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IDF諸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7:52:44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製防禦戰機計劃(Indigenenous Defense Fighter Project,簡稱IDF)

F-CK-1性能諸元:
全長:14.48公尺
翼展:8.53公尺
全高:4.70公尺
空重:6,492公斤
戰鬥重量:約8,500公斤(50%內載燃油,劍一、劍二飛彈各二枚,機砲彈)
最大起飛重量:12,530Kg
翼面積:24.26平方公尺
最大平飛速度:馬赫(Mach) 1.8╱時速1,330公里(海平面)
海平面爬昇率:每分鐘14,326公尺
實用昇限:16,760公尺
內載油量:2,111公斤╱1,884公斤(單╱雙座)
作戰半徑:130公里(緊急攔截),1,100公里(威力偵巡,1040L副油箱*3)
空戰巡邏:1.5小時(離基地130公里處,1,040L副油箱*2)
發動機:TFE-1042-70渦輪扇發動機*2
軍用推力:2,751公斤*2
後燃推力:4,295公斤*2
推重比:1.01
最大操作負荷:+9G/-3G
最大外載重量:4,000公斤
壽限:8,000飛行小時
固定武裝:M61A1 20mm機砲,400發砲彈

F-CK-1的掛架(派龍),從正面看過去,右邊翼梢(左翼端)是1號掛架,左翼外側是2號掛架,左翼內側是3號,左發動機進氣口外下方是4號掛架,機腹中線是5號,右發動機進氣口的是6
號,右翼內側是7號,右翼外側是8號,右翼端是9號掛架。

F-CK-1最大的優點是:電子系統相當優良、劍二飛彈的性能不錯(據說有接近AMRAAM、AIM-120A的性能);劍一飛彈雖然號稱有全向位攻擊能力,但是據說只能達到部份的全向位攻擊能力(優於我們現役的AIM-9-P4,但是略遜於歐美第一線的AIM-9-L)。

而它的缺點就是:發動機的推力不夠,燃油量太少。使得它所扮演的角色,侷限於局部空優戰機(類似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所謂的局地戰鬥機)和對地密接支援機的角色。由於目前我們沒有適當的對地攻擊武器,所以IDF的密支(CAS,Close Air Support)能量無法發揮出來。
一、動力系統
兩具美國蓋瑞特(Garrett)公司與航發中心合作之TFE-1042-70(美軍編號F125-GA-100)渦輪風扇發動機,旁通比0.46,壓縮比19,重量617Kg,每具軍用推力2,751Kg,後燃推力4,295Kg,機身戰鬥推重比1.0,發動機本身推重6.96。全機機身、翼前延伸板、機翼內均有適型油箱,內載燃油約2,111Kg,雙座型F-CK-1約1,884Kg。整個動力系統由「數位發動機控制系統」所控制,用以有效控制發動機反應速度和燃料使用效率。此外還另有一套「緊急動力系統」,可讓發動機在熄火後自動重新點火啟動。第二批F-CK-1取消後,推力可達5,443Kg的TFE-1088發動機計劃也隨之結束,但由於TFE-1042-70發動機潛力相當大,推力已由原本3,788Kg提昇至目前的4,291Kg,而繼續提昇至4,536Kg以上是遲早的事。

二、機身設計
F-CK-1採雙發動機、具翼前沿伸板的翼胴融合梯型中單翼、全動式水平尾翼、大型單片垂直尾翼設計,進氣口則使用重量輕、結構簡單、類似F-18的皮式進氣口,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機輪艙的關係,進氣道迂迴繞過艙頂,卻意外遮避了發動機熱點(全機最明顯之雷達反射點),使F-CK-1意外擁有了初級匿蹤能力,美方人員曾說「你們意外地發展出一種前衛性的進氣道設計」,這使F-CK-1在對抗傳統筆直進氣道的大型戰機如Su-27時能佔有一定的優勢。全機為升力中心於重心前方之「先天不穩定」設計,故需要線傳飛控系統輔助。全機設計大量運用複合材料以減輕重量;早期量產型有許多的問題,如蒙皮脫落、零件未標準化等,但配合航發中心「邊生產邊改良」的政策,已有很大的改善,而服役機種也進入一個妥善率穩定的階段。

