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成功与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3:42:42
明治维新是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弹。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大清帝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在商品经济型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1852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著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著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是中国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最后,维新运动失败。

明治维新成功与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简单的说:

1、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和大变的急进变革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堵住了某些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而日本则是稳健的改革

2、戊戌变法和之后的慈禧新政有洋人的破坏(速改) .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上面的两个原因,以第一条为最主要,下面仔细说一下我的理由:

至于有人说失败是因为“主观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发展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 性 。客观方面,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 。”这个是教科书的标准答 案,但却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这里的主客观因素日本和清代都也有这个问题, 日本的封建反动势力的反抗甚至比中国还强大,比如日本改革之后,日本九州的封 建势力就发起对新政权的武装进攻。

1895年的甲午战争失败后,1898年由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应运而生。在教科 书和主流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基本上认为戊戍变法运动是慈禧太后镇压的,慈禧是 阻碍中国进步的祸根。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甲午惨败,老佛爷岂能无动于衷?据 费行简《慈禧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即对光绪说:“变法乃素志,同治 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 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光绪素怕慈禧,待到慈禧坦露心迹,抑郁顿释,也就在 几个书生的簇拥下放胆行动起来,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务在一个礼拜之内便大功告 成。欲速则不达,反而适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 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 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 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 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

几个书生的所做所为就要导致清朝的崩溃了,慈禧不得不走出来稳定政局,吞下 “血腥政变”的恶果。 在处理戊戌变法上,慈禧有功无过。慈禧当时要是真的要象 武则天哪样有野心,慈禧为什么后来不称帝呢?因为种种原因,慈禧已经被丑化的 不能再丑化了。 慈禧是支持改革的,这个由她自己主导的新政证明了这一点,“前因中外积弊过深, 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业经严拿惩 治,以遏横流。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不得因噎 废食。”但处在那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她不具备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应有的知 识素养。她没有主动吸纳新知识的渴求和行动,因而在不少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无 知,如认为修铁路破坏风水,火车要用驴马来牵引等等(但这也不能全怪她,那个 时代的知识背景就是如此)。她的无知影响到她所支持的洋务运动和同治中兴的实 绩。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受教育水平和时代的局限性,她对事态的严重性、改革的 进程和目标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通盘考虑,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动地调整政策。 在 新政实行后,还是犯了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的冒进的错误,日本的维新用了 20年完成,而慈禧用了8年。 由于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导致政局不稳定,导致权 力下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保路运动。 这里强调一下,清朝的灭亡不是因为通常说 的什么腐败,而是自己的改革大跃进。这和当年苏联解体的原因相似,苏联解体不 是因为腐败,而是激进的改革。

从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而中国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因为中国土地大,人口多,发展起来对其他国家不利,而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他国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无所谓好坏来评价他们的侵略行为。正是为了让中国这个睡狮永远也不醒来,西方对日本的改革维新大力扶持,而对清朝晚期的戊戌变法采取破坏行动。所以,从国家利益角度来说,西方抑制中国的发展,从东西方第一次碰撞就开始了,西方抑制中国的政策现在还在继续,并在可预见的将来持续下去。西方对中国的抑制和中国性封,性资或者性社无关的。而日本土地面积小,再怎么发展也不会对西方构成严重的威胁,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自明治维新起就一直受到西方扶持的原因,用一个强大的日本控制中国的发展。明治维新是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弹。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大清帝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在商品经济型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1852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著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著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是中国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最后,维新运动失败。

明治维新成功与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简单的说:

1、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和大变的急进变革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堵住了某些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而日本则是稳健的改革

2、戊戌变法和之后的慈禧新政有洋人的破坏(速改) .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上面的两个原因,以第一条为最主要,下面仔细说一下我的理由:

至于有人说失败是因为“主观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发展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 性 。客观方面,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 。”这个是教科书的标准答 案,但却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这里的主客观因素日本和清代都也有这个问题, 日本的封建反动势力的反抗甚至比中国还强大,比如日本改革之后,日本九州的封 建势力就发起对新政权的武装进攻。

