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R37小传:虽名不见经传,但却曾经存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4:24:04
IAR37小传:虽名不见经传,但却曾经存在

  提起罗马尼亚航空工业公司(IAR)所设计的 IAR80战斗机的大名,举凡对东欧航空史稍有触及的人都会有如雷贯耳之感。但如果谈到同样由IAR设计的IAR.37 侦察/昼间轻轰炸机,可能就知者寥寥了。
  1936年,IAR开展了新的侦察/昼间轻轰炸机项目,设计编号为IAR.37。其技术原型来源于法国的Potez 25,由一台870马力的IAR 14K发动机驱动(由罗马尼亚IAR公司特许生产的法国土地神-罗纳系列星型气冷发动机)。应该说IAR的工程师们眼光不错,Potez 25出自法国名家手笔由建立于1917年的包壹斯飞机厂的创始人亨利.包壹斯亲自设计,其基本设计精湛最初设计为多用途军机,1925年试飞成功后不久,即缔造39小时完成7455公里的远距离飞行记录,继而又以75小时创造13000公里之佳绩,1933年更有33架同型机组成大编队在法属非洲殖民地间进行巡回飞行完成累计航程达28800公里之壮举。从此Potez 25名声大噪,除法国空军作为主力机型大量装备外,各国亦纷纷征相订购或购买生产许可证,其中我国空军累计购买多达百余架,而包括授权生产在内该机总产量达4000多架,成为当时热门的国际型战机。也许对于其性能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是来自于当时的中国空军现今还在世的几位老人,据老人们回忆Potez 25基本设计优良,坚固耐用,维修简易,举例来说:如果该型机机翼在翼隔支柱外端部分损坏,经切除后,仅需将另端对应部分切除即可继续飞行而无损其安全,而且该机可以换装任何厂商的同级别发动机,只需将发动机支架上的螺丝移位即可作到,其精湛设计由此可见一般。在Potez 25基础上发展而来的IAR.37因其血统高贵,性能自然不俗。
  IAR.37为一翼半单隔式双翼机,仅上机翼装有副翼,翼梁、翼肋均为木制结构外包蒙布,衍架式木制机身前段为层板外壳后段则为蒙布,机首装有一台870马力的IAR 14K发动机上侧方装有散热器,正上方装有两挺7.92毫米机枪,金属制发动机整流罩覆盖整个机头。粗壮的固定式起落架,适于在条件恶略的野战机场起降。座舱为整体封闭式,这相对其设计原型Potez 25是个巨大的进步,后座舱为侦察员舱,并在后舱两侧靠下的位置开设了两个大型透明舱口,可以装备照像设备或一挺7.92毫米活动机枪,显然极其利于执行侦搜任务。机腹及翼下共可携带600公斤炸弹,机尾结构和机翼相同并装有尾撬。另外,该机夜航灯、机内照明、无线电通话及飞行服加温和供氧系统较为齐全,较适合于东欧地区的气候。
  IAR.37的1号原型机于1937年春出厂并在测试中表现出了另人满意的性能,所以当年罗马尼亚皇家空军(FARR)与海军航空部队就与IAR签订了50架的生产合同,并顺利的于年底全部交付(国产化率高的结果:))。到了1938年夏,IAR的工程师们提议将当时可得到的新锐宝马BMW-132(BMW-139的最初型号要知道大名鼎鼎的FW-190最初就是为这种发动机量身定作的哦:))发动机搬上IAR.37并对机体作了相应的其他一些改进,这架大改后的飞机被重新命名为IAR.38。IAR38的产量大约达到了75架,但全部被罗马尼亚皇家空军(FARR)用于侦察任务。1937年11月,罗马尼亚的国产IAR 14K IIC-32发动机研发成功(实际上应该说是仿制成功:))并具备了批产条件,因此IAR的工程师们立即为生产线上的后49架IAR37换装了这种新型发动机。但由于新型发动机较原来增重不少,给飞机带来了一些结构上的问题,所以IAR的工程师们只好对机体作了部分修改并补强结构强度,其结果是新的IAR39诞生了。IAR39于1940年3月顺利进行了首飞,到当年年底共有95架出厂。到1942年,IAR39的生产被转移到了IAR位于布加勒斯特的工厂,在那里对发动机又一次进行了升级,换装了IAR 14K IV C,并以此为标准对部分以前生产的IAR37/39进行了同样的改进。
