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丽阿姨娘家的桑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23:27:03


这篇文章在我电脑里的最后保存日期是2006年4月26日。自那以后这四年里我基本都呆在乌鲁木齐,说说比较起文中这些年的变化。
1. 家里已经通上管道天然气了。
2. 哈密这两年发展的不错,正在建设一个工业园,据说还要打造全疆物流中心。超高压输电专线的建设情况不明,传说中的兰新复线以及哈密——包头铁路线也都没有消息。国投罗钾项目启动,给哈密带来大量就业机会。
3. 哈密市中心开了一家肯德基,招牌上也是维汉对照。
4. 哈密市最低点的人民公园人工湖(相当于一个自流井)基本干涸。
5. 乌鲁木齐有过两次限制天然气供应,其时午夜在加气站等待加气的出租车排成长队,蔚为壮观。
6. 兵团回迁的越来越多了。高中时的两个兵团同学全家迁回内地,一个迁回河南,一个迁回河北。
7. 乌鲁木齐的房价从06年的1600-2000涨到今年的4500-5000,涨幅曾连续九个月居全国之冠。
8. 羊肉从06年的15-18元/公斤涨到最高38元/公斤,前两天听家里人说好像现在是32。
9. 新疆的宽带越来越便宜了,在哈密2M的ADSL套餐480元一年。
10. 因为银行改制,古丽阿姨买断工龄离岗。很久没再联系过了。
11. 也是因为银行改制,我母亲的收入只有四年前的三分之二不到,今年打算提前退休。


===================================================================================
福建这一段一直在下大暴雨,我这个戈壁绿洲长大的小子已经被这种潮湿弄得快发狂了。昨天打电话回家,妈妈说前天又被古丽阿姨叫去她娘家吃桑子了。那个小院现在已经萧条了,而我小时候曾在上面上窜下跳的那些大桑树,树顶的那一节已经都枯萎了。晚上我在潮乎乎的宿舍里看书,突然回忆起小时候去古丽阿姨娘家吃桑子的那些快乐片断。

遇见了一个不认识的维族姑娘想搭讪的话,不妨就称呼她“古丽”。就算叫错了一般也不会生气。因为在维语里“古丽”就是“花”的意思,十个姑娘里总有五六个叫“古丽”的。像“婕娜古丽”、“巴哈尔古丽”、“绕孜古丽”、“努尔古丽”、“热汗古丽”……各种各样的“古丽”。我说的这个古丽阿姨名叫“阿依古丽(‘月亮花’的意思)”,我叫起来就是“阿依古丽阿姨”。很有趣是不是?

大概在我刚记事的那个时候,古丽阿姨进了银行工作,和我妈妈一个储蓄所。她的汉语说的不是太好,维语的口音带得很浓,比如叫我小名的时候就会说成鼻音很重的“粮凉”。她并不是个很精明的人,为人善良淳朴。和同事间的关系非常好。一般人印象中干银行的一定个个都是精明绝顶的人。其实呢,也许银行家是那样的,可一线办业务的却一定要忠厚老实的人才行。原因不难想见,机灵跳脱的人坐在成堆的帐表和成捆的钞票之间,他的心态是没办法保持平和的。

“桑椹”这个名字是谁起的?怪别扭的,我们那里一向叫它“桑子”。五六月间就是哈密桑子成熟的季节。每年的这个时候古丽阿姨就会叫上要好的几个同事到她娘家去吃桑子。虽然后来我妈妈和古丽阿姨不在一个所了(银行里一线人员是要经常轮调的,因为担心一拨人在一起太久会滋生隐患),但仍然年年会受到邀请。妈妈去的时候总会带上我,而对我那就成为了一个快乐的日子。

古丽阿姨娘家在乡下,哈密人管那一片叫回城,因为那里是传统的维族村镇,附近还有古代哈密回王的陵园。我们通常都是清早去,妈妈总得费一番功夫把我从床上弄起来。西北干旱,早晨没有雾,也没有露水。但是昼夜温差大,乡下早晨尤其冷,去的时候都得加上厚外套甚至毛衣。那时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上,闻着那清新、冰凉而又干燥的空气,瞌睡会很快跑掉的。偶尔还能闻到沙枣花的香气,在喜欢新奇的小孩子来说,已经有一个很充分的理由可以高兴起来了。

到了门口敲敲那并不怎么结实也不挂锁头的木板门,古丽阿姨的父母就会来开门迎接。她父亲是个挺精干的老头,说话很风趣,脸上总带着一种睿智地微笑。她母亲则是一个非常慈祥的老奶奶,很胖,花白的头发依然编了辫子,用纱巾裹住头。这位奶奶很喜欢我,总是一来就抚摸着我的背(信仰YSL教的民族不太喜欢别人摸自己的头。虽然长辈可以摸晚辈的头表示慈爱,但也许是因为我是别人家的孩子,所以她从不摸我的头),用和她女儿一样的口音叫我“粮凉”,看我长高了没有,比她几个孙子怎么样。我一直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也就是叫爷爷奶奶。那时古丽阿姨还有几个兄弟姐妹全家都和父母住在一起,这时也会出来见客。一下子院子就很热闹了。

进门后按他们的习俗,会先提来一个挺大的带嘴水壶,也不知道是锡做的还是白铁皮做的,给我们洗手。然后用碗倒上茶,宾主寒暄。去别人家做客总是应该带些礼物的,通常是像方糖、茶叶、食用油之类有封口的食品(为的是尊重他们的宗教习惯,确保清真),有时也送一些小件生活用品。有时我们是吃了些东西才来的,主人仍然会拿一些自己家做的点心、馓子来招待我们。有时会约得很早,一定要招待我们吃早饭。盛情难却就坐在葡萄架下吃一顿。新疆人的早饭都是很足实的,他们招待我们一般是三四个炒菜,主食是馕,在茶水里泡泡就着菜吃。因为民族习惯的问题,主人是不和我们同桌吃的,但招待很周到。那奶奶总是一遍遍的过来问我们还要不要什么,菜够不够茶够不够,一遍遍让我们“好好吃下”(意思就是请放开肚皮吃)。菜做得非常好吃,而且总是尖尖的一大盘一大盘,我们根本吃不完。因为按教义我们汉人吃猪肉是“不洁的”,我们用的筷子点过的菜他们是不能吃的,所以我们怕浪费,总是让古丽阿姨另找盘子拨出来给我们吃。结果一顿下来往往每个大盘子里还剩下一半。

