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东:海洋石油再造中国能源独立[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3 15:00:53
地理环境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自然空间,资源是地理环境的真实价值,因此追求地理环境、特别是海洋资源的有效使用能力反映了文明的成熟程度。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都必须习惯创造性地把自己的经济体系转换到新的生存基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领域中以获取一个国家的长期利益和文明的价值,重化工业的高速发展导致了中国在二氧化硫、消耗臭氧层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汞等四项排污指标位列全球第一,酸雨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1/3,地表水断面受到严重侵害,据国家环保局负责人多次表示: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祸首就是中国以燃煤为主的能源和世界上最大的燃煤火力发电设施,为此必须改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通过油煤并重、以油气为主接替未来能源的方式建立中华民族新的生存空间,陆地的油气资源已经不足以支撑这种新型的能源体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洋石油主要储藏区中国海域开采石油就成为迫在眉睫的能源革命了,我们称之为海洋石油再造中国。她需要达到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即:1、通过全面开发中国海陆的石油资源优于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建立开放而又能源基本独立的能源体制;2、通过海洋石油开采的行动,创建一个与陆地文明相对称的海洋文明和海洋中国的主权体系;3、造就成为世界级能源跨国公司的中国企业,使之拥有保持世界第一流的能源创新科技并推动建立未来接替能源的;4、以美元本位币为出击基础,有选择地对待和控制国际资本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国际基金打击大宗战略资源性商品的交易体系,适应并引导大宗战略资源性商品货币化的走势。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解决海洋石油再造中国,从国家战略到商业公司竞赛必须注意以下转折点: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一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关于海洋石油中国的能源开发战略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要改变中国以近海为主的海洋石油开采布局,近海、深海和超深海统筹并举,实行中国石油的基本独立供给政策。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根据国际石油公司的资料,当水深500米—1500米时,海洋油气田的可采规模随水深而大幅增加,深水油气田的产量明显高于浅水油气田,目前排名前位的深海油气田开采的公司是:Bp、埃克森美孚、壳牌、巴西石油等公司,它们构成了世界深海油气田勘探的主力。与之相比中国深海油气开采能力还很低。2005年中国进口原油1.3617亿吨,石油用汇达到600多亿美元,石油贸易逆差首次突破500亿美元,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42.9%。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1.4518亿吨,成品油进口3638万吨。石油开发重点加速转型海上已成中国油气战略的存芒绝续之道。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解决中国能源新增需求的方法计有:使用武力或参与军事联合行动;双边或多边的国家合作或协议;国际间大宗易货;跨国开采的分成能源;市场采购;在尚未全面开发的海域商业性开采,实施海陆并重的能源拓展体系;参与国际金融与能源体系的运作以获取能源利益或潜在的能源权利;法制型的节能措施;新能源替代;加工体系扩散到其他国家的全球化生产;科技创新能源等等。显然和平性的重工主义的直接开采与重商主义的国际采购有着明显区别,前者是在本国直接建立经济体系的油气资源空间,后者则是在异地曲折投资或贸易建立中国经济体的不确定远距的油气资源体系;前者是在国内可控制的直接输送,后者则需要通过巨型海轮竞争负荷日益增大的海峡航运通道或建立跨国人工石油通道解决;前者是中国区域内的油气资源与国内能源产业的优化组合,能够扩大本土就业 和增加税收,后者则是中国经济体与油气资源的国际、洲际的结合,为国际经济增长贡献力量;前者与后者另外一个差别就是前者需要巨大的投资,这是目前中国经济体系已经完全有能力解决的。根据2005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联合组织的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初步结果,目前中国石油资源量为1070多亿吨,其中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54.54万亿立方米,其中海洋为15.79万亿立方米,对此仍然需要加大勘探力度,提高勘探精细程度和资源探明率,不断寻找资源替代区。仅海洋石油一项价值即相当于三万多亿美元、二三十万亿人民币 的价值,它也预示着一种新的变革,即:中国完全有条件从目前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采购进口石油转型为重工主义的加大海陆石油资源的直接开采以解决内需。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有关新的石油能源战略应是:通过对中国以燃煤为主的能源体系的彻底改造逐步实现以气体能源为第一、油气煤为主、多元发展、择优选择、接替未来的能源政策。强陆取海,经略海上,改变中国以近海为主的海洋石油开采布局,近海、深海和超深海统筹并举,实行中国石油的基本独立供给政策。同时也实行创新勘探、全疆整治;积极反应,选择对待;合围重点,高速生产;全海开发、深海优先的新型海洋油气开采战略。也即以科技创新实施中国全海域的勘探;对已发现的油气田实施高速生产;以深海优先战略实施带动整个海洋油气产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实施多方业者竞争制胜的市场体制的发展,力争取得海洋油气开发的国际领先地位。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二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上石油专营权的跨越与造就海洋石油中国的竞争性体制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在目前中国采用行政主导的方式解决海洋石油专营与开放的问题是最为现实的选择。如建立国企、非公企业、外资多区域多层次多制式的复式开发权利体系模式是最理想的。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当代中国的海上石油开发体制是20世纪80年代的计划经济转型而来,实行的是国家行政授权国有企业的委托制或代表制而不是市场经济的合同制,它的运作特征是高度垄断的集权拓展而不是公司的商业竞赛。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条例》2001年9月23日国务院又发布了《修改决定》,根据该条例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大陆架以及其他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资源管辖海域的石油资源,都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所有,即海洋资源的国有制;又确定了“对外合作海洋石油资源的业务,统一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全面负责。”“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国家公司、享有在对外合作海区内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即专营权的制度,从国际市场而言中国海洋石油的专营权商业价值至少1000亿元美元以上,没有任何一个跨国公司能独得此权。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海油的石油专营权不是来自宪法、专门法的本源性权力,根据中国的《立法法》法律效力等级依次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中海油的专营权是政府过程性权力的产物,其效力等级来自行政法规和相关政府的授权文件,它不是来自中国经济秩序中最高的权力本身,因此这种专营权虽然没有注明期限性,但其法律效力天生就有相对性,是不确定的。在行政主导的体制内这种专营权完全可以予以改变、分解和释法。对于上述条例已比较成功的释例就在于确认了中海油并没有取得中国海洋石油全域开发的独有权,它的这种独有权仅限对外合作方面,2004年5月中石油由此也获得了国土资源部在南海18个区块的勘探许可证,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也通过变通方式实质性开发了东海油田。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授权制定《石油天然气法》,掀起了业内对石油开采体制垄断性的巨大质发展,取消石油垄断之声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法律是为了解决利益服务的,在国有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没有彻底平衡之前,即使出台《石油天然气法》也只是过渡性的框架,具体条例尚需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因此在中国采用行政主导的方式解决海洋石油专营与开放的问题是最为现实的选择。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石油是一种较低成本的资源性商品,由于被国际对冲基金挟持价格而致高位,其实际的开采成本从几美元到十几美元不等,解决中国海洋石油专营权再分配的核心就是能以何种模式最大限度获得规模海洋油气的产量以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规模决定影响,产量决定模式。海洋石油中国全面开发的石油权利解决有几种模式海洋石油中国全面开发的石油权利有几种解决模式:1、中海油为主;2、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国企共同拥有;3、建立国企、非公企业、外资多区域多层次多制式的复式开发权利体系。央企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大的社会石油需求,从市场经济而言实行第3种模式也是必然的选择。但是中海油的油田收益是由国家、中海油、合作方三方分配的,中海油拥有90%以上海上油气区块的全套资料,拥有海上油田开发的管理团队和技术服务体系,立即取消中海油的专营权是不公平的。政府取消自己的委托人或代表人也需要过渡政策的支撑,应该选择一个变通方案既实现海洋石油开发利益的最大化又解决中海油开发权的软着陆,即中海油的独家专营权初期应过渡为3—5家大型国企共享的专营权,同时中海油也可拥有陆上石油的共有专营权;最后推行市场化竞争体制;中海油有涉独有专营权的另一部分体系也应划转给国土资源部;同时在国家实施海洋石油中国的大开发战略中优先支持(实质上是补偿)中海油,从法律权利而言优先支持中海油不是国家赔偿、补偿,不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行为。中国海域石油资源的广大决不可能仅靠中海油一家开发;海洋石油要成为中国能源体系的基础支撑的压力也决非中海油独家承担解决。海洋石油开发时不我待,翻然改图,它已经成为中国能源体系转型,国土资源利用、海洋权益保护、人民创富、科技创新、海港建设、大型装备制造业的集成问题。它的产业开发必然应是一种颠覆性、创造性的生产力革命的方竞赛方式开行,海洋石油既要再造中国的能源需要,又要创造中国人的财富需要和激情需要。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三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提升中海油的“十一五”商业计划实施海洋石油中国总体开发先头方案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国家3-4年内应支持海洋石油业投融资5000亿-8000亿元开发海洋石油作为方案的保障。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2006年中海油确定“十一五”计划,要求五年内投资1000亿人民币发展五十个油气田(24个正在建设,13个正在评价,21个正在勘探和经济评价)力争到2010年中海油实现年产5000万吨油当量,业界称为再造中海油。但是从中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中国市场的投融资能力而言这还仅是一个中小型的商业计划,并不能满足中国能源转型的需要。由此可对中海油已完成勘探、技术??发,海洋石油中国行动必须有产量底线的保障才具有实用性。为此国家应尽快确定四大政策约束,即确立海洋石油采矿权的强行收回机制;确立海洋石油采矿权的流转市场;确立多家国有企业共享对外合作专营权;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和国土资源部建立相关权项登记备案和管理体系。