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精锐的两只铁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0:35:34
1. 13世纪的蒙古铁骑


13世纪初,在中国北部的大草原上,活跃着一支与众不同的骑兵部队。这支蒙古骑兵摆脱了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帝国。这支军队的建立应归功于雄才大略的铁木真。正是他把一个许多部落的民族,建成为一个无往不胜的军事组织;也正是由于他出色的组织指挥才能,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尊称他为成吉思汗,意为非凡的领袖。[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汗国”一词原指一个蒙古游牧部落或一支野战部队,后来变成了“巨额数量”的同义词。打了败仗的敌人始终无法相信,自己竟会被一支游牧部族所征服,因而他们一直错误地坚持认为,蒙古军队是一群声势浩大却又缺乏纪律的乌合之众,他们之所以取胜完全是依靠兵力上的优势。事实上,蒙古军队取胜的秘诀恰恰在于成吉思汗拥有一支前所未有的组织严密,训练有素而且军纪极其严格的军队。


组织体制 简洁单一


蒙古军队取得作战胜利的基础不是数量而是质量。通常,蒙古军队比它主要敌手的军队规模要小。成吉思汗组建的最大一支军队是他用来征服波斯的那支部队,人数也不过24万。后来他们用来征服俄罗斯和整个东欧及中欧地区的军队也从没超过15万。


简洁单一的组织体制是蒙古军队的显著特征。标准的蒙古野战部队由3个骑兵纵队组成。每个纵队有10000骑兵,大体相当于一个现代骑兵师,每个骑兵纵队包括10年骑兵连,每连100人;每个骑兵连包括10个班,每班10人。所有骑兵一般都是骑马作战,一旦马匹垮掉,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骑兵部队的掩护下立于马后射箭。


武器使用权 积极创新


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没有什么重大改革,但对当时武器的使用方法作了一些创新。[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典型的蒙古军队中,从事突击行动的重骑兵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他们头戴简易头盔,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是皮制的,也有的敌人好里缴获的锁子铠甲。重骑兵的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制护甲。重骑兵的主要兵器是长枪,每个士兵的腰间还带一柄短弯刀或一根狼牙棒。


每个部队中的另外百分之六十为轻骑兵,他们的任务是侦察掩护,为重骑兵提供火力支援,肃清残敌以及跟踪追击。轻骑兵除了戴一顶头盔外,身上一般不披盔甲。他们的主要兵器是弓。这种弓相当大,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射击距离为200至300码。他们身带两种箭,一种轻,箭头小而尖,用一于远射,另一种较重,箭头大而宽,用于近战。同重骑兵一样的是,他们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弯刀或狼牙棒,或一根套索,有时也有一支头上带钩的标枪或长枪。


每个士兵在战前都要披一件丝质长袍。这种长袍用生丝制成,编织得相当细密。成吉思汗发现简很难穿透这种丝衣,只是会连箭带衣一同插进伤口。因此,医护人员只须将丝布拉出,便可将箭头从伤口中拔出。


严格训练 机动保障


为了确保和驾驶高度的机动性,每个蒙古骑兵都有一匹或向匹备用马。这些马紧跟在部队后面,行军途中,甚至在战斗进行过程中都可以随时用来更换。换马是提案 接力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安全,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预定任务的完成。


蒙古军的骑兵和战马都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精心挑选的。成吉思汗认识到没有素质过硬的士兵和战马,便难以达到良好的机动性。因此,蒙古骑兵都是从当时训练得最好的士兵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学校,进行严格的骑马射击训练,因而他们个个具有过人的驾驭马匹和使用武器的本领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体格强壮,能适应战斗的需要;他们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其后的敌人;能够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不容忽视的是:训练过程中形成的那种严格的纪律制度,使他们个个都服从命令,严谨不怠,这种中世纪的其它军队中是闻所未闻的。[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对战马的训练也极其严格。与欧洲马匹不同,蒙古马不论严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具有极强的忍耐力,必要时可以连行数日而不进粮草,甚至能在相当短时间内在最险恶的地形上越过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


由于行军时不必马匹带饲料,士兵又自带各人的食物和装备,而且通常只带最少的用量,因此,蒙古军队不需要拖带庞大的后勤供应辎重车队,也不必保留一个后方供应基地。由于大部分蒙古战马都是母马,士兵能喝马奶生活,因此也减轻了军队食物供应的负担。这同时也使蒙古军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强。


