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上甘岭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2:30:48
原创】走向上甘岭 [pxpxpx] 于:2007-01-09 22:31:01

--我很喜欢西西河,在河边走了三年多终于还是决定跳河了!

         也许这个题目有些奇怪,让我从头说吧。

     几年前我移民到加拿大,之后的经历和大多移民相似:试着找工作,找到后就折腾着换工作,慢慢的从开始的彷徨,到目前的按部就班,日子越发的平静,人也越发的懒散,总是打不起精神,饮食也极其没有规律,我一度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还和我国内学医的同学真事儿似的咨询,结果被狠狠的挤兑了一顿,还欠了那厮一瓶酒。长话短说吧,就是健康的病了很久。

    直到最近,闲来无事逛到一个加国移民常去的网站(就开跳蚤市场的那个),猛然的看到有人转的一系列文章,洋洋洒洒的竟然在讲黄继光是假的。我是刚刚看完双石大哥(就不叫同志了,不严肃)的连载,正感动的一塌糊涂呢,更何况一向对“那样”的人有成见,当时就一条一条的对照着原文在网上查资料,结果发现国内媒体50年来发的帖子,不,是新闻报道,还真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尤其是对当事人的访谈。一时竟有些沮丧。但我绝对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于是就熬夜上网找更多的资料,结果无意中发现网上有一些关于上甘岭的英文文章,是美军老兵,或者是一些作家写的,看着看着,整个人就着了迷,想都没想就给公司打电话,请了一天假,(几年来我从没请过一天的假,这也是内个蒙古大夫断定我得不上高级病的依据,据他讲,我就是得感冒都得回国才有机会)又到图书馆借了很多的书和录像,结合网上的信息,整整看了三天(当时是周五)。


       记得最后的一天晚上,我整个人很疲倦,但精神还很炕奋,就一个人坐在街边的咖啡馆里,发呆。刚刚看到的朝鲜战争与我一直以来的了解竟是那么的不同,简直联系不到一起。

     我以前不知道美军当时已经开始使用直升飞机,伤员后送可以快到一个小时之内,也就是说60分钟之内大都能上手术台;

不知道美军不但有钢盔,还普及了防弹衣;

不知道美军有RR,可以去日本度假;

不知道很多士兵有自己的彩色战地照片;

不知道一个小小的上甘岭,最初的几天里美军竟然打出两枚国会勋章(阿甘得的那种,最高的,要总统亲授的),尽管最后他们还是没打下来;

不知道美军可以呼唤空中火力,将近至马路对面的房子炸上天;

      在这盘棋里,美国简直可以用无数的招数来赢,而我们的先辈却只有一个机会--拼人命!就象和泰森打拳一样,一个接一个的上,直到累的他精疲力尽,打不下去为止。

    肯定还有很多东西我还没有触及,但是我觉得我有义务了解下去,有条件的话甚至想和这里的老兵谈谈,把上甘岭另一面的故事翻译过来,让人们知道,我们的英雄前辈是多么的了不起,牺牲是多么的大!

我会陆续把自己找到的东西贴上来,目前我只集中找上甘岭的,以后再陆续找别的。也许已经有人这么做了,可我不在乎,更愿意再做一次,一步一步的走向上甘岭。

     我觉得我找到了自己的病根:对没有意义的平淡生活的恐惧和逃避。我没有萨大的天分,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养孩子,一边当记者,时不时的还能出本书。可我毕竟有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自己的生活变的有意义。将来我孩子要是笑话我忙了一辈子到头来什么也不是(我曾经这么刺激过我爸,下场很惨,我到现在还很后悔),我至少可以说,我曾经认真的做成了一件自己很想做的事!

    -后记:到加拿大的眼泪都是在西西河看帖子流的,帖子的质量我不敢保证,也不可能更新的很勤,但我一定认真的写,不然对不起英雄的前辈,也对不起河友。原创】走向上甘岭 [pxpxpx] 于:2007-01-09 22:31:01

--我很喜欢西西河,在河边走了三年多终于还是决定跳河了!