三、航電系統
F-CK-1航電系統相當先進,全機採用一套三重多工數位線傳飛控系統(FBW, Flying By Wire)、抬頭顯示儀(HUD, Head-Up Display)、手置節流閥及操縱桿(HOTAS, Hands On Throttle and Stick)、兩具多功能顯示器,以協助飛行員不必在空戰中低頭看表、雙手不須離開節流閥及操縱桿即可操作火控系統、同時可提供完整的作戰資訊;美商漢威公司(Honetwell)的H-423雷射慣性導航系統則提供精確導航及快速起飛能力。空用雷達部份則是以原F-20使用的AN/APG-67(v)加上部份F-16使用之AN/APG-66A雷達模組發展成的GD-53型脈衝都卜勒多功能雷達,採模組化設計、具俯射俯視及仰射仰視能力,最大搜索距離可達150公里,並具有多重對地攻擊模式,可搭配之空對空武器包括天劍飛彈、響尾蛇飛彈等。電子作戰方面,利頓(Litton)公司新一代之ALR-85(v)1威脅警告系統、崔可(Tracor)公司之ALE-47智慧型干擾絲/熱燄彈投射系統等均可提高戰場生存性。其他航電系統尚有如UHF/VHF 通訊系統、戰術導航儀(TACAN)、敵我識別器(IFF)、儀器降落系統(ILS)等。(補注:GD-53美軍編號AN/APG-67(v)ERR)

四、衍生機種
目前F-CK-1有兩種主要機種,其一為單座量產型,為A-1構型,另一為B-1構型,屬於雙座任務轉換型,可擔任教練任務,除燃料較少外,其餘配備均同於A-1。漢翔公司尚考慮發展全功能教練型,為簡化之B-1構型,用以淘汰AT-3及外銷用途。


貳、武器系統:

一、M61A1火神砲
美軍制式配備,為六管高速廿釐米機關砲,又因原理與早期格林式手搖機槍原理相同,故又被稱為格林機砲。M61A1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製造,使用電力馬達或液壓系統驅動,砲彈則以電力擊發,電力馬達系統者最大射速為4,000發/分鐘,液壓系統驅動者則可達6,000至6,600發/分鐘,從啟動到最高射速需約0.3秒,停止時間則需0.5秒、射程約1,500公尺。砲彈採用無彈鏈式導槽進彈方式,由雙輸送帶或單輸送帶自彈鼓運入機間,差異僅於單輸送帶不能回收彈殼、需將彈殼拋棄。重量120公斤、砲管長1.524公尺、全長1.880公尺、膛線9條右旋、轉度508公厘/轉、砲口初速1036公尺/秒。

M61A1特色為射速快、可靠度高、砲管溫度低、壽命長,F-CK-1所使用者為雙輸送帶之輕量化構型,400發砲彈;值得注意的是稍晚F-22亦採用與F-CK-1相同型式之機砲。

二、天劍一型短程空對空飛彈
1983年展開的「天翔計劃」中的「天翔乙型」、後計劃變更為「天劍計劃」後被更名為「天劍一型」,於1986年首次公開,並於1993年6月完成與F-CK-1整合,屬於紅外線導引全向位短程空對空纏鬥飛彈。

天劍一型採用一具液態氮冷卻銻化銦紅外線尋標器,視角約四十度,可搭配GD-53雷達而具有初級BVR能力;採用主動雷射近發引信、並具有反紅外線干擾能力;彈長2.87公尺、彈徑12.7公分、翼展67.5公分、彈重90公斤、彈頭為高爆破片彈頭10.34公斤、有效射程8公里、最大射程18公里、飛行速度3.5馬赫,飛行動作可達32G。1997年6月漢光十三號演習,則展出了陸射型天劍一型防空飛彈(捷玲防空飛彈系統)。

三、天劍二型中程空對空飛彈
1994年9月漢光十一號演習,一架F-CK-1成功地以一枚天劍二型(天翔甲型)飛彈擊落視距外高速靶機,自此中華民國空軍進入了擁有中程BVR、射後不理的時代。