1895年的甲午战争失败后,1898年由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应运而生。在教科 书和主流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基本上认为戊戍变法运动是慈禧太后镇压的,慈禧是 阻碍中国进步的祸根。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甲午惨败,老佛爷岂能无动于衷?据 费行简《慈禧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即对光绪说:“变法乃素志,同治 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 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光绪素怕慈禧,待到慈禧坦露心迹,抑郁顿释,也就在 几个书生的簇拥下放胆行动起来,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务在一个礼拜之内便大功告 成。欲速则不达,反而适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 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 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 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 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

几个书生的所做所为就要导致清朝的崩溃了,慈禧不得不走出来稳定政局,吞下 “血腥政变”的恶果。 在处理戊戌变法上,慈禧有功无过。慈禧当时要是真的要象 武则天哪样有野心,慈禧为什么后来不称帝呢?因为种种原因,慈禧已经被丑化的 不能再丑化了。 慈禧是支持改革的,这个由她自己主导的新政证明了这一点,“前因中外积弊过深, 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业经严拿惩 治,以遏横流。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不得因噎 废食。”但处在那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她不具备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应有的知 识素养。她没有主动吸纳新知识的渴求和行动,因而在不少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无 知,如认为修铁路破坏风水,火车要用驴马来牵引等等(但这也不能全怪她,那个 时代的知识背景就是如此)。她的无知影响到她所支持的洋务运动和同治中兴的实 绩。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受教育水平和时代的局限性,她对事态的严重性、改革的 进程和目标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通盘考虑,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动地调整政策。 在 新政实行后,还是犯了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的冒进的错误,日本的维新用了 20年完成,而慈禧用了8年。 由于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导致政局不稳定,导致权 力下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保路运动。 这里强调一下,清朝的灭亡不是因为通常说 的什么腐败,而是自己的改革大跃进。这和当年苏联解体的原因相似,苏联解体不 是因为腐败,而是激进的改革。

从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而中国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因为中国土地大,人口多,发展起来对其他国家不利,而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他国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无所谓好坏来评价他们的侵略行为。正是为了让中国这个睡狮永远也不醒来,西方对日本的改革维新大力扶持,而对清朝晚期的戊戌变法采取破坏行动。所以,从国家利益角度来说,西方抑制中国的发展,从东西方第一次碰撞就开始了,西方抑制中国的政策现在还在继续,并在可预见的将来持续下去。西方对中国的抑制和中国性封,性资或者性社无关的。而日本土地面积小,再怎么发展也不会对西方构成严重的威胁,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自明治维新起就一直受到西方扶持的原因,用一个强大的日本控制中国的发展。
甲午战争中中国之所以失败,是复杂的,但慈禧“挪用海军费”决不是主要原因。

1、李鸿章的腐败和错误的外交策略:李鸿章最大的错误是帮助日本打败苏联,日本 胜利了又来打中国。李鸿章由最大“联俄防日”论者一变为最大“联日防俄”论者, 对中国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过去,说李鸿章是汉奸,后来又有平反的架式,现在 看来李鸿章的平反很难了。李鸿章的腐败葬送了北洋。李鸿章把琉球白白送给日本, 期间他还愚蠢的请日本人的后台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来调停。1866年,李鸿章把曾 国藩造的几艘军舰(春日山号)卖给了日本萨摩藩,结果帮助萨长同盟打败了幕府, 这造就了日本日后的维新成功,李鸿章是日本的大救星,大功臣。1877年日本西南 战争,李鸿章无条件地赠送给日本政府几十万发子弹作为军事援助。1879年,李鸿 章写信给朝鲜的太师李裕元,劝他们跟日本搞好关系共同来对付俄罗斯,幸好当时 李裕元已经因为朝鲜内部外戚斗争下台了,才没让李鸿章的计划付诸实施。 1884年, 中法战争和甲申政变在中国南北两地同时展开,军事战争结果都是中国胜了,可李 鸿章没有乘胜追击,相反却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又把朝鲜一半的宗主权交到 了日本手中。如果李鸿章强硬一点的话,日本没那么快就出头的。

