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国际形象 中国当务之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1:14:39
美国《新闻周刊》载文谈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树国际形象 中国当务之急



  2006年09月25日
  

  文章称:一些中国学者提出的“如果我们强大,我们就将受到欢迎”的想法过于简单了。力量和一个健康的国家形象并不是孪生兄弟,美国就是一个例证。

  2004年春末,几十位中外学者齐聚海南博鳌。他们此次会面的目的是讨论中国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和平崛起。“和平崛起”是对一些西方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出的“中国威胁论”的回应。中国希望以此对抗它在海外的负面形象。

  不被信任的苦恼

  但“和平崛起”这个词进入国际知识圈后,西方评论家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放心。当这一理论发表在《外交》杂志上时,美国一家报纸的专栏作家把着重点放在了“崛起”上,说“文章清晰地表明,中国的主要目标仍是积聚力量”。

  中国崛起论已存在十多年了,而当“崛起”前加上“和平”后,反而令国际观察家更加不安,他们认为和平崛起不可信。它与西方数十年来看待中国的观点是相反的,这让他们感觉和平崛起更像一种宣传而非真知灼见。中国陷入了很难处理的困境:因为不被信任,即使谈论“和平崛起”也会进一步侵蚀外界对它的信任。

  这种困境正是中国可能遇到的最大战略威胁――国家形象的一种表现。中国包括经济健康、“台独”危险等在内的最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国家形象息息相关。其他问题,如外来投资的质量、别国同中国分享最新科技的意愿、中国公司向海外扩张等,也无不因不受信赖、不受理解的国家形象而感受阵阵寒意。

  两种眼光的危险

  中国面临的问题远比其国际形象是“好”是“坏”复杂。更大的挑战是,中国对自己的看法与其他人对它的看法并不相同。英国外交政策中心本周即将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第一,海外对中国并不信任,这阻碍了很多富有经验的外国投资者对华投资,外界关注中国的仍然是其经济实力。第二,中国人对自己的看法同外部世界对它的看法相差很远。

  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发生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经济增长使几亿人脱离贫困,同时也再造了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一代乐观、忙碌的中国人正在谋划他们儿时不敢想象的未来。新式变革和旧式传统的混合体使中国很难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对外形象。中国人认为自己可靠、开放、可依赖;而外国人认为中国不可亲,是劣质产品的出口源头。对中国的积极看法往往同视中国经济增长为赚钱机会的看法联系在一起。

  “真实的中国”和“想象中的中国”之间的分歧对中国和世界都是危险的。从贸易到武器扩散再到能源等各个方面,中国已经同西方出现了冲突。但是,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诚意,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而另一方面,历史经验证明,不同的价值观将会带来导致严重碰撞的挑战。如果中国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民族,而外部世界的看法正好相反,不难预计,未来多年中双方将出现根本性的、危险的误解。

  强大未必受欢迎

  一些碰撞现在已经能够清晰地分辨出来。而在拉美等地,对于中国需要其原材料的愉悦之情,正在被廉价的中国商品将破坏当地经济的担心所平衡。

  中国近年来积聚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它也应该建立类似的信誉资本储备库。一些中国学者提出的“如果我们强大,我们就将受到欢迎”的想法过于简单了。缺乏信赖的强大是危险的,力量和一个健康的国家形象并不是孪生兄弟。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虽然很强大,但在世界的很多角落却是被憎恨的对象。

  中国更应展示“新”

  那么,如何帮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而不将中国简单地类比为苏联呢?当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是一个契机,一个向世界展示现代、进步的中国的机会。但仅仅这么一次运动会不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形象,中国也缺乏崭新的形式将自己的复杂变化清晰地告诉世界。

  中国常以古代文化而自豪,但它的未来将更多地由“新”而不是“古”来决定。沟通并不容易。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同世界沟通的途径会让人想起它的过去,而不是生机勃勃的现在。中国政府仿照德国开设歌德学院的做法,通过在世界建立孔子学院来向世界解释中国,这是一个好主意。但孔子学院不应过多教授旧时的圣贤思想,而应多介绍中国新生代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创新。世界知道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但这个信息并不能帮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国。

  谈论“新中国”、将中国的持续创新作为中国品牌的核心等措施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立即使听众挑战他们对于中国长久以来的观念。这也将有助于解决外部看中国和内部看中国之间的差异。没人知道中国20年以后会是什么样。中国可能是目前国际秩序中最有活力的一个部分,而对很多人来说,这也是最令人恐惧的事情。改变外界的印象将是中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摘自提前出版的9月25日《新闻周刊》,原题:形象危机,作者乔舒亚·库珀·拉莫,伊文译)


    《环球时报》 (2006-09-21 第06版)美国《新闻周刊》载文谈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树国际形象 中国当务之急



  2006年09月25日
  

  文章称:一些中国学者提出的“如果我们强大,我们就将受到欢迎”的想法过于简单了。力量和一个健康的国家形象并不是孪生兄弟,美国就是一个例证。

  2004年春末,几十位中外学者齐聚海南博鳌。他们此次会面的目的是讨论中国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和平崛起。“和平崛起”是对一些西方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出的“中国威胁论”的回应。中国希望以此对抗它在海外的负面形象。

  不被信任的苦恼

  但“和平崛起”这个词进入国际知识圈后,西方评论家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放心。当这一理论发表在《外交》杂志上时,美国一家报纸的专栏作家把着重点放在了“崛起”上,说“文章清晰地表明,中国的主要目标仍是积聚力量”。

