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归国的另类解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2:52:50
前两年到上海出差,打电话和上海的同学联系,同学告诉我某某同学刚刚回国。听闻此消息,非常激动,此君和我同县,毕业于同一个中学,又同在中国科学院就学,关系非常好,但自从他87年出国之后,就再未谋面。于是,安排好住处之后,就急急赶到某饭馆和同学“吃”谈。落坐之后,我单刀直入正题,问他为什么回国。他告诉我,他回国不是为了事业,也不是某些人标榜的报国,他回国是为了成立一个家,娶一个老婆。

知道他还没有娶妻,我很惊奇。在我的印象里,他长的很帅,追他的人不少,没有想到,年已四十,仍然是独身一人。他告诉我,如果有家庭,生活在美国,还是很理想的。美国社会,对美国人简直就是天堂,是一种很理想的社会。出国留学的中国学者中,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而且出国女性中已婚的较多。找美国白人和黑人吧,又存在着文化差异,成功者不多,这样就给出过男性带来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性的问题,但雪上加霜的是,美国没有中国那么发达的性服务业,而且尊严和体面也不允许他们去色情场所解决性的问题。因此,他在美国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女性做妻子,只好一年一年的往国内跑,但短暂的时间怎么能产生感情,介绍的也是些物质女孩,她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出国,去她们心目中的天堂美国,所以谈一个,崩一个,拖到四十,才痛下决心回国,美国再好也不呆了,没有性和爱,再好的社会也是暗无天日!和他分别后不到一年,就接到他的好消息,已经找到了爱的归属,新娘是上海的一个白领,年轻又美丽。


后来又陆续有几个朋友从国外归来,他们都是回来解决婚姻问题的,其中一个朋友在美国呆了8年,把在美国挣的钱大部分交给了航空公司,女孩约见了不少,一个也没有成,也是在快四十时毅然回国,回国后不到一年,就领着如花似玉的新娘进了洞房。

原来海归派越来越多,是因为他们在美国找不到爱和性。所以,中国人民不要为出国留学者担古人之忧,害怕他们不回国。美国有非常理想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但美国再好,美国人民为留住他们,也不会给他们拉郎配,解决他们的性问题。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没有女人他们在美国是呆不长久的,他们终究要回来报效祖国的。如果我们想吸引他们回国,根本不需要给予优厚的待遇,只要派出一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美眉队伍,去美国各个大学巡回演出,一首歌就可以叫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跑个精光。这首歌就是:“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浪子,归来吧,别再四处漂泊!归来吧,性的问题还是回去解决!”


http://forum.newstarnet.com/showthread.php?t=48564前两年到上海出差,打电话和上海的同学联系,同学告诉我某某同学刚刚回国。听闻此消息,非常激动,此君和我同县,毕业于同一个中学,又同在中国科学院就学,关系非常好,但自从他87年出国之后,就再未谋面。于是,安排好住处之后,就急急赶到某饭馆和同学“吃”谈。落坐之后,我单刀直入正题,问他为什么回国。他告诉我,他回国不是为了事业,也不是某些人标榜的报国,他回国是为了成立一个家,娶一个老婆。

知道他还没有娶妻,我很惊奇。在我的印象里,他长的很帅,追他的人不少,没有想到,年已四十,仍然是独身一人。他告诉我,如果有家庭,生活在美国,还是很理想的。美国社会,对美国人简直就是天堂,是一种很理想的社会。出国留学的中国学者中,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而且出国女性中已婚的较多。找美国白人和黑人吧,又存在着文化差异,成功者不多,这样就给出过男性带来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性的问题,但雪上加霜的是,美国没有中国那么发达的性服务业,而且尊严和体面也不允许他们去色情场所解决性的问题。因此,他在美国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女性做妻子,只好一年一年的往国内跑,但短暂的时间怎么能产生感情,介绍的也是些物质女孩,她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出国,去她们心目中的天堂美国,所以谈一个,崩一个,拖到四十,才痛下决心回国,美国再好也不呆了,没有性和爱,再好的社会也是暗无天日!和他分别后不到一年,就接到他的好消息,已经找到了爱的归属,新娘是上海的一个白领,年轻又美丽。


