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民工真情告白:我已经不习惯农村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07:46:07
80后民工真情告白:我已经不习惯农村生活
2006年12月19日 11:27
说到民工,人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一幅情景:破旧的衣衫,迷惘的眼神,为了养家糊口在城市里四处奔波……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青年民工(有人把他们叫做“80后民工”)的观念与老一代民工完全不同,他们中以“出来挣钱”为主要目的的只占18.2%,外出务工动因是“刚
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在家乡没意思”、“羡慕城市生活”、“外出能够享受现代生活”的人共占到71.4%。
“80后民工”已不再是那种茫然、木讷的农民,他们不能忍受身份歧视,更注重工作环境、自身的权益乃至个体感受,他们有更强的融入城市的动机,他们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锻炼自己、寻找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为了享受人生!
“80后民工”,他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进城务工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12月初,记者结识了一位来自信阳的农村务工青年张秋生,通过多次接触和沟通,记者逐渐走进了这位“80后民工”的内心世界,脑海中关于民工的印象被一一刷新……
民工也要有所追求
你说我与人们印象中的民工形象大不一样?谢谢夸奖!其实,这也是我追求的目标:我要做一个新型的民工,而不是像父亲那一辈民工那样生活!
我父亲今年50多岁啦,他从当年中国刚刚兴起“民工潮”起,就扛起铺盖卷儿进城找活干。做了20多年的民工,要我看父亲几乎没什么变化:身上整天脏兮兮的,只知道闷头干活,辛辛苦苦干一年却只挣到一点可怜的钞票!我父亲现在和20多年前比起来,可以说还是在原地踏步!
你问我跟父亲有什么不一样?我经常是穿西装打领带,皮鞋擦得能照出人影来,用着新款的彩屏拍照手机,普通话说得很标准,从外表上看我不像民工更像是城里人。另外,我觉得虽然我们都是民工,但是我们的思路大不一样——父亲来到城里打工,脑子里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找活干、挣钱,在他看来,工作没有喜欢不喜欢,只有挣多挣少的问题。我呢,找工作时不仅仅在意工资,工作环境也不能太差了,我还想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除了干活,我还经常动脑子思考,思考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我觉得即使是做个民工,也要有所追求,从物质到精神都要有点变化才行,不能三年五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对了,用你们记者写稿子时经常用到的一句话就是“超越自己”,我们民工也要不断地超越自己!
可以说,父亲就是做梦也不会想这么多,他更不明白“思路”、“超越自己”是个啥概念,却笑话我是“胡思乱想”、“做美梦”,说“当个民工有啥追求不追求的”。我很不赞成这种看法,难道民工就不能有自己的追求,只能做一个干活的机器吗?!
我跟父亲的这些差别也许就是你们媒体上常说的“代沟”吧!我这样说并不是看不起我父亲那样的民工,不过,有句顺口溜你们当记者的应该听说过吧———“起得比鸡早,干得比驴累,吃得比猪差”,说的就是像我父亲那些民工的生活状况,我说啥也不愿意过他们那种民工生活!
如果你留意就会发现,在郑州老107国道与农业路交叉口、北环南阳路立交桥下面这些地方,一年四季都聚集着一批四五十岁样子的民工,等着别人来雇他们去打零工。到了夜晚,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他们就睡在人行道或者花坛上,盖着脏得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的被子。那情景我看了真是感到心酸,这种生活我是很难接受的,我进城打工图的就是比在老家生活得更好,追求的是更高的生活质量。
我承认,与父亲那一辈民工相比,我没有他们能吃苦,不愿从事太重的体力劳动,不过,赚钱不是我打工的惟一目的,我不会像我父亲那样为了赚钱而去做牛做马。做一个民工我还能这么“潇洒”,这可能是由于在我身后有父母和家庭支撑着,我是独生子,上边还有两个姐姐,在家里我可以说很受宠爱,我出来打工家里不但不会跟我要钱,还经常给我钱。我还没有找对象,没有什么经济负担,有时候一个月的花费就有上千元。
我已经不习惯农村生活
你说在我身上已经没有多少农民的影子了?我也觉得自己对老家越来越陌生了!