吃完早饭太阳差不多也升起来了,温度也上升了一点,那就准备上树揪桑子了。新疆土地不是那么太值钱,所以农村人大都有一个很夸张的院子。古丽阿姨娘家的院子也是这样,算上房子后面的畜栏菜园什么的快有半个足球场大了。院子里有六棵大桑树,四棵结的是紫桑子,两颗结的是白桑子。

就像新疆长的所有水果一样,那桑子的身材也是重量级的,大个的几乎有我那时的大拇指那么大。桑子的外观看上去就是一堆小球密密地挤在一起,每个小球的顶端有一个小黑点。这一堆小球连成粗粗一串,上面再有一小段翠绿色的茎,看着就是一串缩微的葡萄模型。桑子非常软,拿在手里要是用劲稍大就搓烂了。紫桑子一般是深紫色,越是熟的颜色越深,要是看上去是酒红色的那多半不能进口。而白桑子自然是白色的了,倒也不是纯白,是一种略带微绿的乳白色。

桑子鼓得饱饱的很有水分的样子,没吃过的人绝对猜不到它有多么甜。我在内地吃过那种味道严重名不副实的所谓“哈密瓜”,把那一牙瓜的糖分缩进一个小孩拇指大的果子里,大概就和我们那里的桑子一样甜了。两种桑子相较紫桑子味道要浓郁一些,而白桑子更柔和清爽。没吃过的人就想想牛奶巧克力和白巧克力的区别,大致类似。两种桑子对我来说差不多,不过我更喜欢吃白的。不为别的,就是那紫桑子的汁一旦滴到了衣服上那是神仙也休想洗干净了。

前院的正中就是一棵紫桑子树。因为这棵树长在空地正中所以就不必上树揪了。古丽阿姨的两个兄弟扯开一张塑料布在树下接着,老爷爷拿一个头上带铁钩的长竿勾住桑树的枝用力地摇,熟透的桑子就噼里啪啦地掉下来了。摇得差不多了就把塑料布拢一拢,把桑子倒在一个盆子里,换个枝条继续摇。

其他的桑树长在院墙旁、房前屋后,那就要上树了。一般都是先揪西头的一棵白桑子树。因为它有一大半树冠都盖在西边屋子的屋顶上,可以站在屋顶上揪。老爷爷会给我们一副很长的梯架,靠在房檐上让我们上房。老奶奶会给我们一个大篮子放在屋顶上。新疆因为干旱少雨,屋顶都是平的,用泥巴抹平,和地面一样。我那时候小,即使站在屋顶上能够的着我也要踩着树干摘。大人们都是拿个小篮子摘,我人小,老奶奶就拿个玻璃罐头瓶子,在口上系了绳子当提手,让我挂在胳膊上。揪下来的桑子就放在这个瓶子里。盛满了就倒在屋顶上的大篮子里。这个罐头瓶子他们一直留着,每次我去都让我用这个。桑子靠着叶柄长,很多都是两三个一嘟噜。用手捏住根部微微用劲就揪下来了。桑子捏着手感和大青虫似的,只是不会动。软软的,要是太用力那就是粘糊糊的了。大家都当过小孩,应该都想得到这时肯定是边揪边吃。虽说西北风沙大,桑子外面总是粘了一些尘土的,可小孩也不计较那么多,反正没有农药,吃不坏人。有揪断的,就吃了;有的捏着很软,熟的太过火了;也吃了,有的……反正想吃了总会找到理由的,呵呵。尽管早上是吃了饭的,但小孩都是橡皮肚。所以一开始那小瓶子满得很慢。后来吃的嗓子里发呴(hou),嘴才算慢了一点。然后低的揪得差不多了,就要爬高一点,一只手有时得扶着树。高处桑子也长得稀,得拢着枝条,翻着叶子找。树上会有蚂蚁,有一些笨的会爬上手背,往袖子里钻。有时也会有毛虫,很少的几条,不紧不慢地爬。要是揪到已经烂了的桑子或是上面爬了蚂蚁什么的,就直接扔在房前的地上。一会儿老奶奶就把这些扫去了。

有两颗桑树是贴着院墙长的,因为古丽阿姨邀请的都是女同事,这两棵树就专属我和古丽阿姨两个小侄儿了。先爬上墙,再踩着墙爬上树冠。大人们站在树下看着我们,准备保护。我妈总是叫:“小心!……小心!……”维族人很在意培养男孩子的男子气,倒是不反对我们爬高一些。老奶奶就说:“好巴郎!(巴郎,男孩的意思)……稍信!(小心!)……好巴郎!……稍信!…”有半边树冠悬着伸向院内,我们就抱紧高处的枝条,用脚使劲跺伸出去的枝条。树下还是两个叔叔撑着塑料布接掉下来的桑子。虽然肯定弄不干净,还是要出动铁钩子,可这个节目一直是保留的。于是每年有那么一个晴朗的晌午,一个汉族小巴郎,两个维族小巴郎,在温和的阳光中挂在树上又叫又跳。树下面每一张仰着的大人脸上都带着笑意。

前面说了刚摘下来的桑子是比较脏的,要洗一下。古丽阿姨家有一个压水井,就像你们在电视上看到过的那种:一根深进地下的粗粗的铁管,上面有个长柄带动活塞,一边有个嘴。古丽阿姨家这个比较老了,外观是一种很有沧桑感的酱褐色,压起来吱纽吱纽的。里面活塞的密封性也有问题,有时候需要从上面灌点儿水进去才能压出水来。我很喜欢玩这个,小的时候我得把身子都伏在柄上才压得动,像是在压翘翘板。冰凉清澈的水压出来以后注进一个大盆子里,把桑子倒进去用手轻轻搅拌,漂去桑子外表粘着的沙土。这样洗两遍一般就可以了。