战术战法 灵活巧妙


成吉思汗及其剽悍的将领在战术战法上从不因循守旧。


蒙军最常使用的作战方法是在轻骑兵的掩护下,将部队排成许多大致平行的纵队,以一条很宽的阵地线向前推进,各主要部队间由传达室令兵传送消息。当第一纵队遇到敌人主力时,该纵队便根据情况或停止前进或稍向后退,其答卷部队仍旧继续前进,占领敌人侧面和背后的地区。这样往往迫使做人后退以保护其交通线,蒙军趁机逼近敌人并使之在后退时变得一片混乱,最后将敌人完全包围关彻底歼灭。当发现非主力敌军后,附近所有的部队均以此为目标实施突击。这时,有关敌人的位置、兵力、运动方向等全部情报都被迅速送往总指挥部,估后再转给各野战分队。如果敌人不多,则由靠得最近的指挥官立即率部迎战。如果委员长人规模太大,无法马上吃掉,那么蒙军主力便在骑兵掩护部队的后面迅速集结,然后高速前进,在敌人还来不及集结兵力的时候就将其分别击溃。

标准的蒙军战斗队形是由5个横队组成,每个横队都是单列的。各横队之间相隔很宽的距离。前两个横队都是重骑兵,其余为轻骑兵。在这5个横队的前面。另外还有一些轻骑兵负责侦察、掩护。[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当敌对双方的部队越来越靠近时,位于后面的3列轻骑兵便穿过前两列重骑兵之间的空隙向前推进,经过仔细瞄准后向敌人投射具有毁灭性力量的标枪和互箭。接着,在仍然保持队形整齐的情况下,前两更重骑兵先向后撤退,然后轻骑兵依次退后。即使敌人的阵线再稳固,也会在这种预有准备的密集箭的袭击下发生动摇。有时光靠这种袭击就能使敌人溃散,不必再进行突击冲锋,那么样就下令让轻骑兵撤退,由重骑兵发起冲锋。命令的传送方式是白天采用信号旗和三角旗,夜晚则采用灯光或火光。


作战时,各个骑兵队靠得很紧。但是如果位于中央的部队已经跟委员长人交为,那么两翼部队便向侧翼疏开,绕向敌人的两侧和后背。在进行这种包抄运动时,常常借助烟幕、尘土来迷惑敌人,或者利用山坡或谷地的掩护。完成对敌人的包围后,各部即从四面八方发动戟,引起敌阵大乱,最后将敌人撒谎击溃。


蒙古人在作战中善于运用计谋和策略,这一点使他们在作战时往往非常占先,减低了自己的损失,增加了敌人的伤亡。比如,作战中蒙军常使用烟幕。他们常常派一支小分队,在草原上或牧民居住区烧起大火以迷惑敌人,掩蔽自己的作战意图或行动。蒙军首领常常先派一支先贵队持久战敌人,打一个便后撤,引诱敌人尾随。撤退可能会持续绿几天,下到敌人发觉自己已落入蒙军的、陷阱进,已无路可逃了。


情报系统 周密广泛


周密广泛的情报系统对于蒙军取胜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蒙军每次作战所采取的战术都是预先周密细致辞地计划好的。情报系统是参与制定作战方案的一个重要部门。作战方案的制定首先要对完整而又准确的情报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蒙军情报网遍布欧亚大陆,其机构之词庞大,工作之周密超过了中世纪的所有国家。间谍一般都是披着商贾的外衣从事情报活动的。


一旦对情报作出了分析估计,整个战役的进行路线便被确定下来,并指定各骑兵纵队的路线和作战目标,下级指挥官在不违背整体作战方案的前提下有一定的指挥权。命令的传递和战斗情报的交换通过信心令兵迅速敏捷地往来于作战总部和下属部队之间实现,这就确保了各级指挥机构的直辖市统一,同进使成吉思汗绐终能亲自指挥最大范围内的作战行动,直至战争的最后胜利。[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功绩在于建立起了一支以弓箭、长枪为主要武器,以骑兵为主体的蒙古军队。这是一支经过严格军事训练,有着良好纪律养成以及绝妙无双的军事体制的军队。他们穿梭穿梭懂得并充分运用突然袭击和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同时采取智取计赚的战术手段。战争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所向无敌的旋风部队。


蒙古骑兵的甲胄


蒙古汗国和元代军戎服饰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毡帐诸部未被成吉思汗统一之前曾用过鲛鱼皮甲胄、翎根甲,后来则用以牛皮为里的铜铁盔甲。


在彼德堡宫中藏有蒙古骑士遗存的甲胄,内层皆以牛皮为之,外层则满挂铁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在描自元代居庸关瀛台上的浮雕中就有罗圈甲、鱼鳞甲和柳叶甲。《黑鞑事略》:"其军器,有柳叶甲、有罗圈甲(革六重),有顽羊角弓,有响箭,有驼骨箭。"