后来又陆续有几个朋友从国外归来,他们都是回来解决婚姻问题的,其中一个朋友在美国呆了8年,把在美国挣的钱大部分交给了航空公司,女孩约见了不少,一个也没有成,也是在快四十时毅然回国,回国后不到一年,就领着如花似玉的新娘进了洞房。

原来海归派越来越多,是因为他们在美国找不到爱和性。所以,中国人民不要为出国留学者担古人之忧,害怕他们不回国。美国有非常理想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但美国再好,美国人民为留住他们,也不会给他们拉郎配,解决他们的性问题。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没有女人他们在美国是呆不长久的,他们终究要回来报效祖国的。如果我们想吸引他们回国,根本不需要给予优厚的待遇,只要派出一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美眉队伍,去美国各个大学巡回演出,一首歌就可以叫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跑个精光。这首歌就是:“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浪子,归来吧,别再四处漂泊!归来吧,性的问题还是回去解决!”


http://forum.newstarnet.com/showthread.php?t=48564
很不错的文章,也转了过来,喜欢的可以看看,最喜欢真正的新闻和宣传的区别这段。

简历:
  袁昊,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社会学硕士。1997年考入天津大学法学系,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获得法学和科技英语双学士学位。2001年以GRE近乎满分的成绩,以中国留学生几乎无法获得的美国政府全额文科奖学金生资格,赴美攻读社会学硕士。2003年6月以超强实力在两年里顺利完成学业并通过论文答辩,成为迄今为止唯一在如此短时间内获得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的一名亚洲学生。2003年回国后,经过45天的准备,以突出的成绩通过全国司法统一考试,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
  近年来,以其独到的授课风格一直活跃在英语培训机构教学的最前沿,其逻辑清晰的解题思路和流利的中英文讲解深得广大学生的喜爱。2004年至今,出版了多部英语考试类复习参考书。
  