         也许这个题目有些奇怪,让我从头说吧。

     几年前我移民到加拿大,之后的经历和大多移民相似:试着找工作,找到后就折腾着换工作,慢慢的从开始的彷徨,到目前的按部就班,日子越发的平静,人也越发的懒散,总是打不起精神,饮食也极其没有规律,我一度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还和我国内学医的同学真事儿似的咨询,结果被狠狠的挤兑了一顿,还欠了那厮一瓶酒。长话短说吧,就是健康的病了很久。

    直到最近,闲来无事逛到一个加国移民常去的网站(就开跳蚤市场的那个),猛然的看到有人转的一系列文章,洋洋洒洒的竟然在讲黄继光是假的。我是刚刚看完双石大哥(就不叫同志了,不严肃)的连载,正感动的一塌糊涂呢,更何况一向对“那样”的人有成见,当时就一条一条的对照着原文在网上查资料,结果发现国内媒体50年来发的帖子,不,是新闻报道,还真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尤其是对当事人的访谈。一时竟有些沮丧。但我绝对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于是就熬夜上网找更多的资料,结果无意中发现网上有一些关于上甘岭的英文文章,是美军老兵,或者是一些作家写的,看着看着,整个人就着了迷,想都没想就给公司打电话,请了一天假,(几年来我从没请过一天的假,这也是内个蒙古大夫断定我得不上高级病的依据,据他讲,我就是得感冒都得回国才有机会)又到图书馆借了很多的书和录像,结合网上的信息,整整看了三天(当时是周五)。


       记得最后的一天晚上,我整个人很疲倦,但精神还很炕奋,就一个人坐在街边的咖啡馆里,发呆。刚刚看到的朝鲜战争与我一直以来的了解竟是那么的不同,简直联系不到一起。

     我以前不知道美军当时已经开始使用直升飞机,伤员后送可以快到一个小时之内,也就是说60分钟之内大都能上手术台;

不知道美军不但有钢盔,还普及了防弹衣;

不知道美军有RR,可以去日本度假;

不知道很多士兵有自己的彩色战地照片;

不知道一个小小的上甘岭,最初的几天里美军竟然打出两枚国会勋章(阿甘得的那种,最高的,要总统亲授的),尽管最后他们还是没打下来;

不知道美军可以呼唤空中火力,将近至马路对面的房子炸上天;

      在这盘棋里,美国简直可以用无数的招数来赢,而我们的先辈却只有一个机会--拼人命!就象和泰森打拳一样,一个接一个的上,直到累的他精疲力尽,打不下去为止。

    肯定还有很多东西我还没有触及,但是我觉得我有义务了解下去,有条件的话甚至想和这里的老兵谈谈,把上甘岭另一面的故事翻译过来,让人们知道,我们的英雄前辈是多么的了不起,牺牲是多么的大!

我会陆续把自己找到的东西贴上来,目前我只集中找上甘岭的,以后再陆续找别的。也许已经有人这么做了,可我不在乎,更愿意再做一次,一步一步的走向上甘岭。

     我觉得我找到了自己的病根:对没有意义的平淡生活的恐惧和逃避。我没有萨大的天分,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养孩子,一边当记者,时不时的还能出本书。可我毕竟有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自己的生活变的有意义。将来我孩子要是笑话我忙了一辈子到头来什么也不是(我曾经这么刺激过我爸,下场很惨,我到现在还很后悔),我至少可以说,我曾经认真的做成了一件自己很想做的事!

