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运十,让历史告诉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4:02:45
这是吴兴世同志主持制作的关于运十研制方案的介绍光盘上的文字说明材料。)

◎上一世纪中国已经攀上了航空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梯
◎这次有重大意义的攀登建设了体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企业文化的上海运输类飞机研产基地
◎建设强大中国的进军号呼唤上海运输类飞机基地腾飞,呼唤运十飞机焕发青春
◎履行历史责任不易,矢志航空报国为艰,症结何在

运输类飞机百年发展

◎运输类飞机是为安全、快速、经济地装载人员、货物、武器装备等商务或任务载荷空运至指定地点或在空中执行各种任务使命研制生产的飞机,具备保证乘员生存和执行任务必须的尽可能舒适的机上环境。人类实现载人动力飞行的第一架飞机是运输类飞机。
◎运输类飞机包含:军用运输机和民用运输机。 按照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审定的民航飞机包括各种民用干线飞机、支线飞机。以这类特别是干线飞机为载机平台发展的军用运输机有预警机、加油机、电子侦察干扰机、空中指挥机、通信中继机等军用特种飞机和各种高效运载工具。因此,运输类飞机是民用航空的主要工具,也是航空武器装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对不断增长物流和信息流的需求和军事斗争的需要是推动运输类飞机发展的动力。
◎航空技术和民航事业、航空工业的历史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进步,大多体现在先进运输类飞机的研制、生产和运营的成就。运输类飞机的发展推动运输业和一大片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举足轻重。先进的特种军用在现代国防中的意义也十分巨大。运输机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出动的作战飞机中总架次半数以上的是以军用特种飞机为主的各种运输类飞机;武器投放平台飞机的出动架次只占三分之一。
◎因此,一个国家先进运输类飞机的研制、生产、销售、服务、营运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航空工业、基础工业、民航事业的和综合国力的水平。
◎鉴于运输类飞机工业的重要战略地位,航空工业发达国家一直致力发展先进运输类飞机技术,不断推出升级换代的产品,同时大幅度带动本国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研产销售先进运输类飞机为航空大国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等国也十分重视运输类飞机工业的重要战略地位,早就从自主研产支线飞机起步,发展先进运输类飞机,取得重要的成就
世界运输类飞机在20世纪的百年发展中有三个里程碑,一是世纪初到40年代完成的全金属化,标志性机型是美国的B29。二是战后初期完成的喷气化,三是上世纪晚期完成的电子化。

国际上发展大型运输机的三种道路:

早期飞机有美国的莱特、DC-3;苏联的勇士、高尔基、TY-2,。西欧的彗星快帆出现甚晚,已经是四、五十年代的事了。现代飞机以美国40年代晚期研发成功的B-29为标志,美国在此型号的基础上相继发展了B-52、B707、B727、B737、B747。苏联开发了TY-2和TY-4,在此基础上发展了TY-16、TY-104、TY-114、TY-24、TY-144、TY-154等型号。西欧50年代开发了VC-10型机和三叉机,在此基础上相继开发了A300、A310、A320、A330、A340等型号。在战后时期,70年代开发的美国的B707和苏联的TY-104、西欧的A300是重要的发展阶梯。我国运十飞机的研制也就在这个重要的70年代,与西欧国家的空中客车飞机的研制相差一两年。
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梯是起飞总重达100吨,最大燃油无余油航程达10000千米,安全、可靠、经济地实现洲际不着陆直航的大机型。以此为基础,向三个方向发展:大型远程民用机、大型军用特种飞机、中短程飞机。各国战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一个平台(起飞重量100吨级),军民结合,系列发展。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最为典型。波音喷气民机试验机367-80(KC135和B707的前身)于1954年7月15日首飞,试飞18年,累计3000小时,其生产型机共交付美国主力军用特种飞机820架、707系列民用远程喷气运输类飞机1010架,创下世界纪录。军用特种运输机(空中指挥控制机EC135、侦察机RC135、导弹靶场检测机EC135E、加油/运输机KC/C135)于1956年8月31日首飞,计划用至2020年,生命周期达70年。其中预警机E3,1976年首飞,已交付68架。远程电侦/攻击E8指挥机,1988年底首飞,计划至2006年交付20架。波音707,1958年10月起投入营运。通信中继机E6。1987年首飞,美军已装备16架美国的波音368-70/707飞机和中国的运10飞机同属100吨级喷气运输类飞机这一阶梯型飞机。美国走了一条“一个平台、军民结合、系列发展”的符合客观规律的道路,多快好省地发展了主力军民用运输类飞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上世纪70年代成功改革了苏联航空工业技术、管理体制,突破测绘仿制的成例,攀上了这一阶梯,走到了“一个平台、军民结合、系列发展”道路的入口。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运10的发展中断,延误了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步伐,造成世纪性的遗憾,是为中国航空之痛。

一次有重大意义的攀登

一九八零年九月二十六日,立足国内,参照国际先进适航标准研制的运十飞机首飞上天,这是中国航空工业一项历史性的伟大成就,我国权威科学家认为,这一意义之重大不下于两弹一星。运十飞机十大技术突破
1、国内首次采用美、英民用飞机设计规范。
2、国内首次采用尖峰式高亚音速翼型。
3、国内首次采用“破损安全”、“安全寿命”概念设计飞机结构。
4、国内首次采用全翼展整体油箱,最大装油量达51吨;首次研制出机身大气密客舱,最大气密容积达318.85立方米。
5、首次采用机翼下吊发动机的总体气动布局。
6、首次采用由调整片带动操纵面的气动助力操纵形式,省去了液压助力装置。
7、在国内首次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全机各系统地面模拟试验,进行了自由飞模型试验,共完成全机各种试验163项
8、全机选用材料415项,其中:新材料76项,占18%;选用标准955项,其中新标准164项,占17%;选用配套成品435项,其中新成品305项,占70%;选用轴承185项
9、国内首次将电子计算机用于飞机型号设计,编写了计算程序138项
10、国内首次组织了大型客机的研制试飞80年代运十系列化发展和改型研究
◎客货两用干线飞机,货运最大载重35-40吨,装运12个集装箱或载客189名,
◎四发加长型民用干线客机全经济级234座
◎军用空中预警指挥机总体方案设计论证,
◎双发中短程民用干线客机全经济级189座
◎军用救护机,运送110付担架/伤员和7名医务人员
◎军用运输机一次运送或运送164人组成的全装加强连。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批准的攀登党和全国人民将运10送上蓝天
◎运10飞机是全国大协作的产物,在周总理关心下,在中央军委指挥下,中央各部委、军队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0个单位真诚合作,大力协同。
◎运10飞机的研制在上海市和三机部的具体领导下,以上海飞机研究所和上海飞机制造厂为主进行,实行设计、制造、使用三结合,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产、学、研三结合,实施了研制生产并行工程。
◎从一九七○年八月中央下达任务到一九八五年二月飞机停飞,前后历时十五年,国家总投资5.377亿元。其中研制费3.34亿元,基本建设费1.747亿元,上海市提供流动资金0.29亿元

