了吸波涂层厚度和质量方面的局限性,具有吸波频带宽,吸收率高,隐身因素多且效果好等优点,而且能满足高反射局部需求,尤其适用于导弹的隐身;(5) 使用周期长,造价相对低廉,维护费用低。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作为新概念的飞行武器防御系统,在军事上具有极高的潜在应用价值,将成为隐身技术发展的新的突破方向及世界各军事强国竞相研究的焦点。目前在理论和试验上已经获得成功,一旦在工程上研制成功,将对未来空战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兵器安装等离子体发生器的部位无法隐身;二是所需电源功率很高,设备庞大;三是很难控制。因此,在满足对等离子体包层厚度的要求下,必须降低等离子体发生器的电源功率和减小设备体积。
3 目前国外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应用状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前苏联等军事强国就开始研究等离子体吸收电磁波的性能。80年代初,前苏联最早开始进行等离子体实验,研究的重点是等离子体在高空超声速飞行器上的潜在应用; 1992年美国一份解密国防报告显示,美国休斯实验室进行的一项为期2年、投资65万美元的实验表明,应用等离子体技术,可使一个13cm长的微波平面反射器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在4~14GHz频率范围内平均降低20 dB[ 3 ] ,即雷达获取回波的信号强度减小到原来的1%。1997年,美国海军委托田纳西大学等单位发展等离子体隐身天线[ 4 ] 。其机理是:将等离子体放电管作为天线元件,当放电管通电时就成为导体,能发射和接收无线电信号;当断电时便成为绝缘体,基本不反射敌探测信号。初步的演示已显示了这种天线的发射接收功能和隐身特性。
近年来,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俄罗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研究领先于美国。据报道,俄罗斯克尔德什研究中心开发出第1代和第2代等离子体发生器,并在飞机上进行了试验,获得了成功。第1代产品是等离子体发生片,其厚度为015~017 mm,电压为几千伏,电流为零点几毫安,将该发生片贴在飞行器的强散射部位,电离空气即可产生等离子体。第2代产品是等离子体发生器,在等离子体发生器中加入易电离的气体,经过“脉冲电晕”,气体由高温转为低温,即可产生等离子体。第2代产品的质量不到100 kg,已经全面进行了地面和飞行试验,它不
仅能减弱雷达反射信号,还能通过改变反射信号的频率以实现隐身。俄罗斯前不久进行的隐形试验表明:应用等离子隐形技术隐形,可使米格飞机雷达截面在4~14 GHz频率范围内,雷达获取回波信号强度减少到原来的1%。1999年初,克尔德什研究中心应用新的物理知识研制出了效果更好的第3代产品[ 2 ] ,据预测,第3代产品可能利用飞行器周围的静电能量来减小飞行器的雷达截面。俄罗斯未来的1142隐身战斗机样机并没有像
美国那样的隐身外形设计,其隐身能力是利用他们称之为“自己开发的减少雷达特征的方法”来实现的,这很可能包括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相应的成品也已形成出口生产能力[ 11 ] 。由于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已受到世界军事强国的关注,因此它将可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法国的研究人员正在研制一种新的有源隐身系统,据报道可能会采用等离子体屏蔽技术。对等离子的某些研究成果很可能用于作战飞机特别明显部位的屏蔽,如空气进口,排气口或机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也已研制出了等离子体隐身天线[ 12 ] 。国内的有关理论研究也常见报道[ 7~12 ] 。科学家们还在研究,利用等离子“云团”巧妙拦截飞行器。如俄罗斯科学家新近推出一种采用等离子体武器拦截导弹的新方法,即利用彼此交叉的大功率能束或光束改变导弹的飞行环境,使飞行中的导弹失去战斗作用。预计这种新武器不久即可用于实战。
4 结 束 语
与美国主要依赖改变飞机外形及采用吸波材料
的隐身技术相比,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最大特点是不影响飞机的飞行性能,且费用较低。同时,从原理上来说,它也应该可在其他兵器上,如导弹、舰艇、装甲车辆等上得到应用。如果这个设想能成立,那么这种通用性对经费的节省将是十分有意义的。当然,这种隐身技术因其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大气等离子体技术、电磁理论与工程、空气动力学、机械与电气工程等学科,研究此项技术必须首先做好各学科之间的交叉、配合的研究。
参考文献:飞行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3
                                   方绍强,赵尚弘,余侃民,刘 涛
                          (空军工程大学电讯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77)
  摘 要:结合目前国际上飞行器隐身技术的发展状况,对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及其特点作了介
绍,并对其在飞机隐身领域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较其他类型的
隐身技术最大的优点是不影响飞机的机动性能,且费用低廉,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隐身;等离子体;飞机
中图分类号: TN97;V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086X (2005) 0220032204
  
