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报》从难产到流产 印度缘何放弃研制“阿琼”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5:59:35
   10月初,印度陆军最终决定放弃“阿琼”主战坦克计划,这使印度自行设计和制造主战坦克计划的30年努力付诸流水。从1974年印度正式批准研制“阿琼”坦克到结束,创造了3代主战坦克研制周期的世界之最,曾被世人称为“最难产的坦克”。从难产到流产,“阿琼”终于被放弃。回顾其历尽磨难的研制历程颇耐人寻味。

   “主战坦克”成为“主败坦克”

   1972年,根据与巴基斯坦作战的经验,印度军方提出用一种新型坦克来代替“胜利”式主战坦克。同年8月,印度战车研究发展局开始了新型坦克的方案研究,起初将该新型坦克命名为MBT80,后以印度教神话中战神的名字改称其为“阿琼”式主战坦克。但这位“战神”的降临十分艰难。

   1974年3月,印度政府正式批准了“阿琼”的研制计划,并为该项目进行了第一次拨款。原计划在1983年12月前完成第一辆样车,以后按每月一辆的速度再生产出12辆样车,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困难重重,实际研制进度落后于计划,到1984年3月,才制成了首批两辆样车并在次年3月迫不及待地将其首次公开展出。但该项目进度并未因此而走上轨道。印度由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只好借助外国的力量,结果将“阿琼”弄成了“八国联军”,造成各子系统之间难以匹配。

   1988年8月,印度对“阿琼”进行了第一次广泛的技术试验,结果发现了很多严重的技术问题。到1991年年底的时候,印度陆军对“阿琼”的缺陷实在放不下心,曾要求放弃这个项目,但没有获得政府批准,使该计划得以继续进行。然而在1994年和1995年的试验中,娇贵的“阿琼”仍无法满足已经降低的使用要求和战术技术指标。在军方的试验报告中,多难的“战神”竟被判定为“不适宜上战场”,印度媒体则把“阿琼”由“主战坦克”戏称为“主败坦克”。而祸不单行的是,1996年用于部队试验的该型坦克又遭严重损坏,这引起了印度一些陆军军官的不满。他们公开称“阿琼”是“白象”,即“无用的累赘东西”。

   “战神”长成“豹”模样

   尽管如此,印度政府仍然对该项目进行了总结性回顾,决定继续拨款支持研制,并再次拨款。此时,以制造“豹”2坦克而闻名的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出手相助。于是,印度“战神”摇身一变,长成了德国“豹”的模样。
  


   “阿琼”的炮塔设计接近德国“豹”2坦克,形状方正,采用平直装甲。据称,印度还为“阿琼”专门研制了一种新型装甲,号称性能直逼英国“乔巴姆”装甲。该种新型装甲十分神秘,连印度军方特派的项目负责人和印度陆军总参谋长都不知道其性能数据。为了提高坦克的作战性能,印度研制部门为“阿琼”加装了许多国外装备,导致坦克一再“增肥”,全重达到58吨的设计极限,不但超过印度大部分公路和桥梁的承重标准,宽度也超过印度铁路货物宽度的限制。

   印度军方预期,“阿琼”坦克的主要作战地域是西部沙漠地带。因此,坦克的机动能力至关重要。印度原本想用国内制造的12缸风冷柴油发动机,结果产品研制了10余年无法过关。“阿琼”只好换上德国MTU公司制造的柴油发动机。由于订货时没有提出在印度使用的特定条件,造成发动机使用问题。尽管厂商宣称产品性能一流,但1988年7月“阿琼”进行沙漠试车时,德国发动机也“掉了链子”。

   1999年3月印度政府决定拨款4.25亿美元用于生产124辆“阿琼”Mk.1坦克(每辆单价235万美元),在2003年前装备2-3个坦克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项计划又未能按时执行,一直拖到2000年9月底,瓦杰帕伊政府才宣布“阿琼”Mk.1正式投产。根据印度战车研究发展局预测,每辆坦克单价高达470万美元。而且这些估价还没有包括“阿琼”服役后在弹药、备件和保障方面的费用,其项目总投资为35亿美元。