关于蒙古骑兵的精良的军器装备,在有关历史文献中以及有关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确记载。据普兰诺.加宾尼记述,蒙古骑兵装备有:2至3张弓、3个装满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还要带拖兵器的绳子。领兵者要挎一种其尖端尖锐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弯刀,将其装在精美的刀鞘里。他们所骑的马均有护身甲,有些兵士的马也有护身甲。


马匹的护身甲由5个部分组成,在马的两侧 各有一片甲,一直盖到马头;另一片甲放在马的臀部,和两侧的甲片系结起来,这片甲片上留一个洞,以便马尾从洞里伸出来;另一片甲在马的胸部。在马额上他们放一块铁板,把它系结在两侧的甲片上。[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蒙古骑兵的胸甲是由4个部分组成,一片是从大腿到颈,根据人体的形状来制作;另一片从颈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连接起来,每一边肩上固定一块铁板。他们每一条手臂上也有一片甲,从肩覆盖到手腕,在每一条腿上面覆盖着另一片甲。所有这几片甲都用扣环连接在一起。


头盔的上部分是用铁或钢制成,但保护颈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制成。


根据普兰诺·加宾尼介绍,蒙古骑兵的甲胄,制法极为精巧,就拿柳叶甲为例,他们先制成宽一指长一掌的若干铁片,在每一个铁片上钻8个小洞。他们放置3根坚固而狭窄的皮带作为基础,然后把这些铁片一一放在另一块铁片上面,因此这些铁片就重叠起来,他们用细皮线穿过上述小洞,把这些铁片捆在3根皮带上。在上端他们再系上一根皮线,因此这些铁片就很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就这样,他们用这些铁片制成一根铁片带,然后把这些铁片带连接在一起,制成铁甲的各个部分。他们把这些部分连接起来,制成保护人身和马匹的铁甲。他们将铁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够在铁片上 映出人影。


据《中国古代服饰史》记述,元代有一种翎根铠,用蹄筋,翎根相缀而胶连的甲片,射之不能穿。还有象蹄掌甲。蒙古骑兵多为带盔。另有一种胄作帽形而无遮眉,但在鼻部作一个极大的护鼻器,其状颇怪。


蒙古民族的军队之所以能称霸于欧、亚二洲者,实全恃其精良的骑兵。



2.旷古奇才陈庆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提到铁骑这个词,似乎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的名字立刻便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的确,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总是利用他们的铁骑进犯内地,窥伺着中原王朝手中的花花江山。其实,汉族汉族将领中也有一些杰出的骑兵将领,例如先秦时代的赵国李牧、秦国白起;汉武帝时代的卫青、霍去病以及三国时代的公孙瓒等都是精通骑兵战术的名家。不过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运用骑兵最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最神奇却是陈庆之。


曾写过《银河英雄传说》等作品的日本作家田中芳树,曾在他的小说《奔流》中描写了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大将陈庆之传奇事迹:陈庆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指挥能力第一的军事家,他率领不善骑术的南方骑兵渡江北伐,面对由北方游牧民族组成的北魏王朝完成了北伐大业。《梁书·列传第二十六·陈庆之·兰钦》中记载着:“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人也。少为高祖随从……其人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


陈庆之少年时充当雍州刺史萧衍得侍从,萧衍嗜好下围棋,经常下到深夜。每当这时众多侍从大多睡着,只有陈庆之能随叫随到前来伺候。于是陈庆之深得萧衍喜爱,当萧衍提兵进入健康成为梁武帝之后,他也被提拔担任主书、奉朝请等官职。


梁大通元年,陈庆之与旬阳太守韦放合攻北魏之涡阳(今安徽孟城),北魏遣征南将军元昭率15万援军来救,陈庆之趁北魏军远来疲惫,仅率200骑击破其前锋。本来攻城未克又遇援军应该退兵,但陈庆之反常的于诸将联营而进,背涡阳城与魏军相持。魏军筑就13座坚垒防御梁军,他领兵夜出连破4垒,吓得涡阳城守将王纬立刻投降。梁军乘胜强攻俘斩甚多,北魏其余9垒皆溃全军覆没。