  中国崛起论已存在十多年了,而当“崛起”前加上“和平”后,反而令国际观察家更加不安,他们认为和平崛起不可信。它与西方数十年来看待中国的观点是相反的,这让他们感觉和平崛起更像一种宣传而非真知灼见。中国陷入了很难处理的困境:因为不被信任,即使谈论“和平崛起”也会进一步侵蚀外界对它的信任。

  这种困境正是中国可能遇到的最大战略威胁――国家形象的一种表现。中国包括经济健康、“台独”危险等在内的最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国家形象息息相关。其他问题,如外来投资的质量、别国同中国分享最新科技的意愿、中国公司向海外扩张等,也无不因不受信赖、不受理解的国家形象而感受阵阵寒意。

  两种眼光的危险

  中国面临的问题远比其国际形象是“好”是“坏”复杂。更大的挑战是,中国对自己的看法与其他人对它的看法并不相同。英国外交政策中心本周即将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第一,海外对中国并不信任,这阻碍了很多富有经验的外国投资者对华投资,外界关注中国的仍然是其经济实力。第二,中国人对自己的看法同外部世界对它的看法相差很远。

  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发生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经济增长使几亿人脱离贫困,同时也再造了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一代乐观、忙碌的中国人正在谋划他们儿时不敢想象的未来。新式变革和旧式传统的混合体使中国很难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对外形象。中国人认为自己可靠、开放、可依赖;而外国人认为中国不可亲,是劣质产品的出口源头。对中国的积极看法往往同视中国经济增长为赚钱机会的看法联系在一起。

  “真实的中国”和“想象中的中国”之间的分歧对中国和世界都是危险的。从贸易到武器扩散再到能源等各个方面,中国已经同西方出现了冲突。但是,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诚意,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而另一方面,历史经验证明,不同的价值观将会带来导致严重碰撞的挑战。如果中国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民族,而外部世界的看法正好相反,不难预计,未来多年中双方将出现根本性的、危险的误解。

  强大未必受欢迎

  一些碰撞现在已经能够清晰地分辨出来。而在拉美等地,对于中国需要其原材料的愉悦之情,正在被廉价的中国商品将破坏当地经济的担心所平衡。

  中国近年来积聚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它也应该建立类似的信誉资本储备库。一些中国学者提出的“如果我们强大,我们就将受到欢迎”的想法过于简单了。缺乏信赖的强大是危险的,力量和一个健康的国家形象并不是孪生兄弟。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虽然很强大,但在世界的很多角落却是被憎恨的对象。

  中国更应展示“新”

  那么,如何帮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而不将中国简单地类比为苏联呢?当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是一个契机,一个向世界展示现代、进步的中国的机会。但仅仅这么一次运动会不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形象,中国也缺乏崭新的形式将自己的复杂变化清晰地告诉世界。

  中国常以古代文化而自豪,但它的未来将更多地由“新”而不是“古”来决定。沟通并不容易。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同世界沟通的途径会让人想起它的过去,而不是生机勃勃的现在。中国政府仿照德国开设歌德学院的做法,通过在世界建立孔子学院来向世界解释中国,这是一个好主意。但孔子学院不应过多教授旧时的圣贤思想,而应多介绍中国新生代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创新。世界知道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但这个信息并不能帮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国。

  谈论“新中国”、将中国的持续创新作为中国品牌的核心等措施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立即使听众挑战他们对于中国长久以来的观念。这也将有助于解决外部看中国和内部看中国之间的差异。没人知道中国20年以后会是什么样。中国可能是目前国际秩序中最有活力的一个部分,而对很多人来说,这也是最令人恐惧的事情。改变外界的印象将是中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摘自提前出版的9月25日《新闻周刊》,原题:形象危机,作者乔舒亚·库珀·拉莫,伊文译)


    《环球时报》 (2006-09-21 第06版)
美智库新著:中国可能左右世界未来



  2006年09月25日
  

  新华网专稿:历经长达3年的研究,美国两大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国际经济研究所最近共同出版新书《重估中国崛起》。该新著认为,中国在21世纪复苏可能是这个时代的最大一次转型,其发展在乐观中始终潜藏着不安定因素,可能左右世界的未来。

  该书指出,从经济上看,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外汇储备量巨大,吸引外资的表现仅次于美国。但中国接下来可能很难维持过去高速度的成长,面临的挑战除了国企改造等老问题外,还包括要解决“历史上最大的都市化与劳力的重新配置”,以及情况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重估中国崛起》探讨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未来会民主化还是失序。中国目前有1.4亿民工四处打工,约占所有劳工的15%;随着的经济成长,中国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但大规模的动乱不太可能发生。理由是中国领导层已懂得适时调控,着手解决城乡贫民问题。最重要的是,中国社会的不安多半局限于地方,并未凝聚成足以威胁政治领导层或国家稳定的力量。

  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而言,究竟是机会还是威胁?本书评估,中国30年后会成为世界的最大经济体,当前重大的影响,是北京正不遗余力推动区域机制如亚洲货币体系、东盟“10+3”峰会等,这些活动最终可能扩大成东亚共同体。

  本书建议全球经济社会应促进中国扩大参与世界经济的提案与决策,避免迫使中国另起炉灶,进一步形成区域贸易壁垒。

  在外交与安全政策方面,崛起的中国会是当前强权的伙伴还是对手?该书指出,为了发展内部,中国当前倾向搁置与其他国家的争议,但统一台湾仍是中国政策主轴。尽管在国际事件上,中国避免和美国唱反调,但在台海间与美国军事对抗的准备始终进行着。

  《重估中国崛起》称,中国自1991年起,每年的军事预算以两位数成长,其作战理论、训练、采购和战略部署,似乎是针对台湾有事而来,希望在美国或其它国家介入台海时,能够遏阻甚至击败对方。台湾问题始终是今后中美两强在军事上冲突的潜在因素。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