   这样执著究竟是为什么

   “阿琼”从正式批准研制到批量生产,时间长达30年之久,相比之下,德国研制“豹2”和美国研制M1所花费的时间都不超过15年,“阿琼”在所有的第3代坦克中是最难产的。由于该坦克研制中屡屡出现问题,且预生产型车进口部件比例高达60%,因此遭到印度国内各方面激烈批评。迫于无奈,印度决定进口310辆俄罗斯T-90S坦克(其中大部分在国内按许可证生产),同时宣布将在现有的“阿琼”Mk.1基础上研制“阿琼”Mk.2型主战坦克,以满足陆军需要并应付国内的批评声浪。

   在推进“阿琼”坦克的研制进程中,尽管“阿琼”命运多舛,屡屡受到军方责难,但印度政府却一意孤行。缘何?印度陆军现有主战坦克2000辆左右,全是外国货。印度陆军一直担心,命根子捏在别人手里。一旦有急事,印军就可能面临困境。吸取伊拉克“买”军队装备现代化在海湾战争中失败的教训,印度决心发展民族军事工业,自主研制发展军事装备。尤其是民族自尊心很强、以倡导民族主义为己任的国大党获胜后,印度发展民族军事工业的愿望日趋强烈。


早期的“阿琼”mk.1型坦克在训练测试中

   此外,还有个小插曲是:在“阿琼”Mk.1投产之前,印度已经特许生产1000辆以上的T-72/T72M1“阿杰亚”,而且已经能自己对其进行改进,按理说应该对T72/T72M1的技术已经很熟悉,但T-72/T72M1的炮管2000年以来却连续发生了数十起炸膛事件,使得相关厂商被迫回收了自产的770根炮管。此事更坚定了印度政府自力更生的决心。

   由于本身技术储备不足,虽然大量选用了国外先进的坦克部件,但在整合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同时整个坦克中这些关键进口部件的比例过高。“阿琼”原型车自制部件的比例为73%,但到实际生产中,进口部件比例高达60%,其所谓自主研制成为笑话。“阿琼”实际沦为了国外产品的“组装货”。

   在印度陆军的反对和抵制下,印度政府很不情愿放弃这个被众多印度政治家推崇为“印度民族军事成就的典范”的“阿琼”主战坦克计划,并自我安慰说,这些坦克用于执行训练任务还是可行的,因此并不会完全浪费。(中国国防报/姬志杰、曹福成)10月初,印度陆军最终决定放弃“阿琼”主战坦克计划,这使印度自行设计和制造主战坦克计划的30年努力付诸流水。从1974年印度正式批准研制“阿琼”坦克到结束,创造了3代主战坦克研制周期的世界之最,曾被世人称为“最难产的坦克”。从难产到流产,“阿琼”终于被放弃。回顾其历尽磨难的研制历程颇耐人寻味。

   “主战坦克”成为“主败坦克”

   1972年,根据与巴基斯坦作战的经验,印度军方提出用一种新型坦克来代替“胜利”式主战坦克。同年8月,印度战车研究发展局开始了新型坦克的方案研究,起初将该新型坦克命名为MBT80,后以印度教神话中战神的名字改称其为“阿琼”式主战坦克。但这位“战神”的降临十分艰难。

   1974年3月,印度政府正式批准了“阿琼”的研制计划,并为该项目进行了第一次拨款。原计划在1983年12月前完成第一辆样车,以后按每月一辆的速度再生产出12辆样车,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困难重重,实际研制进度落后于计划,到1984年3月,才制成了首批两辆样车并在次年3月迫不及待地将其首次公开展出。但该项目进度并未因此而走上轨道。印度由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只好借助外国的力量,结果将“阿琼”弄成了“八国联军”,造成各子系统之间难以匹配。

   1988年8月,印度对“阿琼”进行了第一次广泛的技术试验,结果发现了很多严重的技术问题。到1991年年底的时候,印度陆军对“阿琼”的缺陷实在放不下心,曾要求放弃这个项目,但没有获得政府批准,使该计划得以继续进行。然而在1994年和1995年的试验中,娇贵的“阿琼”仍无法满足已经降低的使用要求和战术技术指标。在军方的试验报告中,多难的“战神”竟被判定为“不适宜上战场”,印度媒体则把“阿琼”由“主战坦克”戏称为“主败坦克”。而祸不单行的是,1996年用于部队试验的该型坦克又遭严重损坏,这引起了印度一些陆军军官的不满。他们公开称“阿琼”是“白象”,即“无用的累赘东西”。