「劍二」在開發過程中,最大的困難來自F-CK-1與AIM-7的整合配合問題及主動尋標器的設計,一度被外界及中共認為是臺灣版的麻雀飛彈。1996年,天劍二型通過空軍嚴苛的全戰備測試,包括俯射、仰射、最大射程、多目標攻擊等,並完成了在嚴重電子干擾下,以兩枚天劍二型同時擊落位於最大射程處分頭逃逸的靶機之測試,且由於均為直接命中破壞,研發中心已將近發引信距離大幅調短、以降低電力負荷。天劍二型彈長3.593公尺、彈徑19公分、彈重183公斤、彈頭為高爆破片彈頭22公斤、導引採用初期慣性導引、中途資料鏈指揮導引、終端主動雷達導引混合模式,以提供超過100公里之最大射程,有效射程約70至80公里,飛行速度超過4馬赫,且具備若遭到電子干擾,即攻擊干擾源之反輻射追蹤ECCM能力,是一可怕之彈種。

一架F-CK-1可配掛兩枚天劍二型,以輕戰機之能力配掛中型戰機之武裝,為解決阻力及負荷問題,天劍二型以縱列半埋方式配於機腹,並以先彈後點方式發射,目前研發單位於劍二尾端加裝加力器,以開發艦射型、陸射型劍二防空飛彈,目前確定以完成首次試射,艦射型將預定配備於海軍康定級(即法製拉法葉級)巡防艦中。

四、空射雄風二型攻艦飛彈
目前空射雄風二型攻艦飛彈尚在驗證階段,但艦射、陸射雄二已經自1991年起大量生產配屬部隊,海軍方面除二代艦外,尚有七艘武進三、一艘武進一型驅逐艦配屬四聯裝或兩具雙聯裝雄二發射器。

雄風二型屬於掠海攻艦飛彈,屬於主動雷達導引方式,亦具有射後不理及多目標攻擊能力,和天劍二型相同,發射時採初期慣性導引、中期資料鏈指揮、終端主動雷達導引混合方式歸向,但和其他各國先進反艦飛彈不同的是,雄二除了飛行路徑可以X型飛行外,還具有兩項獨特的特點,第一是終端導引除主動雷達外,還混合了主動式紅外線熱影像導引,以反制對方之ECM,第二是即使進入終端導引模式,飛彈仍能作出第二階段的迴避動作以降低被火炮擊落之機率。

雄風二型彈長4.845公尺、彈徑0.4公尺、翼展1.15公尺、重量695公斤、彈頭為高爆EFP 190公斤,具備穿甲、爆震、縱火三大特色、能貫穿八層艦體隔艙並引爆燃油,威力非常強大;速度0.85馬赫、掠海高度5至7公尺、射程可能達到150公里,被號稱「可由新竹直接轟擊廈門」,衍生彈種最重要的就是空射雄二,其次便是謎樣的「天馬」飛彈。

五、其他
F-CK-1可配掛空軍標準制式對地攻擊武器,如各型炸彈及火箭彈等,飛彈部份則以AGM-65小牛飛彈較為重要。

參、結論:
F-CK-1為我國航空史上第一架自製高性能戰機,雖說當時曾被某位立委譏為「I Don't Fly」,但是它的性能優異是絕對可以肯定的,雖然因應新式戰機的購買而減產,但是對於航空工業的傷害卻是門外漢的立委想不到的。曾有學者模擬中共殲十一戰機(Su-27K)在臺海空域中與F-CK-1對抗的結果,卻是F-CK-1運用低空高速、機身薄小、仰射能力與初期匿蹤可以有效擊落對手,可見我們不須妄自菲薄,國造武器仍是相當有效的。


_________________
President of IMFS(International Military Fans Society)

擔任空對空任務時,1、2、8和9號掛架,掛載天劍一型飛彈各一枚,5號掛架搭載天劍二型飛彈二枚(前後縱列半埋於機腹),3號和7號掛架掛載1041L(275US gal)或是568L(150US gal)副油箱各一個,這是IDF最典型的空優作戰武裝;如有必要的話,中線的5號掛架,也可以改掛一個1041L或是568L副油箱。