1,略

2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及其优缺点
等离子体是尺度大于德拜长度(Debye length,静电作用的屏蔽半径)的宏观中性电离气体,其运动主要受电磁力的支配,并表现出显著的集体行为。它是继物质存在的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之后出现的第四态物质。在军事上,核爆炸,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激波,燃料中掺有铯、钾、钠等易电离成分的火箭和喷气式飞机的射流,都可以形成弱电离等离子体。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是指利用等离子体回避探测系统的一种技术。兵器实现等离子体隐身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即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传播所产生的吸收、反射、折射和法拉第旋转效应[ 7 ] ,设计等离子的特征参数(能量、电离度、振荡频率和碰撞频率等)满足特定要求,使照射到等离子云上的雷达波: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由于时变等离子体对入射电磁波的频率上移,这将使雷达回波的频率偏离开敌方接受回波的频谱范围,一部分改变传播方向,因而返回到雷达接收机的能量很少,从而大幅度降低反射波的电磁能量和雷达的RCS;还有等离子体能以电磁波反射体的形式对雷达进行电子干扰,即通过雷达波往返传播途径弯曲,雷达显示屏上出现的是攻击武器的虚像,而不是武器的真实位置以实现隐身。据报道,采用该技术的飞行器被敌方发现的概率可降低99%。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核心是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由于等离子体层对雷达波有特殊折射效应和吸收衰减作用,因此等离子体层可以极大地减少雷达目标的电磁回波能量。研究表明[ 8, 9 ]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变化对目标隐身效果影响很大,不同磁场可以显著改变等离子体对不同频率的雷达波的吸收和反射特性。通过适当选择磁场强度、等离子体密度和等离子体碰撞频率,可以使等离子体对某一雷达波段的吸收达到90%以上;等离子体密度是一个重要参数,合适的等离子体密度不仅可以增大对雷达波的吸收,同时减小了界面对雷达波的反射;磁场强度显著地影响等离子体对雷达波的吸收,不同的磁场强度对应不同频段的共振吸收峰,共振吸收带宽约为2 GHz。目前产生隐身等离子体的方法主要有2种:一种是利用等离子体发生器产生等离子体,即在低温下,通过电源以高频和高压的形式提供的高能量产生间隙放电、沿面放电等形式,将气体介质激活、电离形成等离子体;另一种是在兵器特定部位(如强散射区)涂一层放射性同位素,它的辐射剂量应确保它的α射线电离空气所产生的等离子体包层具有足够的电子密度和厚度,以确保对雷达波有最强的吸收。与前者相比,后者比较昂贵且维护困难。等离子体按其热容量大小可分为冷等离子体、热等离子体和低温等离子体,目前,国外主要应用低温等离子体。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与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隐身技术相比,具有很多优势:(1) 改变了常规隐身技术的被动实现手段,采取了主动控制方法实现隐身,使隐身系统便于维护;(2) 不需改变飞行器的气动外形设计,不会影响飞行器的飞行性能和战术技术性能;此外,俄罗斯进行的风洞试验表明,利用等离于体隐身技术还可以减少飞行器飞行阻力的30%以上;(3) 使用简便,等离子体可做成能快速开、关的隐身系统,在通信或雷达系统尚未发送或接收时,通过快速打开等离子体,将能覆盖电磁波传输系统;(4) 等离子体的隐身效果随雷达波波长的增加而增加,而涂层隐身材料的隐身效果随波长的增加而降低。这种隐身技术不仅解决了吸波涂层厚度和质量方面的局限性,具有吸波频带宽,吸收率高,隐身因素多且效果好等优点,而且能满足高反射局部需求,尤其适用于导弹的隐身;(5) 使用周期长,造价相对低廉,维护费用低。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作为新概念的飞行武器防御系统,在军事上具有极高的潜在应用价值,将成为隐身技术发展的新的突破方向及世界各军事强国竞相研究的焦点。目前在理论和试验上已经获得成功,一旦在工程上研制成功,将对未来空战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兵器安装等离子体发生器的部位无法隐身;二是所需电源功率很高,设备庞大;三是很难控制。因此,在满足对等离子体包层厚度的要求下,必须降低等离子体发生器的电源功率和减小设备体积。