   “战神”长成“豹”模样

   尽管如此,印度政府仍然对该项目进行了总结性回顾,决定继续拨款支持研制,并再次拨款。此时,以制造“豹”2坦克而闻名的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出手相助。于是,印度“战神”摇身一变,长成了德国“豹”的模样。
  


   “阿琼”的炮塔设计接近德国“豹”2坦克,形状方正,采用平直装甲。据称,印度还为“阿琼”专门研制了一种新型装甲,号称性能直逼英国“乔巴姆”装甲。该种新型装甲十分神秘,连印度军方特派的项目负责人和印度陆军总参谋长都不知道其性能数据。为了提高坦克的作战性能,印度研制部门为“阿琼”加装了许多国外装备,导致坦克一再“增肥”,全重达到58吨的设计极限,不但超过印度大部分公路和桥梁的承重标准,宽度也超过印度铁路货物宽度的限制。

   印度军方预期,“阿琼”坦克的主要作战地域是西部沙漠地带。因此,坦克的机动能力至关重要。印度原本想用国内制造的12缸风冷柴油发动机,结果产品研制了10余年无法过关。“阿琼”只好换上德国MTU公司制造的柴油发动机。由于订货时没有提出在印度使用的特定条件,造成发动机使用问题。尽管厂商宣称产品性能一流,但1988年7月“阿琼”进行沙漠试车时,德国发动机也“掉了链子”。

   1999年3月印度政府决定拨款4.25亿美元用于生产124辆“阿琼”Mk.1坦克(每辆单价235万美元),在2003年前装备2-3个坦克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项计划又未能按时执行,一直拖到2000年9月底,瓦杰帕伊政府才宣布“阿琼”Mk.1正式投产。根据印度战车研究发展局预测,每辆坦克单价高达470万美元。而且这些估价还没有包括“阿琼”服役后在弹药、备件和保障方面的费用,其项目总投资为35亿美元。

   这样执著究竟是为什么

   “阿琼”从正式批准研制到批量生产,时间长达30年之久,相比之下,德国研制“豹2”和美国研制M1所花费的时间都不超过15年,“阿琼”在所有的第3代坦克中是最难产的。由于该坦克研制中屡屡出现问题,且预生产型车进口部件比例高达60%,因此遭到印度国内各方面激烈批评。迫于无奈,印度决定进口310辆俄罗斯T-90S坦克(其中大部分在国内按许可证生产),同时宣布将在现有的“阿琼”Mk.1基础上研制“阿琼”Mk.2型主战坦克,以满足陆军需要并应付国内的批评声浪。

   在推进“阿琼”坦克的研制进程中,尽管“阿琼”命运多舛,屡屡受到军方责难,但印度政府却一意孤行。缘何?印度陆军现有主战坦克2000辆左右,全是外国货。印度陆军一直担心,命根子捏在别人手里。一旦有急事,印军就可能面临困境。吸取伊拉克“买”军队装备现代化在海湾战争中失败的教训,印度决心发展民族军事工业,自主研制发展军事装备。尤其是民族自尊心很强、以倡导民族主义为己任的国大党获胜后,印度发展民族军事工业的愿望日趋强烈。


早期的“阿琼”mk.1型坦克在训练测试中

   此外,还有个小插曲是:在“阿琼”Mk.1投产之前,印度已经特许生产1000辆以上的T-72/T72M1“阿杰亚”,而且已经能自己对其进行改进,按理说应该对T72/T72M1的技术已经很熟悉,但T-72/T72M1的炮管2000年以来却连续发生了数十起炸膛事件,使得相关厂商被迫回收了自产的770根炮管。此事更坚定了印度政府自力更生的决心。

   由于本身技术储备不足,虽然大量选用了国外先进的坦克部件,但在整合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同时整个坦克中这些关键进口部件的比例过高。“阿琼”原型车自制部件的比例为73%,但到实际生产中,进口部件比例高达60%,其所谓自主研制成为笑话。“阿琼”实际沦为了国外产品的“组装货”。

   在印度陆军的反对和抵制下,印度政府很不情愿放弃这个被众多印度政治家推崇为“印度民族军事成就的典范”的“阿琼”主战坦克计划,并自我安慰说,这些坦克用于执行训练任务还是可行的,因此并不会完全浪费。(中国国防报/姬志杰、曹福成)
这篇文章好像前几天有人贴过了: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