据此中海油在限期内不能完成作业的油气田应由其他国有公司渡让,以保障不低的海洋石油产量。由于缺乏深海勘探技术和装备,中海油2005年国内外油气总产量3900万吨油当量,其中国内原油产量2789万吨,天然气57.5亿方,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油气增长的需要;远远未开发出中国海丰富的油气宝藏;与中国国力之比较远不相对称。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也必须有资金保障和较为保险的先头方案,为此建议国家3-4年内应支持海洋石油业投融资5000亿-8000亿人民币开发海洋石油,其中重点改组提升中海油十一五计划的商业计划安排,力争3-4年内国家海洋石油总产量达到1.2亿-1.5亿吨油当量,力争5-6年内达到2亿-2.5亿吨油当量,以此支持中国东中部沿海沿、江经济体系的转型,一举改变中国石油有赖大量进口并对外依存度高的局面,实现中国石油基本独立的体制。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四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资金常胜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国家石油能源基金需要1000亿元左右,来源可以是财政性拨款;或外汇储备的利息收益。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超过1亿吨大关,由此反映了中国能源体系的两大机制必须妥为解决,其一是石油需求量过大拉动并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进口国的储备体制缺陷,为此2004年中国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以平衡国际石油供需体系;其二是反映了中国石油生产能力的不足,进口量达到了中国石油生产总量的近一半,由此暴露了扩大石油再生产的资本保障体制的危机,为此应尽快投入有效的金融资产拉动中国石油的生产能力,即应建立国家能源基金并注入石油生产体系,彻底提高石油生产规模,真正起到对全球石油供应体系的衡平作用。石油生产的资本保障体制中国与美国不同,美国的石油公司是商业公司、跨国公司,融资能力依靠的是金融体系健全的银行信用与资本市场;中国的石油公司主力是国有企业,三大巨头还是国家利益的代表,它们具有垄断地位和专营权,完全依赖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融资需要先解决诸多的制度、专营权事项,否则处置不当国家和企业利益都会受到损害,因此在设立战略石油储备制度的同时必须强化资金投入的保障。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从目前的石油生产市场测算,国家石油能源基金需要1000亿人民币左右,来源可以是财政性拨款;或外汇储备的利息收益;或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的部分资金;或国资委管辖的国有企业红利收入。国家石油能源基金还可以与社保基金 、保险公司、外汇储备等机构设立专项或临时的资金;还可以与地方政府设立区域资金。为放大资金的使用效益,国家基金应主要作为种子基金投入新建油气田的海洋油气开采。与此相组合应充分利用当前中国资金流动性过剩的特点,大力支持设立各种商业化的能源产业基金、海内外并举发行石油企业的股票、债券和票据市场,简化国内能源企业的上市条件,力争在国家能源基金的带动下1-2年内形成5000亿-10000亿元的资金注入石油生产体系。目前建设一个大型海上油田的投资需要10亿-30亿美元之间,中小型油也需要2-6亿美元,以中国海洋石油的投资流程估算,它本身就需要5000亿元的资金支持,因此应尽快实施海内外市场的能源资金的集成。此外促进资金进入海上石油开发企业而非进入石油期货市场也是推进中国石油独立的重要内容,与中国的石油需求相比,大型石油公司不但拥有良好的盈利能力,也是国民石油创富、海洋创富的重大历史机会。国家能源基金应是临时性资金,形式上可以称国家基金,也可以称其他的投资组合名义,可增大可减少,最终也可以通过转让股权撤销和转型。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五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造就市场化的天然气产业,力争下一代第一能源的优势地位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市场预计2010年天然气将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达到6%左右,即中国天然气消费总量将达到1000亿—1400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1.3亿吨原油,发展天然气产业应该成为海洋石油中国的重要战略内容。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天然气是比原油用途更大、更低污染排放、更清洁、更为高效、更为方便、更为安全的理想能源。它在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大约20%-30%之间,2004年美国为23%,2005年在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不足3%。根据2006年BP世界能源年鉴等多项资料:2005年全球天然气产量总计27630亿立方米,但是同年中国天然气产量却仅为499.5亿立方米;2005年全球天然气消费总量合计为27496亿立方米,同年中国消费总量为500亿立方米,中国的天然气产量、消费总量均不到世界总量的2%。国际上已公认天然气将取代原油、煤炭成为21世纪第一能源。目前全球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约为180万亿立方米,中国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6万亿立方米,按目前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大约可支持开采近百年。中国海域有众多的含油气盆地,已经形成了渤海、珠江口、南海西部和东海四个油气区,而且管道输送很成功,例如天津塘沽与渤海西气田有46公里的海底管道联结,东海的平湖气田也通过386公里的海底管道与上海南汇联结。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三巨头目前在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地都在开展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项目。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由于以油气取代煤作为能源体系的主要产品是中国能源体系改革的趋势,中国完全应该在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改造中跨越式直接重点天然气产业,以其作为第一比重能源产品进行能源体系的改造和总体规划,由此还将减少今后原油转天然气的体制代价。目前世界上天然气使用广泛,主要用于发电、城市供热及制冷。其中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轮机厂发电效率高、建设成本低、建设速度快、耗水量少、占地省,将成为下一代世界能源体系中电厂的主力类型。天然气非常适合中国东中部经济体系的发展需要和环境建设目标,应该成为中央政府、企业、人民代表和社会用户共同推动的新兴目标产业。有鉴于天然气的使用涉及到发电厂、工业制造、化肥生产等重化工业的升级、改造、转型,采用低水平、缓运作、局部性的改革安排难以取得产业突破,应由国家制定产业计划,确定天然气产业革命的整个体系,特别是应选择天然气市场化作为整个石油天然气产业历史改革的突破口带动整个能源产业的转型。因此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应制定并实施新的天然气政策,即扩大市场化的天然气勘探许可证的发放;改变天然气的价格(目前国内原油与天然气价格比1:0.3;国际上1:0.6)以及建立国内新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大幅度增加天然气生产替代原油,无论产区在东部、中部、西部;海上、陆上;国内、国外应择优选用气源;允许以原油、煤炭出口额获取天然气进口配额,逐步取消天然气的配额或大部取消;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确定有关政策开放热电厂煤改气、油改气和燃气电厂大型项目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协同的接收站、处理厂、输气干线管道、配送系统网络的总体规划,由各区域自主选择项目启动区间,实行优者先上的原则,由此造就中国天然气勘探、开采、加工、销售的全新体系,也促使海上天然气的开发融进强大的国内市场中来,由于天然气具有长期协议议价的行业特点,不易被国际对冲基金挟持价格,应鼓励油气商或国内用户根据地理环境决定天然气的进口渠道和定价水平。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六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建立国际上通行的海洋油气勘探高投资高回报的商业模式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中国海洋油气勘探高投资高回报的商业模式,对于勘探投资者获得的油气分成应允许在中国境内自行加工、零售。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994年11月16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造法性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它确定了未来全球千年的海洋划界框架和全球海洋管理体制。根据《公约》地球上1.09亿平方公里的海域将转为沿海国的主权管辖的海域,中国据此获得的主权管辖海域从30多万平方公里增加到300万平方公里。海洋中国将成为一个可与陆地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等同比攀的整体资源系统,陆海两地各主半壁江山。国际地质勘探学公认的海底盆地是海洋油气的天生摇篮(注:根据法律解释,海洋石油包括原油、天然气两部分),目前中国海域大约有50多个海底盆地,其中20多个海底盆地已经勘探证实和技术远景评价被认为属含油气构造,在此中又有16个在中国主权管辖海域而非争议地区的盆地更被确认为有机质丰度高,各类储集层发育、沉积岩厚度大、各种圈闲众多的大油气区。根据2005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联合组织的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初步结果,目前中国石油资源量为1070多亿吨,其中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54.54万亿立方米,其中海洋为15.79万亿立方米。仅海洋石油一项价值即相当于3万多亿美元、二、三十万亿人民币 的价值,大约可满足中国近百年的能源需要。目前深水油气田开发需要投入的资金多、技术要求高、损失风险大,在300米以下水深,2000米井深以下的浅水区打一口井,需要1000万美元左右;在1000米水深,3000米井深的深水区打一口井,要2000万至3000万美元;超深区则投资更大。因此作为对待重要的海洋油气储藏区的中国深海勘探,中海油的基本思路就是与外方合作,还没有以专有技术和以中国自己为主运作,这是目前中海油对外合作专营权制度的一个弊端。也正因为此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勘探投资小,储量探明度还不高,确切地说中国海域还没有进行过以现代技术为核心的整体商业勘探。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油气勘探是石油开采的先头产业,它既是石油开采的前提,也是石油产业特殊的高投资勘探和开采高回报的盈利模式的上游作业。因此石油资源是地理空间的竞争,也是强大的工业资本的竞争,更是科技创新体系的竞争,对于海洋石油开采尤为如此。2006年中国石油对外的依存度已达到40%多,预计2010年将达到50%以上,由此要求中国在海洋石油勘探的战??海域油气的储量和技术经济价值,以期决定中国发展海洋半壁江山的进程和创造海洋文明的方向,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开展公益性海洋地质调查:应建立以国土资源部为主导的以卫星、海洋调查船舶、深水探测站、传感器网络、遥感、多维地震、成像技术等合成的国家海洋地质构造观测网络系统。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2.促进海洋油气商业勘探进入大发现时代:中国的海洋油气勘探招标将是世界海洋石油公司竞争最激烈的活力市场之一,应通过政府的行政法规推进央企、地方、民资和外资进入海洋油气勘探,并逐步通过市场机制发放矿产许可证以及建立相关的矿权流转市场。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3.全局开发:通过多区域、多批次的勘探许可证的发放建立中国海洋石油的接替基地和海洋油气田全面开发的整体布局。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4.支持国际上通行的勘探商业模式: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中国海洋油气勘探高投资高回报的商业模式,对于勘探投资者获得的油气分成应允许在中国境内自行加工、零售。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5.