-----------------------------------------------  
  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刚刚结束了一次TOEFL班的课。穿过北京拥扰的车流,溜回蜗居的斗室。推开窗,九月的北京,夜凉如水。虽然仍无法看到天上的星辰,但满街繁华灯影, 染得夜风也微微透明,真的是红尘万丈。
  五年前,当我怀揣着飞往美国的机票,义无反顾地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似乎头也不曾回过。在少年人的梦想中,熟悉的地方从来没有景色。到远方去,到远方去,那里的美丽,不是因为风景,而是因为传说。
  经过近二十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之后,在机翼下出现了一大片隐在水汽中,如巨大的电路板似的大陆。在乘客们的轻轻欢呼中,我仿佛见到了那座自由女神像,立在暮色茫茫的大海上,为理想的苦渡者们举灯相迎!
  与大多数留美的中国学生不同,我获得的是一份佛州政府的文科全额奖学金。这意味着我不会如其他中国学生那样,每天要在实验室中关上十几个小时。事实上,课业以外的时间,我基本上可以自由安排。这让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张开触角,接触和感知一个全新的社会。
  在美国,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没有人会去干涉你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在学会了对人对已的宽容之后,人们的自立精神变得非常强烈。许多人都是16、17岁就自己在超市挣零花钱,读硕士,博士一把胡子了仍然在餐厅打工,作服务员的也大有人在。没有人会觉得这有什么不正常。甚至连同性恋、双性恋这些在国人看来大逆不道的行为,美国社会基本都宽容对待。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授,都完全用不着掩藏自己的性别取向。甚至连政府的纳税登记表上也并不强行要求人们填写性别。没有了社会压力的人们生活得很轻松和随意。
  与美国的宽容和人性化相比,中国社会就沉重得多了。一方面人均占有的空间和资源就不多,另一方面世代传承的道德规范和传统意识,无论有形还是无形,总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中国人生来就首先是群体的一份子,只有在群体社会接纳了你之后,才谈得上有个性,才能有个人的发展;美国人却生来就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只有当社会的组织形态使每个个体的利益都最大化的时候,才形成了社会和国家。
  我的一位美国同学收藏了三把枪,都是半自动武器。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美国政府不禁止民间持枪,他的回答颇让我惊奇。他说美国的宪法就规定了民众有持有枪支的权利。这是因为当一个政府不再受到民众欢迎的时候,美国人可以用枪把这个政府赶下台。正如他们在两百年以前,用自己的毛瑟枪赶走了英国总督,成立了自己的国家一样。
  两百年前制定美国宪法的国父们,使民主自由的火花一直照亮了两百年后的美国。这个从蛮荒之地建立起来的国家之所以会拥有一部百世不易的宪法,不是因为修宪繁琐的程序,而是因为那些虽然每天为了柴米油盐而奔波不休,却始终坚信着自由,民主的普通美国人民。所在英语中,启蒙教育(enlighten)与点燃光明是同一个词。
  然而,国父们的理想虽然崇高伟大,现实中的美国社会却实际上把持在一些并不伟大的人手中。我读硕士所在的迈阿密,是美国联系整个中南美洲的重镇,也是佛罗里达州最重要的城市。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有着全美最迷人的海滩。无论你在海边生活了多久,每一次看到那一望无际、深蓝清澈的大西洋和洁白的沙滩都会忍不住感动。这真的是一片神佑的土地。
  只是,住得久了,我渐渐看出一些奇怪的事情来。迈阿密的面积非常大,通常的情况下一家人出门上班每人都必须开一辆车子。开车一两小时去上班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但是,自己开车上班又累又费钱又不环保而且还比较危险。为什么他们不坐公共汽车呢?答案让我大吃一惊:因为迈阿密几乎没有公共交通!只在市中心比较核心的地方通公共汽车,稍远一些的地方就几乎没有了。大部分的人,实际都是住在郊区的,如果要等公共汽车的话,可能一天也无法来回。
  虽然对绝大部分新到美国的移民来说,每人拥有一部汽车是美国梦的一部分,但实际的情况却是:无论你是否愿意,在这个国家生存的必要条件就是拥有一部汽车,而且每天烧掉数加仑的汽油!
  美国为什么不仿效欧洲,大力发展方便、节能又安全的公用交通呢?答案又很令人震惊:因为美国的总统和各级议员的选举从本质上说是选举经费的比赛。而出钱最多的助选机构往往是汽车制造厂、石油公司和钢铁企业这些现有交通情况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当然不希望改变现在的交通格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所谓的环保、节能等等不过是个幌子罢了。每四年一次的大选虽然搞得沸沸扬扬,引得无数民众津津乐道,大财阀们却从不担心究竟谁会胜出。因为他们要确保新上台的政府一定会制定有利于已的经济政策,早在两边的候选人身上都扔了重金,无论谁胜出,都是盟友!更有意思的是,在美国大选中,候选人接受财团的政治金援是绝对合法的,只要这笔钱的来源和使用都公开透明,并且没有外国势力的参与即可。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充斥美国的街头广告和电视媒体,总在不断推出更大更漂亮而且马力更强劲的大排量汽车,总在鼓励人们趁着家人生日、圣诞节、复活节、新年及一切借口,赶紧换辆新车!“bigger is better!”这里是资本至上的美国!