如果说涡阳之战表现了陈庆之异于常人的勇敢和坚毅,那么数年之后陈庆之的壮举便只能解释为是中国古代军事的奇迹了——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以少胜多的最辉煌战例其实既不是赤壁也不是淝水,而是陈庆之的壮烈北伐;当时正值北魏内乱,陈庆之受命率3000骑兵护送南投的北魏王顥北还。从至县出发到达洛阳,14个月攻陷32座城池,大小47战,奇迹般全部获得胜利,并且在3日内陷落要塞虎牢关,进入洛阳。



《梁书》中的记载是“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这四十七战最精彩的就是他在荥阳城下率领白马白袍的3000铁骑背城迎战30万魏军(其中15万是精锐的少数民族骑兵)。《梁书》记载:“时荥阳未拔,士众皆恐,庆之乃解鞍秣马,宣喻众曰:‘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天穆之众,并是仇雠。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梁朝骑兵听完陈庆之地话后,各个抱着必死地决心冲上前线,是役陈庆之大破敌军,,有四万敌军就地投降,剩下全部溃散被消灭殆尽![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于是洛阳便有童谣说:“名军大将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毛主席在批阅二十四史时,看到这一段便写下这样一行字“读来令人神往!”可惜后来梁朝后来援兵不来,而北海王顥又实在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他不让陈庆之继续进攻北魏残余力量,也不让他征集当地民众扩充军队。后来陈庆之在卷土重来的北魏军队巨大压力下被迫南撤,即使是败归江南时陈庆之的三千骑兵依然没有崩溃;他十战十捷杀的杀得追兵魂飞魄散,可惜在最后渡河时“值嵩高山水洪溢,军人死散。”不败的三千铁骑被洪水吞没,陈庆之被迫化装成和尚逃回江南。其后梁朝再未北伐,而陈庆之也忙碌在消灭梁朝内部叛乱的征途中,他担任了一连串职务,最后积劳成疾,于56岁时在任上去世。


陈庆之决不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史书上说他是“射不穿札,马非所便。”也就是说他没有臂力,箭术糟糕,还几乎不会骑马。尽管史书上评价他是“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钦。”即也能和廉颇、李牧等相提并论的名将,但他无疑是一位文弱书生型的统率。在陈庆之北伐前,他精心训练了自己的白马队,,使之做到招之则来挥之则去,指挥部队布阵、防御、进攻就如同使用自己的手臂一样自如。而此时北方人心动荡,正给了他发挥军事天才的机会,在荥阳城下他进攻时,北魏军中被强征来的汉族步兵首先倒戈,接着少数民族骑兵中的非鲜卑部队也随之喧扰纷乱自乱阵脚,这就让陈庆之的骑兵能够一举冲乱敌军主帅的指挥,然后将这股失去指挥瘫痪掉的庞大军队一举消灭。陈庆之的事迹充分说明了古代战争中精神力量和质量战胜数量的实质。


从诸葛亮北伐中原屡战屡败就可以看出陈庆之北伐的不易,况且他手下只有区区三千骑兵!陈庆之是一位纯粹的军队统率,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第一大将。1. 13世纪的蒙古铁骑


13世纪初,在中国北部的大草原上,活跃着一支与众不同的骑兵部队。这支蒙古骑兵摆脱了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帝国。这支军队的建立应归功于雄才大略的铁木真。正是他把一个许多部落的民族,建成为一个无往不胜的军事组织;也正是由于他出色的组织指挥才能,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尊称他为成吉思汗,意为非凡的领袖。[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汗国”一词原指一个蒙古游牧部落或一支野战部队,后来变成了“巨额数量”的同义词。打了败仗的敌人始终无法相信,自己竟会被一支游牧部族所征服,因而他们一直错误地坚持认为,蒙古军队是一群声势浩大却又缺乏纪律的乌合之众,他们之所以取胜完全是依靠兵力上的优势。事实上,蒙古军队取胜的秘诀恰恰在于成吉思汗拥有一支前所未有的组织严密,训练有素而且军纪极其严格的军队。


组织体制 简洁单一


蒙古军队取得作战胜利的基础不是数量而是质量。通常,蒙古军队比它主要敌手的军队规模要小。成吉思汗组建的最大一支军队是他用来征服波斯的那支部队,人数也不过24万。后来他们用来征服俄罗斯和整个东欧及中欧地区的军队也从没超过15万。


简洁单一的组织体制是蒙古军队的显著特征。标准的蒙古野战部队由3个骑兵纵队组成。每个纵队有10000骑兵,大体相当于一个现代骑兵师,每个骑兵纵队包括10年骑兵连,每连100人;每个骑兵连包括10个班,每班10人。所有骑兵一般都是骑马作战,一旦马匹垮掉,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骑兵部队的掩护下立于马后射箭。