     罗马尼亚皇家空军(FARR)的侦察部队于1939年接收了首批IAR37,到1940年共有3个侦察机中队换装了IAR37/38/39。从巴巴罗萨战役一开始,IAR37就广泛的用于执行攻击敌军集结地、炮兵阵地、各位掩体等任务或者在二线战场上进行反游击作战。在俄国前线几个装备IAR38/39的皇家空军中队被配属于每一支罗马尼亚军团用于对前线进行目视/照像侦察或者用来探查敌军动向。在战争中罗马尼亚皇家空军(FARR)共有11个侦察机中队(11th, 12th, 13th, 14th, 15th, 16th, 17th, 19th, 20th, 21st,22nd)和1个昼间轻轰炸机中队(18th)装备了IAR37系列。战争总是要有伤亡的,在这次战役的第一天IAR37就付出了一滴血的代价,一架来自于罗马尼亚皇家空军第19侦察机中队的IAR37被一架俄国空军的I-153击落。两天后,IAR37取得了自己的第一个战果,一架隶属于第22侦察机中队的IAR37上的尾部机枪手Vasile Puscasu 上士击落了一架俄国人的I-16。在整个巴巴罗萨战役中IAR37/38/39共损失了30多架。
  1942年,罗马尼亚空军将装备IAR37/38/39的一个昼间轻轰炸中队和6个侦察机中队投入了残酷的斯大林格勒前线,这样从1942年9月到1943年3月又有13架IAR37/38/39战损于前线。
  到1943年,因为性能上的落伍而不适合继续在残酷的东部前线服役,大部分的IAR37/38/39从一线撤下来转而用于在黑海沿岸进行侦搜任务或在康斯坦萨-奥德萨-塞瓦斯托波尔一线支援轴心国的军事据点执行反游击作战任务。1944年罗马尼亚皇家空军进行了整编,大部分的IAR38被罗马尼亚皇家空军(FARR)集中起来装备给前线的9个侦察中队,剩下的IAR37装备了7个昼间轻轰炸机中队。1944年8月罗马尼亚退出轴心国并反过来对德宣战后,装备有2个中队共24架IAR39的罗马尼亚皇家空军第2侦察机大队参加了特兰西瓦尼亚(对就是传说中吸血鬼的故乡:))战役,很快同样编有2个中队的第1侦察机大队也重新投入了对德军的战斗,战役中共有13架IAR39战损。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这种老旧的双翼机又随着罗马尼亚军队的脚步飞进了匈牙利(嘿嘿,老对头了)、捷克和斯洛划克的天空。由于缺少足够的战斗机掩护,尽管IAR的工程师们尽了最大努力,但仍然有大量的IAR37战损严重而不得不忍痛报废。二战中,IAR37系列流的最后一滴血是在1944年12月8日,一架IAR39战损于摩拉维亚东部。而IAR37系列在战争中执行的最后一次任务是在1944年12月9日,一架IAR39被派出侦察德军的撤退情况。
  战争初期,罗马尼亚皇家空军就已经考虑更换其主力轻型侦察/攻击/俯冲轰炸机 IAR.37(随后是 38 和 39 型)。罗空军曾考虑引进 Ju 87,但由于德国方面的拖延,使其不得不另寻出路。显然,将已有的战斗机改造成俯冲轰炸机是一种合理的解决途径,这样将比设计全新机型要容易得多,同时制造上也会相对比较便利。由此,诞生了 IAR.81。IAR.81 在 IAR.80A 机体下部中央安装了一个可伸缩的 225 公斤炸弹挂架,在俯冲投弹时挂架伸开,确保炸弹不至于碰到螺旋桨(当时许多俯冲轰炸机都使用了类似的投弹装置)。但投弹架的阻力严重影响了飞行性能,因此飞行员普遍反映在俯冲投弹时飞机的操纵性能变得很不理想。1941 年中,IAR.81 共生产了 50 架。由于IAR81作为府冲轰炸机的性能并不令人满意,而且虽然1943年底德国方面终于同意提供Ju87,但是由于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到底有多少架Ju87进入罗马尼亚皇家空军服役,但一般估计在100架左右),所以IAR37/38/39只好与其接替者继续共同服役,直到战争结束。
  除了用于前线之外,还有很少一部分IAR38被作为教练机训练其未来的接替者Ju-87D的飞行员,在1943年11月,一些IAR37/39装备了罗马尼亚皇家空军(FARR)102特种运输机中队用作DFS-230滑翔机的牵引机使用。
     战后,幸存下来的IAR37/38/39被赋予了新的民用编号一直使用到了60年代,不幸的是到今天一架也没有保存下来,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尽管这种飞机机体结构脆弱速度低并且几乎没有装甲防护,但它仍然被罗马尼亚空军从战争的第一天使用到最后一天。在战场上它被罗马尼亚的士兵们所喜爱,每当看见IAR37在他们的头顶上盘旋飞过侦察并校射已方炮兵火力时,新兵们就会产生一种由衷的安全感。
  相较与IAR同时期设计生产的 IAR-80/81 战斗机,IAR37 实在有点平淡无奇,甚至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战绩。不过,要指出的是,1941 年罗马尼亚已经和德国达成协议引进Ju87D及FW189,因此打从那时起,IAR37 就是被作为一种垫档机型而存在了。IAR37在德国飞机大量装备一线空军部队前并在Ju87D及FW189引进后但数量远达不到需求时,有效地维持了罗马尼亚皇家空军的战斗力并立下了汗马功劳,做到了它所能做的一切我只想对这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飞机说一句话“你无愧于一名战士的称号 ! ”


