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写在中国航天员出仓行走之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23:00:27
太空行走风险总览
    众所周之,航天飞机在发射和返回时风险最大。其实,它在空间站对接和航天员出舱活动时也有风险。截至2006年7月6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已经顺利完成了发射和对接,下一个风险活动就是太空行走。在休息1天后,航天飞机STS-121乘员组的赛勒斯和福萨姆将在7月8日和10日先后共同进行2次太空行走,测试航天飞机防热瓦修补工作地点的稳定性,修理 “国际空间站”。如果有可能,在7月12日还将增加1次太空行走,使用非氧化物粘合剂(NOAX)对防热瓦进行修补试验。并拍摄机翼前缘和防热瓦修补部分。

  1 无限风光在险峰

  在航天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太空行走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尤其是美国和俄罗斯航天员,为了建造和修理空间站,经常出舱漫步,进行各种试验和维修工作,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如履平地。

  目前,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无论从次数讲,还是从时间上说都屡日剧增。至今,出舱行走次数最多的航天员是俄罗斯的索洛维耶夫,他出舱17次,累计在太空行走80多小时。单次在太空行走时间最长的是美国航天员赫尔姆斯和沃斯,他俩于2001年3月11日在太空行走8小时56分,任务是改变“国际空间站”1个舱的位置;在太空行走距离的最远美国华裔航天员卢杰(英文名叫爱德华·卢)和俄罗斯航天员巴伦琴科,他们于2000年9月11日结伴在太空行走30.58米。

  其实,太空行走是风险很大的一项航天活动,因为太空环境非常恶劣:没有气压,没有氧气,阳光下温度高达120℃,背阴处温度低于零下100℃,还有大量的宇宙辐射。因此,在太空行走时必须使用复杂的出舱活动设备,它包括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微型生命保障系统和载人机动装置等,以便将航天员的身体与太空恶劣环境隔离开来,并向航天员提供一个能工作的环境。然而,出舱活动设备不仅复杂、昂贵,有时也出现故障,他们中任何一个出现“生病”都可能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2003~2004年“国际空间站”第8和第9长期考察组在太空行走时都曾因温控系统失灵或氧气瓶气压急剧下降等故障而紧急提前返回舱内。

  2 太空行走故障一瞥

  无论是宇宙飞船、空间站的航天员,还是航天飞机的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都发生过形形色色的故障,有的还很危险,差点使出舱的航天员有去无回,成为人体卫星。

  就拿航天飞机的航天员在出舱为例,他们曾发生过以下故障:

  1982年11月,在航天飞机STS-5飞行中,一名航天员由于出舱活动航天服故障,太空行走被取消。

  1984年4月,航天飞机STS-41C上的航天员遇到“尿污染问题”。这名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撒尿,当时他穿着的液冷服成了“海绵”,吸收了大部分的尿液,而且头盔面窗上出现了雾。飞行后的检查发现,并没有尿液通过空气循环系统进入头盔,雾气的出现是因为航天员觉得太冷,他降低了液冷服中冷却水的流速,同时又降低了通风速度,从而使水汽凝结在面窗内。这次太空行走的主要任务是维修卫星,但由于载人机动装置停靠位置不当,未能固定住需要维修的卫星,维修任务失败。