运十飞机研制进程

◎1970年8月国家计委、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下达运十飞机研制任务。
◎1972年1月15日叶剑英副主席主持军委办公会听取运十设计方案汇报。
◎1972年8月三机部和上海市联合召开“大型客机总体设计方案会审会议”,审查通过运十飞机总体设计方案。
◎1973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国发[1973]77号文件要求各部门大力协同,加速大型客机研制,确定在上海组建大型客机设计院。
◎1973年初全面开始运十飞机设计和试验工作。
◎1975年6月完成全部设计图纸,共发图143,000标准页。
◎1976年9月完成静力试验机制造。
◎1978年11月30日完成全机静力破坏试验。
◎1980年6月完成飞行试验机制造。
◎1980年8月完成操纵、液压、燃油、电网络四大系统模拟试验。
◎1980年9月26日首飞成功。
◎1980年10月至1984年6月先后转场试飞北京、合肥、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昆明、成都,并七次飞抵西藏拉萨1981年12月8日,运 10 飞机首次转场北京,首都各军兵种、各部委领导和群众八千多人参观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大型客机。运10飞机为参观群众做了飞行表演。
1983年11月4日,运10飞机进行了最大起飞重量 110 吨,商载15吨,航程3680公里转场乌鲁木齐的长途试飞。
为了检验飞机对高原机场的适航能力,1984年1月31日运10飞机首次从成都飞到海拔 3540 米的拉萨市,此后又连续六次带商载进藏。
为了考验飞机对严寒气候的适应能力,运 10 飞机于1983年4月25日转场试飞到哈尔滨,航程1840公里,飞行2小时05分。为了支援西藏建设,应西藏自治区
政府要求,接国务院指示,运10飞机于1984年3月连续为西藏自治区运送了44吨继续物资。
1983年12月23日,运10飞机转场广州,为外贸公司运送了13吨出口商品1983年12月29日运10飞机又从广州转场至海拔1900米的昆明城,当时正值百年罕见的大雪,飞机机翼根部积雪达一米厚。

国外、境外强烈反响

◎一九八O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英国路透社电讯评价:“在得到这种高度复杂的技术时,再也不能视中国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了”
◎美国波音公司总裁:“你们毕业了,我们只不过比你们早毕业几年”,波音公司副总裁,波音727总设计师在《航空与航天周刊》上撰文写道:“运10不是波音707的翻版,更确切地说,它是该国发展其设计制造运输机能力的十年之久的锻炼”
◎美国麦道公司副总裁,MD系列客机技术负责人:“运10把中国的民用飞机设计水平推进了15年”
◎韩国航空科学代表团十位成员(全部为美国博士):“你们有了运10,还怕什么波音、麦道!”
◎美国《航空航天周刊》发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访华团考察中国航空技术的报告,将运10的研制作为中国与国际航空技术接轨的工程
◎运10试飞期间,香港、新加坡及东南亚各种报纸频繁报导消息,为中国的客机胜利试飞大声欢呼,欧美报刊也发表新闻及评述,高度评价中国研制运10的成就

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创业创新

◎运10飞机研制是贯彻执行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洋”为中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正确路线的重大实践
◎从事运10研制的广大科研人员和决策者们,坚持实事求是,讲求科学,一切经过实践检验;他们依靠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一方面在型号研制中开展和成功完成技术攻关,一方面将眼光盯着全中国、全世界,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直到今天,运10飞机总体布局仍然是世界上运输类飞机,特别是大型客机和军用特种飞机的主流布局,在气动设计和结构强度设计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运十飞机研制中的设计试验坚持“ 三严” 精神的创新成果

◎发出全机生产图纸143000标准页
◎编制全机技术条件211份
◎完成计算论证报告789份
◎完成研究课题318项
◎开发计算机应用软件138项
◎编制适航论证资料156万字
◎完成设计试验163项
◎发表专业技术论著86篇

运十飞机保持的记录和发展潜力

◎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起飞总重最大、航程最远、客座数最多的飞机
◎首次飞抵拉萨的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飞机
◎发展军用大型特种飞机的有效平台
◎发展货机的有效平台
◎开发大型飞机技术的理想平台从运10研制到MD82合作生产
◎运10飞机研制的成功向世界显示了中国民机制造业的能力,1978年底,美国麦道公司出于其经营的需要(打开中国市场与波音竞争,维系生存,谋求发展),提出与中国合作生产组装25架MD82飞机
◎经过国家反复协调与合同谈判,与麦道公司的合同1985年5月生效;1987年7月31日首架飞机交付北方航空公司;后又签订继续组装10架MD82/83飞机合同;截至1994年10月18日,共向国内外航空公司(中国北方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美国环球航空公司)交付了35架先进大型干线客机,生产和服务全面符合国际先进标准,
◎我国研制运10飞机的成功,为我国运输类飞机沿三条金光大道发展,完成了一次有重大意义的攀登,跨上了再攀高峰必经的阶梯,建设了体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企业文化的上海运输类飞机研产基地和有行业级系统工程经验的管理、技术、生产队伍,创造了符合全中国人民利益的重大效益
◎当时我国军用特种飞机机载装备研产条件不成熟,以小批生产 70 吨级飞机、研制 110 吨级飞机的基础直接向300 座级运输机发展也有困难,因此,主管当局应该支持研制单位当时以运10 为基础发展中短程民用飞机,并且积极完成发展军用特种飞机的技术准备的正确思路和实际举措
◎主要由于错误的思维定势,对掌握航空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和运10飞机研制成功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加之众所周知的其它原因,运10和我国运输类飞机的发展被搁置了,造成了不应有的遗憾。