在美国留学期间,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的是美国的新闻界。尤其是如《纽约时报》这样的百年老报。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了真正的新闻和宣传的区别:新闻是告诉你正在发生了些什么;而宣传则是让你知道他们想让你知道的事情。
  在第二次海湾战争开始不久,《纽约时报》就在网站上推出了新闻专栏。专栏的第一页是三十七名阵亡的美军士兵的照片,每张照片上的青年都正笑得灿烂,照片下是这名士兵的名字、家乡、未婚妻的名字、家人对他的呢称、他的少年理想和宠物的名字。于是,阵亡的士兵作为一个好儿子、一个好丈夫永远被人们记住,而不仅是一个干巴巴的编号。
  按照国人的理解,新闻宣传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顶多再安排几场英模巡回演讲报告会,气氛就很主流、很热烈了。至于那些敌人们呢?哦,那是敌人,都是青面嘹牙的家伙,不用管他们。
  但是《纽约时报》没有结束这个专栏,接下来的一张巨大的照片让每个人都心碎。一名阿拉伯老汉,手中抱着小孙女的残躯(只剩下了上半截身子,下半截从大腿以下全部没有了)。老汉仰面朝天,痛苦无泪。背后是苍茫辽远的大漠和蓝天。照片上的字幕告诉我们,这名小女孩是被美军坦克误炸的,已经死去多时了。
  相信观众们看到此处已经沉重得喘不过气来了,但是这篇新闻依旧没有结束:第三幅照片中有一辆硕大的坦克,炮口向天。在坦克旁的沙地上跪着一名年青的美军士兵,双手抱头,痛哭流涕。身后依然是辽阔的大漠蓝天。照片上的字幕告诉我们,正是这名美军士兵误炸了阿拉伯女孩。至此,观众的心灵已经完全被震动了:都是善良的人们,素不相识。为什么要在同一片蓝天下性命相搏?所有战争的借口,无论多么高尚,多么令人热血沸腾,在人的生命尊严面前都是那样不堪一击。
  这些是我记忆片段中的美国,一个提起来让人感慨万千,想了半天却又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的国家。她不是我的祖国,在那儿却生活着许多和我们一样真诚、善良、平凡、每天为了生活而奔波,却从没有忘记生命尊严的人们。
  在这里,在万里之遥的北京,我真诚地祝福那些我认识和不认识的善良美国人民,也真诚祝愿我的祖国,能在历经了百年的欺侮和磨难之后,重新成为一个开放、富强、受世人尊敬的强国。
__________________
http://forum.newstarnet.com/showthread.php?t=46056
2005年4月至10月,我随山东省中青年干部赴美培训团到美国康涅狄格州中央州立大学接受了为期半年的行政与经济管理培训,并担任培训团的团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半年的课堂学习、社会考察和在美国政府部门的跟班实习,不仅为我提供了一种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接近和深入考察美国的机会,而且促使我更多地不断地去思考所看到和所经历的一切,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体验美国、感悟美国。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改革和发展,既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又必须立足本国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照抄,不脱离实际,坚持走自己的路,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美国先进的经验,也应一分为二,有些虽然很适合美国,但不一定适合中国;对于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也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能够知己知彼,占据主动。这半年间,我在感受到中国与美国多方面差距的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在许多方面的独特优势,或曰比较优势,使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充满信心。

  本文既不是要否定美国的成功,也不是要“批美”,只是变换一个角度,提醒世人美国同样也存有他自身的问题,因为本部文稿的大前提就是“我所看到的美国发达与繁荣的另一面”。

  美国的社会阶层

  富人穷人都好过,中产阶级最艰辛

  美国的财富游戏规则就是让大多数人永远富不起来。目前美国1%的超级富豪占有全国财富总数的40%,而20%的最低收入者仅占全国财产的5%左右。与美国的富人相比,穷人的日子虽然相对贫寒一些,但由于有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穷人只要有合法身份,即使不工作也可以维持日常生计。所以,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在美国日子最艰辛、生活压力最大的并不是穷人,而是占美国总人口80%左右的中产阶级。目前,中产阶级的贫困化日益引起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美国,根据家庭收入的高低,可以分为三个明显的阶层: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一般将年收入在3万到几十万美元之间的家庭视为中产阶级,低于3万美元的为穷人阶级。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在美国日子最艰辛、生活压力最大的并不是穷人,而是占美国总人口80%左右的中产阶级。目前,中产阶级的贫困化日益引起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

  美国是世界上富豪最多的国家,的确是富人们的天堂和乐园。一位超级富豪一年的收入可能是美国总统几百年的收入,更可能是一个职工几千年的收入。目前美国1%的超级富豪占有全国财富总数的40%,而20%的最低收入者仅占全国财产的5%左右。普通美国人一般不易见到这些超级富豪,但却很容易感到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实在惊人。超级富豪一般都拥有多处超级豪宅,他们中的许多人买下了一座山、一个岛屿,在风光秀丽的景区和美丽的海滨都能看到富人们连片的豪宅和山庄。他们都雇有私人保镖和别墅警卫,常常一到周末就一家人开着豪华游艇或私人飞机去旅游度假,生活上随心所欲,极尽豪奢。有意思的是,与大多数美国人一样,富人们也爱过负债生活。仅2001年一年,富人家庭所借的债务总额就高达3460亿美元。但与普通人负债原因不同,这些富人欠债是为了挣更多的钱,他们大多把这部分资金投入到了房地产、债券、期货、股票等容易使自己“坐庄”操控的领域。