3 目前国外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应用状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前苏联等军事强国就开始研究等离子体吸收电磁波的性能。80年代初,前苏联最早开始进行等离子体实验,研究的重点是等离子体在高空超声速飞行器上的潜在应用; 1992年美国一份解密国防报告显示,美国休斯实验室进行的一项为期2年、投资65万美元的实验表明,应用等离子体技术,可使一个13cm长的微波平面反射器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在4~14GHz频率范围内平均降低20 dB[ 3 ] ,即雷达获取回波的信号强度减小到原来的1%。1997年,美国海军委托田纳西大学等单位发展等离子体隐身天线[ 4 ] 。其机理是:将等离子体放电管作为天线元件,当放电管通电时就成为导体,能发射和接收无线电信号;当断电时便成为绝缘体,基本不反射敌探测信号。初步的演示已显示了这种天线的发射接收功能和隐身特性。
近年来,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俄罗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研究领先于美国。据报道,俄罗斯克尔德什研究中心开发出第1代和第2代等离子体发生器,并在飞机上进行了试验,获得了成功。第1代产品是等离子体发生片,其厚度为015~017 mm,电压为几千伏,电流为零点几毫安,将该发生片贴在飞行器的强散射部位,电离空气即可产生等离子体。第2代产品是等离子体发生器,在等离子体发生器中加入易电离的气体,经过“脉冲电晕”,气体由高温转为低温,即可产生等离子体。第2代产品的质量不到100 kg,已经全面进行了地面和飞行试验,它不
仅能减弱雷达反射信号,还能通过改变反射信号的频率以实现隐身。俄罗斯前不久进行的隐形试验表明:应用等离子隐形技术隐形,可使米格飞机雷达截面在4~14 GHz频率范围内,雷达获取回波信号强度减少到原来的1%。1999年初,克尔德什研究中心应用新的物理知识研制出了效果更好的第3代产品[ 2 ] ,据预测,第3代产品可能利用飞行器周围的静电能量来减小飞行器的雷达截面。俄罗斯未来的1142隐身战斗机样机并没有像
美国那样的隐身外形设计,其隐身能力是利用他们称之为“自己开发的减少雷达特征的方法”来实现的,这很可能包括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相应的成品也已形成出口生产能力[ 11 ] 。由于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已受到世界军事强国的关注,因此它将可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法国的研究人员正在研制一种新的有源隐身系统,据报道可能会采用等离子体屏蔽技术。对等离子的某些研究成果很可能用于作战飞机特别明显部位的屏蔽,如空气进口,排气口或机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也已研制出了等离子体隐身天线[ 12 ] 。国内的有关理论研究也常见报道[ 7~12 ] 。科学家们还在研究,利用等离子“云团”巧妙拦截飞行器。如俄罗斯科学家新近推出一种采用等离子体武器拦截导弹的新方法,即利用彼此交叉的大功率能束或光束改变导弹的飞行环境,使飞行中的导弹失去战斗作用。预计这种新武器不久即可用于实战。
4 结 束 语
与美国主要依赖改变飞机外形及采用吸波材料
的隐身技术相比,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最大特点是不影响飞机的飞行性能,且费用较低。同时,从原理上来说,它也应该可在其他兵器上,如导弹、舰艇、装甲车辆等上得到应用。如果这个设想能成立,那么这种通用性对经费的节省将是十分有意义的。当然,这种隐身技术因其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大气等离子体技术、电磁理论与工程、空气动力学、机械与电气工程等学科,研究此项技术必须首先做好各学科之间的交叉、配合的研究。
参考文献:
国内研究到哪了?
听说过内搞了7,8年,不过现在是毛子最先进.看来它的SU35隐身不是乱吹的.
]]
巨汗
看成离子鱼大人的科普文章乐
这个东西的唯一价值,我明确的说全机体等离子隐身是不可能的,