桑子洗干净了各家分一些。这时差不多中午了,天也热了,人也累了。总不好意思再打搅人家一顿午饭,就向主人家告别回家了。于是今年的这个节日就过完了。

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自我上中学以后就再没去过。而以后应该也不太可能去了。

是哪一年来着?开始西部大开发了。我们当时都很激动,以为很快我们的家乡就会像东部的发达地区那样飞速的发展起来。国家开始关注西部了,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一开始不知是哪一级说了一句“产业优化”,哈密的工业开始凋零。炼钢厂、化工厂、毛纺厂、棉纺厂、皮革厂、酿酒厂……一家家的企业挨个“关停并转”了。有一段时间哈密的夜市非常红火,这并不是因为哈密人都富了,夜生活多彩起来。那一双双烤串的、炸鱼的、斟啤酒的、盛抓饭的手,有多少不久前还握着钢钎、焊枪、刮刀、操纵杆哪!后来说要整肃市容,夜市也凋零了。

还好哈密地大,还有一片片广阔的农场。新疆的长绒棉是非常有名的,哈密也是新疆的一个重要产棉地区。有一年新疆棉花大丰收,真的是个大丰收,棉价从六楼跳下来自杀了。那一年,本地党政机关干部都要扣一点工资来救助棉农,可也是杯水车薪。有多少农户家庭陷于困顿哪!

然而哈密人仍不是无可失去的人。中国有的矿藏哈密都有,中国少的矿藏哈密多。然而矿产开发是不关本地人什么事的,一切都为了服务大局,为了给东部地区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西气东输的管道从我们这里经过,其中也涌动着吐鲁番-哈密油田的天然气。然而哈密人仍不知“管道煤气”为何物。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扬,煤气罐也从30元左右一瓶一路飙升到现在的72元,比上海人用的还贵。原来这一条横贯东西的管道,使用者是不用出建设费用的。

哈密发现了一个号称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大铜矿。据说为了节约开发费用,要把选矿冶炼一整套高污染的工业搬迁来哈密。据说为此哈密要增加20万人口。但从来没有听说这一项目会给哈密带来多少直接就业机会,不过没事,哈密人将来还是可以到厂矿职工居住区去摆摆夜市的。

这一段能源危机甚嚣尘上,国家为解决这个问题想了很多办法。哈密这样遍地是宝的地方自然要为国家分一部分忧。哈密产煤,而且储量极丰:煤炭预测储量3045亿吨,探明储量388.5亿吨;而且埋藏浅,煤层厚,易于开采;而且产煤质量极高,是顶级的船用煤,也是很好的化工原料,我们中学的化学老师曾说过哈密的煤用来作燃料简直是一宗浪费。

然而没办法,国家需要的是能源。

我们哈密有个叫大南湖的地方有个特大型煤田,名字就叫南湖煤田。这个煤田的勘探结果经评审结论是可采煤层厚度79.28米,储量72亿吨。东部著名国有企业鲁能集团看上了这个煤田,投资建矿。然而他们说把煤运到内地成本很高,最好是在煤矿坑口修建火电站,把煤直接转换成电,通过西电东送网络输至东部供那里的人享用。

这个电厂规划为总装机容量1160万千瓦。1160千瓦意味着什么?这是三峡水电一期工程装机容量的两倍多,今年年底建成之后将是中国最大的火电基地。

对于建这个电厂,官方对哈密人数出了百般好处,还特别点了环保问题:“哈密地区环境容量大,一个地区的面积相当于一个山东省,环境承载力大,空气流动性好,南部没有大山阻隔。哈密的常年风向是东北风,风刮向西南戈壁,而且煤电化基地所用机组大,越大的机组,设备越先进,对环保要求高,采用电除尘,因此对市区完全不构成威胁。”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

火力发电是需要水的。

哈密人喝的是天山的冰雪融水。雪水水质自然是非常的好了,清冽、甘甜、富含矿物质。陆羽《茶经》上把“天水”即雨雪水列为第一等水,无论沏茶还是酿酒都属上品。哈密的酒厂用这水酿造的各种美酒一度供不应求。曾有一个啤酒厂,所产的“哈密王啤酒”行销天山南北,后来该厂被甘肃的西凉啤酒收购。西凉集团一度把甘肃酿造的啤酒运至哈密满足需求,而把哈密酿造的产品运至外地开拓市场。其品质可见一斑。

哈密的水有千般好,但始终和两个字挂不上钩:丰富。

哈密本来就是一个沙漠绿洲,全凭那一点雪水供养苍生。好在哈密地区人口仅四十万人,所以虽然水资源匮乏倒也还从来没出现过内地那种限量供水的窘态。

而现在不同了。按照大南湖电厂一期工程建设规模,每年需水1200万立方米;而按照规划,大南湖电厂360万千瓦及100万吨配套煤矿全部建成后,总需水量为每年3800万立方米。有一份《哈密煤电化基地建设项目地下水资源勘查报告》指出:哈密地区水资源最大利用值是16.9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8.75亿立方米,可采地下水8.2亿立方米。似乎满足供应是没问题的。可是这样一个数字是分布在“一个山东省”的面积上啊!何况哈密地区还被天山山脉一分为二,大部分湖泊水库都在山北。而且新疆的地下水不像东南地区有充沛的雨量补充,一个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蒸发量却接近2000毫米的地方,怎样回复这每天十余万立方米的用水量?

春节回家的时候听说了哈密市政府一条耸人听闻的公告:号召哈密人民节省日常生活用水以保障煤电基地用水!

想象一下,在新疆东部的一个小城上,普通居民家中摆着各种各样的坛坛罐罐,紧张地提防着迟早会到来的停水。而本应从他们家里水龙头中流出的水,以及内地少见的,有着解理,像宝石一般会折射光芒的优质煤,一并被送到了一个硕大无朋的火电厂里,转变成电,再通过一条绵延数千公里的输电线路传输至东部地区,只为那些生对了地方的人们可以开着空调盖着被子舒舒服服地入睡。

很有诗意不是吗?