将深水勘探作为重点:中国海洋油气的勘探区域应集中在深海、超深海区域,应布置必要的资源对两极地区、国际公海海底油气资源也进行尝试性勘探。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6.创建商业性勘探的竞争活力体制:中国是世界上深海勘探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也是拥有相当消费市场和资源的国家,中国拥有的综合科技实力与深海勘探技术还是不相称的。应该积极创建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最新科技含量的深海勘探技术体系和评价体系。例如多维地震采集与数据系统,深水勘探与钻井技术、传感器网络、油藏模拟、油气探测、气层开采等应用技术体系。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7.国际合作与赶超战略:应充分利用中国海洋石油的市场优先与世界深海勘探的巨头合作,例如:BP、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BK)、英荷壳牌的合作,并确立赶超战略以发展深海钻井技术。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8.优先产业:天然气是下一代世界第一的能源产品,应作为中国海洋油气勘探的重点方向。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地理环境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自然空间,资源是地理环境的真实价值,因此追求地理环境、特别是海洋资源的有效使用能力反映了文明的成熟程度。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都必须习惯创造性地把自己的经济体系转换到新的生存基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领域中以获取一个国家的长期利益和文明的价值,重化工业的高速发展导致了中国在二氧化硫、消耗臭氧层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汞等四项排污指标位列全球第一,酸雨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1/3,地表水断面受到严重侵害,据国家环保局负责人多次表示: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祸首就是中国以燃煤为主的能源和世界上最大的燃煤火力发电设施,为此必须改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通过油煤并重、以油气为主接替未来能源的方式建立中华民族新的生存空间,陆地的油气资源已经不足以支撑这种新型的能源体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洋石油主要储藏区中国海域开采石油就成为迫在眉睫的能源革命了,我们称之为海洋石油再造中国。她需要达到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即:1、通过全面开发中国海陆的石油资源优于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建立开放而又能源基本独立的能源体制;2、通过海洋石油开采的行动,创建一个与陆地文明相对称的海洋文明和海洋中国的主权体系;3、造就成为世界级能源跨国公司的中国企业,使之拥有保持世界第一流的能源创新科技并推动建立未来接替能源的;4、以美元本位币为出击基础,有选择地对待和控制国际资本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国际基金打击大宗战略资源性商品的交易体系,适应并引导大宗战略资源性商品货币化的走势。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解决海洋石油再造中国,从国家战略到商业公司竞赛必须注意以下转折点: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一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关于海洋石油中国的能源开发战略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要改变中国以近海为主的海洋石油开采布局,近海、深海和超深海统筹并举,实行中国石油的基本独立供给政策。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根据国际石油公司的资料,当水深500米—1500米时,海洋油气田的可采规模随水深而大幅增加,深水油气田的产量明显高于浅水油气田,目前排名前位的深海油气田开采的公司是:Bp、埃克森美孚、壳牌、巴西石油等公司,它们构成了世界深海油气田勘探的主力。与之相比中国深海油气开采能力还很低。2005年中国进口原油1.3617亿吨,石油用汇达到600多亿美元,石油贸易逆差首次突破500亿美元,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42.9%。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1.4518亿吨,成品油进口3638万吨。石油开发重点加速转型海上已成中国油气战略的存芒绝续之道。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解决中国能源新增需求的方法计有:使用武力或参与军事联合行动;双边或多边的国家合作或协议;国际间大宗易货;跨国开采的分成能源;市场采购;在尚未全面开发的海域商业性开采,实施海陆并重的能源拓展体系;参与国际金融与能源体系的运作以获取能源利益或潜在的能源权利;法制型的节能措施;新能源替代;加工体系扩散到其他国家的全球化生产;科技创新能源等等。显然和平性的重工主义的直接开采与重商主义的国际采购有着明显区别,前者是在本国直接建立经济体系的油气资源空间,后者则是在异地曲折投资或贸易建立中国经济体的不确定远距的油气资源体系;前者是在国内可控制的直接输送,后者则需要通过巨型海轮竞争负荷日益增大的海峡航运通道或建立跨国人工石油通道解决;前者是中国区域内的油气资源与国内能源产业的优化组合,能够扩大本土就业 和增加税收,后者则是中国经济体与油气资源的国际、洲际的结合,为国际经济增长贡献力量;前者与后者另外一个差别就是前者需要巨大的投资,这是目前中国经济体系已经完全有能力解决的。根据2005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联合组织的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初步结果,目前中国石油资源量为1070多亿吨,其中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54.54万亿立方米,其中海洋为15.79万亿立方米,对此仍然需要加大勘探力度,提高勘探精细程度和资源探明率,不断寻找资源替代区。仅海洋石油一项价值即相当于三万多亿美元、二三十万亿人民币 的价值,它也预示着一种新的变革,即:中国完全有条件从目前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采购进口石油转型为重工主义的加大海陆石油资源的直接开采以解决内需。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有关新的石油能源战略应是:通过对中国以燃煤为主的能源体系的彻底改造逐步实现以气体能源为第一、油气煤为主、多元发展、择优选择、接替未来的能源政策。强陆取海,经略海上,改变中国以近海为主的海洋石油开采布局,近海、深海和超深海统筹并举,实行中国石油的基本独立供给政策。同时也实行创新勘探、全疆整治;积极反应,选择对待;合围重点,高速生产;全海开发、深海优先的新型海洋油气开采战略。也即以科技创新实施中国全海域的勘探;对已发现的油气田实施高速生产;以深海优先战略实施带动整个海洋油气产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实施多方业者竞争制胜的市场体制的发展,力争取得海洋油气开发的国际领先地位。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二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上石油专营权的跨越与造就海洋石油中国的竞争性体制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在目前中国采用行政主导的方式解决海洋石油专营与开放的问题是最为现实的选择。如建立国企、非公企业、外资多区域多层次多制式的复式开发权利体系模式是最理想的。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当代中国的海上石油开发体制是20世纪80年代的计划经济转型而来,实行的是国家行政授权国有企业的委托制或代表制而不是市场经济的合同制,它的运作特征是高度垄断的集权拓展而不是公司的商业竞赛。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条例》2001年9月23日国务院又发布了《修改决定》,根据该条例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大陆架以及其他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资源管辖海域的石油资源,都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所有,即海洋资源的国有制;又确定了“对外合作海洋石油资源的业务,统一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全面负责。”“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国家公司、享有在对外合作海区内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即专营权的制度,从国际市场而言中国海洋石油的专营权商业价值至少1000亿元美元以上,没有任何一个跨国公司能独得此权。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海油的石油专营权不是来自宪法、专门法的本源性权力,根据中国的《立法法》法律效力等级依次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中海油的专营权是政府过程性权力的产物,其效力等级来自行政法规和相关政府的授权文件,它不是来自中国经济秩序中最高的权力本身,因此这种专营权虽然没有注明期限性,但其法律效力天生就有相对性,是不确定的。在行政主导的体制内这种专营权完全可以予以改变、分解和释法。对于上述条例已比较成功的释例就在于确认了中海油并没有取得中国海洋石油全域开发的独有权,它的这种独有权仅限对外合作方面,2004年5月中石油由此也获得了国土资源部在南海18个区块的勘探许可证,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也通过变通方式实质性开发了东海油田。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授权制定《石油天然气法》,掀起了业内对石油开采体制垄断性的巨大质发展,取消石油垄断之声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法律是为了解决利益服务的,在国有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没有彻底平衡之前,即使出台《石油天然气法》也只是过渡性的框架,具体条例尚需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因此在中国采用行政主导的方式解决海洋石油专营与开放的问题是最为现实的选择。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石油是一种较低成本的资源性商品,由于被国际对冲基金挟持价格而致高位,其实际的开采成本从几美元到十几美元不等,解决中国海洋石油专营权再分配的核心就是能以何种模式最大限度获得规模海洋油气的产量以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规模决定影响,产量决定模式。海洋石油中国全面开发的石油权利解决有几种模式海洋石油中国全面开发的石油权利有几种解决模式:1、中海油为主;2、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国企共同拥有;3、建立国企、非公企业、外资多区域多层次多制式的复式开发权利体系。央企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大的社会石油需求,从市场经济而言实行第3种模式也是必然的选择。但是中海油的油田收益是由国家、中海油、合作方三方分配的,中海油拥有90%以上海上油气区块的全套资料,拥有海上油田开发的管理团队和技术服务体系,立即取消中海油的专营权是不公平的。政府取消自己的委托人或代表人也需要过渡政策的支撑,应该选择一个变通方案既实现海洋石油开发利益的最大化又解决中海油开发权的软着陆,即中海油的独家专营权初期应过渡为3—5家大型国企共享的专营权,同时中海油也可拥有陆上石油的共有专营权;最后推行市场化竞争体制;中海油有涉独有专营权的另一部分体系也应划转给国土资源部;同时在国家实施海洋石油中国的大开发战略中优先支持(实质上是补偿)中海油,从法律权利而言优先支持中海油不是国家赔偿、补偿,不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行为。中国海域石油资源的广大决不可能仅靠中海油一家开发;海洋石油要成为中国能源体系的基础支撑的压力也决非中海油独家承担解决。海洋石油开发时不我待,翻然改图,它已经成为中国能源体系转型,国土资源利用、海洋权益保护、人民创富、科技创新、海港建设、大型装备制造业的集成问题。它的产业开发必然应是一种颠覆性、创造性的生产力革命的方竞赛方式开行,海洋石油既要再造中国的能源需要,又要创造中国人的财富需要和激情需要。