但是..........比如目前的那个j13的想象图,可以在鸭翼部分进行局部等离子隐身,我觉得这个比较可行,其他区域继续按照常规隐身设计
一、等离子体隐形涂料

以针-210.锡-242等放射性同位素为原料,其吸收性能在1 -20 GHz范围内衰减可达17 dB。涂覆在飞行器特定部位的等离子体隐形涂料要使产生的等离子体包层有足够的电子密度和厚度,以确保对雷达波有最强的吸收;又不能使飞行器表面处的等离子体电子数密度的最大值超过临界值,以确保雷达波能够穿透等离子体包层,而不至于未到达飞行器的表面就在等离子体包层中具有临界电子密度的位置反射,而起不到隐形效果
注明:这个是纯粹的涂料,不需要能量消耗,但是随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涂膜性能的变化,维修成本较高,维修困难。估计适用于各种导弹,在发射前覆盖涂料,可以达到隐身和缩减成本的目的,可能影响制导系统的信号传输,以及导弹的光学隐身性能
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1、        等离子体用于红外和光学隐形技术的可靠性
2、        实现等离子体涂料的工程问题
3、        放射性元素对飞行器表面空气电离产生等离子体的厚度、密度和梯度的研究
4、        等离子体涂料对电磁波的最强吸收
5、        等离子体隐形涂料的吸收强度和宽度的统一,在不影响隐形效果情况下的尽可能扩大其吸波宽度

二、强电离放电等离子体发生器

简介:等离子隐身仅在一定波段内有效,可以将RCS减少到千分之一,使载机被雷达发现的距离从245千米减少到44千米。对于米波雷达、被动雷达、探测飞机引起空气震动的雷达无效
目前美俄研究的等离子发生器,MIF战斗机需要负重400公斤和160KW的功率消耗,且发生器自身不具备隐身能力。我国研究的等离子体源及其反应器的体积、质量、能耗等主要参数可以减少5个数量级,外形尺寸为0. 4 cm *4 cm *20 cm的器件放电消耗能量仅为100 W,其质量仅为0. 1 kg,可自身隐身,单机需要数量未知,大规模应用在2015年左右
猜测:虽然所有飞机都可以应用这项技术,但是将雷达发现距离减少到40千米之内作用不大。等离子体自身发光,很容易被光学系统发现,飞机在这个距离也会被红外系统发现。所以现有的RCS为10平米的战斗机(如苏-27)在应用该技术后与F-22的相互发现距离差不多,都在彼此的导弹有效攻击范围内,但是F-22可以提前用雷达锁定目标
使用等离子体隐身时,发生器应在机头部位,从而遮蔽雷达天线;载机可以在空速管边安装雷达接收天线,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判断是否停止等离子体产生。