擔任空對地任務時1號及9號掛架,掛載劍一飛彈;掛載傳統MK-82(500lb)通用炸彈的話,2、3、4、6、7及8號,可以各搭載一枚,5號掛架可以掛載2枚;如果是MK-84(1000lb)重型通用炸彈的話,3、5、7號掛架可各以搭載一枚;CBU-20Rockeye(石眼集束炸彈)最多可以掛載10枚(2、4、6、8號掛架各一枚;5號掛架以前後縱列各掛1枚;3號和7號掛架,可以用多重掛架,各搭載2枚);燃燒彈7枚(2、5、8號掛架各一枚;3號及7號掛架用多重掛架各搭載2枚);火箭囊(Rocket Pod)4枚(2、3、7、8號掛架各一枚)或3枚(3、5、7號掛架各一枚);3、5、7號掛架可以各搭載一個1041L或是568L的副油箱。以上各種武器可以交互搭配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4號及6號掛架,在風洞測試中曾有照片資料顯示,的確有這兩個掛架有掛載武器模型進行測試的記錄,但是在所有F-CK-1的公開資料中都不見了!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製防禦戰機計劃(Indigenenous Defense Fighter Project,簡稱IDF)

F-CK-1性能諸元:
全長:14.48公尺
翼展:8.53公尺
全高:4.70公尺
空重:6,492公斤
戰鬥重量:約8,500公斤(50%內載燃油,劍一、劍二飛彈各二枚,機砲彈)
最大起飛重量:12,530Kg
翼面積:24.26平方公尺
最大平飛速度:馬赫(Mach) 1.8╱時速1,330公里(海平面)
海平面爬昇率:每分鐘14,326公尺
實用昇限:16,760公尺
內載油量:2,111公斤╱1,884公斤(單╱雙座)
作戰半徑:130公里(緊急攔截),1,100公里(威力偵巡,1040L副油箱*3)
空戰巡邏:1.5小時(離基地130公里處,1,040L副油箱*2)
發動機:TFE-1042-70渦輪扇發動機*2
軍用推力:2,751公斤*2
後燃推力:4,295公斤*2
推重比:1.01
最大操作負荷:+9G/-3G
最大外載重量:4,000公斤
壽限:8,000飛行小時
固定武裝:M61A1 20mm機砲,400發砲彈

F-CK-1的掛架(派龍),從正面看過去,右邊翼梢(左翼端)是1號掛架,左翼外側是2號掛架,左翼內側是3號,左發動機進氣口外下方是4號掛架,機腹中線是5號,右發動機進氣口的是6
號,右翼內側是7號,右翼外側是8號,右翼端是9號掛架。

F-CK-1最大的優點是:電子系統相當優良、劍二飛彈的性能不錯(據說有接近AMRAAM、AIM-120A的性能);劍一飛彈雖然號稱有全向位攻擊能力,但是據說只能達到部份的全向位攻擊能力(優於我們現役的AIM-9-P4,但是略遜於歐美第一線的AIM-9-L)。

而它的缺點就是:發動機的推力不夠,燃油量太少。使得它所扮演的角色,侷限於局部空優戰機(類似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所謂的局地戰鬥機)和對地密接支援機的角色。由於目前我們沒有適當的對地攻擊武器,所以IDF的密支(CAS,Close Air Support)能量無法發揮出來。
一、動力系統
兩具美國蓋瑞特(Garrett)公司與航發中心合作之TFE-1042-70(美軍編號F125-GA-100)渦輪風扇發動機,旁通比0.46,壓縮比19,重量617Kg,每具軍用推力2,751Kg,後燃推力4,295Kg,機身戰鬥推重比1.0,發動機本身推重6.96。全機機身、翼前延伸板、機翼內均有適型油箱,內載燃油約2,111Kg,雙座型F-CK-1約1,884Kg。整個動力系統由「數位發動機控制系統」所控制,用以有效控制發動機反應速度和燃料使用效率。此外還另有一套「緊急動力系統」,可讓發動機在熄火後自動重新點火啟動。第二批F-CK-1取消後,推力可達5,443Kg的TFE-1088發動機計劃也隨之結束,但由於TFE-1042-70發動機潛力相當大,推力已由原本3,788Kg提昇至目前的4,291Kg,而繼續提昇至4,536Kg以上是遲早的事。

二、機身設計
F-CK-1採雙發動機、具翼前沿伸板的翼胴融合梯型中單翼、全動式水平尾翼、大型單片垂直尾翼設計,進氣口則使用重量輕、結構簡單、類似F-18的皮式進氣口,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機輪艙的關係,進氣道迂迴繞過艙頂,卻意外遮避了發動機熱點(全機最明顯之雷達反射點),使F-CK-1意外擁有了初級匿蹤能力,美方人員曾說「你們意外地發展出一種前衛性的進氣道設計」,這使F-CK-1在對抗傳統筆直進氣道的大型戰機如Su-27時能佔有一定的優勢。全機為升力中心於重心前方之「先天不穩定」設計,故需要線傳飛控系統輔助。全機設計大量運用複合材料以減輕重量;早期量產型有許多的問題,如蒙皮脫落、零件未標準化等,但配合航發中心「邊生產邊改良」的政策,已有很大的改善,而服役機種也進入一個妥善率穩定的階段。