古丽阿姨娘家的压水井已经再也压不出水来了,灌进去多少水也压不出来了。那几棵桑树已经从树冠的顶端开始枯萎了,也许再过七八年,也许再过三四年,也许就是明年,就会彻底枯死了。却不知当初我揪桑子时用的那个罐头瓶子还在吗?那个院子如今也萧条了。古丽阿姨的兄弟们都搬出去自己住了,只有一个最小的弟弟还留在妈妈身边——那个诙谐的老爷爷已经去世了。当初和我一起爬树的两个小巴郎都很为家里争气,如今都去了内地上学。一个去了北京,一个去了武汉。将来估计是不会回哈密了。

哈密的孩子们都是这样,能有本事出去上学的一般都不会回来了。也许有眷恋新疆的会去乌鲁木齐,而更多的人洒向了广阔的东部。又怎么能责怪他们呢?陪着这个城市一起忍受压榨不是他们的义务。每一次放假回家走过那些从小就熟悉的街道,总感觉这小城在一天天的萧条,人们的精神也在一天天脱水。就像古丽阿姨娘家的桑树,慢慢地褪去生命的色彩。即使顽强如仙人掌,根须触不到水分也总会有干枯的一天。

走在这喧嚣都市的夜色里,路边的地景灯自下向上打着强烈的光线,把一座座高楼大厦神气活现地从黑暗中勾勒出来。然而过往的人们并不曾驻足欣赏。我试着把手伸在灯前,那光线射在掌心微微发暖,就像新疆晌午的太阳。这样一盏灯能照亮多少张书桌呢?能给多少人带来快乐呢?我不知道。

喧嚣都市通明的街灯映红了浮华的夜空。与此同时,在我遥远的家乡,古丽阿姨娘家院子里的桑树正在寂静的星光下慢慢死去。

这篇文章在我电脑里的最后保存日期是2006年4月26日。自那以后这四年里我基本都呆在乌鲁木齐,说说比较起文中这些年的变化。
1. 家里已经通上管道天然气了。
2. 哈密这两年发展的不错,正在建设一个工业园,据说还要打造全疆物流中心。超高压输电专线的建设情况不明,传说中的兰新复线以及哈密——包头铁路线也都没有消息。国投罗钾项目启动,给哈密带来大量就业机会。
3. 哈密市中心开了一家肯德基,招牌上也是维汉对照。
4. 哈密市最低点的人民公园人工湖(相当于一个自流井)基本干涸。
5. 乌鲁木齐有过两次限制天然气供应,其时午夜在加气站等待加气的出租车排成长队,蔚为壮观。
6. 兵团回迁的越来越多了。高中时的两个兵团同学全家迁回内地,一个迁回河南,一个迁回河北。
7. 乌鲁木齐的房价从06年的1600-2000涨到今年的4500-5000,涨幅曾连续九个月居全国之冠。
8. 羊肉从06年的15-18元/公斤涨到最高38元/公斤,前两天听家里人说好像现在是32。
9. 新疆的宽带越来越便宜了,在哈密2M的ADSL套餐480元一年。
10. 因为银行改制,古丽阿姨买断工龄离岗。很久没再联系过了。
11. 也是因为银行改制,我母亲的收入只有四年前的三分之二不到,今年打算提前退休。


===================================================================================
福建这一段一直在下大暴雨,我这个戈壁绿洲长大的小子已经被这种潮湿弄得快发狂了。昨天打电话回家,妈妈说前天又被古丽阿姨叫去她娘家吃桑子了。那个小院现在已经萧条了,而我小时候曾在上面上窜下跳的那些大桑树,树顶的那一节已经都枯萎了。晚上我在潮乎乎的宿舍里看书,突然回忆起小时候去古丽阿姨娘家吃桑子的那些快乐片断。

遇见了一个不认识的维族姑娘想搭讪的话,不妨就称呼她“古丽”。就算叫错了一般也不会生气。因为在维语里“古丽”就是“花”的意思,十个姑娘里总有五六个叫“古丽”的。像“婕娜古丽”、“巴哈尔古丽”、“绕孜古丽”、“努尔古丽”、“热汗古丽”……各种各样的“古丽”。我说的这个古丽阿姨名叫“阿依古丽(‘月亮花’的意思)”,我叫起来就是“阿依古丽阿姨”。很有趣是不是?

大概在我刚记事的那个时候,古丽阿姨进了银行工作,和我妈妈一个储蓄所。她的汉语说的不是太好,维语的口音带得很浓,比如叫我小名的时候就会说成鼻音很重的“粮凉”。她并不是个很精明的人,为人善良淳朴。和同事间的关系非常好。一般人印象中干银行的一定个个都是精明绝顶的人。其实呢,也许银行家是那样的,可一线办业务的却一定要忠厚老实的人才行。原因不难想见,机灵跳脱的人坐在成堆的帐表和成捆的钞票之间,他的心态是没办法保持平和的。

“桑椹”这个名字是谁起的?怪别扭的,我们那里一向叫它“桑子”。五六月间就是哈密桑子成熟的季节。每年的这个时候古丽阿姨就会叫上要好的几个同事到她娘家去吃桑子。虽然后来我妈妈和古丽阿姨不在一个所了(银行里一线人员是要经常轮调的,因为担心一拨人在一起太久会滋生隐患),但仍然年年会受到邀请。妈妈去的时候总会带上我,而对我那就成为了一个快乐的日子。

古丽阿姨娘家在乡下,哈密人管那一片叫回城,因为那里是传统的维族村镇,附近还有古代哈密回王的陵园。我们通常都是清早去,妈妈总得费一番功夫把我从床上弄起来。西北干旱,早晨没有雾,也没有露水。但是昼夜温差大,乡下早晨尤其冷,去的时候都得加上厚外套甚至毛衣。那时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上,闻着那清新、冰凉而又干燥的空气,瞌睡会很快跑掉的。偶尔还能闻到沙枣花的香气,在喜欢新奇的小孩子来说,已经有一个很充分的理由可以高兴起来了。

到了门口敲敲那并不怎么结实也不挂锁头的木板门,古丽阿姨的父母就会来开门迎接。她父亲是个挺精干的老头,说话很风趣,脸上总带着一种睿智地微笑。她母亲则是一个非常慈祥的老奶奶,很胖,花白的头发依然编了辫子,用纱巾裹住头。这位奶奶很喜欢我,总是一来就抚摸着我的背(信仰YSL教的民族不太喜欢别人摸自己的头。虽然长辈可以摸晚辈的头表示慈爱,但也许是因为我是别人家的孩子,所以她从不摸我的头),用和她女儿一样的口音叫我“粮凉”,看我长高了没有,比她几个孙子怎么样。我一直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也就是叫爷爷奶奶。那时古丽阿姨还有几个兄弟姐妹全家都和父母住在一起,这时也会出来见客。一下子院子就很热闹了。