等离子体隐形的效果与等离子体的电子数密度、电子碰撞速率及雷达电磁波的频率和产生等离子体云层的厚度有关,最多可使雷达散射截面衰减30 dB,减阻30 %。当电磁波的频率越接近等离子体的截止频率时,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吸收能力越强。即使能够很好地控制产生等离子体的数密度,使其吸波的能力达到最强(使截止频率低于但尽量接近电磁频率),但在频率的低端其隐形能力不理想。在隐形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为了能同时覆盖更宽的雷达频段,则实际应用中产生的等离子体数密度应是一定的,在此条件下,其隐形的效果将随雷达电磁波频率的升高而变差,为了兼顾不同的雷达频段和实际等离子体产生技术的局限性。该隐形技术并不是全频段的隐形,而是在某些频段范围内的隐形
强电场电离放电可根据隐身需要,用电场、边界条件等参数去控制等离子体的电子浓度,在舰艇、飞行器表面形成递减电子浓度梯度的等离子体,对己经衰减、折射的剩余电磁波进行反射,对从舰艇、飞行器表面自身反射的电磁波再吸收、再折射,使舰艇、飞行器的等离子体发生器具有最佳的响应功能。目前研制一种适用于飞行器的小型、低能耗、高浓度的非平衡等离子体源成为等离子体稳身、减阻的关键问题,只有把高气压强电场离子的受力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基础研清楚,方能解决研制的方法问题,可喜的是,其理论研究方面己经有了突破性进展

1999年初,俄罗斯克尔德什研究中心研究成功等离子体隐身方法.他们的第一代系统是片状发生器,贴在飞行器的强散射部位,应用机载等离子体发生器产生的等离子体去吸收电磁波,使飞机RCS减小两个数量级;其第二代系统不仅衰减反射信号,而且可以制造许多假信号,大大增加了跟踪飞行器的难度,据称雷达散射衰减30 dB,但由于需要储存液体,加热蒸发等一系列附加物件,所以存在体积质量大(100Kg/个)、耗能大(40kW/个)等问题。一架第五代米格机(MFI)需安装4台,.战斗机很难运载400kg的等离子体源,也难提供160kW功率。他们正在研制第三代等离子体隐身系统,在4-14 GHz频率范围内可使米格飞机的RCS衰减20 dB(2个数量级)。俄罗斯、美国等新研制的机载等离子体发生器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身质量大,设备体积庞大;为维持一定的电子浓度(10)`/cm3)和作用范围,消耗电源功率很大,减少了作战半径
注:歼-8-2多负重400公斤能隐身也值得,可惜自身电源功率才60KW,满足不了要求,机体也不具备增加燃油和发电机的空间

目前,可用在飞行器隐身、减阻的非平衡等离子体产生方法形成的等离子体浓度极低(106/ c耐),满足不了飞行器的等离子体隐身、减阻要求。只有强电离放电方能达到飞行器隐身、减阻需要的平均浓度(108/ c时一109/cm )。近来我们在高气压强电场电离放电理论及方法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远高于弱电离放电7个数量级。这就有可能使现有的强电离放电非平衡等离子体源及其反应器的体积、质量、能耗等卞要参数也相应减少5个数量级,为其在军事装备和土业上应用铺平了道路。
在高气压电场中,一个带电离子的自由程也只有0. 25mm左右,离子被牢牢地束缚在强电场中。如何把高浓度带电离子从强电场束缚中取出去,是当今学术界急待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大连海事大学环境土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经过近三年刻苦攻关,现己取得突破性进展,非平衡态放电电场强度远高出国内外现有水平

