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程再度向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6 14:51:44
国产“月球车”首次亮相
  十月的珠海,摆出了比试全球航空航天尖端科技产品的空中擂台。在充满了现代感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展区,首次亮相的中国月面巡视探测器、空间站、空间太阳望远镜以及代表着我国最高技术水平的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新型小运载火箭和种类繁多、功能齐备的大小卫星、微小卫星、精确制导武器系统等多彩靓眼的明星阵容,使这里成为第六届珠海航展最具耀眼亮度、最吸引眼球和镁光的展区。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人介绍,此次集团参展的项目多达110种,其中近60%是新增项目,70项首次登场的新品充分展示了集团公司近两年来在民用航天、载人航天、月球探测、深空开发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在科技含量上具有“两大两小”的特点,在科学探索上展现了“更高更远”的势态,在航天应用上弹奏着“军民两硬”的和弦,折射出航天科技快速发展和大步跨越的雄厚基础和美好前景。

  (一)两大两小:大运载大卫星联袂参展小运载小卫星首次曝光

  “两大两小”指的是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平台和新型小运载火箭、小卫星,它们均为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为适应市场需求开发研制,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其中MS-1微小卫星和由3颗小卫星组成的用于空间天气探测监测的“夸父计划”等,都是首次在公众面前崭露头角。

  ――运载火箭是迄今为止人类进入空间的最主要手段,运载火箭的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航天活动的规模。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具有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的特点,遵循“一个系列、两种发动机、三个模块”的总体思路,采用了新型发动机、大直径结构、低温循环等多项新技术。该火箭有四个助推器,全箭总长59.5米,起飞重量643吨,起飞推力833.8吨,可组合形成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覆盖1.5~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覆盖1.5~14吨的火箭系列,从而大幅度提高我国运载火箭的能力及技术水平。芯级直径5米大型火箭作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重点,已经开始研制,部分关键技术已经攻克。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600秒长程试车已取得成功。

  ――东方红四号大型卫星平台是为满足国家研制大容量通信卫星的需求,而研发的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它好比一辆公共汽车,可为“乘客”提供能源、控制等基本环境和各种服务,构成卫星的共用系统。有了“公共汽车”,凡是在同一轨道上工作的卫星,只要研制不同的有效载荷装上“汽车”即可,卫星的研制和批量生产由此变得简单快捷起来。

  ――新型小运载火箭是一种用于发射小型航天器的三级结构型液体运载火箭,它以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以及15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为主要动力。火箭总长29.2米,起飞质量103.2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500千克。新型小运载火箭系统简单可靠,技术经济性好,发射准备周期短,运载费用低,可提供搭载、一箭一星和一星多星发射,可满足未来小卫星发射市场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据了解,未来5-10年,我国发射的小卫星将达50多颗。国外从2006年到2015年大约有200-300颗小卫星需要发射,国内外市场需求相当旺盛。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开发专门用于发射小卫星的小型运载火箭,如欧空局的VEGA、美国飞马座、俄罗斯的ROCKOT等。按规划,我国小运载火箭预计在2010年完成研制。具有“经济、可靠、快速、灵活”等特点的新型小运载火箭将成为小卫星发射任务的主力军。此外,我国正积极开展空射小运载的研制工作,将利用载机将运载火箭携带至离地面一定高度的空中进行发射,运载火箭为13吨级带翼三级固体火箭,采用腹挂式方案,力争“十五”末期突破空射运载火箭的关键技术并实现空射运载火箭系统的首次飞行。

  ――小卫星是对1000千克以下卫星的统称。由于我国卫星和卫星产品向小型化、智能化、轻型化发展,由此功能密度高、技术性能强的现代小卫星应运而生,并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小卫星以其性能高、质量轻、价格低、研制周期短等特点而备受青睐,特别在解决时间与空间覆盖率等方面显示出其广泛用途和重大作用。

  首次亮相的MS-1微小卫星、编队飞行干涉SAR小卫星系统、实践九号小卫星、地震电磁小卫星、“夸父”计划成为本届航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们将在对地观测、科学试验、环境监测、灾害监测等方面各显其功。