进门后按他们的习俗,会先提来一个挺大的带嘴水壶,也不知道是锡做的还是白铁皮做的,给我们洗手。然后用碗倒上茶,宾主寒暄。去别人家做客总是应该带些礼物的,通常是像方糖、茶叶、食用油之类有封口的食品(为的是尊重他们的宗教习惯,确保清真),有时也送一些小件生活用品。有时我们是吃了些东西才来的,主人仍然会拿一些自己家做的点心、馓子来招待我们。有时会约得很早,一定要招待我们吃早饭。盛情难却就坐在葡萄架下吃一顿。新疆人的早饭都是很足实的,他们招待我们一般是三四个炒菜,主食是馕,在茶水里泡泡就着菜吃。因为民族习惯的问题,主人是不和我们同桌吃的,但招待很周到。那奶奶总是一遍遍的过来问我们还要不要什么,菜够不够茶够不够,一遍遍让我们“好好吃下”(意思就是请放开肚皮吃)。菜做得非常好吃,而且总是尖尖的一大盘一大盘,我们根本吃不完。因为按教义我们汉人吃猪肉是“不洁的”,我们用的筷子点过的菜他们是不能吃的,所以我们怕浪费,总是让古丽阿姨另找盘子拨出来给我们吃。结果一顿下来往往每个大盘子里还剩下一半。

吃完早饭太阳差不多也升起来了,温度也上升了一点,那就准备上树揪桑子了。新疆土地不是那么太值钱,所以农村人大都有一个很夸张的院子。古丽阿姨娘家的院子也是这样,算上房子后面的畜栏菜园什么的快有半个足球场大了。院子里有六棵大桑树,四棵结的是紫桑子,两颗结的是白桑子。

就像新疆长的所有水果一样,那桑子的身材也是重量级的,大个的几乎有我那时的大拇指那么大。桑子的外观看上去就是一堆小球密密地挤在一起,每个小球的顶端有一个小黑点。这一堆小球连成粗粗一串,上面再有一小段翠绿色的茎,看着就是一串缩微的葡萄模型。桑子非常软,拿在手里要是用劲稍大就搓烂了。紫桑子一般是深紫色,越是熟的颜色越深,要是看上去是酒红色的那多半不能进口。而白桑子自然是白色的了,倒也不是纯白,是一种略带微绿的乳白色。

桑子鼓得饱饱的很有水分的样子,没吃过的人绝对猜不到它有多么甜。我在内地吃过那种味道严重名不副实的所谓“哈密瓜”,把那一牙瓜的糖分缩进一个小孩拇指大的果子里,大概就和我们那里的桑子一样甜了。两种桑子相较紫桑子味道要浓郁一些,而白桑子更柔和清爽。没吃过的人就想想牛奶巧克力和白巧克力的区别,大致类似。两种桑子对我来说差不多,不过我更喜欢吃白的。不为别的,就是那紫桑子的汁一旦滴到了衣服上那是神仙也休想洗干净了。

前院的正中就是一棵紫桑子树。因为这棵树长在空地正中所以就不必上树揪了。古丽阿姨的两个兄弟扯开一张塑料布在树下接着,老爷爷拿一个头上带铁钩的长竿勾住桑树的枝用力地摇,熟透的桑子就噼里啪啦地掉下来了。摇得差不多了就把塑料布拢一拢,把桑子倒在一个盆子里,换个枝条继续摇。

其他的桑树长在院墙旁、房前屋后,那就要上树了。一般都是先揪西头的一棵白桑子树。因为它有一大半树冠都盖在西边屋子的屋顶上,可以站在屋顶上揪。老爷爷会给我们一副很长的梯架,靠在房檐上让我们上房。老奶奶会给我们一个大篮子放在屋顶上。新疆因为干旱少雨,屋顶都是平的,用泥巴抹平,和地面一样。我那时候小,即使站在屋顶上能够的着我也要踩着树干摘。大人们都是拿个小篮子摘,我人小,老奶奶就拿个玻璃罐头瓶子,在口上系了绳子当提手,让我挂在胳膊上。揪下来的桑子就放在这个瓶子里。盛满了就倒在屋顶上的大篮子里。这个罐头瓶子他们一直留着,每次我去都让我用这个。桑子靠着叶柄长,很多都是两三个一嘟噜。用手捏住根部微微用劲就揪下来了。桑子捏着手感和大青虫似的,只是不会动。软软的,要是太用力那就是粘糊糊的了。大家都当过小孩,应该都想得到这时肯定是边揪边吃。虽说西北风沙大,桑子外面总是粘了一些尘土的,可小孩也不计较那么多,反正没有农药,吃不坏人。有揪断的,就吃了;有的捏着很软,熟的太过火了;也吃了,有的……反正想吃了总会找到理由的,呵呵。尽管早上是吃了饭的,但小孩都是橡皮肚。所以一开始那小瓶子满得很慢。后来吃的嗓子里发呴(hou),嘴才算慢了一点。然后低的揪得差不多了,就要爬高一点,一只手有时得扶着树。高处桑子也长得稀,得拢着枝条,翻着叶子找。树上会有蚂蚁,有一些笨的会爬上手背,往袖子里钻。有时也会有毛虫,很少的几条,不紧不慢地爬。要是揪到已经烂了的桑子或是上面爬了蚂蚁什么的,就直接扔在房前的地上。一会儿老奶奶就把这些扫去了。

有两颗桑树是贴着院墙长的,因为古丽阿姨邀请的都是女同事,这两棵树就专属我和古丽阿姨两个小侄儿了。先爬上墙,再踩着墙爬上树冠。大人们站在树下看着我们,准备保护。我妈总是叫:“小心!……小心!……”维族人很在意培养男孩子的男子气,倒是不反对我们爬高一些。老奶奶就说:“好巴郎!(巴郎,男孩的意思)……稍信!(小心!)……好巴郎!……稍信!…”有半边树冠悬着伸向院内,我们就抱紧高处的枝条,用脚使劲跺伸出去的枝条。树下还是两个叔叔撑着塑料布接掉下来的桑子。虽然肯定弄不干净,还是要出动铁钩子,可这个节目一直是保留的。于是每年有那么一个晴朗的晌午,一个汉族小巴郎,两个维族小巴郎,在温和的阳光中挂在树上又叫又跳。树下面每一张仰着的大人脸上都带着笑意。