三、航電系統
F-CK-1航電系統相當先進,全機採用一套三重多工數位線傳飛控系統(FBW, Flying By Wire)、抬頭顯示儀(HUD, Head-Up Display)、手置節流閥及操縱桿(HOTAS, Hands On Throttle and Stick)、兩具多功能顯示器,以協助飛行員不必在空戰中低頭看表、雙手不須離開節流閥及操縱桿即可操作火控系統、同時可提供完整的作戰資訊;美商漢威公司(Honetwell)的H-423雷射慣性導航系統則提供精確導航及快速起飛能力。空用雷達部份則是以原F-20使用的AN/APG-67(v)加上部份F-16使用之AN/APG-66A雷達模組發展成的GD-53型脈衝都卜勒多功能雷達,採模組化設計、具俯射俯視及仰射仰視能力,最大搜索距離可達150公里,並具有多重對地攻擊模式,可搭配之空對空武器包括天劍飛彈、響尾蛇飛彈等。電子作戰方面,利頓(Litton)公司新一代之ALR-85(v)1威脅警告系統、崔可(Tracor)公司之ALE-47智慧型干擾絲/熱燄彈投射系統等均可提高戰場生存性。其他航電系統尚有如UHF/VHF 通訊系統、戰術導航儀(TACAN)、敵我識別器(IFF)、儀器降落系統(ILS)等。(補注:GD-53美軍編號AN/APG-67(v)ERR)

四、衍生機種
目前F-CK-1有兩種主要機種,其一為單座量產型,為A-1構型,另一為B-1構型,屬於雙座任務轉換型,可擔任教練任務,除燃料較少外,其餘配備均同於A-1。漢翔公司尚考慮發展全功能教練型,為簡化之B-1構型,用以淘汰AT-3及外銷用途。


貳、武器系統:

一、M61A1火神砲
美軍制式配備,為六管高速廿釐米機關砲,又因原理與早期格林式手搖機槍原理相同,故又被稱為格林機砲。M61A1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製造,使用電力馬達或液壓系統驅動,砲彈則以電力擊發,電力馬達系統者最大射速為4,000發/分鐘,液壓系統驅動者則可達6,000至6,600發/分鐘,從啟動到最高射速需約0.3秒,停止時間則需0.5秒、射程約1,500公尺。砲彈採用無彈鏈式導槽進彈方式,由雙輸送帶或單輸送帶自彈鼓運入機間,差異僅於單輸送帶不能回收彈殼、需將彈殼拋棄。重量120公斤、砲管長1.524公尺、全長1.880公尺、膛線9條右旋、轉度508公厘/轉、砲口初速1036公尺/秒。

M61A1特色為射速快、可靠度高、砲管溫度低、壽命長,F-CK-1所使用者為雙輸送帶之輕量化構型,400發砲彈;值得注意的是稍晚F-22亦採用與F-CK-1相同型式之機砲。

二、天劍一型短程空對空飛彈
1983年展開的「天翔計劃」中的「天翔乙型」、後計劃變更為「天劍計劃」後被更名為「天劍一型」,於1986年首次公開,並於1993年6月完成與F-CK-1整合,屬於紅外線導引全向位短程空對空纏鬥飛彈。

天劍一型採用一具液態氮冷卻銻化銦紅外線尋標器,視角約四十度,可搭配GD-53雷達而具有初級BVR能力;採用主動雷射近發引信、並具有反紅外線干擾能力;彈長2.87公尺、彈徑12.7公分、翼展67.5公分、彈重90公斤、彈頭為高爆破片彈頭10.34公斤、有效射程8公里、最大射程18公里、飛行速度3.5馬赫,飛行動作可達32G。1997年6月漢光十三號演習,則展出了陸射型天劍一型防空飛彈(捷玲防空飛彈系統)。

三、天劍二型中程空對空飛彈
1994年9月漢光十一號演習,一架F-CK-1成功地以一枚天劍二型(天翔甲型)飛彈擊落視距外高速靶機,自此中華民國空軍進入了擁有中程BVR、射後不理的時代。