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三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提升中海油的“十一五”商业计划实施海洋石油中国总体开发先头方案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国家3-4年内应支持海洋石油业投融资5000亿-8000亿元开发海洋石油作为方案的保障。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2006年中海油确定“十一五”计划,要求五年内投资1000亿人民币发展五十个油气田(24个正在建设,13个正在评价,21个正在勘探和经济评价)力争到2010年中海油实现年产5000万吨油当量,业界称为再造中海油。但是从中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中国市场的投融资能力而言这还仅是一个中小型的商业计划,并不能满足中国能源转型的需要。由此可对中海油已完成勘探、技术??发,海洋石油中国行动必须有产量底线的保障才具有实用性。为此国家应尽快确定四大政策约束,即确立海洋石油采矿权的强行收回机制;确立海洋石油采矿权的流转市场;确立多家国有企业共享对外合作专营权;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和国土资源部建立相关权项登记备案和管理体系。据此中海油在限期内不能完成作业的油气田应由其他国有公司渡让,以保障不低的海洋石油产量。由于缺乏深海勘探技术和装备,中海油2005年国内外油气总产量3900万吨油当量,其中国内原油产量2789万吨,天然气57.5亿方,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油气增长的需要;远远未开发出中国海丰富的油气宝藏;与中国国力之比较远不相对称。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也必须有资金保障和较为保险的先头方案,为此建议国家3-4年内应支持海洋石油业投融资5000亿-8000亿人民币开发海洋石油,其中重点改组提升中海油十一五计划的商业计划安排,力争3-4年内国家海洋石油总产量达到1.2亿-1.5亿吨油当量,力争5-6年内达到2亿-2.5亿吨油当量,以此支持中国东中部沿海沿、江经济体系的转型,一举改变中国石油有赖大量进口并对外依存度高的局面,实现中国石油基本独立的体制。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四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资金常胜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国家石油能源基金需要1000亿元左右,来源可以是财政性拨款;或外汇储备的利息收益。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超过1亿吨大关,由此反映了中国能源体系的两大机制必须妥为解决,其一是石油需求量过大拉动并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进口国的储备体制缺陷,为此2004年中国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以平衡国际石油供需体系;其二是反映了中国石油生产能力的不足,进口量达到了中国石油生产总量的近一半,由此暴露了扩大石油再生产的资本保障体制的危机,为此应尽快投入有效的金融资产拉动中国石油的生产能力,即应建立国家能源基金并注入石油生产体系,彻底提高石油生产规模,真正起到对全球石油供应体系的衡平作用。石油生产的资本保障体制中国与美国不同,美国的石油公司是商业公司、跨国公司,融资能力依靠的是金融体系健全的银行信用与资本市场;中国的石油公司主力是国有企业,三大巨头还是国家利益的代表,它们具有垄断地位和专营权,完全依赖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融资需要先解决诸多的制度、专营权事项,否则处置不当国家和企业利益都会受到损害,因此在设立战略石油储备制度的同时必须强化资金投入的保障。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从目前的石油生产市场测算,国家石油能源基金需要1000亿人民币左右,来源可以是财政性拨款;或外汇储备的利息收益;或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的部分资金;或国资委管辖的国有企业红利收入。国家石油能源基金还可以与社保基金 、保险公司、外汇储备等机构设立专项或临时的资金;还可以与地方政府设立区域资金。为放大资金的使用效益,国家基金应主要作为种子基金投入新建油气田的海洋油气开采。与此相组合应充分利用当前中国资金流动性过剩的特点,大力支持设立各种商业化的能源产业基金、海内外并举发行石油企业的股票、债券和票据市场,简化国内能源企业的上市条件,力争在国家能源基金的带动下1-2年内形成5000亿-10000亿元的资金注入石油生产体系。目前建设一个大型海上油田的投资需要10亿-30亿美元之间,中小型油也需要2-6亿美元,以中国海洋石油的投资流程估算,它本身就需要5000亿元的资金支持,因此应尽快实施海内外市场的能源资金的集成。此外促进资金进入海上石油开发企业而非进入石油期货市场也是推进中国石油独立的重要内容,与中国的石油需求相比,大型石油公司不但拥有良好的盈利能力,也是国民石油创富、海洋创富的重大历史机会。国家能源基金应是临时性资金,形式上可以称国家基金,也可以称其他的投资组合名义,可增大可减少,最终也可以通过转让股权撤销和转型。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五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造就市场化的天然气产业,力争下一代第一能源的优势地位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市场预计2010年天然气将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达到6%左右,即中国天然气消费总量将达到1000亿—1400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1.3亿吨原油,发展天然气产业应该成为海洋石油中国的重要战略内容。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天然气是比原油用途更大、更低污染排放、更清洁、更为高效、更为方便、更为安全的理想能源。它在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大约20%-30%之间,2004年美国为23%,2005年在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不足3%。根据2006年BP世界能源年鉴等多项资料:2005年全球天然气产量总计27630亿立方米,但是同年中国天然气产量却仅为499.5亿立方米;2005年全球天然气消费总量合计为27496亿立方米,同年中国消费总量为500亿立方米,中国的天然气产量、消费总量均不到世界总量的2%。国际上已公认天然气将取代原油、煤炭成为21世纪第一能源。目前全球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约为180万亿立方米,中国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6万亿立方米,按目前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大约可支持开采近百年。中国海域有众多的含油气盆地,已经形成了渤海、珠江口、南海西部和东海四个油气区,而且管道输送很成功,例如天津塘沽与渤海西气田有46公里的海底管道联结,东海的平湖气田也通过386公里的海底管道与上海南汇联结。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三巨头目前在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地都在开展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项目。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由于以油气取代煤作为能源体系的主要产品是中国能源体系改革的趋势,中国完全应该在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改造中跨越式直接重点天然气产业,以其作为第一比重能源产品进行能源体系的改造和总体规划,由此还将减少今后原油转天然气的体制代价。目前世界上天然气使用广泛,主要用于发电、城市供热及制冷。其中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轮机厂发电效率高、建设成本低、建设速度快、耗水量少、占地省,将成为下一代世界能源体系中电厂的主力类型。天然气非常适合中国东中部经济体系的发展需要和环境建设目标,应该成为中央政府、企业、人民代表和社会用户共同推动的新兴目标产业。有鉴于天然气的使用涉及到发电厂、工业制造、化肥生产等重化工业的升级、改造、转型,采用低水平、缓运作、局部性的改革安排难以取得产业突破,应由国家制定产业计划,确定天然气产业革命的整个体系,特别是应选择天然气市场化作为整个石油天然气产业历史改革的突破口带动整个能源产业的转型。因此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应制定并实施新的天然气政策,即扩大市场化的天然气勘探许可证的发放;改变天然气的价格(目前国内原油与天然气价格比1:0.3;国际上1:0.6)以及建立国内新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大幅度增加天然气生产替代原油,无论产区在东部、中部、西部;海上、陆上;国内、国外应择优选用气源;允许以原油、煤炭出口额获取天然气进口配额,逐步取消天然气的配额或大部取消;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确定有关政策开放热电厂煤改气、油改气和燃气电厂大型项目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协同的接收站、处理厂、输气干线管道、配送系统网络的总体规划,由各区域自主选择项目启动区间,实行优者先上的原则,由此造就中国天然气勘探、开采、加工、销售的全新体系,也促使海上天然气的开发融进强大的国内市场中来,由于天然气具有长期协议议价的行业特点,不易被国际对冲基金挟持价格,应鼓励油气商或国内用户根据地理环境决定天然气的进口渠道和定价水平。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六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建立国际上通行的海洋油气勘探高投资高回报的商业模式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中国海洋油气勘探高投资高回报的商业模式,对于勘探投资者获得的油气分成应允许在中国境内自行加工、零售。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994年11月16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造法性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它确定了未来全球千年的海洋划界框架和全球海洋管理体制。根据《公约》地球上1.09亿平方公里的海域将转为沿海国的主权管辖的海域,中国据此获得的主权管辖海域从30多万平方公里增加到300万平方公里。海洋中国将成为一个可与陆地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等同比攀的整体资源系统,陆海两地各主半壁江山。国际地质勘探学公认的海底盆地是海洋油气的天生摇篮(注:根据法律解释,海洋石油包括原油、天然气两部分),目前中国海域大约有50多个海底盆地,其中20多个海底盆地已经勘探证实和技术远景评价被认为属含油气构造,在此中又有16个在中国主权管辖海域而非争议地区的盆地更被确认为有机质丰度高,各类储集层发育、沉积岩厚度大、各种圈闲众多的大油气区。根据2005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联合组织的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初步结果,目前中国石油资源量为1070多亿吨,其中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54.54万亿立方米,其中海洋为15.79万亿立方米。仅海洋石油一项价值即相当于3万多亿美元、二、三十万亿人民币 的价值,大约可满足中国近百年的能源需要。目前深水油气田开发需要投入的资金多、技术要求高、损失风险大,在300米以下水深,2000米井深以下的浅水区打一口井,需要1000万美元左右;在1000米水深,3000米井深的深水区打一口井,要2000万至3000万美元;超深区则投资更大。因此作为对待重要的海洋油气储藏区的中国深海勘探,中海油的基本思路就是与外方合作,还没有以专有技术和以中国自己为主运作,这是目前中海油对外合作专营权制度的一个弊端。也正因为此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勘探投资小,储量探明度还不高,确切地说中国海域还没有进行过以现代技术为核心的整体商业勘探。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油气勘探是石油开采的先头产业,它既是石油开采的前提,也是石油产业特殊的高投资勘探和开采高回报的盈利模式的上游作业。因此石油资源是地理空间的竞争,也是强大的工业资本的竞争,更是科技创新体系的竞争,对于海洋石油开采尤为如此。2006年中国石油对外的依存度已达到40%多,预计2010年将达到50%以上,由此要求中国在海洋石油勘探的战??海域油气的储量和技术经济价值,以期决定中国发展海洋半壁江山的进程和创造海洋文明的方向,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开展公益性海洋地质调查:应建立以国土资源部为主导的以卫星、海洋调查船舶、深水探测站、传感器网络、遥感、多维地震、成像技术等合成的国家海洋地质构造观测网络系统。