等离子体发生器由等离子体发生器件、高频高压电源和控制系统组成。强电离放电等离子体发生器件应是一种薄片式器件,它的外形应控制在0. 4 cm *4 cm *10 (20) cm之内,可贴附在舰艇、飞行器的电磁波强散射部位或进气壁上
    外形尺寸为0. 4 cm *4 cm *20 cm的器件放电消耗能量仅为100 W,能产生10 L等离子体,其质量仅为0. 1 kg。在4-14 GHz频率范围内可使舰艇、飞行器的RCS值衰减30 dB,即减少到原来的千分之一
    强电离放电等离子体发生器件外表面自身也具有隐身性能,产生的等离子体的电子浓度再稀释1 000倍后也足以满足飞行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要求
通过适当调整磁场强度、等离子体密度和碰撞频率,可实现较宽雷达波段的等离子体隐身

http://jczs.news.sina.com.cn/2005-06-20/1107298920.html
记者昨日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获悉,该院作为全国两家主要研究等离子的单位,在对等离子雷达隐身方面已经取得了原理验证上的成功。该院副院长童洪辉表示,大约10年后,飞行器有望实现等离子隐身。
原帖由 supermanx 于 2007-2-7 07:42 发表
这个东西的唯一价值,我明确的说全机体等离子隐身是不可能的,

但是..........比如目前的那个j13的想象图,可以在鸭翼部分进行局部等离子隐身,我觉得这个比较可行,其他区域继续按照常规隐身设计

请问为什么全机体等离子隐身是不可能的
目前而言阿,如果哪天TG把超小型核反应堆装飞机上了,你的愿望就实现了.:D
我感觉看F22,在机翼前沿和进气道边缘.好像用了等离子体隐形涂料.
.
]]
开发一种等离子反导弹导弹,在导弹的来袭方向上,制造一团等离子云团。

:lol :lol :lol
这只是一篇应付性论文.大家看着了解了解原理就行了.里面的一些说法不能全信.
何为应付性论文呢?就是一些学生为了毕业但有搞不出什么成果,或者为了毕业凑发文章数量,东拼西凑的论文.我以前也为了应付作业动拼西凑了一篇纳米隐身涂料的论文.:D :D
原帖由 flankertg 于 2007-2-7 14:04 发表
这只是一篇应付性论文.大家看着了解了解原理就行了.里面的一些说法不能全信.
何为应付性论文呢?就是一些学生为了毕业但有搞不出什么成果,或者为了毕业凑发文章数量,东拼西凑的论文.我以前也为了应付作业动拼西 ...


;funk ;funk ;funk
这个问题应该不难解决.但目前而言外形+涂层我感觉是最可靠的方式.看到一篇论文说海鸥的雷达反射截面比燕八哥的大200倍。蜜蜂的体积小于麻雀,但它的雷达反射截面反而比麻雀大l6倍.
原帖由 blueworld 于 2007-2-7 04:18 发表


这方面不懂唉。
我只是感觉22没牺牲飞行性能换隐身。
相反等离子体会造成死重增加,不光影响飞行性能,载弹,飞机内部的结构等等,都会受到影响。

另外对飞行员有没影响,他也没说哦。

这些影响基本可以无视,另外开动等离子装置之后还能附带的降低一点阻力。
原帖由 flankertg 于 2007-2-7 13:27 发表
目前而言阿,如果哪天TG把超小型核反应堆装飞机上了,你的愿望就实现了.:D

如果有那么大的动力的话连发动机都可以不用了,直接等离子推进得了。
原帖由 pershine 于 2007-2-7 13:37 发表
用等离子隐形,对数据链传输有没有影响?
是否会意味着。这架飞机要保持隐形的状态,不但要变成了瞎子,还要变成聋子。

而外形+涂层,似乎只需要装瞎子就可以了,可以接收到外来的数据信息。

等离子隐身的好处是可控,如果需要可以暂时关掉某些部分的发生器,让天线可以从这个“窗口”进行通信。
具体参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刘少斌教授的《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一书,目前好像国内关于这方面的不多
这个东东还是要顶上去.不要丢了
等出了实物在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