IAR37/38/39性能参数:

翼展                       12.22/10 m      12.22/10 m        13.10/10 m
机长                        9.5 m          9.6 m            9.6 m
机高t                        4.09 m         4.09 m           4.09 m
机重(空机)                    2219 kg        2219 kg          2177 kg
机重(油料及炸弹)                3435 kg        3435 kg          3085kg
机重 (基本军械)                3060 kg         3060 kg         3007 kg
最大速度 ( 3200 m)        335 km/h        220 km/h        330 km/h
爬升到   4000 m时间          8 min. 30 sec.    8 min. 30 sec     7min. 50 sec
最大实用升限                 8000 m          7000 m          8000 m
作战半径                     650 km         680 km         680 km
发动机             IAR 14K II c32 870 HP    BMW 132A 700HP    IAR 14K IIC-32 870 HP  
军械                          4x7.92 mm 勃朗宁 PWU
炸弹                            12x50 kg        12x50 kg       24x12 kg
生产序列号                         1-50           1-75        1-95IAR37小传:虽名不见经传,但却曾经存在

  提起罗马尼亚航空工业公司(IAR)所设计的 IAR80战斗机的大名,举凡对东欧航空史稍有触及的人都会有如雷贯耳之感。但如果谈到同样由IAR设计的IAR.37 侦察/昼间轻轰炸机,可能就知者寥寥了。
  1936年,IAR开展了新的侦察/昼间轻轰炸机项目,设计编号为IAR.37。其技术原型来源于法国的Potez 25,由一台870马力的IAR 14K发动机驱动(由罗马尼亚IAR公司特许生产的法国土地神-罗纳系列星型气冷发动机)。应该说IAR的工程师们眼光不错,Potez 25出自法国名家手笔由建立于1917年的包壹斯飞机厂的创始人亨利.包壹斯亲自设计,其基本设计精湛最初设计为多用途军机,1925年试飞成功后不久,即缔造39小时完成7455公里的远距离飞行记录,继而又以75小时创造13000公里之佳绩,1933年更有33架同型机组成大编队在法属非洲殖民地间进行巡回飞行完成累计航程达28800公里之壮举。从此Potez 25名声大噪,除法国空军作为主力机型大量装备外,各国亦纷纷征相订购或购买生产许可证,其中我国空军累计购买多达百余架,而包括授权生产在内该机总产量达4000多架,成为当时热门的国际型战机。也许对于其性能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是来自于当时的中国空军现今还在世的几位老人,据老人们回忆Potez 25基本设计优良,坚固耐用,维修简易,举例来说:如果该型机机翼在翼隔支柱外端部分损坏,经切除后,仅需将另端对应部分切除即可继续飞行而无损其安全,而且该机可以换装任何厂商的同级别发动机,只需将发动机支架上的螺丝移位即可作到,其精湛设计由此可见一般。在Potez 25基础上发展而来的IAR.37因其血统高贵,性能自然不俗。
  IAR.37为一翼半单隔式双翼机,仅上机翼装有副翼,翼梁、翼肋均为木制结构外包蒙布,衍架式木制机身前段为层板外壳后段则为蒙布,机首装有一台870马力的IAR 14K发动机上侧方装有散热器,正上方装有两挺7.92毫米机枪,金属制发动机整流罩覆盖整个机头。粗壮的固定式起落架,适于在条件恶略的野战机场起降。座舱为整体封闭式,这相对其设计原型Potez 25是个巨大的进步,后座舱为侦察员舱,并在后舱两侧靠下的位置开设了两个大型透明舱口,可以装备照像设备或一挺7.92毫米活动机枪,显然极其利于执行侦搜任务。机腹及翼下共可携带600公斤炸弹,机尾结构和机翼相同并装有尾撬。另外,该机夜航灯、机内照明、无线电通话及飞行服加温和供氧系统较为齐全,较适合于东欧地区的气候。