    -后记:到加拿大的眼泪都是在西西河看帖子流的,帖子的质量我不敢保证,也不可能更新的很勤,但我一定认真的写,不然对不起英雄的前辈,也对不起河友。
]]
看看《血雨》里面采访上甘岭战役亲历者的回忆就知道当年的战士是在怎样艰难残酷的环境下英勇作战,关于没水喝的细节那本书里有形象描述
据说当时的先辈连尿都没了
只能指望把饼干送入口中
硬嚼
划破口腔流出血
拿血水拌着吃下去
真的............不能说感动了.太轻
我实在是...无法容忍有人对这场战争的任何污蔑
恭候继续,向所有志愿军指战员致敬!
在美军军校的教科书中上甘岭战役被称作“三角形高地”, 美军阵亡393人。 这个数字与我们的记录相差太大了。
阵亡393人.......................
:L :L :L :L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介绍...
美第7师、美空降第187团和南朝鲜第2、第9师等共11个团又2个营,并补充新兵9000余人,另有18个炮兵营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300余门,坦克170余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总兵力6万余人。志愿军投入的兵力有第15军第45、第29师和第12军第31师及第34师1个团,有榴弹炮兵、高射炮兵等,出动山、野、榴炮114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另有工兵、担架营等,总兵力4万余人。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北山,只是志愿军两个连扼守的阵地,"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却动用了如此多的兵力、火力。他们攻击志愿军一个山头阵地,一次就投入四五个营的兵力,一次进攻不成,就再次进攻,以至连续进攻达数十次。"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在整个上甘岭阵地所倾泻的炮弹达190多万发,平均每天2.4万发,每秒钟6发,每平方米土地达76枚,最多时一昼夜竟达30余万发。每天出动飞机平均80多架次,有一天竟达到250多架次。投掷的重磅炸弹最多的一天达到500多枚。山上的树木所剩无几,山头几乎被削低了2米,山上的石土被轰击成为1米多厚的粉末。然而,志愿军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以伤亡1.15万余人的代价,抗击着敌人的猛烈进攻,歼敌2.5万余人,守住了阵地,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就连美国新闻界也曾评论说:"即使使用原子弹也不能把狙击兵岭(指537.7高地北山)和爸爸山(指五圣山)上的共军部队全部消灭
无论是参战人数还是伤亡人数,双方战后统计上的差别太大了。美方的记录是:兵力投入是美7师, 31团。 并且战斗争夺的重点是 598高地 (我们叫597.9). 下面是31团10月14日的死亡和失踪人员名单:

October 14, 1952 - LEWIS E ADAMS
October 14, 1952 - GLENN MARQUIS ANDERSON - FAMILY DNA NEEDED
October 14, 1952 - HENRY BAKER - FAMILY DNA OBTAINED
October 14, 1952 - LONZA ZEMERY BASS - FAMILY DNA NEEDED
October 14, 1952 - BROMLEY EMILE BERKELEY
October 14, 1952 - ROBERT BJORGE - FAMILY DNA NEEDED
October 14, 1952 - NELDON EARL BLACKETT - FAMILY DNA OBTAINED
October 14, 1952 - STERLING BRANDON
October 14, 1952 - JOSEPH L CAMPBELL
October 14, 1952 - MARCEL M CARDENAS
October 14, 1952 - JOHN F CHRISTY
October 14, 1952 - RAY CHURCH JR - FAMILY DNA NEEDED
October 14, 1952 - CHARLES M COLE
October 14, 1952 - JESSE ROOK COOKSEY - FAMILY DNA OBTAINED
October 14, 1952 - CLIFFORD J DAIGLE
October 14, 1952 - CHARLES R DEMILTE
October 14, 1952 - CLARENCE E DEON
October 14, 1952 - JOHN LEWIS DILLON - FAMILY DNA OBTAINED
October 14, 1952 - HENLEY DOWLING DRUMMOND - FAMILY DNA NEEDED
October 14, 1952 - FRANK O FINCH
October 14, 1952 - JAMES A FREEMAN
October 14, 1952 - RAYMOND D GORMAN
October 14, 1952 - FRANK J GOSSMANN
October 14, 1952 - ROBERT K GREEN
October 14, 1952 - TYREL J GREMILLION
October 14, 1952 - R RI GUILLET-LORENZO
October 14, 1952 - RICHARD HEIMBIGNER
October 14, 1952 - JAMES EDWARD HICKS
October 14, 1952 - GILBERT L HOWELL
October 14, 1952 - CHARLES JEMISON
October 14, 1952 - LUCIUS JONES - FAMILY DNA NEEDED
October 14, 1952 - GLEN D JONES
October 14, 1952 - MYRTH JIMMIE KILLINGSWORTH JR
October 14, 1952 - GEORGE A LASASSO
October 14, 1952 - DAVID LEBRON-LEBRON
October 14, 1952 - PHILIP G LINDWURM
October 14, 1952 - MANNIE L LOSHAW
October 14, 1952 - ROBERT C LUEDTKE
October 14, 1952 - RICHARD WAYNE MAHR - FAMILY DNA NEEDED
October 14, 1952 - ROBERT M MANN
October 14, 1952 - ROBERT J MANUEL
October 14, 1952 - ROBERT KEITH MATHIS - FAMILY DNA NEEDED
October 14, 1952 - ALBERT MCCONNELL
October 14, 1952 - JOHN J MCKENNA
October 14, 1952 - BOBBY J MEDLIN
October 14, 1952 - JAMES J MEGLAN
October 14, 1952 - LEOPOLDO MELECIO-LOPEZ
October 14, 1952 - MORRIS SOPHUS MICKELSEN - FAMILY DNA OBTAINED
October 14, 1952 - MARVIN L MILLS
October 14, 1952 - ALBERT D MOEN
October 14, 1952 - JAMES CHARLES MONTGOMERY - FAMILY DNA NEEDED
October 14, 1952 - EDWARD JOSEPH ORTEGO - FAMILY DNA NEEDED
October 14, 1952 - KENNETH WILLIAM PARKER - FAMILY DNA OBTAINED
October 14, 1952 - DOUGLAS ALLEN PARKS - FAMILY DNA NEEDED
October 14, 1952 - KENNETH D PAUL
October 14, 1952 - EDWARD PAVLAK - FAMILY DNA NEEDED
October 14, 1952 - RUSSELL LEE PERRY - FAMILY DNA NEEDED
October 14, 1952 - ALVIN R PETTY
October 14, 1952 - EUGENE H PIETRUS
October 14, 1952 - ROBERT L POPPE
October 14, 1952 - CHARLES C PUCKETT
October 14, 1952 - LOYD E PURCELL
October 14, 1952 - GLENN W RUNGE
October 14, 1952 - ORIE D W SAMPSON - FAMILY DNA OBTAINED
October 14, 1952 - GREGORIO G SANCHEZ
October 14, 1952 - PABLO SANCHEZ-TORRES - FAMILY DNA NEEDED
October 14, 1952 - JOSE ELIAS SANTIAGO-ORTIZ - FAMILY DNA OBTAINED
October 14, 1952 - LEO C SATTER
October 14, 1952 - DOYLE SCHATZ
October 14, 1952 - GEORGE W SCHEETZ
October 14, 1952 - LEON J SEVERAN
October 14, 1952 - JAMES J SLANE
October 14, 1952 - CECIL J SMITH
October 14, 1952 - IAN SOUTAR
October 14, 1952 - RICHARD J SPAAR
October 14, 1952 - DAYTON JOHN STAFFORD - FAMILY DNA OBTAINED
October 14, 1952 - CHARLES STEVENSON
October 14, 1952 - JERRY D STILES
October 14, 1952 - RICHARD JOSEPH STRINGER - FAMILY DNA OBTAINED
October 14, 1952 - WILLIE ELBERT THOMAS - FAMILY DNA OBTAINED
October 14, 1952 - ISIDRO E TRUJILLO - FAMILY DNA NEEDED
October 14, 1952 - MARIO FRAUSTO VALLE
October 14, 1952 - MARVIN VAN NINGEN
October 14, 1952 - JACK L VINING
October 14, 1952 - LAGRANT LESLIE WADMAN - FAMILY DNA OBTAINED
October 14, 1952 - DENVER L WELLS
October 14, 1952 - RODNEY D WENZEL
October 14, 1952 - MELVIN PETER WESTER - FAMILY DNA NEEDED
October 14, 1952 - JAMES B WHITE
October 14, 1952 - WORTHAW WHITWORTH - FAMILY DNA NEEDED
October 14, 1952 - ROOSEVELT WILLIAMS
October 14, 1952 - JOHN WILLIAMS JR - FAMILY DNA NEEDED
October 14, 1952 - FLEMING WILLIAMS
October 14, 1952 - DONALD E WILLIAMS
October 14, 1952 - ROOSEVELT WILLIAMS - FAMILY DNA OBTAINED
October 14, 1952 - TSUGIO YAMAGUCHI
在未来的12天里,31团的伤亡开始大规模减少, 32 和 17 团以有伤亡,但是也不大。
根据国内的统计数字,美韩军在上甘岭的一次8个小时不到,在2个山头防御志愿军进攻的战斗,就阵亡了2500人.照这样打下去,美韩军那6万多人,能用多久???
当年死8,9千人瓜岛都拿下了,死个3,4百人就是拿不下上甘岭?
污蔑历史,死者何已?
双方的主要兵力以及火力........
志愿军投入的兵力有第15军第45、第29师和第12军第31师及第34师1个团,有榴弹炮兵、高射炮兵等,出动山、野、榴炮114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另有工兵、担架营等,总兵力4万余人
美第7师、美空降第187团和南朝鲜第2、第9师等共11个团又2个营,并补充新兵9000余人,另有18个炮兵营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300余门,坦克170余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
注意 上甘岭只有 两个  连级阵地........
其实我对我方统计数据表示很大的怀疑, 只是顾忌大家对志愿军的感情从没提及过。 网上的资料主要来源一篇关于"operation showdown"的记录 (美军争夺上甘岭行动的代号) 和美7师31团的战友录网站。