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2.促进海洋油气商业勘探进入大发现时代:中国的海洋油气勘探招标将是世界海洋石油公司竞争最激烈的活力市场之一,应通过政府的行政法规推进央企、地方、民资和外资进入海洋油气勘探,并逐步通过市场机制发放矿产许可证以及建立相关的矿权流转市场。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3.全局开发:通过多区域、多批次的勘探许可证的发放建立中国海洋石油的接替基地和海洋油气田全面开发的整体布局。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4.支持国际上通行的勘探商业模式: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中国海洋油气勘探高投资高回报的商业模式,对于勘探投资者获得的油气分成应允许在中国境内自行加工、零售。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5.将深水勘探作为重点:中国海洋油气的勘探区域应集中在深海、超深海区域,应布置必要的资源对两极地区、国际公海海底油气资源也进行尝试性勘探。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6.创建商业性勘探的竞争活力体制:中国是世界上深海勘探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也是拥有相当消费市场和资源的国家,中国拥有的综合科技实力与深海勘探技术还是不相称的。应该积极创建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最新科技含量的深海勘探技术体系和评价体系。例如多维地震采集与数据系统,深水勘探与钻井技术、传感器网络、油藏模拟、油气探测、气层开采等应用技术体系。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7.国际合作与赶超战略:应充分利用中国海洋石油的市场优先与世界深海勘探的巨头合作,例如:BP、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BK)、英荷壳牌的合作,并确立赶超战略以发展深海钻井技术。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8.优先产业:天然气是下一代世界第一的能源产品,应作为中国海洋油气勘探的重点方向。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9.规划:建立由国土资源部统一负责的全面加快中国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规划并尽快实施。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0.奖励:为促进中国海洋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应对有卓越贡献者发放国家奖励金,授予最高科学研究荣誉称号,包括院士称号。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七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发展一流的深海钻采设备制造业;创建一流的深海钻井技术管理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解决装备的方法有整体或局部并购相关公司、采购、组装和系统集成或以自己为主生产设计集成。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预计千亿资本投入实施的海洋石油中国行动,不但是中国石油公司的得天独厚的机会,也是深海钻采设备装备制造业千载难逢的挑战。深海油气开发一定要建立在第一流的深海装备基础上,深海油气开发本身就是深海钻采装备技术的开发,世界排名前十位的深海油气公司不但拥有一流的装备,还拥有一流的深海钻采技术和专业管理团队。它说明装备、技术、团队是深海装备技术的一个统一流程,缺一不可,没有优秀的管理团队、装备和技术难以实现动态升级,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1994年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渤海油田钻一口3000多米井深的油井需要50多天,几乎同样的设备美国人仅需要5-6天,中海油组团学习了美国公司的经验并在以后的钻井实践中取得了不低于美国公司的成绩。因此一个国家要实现海洋油气全局开发的战略突破,最好解决装备的方法就是油气公司与装备公司协同创新。开发有:其一,整体或局部并购相关公司;其二,采购、组装和系统集成;其三,以自己为主生产设计并集成,三种解决模式也可以因事案混合并用。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十一五”规划强调船舶装备的发展目标是:“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设备,30万吨矿石和原油运输船、万标箱以上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大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功率柴油机等配套设备。”在此重大的战略规划中突出了大型海洋工程设备和巨型船舶的建造,也仅解决了深海钻采设备的部分需要,事实上决定海洋石油装备水平的不一定是大型设备而是先进设备、主导设备,由此它一方面说明深海钻采装备业没有成功地提出业界目标,一方面也说明“十一五”规划忽视海洋石油工程装备的实际情况,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对于海洋油气公司而言既要重视装备创新也要注重钻井装备技术应用管理的模式跃迁。海洋油气的开发与陆基油田既有紧密联系,也独具特色。例如海上油田开采一般采用高速开采模式,钻井也注重优快、超快钻井,其他在地震勘测、油气作业、海上安全、油田建设与评价系统、环境评价、输送保障、气层开发等都有独立的海洋油气的管理模式,海洋石油中国的开发必须引进吸收国际上成型的一流钻井技术的管理模式,为此组建强大的研发团队并不断提高钻井技术管理的进步也应成为油气公司重要的生产力。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八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迎接国内外企业的共同竞争、共同繁荣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国家3-4年内应支持海洋石油业投融资5000亿-8000亿元开发海洋石油作为方案的保障。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石油天然气产业划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上游的勘探开采,主要权项是探矿权、采矿权;其二是中游的炼油化工等加工,目前它已经开放;其三是石油天然气的批发、零售。目前市场讨论的主题是上游和下游业务政策的调整和开放,也说明中国油气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的勘探开采将引领世界上最大的一次石油创富的历史机会。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国是单一制的国家,中央政府对新兴产业有强大的执行力。中国目前没有《海洋石油天然气法》,海洋的油气矿权的规限主要根据政府制定的有关行政条例。为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在相关行政法规的调整调节权力,确定新的条例或准则,即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国公司通过竞争机制不受地域限制的取得海洋油气区块的探矿权,采矿权;改变目前中海油在海洋油气开发的统筹权和对外合作的专营权;监管主体应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分程监管;对外合作的独有专营权调整应为3-5家国有企业共有的过渡性共有专营权;作为改革的部分应划定深海、超深海的部分区块通过竞标方式允许符合条件的相关中外企业以联合的方式取得探矿权、采矿权并允许依法转让;先期建立海洋天然气开放的竞争化的市场体制,大部分开放或全面开放天然气中下游业务,允许民资外资准入;努力支持中国的天然气产业成为世界上最具规模、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在世界下一代能源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九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调整石油虚拟经济体系对应石油进口的压力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不可能成为石油虚拟经济体系的主要力量。因此改变石油的准金融货币性质(包括大宗资源商品的货币倾向)对中国是有益的。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石油是当代世界主要经济体系必需的关键性资源商品,通过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库存美国建立了石油现货的全球供需的衡平机制,它成为全球石油供需体系的重要杠杆和定价力量;以美国本土为主的金融资本和商业性的基金又将石油产品衍生成现代重要的金融产品:石油期货,使之成为标准化、全球化的即时电子交易产品,它成为金融资本重要的潜伏地,也决定了石油体系的美元定价机制和长期走势,是影响全球石油定价的关键的商业力量。近几年对冲基金和金融资本创造了世界上庞大的石油虚拟经济体系,它产生了巨大的浮动价值,石油期货交易本身就产生巨大利润;它又影响国际大宗资源性商品的价格,与外汇市场、股票市场交汇成为国际资本纵横捭阖的全球舞台,对世界经济体系产生着重大影响。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国是国际能源市场的重要买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石油需求会更加扩大,它也成为国际石油期货体系的神秘嚼头,也成为了国际油价 变化的杠杆风标。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不可能成为石油虚拟经济体系的主要力量,中国也没有足够的石油现货,参与国际石油交易衡平风险。因此改变石油的准金融货币性质(包括大宗资源商品的货币倾向)对中国是有益的。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国可以和国际能源机构(IEA)、欧盟、美国、日本的政府及生产企业合作改造石油与金融体系的关系,例如,1、促进天然气和其他替代能源的使用,加大对石油市场冲击;2、支持各石油进口国,特别是中美之间的协作,加强以本国石油资源的开采替代进口,减少对世界能源市场的石油需求;3、鼓励石油进口国和能源用户参与跨国石油开采或签订长期独立大宗采购合同;4、促进石油消费国与产油国的资源合同,扩大非市场性石油交易;5、发展区域性的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工通道网络,将产油国作为国际石油体系的非决定环节。6、发展其他替代能源。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就是要彻底提高中国的石油自我供给能力而且这是完全可行的。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总量1.45亿吨左右,也即每日进口原油280多万桶。事实上近几年全球原油产量大约维持在40亿吨左右,用于石油出口贸易的大约为四成,中国的进口量已近国际油贸的10%。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的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中国主题将由被国际机构炒作而致高油价以至对中国自己不利,转为中国能源政策以主动性调整和重大创造改变全球能源定价体制和供需关系,造就一个对中国更为有利的胜局,以促进国际石油供需拐点的出现和调整。它将造成压力促使国际虚拟经济应在接近传统的实体经济边缘活动,并从利用油气贵金属价格冲击影响实体经济转型为在品种上制造机会、在区域上扩大交易,以此促进这种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倘然过高的偏离实体经济,将促使中国实施能源独立和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两大政策,从而推动石油美元,国际基金的做空选择,局部、区域或整体引爆第四次全球能源和第一次大宗商品的危机。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十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实行比“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更为积极的海洋政策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实行“海陆立国,开海固权,营疆造域,择优出击”新的海洋开发原则,替代“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传统原则。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上油田开采存在着吸管效应,即石油会在海底下流动,早开采早收益。目前中国海域的石油资源七、八成在中国的主权管辖海域内,投入战略性开发并没有争议,即使争议地区的石油资源也应该采取边协商边开发先下手为强的策略。与中国隔海为邻的10多个国家,大多与中国存在着海洋资源、海洋岛屿或海洋国土之争。根据《海洋法公约》有可能划归中国海域的300万平方公里,其中争议地??海洋国界的划定。