武器使用权 积极创新


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没有什么重大改革,但对当时武器的使用方法作了一些创新。[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典型的蒙古军队中,从事突击行动的重骑兵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他们头戴简易头盔,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是皮制的,也有的敌人好里缴获的锁子铠甲。重骑兵的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制护甲。重骑兵的主要兵器是长枪,每个士兵的腰间还带一柄短弯刀或一根狼牙棒。


每个部队中的另外百分之六十为轻骑兵,他们的任务是侦察掩护,为重骑兵提供火力支援,肃清残敌以及跟踪追击。轻骑兵除了戴一顶头盔外,身上一般不披盔甲。他们的主要兵器是弓。这种弓相当大,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射击距离为200至300码。他们身带两种箭,一种轻,箭头小而尖,用一于远射,另一种较重,箭头大而宽,用于近战。同重骑兵一样的是,他们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弯刀或狼牙棒,或一根套索,有时也有一支头上带钩的标枪或长枪。


每个士兵在战前都要披一件丝质长袍。这种长袍用生丝制成,编织得相当细密。成吉思汗发现简很难穿透这种丝衣,只是会连箭带衣一同插进伤口。因此,医护人员只须将丝布拉出,便可将箭头从伤口中拔出。


严格训练 机动保障


为了确保和驾驶高度的机动性,每个蒙古骑兵都有一匹或向匹备用马。这些马紧跟在部队后面,行军途中,甚至在战斗进行过程中都可以随时用来更换。换马是提案 接力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安全,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预定任务的完成。


蒙古军的骑兵和战马都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精心挑选的。成吉思汗认识到没有素质过硬的士兵和战马,便难以达到良好的机动性。因此,蒙古骑兵都是从当时训练得最好的士兵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学校,进行严格的骑马射击训练,因而他们个个具有过人的驾驭马匹和使用武器的本领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体格强壮,能适应战斗的需要;他们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其后的敌人;能够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不容忽视的是:训练过程中形成的那种严格的纪律制度,使他们个个都服从命令,严谨不怠,这种中世纪的其它军队中是闻所未闻的。[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对战马的训练也极其严格。与欧洲马匹不同,蒙古马不论严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具有极强的忍耐力,必要时可以连行数日而不进粮草,甚至能在相当短时间内在最险恶的地形上越过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


由于行军时不必马匹带饲料,士兵又自带各人的食物和装备,而且通常只带最少的用量,因此,蒙古军队不需要拖带庞大的后勤供应辎重车队,也不必保留一个后方供应基地。由于大部分蒙古战马都是母马,士兵能喝马奶生活,因此也减轻了军队食物供应的负担。这同时也使蒙古军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强。


战术战法 灵活巧妙


成吉思汗及其剽悍的将领在战术战法上从不因循守旧。


蒙军最常使用的作战方法是在轻骑兵的掩护下,将部队排成许多大致平行的纵队,以一条很宽的阵地线向前推进,各主要部队间由传达室令兵传送消息。当第一纵队遇到敌人主力时,该纵队便根据情况或停止前进或稍向后退,其答卷部队仍旧继续前进,占领敌人侧面和背后的地区。这样往往迫使做人后退以保护其交通线,蒙军趁机逼近敌人并使之在后退时变得一片混乱,最后将敌人完全包围关彻底歼灭。当发现非主力敌军后,附近所有的部队均以此为目标实施突击。这时,有关敌人的位置、兵力、运动方向等全部情报都被迅速送往总指挥部,估后再转给各野战分队。如果敌人不多,则由靠得最近的指挥官立即率部迎战。如果委员长人规模太大,无法马上吃掉,那么蒙军主力便在骑兵掩护部队的后面迅速集结,然后高速前进,在敌人还来不及集结兵力的时候就将其分别击溃。

标准的蒙军战斗队形是由5个横队组成,每个横队都是单列的。各横队之间相隔很宽的距离。前两个横队都是重骑兵,其余为轻骑兵。在这5个横队的前面。另外还有一些轻骑兵负责侦察、掩护。[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当敌对双方的部队越来越靠近时,位于后面的3列轻骑兵便穿过前两列重骑兵之间的空隙向前推进,经过仔细瞄准后向敌人投射具有毁灭性力量的标枪和互箭。接着,在仍然保持队形整齐的情况下,前两更重骑兵先向后撤退,然后轻骑兵依次退后。即使敌人的阵线再稳固,也会在这种预有准备的密集箭的袭击下发生动摇。有时光靠这种袭击就能使敌人溃散,不必再进行突击冲锋,那么样就下令让轻骑兵撤退,由重骑兵发起冲锋。命令的传送方式是白天采用信号旗和三角旗,夜晚则采用灯光或火光。