上面我列举的是战斗第一天美军阵亡人员名单, 共96名。并且很多战斗过程也与我们的描述不同。下面是一些从记录中截取的重点:

美军3营方向(高地西面)第一波冲锋L连, 半小时内突击连军官全部伤亡。我军的石头和手榴弹像是在下雨(美军的突击连有两个, L 连和 K 连), 美军不得不又把 I 连调上去。L 连和K连被我军火力压制在半山腰, 在下午被命令撤下来。 I 连在高地的另一侧坚持到晚上,面对我军的反冲锋不得不撤退。

美军1营方向, 突击连A连在短短几分钟内伤亡25人,全连被我军火力压制。 A连不得不被撤下,B连接替。B连最终占领我军东面山脊阵地, C连跟在后面。敌我双方在阵地(表面)争夺3小时后, 美军暂时控制了(表面)阵地。但我军不断进攻,终于于半晚夺回(表面)阵地。截至10月14日终,我军收复全部阵地。

当天是31团伤亡最大的一天, 96人阵亡, 315受伤。美军在军事历史上创造了一个之最:第一次突击连全部配发防弹衣!!!

10月15日美7师32团1营(西侧)和31团2营(东侧)从598高地两侧卷土重来。31团E连到达我阵地后, F连和G连紧随其后,占领我阵地。但是遭到我军从五圣山方向的反扑。E 连 的 一个 叫 Ralph E. Pomeroy 士兵一个人在战壕的一头操控一挺机枪压制并减缓了我军的反扑, 保证了E连侧翼的安全。Ralph E. Pomeroy 的机枪阵地遭我军拍击炮炮击,本人负伤, 机枪被毁。但是仍然坚守阵地,直至阵亡, 被授予荣誉勋章。

16日, 美7师17团接管31团阵地。 在未来的8天中阵地反复易手。 直到10月25日,韩2师接管阵地。一个星期后我军收复阵地。

在整个战役中美军共阵亡365人,负伤1174人, 1人被俘。

我在“表面”上加引号是因为在整个资料中没有一处提及我军坑道。
盲目相信敌国的资料是什么行为???
]]
若我方的数据属实,霉韩菌的一线部队在不到8个小时的时间就阵亡2500人(若按伤亡比例1:3的话,霉韩菌在上甘岭的部队一次损失就高达1万人,6万人损失了1万,只要再来一,两次这样的战果,霉菌一线战斗部队就全军覆没了
我们也说 过我们的一个连队也就支持2小时不到.
那几十天下来要损失多少????????
参战部队恐怕呀全赔进去......
15军靠此战一战成名,却自动把紧急关头火线支援的12军给自动无视了;P 事实上12军的伤亡要小于15军:D
可怜34师“王克勤排”,上去后直接被美军封死在坑道里了:')
原帖由 saga90117 于 2007-1-19 19:10 发表
15军靠此战一战成名,却自动把紧急关头火线支援的12军给自动无视了;P 事实上12军的伤亡要小于15军:D