  “夸父”计划是由三颗小卫星组成的空间天气探测监测系统。其中,Kuafu-A星位于日地连线,距地球150万千米的L1点附近,Kuafu-B1和KuaB2采用极轨共轭飞行;系统用于监测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空间环境的全过程,其科学目标包括太阳X射线和紫外射线等电磁辐射爆发、高能带电粒子和等离子体物质抛射活动的发生,及它们在日地空间的传播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从2001年到2006年,我国连续成功发射的海洋一号、实践六号、试验二号、创新一号及地球空间双星探测卫星等,都是高性能现代小卫星。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已具备了CAST-968、CAST-2000、CAST-Mini三种小卫星、微小卫星系列平台的开发能力和24个月快速构建、研制小卫星的能力。我国的小卫星实现了从单一型号到系列型谱、从卫星项目到空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以微小型化为特征的微小卫星、以新型空间系统和应用为特征的卫星星座与编队飞行等都正成为新的技术前沿。微小型化和编队飞行等技术领域的空间使用一旦取得突破性进展,必将引领小卫星技术新的发展高潮。




航天员出舱活动模拟图
  (二)更高更远:神六嫦娥月球车三巨头齐上阵空间站太空望远镜深空绘蓝图

  “更高更远”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必然之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1700平方米的展台,浓缩了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在突破载人航天技术之后,航天界的新任务包括: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未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研制工作。“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整装待发,奔向38万千米之外的探月之旅即将鸣枪出发,月球车、月面巡视探测器等后续技术和产品正在厚积薄发。空间太阳望远镜将使人类的目光聚焦于遥远深邃的宇宙。

  ――神舟六号返回舱是一个代表中国航天尖端技术的载人航天器,曾经载着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遨游太空,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次将多人载入浩瀚的太空,第一次在太空停留时间长达5天,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返回舱最大直径2.5米,高2.5米,重3300千克,是目前世界上空间最大的载人飞船。返回舱内配备了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舱外为防热结构,为返回舱再入大气层时提供高温防护。1200平米的降落伞以及距地面1米时点燃的反推发动机,使飞船实现软着陆,保证航天员安全出舱。本次赴展的神六返回舱还打开了备用伞舱盖,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原装降落伞的包装形态,透过特制玻璃的观察孔,还可以透视到太空卧室里的秘密。

  ――实现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仅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解决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向太空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而后,根据载人航天继续发展和应用的需求,第三步将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解决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问题。本次亮相的1:10空间站模型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重要成果,是先进航天科技的集中载体。空间站是环绕地球轨道稳定运行,长期有人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设施,它为人类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个太空实验室,将成为新型能源、运输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试验基地,给人类探索新环境、获得新发现和掌握新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空间站上的微重力环境,有利于建设未来的新材料、能源、医药、农业等基地,为太空移民做准备。还能够充分地利用空间的高远位置,更有效地进行对地观测,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

  ――在发展人造地球卫星和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之后,实现月球探测将是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我国的探月工程将用15年的时间,演奏“绕”、“落”、“回”三部曲。在本次航展上隆重推出的月面巡视探测器实物,是实现月球探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中第二步“落”阶段重要的探测器系统。

  在实现软着陆后,月面巡视探测器必须在坑洼不平、环境恶劣的月面上接受遥控指令,行走自如,完成巡视探测任务。目前,以突破行走与导航控制两项关键技术为主要目标,探测器已完成了室内和室外场地的试验,验证了关键技术的解决途径,为进一步工程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2012年前后,我国将发射月面软着陆探测与月面巡视探测器,实现月球车或机器人在月球上登陆并自动巡视考察。

  ――空间太阳望远镜是我国第一颗太阳观测天文卫星,主要进行太阳耀斑和太阳磁场等物理探测研究。该望远镜以我国首创的二维实时光谱仪和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超高空间分辨率为主要特点,空间分辨率比1995年发射的著名的SOHO太阳观测卫星提高10倍以上,其科学目标的实现将使太阳物理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此次参展的是我国空间太阳望远镜的1:5模型。