  IAR.37的1号原型机于1937年春出厂并在测试中表现出了另人满意的性能,所以当年罗马尼亚皇家空军(FARR)与海军航空部队就与IAR签订了50架的生产合同,并顺利的于年底全部交付(国产化率高的结果:))。到了1938年夏,IAR的工程师们提议将当时可得到的新锐宝马BMW-132(BMW-139的最初型号要知道大名鼎鼎的FW-190最初就是为这种发动机量身定作的哦:))发动机搬上IAR.37并对机体作了相应的其他一些改进,这架大改后的飞机被重新命名为IAR.38。IAR38的产量大约达到了75架,但全部被罗马尼亚皇家空军(FARR)用于侦察任务。1937年11月,罗马尼亚的国产IAR 14K IIC-32发动机研发成功(实际上应该说是仿制成功:))并具备了批产条件,因此IAR的工程师们立即为生产线上的后49架IAR37换装了这种新型发动机。但由于新型发动机较原来增重不少,给飞机带来了一些结构上的问题,所以IAR的工程师们只好对机体作了部分修改并补强结构强度,其结果是新的IAR39诞生了。IAR39于1940年3月顺利进行了首飞,到当年年底共有95架出厂。到1942年,IAR39的生产被转移到了IAR位于布加勒斯特的工厂,在那里对发动机又一次进行了升级,换装了IAR 14K IV C,并以此为标准对部分以前生产的IAR37/39进行了同样的改进。
     罗马尼亚皇家空军(FARR)的侦察部队于1939年接收了首批IAR37,到1940年共有3个侦察机中队换装了IAR37/38/39。从巴巴罗萨战役一开始,IAR37就广泛的用于执行攻击敌军集结地、炮兵阵地、各位掩体等任务或者在二线战场上进行反游击作战。在俄国前线几个装备IAR38/39的皇家空军中队被配属于每一支罗马尼亚军团用于对前线进行目视/照像侦察或者用来探查敌军动向。在战争中罗马尼亚皇家空军(FARR)共有11个侦察机中队(11th, 12th, 13th, 14th, 15th, 16th, 17th, 19th, 20th, 21st,22nd)和1个昼间轻轰炸机中队(18th)装备了IAR37系列。战争总是要有伤亡的,在这次战役的第一天IAR37就付出了一滴血的代价,一架来自于罗马尼亚皇家空军第19侦察机中队的IAR37被一架俄国空军的I-153击落。两天后,IAR37取得了自己的第一个战果,一架隶属于第22侦察机中队的IAR37上的尾部机枪手Vasile Puscasu 上士击落了一架俄国人的I-16。在整个巴巴罗萨战役中IAR37/38/39共损失了30多架。
  1942年,罗马尼亚空军将装备IAR37/38/39的一个昼间轻轰炸中队和6个侦察机中队投入了残酷的斯大林格勒前线,这样从1942年9月到1943年3月又有13架IAR37/38/39战损于前线。
  到1943年,因为性能上的落伍而不适合继续在残酷的东部前线服役,大部分的IAR37/38/39从一线撤下来转而用于在黑海沿岸进行侦搜任务或在康斯坦萨-奥德萨-塞瓦斯托波尔一线支援轴心国的军事据点执行反游击作战任务。1944年罗马尼亚皇家空军进行了整编,大部分的IAR38被罗马尼亚皇家空军(FARR)集中起来装备给前线的9个侦察中队,剩下的IAR37装备了7个昼间轻轰炸机中队。1944年8月罗马尼亚退出轴心国并反过来对德宣战后,装备有2个中队共24架IAR39的罗马尼亚皇家空军第2侦察机大队参加了特兰西瓦尼亚(对就是传说中吸血鬼的故乡:))战役,很快同样编有2个中队的第1侦察机大队也重新投入了对德军的战斗,战役中共有13架IAR39战损。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这种老旧的双翼机又随着罗马尼亚军队的脚步飞进了匈牙利(嘿嘿,老对头了)、捷克和斯洛划克的天空。由于缺少足够的战斗机掩护,尽管IAR的工程师们尽了最大努力,但仍然有大量的IAR37战损严重而不得不忍痛报废。二战中,IAR37系列流的最后一滴血是在1944年12月8日,一架IAR39战损于摩拉维亚东部。而IAR37系列在战争中执行的最后一次任务是在1944年12月9日,一架IAR39被派出侦察德军的撤退情况。