作战时,各个骑兵队靠得很紧。但是如果位于中央的部队已经跟委员长人交为,那么两翼部队便向侧翼疏开,绕向敌人的两侧和后背。在进行这种包抄运动时,常常借助烟幕、尘土来迷惑敌人,或者利用山坡或谷地的掩护。完成对敌人的包围后,各部即从四面八方发动戟,引起敌阵大乱,最后将敌人撒谎击溃。


蒙古人在作战中善于运用计谋和策略,这一点使他们在作战时往往非常占先,减低了自己的损失,增加了敌人的伤亡。比如,作战中蒙军常使用烟幕。他们常常派一支小分队,在草原上或牧民居住区烧起大火以迷惑敌人,掩蔽自己的作战意图或行动。蒙军首领常常先派一支先贵队持久战敌人,打一个便后撤,引诱敌人尾随。撤退可能会持续绿几天,下到敌人发觉自己已落入蒙军的、陷阱进,已无路可逃了。


情报系统 周密广泛


周密广泛的情报系统对于蒙军取胜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蒙军每次作战所采取的战术都是预先周密细致辞地计划好的。情报系统是参与制定作战方案的一个重要部门。作战方案的制定首先要对完整而又准确的情报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蒙军情报网遍布欧亚大陆,其机构之词庞大,工作之周密超过了中世纪的所有国家。间谍一般都是披着商贾的外衣从事情报活动的。


一旦对情报作出了分析估计,整个战役的进行路线便被确定下来,并指定各骑兵纵队的路线和作战目标,下级指挥官在不违背整体作战方案的前提下有一定的指挥权。命令的传递和战斗情报的交换通过信心令兵迅速敏捷地往来于作战总部和下属部队之间实现,这就确保了各级指挥机构的直辖市统一,同进使成吉思汗绐终能亲自指挥最大范围内的作战行动,直至战争的最后胜利。[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功绩在于建立起了一支以弓箭、长枪为主要武器,以骑兵为主体的蒙古军队。这是一支经过严格军事训练,有着良好纪律养成以及绝妙无双的军事体制的军队。他们穿梭穿梭懂得并充分运用突然袭击和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同时采取智取计赚的战术手段。战争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所向无敌的旋风部队。


蒙古骑兵的甲胄


蒙古汗国和元代军戎服饰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毡帐诸部未被成吉思汗统一之前曾用过鲛鱼皮甲胄、翎根甲,后来则用以牛皮为里的铜铁盔甲。


在彼德堡宫中藏有蒙古骑士遗存的甲胄,内层皆以牛皮为之,外层则满挂铁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在描自元代居庸关瀛台上的浮雕中就有罗圈甲、鱼鳞甲和柳叶甲。《黑鞑事略》:"其军器,有柳叶甲、有罗圈甲(革六重),有顽羊角弓,有响箭,有驼骨箭。"


关于蒙古骑兵的精良的军器装备,在有关历史文献中以及有关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确记载。据普兰诺.加宾尼记述,蒙古骑兵装备有:2至3张弓、3个装满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还要带拖兵器的绳子。领兵者要挎一种其尖端尖锐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弯刀,将其装在精美的刀鞘里。他们所骑的马均有护身甲,有些兵士的马也有护身甲。


马匹的护身甲由5个部分组成,在马的两侧 各有一片甲,一直盖到马头;另一片甲放在马的臀部,和两侧的甲片系结起来,这片甲片上留一个洞,以便马尾从洞里伸出来;另一片甲在马的胸部。在马额上他们放一块铁板,把它系结在两侧的甲片上。[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蒙古骑兵的胸甲是由4个部分组成,一片是从大腿到颈,根据人体的形状来制作;另一片从颈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连接起来,每一边肩上固定一块铁板。他们每一条手臂上也有一片甲,从肩覆盖到手腕,在每一条腿上面覆盖着另一片甲。所有这几片甲都用扣环连接在一起。


头盔的上部分是用铁或钢制成,但保护颈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制成。


根据普兰诺·加宾尼介绍,蒙古骑兵的甲胄,制法极为精巧,就拿柳叶甲为例,他们先制成宽一指长一掌的若干铁片,在每一个铁片上钻8个小洞。他们放置3根坚固而狭窄的皮带作为基础,然后把这些铁片一一放在另一块铁片上面,因此这些铁片就重叠起来,他们用细皮线穿过上述小洞,把这些铁片捆在3根皮带上。在上端他们再系上一根皮线,因此这些铁片就很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就这样,他们用这些铁片制成一根铁片带,然后把这些铁片带连接在一起,制成铁甲的各个部分。他们把这些部分连接起来,制成保护人身和马匹的铁甲。他们将铁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够在铁片上 映出人影。