建设强大中国的进军号
呼唤上海运输类飞机基地腾飞
呼唤运十飞机焕发青春

我军急需发展和装备的特种飞机预警机 空中加油机 大型军用运输机 电子侦察对抗机
◎军用特种飞机的技术和使用涉及高度机密,其完好率和任务可靠性关系军队制胜和国家安全,必须得到最可靠的技术服务和产品支援,及时根据需要改进改型,绝不能受制于人,因此发展平台宜用国产飞机,改装宜在国内进行
◎军用特种飞机根据其使命一般以大型客机为平台改型发展,除其它要求外,这种平台还需要:
◎有足够的任务载重和能源供应能力
◎航程足够远、续航时间长
◎足够的巡航高度、巡航速度
◎隔振、降噪、环控效果好
◎舱内增压大,供氧好

运十适于作载机的技术特点

◎运十飞机与美国367-80 / KC135 / 707同属远航程长航时、高空高速巡航、舱内环境控制和隔振降噪完善、有足够任务载重和能源供应能力的大型运输类飞机
◎运十飞机全部知识产权为我所有,研产完全立足国内
◎运十飞机任务载重18吨时与IL76飞机航程相同,18吨以下航程超过IL76飞机;舱内噪声振动水平低于后者,高空增压高于后者,具有更好的使用特性
◎运十飞机因单发失效升限高,可全商载(25吨)进藏,优于IL76(必须减至20吨商载);不修改总体参数,仅补强局部结构,增加油载和起飞总重,运十飞机有效任务载重可增至35-40吨,其它性能和使用特性也有改进
◎运十飞机总体布局符合特种飞机主流,气动设计吸收了英国先进技术,结构设计和系统综合吸收了美国先进技术,具备不断改进和系列化发展的能力
运十适于作载机的技术经济基础
◎在 MD90 行业级系统工程中 “扎根” 我主干航空工业企业的西方先进标准、材料、工艺、质保、管理体系完全可以应用于运十飞机研产,显著提高其技术水平
◎充分发挥研制运十飞机已有投入(相当于目前50亿元)的经济效益,可以降低研制生产我国军用大型特种飞机的成本
◎采用 MD90 行业级系统工程中形成的民用喷气客机生产布局和先进研产、支援服务模式,军民结合,可以提高研产质量,降低成本、保证进度
◎针对预警机、加油机、侦察机和货机进行的总体方案论证和初步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表明,以运十飞机为基础,吸收 MD90 技术,军民结合,发展我国军用大型特种飞机和高原货机具备独特的优点

总体发展思路

◎发挥航空工业全行业优势,在运十基础上,充分利用MD90行业级系统工程的成果 ,换装有可靠供应途径的先进涡扇发动机、与任务系统兼容性良好的先进机载航电系统,采用已引进并经型号应用验证的西方先进材料、工艺、质保和研产管理,发展我国军用特种飞机和货机
◎以两年左右时间恢复运十02架飞机,作为验证机进行设计定型和加改装任务系统必须的试验和试飞验证
◎与此同时用五年左右时间形成军用大型特种飞机及运10 -2000型货机(包含民用型和可快速改变构型的军民两用型)的生产线并交付零批三架飞机
◎同时生产交付军用大型特种飞机和货机,实行研制、生产、支援服务的军民结合,进行系列化发展

.运10 -2000 空投空降型方案保持飞机总体布局和气动外形不变,适当加大后部登机门(后服务门)宽度(根据军方要求),具体位置也可根据军方需要变动,开启形式改为由下向上并增加一套空投、空降专用设备,结构均可实现取2000 货运型方案技术改造规模有限
◎为了立足于目前先进的制造工艺和制造条件,提高产品质量,保证进度,降低生产成本,必须对主制造厂适度进行技术改造
◎充分发挥研制运十飞机已有投入(相当于目前5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可以降低研制生产我国军用大型特种飞机的技术改造投入
◎根据上述原则,经初步论证,在进行全行业协作,实现小批量生产的前提下,共计需要技术改造投入人民币2.5亿元,主要用于建立喷丸成型、自动压铆等关键能力
◎如果扩大生产规模并考虑协作企业扩展其自身军民用航空产品生产的需要,技术改造投入需增加至3亿人民币动力装置供应能够落实◎运10-2000动力装置需求与民航机队规模最大的 150座级双发民用飞机相近,可以三管齐下解决来源
◎购买国外二手发动机返修,根据发动机总需求量,可委托专业翻修厂进行或专门建立大修生产线
◎购买目前可以供货的新型涡扇发动机,进一步提高性能、可靠性,降低噪音、有效防止排气污染
◎加速发展我国自己的10B涡扇发动机动力装置(包括反推力装置、短舱、FADEC等)
◎为了保证飞机的研制进度,首先装用国外动力装置,一旦我国自己研制的发动机可以投入使用,即行装机系统和设备成品配套
◎运10飞机(以 02 架为统计对象)的成品共 435项,其中:国产390项,进口45项(主要为发动机附件);按从属关系分:属于系统的251项,属于设备的184项,为发动机配套的45项;原航空工业部60个厂所、上海地方126个厂所、原机电部22个厂所协作完成研产
◎运10机械系统的原理和系统综合早已得到验证,属于现今同类飞机仍在使用的常规系统,运10-2000除作极少量适应性调整外,原则上不变
◎航电系统成品将采用符合军标和适航标准的货架产品重新综合,反映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国内已有成功先例
◎航空工业单位专业对口,随时可定货生产,其中部分成品可等效替代;上海地区工业结构有所变化,但研产能力有增无减,远非二十年前所能匹敌,原在上海地区配套的成品现仍可配套,也可改由航空工业单位配套
◎机体关键工艺已圆满解决运10飞机研制关键工艺难点(按原工艺总方案的分析
◎机身、机翼机加壁板的加工及成形
◎机身加强框、机身与中央翼,中外翼连接的大锻件,起落架联接大锻件等毛坯供应
◎工、キ、土形型材及其它大型材的成型
◎钛合金热处理及成型
◎大型蒙皮的成型(包括8字型对接处成型)
◎机身气密铆接
◎机翼密封铆接
◎胶接、蜂窝结构以及冶金,系统另件制造上的难点
◎在运10研制中协作攻关解决了难题,按目前上飞厂工艺技术水平和设施能力,上述关键工艺难点已能圆满解决。利用MD90项目成果提高攀登起点MD-90行业级系统工程的实施,提高了我国民机工业的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利用其成果可以提高新攀登的起点
◎实现管理与国际接轨,在国内首次实施了国际上流行的适合于社会化大生产的 “主制造商与供应商”运行模式,进行生产、技术、质量的协调与控制
◎四大企业在原基础上,经技改形成先进喷气客机生产布局,具备小批量生产能力
◎引进并消化吸收了西方先进的制造和设计技术技术,先进基础、材料、工艺、管理标准在四大企业贯彻生根
◎四大企业形成相应生产技术管理队伍完整配套已有喷气客机小批生产能力和布局
◎四大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又投入6.35亿元进行技术改造
◎基本形成喷气式客机的合作生产布局,并有效运行