历史留给今天中国人的战略机会恐怕只有先开拓,再谈判了,在钓鱼岛、南海诸岛、苏岩礁等问题上周边国家已经这么办了。半个世纪前中国如果在海上有些作为,今天的争议就会少许多;如果今天的人少些作为,下一代的中国人将面对更复杂的争端,历史给予中国人的惩罚应该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和历史的超越。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为此我认为对内极有必要实行“海陆立国,开海固权,营疆造域,择优出击”新的海洋开发原则;对外应以把握历史,共享资源的外交策略替代“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传统原则。对中国而言:把握历史就是不将主权搁置,不放弃海洋主权,国家主权不能让步;尊重中国的历史权益,尊重双方关系现实,尊重中国的实际开发权益;共享资源不是共同行动,不是等额划分蓝色国土,而是要按照《海洋法公约》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中国存在的主权,对于双方而言因应国家实力可大可小、可先可后、可以不同的资源比例,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规模的开发。在这种竞赛性原则下中国应该以自己的国力最大限度地创造自己的权益。对此捍卫中国海洋利益的可以是船舰,可以是笔墨,也可以是钻机。海上钻机是实力的体现;平台是国家的权威;海洋石油开发也是缔造新时代的国家主权。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十一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架构复式的石油库存体系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将石油库存作为一种储备和商业制度予以明确,形成中国储备的复式体系,减轻国家战略储备的压力。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2004年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正式启动,国家计划总投资1000亿人民币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国务院已拨专款建设大连、青岛、镇海、舟山4个储备基地,设计储备30天的进口量,相当于1000万吨。由于石油兼具商品和准货币的两重属性,为保证中国石油供应系统的畅通和安全性,建议中国架构复式的石油库存体系。国际上通行的石油库存制度包括非任意库存和任意库存。非任意库存是以政府战略库存为主的库存体系,它包括最低操作库存,即由油田、管网、炼厂为维持正常生产和营运必需的最低库存量;海上库存,即海运中油轮所载的原油存量和码头浮船上的石油存量;安全义务库存是政府要求石油公司最低安全义务储备的库存量。任意库存也称作商业库存,是为了保证生产和贸易的存量。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必然佐架复式的石油库存体系。中国目前正在制定《石油天然气法》,此后必然会有配套的行政条例,建议将石油库存作为一种储备和商业制度予以明确,形成中国储备的复式体系,减轻国家战略储备的压力。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2、潜量库存:建议国家以部分区块规模大、可动用性强的浅海油田的贮量转为国家石油储备,浅海油田具备高速生产的特点,配以管道输送应能够发挥正常油储的石油安全 作用。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3.份额库存,应选择已实行油气分成的项目的国家分成额度充实国储,在特定的海洋油田探矿权、采矿权许可证发放中可预留分成库存划转国家储备库。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4.远期现货:国家应允许贸易公司与油储仓库合作经营三个月以上一年以内的多品种以交割为目的的石油远期现货,支持商业库存体系。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5.能源基金,国家石油储备中部分资金可转为能源基金参与海洋油气开发。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6.油气并藏,与石油储备相结合,设立与石油储备近似的天然气储备体系。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7.民众参与:在靠近企业和社区的适当位置建立分散的能源供应系统,国家、企业和个人与现行的商业油储系统、加油站协议预付款贮油、备油。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8.信息发布:提高国家专业机构公布石油及其产品的库存数据,维护石油天然气市场的公平交易。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转折点之十二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海洋油气接替未来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牵手中国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未来中国的重要的能源来自海洋。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推动海洋石油中国行动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永久支撑中国经济的石油能源框架,海洋石油中国首先是要对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改造,建立油、气、煤并重的能源体系,如果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力争一步实现以天然气为第一能源的整个能源体系,使得中国未来可以节省庞大的电厂体系的改造成本,同时也是希望建立20—30年以后中国未来能源的体系。这种未来的重要的能源也来自海洋,即“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也称作笼形包合物。可燃冰具有非常高的使用价值,1平方米的面积的可燃冰等于164千平方米面积的常规天然气藏,目前可燃冰已经成为国际能源业公认的21世纪继石油天然气之后的接替能源。1998年5月24日美国参议院能源委员会通过1418号议案《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与资源开发计划》,该议案强调:可燃冰列入美国战略能源规划,要求2015年美国能源部实施商业性开采。因此,海洋石油中国行动不仅希望以海洋油气构造今天的中国能源体系,而且希望通过深海、超深海资源的开发奠定中国下一代的接替能源。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世界上任何一个成熟的经济体系都以高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作为其产业目标,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国目前仍处在传统的以煤为主的结构中。海洋石油中国行动就是要促使中国的能源体系伴随着经济体系的强大而调整并且具有最新的体系转型能力和经验,由此不但能够解决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也能够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先进、低成本能源体系的发动机。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近百年来能源的需求支撑着人类不断探索的勇气,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沼气、煤层气,第三代、第四代和热核聚变构成的核能等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都已经成为中国能源结构的使用产品,伴随国际石油供应体制的动荡,中国能源不但应注重油气的使用,也应该注重新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中国还处在比较落后的状态,希望能够借鉴世界上先进国家的经验,使中国在未来天然气水合物的应用方面不再落后于世界。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未完,待续)转自81.china.com
应对国际低油价周期的中国力量和中国利益
作者:武建东 武建东,资深学者,上世纪80年代曾在国家体改委所属研究机构工作
1.中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独立供给政策将促进国际低油价时代的到来
倘若中国改变重商主义的政策,全面实施开发中国海上油气资源之行动以实现中国石油独立供给的战略,或同时以天然气作为第一能源改组现有能源结构,都将极大地改变左右国际原油价格的供求关系和需求结构
构造当代美国金融霸权并冲击到全球能源领域顶端的三大标志分别是:以罗浮-广场协定为基础的干预美元本位制;以美元为本位币的国际石油能源定价体制和同样以美元定价的国际石油期货体系。目前持续六年的油气牛市和计涵美元贬值结果的高油价导致了对美国能源金融霸权的两大挑战:其一是油气欧元对石油美元的挑战,蒙惠于高油价的伊朗、俄国、委内瑞拉、挪威等产油国正在计划和推动建立油气欧元或油气卢布。它将重新分配美国在全球石油现货市场1万多美元的支付优势和结算利益,由此可能导致弥补美国财政、贸易双赤字的资本顺差的利益改变,从根本上动摇美元在能源领域的霸权作用;其二是能源结构转型和改变石油的货币金融属性。高油价的压力将促使中国为代表的石油消费国较为彻底的推进节能改革和替代能源的使用,从基础上降低石油金融商品的财富属性,重新分配全球石油生产和交易的重大利益和动摇国际能源现行的定价机制。也就是说我们有能力改变这种局面:即消费国支付过高的油价制造了产油国的美元财富;产油国又以美元储备或美元交易建构了美国资本顺差;产油国、消费国都为美国提供资本顺差服务的体制。对美国而言这是致命的国际资本结构转型,也是美国必须先发制人前瞻性扭转的国际秩序,为此也美国需要强势美元和不太高的油价的政策,在扩大金融力量输出的同时振兴产业经济为核心的股市、汇市等资本市场以吸引全球资金,保持资本顺差和实现经济转型。
以美国财长保尔森为代表的财官已开始努力恢复美元强势,加大美元输出和刺激美国经济成长,从美国经济本身创造更多的美国利益,强势美元必将创造一个低油价周期和低油价时代;美国的五角大楼和国务院又在布什余任的两年内冀望取得更多的战略打击的重大胜利,由此美元贬值是最有利的,它将使美国通过汇率调整获取庞大的美元融资,并通过外部的国际货币价值交换实现美国的利益,因此美元贬值将促使油价反复震荡,不能太高,太高了将促使敌国或潜在对手更大受益、更快成长;也不能过低,过低了难以镇抚欧佩克各国和利益关联方。在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美国的能源政策已经开始了痛苦的选择,2007年元旦以来国际油价连创19个月以来新低,跌破了每桶52美元,基金以雪崩式的方式转为空仓,截止到2007年1月12日新增了2万多手的净空头寸,空军逼市,个别投资者已经开始做防御性场外交易,预防损失扩大,但是此番调整出现几个问题基金和问题组合已成必然。
油价下跌也带来诸多机会,倘然保尔森振兴美元的政策能够延伸并接续到下一届美国政府,将造就一个产业经济繁荣的美国股市和金融机构高速扩张的时代。据此石油美元、投资机构将加速从期市、大宗商品市场向股市转移,国际能源市场将出现三种转型可能,其一:较为公正、均衡地实现国际能源价格体系和国际资本的调整,仿若克林顿、戈尔制造IT、房地产、低利率的美国经济,再一次启动美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其二:以部分国家、部分机构、部分产业的改革、亏损、破产为代价完成经济调整;其三:转型过程中出现较大规模的雪崩式的意外危机,需要各国合力解决以渡危机并重新分配有关的全球利益。
低油价对中国总体而言是有利的,但是中国不可能被动的成为受惠方。事实上没有中国力量的介入难以全面推动低油价时代的到来。大国的影响不在于改造市场而在于创造更高形态的历史机会。对于国际高油价和美元贬值的现况,中国完全可以继续实行煤为基础、年产并消耗20多亿吨煤的粗放规模以适应过高的油价并实现经济增长,显然它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也是灾难性的;另一种就是我坚决主张的,力争3-5年之内实现以气体能源为核心的能源结构的跨越式转型,以此带动全球能源体系的革命性调整并保持领先地位,从根本上改变石油的货币属性,创造低油价时代,中国的天然气已探明的储量和开采能力都已支持并满足这种改革的先天条件。
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总量1.5亿吨左右,也即每日进口原油280多万桶。近日欧佩克组织(OPEC)预测2007年全球原油需求量每日为8558万桶,国际能源组织(IAEA)则预测每日原油需求量为8594万桶。事实上近几年全球原油产量大约维持在40亿吨左右,用于石油出口贸易的大约为四成,中国的进口量已近国际油贸的10%。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的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倘若中国改变重商主义的政策,全面实施开发中国海上油气资源之行动以实现中国石油独立供给的战略,或同时以天然气作为第一能源改组现有能源结构,都将极大地改变左右国际原油价格的供求关系和需求结构,中国也将成为创造国际低油价的关键力量。也即中国能源战略的调整将造就国际石油供需拐点的出现,从而影响从上海、江浙到全国的经济体系运行。
2.美元本位币的调整将影响国际虚拟经济体系的运行
目前美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将有可能从后路上影响以美元定价的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全球期货体系的操作。中国旺盛的能源需求吸引国际资金直接投资就是对国际虚拟经济良好的转移操作