前面说了刚摘下来的桑子是比较脏的,要洗一下。古丽阿姨家有一个压水井,就像你们在电视上看到过的那种:一根深进地下的粗粗的铁管,上面有个长柄带动活塞,一边有个嘴。古丽阿姨家这个比较老了,外观是一种很有沧桑感的酱褐色,压起来吱纽吱纽的。里面活塞的密封性也有问题,有时候需要从上面灌点儿水进去才能压出水来。我很喜欢玩这个,小的时候我得把身子都伏在柄上才压得动,像是在压翘翘板。冰凉清澈的水压出来以后注进一个大盆子里,把桑子倒进去用手轻轻搅拌,漂去桑子外表粘着的沙土。这样洗两遍一般就可以了。

桑子洗干净了各家分一些。这时差不多中午了,天也热了,人也累了。总不好意思再打搅人家一顿午饭,就向主人家告别回家了。于是今年的这个节日就过完了。

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自我上中学以后就再没去过。而以后应该也不太可能去了。

是哪一年来着?开始西部大开发了。我们当时都很激动,以为很快我们的家乡就会像东部的发达地区那样飞速的发展起来。国家开始关注西部了,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一开始不知是哪一级说了一句“产业优化”,哈密的工业开始凋零。炼钢厂、化工厂、毛纺厂、棉纺厂、皮革厂、酿酒厂……一家家的企业挨个“关停并转”了。有一段时间哈密的夜市非常红火,这并不是因为哈密人都富了,夜生活多彩起来。那一双双烤串的、炸鱼的、斟啤酒的、盛抓饭的手,有多少不久前还握着钢钎、焊枪、刮刀、操纵杆哪!后来说要整肃市容,夜市也凋零了。

还好哈密地大,还有一片片广阔的农场。新疆的长绒棉是非常有名的,哈密也是新疆的一个重要产棉地区。有一年新疆棉花大丰收,真的是个大丰收,棉价从六楼跳下来自杀了。那一年,本地党政机关干部都要扣一点工资来救助棉农,可也是杯水车薪。有多少农户家庭陷于困顿哪!

然而哈密人仍不是无可失去的人。中国有的矿藏哈密都有,中国少的矿藏哈密多。然而矿产开发是不关本地人什么事的,一切都为了服务大局,为了给东部地区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西气东输的管道从我们这里经过,其中也涌动着吐鲁番-哈密油田的天然气。然而哈密人仍不知“管道煤气”为何物。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扬,煤气罐也从30元左右一瓶一路飙升到现在的72元,比上海人用的还贵。原来这一条横贯东西的管道,使用者是不用出建设费用的。

哈密发现了一个号称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大铜矿。据说为了节约开发费用,要把选矿冶炼一整套高污染的工业搬迁来哈密。据说为此哈密要增加20万人口。但从来没有听说这一项目会给哈密带来多少直接就业机会,不过没事,哈密人将来还是可以到厂矿职工居住区去摆摆夜市的。

这一段能源危机甚嚣尘上,国家为解决这个问题想了很多办法。哈密这样遍地是宝的地方自然要为国家分一部分忧。哈密产煤,而且储量极丰:煤炭预测储量3045亿吨,探明储量388.5亿吨;而且埋藏浅,煤层厚,易于开采;而且产煤质量极高,是顶级的船用煤,也是很好的化工原料,我们中学的化学老师曾说过哈密的煤用来作燃料简直是一宗浪费。

然而没办法,国家需要的是能源。

我们哈密有个叫大南湖的地方有个特大型煤田,名字就叫南湖煤田。这个煤田的勘探结果经评审结论是可采煤层厚度79.28米,储量72亿吨。东部著名国有企业鲁能集团看上了这个煤田,投资建矿。然而他们说把煤运到内地成本很高,最好是在煤矿坑口修建火电站,把煤直接转换成电,通过西电东送网络输至东部供那里的人享用。

这个电厂规划为总装机容量1160万千瓦。1160千瓦意味着什么?这是三峡水电一期工程装机容量的两倍多,今年年底建成之后将是中国最大的火电基地。

对于建这个电厂,官方对哈密人数出了百般好处,还特别点了环保问题:“哈密地区环境容量大,一个地区的面积相当于一个山东省,环境承载力大,空气流动性好,南部没有大山阻隔。哈密的常年风向是东北风,风刮向西南戈壁,而且煤电化基地所用机组大,越大的机组,设备越先进,对环保要求高,采用电除尘,因此对市区完全不构成威胁。”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

火力发电是需要水的。

哈密人喝的是天山的冰雪融水。雪水水质自然是非常的好了,清冽、甘甜、富含矿物质。陆羽《茶经》上把“天水”即雨雪水列为第一等水,无论沏茶还是酿酒都属上品。哈密的酒厂用这水酿造的各种美酒一度供不应求。曾有一个啤酒厂,所产的“哈密王啤酒”行销天山南北,后来该厂被甘肃的西凉啤酒收购。西凉集团一度把甘肃酿造的啤酒运至哈密满足需求,而把哈密酿造的产品运至外地开拓市场。其品质可见一斑。

哈密的水有千般好,但始终和两个字挂不上钩:丰富。

哈密本来就是一个沙漠绿洲,全凭那一点雪水供养苍生。好在哈密地区人口仅四十万人,所以虽然水资源匮乏倒也还从来没出现过内地那种限量供水的窘态。

而现在不同了。按照大南湖电厂一期工程建设规模,每年需水1200万立方米;而按照规划,大南湖电厂360万千瓦及100万吨配套煤矿全部建成后,总需水量为每年3800万立方米。有一份《哈密煤电化基地建设项目地下水资源勘查报告》指出:哈密地区水资源最大利用值是16.9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8.75亿立方米,可采地下水8.2亿立方米。似乎满足供应是没问题的。可是这样一个数字是分布在“一个山东省”的面积上啊!何况哈密地区还被天山山脉一分为二,大部分湖泊水库都在山北。而且新疆的地下水不像东南地区有充沛的雨量补充,一个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蒸发量却接近2000毫米的地方,怎样回复这每天十余万立方米的用水量?

春节回家的时候听说了哈密市政府一条耸人听闻的公告:号召哈密人民节省日常生活用水以保障煤电基地用水!