  战争初期,罗马尼亚皇家空军就已经考虑更换其主力轻型侦察/攻击/俯冲轰炸机 IAR.37(随后是 38 和 39 型)。罗空军曾考虑引进 Ju 87,但由于德国方面的拖延,使其不得不另寻出路。显然,将已有的战斗机改造成俯冲轰炸机是一种合理的解决途径,这样将比设计全新机型要容易得多,同时制造上也会相对比较便利。由此,诞生了 IAR.81。IAR.81 在 IAR.80A 机体下部中央安装了一个可伸缩的 225 公斤炸弹挂架,在俯冲投弹时挂架伸开,确保炸弹不至于碰到螺旋桨(当时许多俯冲轰炸机都使用了类似的投弹装置)。但投弹架的阻力严重影响了飞行性能,因此飞行员普遍反映在俯冲投弹时飞机的操纵性能变得很不理想。1941 年中,IAR.81 共生产了 50 架。由于IAR81作为府冲轰炸机的性能并不令人满意,而且虽然1943年底德国方面终于同意提供Ju87,但是由于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到底有多少架Ju87进入罗马尼亚皇家空军服役,但一般估计在100架左右),所以IAR37/38/39只好与其接替者继续共同服役,直到战争结束。
  除了用于前线之外,还有很少一部分IAR38被作为教练机训练其未来的接替者Ju-87D的飞行员,在1943年11月,一些IAR37/39装备了罗马尼亚皇家空军(FARR)102特种运输机中队用作DFS-230滑翔机的牵引机使用。
     战后,幸存下来的IAR37/38/39被赋予了新的民用编号一直使用到了60年代,不幸的是到今天一架也没有保存下来,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尽管这种飞机机体结构脆弱速度低并且几乎没有装甲防护,但它仍然被罗马尼亚空军从战争的第一天使用到最后一天。在战场上它被罗马尼亚的士兵们所喜爱,每当看见IAR37在他们的头顶上盘旋飞过侦察并校射已方炮兵火力时,新兵们就会产生一种由衷的安全感。
  相较与IAR同时期设计生产的 IAR-80/81 战斗机,IAR37 实在有点平淡无奇,甚至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战绩。不过,要指出的是,1941 年罗马尼亚已经和德国达成协议引进Ju87D及FW189,因此打从那时起,IAR37 就是被作为一种垫档机型而存在了。IAR37在德国飞机大量装备一线空军部队前并在Ju87D及FW189引进后但数量远达不到需求时,有效地维持了罗马尼亚皇家空军的战斗力并立下了汗马功劳,做到了它所能做的一切我只想对这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飞机说一句话“你无愧于一名战士的称号 ! ”


IAR37/38/39性能参数:

翼展                       12.22/10 m      12.22/10 m        13.10/10 m
机长                        9.5 m          9.6 m            9.6 m
机高t                        4.09 m         4.09 m           4.09 m
机重(空机)                    2219 kg        2219 kg          2177 kg
机重(油料及炸弹)                3435 kg        3435 kg          3085kg
机重 (基本军械)                3060 kg         3060 kg         3007 kg
最大速度 ( 3200 m)        335 km/h        220 km/h        330 km/h
爬升到   4000 m时间          8 min. 30 sec.    8 min. 30 sec     7min. 50 sec
最大实用升限                 8000 m          7000 m          8000 m
作战半径                     650 km         680 km         680 km
发动机             IAR 14K II c32 870 HP    BMW 132A 700HP    IAR 14K IIC-32 870 HP  
军械                          4x7.92 mm 勃朗宁 PWU
炸弹                            12x50 kg        12x50 kg       24x12 kg
生产序列号                         1-50           1-75        1-95
随后会有大量IAR37珍贵图片附上,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探讨
IAR37 珍贵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