1973年2月13日尼克松政府决定美元贬值10%并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黄金、汇率、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 的改革意见,美国最终得以自己的主权信用替代黄金成为美元本位币的基础,也就是世界使用美元,美国生产美元,信用造就美元,美元价值依赖资本顺差,美国成为经营美元纸币的全球发钞银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通过提供产品、服务、智慧换取不断改变要价的随时可增发的纸币,这种纸币不是稳固化的实体财富,仅仅代表美国的信用。通过自己发钞权造就的纸币美国可以换取世界上任何有价值的财富,并为美国的国内外重大计划融资,由此美元构成美国利益、美国霸权的核心体现。美国依靠美元国际结算的便利和透支未来的庞大国债为美国的财政赤字贸易赤字 融资和积累,以致美国决定性地依赖海外贸易美元、能源美元和外汇储备美元的回流支撑。尼克松时期美国与沙特签定了以美元定价石油贸易的体制,此后美国又促成了欧佩克国家货币紧盯美元的货币政策,由此造就了石油美元。几十年来促使近二万亿的石油美元回流到美国的银行体系,支持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和美国的信用扩张。
伴随着强权美元的发展,美国政府通过近十万亿美元的国债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信用卡和银行清算系统维持和管理着美元流通和强化了以美国政府为主的美元本位制;美国的基金包括对冲基金、共同基金、退休基金,美国的大型金融机构也借助资本市场成为一种次国家力量和重要的国际金融主体,它们与美国政府、美联储和以自律组织的名义创造了登峰造极的数百个金融衍生产品,自2000年以来构造了一个比银行体系更大的股票市场和期货体系,促进了美元流通,为国际美元提供了长期的战略回报。商业金融力量创造的巨大的以美元为本位币的虚拟经济体系更是保持美元经济强大的基本保障,它将美国投送到比武装力量侵略更加高级的全球金融霸权的顶端,它是商业机构创造国家金融霸权的范例。国际投资基金 创造性将以美国信用为支撑的美元部分锁定在大宗商品之上,从内涵上增加了此类投资美元的财富属性,是促进美元体系转型的重要推浪,它是以商业力量制造美元的商品属性或金融体系局部贵金属本位化的商业尝试,它使用的高风险的杠杆方式改变投资品的投资价值是实体资产虚拟经济的必然表现。近年来国际基金也许绑架了石油等大宗商品,但是还没有绑架全球的生产体系和生活体系,因此这种绑架更多的类似敲诈。在未能建立全球强大的对冲基金管治的金融制度下,以科技产业革命、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的投资引力吸引国际基金创造资本利润是解决世界性的资本出路的平衡之道;通过改造石油的金融和商品一体化地位进而改变其财富属性,应是对国际基金高价炒作石油期货釜底抽薪式的打击。因此,如消费国联合或个别的集中推行能源转换和节能措施将影响基金在未来二至三年的石油投资组合,国际基金与消费国开赌油价玩高将仿如拿云回天、挟泰山以超北海。
根据广场协定确立的干预美元本位制,其调节美国货币体系的重要手段就是美元贬值或推行强势美元。2006年美国经济帐户赤字已高达8000多亿美元,美国财政部2006年12月15日根据权责发生制计算财政预算赤字也达到4495亿美元的新高,充分利用美元的定价权、石油的定价权和大宗商品的期货定价权三大信用主权转移美国的财政贸易赤字成为必然,这是美元发钞的特有专利。当前全球油价向上向下波幅浮动的重要原因就是包含了国际石油计价货币———美元贬值的结果,实际的原油成本从几美元到十几美元不等,与2000年相比每桶50—60美元的价格就包含了1/4多的美元贬值因素。目前美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将进入市场波幅扩大的周期,有可能从后路上动摇影响以美元定价的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全球期货体系的操作,为此必将导致国际虚拟经济体系在主动转型与危机控制两难艰苦中选择。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行将起到强大的反制作用和调节作用,中国旺盛的能源需求吸引国际资金直接投资就是对国际虚拟经济良好的转移操作。
3.新的全球能源本位币创富模式的复杂躁动
适时宣布中国能源独立的战略将改变目前国际上的石油和天然气贸易总量,有可能成为又一次全球能源体系快速调整的新触媒
2006年国际油气现货市场交易总额已超过一万亿美元,作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美元结算国,美国获得了巨大的交易利益,保证了美国的资本项目的顺差。但是2006年3月伊朗成立了石油交易所并以欧元作为定价与交易的货币单位,它也为欧洲买家节省了汇差,历史性地壮大了石油欧元,委内瑞拉、苏丹、俄罗斯、挪威也都设想以石油欧元建立能源的定价和支付工具,从而会影响美元的资本项目的顺差。伊朗如果控制好目前的危机态势,协调好与世界重要国家的利益交换,拖过2007年将大为减低美国出兵伊朗的机会,为国际油价调整提供机会。
由于目前全球范围内能源正在实现从石油为主到天然气为主体系的转型,作为世界上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均居首位的俄罗斯,2007年俄罗斯拟计划开采66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和伴生气,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近1/4。俄罗斯客观上已具备了建立油气欧元或油气卢布的经济实力,因此世界上过万亿美元的油气贸易和过十万亿美元的油气期货的定价方式和支付工具正面临着改革的前夜,它也攸关俄国未来的竞争力和再一次崛起的大国力量。卢布、欧元单独或联合与能源挂钩是最有能力改变美元能源本位币定价体制的组合。因此打击全球的油气价格将保住美国的能源定价霸权,石油价格下跌已使俄国的股市、油市暴露了结构性弱点,构成了对冲基金打击的可能。因此适时宣布中国能源独立的战略将改变目前国际上的石油和天然气贸易总量,有可能成为又一次全球能源体系快速调整的新触媒。
4.人民币贬值和中国能源独立的战略将扭转高油价的国际能源定价机制和大宗商品走势
倘然过高地偏离实体经济,将促使中国实施能源独立和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两大政策,由此也将造成美国更为紧缩的解决信用经济的压力
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7万亿美元,外汇已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2006年的中国的GDP将超过20万亿人民币。但是中国的GDP和国际贸易的高速成长是在以煤为基础,能耗高昂、环境巨大的传统能源基础上实现的。大部分中国经济结构仍然处于国际分工等级体系中较低的初级水平,虽然还不能用国际分工的殖民主义一词形容,但是这种结构显然具有国际经济的不平等性。
内需市场和资本的共同积累是造就大型经济体结构转型的本源性社会动力,内需积累的程度又决定转型释放的两种形态,即常规渐进式改革的结局和革命性的爆发推进,目前中国内部高度积累的程度了决定了中国的能源体系改革的形态即应以革命性的大规模集中调整的方式展开。它也构成了中国改造等级性国际分工结构民主化的重要杠杆,操作以美元为本位币的贸易美元、能源美元、储备美元的与人民币资本交换空间的结构性重组,迫使中美贸易顺差转为中国的资源消耗和能源改革的罚款,区域经济的实体积累改造是转移国际货币资本信用的较佳方式,要比单纯的干预汇率更加深刻。也即在干预美元本位制下美元对人民币贬值的弱势是不存在的,它是以中国高能耗的能源结构为代价的,将这个能耗成本改革添加进人民币与美元的价值交换,美元非但不是弱势,还有升值的储备。在全球化的潮流下,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成本改革越来越会通过人民币与美元、欧元等本位币之间的信用价值交换扩散到各大国,同样任凭房地产泡沫成长而不以能源体系改革作为重点投资替代将难以扭转中国的资本流动性过剩,中国房地产的泡沫也早晚会影响国际经济的运行。考虑到物价因素,中国若实现革命性的大规模能源体系改造约需6万亿-9万亿人民币,约为中国2006年进出口总额的一半水平,它将改变中国出口至全球各地包括美国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体系,减少中美间的贸易赤字。在人民币实行贬值的情况下,也将促使隐蔽在经常项目下的投机美元调整在中国股市、楼市的全面布局和外流方向,中国将构造以产业经济为核心的直接投资体系,从而体现中美贸易比较真实的平衡价值。为了应对国际能源体系的转型,在保证支付性、流通性和安全性的条件下,中国的外汇盈余和部分外汇储备的20-30%应加速增持大宗商品和油气产业投资,约束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状态,改变美元贬值可能造成的过万亿的人民币的汇率损失,从而将中国能源体系改革的部分代价和部分成本转移到国际货币体系之内,实现中国能源的现代化并改变全球的大气环境和社会责任体系。
中国已经成为电力强国,1978年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为5800万千瓦,2004年达到了4.4亿千瓦,2005年突破了5亿千瓦,2006年10月底即超过了5.8亿千瓦。也即2006年一年新增的装机容量即超过了1978年的全国水平,相当于目前英国本土的发电量,中国已经拥有了高速快捷改造发电体系的世界级水平和全球领先的能力,近十年来世界上实施超大规模电力体系改造和建设的国家唯有中国。在确立气体能源为第一能源的国策后中国完全有足够的市场容量和工业能力实现气体能源的高效整体的应用,并构成世界上最大的气体能源市场。
中国的能源独立战略将是实施广场协定建立干预美元本位制以来重大的国际经济事件,它将造成压力促使国际虚拟经济应在接近传统的实体经济边缘活动,并从利用油气贵金属价格冲击影响实体经济转型为在品种上制造机会、在区域上扩大交易,以此促进这种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倘然过高的偏离实体经济,将促使中国实施能源独立和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两大政策,由此也将造成美国更为紧缩的解决信用经济的压力;从而推动石油美元,国际基金的做空选择,成为美国继房市调整后的新的调整目标,局部、区域或整体引爆第四次全球能源和第一次大宗商品的期货危机,也许过度的美元流动性过剩需要过度的革命方式才能建立新的商业秩序。它也是对付俄罗斯等产油国能源价格上涨的有效反应,日本、东南亚、俄罗斯、拉美、中东、中国香港、美国都可能成为作空目标,房地产、电子、石油、运输业都可能被选择。面对新能源使用的到来,以商业机构操刀国际能源和大宗商品的改革具有产品利益民主化和全球分工合理化的内在需求。
5.以气体能源为中心跨越式发展构造中国新的能源结构,应是中国带动全球能源体系十围转型和能源定价体制调整的重大创造这也是中国能源现代化的最理想道路和最小的改革代价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作为2006-2010年中国经济行动总纲确立了中国的核心能源政策,即“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在这种以陆地资源为主导的能源战略观中:能源的主要商品政策选择了煤重油轻,以煤为主体的能源体系,比煤炭更为清洁、燃烧值更高的石油天然气成为次位能源。事实上伴随着中国重化工阶段、房地产的强力消耗中国经济体系可供选择的能源体系模式有:以煤为主;油煤并重;以油气为主、以气为主接替未来能源的多种体系模式。目前选择煤重油轻的政策确实解决了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体系的能源需求和自给率,也已导致了过高污染,过高耗能的特殊代价和环境灾难。
为此有关新的石油能源战略建议是:通过对中国以燃煤为主的能源体系的彻底改造逐步实现以油气煤为主、多元发展、择优选择、接替未来的能源政策。强陆取海,经略海上,改变中国以近海为主的海洋石油开采布局,近海、深海和超深海统筹并举,实行中国石油的基本独立供给政策。国际能源界公认的是:人类将在2020-2030年进入以天然气为主的时代。气体能源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天然气、煤层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正进入成熟使用期;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的煤层气已进入规模化工业使用阶段;天然气水合物正在成为各发达国家竞相研究的重点能源。气体能源的全面使用将造就新的大国崛起,也将影响各国的生存方式,选择好的能源方式也就是选择好的民族生存空间,开发新的能源技术也就是促进一个民族提高新的生存能力。中国正面临选择未来20-30年内的不同模式的历史转折点,其一:将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为煤的液化、气化使用,成为世界上煤转化的最大利用国;其二,转型为煤油气并重的能源结构;其三:建立以气体能源为第一能源的气、油、煤并重的能源体系,实现世界上最大的煤能源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中国能源现代化的最理想道路和最小的改革代价,其实质就是使世界上传统落后的最大能源体系一步转型为全球最先进的气体能源结构。
中国不能说是一个少气的国家,中国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2.6万亿立方米,预计可采储量7-10亿立方米,目前主要分布在西部盆地区和中国海域,由于勘探投入少海洋天然气的勘探还有特大潜力。但是中国的煤层气资源丰富,各种统计口径还未认识到新兴的煤层气产业的有效潜力,未将其纳入中国的天然气资源总量,中国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总量为36万亿立方米,其中可采储量10万亿立方米。从天然气的可采储量判断:中国已经具备了依托海陆气体能源的独立供给实现以气体能源为中国第一能源的资源基础和转型条件。