这到是.提起来就是说15军一战成名,都忽略了别人....
另 当时的炮兵是归属15吗???提起的也不多....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以十五军第四十五、二十九师为主体,各兄弟部队
配合参战的结果。我特别要强调的是,第十二军的参战,是取得上甘岭作战最后胜
利的保证。十二军是在战斗最紧张、最艰苦的情况下投入战斗的。当时,十五军的
二梯队已经拉上去了,敌人又调来了韩九师三个团,韩二师集中最后力量,加上美
军空降一八七团、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等投入战斗,597.9 高地的战斗发展
到决战阶段。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李德生同志的到来,三十一师投入战斗,使我们
更加增强了取得战役全胜的信心。

    可以说,十二军部队的参战,保障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
不过在当时为了突出宣传,我们的确是把12军的功劳全部算到15军头上去了,其实作为二野头等主力的12军战力绝对在15军之上,12军拉上上甘岭的时候,15军战力基本已差不多了,后面基本是12军打的,尤其是那个106团,表现出色。

前段时间BBS上流传的那篇《美国人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岭为什么打不下?》恐怕反映的就是大家说的这种情况,作者很明显对抗美援朝战争没什么了解,煽动力倒是一流
美军空降一八七团,也许记错了:以前看的别人的资料怎么说这支部队当时在日本本土.
盲目相信敌国的资料是什么行为???


我不是盲目相信, 而是那方的数据更可靠更具体,我就相信那一方的。
楼上的提到了美空降187团。这就是另外的一个例子。 美空降187团没有参加上甘岭的战斗。10月14日战斗打响, 187团是10月18日去的日本, 1953年6月22日返回朝鲜半岛。

而我们的资料则是把187团和7师并列放在了美军上甘岭参战部队的序列里。
中国军人冒着美军轰炸增援,作人员、弹药、粮草的补给。
每一个苹果上都凝聚着战士的鲜血,这是惨胜!
战术上的牺牲换来的是战略上、外交上的得分!
不忘烈士!
霉国人伤亡小得多也很正常,不要忘记了,霉菌中还有很多韩国人,他们的伤亡似乎完全没有计算进去
美国和日本向来有掩盖真实伤亡数字的传统,尤其在信息技术不够发达的时代。
第一位英雄是SCHOWALTER, EDWARD R., JR.

下面就是对他立功经历的翻译(不是逐字翻译,只针对事实部分):ccheree.com http://www.cchere.net/article/963057

SCHOWALTER, EDWARD(生于192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部队军衔:美七师31团A连连长。
战斗地点:1952年十月十四日金化附近。
授勋日期:1954年一月二十八日。


     战斗中,A连一排正在攻击并且试图占领通向主峰的一处关键阵地,在距敌不到50米远的时候,该排遭到步兵武器,手榴弹和迫击炮的猛烈攻击,前进受阻,并且有几人已经伤亡。关键时刻,二排也加入了进攻。而此时的SCHOWALTER, EDWARD上尉已经负伤,但是他仍然坚持战斗。在接近目标时,他被一个手榴弹弹片击中,虽然重伤在身,他却拒绝接受救护,坚持带领士兵进入敌人的战壕,用手雷继续消灭工事里的敌人。突然间,一颗从战壕外隐蔽处飞来的子弹击中了他,在再次受伤之后,SCHOWALTER, EDWARD上尉仍然坚持指挥,激励身边的士兵勇敢作战。直到完成作战任务,所占领阵地稳定之后才被下撤接受救护。

    上面的这段文字比较简洁也稍显平淡,如果直接给出的话,也许大家不会想到有这样表现的人就可以获得美军的最高勋章,在志愿军里,比这个更加突出的事迹比比皆是。但是这毕竟是美国对自己军人的评价标准,所表彰的就是军人在生死考验下表现出的坚定与勇敢,与胜利与否和战果的大小并没有直接关系。

      为了能够更加详细的了解这场发生在上甘岭战役第一天的激烈战斗,我用GOOGLE EARTH 中Overlay功能以及两张在网上获得的美军地图试着对当时的战场进行了还原。请先看看GOOGLE EARTH 中的上甘岭地区。图上的标示点为四个主要的山头(注意:因为这是三维的状态,所以左下给出的标尺并不准确,请不要用它来测量图中点之间的距离)。