2、清政府为紧急购买舰船大举借债,而西方国家的战舰不是缓不济急,就是故意延宕,甚至以次充好,乘火打劫,勒索高价。李鸿章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购的镇远、定远、济远三艘装甲巡洋舰在中法战争爆发时本已建造完毕,但是德国政府以中法 爆发战争为由,下令暂缓交货,以免对法国不利,影响德法两国关系,致使三铁甲 在中国最需要它们的时候却不能发挥作。

3、修建颐和园是光续的主意,但所用款项并非海军军费,那些钱也不足以左右那场 战争。关于慈禧的挪用海军军费被无限的歪曲和夸大了,那些国内所谓的历史学家, 为了丑化慈禧,把那场战争的失败完全归罪于慈禧,有够无耻的。1906年,清政府 国家岁入只有8000多万两,而无畏级战列舰则达到2000多万两至3000多万两,无论 是前无畏级还是无畏级战列舰的造价,都是清政府根本无力支付的。户部每年从全 国鸦片生产(国内每年生产约33万担)税厘收入2000万两中拨三成即600多万两用于 颐和园工程开支。清朝是重视军队的,1885年后清廷每年军费用开支高达4200万两以 上,而国家岁入只有8000多万两。

4、太平天国运动:洋人先是支持 太平天国,后来又支持清朝镇压太平天国,如此 长年的折腾,清朝那个时候能维持统治已经很不容易了。

5、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因为慈禧的改革,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汉族地方军阀势 力大大膨胀,兴办海军几乎成了这些军阀兼封疆大吏的私事,甚至出现n各自为政的 现像。这导致清朝的不同海军无法协调。北洋水师、闽洋水师、南洋水师、粤洋水 师除了闽洋水师中法战争后受南洋水师节制外,三大舰队一向互不统属,甚至严分 畛域,互不应援,见死不救。甲申闽海危机四十余日,朝廷一再严旨催促派舰驰援, 只粤洋水师派了两三艘军舰到闽江口外游弋作势,实力较强的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 却以实力不敌,守口尚且力量不足为由拒不发兵。待到皇帝切责“实在可恶”不得 已出动时,福建水师已经全军覆没了。甲午朝鲜半岛和黄海上空战云密布时,中国 三大舰队和甲申闽海危机时一样,仍旧不能合势御敌。北洋水师既无望于南洋水师, 遂不得不孤独的去搏日本全国海军之师。
“李鸿章最大的错误是帮助日本打败苏联”——请编辑,谢谢。
2、戊戌变法和之后的慈禧新政有洋人的破坏(速改) .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
  咋说呢?至少戊戌变法洋人已经算很支持了,你不能只看咱自己编的历史课本。
咱自己编的历史课本都说过慈熙支持义和团和的一大原因是洋人们都不喜欢大阿哥,都支持光绪帝
从要变法的人来说就不成气候,连李鸿章都把他们看透
你说康有为和一个古书生有多大的分别
原帖由 狐狸精灵 于 2006-10-11 08:28 发表
甲午战争中中国之所以失败,是复杂的,但慈禧“挪用海军费”决不是主要原因。

1、李鸿章的腐败和错误的外交策略:李鸿章最大的错误是帮助日本打败苏联,日本 胜利了又来打中国。李鸿章由最大“联俄防日”论 ...

---不太同意这句话,按当时,如果俄胜,则中国东北将永久失去,日胜,我们后来还有机会.
---结果是日本惨胜,对我们最有利.

虽然是个破店,做买卖还是要分厘计较.李中堂已是当时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为国家在惨败的局面中还是尽可能地挽回了一些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