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中的陷阱(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8:11:40
  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五大能力:即: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竞争能力、资本扩张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五大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技术创新能力是五大能力的核心和基础。但是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需要注意正确识别和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制定正确的符合企业状况和自身条件的创新策略、途径,绝不能盲目实施,这是确保企业自主创新成功的关键所在。下面选取案例说明。
  一、"技术至上"陷阱
  陷入"技术至上"的企业往往将技术优势视为自主创新成功的唯一影响因素,认为先进的技术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客户和丰厚的利润回报,于是埋头于技术研发,忽视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技术转化过程的市场运作。这是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常见病,花大量投入研发出来的先进技术或由于缺乏足够的顾客群而不得不束之高阁,或忽视有效的市场运作而闲置无用,原因之一是忽略了技术创新前的市场调查研究和技术创新后的技术转化运作管理。
  众所周知的"铱星"计划失败是一个典型例子。从技术创新角度看,铱星计划无疑是移动通信系统的一次重大技术创新,甚至是一次革命,铱星计划从现代电信系统设计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成功。它在总体技术上采用了大量以往的卫星通信系统所未曾采用过的新技术,相对传统的基于地球静止轨道的全球移动卫星系统而言,铱星移动通信系统取得了非常强的竞争优势。但技术本身的优势却最终没有带来企业的成功。铱星计划的失败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技术至上"的失败。
  规避"技术至上"陷阱必须建立面向市场的自主创新体系,并强化对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运作管理。如"华为"的研发战略是市场驱动型,虽然"华为"公司仍要瞄准世界顶尖技术,依然要建立一流的研发团队,但坚持不研发"卖不掉的世界顶尖水平技术",坚持"培养工程商人而不是培养科学家"。"华为"人认为,"技术是用来卖钱的,卖出去的技术才有价值。"与此同时,"华为"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也探索出了一套完善的机制。鼓励创新,但不搞盲目创新;重视技术,但不惟技术论;要求成果,但更强调对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这种面向市场的自主创新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已成为"华为"自主创新的成功路径。
  二、"核心技术刚性"陷阱
美国学者巴顿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研究核心能力,基于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间断现象的研究提出了核心能力刚性问题。技术间断是指当一种技术接近其技术极限时,市场上出现另一种或另外几种更具有潜力的新技术。与此同时,旧技术渐趋成熟,接近其极限,创新潜力不大,而新技术基于新的技术原理,有更高的极限和更大的潜力。技术间断往往导致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刚性,核心能力愈强,则原有核心能力对企业的束缚就愈大。如企业陷入核心能力刚性陷阱,当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这种刚性将导致企业的发展趋于停滞甚至失败。如2000年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美国食品及药品监督局(FDA)对含有PPA的药物禁止销售的通告,对在中国市场的几十种含有PPA的药物发出禁止销售的通知。这一禁令使生产康泰克的中美史克天津史克公司不知所措。由于中美史克没有不含PPA的药物专利,陷入了技术间断,公司在市场反应上明显滞后。其实早在1997年,美国FDA哈佛某药物研究所对PPA所致的副反应进行跟踪研究,但中美史克对此无动于衷,仍坚持含PPA康泰克的技术轨迹而忽视了对无PPA的康泰克替代品的开发,缺少产品创新,出现了技术的断层,导致企业遭受重创。
   20世纪80年代硬盘驱动器上传统的铁氧体磁头和磁盘被薄膜组件所取代,这种新技术提高了磁盘上的信息存储密度。过去技术人员一直不遗余力地提高铁氧体磁头和磁盘的性能极限,但采用这种技术的驱动器似乎已达到了自然极限。这时,新的薄膜技术问世了,产品的性能因为技术的加强性创新得以继续提高。
  案例说明:对缺乏核心能力、在核心技术研究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中国企业来说,加强自主创新、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必须防止陷入"核心刚性"陷阱。战略高技术具有前沿性和关键性及知识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等特点,是企业获得真正国际竞争力和市场领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战略高技术的突破,能引领产业与技术发生跨越式发展和重大变革。另一方面要求企业不断实施加强性创新。加强性创新往往会使现有技术保持一定的改进速度。
  三、"创新缝隙"陷阱