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

运10、MD90与发展我国军用运输机◎大型军用运输机宜采用上单翼、带后舱门、高飘浮能力的总体布局与多数军用特种飞机的理想布局不同,但是两者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
◎离开从运10到MD90的基础,以我国小量批产70吨级俄式基础飞机的航空工业能力不可能在10年内以有限的资金完成我国大型军用运输机的研制生产
◎以运10飞机为基础,研产我国军用特种飞机和货机,完成发展先进运输类飞机的技术准备,继而发展我国先进大型客机和大型军用运输机是发展经济、加强国防的必由之路运10、MD90与发展新支线飞机
◎研制70座新支线飞机是当前航空工业一集团采取的民用飞机产品发展战略
◎作为经20年实践检验的150座/50座国内民用飞机主力机队合理结构在新形势下的补充,现拟议项目内容包括同步建设市场研究开发营销、产品研产和产品客户支援“民用飞机产业发展三足”70座支线飞机现方案得到市场初步认同
◎现70座支线飞机技术思路是利用航空工业全行业最好的基础发展支线航空
◎离开了体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企业文化的上海运输类飞机研产基地,不可能研产为市场所接受的新型涡扇支线客机
◎参与新支线飞机项目不是维系上海运输类飞机研产基地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世纪之交的启示

◎航空产品的发展应本着“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的积极态度,继承、创新,而创新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脱离实际欲速则不达,妄自菲薄或者脱离现有基础,都不可取
◎运10飞机中国有完全知识产权,研产基础立足国内,总体布局属当今和若干年内的同类机种主流,其研产消化、吸收、应用了西方先进技术,整体技术基础优于当时引进的苏制飞机,今天仍有先进性,从全局考虑,真正具有成为“一个平台”的潜力,是直接发展军用特种飞机的理想产品平台,发展军用大型运输机的理想技术平台
◎新攀登是航空工业全行业的攀登,将充分利用研制运10飞机和MD90项目等行业级系统工程的成果,结合当前实际,一定能够满足“数量足够,质量到位”的军用特种飞机载机和大型军用运输机的要求履行历史责任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二十年前我国航空工业曾走近 “一个平台、多种装载、军民结合、系列发展” 军用特种飞机和大型飞机道路的入口,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又转向离去,失去一次航空报国,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
◎新时期建设强大中国的需要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推动我们认真思考能否重新迈上这条道路
◎经论证,以运10飞机作为“一个平台、多种装载、军民结合、系列发展”,满足我军对军用特种飞机的需求,为发展大型运输类飞机打好基础的道路可行
◎我国航空工业有了比过去坚实得多的基础,具备多项大型飞机研产行业级系统工程的经验,可以按技术、质量、成本、进度四坐标完成任务
◎作为运十的研制者汇报对多年实践的反思,为国防建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奋力拼搏,多作贡献是我们必须履行的历史责任
矢志航空报国◎运10的研制使我国航空工业登上了发展军用特种飞机和大型民用飞机必经的阶梯
◎MD90行业级系统工程使我们有机会接触西方的整机技术,二十年的转包生产提高了我国航空工业的部件制造技术水平,迈向“一个平台、多种装载、军民结合、系列发展”道路的步伐应该更为坚实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有基础来之不易,但只是研制110吨级、批产70吨级喷气飞机的水平,未来发展必须从这一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前进,脱离我国航空工业实际只能造成新的蹉跎岁月
◎将运10的成果、知识产权和MD90项目引进的技术,发展的能力结合起来,建立军用特种飞机的发展平台,满足国防建设需要,同时为今后民机发展积蓄力量,必定能将我军装备建设和中国飞机制造业的发展推进一步。这是吴兴世同志主持制作的关于运十研制方案的介绍光盘上的文字说明材料。)

◎上一世纪中国已经攀上了航空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梯
◎这次有重大意义的攀登建设了体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企业文化的上海运输类飞机研产基地
◎建设强大中国的进军号呼唤上海运输类飞机基地腾飞,呼唤运十飞机焕发青春
◎履行历史责任不易,矢志航空报国为艰,症结何在