想象一下,在新疆东部的一个小城上,普通居民家中摆着各种各样的坛坛罐罐,紧张地提防着迟早会到来的停水。而本应从他们家里水龙头中流出的水,以及内地少见的,有着解理,像宝石一般会折射光芒的优质煤,一并被送到了一个硕大无朋的火电厂里,转变成电,再通过一条绵延数千公里的输电线路传输至东部地区,只为那些生对了地方的人们可以开着空调盖着被子舒舒服服地入睡。

很有诗意不是吗?

古丽阿姨娘家的压水井已经再也压不出水来了,灌进去多少水也压不出来了。那几棵桑树已经从树冠的顶端开始枯萎了,也许再过七八年,也许再过三四年,也许就是明年,就会彻底枯死了。却不知当初我揪桑子时用的那个罐头瓶子还在吗?那个院子如今也萧条了。古丽阿姨的兄弟们都搬出去自己住了,只有一个最小的弟弟还留在妈妈身边——那个诙谐的老爷爷已经去世了。当初和我一起爬树的两个小巴郎都很为家里争气,如今都去了内地上学。一个去了北京,一个去了武汉。将来估计是不会回哈密了。

哈密的孩子们都是这样,能有本事出去上学的一般都不会回来了。也许有眷恋新疆的会去乌鲁木齐,而更多的人洒向了广阔的东部。又怎么能责怪他们呢?陪着这个城市一起忍受压榨不是他们的义务。每一次放假回家走过那些从小就熟悉的街道,总感觉这小城在一天天的萧条,人们的精神也在一天天脱水。就像古丽阿姨娘家的桑树,慢慢地褪去生命的色彩。即使顽强如仙人掌,根须触不到水分也总会有干枯的一天。

走在这喧嚣都市的夜色里,路边的地景灯自下向上打着强烈的光线,把一座座高楼大厦神气活现地从黑暗中勾勒出来。然而过往的人们并不曾驻足欣赏。我试着把手伸在灯前,那光线射在掌心微微发暖,就像新疆晌午的太阳。这样一盏灯能照亮多少张书桌呢?能给多少人带来快乐呢?我不知道。

喧嚣都市通明的街灯映红了浮华的夜空。与此同时,在我遥远的家乡,古丽阿姨娘家院子里的桑树正在寂静的星光下慢慢死去。
:') 以前就有人说西部大开放要防止西部大破坏。
哈密的水源地(一个冰川,名字忘掉了)最近几年急剧缩小......
看的出来,这是老新疆写的好文.说到桑子,不知道吐鲁番的桑子比你们哈密的如何,反正,我觉得实在太好吃了.甜的令人难忘
好文章啊,我也是哈密出生的,生在那长在那,真是个好地方啊,以前住在大营房,后来搬到了电厂。记得小时候门口就是一个2亩多大的一个杏园子,杏子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天天缠着大人给我摘“里光”杏子(当时就是这样叫的,不知道啥意思),童年时光真让人怀念。
一个煤电项目要多少水?
虽然维族的小偷见过无数个,不知是俺人长的凶恶还是不像有钱人.未被偷过.倒是新疆人的大肉串,辣条子常常入口.
再加上小时候在通县的部队家属大院里也有几个新疆的,是不是维族就无从知道了.
所以对新疆人从无厌恶,倒是身边的某些鲜族人让人无法接受.
别的不说了,单是一个屠犬,食犬就让我厌恶之极.
传说中的西部大开挖
“桑椹” 是什么?应该是 “桑葚” 吧
原帖由 罗布泊 于 2007-1-18 10:47 发表
虽然维族的小偷见过无数个,不知是俺人长的凶恶还是不像有钱人.未被偷过.倒是新疆人的大肉串,辣条子常常入口.
再加上小时候在通县的部队家属大院里也有几个新疆的,是不是维族就无从知道了.
所以对新疆人从无厌 ...


在东北鲜族是被大伙讨厌的一群,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历史原因————二鬼子
现实原因————以韩国人自居
]]
查了一下,椹、葚通用。
看了,原来汉人这么坏啊,支持LZ杀汉人
楼上的SB找骂、找抽,·滚蛋!:@
原帖由 lulula 于 2007-1-18 17:03 发表
看了,原来汉人这么坏啊,支持LZ杀汉人

版主把这贴删了吧!
原帖由 小刀子 于 2007-1-18 09:34 发表
好文章啊,我也是哈密出生的,生在那长在那,真是个好地方啊,以前住在大营房,后来搬到了电厂。记得小时候门口就是一个2亩多大的一个杏园子,杏子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天天缠着大人给我摘“里光”杏子(当时就是 ...

呵呵,老乡啊!:lol
那个叫“李广杏”,是甘肃人民嫁接培育的品种,乃是敦煌水果一绝,我们可不能夺人之美:D

李广杏可称敦煌水果之王,每年七月是李广杏的收获季节。李广杏因其光泽黄亮、汁甜如蜜而享有盛名。关于李广杏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西汉年间,飞将军李广率部西征,夏日炎炎,将士焦渴难忍。突然空中袭来一阵奇香,只见两匹彩绸自流云中飘下。李将军策马追舌,拔出神箭射出,其中一匹彩绸应声落地,变成一片果实累累的杏林。众人争食,苦似黄莲。李广愤然砍平杏林,次日渭晨,却见杏林又枝繁叶连,鲜嫩欲滴的黄杏令人馋涎欲滴。李厂忍不住摘下一个咬了一口,顿时香人肺腑,将土们纷纷摘杏食之,顿觉精神倍增。原来,那两匹彩绸本是甜杏仙子和苦杏仙子,奉王母之命来救李广的,她们只顾嬉戏,惹怒李广而射落了苦杏仙子,深夜甜杏仙子找拢到了苦杏仙子,施展仙法,在苦杏树桩上接上甜杏树枝,最后结出了清香甘甜的黄杏。当年曾为李广解危救困的甜杏,随着李广大军传人敦煌,所以敦煌人把它叫作李广杏。

列位看官有所不知,这“李广杏”不仅甜而且大的夸张,小桃子似的。
看了是有点让人心酸
原帖由 二锅头爱好者 于 2007-1-18 09:13 发表
看的出来,这是老新疆写的好文.说到桑子,不知道吐鲁番的桑子比你们哈密的如何,反正,我觉得实在太好吃了.甜的令人难忘