「劍二」在開發過程中,最大的困難來自F-CK-1與AIM-7的整合配合問題及主動尋標器的設計,一度被外界及中共認為是臺灣版的麻雀飛彈。1996年,天劍二型通過空軍嚴苛的全戰備測試,包括俯射、仰射、最大射程、多目標攻擊等,並完成了在嚴重電子干擾下,以兩枚天劍二型同時擊落位於最大射程處分頭逃逸的靶機之測試,且由於均為直接命中破壞,研發中心已將近發引信距離大幅調短、以降低電力負荷。天劍二型彈長3.593公尺、彈徑19公分、彈重183公斤、彈頭為高爆破片彈頭22公斤、導引採用初期慣性導引、中途資料鏈指揮導引、終端主動雷達導引混合模式,以提供超過100公里之最大射程,有效射程約70至80公里,飛行速度超過4馬赫,且具備若遭到電子干擾,即攻擊干擾源之反輻射追蹤ECCM能力,是一可怕之彈種。

一架F-CK-1可配掛兩枚天劍二型,以輕戰機之能力配掛中型戰機之武裝,為解決阻力及負荷問題,天劍二型以縱列半埋方式配於機腹,並以先彈後點方式發射,目前研發單位於劍二尾端加裝加力器,以開發艦射型、陸射型劍二防空飛彈,目前確定以完成首次試射,艦射型將預定配備於海軍康定級(即法製拉法葉級)巡防艦中。

四、空射雄風二型攻艦飛彈
目前空射雄風二型攻艦飛彈尚在驗證階段,但艦射、陸射雄二已經自1991年起大量生產配屬部隊,海軍方面除二代艦外,尚有七艘武進三、一艘武進一型驅逐艦配屬四聯裝或兩具雙聯裝雄二發射器。

雄風二型屬於掠海攻艦飛彈,屬於主動雷達導引方式,亦具有射後不理及多目標攻擊能力,和天劍二型相同,發射時採初期慣性導引、中期資料鏈指揮、終端主動雷達導引混合方式歸向,但和其他各國先進反艦飛彈不同的是,雄二除了飛行路徑可以X型飛行外,還具有兩項獨特的特點,第一是終端導引除主動雷達外,還混合了主動式紅外線熱影像導引,以反制對方之ECM,第二是即使進入終端導引模式,飛彈仍能作出第二階段的迴避動作以降低被火炮擊落之機率。

雄風二型彈長4.845公尺、彈徑0.4公尺、翼展1.15公尺、重量695公斤、彈頭為高爆EFP 190公斤,具備穿甲、爆震、縱火三大特色、能貫穿八層艦體隔艙並引爆燃油,威力非常強大;速度0.85馬赫、掠海高度5至7公尺、射程可能達到150公里,被號稱「可由新竹直接轟擊廈門」,衍生彈種最重要的就是空射雄二,其次便是謎樣的「天馬」飛彈。

五、其他
F-CK-1可配掛空軍標準制式對地攻擊武器,如各型炸彈及火箭彈等,飛彈部份則以AGM-65小牛飛彈較為重要。

參、結論:
F-CK-1為我國航空史上第一架自製高性能戰機,雖說當時曾被某位立委譏為「I Don't Fly」,但是它的性能優異是絕對可以肯定的,雖然因應新式戰機的購買而減產,但是對於航空工業的傷害卻是門外漢的立委想不到的。曾有學者模擬中共殲十一戰機(Su-27K)在臺海空域中與F-CK-1對抗的結果,卻是F-CK-1運用低空高速、機身薄小、仰射能力與初期匿蹤可以有效擊落對手,可見我們不須妄自菲薄,國造武器仍是相當有效的。


_________________
President of IMFS(International Military Fans Society)

擔任空對空任務時,1、2、8和9號掛架,掛載天劍一型飛彈各一枚,5號掛架搭載天劍二型飛彈二枚(前後縱列半埋於機腹),3號和7號掛架掛載1041L(275US gal)或是568L(150US gal)副油箱各一個,這是IDF最典型的空優作戰武裝;如有必要的話,中線的5號掛架,也可以改掛一個1041L或是568L副油箱。

