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眼中的毛泽东和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2:59:38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眼中的毛泽东和中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18  


  

  值毛泽东去世30周年之际,德国之声中文网记者赴汉堡访问了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他是唯一与毛泽东见过面的德国总理。这位老人今年9月底将推出专着《邻国—中国》,其中关于中国崛起的观点明显有别于西方主流观点。 

  德国之声:您于1975年访问中国,并曾与毛泽东长谈。请问,他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施密特:毛泽东见我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您是康得学派的人,而我则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我们谈了3个小时。当时他周围有3位女性,她们都是英语翻译。毛泽东讲中文,翻译把他的话译成英语,有时她们也不明白他的意思,就彼此商量,有时她们会把他的话写在纸条上,问您说的是这个意思吗?毛泽东点头或亲自修改纸条上的文字。  

  德国之声:毛泽东去世已30年,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今天的眼光,您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如何看待他对中国及西方甚至世界的影响?  

  施密特:在驱除日本侵略者、解放中国方面,他的确功不可没。说到他当年的对外关系,有一点值得称赞,那就是他没有发动战争。毛泽东曾认为,苏联和中国之间会爆发战争。但他没有挑起这场战争,战争也没爆发。在朝鲜战争期间,他的态度一直比较审慎,直到美军北上直逼中国边境,他才决定出手。在外交政策上,他的立场令人惊讶的非常克制和温和,包括对台湾。  

  德国之声:您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对世界起到哪些作用?  

  施密特:30年前,全世界没人会料到中国经济会这样快速发展,15年前也没人会想到中国有望成为第三大国民经济体。目前,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还居世界第三,排在美日后面。但几年后,中国将超过我们。最晚在15年也许20年后,中国将超过日本。中国的发展的确是个奇迹,这样的现象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先例。  

  这是件非同寻常的事,对外部世界而言,其意义现在还难以估量。最近几年,中国对石油和原材料等的需求把世界市场价格推到高峰。同时,中国的出口对美欧某些工业领域意味着一个新竞争者的登场。于是有些人对中国表示不满,但我认为这是不对的。中国的发展令西方感到不安。但从道德上来讲,这种不安是没有道理的。  

  德国之声:您编写《邻国—中国》一书的动机是什么?  

  施密特:因为我由衷地希望,西欧及德国居民能认识到,我们必须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这符合我们的自身利益。  

  德国之声:德中两国关系不存在严重问题啊?

  施密特:近30年来的确是这样。到目前为止,我已去过中国15次。但德中两国关系并非始终如此。人们应重视它的维系。德美法和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竞争领域也会不断扩大,金融、银行和保险领域都将被涉及。  

  德国之声:您怎样看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德国市场经济的异同?  

  施密特:两者的区别在许多领域都很大。只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两国的市场经济越发占主导地位。德国市场经济发展得深得多,中国刚刚开始。比如德国建立了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对老年人、病人、失业者等。这种我们称为福利国家的东西,中国还处在建设阶段,还需要施密特很长时间。  

  德国之声:您对中国诸多问题的看法往往不同于西方的主流观点,您如何看待中国的一党统治以及大陆的对台政策?  

  施密特:我对中国的一党统治没有歧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从来不曾有过反对党,明代没有,唐朝没有,其他任何时代都没有。我不参加此类西方式的批评。这是必须由中国人自己决定的事,而不是由西方决定。他们旁边比如有日本这个例子,100多年来那里始终只有一党统治。尽管如此,日本存在得很好。这是另一种文化,跟欧洲不同的另一种政治文化。  

  我认为,对别国提出治国建议或规定它们该怎么做是不对的。这只会造成紧张关系,导致冲突。作为外国人的我只希望中国能和平发展,中国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无论在台湾问题上还是朝鲜问题上,它都表现得非常冷静、审慎。我认为,外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批评毫无意义。恰恰相反,如果所有国家、所有势力集团都能够在外交政策上像中国一样小心谨慎,那世界就会太平一些。(来源:环球时报 摘自9月11日德国之声,原题:施密特在书房接受德国之声中文网专访)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眼中的毛泽东和中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18  