运输类飞机百年发展

◎运输类飞机是为安全、快速、经济地装载人员、货物、武器装备等商务或任务载荷空运至指定地点或在空中执行各种任务使命研制生产的飞机,具备保证乘员生存和执行任务必须的尽可能舒适的机上环境。人类实现载人动力飞行的第一架飞机是运输类飞机。
◎运输类飞机包含:军用运输机和民用运输机。 按照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审定的民航飞机包括各种民用干线飞机、支线飞机。以这类特别是干线飞机为载机平台发展的军用运输机有预警机、加油机、电子侦察干扰机、空中指挥机、通信中继机等军用特种飞机和各种高效运载工具。因此,运输类飞机是民用航空的主要工具,也是航空武器装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对不断增长物流和信息流的需求和军事斗争的需要是推动运输类飞机发展的动力。
◎航空技术和民航事业、航空工业的历史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进步,大多体现在先进运输类飞机的研制、生产和运营的成就。运输类飞机的发展推动运输业和一大片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举足轻重。先进的特种军用在现代国防中的意义也十分巨大。运输机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出动的作战飞机中总架次半数以上的是以军用特种飞机为主的各种运输类飞机;武器投放平台飞机的出动架次只占三分之一。
◎因此,一个国家先进运输类飞机的研制、生产、销售、服务、营运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航空工业、基础工业、民航事业的和综合国力的水平。
◎鉴于运输类飞机工业的重要战略地位,航空工业发达国家一直致力发展先进运输类飞机技术,不断推出升级换代的产品,同时大幅度带动本国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研产销售先进运输类飞机为航空大国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等国也十分重视运输类飞机工业的重要战略地位,早就从自主研产支线飞机起步,发展先进运输类飞机,取得重要的成就
世界运输类飞机在20世纪的百年发展中有三个里程碑,一是世纪初到40年代完成的全金属化,标志性机型是美国的B29。二是战后初期完成的喷气化,三是上世纪晚期完成的电子化。

国际上发展大型运输机的三种道路:

早期飞机有美国的莱特、DC-3;苏联的勇士、高尔基、TY-2,。西欧的彗星快帆出现甚晚,已经是四、五十年代的事了。现代飞机以美国40年代晚期研发成功的B-29为标志,美国在此型号的基础上相继发展了B-52、B707、B727、B737、B747。苏联开发了TY-2和TY-4,在此基础上发展了TY-16、TY-104、TY-114、TY-24、TY-144、TY-154等型号。西欧50年代开发了VC-10型机和三叉机,在此基础上相继开发了A300、A310、A320、A330、A340等型号。在战后时期,70年代开发的美国的B707和苏联的TY-104、西欧的A300是重要的发展阶梯。我国运十飞机的研制也就在这个重要的70年代,与西欧国家的空中客车飞机的研制相差一两年。
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梯是起飞总重达100吨,最大燃油无余油航程达10000千米,安全、可靠、经济地实现洲际不着陆直航的大机型。以此为基础,向三个方向发展:大型远程民用机、大型军用特种飞机、中短程飞机。各国战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一个平台(起飞重量100吨级),军民结合,系列发展。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最为典型。波音喷气民机试验机367-80(KC135和B707的前身)于1954年7月15日首飞,试飞18年,累计3000小时,其生产型机共交付美国主力军用特种飞机820架、707系列民用远程喷气运输类飞机1010架,创下世界纪录。军用特种运输机(空中指挥控制机EC135、侦察机RC135、导弹靶场检测机EC135E、加油/运输机KC/C135)于1956年8月31日首飞,计划用至2020年,生命周期达70年。其中预警机E3,1976年首飞,已交付68架。远程电侦/攻击E8指挥机,1988年底首飞,计划至2006年交付20架。波音707,1958年10月起投入营运。通信中继机E6。1987年首飞,美军已装备16架美国的波音368-70/707飞机和中国的运10飞机同属100吨级喷气运输类飞机这一阶梯型飞机。美国走了一条“一个平台、军民结合、系列发展”的符合客观规律的道路,多快好省地发展了主力军民用运输类飞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上世纪70年代成功改革了苏联航空工业技术、管理体制,突破测绘仿制的成例,攀上了这一阶梯,走到了“一个平台、军民结合、系列发展”道路的入口。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运10的发展中断,延误了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步伐,造成世纪性的遗憾,是为中国航空之痛。

一次有重大意义的攀登

一九八零年九月二十六日,立足国内,参照国际先进适航标准研制的运十飞机首飞上天,这是中国航空工业一项历史性的伟大成就,我国权威科学家认为,这一意义之重大不下于两弹一星。运十飞机十大技术突破
1、国内首次采用美、英民用飞机设计规范。
2、国内首次采用尖峰式高亚音速翼型。
3、国内首次采用“破损安全”、“安全寿命”概念设计飞机结构。
4、国内首次采用全翼展整体油箱,最大装油量达51吨;首次研制出机身大气密客舱,最大气密容积达318.85立方米。
5、首次采用机翼下吊发动机的总体气动布局。
6、首次采用由调整片带动操纵面的气动助力操纵形式,省去了液压助力装置。
7、在国内首次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全机各系统地面模拟试验,进行了自由飞模型试验,共完成全机各种试验163项
8、全机选用材料415项,其中:新材料76项,占18%;选用标准955项,其中新标准164项,占17%;选用配套成品435项,其中新成品305项,占70%;选用轴承185项
9、国内首次将电子计算机用于飞机型号设计,编写了计算程序138项
10、国内首次组织了大型客机的研制试飞80年代运十系列化发展和改型研究
◎客货两用干线飞机,货运最大载重35-40吨,装运12个集装箱或载客189名,
◎四发加长型民用干线客机全经济级234座
◎军用空中预警指挥机总体方案设计论证,
◎双发中短程民用干线客机全经济级189座
◎军用救护机,运送110付担架/伤员和7名医务人员
◎军用运输机一次运送或运送164人组成的全装加强连。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批准的攀登党和全国人民将运10送上蓝天
◎运10飞机是全国大协作的产物,在周总理关心下,在中央军委指挥下,中央各部委、军队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0个单位真诚合作,大力协同。
◎运10飞机的研制在上海市和三机部的具体领导下,以上海飞机研究所和上海飞机制造厂为主进行,实行设计、制造、使用三结合,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产、学、研三结合,实施了研制生产并行工程。
◎从一九七○年八月中央下达任务到一九八五年二月飞机停飞,前后历时十五年,国家总投资5.377亿元。其中研制费3.34亿元,基本建设费1.747亿元,上海市提供流动资金0.29亿元

