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给你一分钟,你会怎样说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1:49:55
给你一分钟,你会怎样说中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27 19:58:27  


  中评社香港10月27日电/怎样才能在一分钟内展示我国独特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呢?外国朋友又怎样对他们的国家作“一分钟演示”呢?环球时报25日刊登了资深传媒工作者刘丽娜的文章,也许给我们提供了答案。旋外之音却又带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文章说,不久前,笔者的一位好友到瑞士小山村因特拉肯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国际培训。培训第一天,为使学员彼此了解,组织者举办了一个题为“文化之夜”晚
会,要求 3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学员,用一分钟时间介绍一下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色。学员们做了短时间的精心准备后,依次开始介绍了。

  法国学员拿了一瓶红葡萄酒,一瓶白葡萄酒,介绍了各自的产地,说明其好处,然后请大家品尝。爱尔兰学员带来一瓶威士忌。亚美尼亚人用幻灯片介绍了国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她说:“原来我们有两个邻国,现在我们有五个。”塞浦路斯的一位老兄十分自豪地说:“我是希腊族人后裔,我们讲希腊语。世界各国人学数学时通用的、,我们天天都在用。”加拿大学员说:“我们国家很大,但是什么都没有:我们穿中国的衣服,开美国的车,用日本的电器,我们的绑匪来自南美游击队……”津巴布韦学员跳起一段非洲传统婚礼上的舞蹈,一边手舞足蹈,一边又说又唱,一个人宛如一个乐队。

  接着,科威特人说:“我们除了石油,什么都没有。谁知道现在的国际油价是多少?”有人说60多美元,有人说超过70美元。这位老兄狡黠一笑说:“我们希望它超过100。”身材相对矮小的日本人带来一只很小的风筝,一边抖落,一边说,这是日本人非常喜欢的运动,风筝可以画上各种图案,有时甚至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然后对笔者的好友说:“当然啦,您可能不喜欢。”韩国人教大家在足球场上如何加油,他让大伙一起用韩语喊“大韩民国”,然后奋力击掌4下。

  上述的介绍很简短,却都能凸显各自国家特色,而诸多的幽默言语也常常令听众会心一笑,轻松而令人印象深刻。轮到笔者的好友上场,他给大家唱了一段《茉莉花》,听众报以善意的掌声。他自知自己的展示并不精彩,回国后,在笔者面前懊恼万分。

  笔者责备好友,为什么不多做准备呢。好友说,有啊。可是,想来想去,都不知如何在一分钟内把中国文化最有特色的地方介绍出来。讲老庄,玄奥难懂﹔讲孔子,三言两语怎说得清﹔讲饮食,怕给人留下中国人就知道吃的误解﹔讲奥运,国际上可能没人认为是什么新奇大事。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的公共表达往往显得矜持不安,缺乏一种轻松和幽默。是中国人的思维使然吗?有这种感受的中国人很多,但问题仅仅在于公共表达吗?

  博大精深,却造成了慌乱、无奈和急躁

  说起中国,很多人都张嘴而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这些中学课本里所说的词汇,动辄就是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京剧、汉字等形象。在国际舞台上,一些正式或半正式的场合中,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展示的多半也是长城、京剧脸谱、三峡大坝、中国结等等。事实上,这种中国人自认为能够代表民族特色的东西,有时在外国人眼里并不容易被理解。

  中国到底在国际社会中如何展现形象,这种形象又该以何种方式浓缩?是大包小裹、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游客?是奥运会上穿着超短旗袍、边跑边跳边拉二胡的小姑娘?是合拳躬身、长眉重冉的孔老夫子标准像?还是污染的城市、拥堵的车流?毋庸置疑,我们的国家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也有多面的形象,如何简约地展示中国,并被外国人正确地理解,并不仅仅在于我们语言的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了解还太少太浅,我们的展示方式也相对拙笨。

  前几年,笔者在美国留学,一次国际传播课上,教授要求每位同学带上一种自己国家或者地区有代表性的食物,在课上分享。来自印度的同学带了手抓饭,来自泰国的同学带了咖喱菜,来自以色列的同学带来一种硬面包,来自墨西哥的同学做了豆泥,来自日本的同学带来寿司,来自韩国的同学做了泡菜饺子。轮到一位美国小伙子,身高力壮的他搬上一整箱可口可乐,说一句:“我们国家的食物没什么特色,除了这个。”轮到中国学生了,我的几位同学有的带了面条,有的带了春卷,有的带了小笼包,还有的甚至煞费苦心地做了糖醋排骨,真可谓五花八门。

  数千年的历史,中国的食品文化也可谓博大精深,要拿出手的或许足足可以摆满一个教室。但是,正因为博大精深,中国又缺少最具代表性的物品,要在短时间内归纳并展示中国的文化,我们往往会不知如何选择,由此造成的慌乱、无奈和急躁,反而不如一些文化底蕴并不深厚的国家来得自信。