  美国富翁的另一个特点是热衷于社会捐赠,他们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2002年美国人捐赠金额达1900亿美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1%。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将财富的60%捐给了慈善机构;世界第二号富豪巴菲特只留200万美元给儿子,其余的300多亿美元全部捐给了社会。这除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外,更因为美国的税法通过社会公益捐赠给富人提供了一个合法避税的机会。如果富人把大量遗产作社会公益捐赠,可为后人省下一大笔遗产税,这也是美国富人热衷慈善与社会公益捐赠的原因之一。美国是世界上遗产税最严格的国家,并实行超额累进税率,遗产数额越大,税率就越高,最低税率为18%,最高可达50%。如果一个人要继承一笔1000万美元的遗产,要先期缴纳500万美元的遗产税,然后才能合法继承1000万美元的遗产。很多人由于先期拿不起如此巨额的税款,所以就干脆把财产捐赠给社会了。

  美国也并非处处都是美丽的花园,各地既有豪宅林立的富人区,也有陈旧破烂的穷人区。目前美国大约有3700万穷人,占总人口的12.7%,他们大部分是少数族裔,受教育程度低,从事一些低收入行业。与美国的富人相比,穷人的日子虽然相对贫寒一些,但由于有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穷人只要有合法身份,即使不工作也可以维持日常生计。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贫穷”应该是缺吃少穿、没有基本住所的人,但实际上处于这种状态的穷人在美国很少。美国人口普查局定义的3700万“穷人”中展示的却是另一种景观:他们不仅有足够的食品,还拥有汽车、彩电、冰箱、洗衣机、电烤箱等。根据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穷人每月可领到生活补助,孩子上公立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可免费学习、免费就餐,婴儿可免费得到婴儿食品等等,可以说穷人基本上就是靠政府养活。有位领取福利金的穷人朋友告诉我,他一家三口每月可获得800多美元的房屋补助、300多美元的现金和食品券,冬天还有暖气补贴,电话费又不用花钱,各项加起来有1000多美元,可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销。如果再多生几个孩子,还可以多得一些补助。美国富人可以买豪华车,穷人则买二手车,一两千美元也可以买辆说的过去的轿车。富人们住山庄别墅,穷人们则住廉价的出租屋。穷人住的公寓和小区脏、乱、差,一看就知道是穷人住的地方。穷人们如果自己动手做饭,吃饭也不是太昂贵。如果不讲究,也可以买一些大清仓甩卖的电器和家具。在马路边捡来一些虽然旧但是还能用的家用电器之类。然而,光靠给穷人撒钱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满足。享受高福利政策待遇的穷人是对美国政府抱怨最多、对现实最不满的群体之一,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生活只能说是过得去,孩子也难以享受高等教育。人们也总是抨击美国的福利制度正在制造“懒人经济”,高福利政策已是越来越难走下去了。

  美国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市民社会,中产阶级占总人口的80%左右。有人说,中产阶层是美国社会的“脊梁”,若这根“脊梁”被折断,美国社会将走向毁灭。根据美国数所大学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在1969年美国中产阶级劳动力为56%,但30年后这一比率下降到39%。美国学者认为,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当代美国庞大的中产阶级已经分裂为三股:第一股是在经济大萧条和二战期间出生,在美国有史以来经济最繁荣的黄金年代成长成家,亲身经历了美国梦,现已垂垂老矣的传统中产阶级;第二股是他们的子女,这些人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在越战闹得最厉害的60年代成年,大多数仍秉持旧式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第三股是现在才成年的艰辛焦虑的一代,他们比上两代人更难找到以及保住好的工作,他们发现自己可能是第一代生活比不上父辈的美国人。如果说最初的中产阶级是搭乘火车一路平安无事地抵达目的地的话,那么新的中产阶级似乎是被困在巴士上,在同一条路线上辛苦地来回奔波。中产阶级的贫困化正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复兴中产阶级。

http://forum.newstarnet.com/showthread.php?t=46427
在中国,常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家里有多穷。现在我感觉,我家的东西太多,这倒不是我很富有,其实是因为较穷,什么也舍不得丢。