运十飞机研制进程

◎1970年8月国家计委、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下达运十飞机研制任务。
◎1972年1月15日叶剑英副主席主持军委办公会听取运十设计方案汇报。
◎1972年8月三机部和上海市联合召开“大型客机总体设计方案会审会议”,审查通过运十飞机总体设计方案。
◎1973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国发[1973]77号文件要求各部门大力协同,加速大型客机研制,确定在上海组建大型客机设计院。
◎1973年初全面开始运十飞机设计和试验工作。
◎1975年6月完成全部设计图纸,共发图143,000标准页。
◎1976年9月完成静力试验机制造。
◎1978年11月30日完成全机静力破坏试验。
◎1980年6月完成飞行试验机制造。
◎1980年8月完成操纵、液压、燃油、电网络四大系统模拟试验。
◎1980年9月26日首飞成功。
◎1980年10月至1984年6月先后转场试飞北京、合肥、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昆明、成都,并七次飞抵西藏拉萨1981年12月8日,运 10 飞机首次转场北京,首都各军兵种、各部委领导和群众八千多人参观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大型客机。运10飞机为参观群众做了飞行表演。
1983年11月4日,运10飞机进行了最大起飞重量 110 吨,商载15吨,航程3680公里转场乌鲁木齐的长途试飞。
为了检验飞机对高原机场的适航能力,1984年1月31日运10飞机首次从成都飞到海拔 3540 米的拉萨市,此后又连续六次带商载进藏。
为了考验飞机对严寒气候的适应能力,运 10 飞机于1983年4月25日转场试飞到哈尔滨,航程1840公里,飞行2小时05分。为了支援西藏建设,应西藏自治区
政府要求,接国务院指示,运10飞机于1984年3月连续为西藏自治区运送了44吨继续物资。
1983年12月23日,运10飞机转场广州,为外贸公司运送了13吨出口商品1983年12月29日运10飞机又从广州转场至海拔1900米的昆明城,当时正值百年罕见的大雪,飞机机翼根部积雪达一米厚。

国外、境外强烈反响

◎一九八O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英国路透社电讯评价:“在得到这种高度复杂的技术时,再也不能视中国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了”
◎美国波音公司总裁:“你们毕业了,我们只不过比你们早毕业几年”,波音公司副总裁,波音727总设计师在《航空与航天周刊》上撰文写道:“运10不是波音707的翻版,更确切地说,它是该国发展其设计制造运输机能力的十年之久的锻炼”
◎美国麦道公司副总裁,MD系列客机技术负责人:“运10把中国的民用飞机设计水平推进了15年”
◎韩国航空科学代表团十位成员(全部为美国博士):“你们有了运10,还怕什么波音、麦道!”
◎美国《航空航天周刊》发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访华团考察中国航空技术的报告,将运10的研制作为中国与国际航空技术接轨的工程
◎运10试飞期间,香港、新加坡及东南亚各种报纸频繁报导消息,为中国的客机胜利试飞大声欢呼,欧美报刊也发表新闻及评述,高度评价中国研制运10的成就

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创业创新

◎运10飞机研制是贯彻执行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洋”为中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正确路线的重大实践
◎从事运10研制的广大科研人员和决策者们,坚持实事求是,讲求科学,一切经过实践检验;他们依靠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一方面在型号研制中开展和成功完成技术攻关,一方面将眼光盯着全中国、全世界,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直到今天,运10飞机总体布局仍然是世界上运输类飞机,特别是大型客机和军用特种飞机的主流布局,在气动设计和结构强度设计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运十飞机研制中的设计试验坚持“ 三严” 精神的创新成果

◎发出全机生产图纸143000标准页
◎编制全机技术条件211份
◎完成计算论证报告789份
◎完成研究课题318项
◎开发计算机应用软件138项
◎编制适航论证资料156万字
◎完成设计试验163项
◎发表专业技术论著86篇

运十飞机保持的记录和发展潜力

◎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起飞总重最大、航程最远、客座数最多的飞机
◎首次飞抵拉萨的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飞机
◎发展军用大型特种飞机的有效平台
◎发展货机的有效平台
◎开发大型飞机技术的理想平台从运10研制到MD82合作生产
◎运10飞机研制的成功向世界显示了中国民机制造业的能力,1978年底,美国麦道公司出于其经营的需要(打开中国市场与波音竞争,维系生存,谋求发展),提出与中国合作生产组装25架MD82飞机
◎经过国家反复协调与合同谈判,与麦道公司的合同1985年5月生效;1987年7月31日首架飞机交付北方航空公司;后又签订继续组装10架MD82/83飞机合同;截至1994年10月18日,共向国内外航空公司(中国北方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美国环球航空公司)交付了35架先进大型干线客机,生产和服务全面符合国际先进标准,
◎我国研制运10飞机的成功,为我国运输类飞机沿三条金光大道发展,完成了一次有重大意义的攀登,跨上了再攀高峰必经的阶梯,建设了体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企业文化的上海运输类飞机研产基地和有行业级系统工程经验的管理、技术、生产队伍,创造了符合全中国人民利益的重大效益
◎当时我国军用特种飞机机载装备研产条件不成熟,以小批生产 70 吨级飞机、研制 110 吨级飞机的基础直接向300 座级运输机发展也有困难,因此,主管当局应该支持研制单位当时以运10 为基础发展中短程民用飞机,并且积极完成发展军用特种飞机的技术准备的正确思路和实际举措
◎主要由于错误的思维定势,对掌握航空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和运10飞机研制成功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加之众所周知的其它原因,运10和我国运输类飞机的发展被搁置了,造成了不应有的遗憾。