  1985年4月,航天飞机STS-51D上的一名航天员,在太空行走中出现人为失误,他不小心走过航天飞机的机翼,差一点儿不能返回座舱。

  1993年12月,航天飞机STS-61上的舱门出现关闭障碍,影响航天员的太空行走。

  1996年11月,航天飞机STS-80上气闸舱的舱门也出现问题,由于舱门闩启动器被一颗松动的螺钉卡住,气闸舱门不能打开,航天员出不了舱。

  所以,早期出舱时航天员均系与航天器连接的安全带。此带类似孕妇生小孩时的脐带,它有两个作用:一是提供生命保障功能,航天员在舱外所需要的氧气、压力、冷却工质、电源和通讯等都是通过脐带由“母”载人航天器提供;二是起保险绳的作用,以免航天员飘走。苏联的列昂诺夫就是通过它成为世界太空行走第1人的,但这次行走来之不易,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太空行走风险总览
    众所周之,航天飞机在发射和返回时风险最大。其实,它在空间站对接和航天员出舱活动时也有风险。截至2006年7月6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已经顺利完成了发射和对接,下一个风险活动就是太空行走。在休息1天后,航天飞机STS-121乘员组的赛勒斯和福萨姆将在7月8日和10日先后共同进行2次太空行走,测试航天飞机防热瓦修补工作地点的稳定性,修理 “国际空间站”。如果有可能,在7月12日还将增加1次太空行走,使用非氧化物粘合剂(NOAX)对防热瓦进行修补试验。并拍摄机翼前缘和防热瓦修补部分。

  1 无限风光在险峰

  在航天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太空行走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尤其是美国和俄罗斯航天员,为了建造和修理空间站,经常出舱漫步,进行各种试验和维修工作,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如履平地。

  目前,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无论从次数讲,还是从时间上说都屡日剧增。至今,出舱行走次数最多的航天员是俄罗斯的索洛维耶夫,他出舱17次,累计在太空行走80多小时。单次在太空行走时间最长的是美国航天员赫尔姆斯和沃斯,他俩于2001年3月11日在太空行走8小时56分,任务是改变“国际空间站”1个舱的位置;在太空行走距离的最远美国华裔航天员卢杰(英文名叫爱德华·卢)和俄罗斯航天员巴伦琴科,他们于2000年9月11日结伴在太空行走30.58米。

  其实,太空行走是风险很大的一项航天活动,因为太空环境非常恶劣:没有气压,没有氧气,阳光下温度高达120℃,背阴处温度低于零下100℃,还有大量的宇宙辐射。因此,在太空行走时必须使用复杂的出舱活动设备,它包括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微型生命保障系统和载人机动装置等,以便将航天员的身体与太空恶劣环境隔离开来,并向航天员提供一个能工作的环境。然而,出舱活动设备不仅复杂、昂贵,有时也出现故障,他们中任何一个出现“生病”都可能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2003~2004年“国际空间站”第8和第9长期考察组在太空行走时都曾因温控系统失灵或氧气瓶气压急剧下降等故障而紧急提前返回舱内。

  2 太空行走故障一瞥

  无论是宇宙飞船、空间站的航天员,还是航天飞机的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都发生过形形色色的故障,有的还很危险,差点使出舱的航天员有去无回,成为人体卫星。

  就拿航天飞机的航天员在出舱为例,他们曾发生过以下故障:

  1982年11月,在航天飞机STS-5飞行中,一名航天员由于出舱活动航天服故障,太空行走被取消。

  1984年4月,航天飞机STS-41C上的航天员遇到“尿污染问题”。这名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撒尿,当时他穿着的液冷服成了“海绵”,吸收了大部分的尿液,而且头盔面窗上出现了雾。飞行后的检查发现,并没有尿液通过空气循环系统进入头盔,雾气的出现是因为航天员觉得太冷,他降低了液冷服中冷却水的流速,同时又降低了通风速度,从而使水汽凝结在面窗内。这次太空行走的主要任务是维修卫星,但由于载人机动装置停靠位置不当,未能固定住需要维修的卫星,维修任务失败。

  1985年4月,航天飞机STS-51D上的一名航天员,在太空行走中出现人为失误,他不小心走过航天飞机的机翼,差一点儿不能返回座舱。

  1993年12月,航天飞机STS-61上的舱门出现关闭障碍,影响航天员的太空行走。

  1996年11月,航天飞机STS-80上气闸舱的舱门也出现问题,由于舱门闩启动器被一颗松动的螺钉卡住,气闸舱门不能打开,航天员出不了舱。

  所以,早期出舱时航天员均系与航天器连接的安全带。此带类似孕妇生小孩时的脐带,它有两个作用:一是提供生命保障功能,航天员在舱外所需要的氧气、压力、冷却工质、电源和通讯等都是通过脐带由“母”载人航天器提供;二是起保险绳的作用,以免航天员飘走。苏联的列昂诺夫就是通过它成为世界太空行走第1人的,但这次行走来之不易,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