  到美国时间不长,同胞们一看就知道我是新来的。老移民们对我们很热心,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无论是华裔朋友还是洋人朋友,送给我们东西的人特别多。我家的大彩电、沙发、座椅、饭桌、餐具、炊具、落地灯、吸尘器、小孩儿用的床、小桌、小椅子、玩具、服装、图书……几乎都是朋友们送的。

  人家送,有时候自己还捡,去倒垃圾,看见垃圾站旁放着挺好的家具,就捡回来派个用场。东西太多了,邻居安娜居然把她的车棚小房借给我们放置闲杂东西。但是很快也把人家的小房堆满了。

  刚买了康斗的时候,家里还比较空,所以周末看见有人家车库拍卖(Garage Sale),总要停下车来,买一些东西回家。后来发现,买了很多自己也用不着的东西,只是图便宜,觉得不买就吃了亏似的。像我买的网球拍和下海游泳的脚蹼从来就没用过、还有几十部大厚本图书、工具书、几十盘电影录像带,也根本没时间看。

  在中医学院上班的时候,自己多了一句嘴,说老电脑没准会成为“文物”,越放越值钱。结果引起一位台湾学生说:“有一台苹果牌电脑,什么毛病都没有,什么都齐全,拿来就能用,送给你要不要。”

  本来以为是戏语,第二天,前厅值班小姐打电话给我,说那个学生放了两个大箱子是给我的。我下楼一看两个很新的电脑包装箱。下班后赶快装车拉回家。回家打开一看显示器、主机、各种零配件一应俱全、甚至软盘、软件都很全。心想这回捞着了,说不定比我现在用的电脑还好。赶紧安装上,真能够工作。只是硬盘小得可伶,只有半个GB容量,而且软驱居然还是薄纸片外壳那种,这似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电脑。我还是舍不得丢掉,把它摆在阳台的一张桌子上,继续想为它派个用途。

  两年过去了,它什么用处也没“派”上,却经常需要擦擦浮尘,以免太脏了。于是我下决心要丢掉它。有朋友告诉我,垃圾站注意事项上写得很清楚,不能扔电器一类的东西。一位修大电视的朋友告诉我,这些东西要交到专门的废品站,根据大小支付5至50美元垃圾费才可以丢掉,他最近关闭彩电做修理店,光扔彩电就花了5000多元,自己费的汽油和人工就别说了。我问他哪来这么多彩电?他说很多人说修彩电,结果你修好了他却不来取。还有的时候,早晨来上班,门口就“长”出几台彩电来。

  我就试着把这套电脑又原封装回两个箱,整齐摆在垃圾箱旁,希望有珍爱“文物”者捡走。还好,不到半天,就没有了。

  现在家里东西多的几乎没有了空间,看见到处都是箱箱柜柜眼晕,这时才发现空间太可贵,于是下决心扔东西。

http://forum.newstarnet.com/showthread.php?t=46051
我看完了眼睛有湿湿的感觉,母爱真的很伟大!同时也说明我们的教育.....

北大教授当美国保姆 郑州晚报报道,赵春青画中国有句古话:“人离乡贱”,过去,走出乡村是一种离愁,如今不少华人放弃了国内不错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远赴重洋到海外从社会最底层开始谋生。在美国,就有这么一批中国的大学教授放下身架,当起了保姆。她们在美十分低调,难言之隐使她们成为隐姓埋名的一族,只有至亲好友才知道她们在国内辉煌的过去。环球时报的记者几经辗转,终于走进了几位“教授保姆”的生活。