据《中国古代服饰史》记述,元代有一种翎根铠,用蹄筋,翎根相缀而胶连的甲片,射之不能穿。还有象蹄掌甲。蒙古骑兵多为带盔。另有一种胄作帽形而无遮眉,但在鼻部作一个极大的护鼻器,其状颇怪。


蒙古民族的军队之所以能称霸于欧、亚二洲者,实全恃其精良的骑兵。



2.旷古奇才陈庆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提到铁骑这个词,似乎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的名字立刻便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的确,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总是利用他们的铁骑进犯内地,窥伺着中原王朝手中的花花江山。其实,汉族汉族将领中也有一些杰出的骑兵将领,例如先秦时代的赵国李牧、秦国白起;汉武帝时代的卫青、霍去病以及三国时代的公孙瓒等都是精通骑兵战术的名家。不过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运用骑兵最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最神奇却是陈庆之。


曾写过《银河英雄传说》等作品的日本作家田中芳树,曾在他的小说《奔流》中描写了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大将陈庆之传奇事迹:陈庆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指挥能力第一的军事家,他率领不善骑术的南方骑兵渡江北伐,面对由北方游牧民族组成的北魏王朝完成了北伐大业。《梁书·列传第二十六·陈庆之·兰钦》中记载着:“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人也。少为高祖随从……其人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


陈庆之少年时充当雍州刺史萧衍得侍从,萧衍嗜好下围棋,经常下到深夜。每当这时众多侍从大多睡着,只有陈庆之能随叫随到前来伺候。于是陈庆之深得萧衍喜爱,当萧衍提兵进入健康成为梁武帝之后,他也被提拔担任主书、奉朝请等官职。


梁大通元年,陈庆之与旬阳太守韦放合攻北魏之涡阳(今安徽孟城),北魏遣征南将军元昭率15万援军来救,陈庆之趁北魏军远来疲惫,仅率200骑击破其前锋。本来攻城未克又遇援军应该退兵,但陈庆之反常的于诸将联营而进,背涡阳城与魏军相持。魏军筑就13座坚垒防御梁军,他领兵夜出连破4垒,吓得涡阳城守将王纬立刻投降。梁军乘胜强攻俘斩甚多,北魏其余9垒皆溃全军覆没。


如果说涡阳之战表现了陈庆之异于常人的勇敢和坚毅,那么数年之后陈庆之的壮举便只能解释为是中国古代军事的奇迹了——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以少胜多的最辉煌战例其实既不是赤壁也不是淝水,而是陈庆之的壮烈北伐;当时正值北魏内乱,陈庆之受命率3000骑兵护送南投的北魏王顥北还。从至县出发到达洛阳,14个月攻陷32座城池,大小47战,奇迹般全部获得胜利,并且在3日内陷落要塞虎牢关,进入洛阳。



《梁书》中的记载是“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这四十七战最精彩的就是他在荥阳城下率领白马白袍的3000铁骑背城迎战30万魏军(其中15万是精锐的少数民族骑兵)。《梁书》记载:“时荥阳未拔,士众皆恐,庆之乃解鞍秣马,宣喻众曰:‘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天穆之众,并是仇雠。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梁朝骑兵听完陈庆之地话后,各个抱着必死地决心冲上前线,是役陈庆之大破敌军,,有四万敌军就地投降,剩下全部溃散被消灭殆尽![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于是洛阳便有童谣说:“名军大将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毛主席在批阅二十四史时,看到这一段便写下这样一行字“读来令人神往!”可惜后来梁朝后来援兵不来,而北海王顥又实在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他不让陈庆之继续进攻北魏残余力量,也不让他征集当地民众扩充军队。后来陈庆之在卷土重来的北魏军队巨大压力下被迫南撤,即使是败归江南时陈庆之的三千骑兵依然没有崩溃;他十战十捷杀的杀得追兵魂飞魄散,可惜在最后渡河时“值嵩高山水洪溢,军人死散。”不败的三千铁骑被洪水吞没,陈庆之被迫化装成和尚逃回江南。其后梁朝再未北伐,而陈庆之也忙碌在消灭梁朝内部叛乱的征途中,他担任了一连串职务,最后积劳成疾,于56岁时在任上去世。