建设强大中国的进军号
呼唤上海运输类飞机基地腾飞
呼唤运十飞机焕发青春

我军急需发展和装备的特种飞机预警机 空中加油机 大型军用运输机 电子侦察对抗机
◎军用特种飞机的技术和使用涉及高度机密,其完好率和任务可靠性关系军队制胜和国家安全,必须得到最可靠的技术服务和产品支援,及时根据需要改进改型,绝不能受制于人,因此发展平台宜用国产飞机,改装宜在国内进行
◎军用特种飞机根据其使命一般以大型客机为平台改型发展,除其它要求外,这种平台还需要:
◎有足够的任务载重和能源供应能力
◎航程足够远、续航时间长
◎足够的巡航高度、巡航速度
◎隔振、降噪、环控效果好
◎舱内增压大,供氧好

运十适于作载机的技术特点

◎运十飞机与美国367-80 / KC135 / 707同属远航程长航时、高空高速巡航、舱内环境控制和隔振降噪完善、有足够任务载重和能源供应能力的大型运输类飞机
◎运十飞机全部知识产权为我所有,研产完全立足国内
◎运十飞机任务载重18吨时与IL76飞机航程相同,18吨以下航程超过IL76飞机;舱内噪声振动水平低于后者,高空增压高于后者,具有更好的使用特性
◎运十飞机因单发失效升限高,可全商载(25吨)进藏,优于IL76(必须减至20吨商载);不修改总体参数,仅补强局部结构,增加油载和起飞总重,运十飞机有效任务载重可增至35-40吨,其它性能和使用特性也有改进
◎运十飞机总体布局符合特种飞机主流,气动设计吸收了英国先进技术,结构设计和系统综合吸收了美国先进技术,具备不断改进和系列化发展的能力
运十适于作载机的技术经济基础
◎在 MD90 行业级系统工程中 “扎根” 我主干航空工业企业的西方先进标准、材料、工艺、质保、管理体系完全可以应用于运十飞机研产,显著提高其技术水平
◎充分发挥研制运十飞机已有投入(相当于目前50亿元)的经济效益,可以降低研制生产我国军用大型特种飞机的成本
◎采用 MD90 行业级系统工程中形成的民用喷气客机生产布局和先进研产、支援服务模式,军民结合,可以提高研产质量,降低成本、保证进度
◎针对预警机、加油机、侦察机和货机进行的总体方案论证和初步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表明,以运十飞机为基础,吸收 MD90 技术,军民结合,发展我国军用大型特种飞机和高原货机具备独特的优点

总体发展思路

◎发挥航空工业全行业优势,在运十基础上,充分利用MD90行业级系统工程的成果 ,换装有可靠供应途径的先进涡扇发动机、与任务系统兼容性良好的先进机载航电系统,采用已引进并经型号应用验证的西方先进材料、工艺、质保和研产管理,发展我国军用特种飞机和货机
◎以两年左右时间恢复运十02架飞机,作为验证机进行设计定型和加改装任务系统必须的试验和试飞验证
◎与此同时用五年左右时间形成军用大型特种飞机及运10 -2000型货机(包含民用型和可快速改变构型的军民两用型)的生产线并交付零批三架飞机
◎同时生产交付军用大型特种飞机和货机,实行研制、生产、支援服务的军民结合,进行系列化发展

.运10 -2000 空投空降型方案保持飞机总体布局和气动外形不变,适当加大后部登机门(后服务门)宽度(根据军方要求),具体位置也可根据军方需要变动,开启形式改为由下向上并增加一套空投、空降专用设备,结构均可实现取2000 货运型方案技术改造规模有限
◎为了立足于目前先进的制造工艺和制造条件,提高产品质量,保证进度,降低生产成本,必须对主制造厂适度进行技术改造
◎充分发挥研制运十飞机已有投入(相当于目前5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可以降低研制生产我国军用大型特种飞机的技术改造投入
◎根据上述原则,经初步论证,在进行全行业协作,实现小批量生产的前提下,共计需要技术改造投入人民币2.5亿元,主要用于建立喷丸成型、自动压铆等关键能力
◎如果扩大生产规模并考虑协作企业扩展其自身军民用航空产品生产的需要,技术改造投入需增加至3亿人民币动力装置供应能够落实◎运10-2000动力装置需求与民航机队规模最大的 150座级双发民用飞机相近,可以三管齐下解决来源
◎购买国外二手发动机返修,根据发动机总需求量,可委托专业翻修厂进行或专门建立大修生产线
◎购买目前可以供货的新型涡扇发动机,进一步提高性能、可靠性,降低噪音、有效防止排气污染
◎加速发展我国自己的10B涡扇发动机动力装置(包括反推力装置、短舱、FADEC等)
◎为了保证飞机的研制进度,首先装用国外动力装置,一旦我国自己研制的发动机可以投入使用,即行装机系统和设备成品配套
◎运10飞机(以 02 架为统计对象)的成品共 435项,其中:国产390项,进口45项(主要为发动机附件);按从属关系分:属于系统的251项,属于设备的184项,为发动机配套的45项;原航空工业部60个厂所、上海地方126个厂所、原机电部22个厂所协作完成研产
◎运10机械系统的原理和系统综合早已得到验证,属于现今同类飞机仍在使用的常规系统,运10-2000除作极少量适应性调整外,原则上不变
◎航电系统成品将采用符合军标和适航标准的货架产品重新综合,反映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国内已有成功先例
◎航空工业单位专业对口,随时可定货生产,其中部分成品可等效替代;上海地区工业结构有所变化,但研产能力有增无减,远非二十年前所能匹敌,原在上海地区配套的成品现仍可配套,也可改由航空工业单位配套
◎机体关键工艺已圆满解决运10飞机研制关键工艺难点(按原工艺总方案的分析
◎机身、机翼机加壁板的加工及成形
◎机身加强框、机身与中央翼,中外翼连接的大锻件,起落架联接大锻件等毛坯供应
◎工、キ、土形型材及其它大型材的成型
◎钛合金热处理及成型
◎大型蒙皮的成型(包括8字型对接处成型)
◎机身气密铆接
◎机翼密封铆接
◎胶接、蜂窝结构以及冶金,系统另件制造上的难点
◎在运10研制中协作攻关解决了难题,按目前上飞厂工艺技术水平和设施能力,上述关键工艺难点已能圆满解决。利用MD90项目成果提高攀登起点MD-90行业级系统工程的实施,提高了我国民机工业的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利用其成果可以提高新攀登的起点
◎实现管理与国际接轨,在国内首次实施了国际上流行的适合于社会化大生产的 “主制造商与供应商”运行模式,进行生产、技术、质量的协调与控制
◎四大企业在原基础上,经技改形成先进喷气客机生产布局,具备小批量生产能力
◎引进并消化吸收了西方先进的制造和设计技术技术,先进基础、材料、工艺、管理标准在四大企业贯彻生根
◎四大企业形成相应生产技术管理队伍完整配套已有喷气客机小批生产能力和布局
◎四大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又投入6.35亿元进行技术改造
◎基本形成喷气式客机的合作生产布局,并有效运行

