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东南亚区域平衡的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0:54:17
新加坡《联合早报》          近日有文章称,古今之成大事者,多重于借势,而轻于诉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也印证此理。其关系在1970年代初首次突破,并非中国自身实力一夜间突飞猛进,而是由于“势”变,即美国改变其战略,与中国和解,撤军越南,从而引起东南亚国家对地区安全的担忧,因而顺时应势,纷至沓来,主动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自1978至1991年间,其双边关系蓬勃发展,又是得益于外力,即越南占领柬埔寨,促成东盟国家同中国联手。1990年代,其关系再上新台阶,再次得之于“势”,而非来自于中国自身之“力”。这是由于冷战结束,国际和地区战略结构重新洗牌,局势不明。东南亚国家因而一改以往拒诸大国于门外的政策,改为大国平衡战略,拉中国以平衡和促进其它大国,使自己得以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国因而能趁势于1991年7月同东盟组织建立首次接触。

        上述中国同东盟国家关系腾飞的三大阶段,皆点化了大国在东南亚博弈取胜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借势,中国成之于借势,而非得之于诉力;二是弱手外交。正因为中国弱,属于后来者,根底浅,不足以独力改变局势,反而能积极补充这地区的大国平衡,因而这地区始终有一股隐隐约约的拉力,拉中国适当地进入,以对这地区的大国平衡构成积极的补充和牵制。否则,只凭中国的推力,没有拉力,何以能如此一马平川,轻易得连中国本身都无法相信?

          但是,凯歌高奏之际往往是危机潜伏之时。中国目前比以往似乎有了更多的“力”,但却渐渐地失去了两大关键要素,也就是“势”和“弱”。“势”者,并没有根本逆转,但是与前三大阶段相比,明升暗降。对于中国在东南亚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这区域以外的某些大国,从过去的观望和默认,发展到近日的担心和干扰。至于“弱”者,中国在东南亚的存在与影响迅速上升,已近战略平衡点,不再被视为“弱”者,因区域国家对它的拉力越来越弱。中国看到更多的,似乎是东南亚国家对其“经济拉力”的增强,但是却未注意到“战略拉力”的减弱。

          更有人觉得实力上长,而不审时度势,反而贪功冒进。如此,一不借助之于势,二不得力于“示弱”,而是诉之于“力”,只怕事与愿违。因为不审时度势,轻易冒进,实力不足而强越平衡点,必造成多方面联合反弹,迫使对方同区域外大国形成联合战线,这样,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欲速则不达。

           那么,中国的实力又如何呢?且不说最能体现国家实力的投资和援助这两方面,中国还远远落在西方之后,就说众人所津津乐道的双边外贸突飞猛进,其实也大有推敲。即使在未来几年,中国同东盟的贸易额分别赶上日、美同东盟的贸易额,其形象价值其实大于实际价值。新加坡《联合早报》          近日有文章称,古今之成大事者,多重于借势,而轻于诉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也印证此理。其关系在1970年代初首次突破,并非中国自身实力一夜间突飞猛进,而是由于“势”变,即美国改变其战略,与中国和解,撤军越南,从而引起东南亚国家对地区安全的担忧,因而顺时应势,纷至沓来,主动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自1978至1991年间,其双边关系蓬勃发展,又是得益于外力,即越南占领柬埔寨,促成东盟国家同中国联手。1990年代,其关系再上新台阶,再次得之于“势”,而非来自于中国自身之“力”。这是由于冷战结束,国际和地区战略结构重新洗牌,局势不明。东南亚国家因而一改以往拒诸大国于门外的政策,改为大国平衡战略,拉中国以平衡和促进其它大国,使自己得以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国因而能趁势于1991年7月同东盟组织建立首次接触。

        上述中国同东盟国家关系腾飞的三大阶段,皆点化了大国在东南亚博弈取胜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借势,中国成之于借势,而非得之于诉力;二是弱手外交。正因为中国弱,属于后来者,根底浅,不足以独力改变局势,反而能积极补充这地区的大国平衡,因而这地区始终有一股隐隐约约的拉力,拉中国适当地进入,以对这地区的大国平衡构成积极的补充和牵制。否则,只凭中国的推力,没有拉力,何以能如此一马平川,轻易得连中国本身都无法相信?

          但是,凯歌高奏之际往往是危机潜伏之时。中国目前比以往似乎有了更多的“力”,但却渐渐地失去了两大关键要素,也就是“势”和“弱”。“势”者,并没有根本逆转,但是与前三大阶段相比,明升暗降。对于中国在东南亚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这区域以外的某些大国,从过去的观望和默认,发展到近日的担心和干扰。至于“弱”者,中国在东南亚的存在与影响迅速上升,已近战略平衡点,不再被视为“弱”者,因区域国家对它的拉力越来越弱。中国看到更多的,似乎是东南亚国家对其“经济拉力”的增强,但是却未注意到“战略拉力”的减弱。

          更有人觉得实力上长,而不审时度势,反而贪功冒进。如此,一不借助之于势,二不得力于“示弱”,而是诉之于“力”,只怕事与愿违。因为不审时度势,轻易冒进,实力不足而强越平衡点,必造成多方面联合反弹,迫使对方同区域外大国形成联合战线,这样,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欲速则不达。

           那么,中国的实力又如何呢?且不说最能体现国家实力的投资和援助这两方面,中国还远远落在西方之后,就说众人所津津乐道的双边外贸突飞猛进,其实也大有推敲。即使在未来几年,中国同东盟的贸易额分别赶上日、美同东盟的贸易额,其形象价值其实大于实际价值。
新加坡《联合早报》       从国际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中国和大多数东盟国家仍同处于国际产业链下段,还没有拉开距离,产业出口的竞争面自然相对的大,这使得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担心与警惕居高不下。

         因此,中国同东盟之间,不要被自己的宣传所迷惑,目前的关系只是“虚胖”。双方外交目前还停留在首脑外交,即领导人互访频繁,表面上轰轰烈烈,并没有深入到社会中下层,仍未形成巩固的多层次、多方位、多行业交流,以及各部门和各团体之间机制与渠道的衔接,或者是经济的深层链接和融合。

        往深处看,更难的是社会和文化的深层链接和融合。在东南亚,不同的文化、种族、宗教、政治交织在一起。这里向来有五大文化,即伊斯兰、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和中国的儒家与道教文化。中国即使在历史鼎盛时期,其儒教与道教文化只出现于越南,而未能在东南亚其它国家盛行。要达到与其社会和文化的深层链接和融合,谈何容易?

        东南亚的各种事态错综复杂,使人眼花缭乱,但是,深入观察,在深层次上,都与这五大文化的互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在未发挥强大的影响力之前,以“强经济、弱文化”而过早的贪功冒进,只能是适得其反,至少是事倍功半。

            发展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真谛,可借杜甫在《春夜喜雨》一诗中的句子来形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