空间实验室已见雏形国产“月球车”首次亮相
  十月的珠海,摆出了比试全球航空航天尖端科技产品的空中擂台。在充满了现代感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展区,首次亮相的中国月面巡视探测器、空间站、空间太阳望远镜以及代表着我国最高技术水平的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新型小运载火箭和种类繁多、功能齐备的大小卫星、微小卫星、精确制导武器系统等多彩靓眼的明星阵容,使这里成为第六届珠海航展最具耀眼亮度、最吸引眼球和镁光的展区。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人介绍,此次集团参展的项目多达110种,其中近60%是新增项目,70项首次登场的新品充分展示了集团公司近两年来在民用航天、载人航天、月球探测、深空开发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在科技含量上具有“两大两小”的特点,在科学探索上展现了“更高更远”的势态,在航天应用上弹奏着“军民两硬”的和弦,折射出航天科技快速发展和大步跨越的雄厚基础和美好前景。

  (一)两大两小:大运载大卫星联袂参展小运载小卫星首次曝光

  “两大两小”指的是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平台和新型小运载火箭、小卫星,它们均为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为适应市场需求开发研制,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其中MS-1微小卫星和由3颗小卫星组成的用于空间天气探测监测的“夸父计划”等,都是首次在公众面前崭露头角。

  ――运载火箭是迄今为止人类进入空间的最主要手段,运载火箭的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航天活动的规模。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具有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的特点,遵循“一个系列、两种发动机、三个模块”的总体思路,采用了新型发动机、大直径结构、低温循环等多项新技术。该火箭有四个助推器,全箭总长59.5米,起飞重量643吨,起飞推力833.8吨,可组合形成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覆盖1.5~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覆盖1.5~14吨的火箭系列,从而大幅度提高我国运载火箭的能力及技术水平。芯级直径5米大型火箭作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重点,已经开始研制,部分关键技术已经攻克。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600秒长程试车已取得成功。

  ――东方红四号大型卫星平台是为满足国家研制大容量通信卫星的需求,而研发的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它好比一辆公共汽车,可为“乘客”提供能源、控制等基本环境和各种服务,构成卫星的共用系统。有了“公共汽车”,凡是在同一轨道上工作的卫星,只要研制不同的有效载荷装上“汽车”即可,卫星的研制和批量生产由此变得简单快捷起来。

  ――新型小运载火箭是一种用于发射小型航天器的三级结构型液体运载火箭,它以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以及15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为主要动力。火箭总长29.2米,起飞质量103.2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500千克。新型小运载火箭系统简单可靠,技术经济性好,发射准备周期短,运载费用低,可提供搭载、一箭一星和一星多星发射,可满足未来小卫星发射市场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据了解,未来5-10年,我国发射的小卫星将达50多颗。国外从2006年到2015年大约有200-300颗小卫星需要发射,国内外市场需求相当旺盛。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开发专门用于发射小卫星的小型运载火箭,如欧空局的VEGA、美国飞马座、俄罗斯的ROCKOT等。按规划,我国小运载火箭预计在2010年完成研制。具有“经济、可靠、快速、灵活”等特点的新型小运载火箭将成为小卫星发射任务的主力军。此外,我国正积极开展空射小运载的研制工作,将利用载机将运载火箭携带至离地面一定高度的空中进行发射,运载火箭为13吨级带翼三级固体火箭,采用腹挂式方案,力争“十五”末期突破空射运载火箭的关键技术并实现空射运载火箭系统的首次飞行。

  ――小卫星是对1000千克以下卫星的统称。由于我国卫星和卫星产品向小型化、智能化、轻型化发展,由此功能密度高、技术性能强的现代小卫星应运而生,并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小卫星以其性能高、质量轻、价格低、研制周期短等特点而备受青睐,特别在解决时间与空间覆盖率等方面显示出其广泛用途和重大作用。

  首次亮相的MS-1微小卫星、编队飞行干涉SAR小卫星系统、实践九号小卫星、地震电磁小卫星、“夸父”计划成为本届航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们将在对地观测、科学试验、环境监测、灾害监测等方面各显其功。