陈庆之决不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史书上说他是“射不穿札,马非所便。”也就是说他没有臂力,箭术糟糕,还几乎不会骑马。尽管史书上评价他是“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钦。”即也能和廉颇、李牧等相提并论的名将,但他无疑是一位文弱书生型的统率。在陈庆之北伐前,他精心训练了自己的白马队,,使之做到招之则来挥之则去,指挥部队布阵、防御、进攻就如同使用自己的手臂一样自如。而此时北方人心动荡,正给了他发挥军事天才的机会,在荥阳城下他进攻时,北魏军中被强征来的汉族步兵首先倒戈,接着少数民族骑兵中的非鲜卑部队也随之喧扰纷乱自乱阵脚,这就让陈庆之的骑兵能够一举冲乱敌军主帅的指挥,然后将这股失去指挥瘫痪掉的庞大军队一举消灭。陈庆之的事迹充分说明了古代战争中精神力量和质量战胜数量的实质。


从诸葛亮北伐中原屡战屡败就可以看出陈庆之北伐的不易,况且他手下只有区区三千骑兵!陈庆之是一位纯粹的军队统率,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第一大将。
汉武帝的铁骑和唐太宗的黑甲军才是我大汉的真正铁骑!!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1-22 22:20 发表
汉武帝的铁骑和唐太宗的黑甲军才是我大汉的真正铁骑!!

:handshake
那个时候蒙古人的不算中国的 !!!
我觉得 明朝的关宁铁骑也不错 但是最后被吴3卖了..........
汉武时还没马蹬!还铁骑,一用力人就从马上下来了
唐代才是骑兵最盛的年代
原帖由 classic 于 2007-1-23 11:50 发表
汉武时还没马蹬!还铁骑,一用力人就从马上下来了



打败马背上的匈奴人就是这些一用力人就从马上下来的汉族精英们!!
蒙古铁骑纵横天下,其实八旗子弟也很有战斗力。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1-22 22:20 发表
汉武帝的铁骑和唐太宗的黑甲军才是我大汉的真正铁骑!!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原帖由 classic 于 2007-1-23 11:50 发表
汉武时还没马蹬!还铁骑,一用力人就从马上下来了




原来帕提亚的重骑兵都是轻轻地温柔地冲击的。不能用力啊,会从马上掉下来。:D
汉武时是还没马蹬!
怎么了???????
原帖由 qianniansun 于 2007-1-23 22:08 发表
汉武时是还没马蹬!
怎么了???????



马镫出土实物是在魏晋以后,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马镫!!
原帖由 classic 于 2007-1-23 11:50 发表
汉武时还没马蹬!还铁骑,一用力人就从马上下来了





寇可往,吾亦可往~~~~~~~~~~~~~~~~
因为都没马蹬,骑兵的威力不能充分发辉出来!马镫出来后骑兵才能成战场的主宰!
原帖由 classic 于 2007-1-24 12:47 发表
因为都没马蹬,骑兵的威力不能充分发辉出来!马镫出来后骑兵才能成战场的主宰!




帕提亚的重骑兵和马其顿尼亚的同伴骑兵被你华丽地无视了?
而且撒尔马特重骑兵甚至可以双手持长矛突击。
原帖由 classic 于 2007-1-24 12:47 发表
因为都没马蹬,骑兵的威力不能充分发辉出来!马镫出来后骑兵才能成战场的主宰!





铁骑

谓之战果,而非装备
原帖由 classic 于 2007-1-23 11:50 发表
汉武时还没马蹬!还铁骑,一用力人就从马上下来了

     你的说法欠妥。如果汉武帝时期,没有马镫。问一下霍去病,怎么可能对匈奴人发起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记载的骑兵长途奔袭战的,难道霍去病和他手下的士兵都是超人吗?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1-23 22:25 发表



马镫出土实物是在魏晋以后,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马镫!!




没有又怎么样?没有马蹬骑兵就不能冲击了?
]]
]]
你可能是没仔细看原贴,“ 亚历山大接过长矛,一眼发现大流士的女婿米色瑞达提斯骑在马上带着呈楔形的一些骑兵冲了过来,已远远离开了他们的战线,他自己冲在最前头。亚历山大直挺长矛一下子就扎到他脸上,把他甩在地上。”你引用的这一部分正说明了无马蹬时代的骑兵也可以用于冲击。
同样,我也没有否认汉代没有马蹬呀。只是无蹬骑兵并不像你说的那么没用,BBC有一次搞复制古罗马军团,亲自试验后证明了无蹬骑兵可以完成绝大多数有蹬骑兵的战术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