  在技术创新的特定领域,如果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专利不给其它企业留有继续创新的余地,则企业的技术优势就会因为独有专利的存在而享受长期竞争优势。相反,如果存在"创新缝隙",则其它企业就会通过"另辟蹊径"实现技术创新,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竞争优势,甚至会超越原有的创新企业。"创新缝隙"的危害在于虽然企业实现了技术创新,但这种技术创新方面的突破由于存在继续创新的可能,其它企业可通过新的创新路径实现相同的创新效果。这种"缝隙"的存在使企业无法构筑特有的核心能力,从而也就无法构筑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打火机的安全锁问题上,欧美国家就为中国打火机企业上了很好的一课。2006年2月9日,欧盟的《打火机安全标准法案》(CR法案)的新决议草案最终以投票方式得以通过。CR法案要求所有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打火机都必须配备防止儿童开启的安全锁,以防止因儿童意外使用打火机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同时,在产品的适用范围上,CR法案将打火石点火的打火机排除在外,要求所有采用电子点火的打火机全面配置安全锁。这些规定对中国打火机企业将产生很大影响,目前温州每年生产5亿多只打火机,占世界市场份额近70%,并且全球90%的电子点火式打火机都由中国生产。而CR法案要求的安全锁的知识产权,目前大多掌握在欧、美、日等国的生产商手中,企业如需采用必须缴纳相应的专利费。虽然中方安全锁的自主研发工作早已启动,但由于欧美企业为此申请了大量专利,中国企业至今没有找到"创新缝隙",难以突破专利壁垒,只能购买专利技术,支付巨额的专利费,这样生产成本则会大大提高。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必须尽可能消除"创新缝隙"。中国企业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防止自主知识产权被国外企业侵犯;另一方面,自主创新应实现两个转变,即从单一创新向系列创新转变,从一次创新向持续创新转变。及时申请专利,构筑专利"屏障",尽可能不给其它企业可乘之机。
  四、"完全自主"陷阱
  目前,很多人产生了一种"共识",即加强自主创新就是中国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成功创新。核弹爆炸、"神六"飞天,这些完全靠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似乎有充足的理由向世人证明中国人可超越外国人,但事实上这种想法却是一个危险的征兆。对大多数领域来说,关起门来创新到头来只能是依然落后。在许多科学技术已趋于成熟的今天,完全依靠自我一切从头来并非明智之举。
  对大多数领域来说,首先应善于将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基础亡的自主创新相结合。大连的"大冷集团"最初并不掌握工业制冷技术,但在引进日本"三洋"的制冷技术后,通过消化、吸收、改进、提高,某些方面竟超过了"三洋","三洋"反过来又来购买"大冷"的技术。如果完全依靠自我,"大冷"绝不可能有今天的超越。其次,要善于整合全球资源,将全球优势资源为我所用。 "奇瑞"自主创新的成功就得益于善于整合全球优势资源,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模仿创新阶段。只有倾力打造创新"合力",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普遍提高,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企业的整体跨越和共同跨越。
  五、"创新制胜"陷阱
  依靠自主创新推动企业增强竞争优势,这种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可"大跃进式"的自主创新热情很容易使企业忘却和完全抛弃多年来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理论,一味的讲创新拼标准而不谈比较优势,可能会使企业陷入另一个"陷阱"。如,最近国际标准化组织(1SO)拒绝将中国的局域无线网标准WAPI定为国际标准,而是批准将IEEE的802.11i作为更安全无线协议的基础,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事实上,将自主创新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并非完全抛弃对比较优势的利用。从引进技术为主到自主创新为主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企业还应关注和善用比较优势。
  中国目前最大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优势,按照国际分工我们应当从事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的价值活动,这是现实。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永远只能在价值链的低端从事经营活动,但却意味着在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这是我们的无奈选择。如何善用比较优势,是提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创新制胜和技术制胜的关键,对这一点中国企业必须有清醒认识。
  基于比较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规避"创新制胜"陷阱的核心,具体说,有以下几种策略:一是采用逆向路径,即创新路径的起点从有比较优势的低端开始,从生产技术开始,逐渐提升,最后逼近核心技术,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成功。二是运用市场规模的优势,真正实现以市场换技术。现在很多人批评"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理由是没有实现市场换技术的预期结果,市场丢了,技术没有得到。但如果有一些包括国家意志、国家政策和一系列的措施实现来确保以市场换技术的真正实现,则仍不失为一个可行的策略。三是利用贴近市场的优势,采取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的方式。正视市场需求,进行市场创新,然后根据市场创新的要求进行技术创新。小灵通、无线智能网等领域本土企业之所以取得优势,就在于把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在比较优势发生量变过程中适时加大进入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力度,最终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实现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国家的嬗变。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五大能力:即: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竞争能力、资本扩张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五大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技术创新能力是五大能力的核心和基础。但是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需要注意正确识别和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制定正确的符合企业状况和自身条件的创新策略、途径,绝不能盲目实施,这是确保企业自主创新成功的关键所在。下面选取案例说明。