  

  值毛泽东去世30周年之际,德国之声中文网记者赴汉堡访问了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他是唯一与毛泽东见过面的德国总理。这位老人今年9月底将推出专着《邻国—中国》,其中关于中国崛起的观点明显有别于西方主流观点。 

  德国之声:您于1975年访问中国,并曾与毛泽东长谈。请问,他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施密特:毛泽东见我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您是康得学派的人,而我则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我们谈了3个小时。当时他周围有3位女性,她们都是英语翻译。毛泽东讲中文,翻译把他的话译成英语,有时她们也不明白他的意思,就彼此商量,有时她们会把他的话写在纸条上,问您说的是这个意思吗?毛泽东点头或亲自修改纸条上的文字。  

  德国之声:毛泽东去世已30年,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今天的眼光,您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如何看待他对中国及西方甚至世界的影响?  

  施密特:在驱除日本侵略者、解放中国方面,他的确功不可没。说到他当年的对外关系,有一点值得称赞,那就是他没有发动战争。毛泽东曾认为,苏联和中国之间会爆发战争。但他没有挑起这场战争,战争也没爆发。在朝鲜战争期间,他的态度一直比较审慎,直到美军北上直逼中国边境,他才决定出手。在外交政策上,他的立场令人惊讶的非常克制和温和,包括对台湾。  

  德国之声:您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对世界起到哪些作用?  

  施密特:30年前,全世界没人会料到中国经济会这样快速发展,15年前也没人会想到中国有望成为第三大国民经济体。目前,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还居世界第三,排在美日后面。但几年后,中国将超过我们。最晚在15年也许20年后,中国将超过日本。中国的发展的确是个奇迹,这样的现象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先例。  

  这是件非同寻常的事,对外部世界而言,其意义现在还难以估量。最近几年,中国对石油和原材料等的需求把世界市场价格推到高峰。同时,中国的出口对美欧某些工业领域意味着一个新竞争者的登场。于是有些人对中国表示不满,但我认为这是不对的。中国的发展令西方感到不安。但从道德上来讲,这种不安是没有道理的。  

  德国之声:您编写《邻国—中国》一书的动机是什么?  

  施密特:因为我由衷地希望,西欧及德国居民能认识到,我们必须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这符合我们的自身利益。  

  德国之声:德中两国关系不存在严重问题啊?

  施密特:近30年来的确是这样。到目前为止,我已去过中国15次。但德中两国关系并非始终如此。人们应重视它的维系。德美法和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竞争领域也会不断扩大,金融、银行和保险领域都将被涉及。  

  德国之声:您怎样看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德国市场经济的异同?  

  施密特:两者的区别在许多领域都很大。只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两国的市场经济越发占主导地位。德国市场经济发展得深得多,中国刚刚开始。比如德国建立了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对老年人、病人、失业者等。这种我们称为福利国家的东西,中国还处在建设阶段,还需要施密特很长时间。  

  德国之声:您对中国诸多问题的看法往往不同于西方的主流观点,您如何看待中国的一党统治以及大陆的对台政策?  

  施密特:我对中国的一党统治没有歧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从来不曾有过反对党,明代没有,唐朝没有,其他任何时代都没有。我不参加此类西方式的批评。这是必须由中国人自己决定的事,而不是由西方决定。他们旁边比如有日本这个例子,100多年来那里始终只有一党统治。尽管如此,日本存在得很好。这是另一种文化,跟欧洲不同的另一种政治文化。  

  我认为,对别国提出治国建议或规定它们该怎么做是不对的。这只会造成紧张关系,导致冲突。作为外国人的我只希望中国能和平发展,中国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无论在台湾问题上还是朝鲜问题上,它都表现得非常冷静、审慎。我认为,外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批评毫无意义。恰恰相反,如果所有国家、所有势力集团都能够在外交政策上像中国一样小心谨慎,那世界就会太平一些。(来源:环球时报 摘自9月11日德国之声,原题:施密特在书房接受德国之声中文网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