库尔勒的桑子好吃,白桑子有大拇指大,还有糖份极高的蜜桑子,吃起来粘嘴
大家好,我也是在哈密长大的,原来就住在南湖农场
14楼的你能抽谁?不好意思,你们的维族小偷兄弟就被我抽过,你想帮他们报仇那你就来啊!:D :D :D
为了10~~顶~~~
楼主真实想说的无非是国家怎么对不住他们,西部大开发怎么破坏了他们的环境,和东突分子一个腔调,我看可以寄到国外东突分子的杂志上发表了。
桑子靠着叶柄长,很多都是两三个一嘟噜

北方方言真是通行,多少人知道嘟噜什么意思。
鲁能集团看上哈密了,怎么哈密能批准污染这么大的项目? 是不是哈密太腐败了?     
  各地都有下岗的,怎么各地都能自我解决,享受财税返还政策的新疆却怎么成了你说的那样?
原帖由 古德里安将军 于 2007-1-18 23:03 发表
楼主真实想说的无非是国家怎么对不住他们,西部大开发怎么破坏了他们的环境,和东突分子一个腔调,我看可以寄到国外东突分子的杂志上发表了。


照你的逻辑,东北的下岗工人岂不就成满清余孽了?
没办法,桑子太甜了放在那里就容易招苍蝇。
我曾独自穿越戈壁,惊叹于在砾石遍地、寸草不生的戈壁公路边,却有苍蝇围绕着长途司机扔在路边的食品包装飞舞。
苍蝇的生命力真是坚韧啊!
原帖由 古德里安将军 于 2007-1-18 23:03 发表
楼主真实想说的无非是国家怎么对不住他们,西部大开发怎么破坏了他们的环境,和东突分子一个腔调,我看可以寄到国外东突分子的杂志上发表了。

难道呼吁保护西北的环境,制止西部大开发中的破坏行为就是东突?如果西部大开发真变成了西部大破坏的话,干脆不开发也罢.
西部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百年无法恢复.政府已经提出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开发,别人反对破坏环境,你就冷嘲热讽,那我是不是可以认为你是反政府的呢?扣帽子的事情你不觉得无聊吗?
原帖由 lulula 于 2007-1-18 22:47 发表
14楼的你能抽谁?不好意思,你们的维族小偷兄弟就被我抽过,你想帮他们报仇那你就来啊!:D :D :D



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告诉你,我是汉族,而且楼主也是汉族,楼主在这里发贴的原因只不过是为了缅怀一下过去,反映目前新疆很多地方的现状,并没有任何鼓动所谓西部与东部、汉族和维族之间争斗的文字和意愿。楼主在帖子内所写的很多现状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应当保护西部开发过程中的当地的环境;应当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和平民百姓等等,还有就是不同民族间的和谐共处的关系,我是没看出来在楼主的行文之间有什么问题,你再看看自己在13楼和20楼的发言,我不知道你所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希望你能仔细看完帖子在回答。
还有22楼的帖子,建议你也把楼主的文章看完了在回复,你这是人身攻击!
唉~就是有人不仔细看帖子就断章取义~
在下看来某些人滴所作所为就是颠倒黑白~
:L :L
原帖由 小刀子 于 2007-1-19 09:30 发表



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告诉你,我是汉族,而且楼主也是汉族,楼主在这里发贴的原因只不过是为了缅怀一下过去,反映目前新疆很多地方的现状,并没有任何鼓动所谓西部与东部、汉族和维族之间争斗的文字和意愿。 ...


怎么?打小偷你也反对?当然,你完全可以象某贵宾一样否认维族有很多小偷
原帖由 lulula 于 2007-1-19 12:18 发表


怎么?打小偷你也反对?当然,你完全可以象某贵宾一样否认维族有很多小偷



对于你的上述言论,我的答复是:
1、我反对在已经制伏小偷的情况下,再对任何包括维族小偷在内的小偷进行殴打,这种殴打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
2、我不知道你在我这次回复以上的其它所有的三次回复中的哪一篇中能够看出我有“反对打小偷”的意思表示,请你对我的发言进行分析,给我一个你的分析结果;
3、我不否认维族是有很多小偷,我也曾经在上海街头协助过失主制服过维族小偷;但维族小偷不是维族的全部,也更不是新疆的全部;
4、也请你对自己在13楼的发言作出解释
]]
原帖由 小刀子 于 2007-1-19 14:17 发表



对于你的上述言论,我的答复是:
1、我反对在已经制伏小偷的情况下,再对任何包括维族小偷在内的小偷进行殴打,这种殴打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
2、我不知道你在我这次回复以上的其它所有的三次回复中的哪 ...



   我告诉原因吧, 原先我们也是抓到小偷送派出所,可是,发觉上午送进去,下午看到他们又活跃在盗窃的广阔天地中了,而且,好多小偷已经认识我们了,看到我们立即溜掉,还纠集一群人想报复我们。 05年  本人在XXX医院门口和大家解散后,等公共汽车,看到大群的新疆小偷在几个小孩带领下气势汹汹的来了,没找到我们,又气势汹汹的走向了泉城广场。   06年为了保护市民和自己,就改变了策略,只打不送,而且下的狠手,下手就是胳膊腿儿,一定要断掉。  从06年2月后,原先每条街上都有的新疆小偷突然消失了,也可能是警察同志们的成绩了。   反正,打击小偷,最重要的是看疗效。
我个人不反对以民间的适当暴力对付一些法律很难奈何的混蛋
鲁能?好好想想吧!
哈密不需要电站。哈密原有的电站能够充分满足本地区的需求。哈密要发展需要很多东西,但并不需要一个电站。
像你这样的问题,我们早就问了千百遍了。问有权的,问有钱的。
他们说成本高、他们说技术难度大、他们说市场不成熟。
他们说即使开发风能,火电厂也是要建的。
他们要的是能源,是钱!
这叫“捧着金饭碗要饭”?
这叫“骑着脖子拉屎”!
风力发电站的发电能力……算了吧。
我是新疆人。

某大吏是山东人。
可怜的生态......
原帖由 新侨联委员 于 2007-1-17 23:36 发表
:') 以前就有人说西部大开放要防止西部大破坏。

现在说西部大开放就是西部大破坏
中国人难道只能用破坏环境的方式来搞发展?
难道真找不到更好的路?哪怕发展得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