  一、"技术至上"陷阱
  陷入"技术至上"的企业往往将技术优势视为自主创新成功的唯一影响因素,认为先进的技术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客户和丰厚的利润回报,于是埋头于技术研发,忽视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技术转化过程的市场运作。这是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常见病,花大量投入研发出来的先进技术或由于缺乏足够的顾客群而不得不束之高阁,或忽视有效的市场运作而闲置无用,原因之一是忽略了技术创新前的市场调查研究和技术创新后的技术转化运作管理。
  众所周知的"铱星"计划失败是一个典型例子。从技术创新角度看,铱星计划无疑是移动通信系统的一次重大技术创新,甚至是一次革命,铱星计划从现代电信系统设计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成功。它在总体技术上采用了大量以往的卫星通信系统所未曾采用过的新技术,相对传统的基于地球静止轨道的全球移动卫星系统而言,铱星移动通信系统取得了非常强的竞争优势。但技术本身的优势却最终没有带来企业的成功。铱星计划的失败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技术至上"的失败。
  规避"技术至上"陷阱必须建立面向市场的自主创新体系,并强化对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运作管理。如"华为"的研发战略是市场驱动型,虽然"华为"公司仍要瞄准世界顶尖技术,依然要建立一流的研发团队,但坚持不研发"卖不掉的世界顶尖水平技术",坚持"培养工程商人而不是培养科学家"。"华为"人认为,"技术是用来卖钱的,卖出去的技术才有价值。"与此同时,"华为"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也探索出了一套完善的机制。鼓励创新,但不搞盲目创新;重视技术,但不惟技术论;要求成果,但更强调对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这种面向市场的自主创新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已成为"华为"自主创新的成功路径。
  二、"核心技术刚性"陷阱
美国学者巴顿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研究核心能力,基于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间断现象的研究提出了核心能力刚性问题。技术间断是指当一种技术接近其技术极限时,市场上出现另一种或另外几种更具有潜力的新技术。与此同时,旧技术渐趋成熟,接近其极限,创新潜力不大,而新技术基于新的技术原理,有更高的极限和更大的潜力。技术间断往往导致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刚性,核心能力愈强,则原有核心能力对企业的束缚就愈大。如企业陷入核心能力刚性陷阱,当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这种刚性将导致企业的发展趋于停滞甚至失败。如2000年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美国食品及药品监督局(FDA)对含有PPA的药物禁止销售的通告,对在中国市场的几十种含有PPA的药物发出禁止销售的通知。这一禁令使生产康泰克的中美史克天津史克公司不知所措。由于中美史克没有不含PPA的药物专利,陷入了技术间断,公司在市场反应上明显滞后。其实早在1997年,美国FDA哈佛某药物研究所对PPA所致的副反应进行跟踪研究,但中美史克对此无动于衷,仍坚持含PPA康泰克的技术轨迹而忽视了对无PPA的康泰克替代品的开发,缺少产品创新,出现了技术的断层,导致企业遭受重创。
   20世纪80年代硬盘驱动器上传统的铁氧体磁头和磁盘被薄膜组件所取代,这种新技术提高了磁盘上的信息存储密度。过去技术人员一直不遗余力地提高铁氧体磁头和磁盘的性能极限,但采用这种技术的驱动器似乎已达到了自然极限。这时,新的薄膜技术问世了,产品的性能因为技术的加强性创新得以继续提高。
  案例说明:对缺乏核心能力、在核心技术研究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中国企业来说,加强自主创新、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必须防止陷入"核心刚性"陷阱。战略高技术具有前沿性和关键性及知识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等特点,是企业获得真正国际竞争力和市场领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战略高技术的突破,能引领产业与技术发生跨越式发展和重大变革。另一方面要求企业不断实施加强性创新。加强性创新往往会使现有技术保持一定的改进速度。
  三、"创新缝隙"陷阱