说实话,尽管在户口本上我仍然是农民身份,但我基本没有接触过农业劳动,甚至连自己家里有几块田都搞不清。我不会种田,不知道怎么种菜,对农业上的那些活儿,我全都不懂!
我的家乡是豫南大别山中的一个小山村,我们那里是国家级贫困县,非常贫穷落后。现在,尽管国家减免了对农民的各种收费,农民负担减轻了,但是在农村,人多地少,农民的收入仍然很低。高中毕业后,我在家里待着很闷,就开始进城打工。打工虽然辛苦,但是在城市里至少可以长长见识,毕竟城乡差距还是很大的。
我在农村待了十多年,但前年回到老家过春节时,我突然发现,我对农村的生活已经很不习惯了!农村实在是太贫穷、破旧、落后了,我们村里没有电影院,没有网吧,没有超市,电视只能收到很少的几个台,还很不清晰多是雪花。老家的人更不会读书看报,而在城里,我就是不买报,也会经常在街头的阅报栏前瞅瞅。
最不习惯的就是农村人不讲卫生,村里连个澡堂子也没有,时间长了,一身汗臭味也只能忍着。在城市的时候,我至少每星期都要洗一次澡,隔几天不洗澡身上就痒得难受。还有就是感觉村里实在是太冷清了,特别是到了夜晚,到处都是空荡荡的,见不到一个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夜生活”。生活中几乎处处感到别扭、不方便,比如说和人讲话吧,我已经习惯说普通话了,老家的人却笑话我是“烧包”!
这几年,我已经很少回家了。现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都出来打工了,大家都认为只有进城打工才有出路。虽然在城市生活得并不如意,但我再也不愿意回到老家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忍受煎熬了。源自:郑州日报80后民工真情告白:我已经不习惯农村生活
2006年12月19日 11:27
说到民工,人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一幅情景:破旧的衣衫,迷惘的眼神,为了养家糊口在城市里四处奔波……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青年民工(有人把他们叫做“80后民工”)的观念与老一代民工完全不同,他们中以“出来挣钱”为主要目的的只占18.2%,外出务工动因是“刚
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在家乡没意思”、“羡慕城市生活”、“外出能够享受现代生活”的人共占到71.4%。
“80后民工”已不再是那种茫然、木讷的农民,他们不能忍受身份歧视,更注重工作环境、自身的权益乃至个体感受,他们有更强的融入城市的动机,他们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锻炼自己、寻找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为了享受人生!
“80后民工”,他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进城务工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12月初,记者结识了一位来自信阳的农村务工青年张秋生,通过多次接触和沟通,记者逐渐走进了这位“80后民工”的内心世界,脑海中关于民工的印象被一一刷新……
民工也要有所追求
你说我与人们印象中的民工形象大不一样?谢谢夸奖!其实,这也是我追求的目标:我要做一个新型的民工,而不是像父亲那一辈民工那样生活!
我父亲今年50多岁啦,他从当年中国刚刚兴起“民工潮”起,就扛起铺盖卷儿进城找活干。做了20多年的民工,要我看父亲几乎没什么变化:身上整天脏兮兮的,只知道闷头干活,辛辛苦苦干一年却只挣到一点可怜的钞票!我父亲现在和20多年前比起来,可以说还是在原地踏步!