根据第一张地图(小图)制作的Overlay覆盖到GOOGLE EARTH中上甘岭地区的情况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PIKE’S PEAK, TRIANGLE HILL(598), SANDY RIDGE, JANE RUSSELL HILL, SNIPER  RIDGE的精确位置。
根据第二张地图(大图)制作的Overlay覆盖到GOOGLE EARTH中上甘岭地区的情况如下:



      可以看出这张图对上述四个山头的覆盖也很准确。由此可以断定这里就是上甘岭无疑了。写到这里不尽轻轻的出了一口气,上甘岭,可算是远远的看到你了!

     
好了,下面就让我们跟着SCHOWALTER, EDWARD上尉爬一次上甘岭吧!
]]
原帖由 act 于 2007-1-22 13:00 发表
说着美军怎么扯到日本人身上去了?

第一:即使美军向来有掩盖真实伤亡数字的传统,也不能证明我们自己数据的真实性,若是还是战时,出于宣传需要这么做是可以原谅的.可在战后50年,美军都能解密朝鲜战争,为什么我们 ...


比方说陆战一师在长津湖之战居然只死了718人,这个数据的水份也太多了点吧。
]]
]]
原帖由 act 于 2007-1-22 22:48 发表
国内的资料:
看看美军装备和后勤上的优势,保持一比五的伤亡比很难吗?
再看看后勤保障经验不足的志愿军怎么保证所有人的正常战斗力?


在美军24小时不间断的侦察中,也能将10多万人的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到 ...


霉菌在整个韩战的死伤比是1比2点多呀,可这些单个的大大小小的战斗中,死伤比基本上都是在1比4以上呀。
陆战一师在长津湖战斗中有7300多人冻伤,冻伤率居然比9兵团还高。美军装备和后勤上的优势让冻伤率比志愿军的还高,也太不正常了吧。
]]
原帖由 act 于 2007-1-23 12:14 发表
整个战争几次战役的敌我优势是在变化的,拿平均数字来比较单次伤亡率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冻伤率比志愿军的还高的数据怎么来的?,志愿军部队成批被冻死了怎么算冻伤率???

http://blog.phoenixtv.com/user2/wa ...


长津湖战斗中志愿军的情况
]]
国内的资料:
9兵团冻伤减员28954人,冻死1000人,冻伤严重而不治3000人。冻伤减员达兵团总数32.1%,严重冻伤达22%。”
美军资料:
陆战一师2万5000人,冻伤和消化不良减员约7300比例为34%.但在战役期间大部就已伤愈归队。

   美军由于后勤保障的优势,冻伤伤员能很快后送治疗,统计起来要比志愿军准确且容易的多.而且美军对阵亡的判定非常严格,美军现在已经解密当年的战争,连在战争中美军屠杀平民都可以抖出来,为什么还要对已经结束50多年的战争伤亡数字刻意隐瞒虚报??反观我们这边很多数字都来自军队高层的回忆录及官方的数字,就这样这些数字许多还自相矛盾.

最后:我提这些数据并不是要证明美军的数字一定准确,但比起国内的数据来起码更接近事实一些,也更易令人信服一些.
中国有些人就是天生的走狗级人物!!!总是对国内的数据持怀疑态度,娘的老美一搞个数据,他们就立即认可了,莫名其妙哇!!!是不是美国人撅着腚说:COME ON,舔!!你们也会奋不顾身爬上去?!
]]
原帖由 act 于 2007-1-23 18:45 发表
探讨朝鲜战争真相并不是要否定志愿军的英勇,扣帽子的就不用回了.

PS:
TG舔了美国人的腚国内才有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喜欢舔TG的腚的"人"(姑且称这种排泄孔和发音孔通用的动物是"人")才有机 ...

阁下是布什的大孙子?!你那他娘也叫探讨真相?摆明了就是否定国内资料,中国5000年文明史就等着你个烂货重新勾勒呢!!
只知道舔给美国人舔腚的TG的PY的牲口还能上网?这世道真T M的变了.

;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