  黎华与她的3个美国东家

  上世纪90年代初,50多岁的黎华移民来美。出国之前,黎华是北京一所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出色的教学水平和优秀的科研成绩使她小有名气。然而来到美国后,她的学识派不上用场,英文口语又不好,年纪也大了,一直都找不到工作。一天,职业介绍所告诉她,一对华裔老夫妇家里需要一个保姆,不需要懂英文,问她去不去。一听说是去当保姆,黎华的脸一下子红到耳根,“我在北京的家早就请了保姆,好歹我也是个教授,怎能沦落到当保姆啊!”但她转念一想,在美国总要赚钱过日子,而且这里有谁会知道自己是教授。她一咬牙,就接了这份工作。

黎华的第一个东家是一个来自台湾的70多岁的国民党退役中将,他的妻子当惯了阔太太,虽然只有两个老人吃饭,但每顿饭都要有8个菜以上。不说洗衣打扫、整理家务,光是一日三餐准备8个菜,就让黎华忙得团团转。刚来的头几天难免会手忙脚乱,挑剔的女主人就站在黎华的身边,双手叉腰,两目圆睁:“怎么这么慢!”黎华感叹道:“真是一下子就像回到了解放前,有一种‘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感觉。”她忍气吞声坚持了下来,买了一本中国菜谱,边学边做,变着花样准备饭菜,终于让挑剔的女主人露出笑脸。但黎华的当务之急是学好英文,在华人家里没有英文环境,她决定换个东家。

  新东家的主人是住在曼哈顿富人区的一个白人律师,黎华的工作除了管理家务,主要是照顾律师80多岁的老母亲。老太太很喜欢吃黎华做的中国菜,每次饭后都会对黎华说上一连串的 “Thank you very much (非常感谢你)”,可是当黎华给她端上咖啡,想陪她聊聊天,练两句英语时,老太太就不客气地说:“Stay alone。”几次下来黎华才明白,老太太是让她独自待在屋里,说得不客气就是叫她一边待着去。黎华的心凉了半截,在这个看似平等的美国家庭,你常常可以听到主人对你说谢谢,而这个谢谢却非常廉价。几个月后,黎华谢绝了老太太和律师的挽留,又换了一家。

  第三个东家是离曼哈顿30多公里的白人家庭。在这里,黎华每天要做一家四口人的饭,还要清扫豪宅里的十多个房间。主人有洁癖,全家人的衣服、床单、被罩每天都要换洗,仅此一项就够她忙得晕头转向,加上其他家务,她“每天像一台机器一样不停地干,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晚上倒头便睡,更别说学英文了”。一次周末,东家要在家里请20多位客人开派对,让黎华一个人准备膳食,她根本不可能干完,就炒了东家的鱿鱼。“当我独自登上回纽约的火车,望着头上的蓝天白云,突然有了一种被解放的感觉。”

  如今,黎华用当保姆挣来的辛苦钱在女儿的资助下开了一家店,当上了小老板。她常常帮助初到美国的新移民,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如今她已到了退休年龄,享受着美国的养老金和健康保险,过着平静的退休生活。

  余筠照顾3个小孩3条狗

  采访中,记者发现当保姆的中国教授有3种类型,一是过渡型,像黎华一样,当保姆是找到新工作前的过渡;二是临时型,利用来美的一年半载当保姆,挣点美元带回国;三是持久型,长期当保姆,直到退休。

  余筠就属于临时型。她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北京一家研究所做研究员。年近45岁的她获得签证来美探亲,期限一年。她从报纸上看到一个白人家庭要招聘会英文的华人保姆的广告,余筠动心了,前去面谈,东家对她十分满意,当即录用。

  她的东家住在纽约长岛海边的一栋别墅里,雇有3个保姆,一个负责做饭、一个负责整理花园,余筠则负责3个上学的小孩的接送和孩子课后的看管,另外还要照顾3条狗,其他时间打扫3层楼的卫生。“小孩和狗还好,最累的是清理房间。”东家的别墅为了采光好,大的玻璃门窗有十几个,主人要求玻璃门窗随时保持光洁明亮,一个指印也不能有。余筠告诉记者,每天光是擦玻璃就要花费她两三个小时,再加上擦所有的地板和清洁6个卧室,工作的艰辛可想而知。