  我们需要国际化的表达方式

  要跨文化传播,首先必须知道自己的文化究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别人能易于接受的,然后以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去展示,才能够获得好的效果。而所谓的国际化的表达方式,不外乎以人为本,古人说的“道不远人”正是此意。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的形象展示通常重于历史文化传统,却往往离日常生活太远,离人的感官太远,不容易打动国际大众,不像南美的足球、法国的红酒、苏格兰的裙子。当然,越是大国,越难以一两件物品或简短的语言来代表自己。但是,必须知道,越是强调民族伟大感,也许越不能在国际交往时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响应。

  文化传统固然重要,但多年来的“向西看”,使中国人本身已疏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现代中国的文化躯壳实际上包含着更多的西方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对中国现代文化更努力地学习、体会和总结,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更真实、更简约、更有效地展示自己。这种展示需要利用传统文化的资源。但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传统复辟,而是与现代中国相关的深层次归纳。一分钟展示中国,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标准。让我们都来想一想,假如换到你,你会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中国呢?
给你一分钟,你会怎样说中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27 19:58:27  

  中评社香港10月27日电/怎样才能在一分钟内展示我国独特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呢?外国朋友又怎样对他们的国家作“一分钟演示”呢?环球时报25日刊登了资深传媒工作者刘丽娜的文章,也许给我们提供了答案。旋外之音却又带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文章说,不久前,笔者的一位好友到瑞士小山村因特拉肯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国际培训。培训第一天,为使学员彼此了解,组织者举办了一个题为“文化之夜”晚 会,要求 3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学员,用一分钟时间介绍一下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色。学员们做了短时间的精心准备后,依次开始介绍了。

  法国学员拿了一瓶红葡萄酒,一瓶白葡萄酒,介绍了各自的产地,说明其好处,然后请大家品尝。爱尔兰学员带来一瓶威士忌。亚美尼亚人用幻灯片介绍了国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她说:“原来我们有两个邻国,现在我们有五个。”塞浦路斯的一位老兄十分自豪地说:“我是希腊族人后裔,我们讲希腊语。世界各国人学数学时通用的、,我们天天都在用。”加拿大学员说:“我们国家很大,但是什么都没有:我们穿中国的衣服,开美国的车,用日本的电器,我们的绑匪来自南美游击队……”津巴布韦学员跳起一段非洲传统婚礼上的舞蹈,一边手舞足蹈,一边又说又唱,一个人宛如一个乐队。

  接着,科威特人说:“我们除了石油,什么都没有。谁知道现在的国际油价是多少?”有人说60多美元,有人说超过70美元。这位老兄狡黠一笑说:“我们希望它超过100。”身材相对矮小的日本人带来一只很小的风筝,一边抖落,一边说,这是日本人非常喜欢的运动,风筝可以画上各种图案,有时甚至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然后对笔者的好友说:“当然啦,您可能不喜欢。”韩国人教大家在足球场上如何加油,他让大伙一起用韩语喊“大韩民国”,然后奋力击掌4下。

  上述的介绍很简短,却都能凸显各自国家特色,而诸多的幽默言语也常常令听众会心一笑,轻松而令人印象深刻。轮到笔者的好友上场,他给大家唱了一段《茉莉花》,听众报以善意的掌声。他自知自己的展示并不精彩,回国后,在笔者面前懊恼万分。

  笔者责备好友,为什么不多做准备呢。好友说,有啊。可是,想来想去,都不知如何在一分钟内把中国文化最有特色的地方介绍出来。讲老庄,玄奥难懂﹔讲孔子,三言两语怎说得清﹔讲饮食,怕给人留下中国人就知道吃的误解﹔讲奥运,国际上可能没人认为是什么新奇大事。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的公共表达往往显得矜持不安,缺乏一种轻松和幽默。是中国人的思维使然吗?有这种感受的中国人很多,但问题仅仅在于公共表达吗?