  在技术创新的特定领域,如果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专利不给其它企业留有继续创新的余地,则企业的技术优势就会因为独有专利的存在而享受长期竞争优势。相反,如果存在"创新缝隙",则其它企业就会通过"另辟蹊径"实现技术创新,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竞争优势,甚至会超越原有的创新企业。"创新缝隙"的危害在于虽然企业实现了技术创新,但这种技术创新方面的突破由于存在继续创新的可能,其它企业可通过新的创新路径实现相同的创新效果。这种"缝隙"的存在使企业无法构筑特有的核心能力,从而也就无法构筑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打火机的安全锁问题上,欧美国家就为中国打火机企业上了很好的一课。2006年2月9日,欧盟的《打火机安全标准法案》(CR法案)的新决议草案最终以投票方式得以通过。CR法案要求所有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打火机都必须配备防止儿童开启的安全锁,以防止因儿童意外使用打火机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同时,在产品的适用范围上,CR法案将打火石点火的打火机排除在外,要求所有采用电子点火的打火机全面配置安全锁。这些规定对中国打火机企业将产生很大影响,目前温州每年生产5亿多只打火机,占世界市场份额近70%,并且全球90%的电子点火式打火机都由中国生产。而CR法案要求的安全锁的知识产权,目前大多掌握在欧、美、日等国的生产商手中,企业如需采用必须缴纳相应的专利费。虽然中方安全锁的自主研发工作早已启动,但由于欧美企业为此申请了大量专利,中国企业至今没有找到"创新缝隙",难以突破专利壁垒,只能购买专利技术,支付巨额的专利费,这样生产成本则会大大提高。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必须尽可能消除"创新缝隙"。中国企业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防止自主知识产权被国外企业侵犯;另一方面,自主创新应实现两个转变,即从单一创新向系列创新转变,从一次创新向持续创新转变。及时申请专利,构筑专利"屏障",尽可能不给其它企业可乘之机。
  四、"完全自主"陷阱
  目前,很多人产生了一种"共识",即加强自主创新就是中国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成功创新。核弹爆炸、"神六"飞天,这些完全靠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似乎有充足的理由向世人证明中国人可超越外国人,但事实上这种想法却是一个危险的征兆。对大多数领域来说,关起门来创新到头来只能是依然落后。在许多科学技术已趋于成熟的今天,完全依靠自我一切从头来并非明智之举。
  对大多数领域来说,首先应善于将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基础亡的自主创新相结合。大连的"大冷集团"最初并不掌握工业制冷技术,但在引进日本"三洋"的制冷技术后,通过消化、吸收、改进、提高,某些方面竟超过了"三洋","三洋"反过来又来购买"大冷"的技术。如果完全依靠自我,"大冷"绝不可能有今天的超越。其次,要善于整合全球资源,将全球优势资源为我所用。 "奇瑞"自主创新的成功就得益于善于整合全球优势资源,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模仿创新阶段。只有倾力打造创新"合力",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普遍提高,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企业的整体跨越和共同跨越。
  五、"创新制胜"陷阱
  依靠自主创新推动企业增强竞争优势,这种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可"大跃进式"的自主创新热情很容易使企业忘却和完全抛弃多年来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理论,一味的讲创新拼标准而不谈比较优势,可能会使企业陷入另一个"陷阱"。如,最近国际标准化组织(1SO)拒绝将中国的局域无线网标准WAPI定为国际标准,而是批准将IEEE的802.11i作为更安全无线协议的基础,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事实上,将自主创新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并非完全抛弃对比较优势的利用。从引进技术为主到自主创新为主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企业还应关注和善用比较优势。
  中国目前最大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优势,按照国际分工我们应当从事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的价值活动,这是现实。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永远只能在价值链的低端从事经营活动,但却意味着在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这是我们的无奈选择。如何善用比较优势,是提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创新制胜和技术制胜的关键,对这一点中国企业必须有清醒认识。
  基于比较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规避"创新制胜"陷阱的核心,具体说,有以下几种策略:一是采用逆向路径,即创新路径的起点从有比较优势的低端开始,从生产技术开始,逐渐提升,最后逼近核心技术,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成功。二是运用市场规模的优势,真正实现以市场换技术。现在很多人批评"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理由是没有实现市场换技术的预期结果,市场丢了,技术没有得到。但如果有一些包括国家意志、国家政策和一系列的措施实现来确保以市场换技术的真正实现,则仍不失为一个可行的策略。三是利用贴近市场的优势,采取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的方式。正视市场需求,进行市场创新,然后根据市场创新的要求进行技术创新。小灵通、无线智能网等领域本土企业之所以取得优势,就在于把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在比较优势发生量变过程中适时加大进入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力度,最终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实现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国家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