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听必涨”与“逢涨必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22:54:03
听证会并不是完全的逢听必涨。”“‘逢听必涨’是对听证会制度本身的不了解”,“我认为,是逢涨必听而不是逢听必涨,”。6日,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柴晓钟做客城市管理广播时,对于市民关心的听证会制度作出这样的解释。(2007年1月7日《新京报》)

这话听起来像绕口令,但是仔细想想,我们还是明白了柴主任的意思:逢听必涨虽然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真是那么回事,但这话怎么听怎么不顺耳,话语之间隐约有股“硝烟味儿”;还是倒过来说比较好——逢涨必听,虽然意思还是那个意思,但是听起来感觉好多了。

逢听必涨为什么不顺耳?因为这中间夹杂着公众的一种不满的情绪,有埋怨、指责的意味,言下之意是,对涨价负有直接责任的发改委、物价部门等没有站在绝大多数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没有为“人民”把好关,他们虽说不上是涨价的总根子,但也称得上是涨价的“合伙人”;而逢涨必听呢,却有着控制、限制、制止的意味,说明“我”还在履行职责,并没有放任不管,虽然最终的结果还是涨了,但是这是广泛地听取了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的,是经过了法定程序的,与我有何干呢?公众可不能把矛盾对准我!

不错,价格听证会并不是完全的逢听必涨,就像柴主任举例说的,前一段北京对公园门票开过听证会,代表都赞成涨价,但是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公园门票的价格并没有出台。可是柴主任除了这个孤例,还能举出第二个例子来吗?水、电、油、气等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价格不都是一个个听了涨了吗?而且我很怀疑,参加那次听证会的“代表”都是哪些人?会不会都是涨价的申请者?公众对高得吓人的公园门票本来就抱怨甚多,我不相信一个真正的民意代表会对公众的抱怨听而不闻,还会傻呼呼地去赞成再涨价!再说,就算这次听而未涨,其本意也并不是有关方面不想涨价,而只是最后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不得不让涨价企图“胎死腹中”而已。

逢涨必听是制度要求,是公众意愿;而逢听必涨是实际情况,是老百姓最不愿见到的。为什么制度设计得好好的,得到的却往往是相反的东西?我以为并不是逢涨必听这个制度不好,也并不是人们理解的有误,而在于执行过程的走样,其一是没有解决好代表的“代表性”问题,民意的份量不足,其二是对听证材料尤其成本材料缺乏必要的监审,其三是听证过程走了过场,听了白听。不认真解决这三大弊端,听证会开得再多,仍难于走出“逢听必涨”的窠臼,难于取信于民。

稿源:红网听证会并不是完全的逢听必涨。”“‘逢听必涨’是对听证会制度本身的不了解”,“我认为,是逢涨必听而不是逢听必涨,”。6日,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柴晓钟做客城市管理广播时,对于市民关心的听证会制度作出这样的解释。(2007年1月7日《新京报》)

这话听起来像绕口令,但是仔细想想,我们还是明白了柴主任的意思:逢听必涨虽然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真是那么回事,但这话怎么听怎么不顺耳,话语之间隐约有股“硝烟味儿”;还是倒过来说比较好——逢涨必听,虽然意思还是那个意思,但是听起来感觉好多了。

逢听必涨为什么不顺耳?因为这中间夹杂着公众的一种不满的情绪,有埋怨、指责的意味,言下之意是,对涨价负有直接责任的发改委、物价部门等没有站在绝大多数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没有为“人民”把好关,他们虽说不上是涨价的总根子,但也称得上是涨价的“合伙人”;而逢涨必听呢,却有着控制、限制、制止的意味,说明“我”还在履行职责,并没有放任不管,虽然最终的结果还是涨了,但是这是广泛地听取了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的,是经过了法定程序的,与我有何干呢?公众可不能把矛盾对准我!

不错,价格听证会并不是完全的逢听必涨,就像柴主任举例说的,前一段北京对公园门票开过听证会,代表都赞成涨价,但是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公园门票的价格并没有出台。可是柴主任除了这个孤例,还能举出第二个例子来吗?水、电、油、气等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价格不都是一个个听了涨了吗?而且我很怀疑,参加那次听证会的“代表”都是哪些人?会不会都是涨价的申请者?公众对高得吓人的公园门票本来就抱怨甚多,我不相信一个真正的民意代表会对公众的抱怨听而不闻,还会傻呼呼地去赞成再涨价!再说,就算这次听而未涨,其本意也并不是有关方面不想涨价,而只是最后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不得不让涨价企图“胎死腹中”而已。

逢涨必听是制度要求,是公众意愿;而逢听必涨是实际情况,是老百姓最不愿见到的。为什么制度设计得好好的,得到的却往往是相反的东西?我以为并不是逢涨必听这个制度不好,也并不是人们理解的有误,而在于执行过程的走样,其一是没有解决好代表的“代表性”问题,民意的份量不足,其二是对听证材料尤其成本材料缺乏必要的监审,其三是听证过程走了过场,听了白听。不认真解决这三大弊端,听证会开得再多,仍难于走出“逢听必涨”的窠臼,难于取信于民。

稿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