你问我跟父亲有什么不一样?我经常是穿西装打领带,皮鞋擦得能照出人影来,用着新款的彩屏拍照手机,普通话说得很标准,从外表上看我不像民工更像是城里人。另外,我觉得虽然我们都是民工,但是我们的思路大不一样——父亲来到城里打工,脑子里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找活干、挣钱,在他看来,工作没有喜欢不喜欢,只有挣多挣少的问题。我呢,找工作时不仅仅在意工资,工作环境也不能太差了,我还想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除了干活,我还经常动脑子思考,思考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我觉得即使是做个民工,也要有所追求,从物质到精神都要有点变化才行,不能三年五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对了,用你们记者写稿子时经常用到的一句话就是“超越自己”,我们民工也要不断地超越自己!
可以说,父亲就是做梦也不会想这么多,他更不明白“思路”、“超越自己”是个啥概念,却笑话我是“胡思乱想”、“做美梦”,说“当个民工有啥追求不追求的”。我很不赞成这种看法,难道民工就不能有自己的追求,只能做一个干活的机器吗?!
我跟父亲的这些差别也许就是你们媒体上常说的“代沟”吧!我这样说并不是看不起我父亲那样的民工,不过,有句顺口溜你们当记者的应该听说过吧———“起得比鸡早,干得比驴累,吃得比猪差”,说的就是像我父亲那些民工的生活状况,我说啥也不愿意过他们那种民工生活!
如果你留意就会发现,在郑州老107国道与农业路交叉口、北环南阳路立交桥下面这些地方,一年四季都聚集着一批四五十岁样子的民工,等着别人来雇他们去打零工。到了夜晚,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他们就睡在人行道或者花坛上,盖着脏得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的被子。那情景我看了真是感到心酸,这种生活我是很难接受的,我进城打工图的就是比在老家生活得更好,追求的是更高的生活质量。
我承认,与父亲那一辈民工相比,我没有他们能吃苦,不愿从事太重的体力劳动,不过,赚钱不是我打工的惟一目的,我不会像我父亲那样为了赚钱而去做牛做马。做一个民工我还能这么“潇洒”,这可能是由于在我身后有父母和家庭支撑着,我是独生子,上边还有两个姐姐,在家里我可以说很受宠爱,我出来打工家里不但不会跟我要钱,还经常给我钱。我还没有找对象,没有什么经济负担,有时候一个月的花费就有上千元。
我已经不习惯农村生活
你说在我身上已经没有多少农民的影子了?我也觉得自己对老家越来越陌生了!
说实话,尽管在户口本上我仍然是农民身份,但我基本没有接触过农业劳动,甚至连自己家里有几块田都搞不清。我不会种田,不知道怎么种菜,对农业上的那些活儿,我全都不懂!
我的家乡是豫南大别山中的一个小山村,我们那里是国家级贫困县,非常贫穷落后。现在,尽管国家减免了对农民的各种收费,农民负担减轻了,但是在农村,人多地少,农民的收入仍然很低。高中毕业后,我在家里待着很闷,就开始进城打工。打工虽然辛苦,但是在城市里至少可以长长见识,毕竟城乡差距还是很大的。
我在农村待了十多年,但前年回到老家过春节时,我突然发现,我对农村的生活已经很不习惯了!农村实在是太贫穷、破旧、落后了,我们村里没有电影院,没有网吧,没有超市,电视只能收到很少的几个台,还很不清晰多是雪花。老家的人更不会读书看报,而在城里,我就是不买报,也会经常在街头的阅报栏前瞅瞅。
最不习惯的就是农村人不讲卫生,村里连个澡堂子也没有,时间长了,一身汗臭味也只能忍着。在城市的时候,我至少每星期都要洗一次澡,隔几天不洗澡身上就痒得难受。还有就是感觉村里实在是太冷清了,特别是到了夜晚,到处都是空荡荡的,见不到一个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夜生活”。生活中几乎处处感到别扭、不方便,比如说和人讲话吧,我已经习惯说普通话了,老家的人却笑话我是“烧包”!
这几年,我已经很少回家了。现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都出来打工了,大家都认为只有进城打工才有出路。虽然在城市生活得并不如意,但我再也不愿意回到老家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忍受煎熬了。源自:郑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