  “夸父”计划是由三颗小卫星组成的空间天气探测监测系统。其中,Kuafu-A星位于日地连线,距地球150万千米的L1点附近,Kuafu-B1和KuaB2采用极轨共轭飞行;系统用于监测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空间环境的全过程,其科学目标包括太阳X射线和紫外射线等电磁辐射爆发、高能带电粒子和等离子体物质抛射活动的发生,及它们在日地空间的传播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从2001年到2006年,我国连续成功发射的海洋一号、实践六号、试验二号、创新一号及地球空间双星探测卫星等,都是高性能现代小卫星。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已具备了CAST-968、CAST-2000、CAST-Mini三种小卫星、微小卫星系列平台的开发能力和24个月快速构建、研制小卫星的能力。我国的小卫星实现了从单一型号到系列型谱、从卫星项目到空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以微小型化为特征的微小卫星、以新型空间系统和应用为特征的卫星星座与编队飞行等都正成为新的技术前沿。微小型化和编队飞行等技术领域的空间使用一旦取得突破性进展,必将引领小卫星技术新的发展高潮。




航天员出舱活动模拟图
  (二)更高更远:神六嫦娥月球车三巨头齐上阵空间站太空望远镜深空绘蓝图

  “更高更远”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必然之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1700平方米的展台,浓缩了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在突破载人航天技术之后,航天界的新任务包括: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未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研制工作。“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整装待发,奔向38万千米之外的探月之旅即将鸣枪出发,月球车、月面巡视探测器等后续技术和产品正在厚积薄发。空间太阳望远镜将使人类的目光聚焦于遥远深邃的宇宙。

  ――神舟六号返回舱是一个代表中国航天尖端技术的载人航天器,曾经载着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遨游太空,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次将多人载入浩瀚的太空,第一次在太空停留时间长达5天,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返回舱最大直径2.5米,高2.5米,重3300千克,是目前世界上空间最大的载人飞船。返回舱内配备了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舱外为防热结构,为返回舱再入大气层时提供高温防护。1200平米的降落伞以及距地面1米时点燃的反推发动机,使飞船实现软着陆,保证航天员安全出舱。本次赴展的神六返回舱还打开了备用伞舱盖,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原装降落伞的包装形态,透过特制玻璃的观察孔,还可以透视到太空卧室里的秘密。

  ――实现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仅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解决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向太空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而后,根据载人航天继续发展和应用的需求,第三步将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解决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问题。本次亮相的1:10空间站模型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重要成果,是先进航天科技的集中载体。空间站是环绕地球轨道稳定运行,长期有人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设施,它为人类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个太空实验室,将成为新型能源、运输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试验基地,给人类探索新环境、获得新发现和掌握新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空间站上的微重力环境,有利于建设未来的新材料、能源、医药、农业等基地,为太空移民做准备。还能够充分地利用空间的高远位置,更有效地进行对地观测,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

  ――在发展人造地球卫星和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之后,实现月球探测将是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我国的探月工程将用15年的时间,演奏“绕”、“落”、“回”三部曲。在本次航展上隆重推出的月面巡视探测器实物,是实现月球探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中第二步“落”阶段重要的探测器系统。

  在实现软着陆后,月面巡视探测器必须在坑洼不平、环境恶劣的月面上接受遥控指令,行走自如,完成巡视探测任务。目前,以突破行走与导航控制两项关键技术为主要目标,探测器已完成了室内和室外场地的试验,验证了关键技术的解决途径,为进一步工程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2012年前后,我国将发射月面软着陆探测与月面巡视探测器,实现月球车或机器人在月球上登陆并自动巡视考察。

  ――空间太阳望远镜是我国第一颗太阳观测天文卫星,主要进行太阳耀斑和太阳磁场等物理探测研究。该望远镜以我国首创的二维实时光谱仪和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超高空间分辨率为主要特点,空间分辨率比1995年发射的著名的SOHO太阳观测卫星提高10倍以上,其科学目标的实现将使太阳物理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此次参展的是我国空间太阳望远镜的1:5模型。




空间实验室已见雏形
我们国家的航空航天正在飞速的发展,大家要努力学习,
争取以后为我们国家的航天航空事业做贡献啊!!
愿中国人可以早日蟾宫折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