                                          (完)
沙发 :P

慢慢看
美国的近海和内陆也多的是石油和煤等资源,可仍以储存为主、开采为辅。买和控制其它地区的资源,辅以经济手段,才能做好全球这篇大文章
额就是学石油毕业的,海洋确实具有巨大的石油储量,但勘探及钻采的技术难度大,目前国内技术水平在这方面有很大差距。基本上与老美合作开采。
文章太长。
唉,把东海的石油开采出来卖了的钱能造多少军舰放东海舰队啊。一本万利的生意啊。;P
文章太长了:L
烈火英雄
是啊,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只和我们合作开采部分海域的石油资源,在南沙、东海等和邻国存在争议的海区,他们拒绝和我们一起开采。如果我们自己独立拥有开采南沙石油的技术,就不必眼睁睁的看着别人盗采了。
能否介绍一下我国在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方面的技术水平和进展?
在可控核聚变成功工业化以前,

一切宣称大国能源可以自足的言论都是自宫党的YY;P
原帖由 hmsh 于 2007-1-21 18:26 发表
美国的近海和内陆也多的是石油和煤等资源,可仍以储存为主、开采为辅。买和控制其它地区的资源,辅以经济手段,才能做好全球这篇大文章

这才是大国的正确做法:victory:
原帖由 山人0504 于 2007-1-22 18:41 发表
烈火英雄
是啊,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只和我们合作开采部分海域的石油资源,在南沙、东海等和邻国存在争议的海区,他们拒绝和我们一起开采。如果我们自己独立拥有开采南沙石油的技术,就不必眼睁睁的看着别人盗 ...

“海洋确实具有巨大的石油储量,但勘探及钻采的技术难度大,目前国内技术水平在这方面有很大差距。基本上与老美合作开采。”

ps:某人难道不懂中文???

不像啊;P
原帖由 ladon 于 2007-1-22 19:05 发表

这才是大国的正确做法:victory:

:handshake
能源三要素:资源、生产能力、通道!
其中第一条,中国就是自身贫穷的,其它的只能说楼主的这类扯蛋只能是误国误民!:D
原帖由 山人0504 于 2007-1-22 18:41 发表
烈火英雄
是啊,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只和我们合作开采部分海域的石油资源,在南沙、东海等和邻国存在争议的海区,他们拒绝和我们一起开采。如果我们自己独立拥有开采南沙石油的技术,就不必眼睁睁的看着别人盗 ...

不好意思,我现在主要搞陆采这块,海上石油开采接触的也不是很多,不过我的同学现在在中海油的较多,他们也基本上与老外打交道。
烈火英雄
中国海洋石油开采技术方面的信息,公开的很少,希望尽快掌握这些技术吧。
海洋石油的开发离不开强大的海军。
中国将建百万吨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2007年01月22日 18:59投票数:0顶一下  【大 中 小】 新编制的《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采用国内开发的工艺和技术,建成产能100万吨/年的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

记者22日从发展改革委能源局了解到,“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有序推进煤炭转化示范工程建设,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直接液化工艺的工业化示范。

发展煤炭液化产品是中国“十一五”节能十大重点工程中,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目前,中国企业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直接液化工艺,并在进行大规模示范厂建设。

《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建设产能300万吨/年的煤炭间接液化工厂,并完成商业化运行示范。

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高涨,各地上煤化工项目冲动强烈。2006年年中,发展改革委曾下发通知,指出煤炭液化尚处示范阶段,应在取得成功经验后再推广。

根据《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完成煤炭液化、煤制烯烃的工业化示范,为后十年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新华网北京1月22日电 记者刘铮安蓓)
除了提高消耗自己脚下能源的速度可惊讶外,更惊讶的是CD还有积极推崇的;P :D
西藏有没有油?
好长,慢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