  余筠每天工作8小时,一个星期工作5天半,周薪350美元,管吃管住,超过8小时另外付加班费。两个月后,主人对余筠的工作很满意,又将薪水提高到周薪400美元。一年后,余筠怀揣着辛苦打工挣到的1.5万美元返回了北京。

  安娜当保姆都是为了孩子

  安娜是陈薇的英文名,她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上世纪90年代初,安娜作为访问学者来到美国,为了一对子女能来美上学,安娜留了下来。由于一直没办好工作许可,安娜干保姆一干就是10年。

  接受记者采访时,安娜承认,当保姆后,自己很长时间都有心理障碍,对谁都不透露自己是北大的教授,怕给北大和家人丢脸。但时间一长,她也想开了,为了能在美国生存,更为了一双子女能来美读书,她豁出去了,“在这儿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不偷不抢,没什么丢脸的”。

  与别的保姆相比,安娜是幸运的,她碰上了一个好东家。主人是一对通情达理的美国老人,也是高级知识分子,安娜虽然每天都要照顾老人饮食起居,做很多家务,但老人并不挑剔,而且和蔼可亲,慢慢去除了安娜的精神压力。时间长了,她与主人相处融洽,好像一家人。一年后,主人给她买了医疗保险,此后每年都给她涨薪水,还有两个星期的休假。每年老人去佛罗里达度假一个月,也会带上她。

  安娜的收入成了家庭最大的经济支柱,她供儿女们读大学。直到孩子们来美读硕士时,才知道自己的教授母亲为了他们竟含辛茹苦当了10年保姆。“他们抱着我痛哭,发誓一定尽快完成学业,让我过上好日子。”

  安娜对记者说,现在,像她这样在美长期当保姆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为数不少。据她所知,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及全国其他地方,其中有教授、学者、医生、音乐家、舞蹈家……对于他们来说,不为人所知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http://forum.newstarnet.com/showthread.php?t=43206
新华社消息 由于油价持续上涨,一些美国人放弃汽车,转而选择摩托车作为出行工具。一时间,摩托车成为部分美国人的出行新宠。

  
爱达荷州西南部城市博伊西人口只有20万,但经销商瓦莱丽•阿克在此开店2年来,平均每月售出20辆摩托车。

  经销商兰迪•坎贝尔3年前在达拉斯开了一家摩托车商店,由于生意很好,他计划几周后在得克萨斯州的沃思堡开第二家店。

  在美国摩托车市场,日本本田和雅马哈两家制造商一直是业内巨擘,而意大利比亚乔公司麾下的黄蜂牌摩托车则堪称后起之秀。

  比亚乔公司美国市场发言人凯瑟琳•雷诺兹3日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说,公司现在美国国内设有180家专卖店,并在纽约、波士顿、旧金山、西雅图和达拉斯等城市都有大卖场。

  摩托车流行的原因之一,是省油。摩托车每加仑汽油可行驶97公里到129公里,而汽车只能行驶32公里。现已退休的卡尔•利维坦常在4月至11月间天气不错的日子里,骑着黄蜂牌摩托车到华盛顿郊区闲逛。针对眼下每加仑至少3美元的汽油价格,他说:“美国需要一种功效更高的交通工具。”

  经销商们还发现,年纪偏大的人更喜欢骑摩托车。比如在达拉斯的大学城里,许多学生开着带空调的汽车,而教授更喜欢骑摩托车.

http://forum.newstarnet.com/showthread.php?t=43204
说到性产业……国人跟北美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
看来啥时候是要发几张这里的报纸的照片上来了!
还有夜间12点以后的电视台广告,也包括妓女广告哦……;P ;P
什么玩意
原帖由 南宫逸云 于 2006-12-1 15:30 发表
说到性产业……国人跟北美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
看来啥时候是要发几张这里的报纸的照片上来了!
还有夜间12点以后的电视台广告,也包括妓女广告哦……;P ;P

我们的那个是乱来的,说到产业化真的太远了。

10年前广东的和现在青岛的就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广东的是每个行业都多少直接间接的得利,青岛的就只是一个行业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