  博大精深,却造成了慌乱、无奈和急躁

  说起中国,很多人都张嘴而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这些中学课本里所说的词汇,动辄就是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京剧、汉字等形象。在国际舞台上,一些正式或半正式的场合中,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展示的多半也是长城、京剧脸谱、三峡大坝、中国结等等。事实上,这种中国人自认为能够代表民族特色的东西,有时在外国人眼里并不容易被理解。

  中国到底在国际社会中如何展现形象,这种形象又该以何种方式浓缩?是大包小裹、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游客?是奥运会上穿着超短旗袍、边跑边跳边拉二胡的小姑娘?是合拳躬身、长眉重冉的孔老夫子标准像?还是污染的城市、拥堵的车流?毋庸置疑,我们的国家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也有多面的形象,如何简约地展示中国,并被外国人正确地理解,并不仅仅在于我们语言的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了解还太少太浅,我们的展示方式也相对拙笨。

  前几年,笔者在美国留学,一次国际传播课上,教授要求每位同学带上一种自己国家或者地区有代表性的食物,在课上分享。来自印度的同学带了手抓饭,来自泰国的同学带了咖喱菜,来自以色列的同学带来一种硬面包,来自墨西哥的同学做了豆泥,来自日本的同学带来寿司,来自韩国的同学做了泡菜饺子。轮到一位美国小伙子,身高力壮的他搬上一整箱可口可乐,说一句:“我们国家的食物没什么特色,除了这个。”轮到中国学生了,我的几位同学有的带了面条,有的带了春卷,有的带了小笼包,还有的甚至煞费苦心地做了糖醋排骨,真可谓五花八门。

  数千年的历史,中国的食品文化也可谓博大精深,要拿出手的或许足足可以摆满一个教室。但是,正因为博大精深,中国又缺少最具代表性的物品,要在短时间内归纳并展示中国的文化,我们往往会不知如何选择,由此造成的慌乱、无奈和急躁,反而不如一些文化底蕴并不深厚的国家来得自信。

  我们需要国际化的表达方式

  要跨文化传播,首先必须知道自己的文化究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别人能易于接受的,然后以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去展示,才能够获得好的效果。而所谓的国际化的表达方式,不外乎以人为本,古人说的“道不远人”正是此意。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的形象展示通常重于历史文化传统,却往往离日常生活太远,离人的感官太远,不容易打动国际大众,不像南美的足球、法国的红酒、苏格兰的裙子。当然,越是大国,越难以一两件物品或简短的语言来代表自己。但是,必须知道,越是强调民族伟大感,也许越不能在国际交往时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响应。

  文化传统固然重要,但多年来的“向西看”,使中国人本身已疏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现代中国的文化躯壳实际上包含着更多的西方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对中国现代文化更努力地学习、体会和总结,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更真实、更简约、更有效地展示自己。这种展示需要利用传统文化的资源。但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传统复辟,而是与现代中国相关的深层次归纳。一分钟展示中国,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标准。让我们都来想一想,假如换到你,你会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中国呢?
介绍中国文化,为什么你不能展示一段刚柔并济的太极拳呢?

用吃的展现中国,为什么你能用一套古朴的茶具,冲上一壶普洱茶呢?

"我们的形象展示通常重于历史文化传统,却往往离日常生活太远,离人的感官太远,不容易打动国际大众".

这句话已经道出了作者犯愁的原因.不是中国文化离日常生活太远,而是作者离中国文化太远.
若从文化意义上讲,不了解和继续中国传统文化就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最基本的:

不读《论语》者枉为中国人;
不读《道德经》者枉为中国人;
不读《金刚经》者枉为中国人。
不要神化儒家的东西,人家西方人也没学那套,一样把国家治理的比你好,社会也没乱糟糟。:D
]]
拿出一个红袖章,戴在手臂上,对着老外说:”请不要随地吐痰!“

别说我太尖刻,这个最形象
我TMD\TNND就奇怪了,两瓶葡萄酒和一首歌有什么大的水平区别么?一个划着长得并不帅的留着不男不女的头像的还不是其本国发明的风筝的与这首歌有的比么?一个叫着夜郎自大的口号的谁都知道是个小小的国家的还拍着手教了四次,以为是在商店门口做广告的与一首歌有的比么?


我TMD\TNND就奇怪了,就这么一点点是能引起那么大篇不知所云妄自尊大还是妄自菲薄的裹脚布文章想说明什么?

妄自尊大还是妄自菲薄?奇形怪状的思维嘛。中国人比别人差或者比别人强是一个介绍就能说明的么?是老祖宗能说明的么?

作者先是妄自菲薄,民歌茉莉花不会比法国葡萄酒的名气小,也不会比不是日本人发明而是中国人发明的风筝名气小,而且绝对比所谓的“大韩民国”这种夜郎自大落伍了一百年的称谓“大”字让人听着舒服。
我们的文化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它是开放、包容且变化的.我也认为<<论语>>应是每个国人的必读课本.
文化这东西应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大小之异.作为国人,应时刻以自己的过去为荣.只是在全球化的世界里,须用全球化的方式和思维来表达自己.
我们有着5000年的文化传统,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

天朝威武。
原帖由 月升沧海 于 2006-10-27 23:49 发表
若从文化意义上讲,不了解和继续中国传统文化就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最基本的:

不读《论语》者枉为中国人;
不读《道德经》者枉为中国人;
不读《金刚经》者枉为中国人。

我晕 都没有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