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

运10、MD90与发展我国军用运输机◎大型军用运输机宜采用上单翼、带后舱门、高飘浮能力的总体布局与多数军用特种飞机的理想布局不同,但是两者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
◎离开从运10到MD90的基础,以我国小量批产70吨级俄式基础飞机的航空工业能力不可能在10年内以有限的资金完成我国大型军用运输机的研制生产
◎以运10飞机为基础,研产我国军用特种飞机和货机,完成发展先进运输类飞机的技术准备,继而发展我国先进大型客机和大型军用运输机是发展经济、加强国防的必由之路运10、MD90与发展新支线飞机
◎研制70座新支线飞机是当前航空工业一集团采取的民用飞机产品发展战略
◎作为经20年实践检验的150座/50座国内民用飞机主力机队合理结构在新形势下的补充,现拟议项目内容包括同步建设市场研究开发营销、产品研产和产品客户支援“民用飞机产业发展三足”70座支线飞机现方案得到市场初步认同
◎现70座支线飞机技术思路是利用航空工业全行业最好的基础发展支线航空
◎离开了体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企业文化的上海运输类飞机研产基地,不可能研产为市场所接受的新型涡扇支线客机
◎参与新支线飞机项目不是维系上海运输类飞机研产基地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世纪之交的启示

◎航空产品的发展应本着“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的积极态度,继承、创新,而创新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脱离实际欲速则不达,妄自菲薄或者脱离现有基础,都不可取
◎运10飞机中国有完全知识产权,研产基础立足国内,总体布局属当今和若干年内的同类机种主流,其研产消化、吸收、应用了西方先进技术,整体技术基础优于当时引进的苏制飞机,今天仍有先进性,从全局考虑,真正具有成为“一个平台”的潜力,是直接发展军用特种飞机的理想产品平台,发展军用大型运输机的理想技术平台
◎新攀登是航空工业全行业的攀登,将充分利用研制运10飞机和MD90项目等行业级系统工程的成果,结合当前实际,一定能够满足“数量足够,质量到位”的军用特种飞机载机和大型军用运输机的要求履行历史责任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二十年前我国航空工业曾走近 “一个平台、多种装载、军民结合、系列发展” 军用特种飞机和大型飞机道路的入口,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又转向离去,失去一次航空报国,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
◎新时期建设强大中国的需要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推动我们认真思考能否重新迈上这条道路
◎经论证,以运10飞机作为“一个平台、多种装载、军民结合、系列发展”,满足我军对军用特种飞机的需求,为发展大型运输类飞机打好基础的道路可行
◎我国航空工业有了比过去坚实得多的基础,具备多项大型飞机研产行业级系统工程的经验,可以按技术、质量、成本、进度四坐标完成任务
◎作为运十的研制者汇报对多年实践的反思,为国防建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奋力拼搏,多作贡献是我们必须履行的历史责任
矢志航空报国◎运10的研制使我国航空工业登上了发展军用特种飞机和大型民用飞机必经的阶梯
◎MD90行业级系统工程使我们有机会接触西方的整机技术,二十年的转包生产提高了我国航空工业的部件制造技术水平,迈向“一个平台、多种装载、军民结合、系列发展”道路的步伐应该更为坚实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有基础来之不易,但只是研制110吨级、批产70吨级喷气飞机的水平,未来发展必须从这一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前进,脱离我国航空工业实际只能造成新的蹉跎岁月
◎将运10的成果、知识产权和MD90项目引进的技术,发展的能力结合起来,建立军用特种飞机的发展平台,满足国防建设需要,同时为今后民机发展积蓄力量,必定能将我军装备建设和中国飞机制造业的发展推进一步。
说什么呀?说多了都是眼泪!不过给菜鸟们补一下课,也不错。顶
晕! 顺便问一下,以前的运十预警机模型是不是上飞做的??
恩~
可现在我们还是没有大飞机呀
一、当年研制运十的工程技术人员值得钦佩,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拿出这样水平的飞机很不容易,可以用可歌可泣来形容。
    二、决策层的失误是不容推托的。以一种大会战的方式搞一种商业机,有的并不复杂的部件我们没有,就不惜工本地用手工方式敲出来,根本没考虑成本控制和未来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这就注定了运十夭折的命运,也注定了无数心血要付诸东流。
    曾向一位民航界人士责问,他在历数运十差劲的经济性后问,你是民航你会买运十吗?我无言以对,他也是为国家财产负责呀!如果这里有哪位愤青说我买,你毁的就不仅是一种飞机,而中国的民航业和现代化。
    三、研制一种畅销的汽车有时比研制一种先进的飞机更难,因为前者是市场导向型的,你必须让技术服务于经济性。F22出来时俄国人颇不以为然,联合战斗机出来时就真急了,简直像是俄军机业的末日到了,不是因为它多先进,而是它无与伦比的经济性和可维护性。
    四、直九国产化比例已很高了,为什么不搞百分之百国产化,厂家说,有的并不敏感的部件国外很便宜也很好买,我们如一切从头搞起成本极高,何必非追求表面上的百分百。说得有理,这就是思想上的进步。实际上现在谁也没法一切自己从头搞。
    五、我们的大型支线乃至干线客机早晚还是要搞的,但一定要从市场出发,将国内外资源做最佳配置,搞一种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飞机,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飞机。我们的决策层一定要做科学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再别让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心血白费了。
可惜最后还是没有了。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