擔任空對地任務時1號及9號掛架,掛載劍一飛彈;掛載傳統MK-82(500lb)通用炸彈的話,2、3、4、6、7及8號,可以各搭載一枚,5號掛架可以掛載2枚;如果是MK-84(1000lb)重型通用炸彈的話,3、5、7號掛架可各以搭載一枚;CBU-20Rockeye(石眼集束炸彈)最多可以掛載10枚(2、4、6、8號掛架各一枚;5號掛架以前後縱列各掛1枚;3號和7號掛架,可以用多重掛架,各搭載2枚);燃燒彈7枚(2、5、8號掛架各一枚;3號及7號掛架用多重掛架各搭載2枚);火箭囊(Rocket Pod)4枚(2、3、7、8號掛架各一枚)或3枚(3、5、7號掛架各一枚);3、5、7號掛架可以各搭載一個1041L或是568L的副油箱。以上各種武器可以交互搭配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4號及6號掛架,在風洞測試中曾有照片資料顯示,的確有這兩個掛架有掛載武器模型進行測試的記錄,但是在所有F-CK-1的公開資料中都不見了!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機輪艙的關係,進氣道迂迴繞過艙頂,卻意外遮避了發動機熱點(全機最明顯之雷達反射點),使F-CK-1意外擁有了初級匿蹤能力,美方人員曾說「你們意外地發展出一種前衛性的進氣道設計」,這使F-CK-1在對抗傳統筆直進氣道的大型戰機如Su-27時能佔有一定的優勢。


這點是IDF之母華將軍親手寫在書上的,台灣軍迷可以說是人盡皆知??怎麼到了中國卻變成

"台灣人吹牛"

[em04] [em04] [em04]
事實上IDF的推重比在三代機中是很好的TFE-1042經過多次性能提升後IDF空戰推重比為1.16,最大起飛重量狀態下的推重比為0.92,
事實上比M-2000-5要高,不會輸給F-16早期形[em06] [em06] [em06]



-----------------------------------
TFE-1042-70發動機的性能諸元如下:

直徑0.605米長度3.404米涵道比0.45推重比6.95單臺推力42.95千牛(約合4383公斤)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TFE1042-70的推力較小,與同代先進戰鬥機的動力裝置相比差距較大。這一差距必將直接影響到IDF的機動性能。在其加工推力的工作狀態下,IDF空戰推重比隻有0.919(空戰起飛重量9534公斤),而在最大起飛重量狀態下的推重比隻有0.73。如果實際情況確實如此那IDF真可謂徒有其表了,廣大軍迷認為這正是IDF的最大垢病。其實,IDF在正式裝備臺軍後對TFE1042-70進行了重大改進(改型編號是TFE1088-12),改進的結果是使TFE1088-12的加力推力提高到了54千牛(約5512公斤),提升幅度高達26%,如此一來,IDF的推重比得到了顯著提高,空戰推重比為1.16,最大起飛重量狀態下的推重比為0.92,已經達到第三代戰鬥機中的較高水平。
這個資料舊了一點,目前證實的是TFE1042-70的後燃推力超過10000磅
有一期全球防衛雜誌專訪台灣中科院提到可以提高到12000磅
不知道結果如何??

後燃推力:4,295公斤*2
发展记事

1980-10-28:开始研发自制防御战机的概念设计工程
  1986-05-??:天剑一型飞弹由F-5F试射成功
  1987-??-??:首具TFE-1042-70发动机飞试成功
  1987-??-??:天剑一型飞弹完成地、空射全导弹飞试
  1988-03-20:TFE-1042-70发动机全开后燃器首次试飞成功
  1988-10-30:TFE-1042-70发动机研制发展成功
  1988-10-??:首架原型机A1/10001建造完成
  1988-12-10:第一架单座原型机A1/10001出厂
  1989-05-28:A1/10001完成试飞
  1989-07-29:A2/10002完成试飞
  1989-10-29:IDF单座原型机/10001在一场飞行展示中,因鼻轮受损而冲出跑道
  1990-01-10:A3/10003完成试飞
  1990-05-12:第一架双座原型机B1/10004出厂
  1990-07-10:B1/10004完成试飞
  1991-07-12:IDF单座原型机A2/10002在测试当中因水平尾翼断裂坠毁,试飞军官伍克振殉职
  1991-??-??:空军测评队进驻航发中心展开IDF研发/运作测试评估
  1992-02-??:首架先导型IDF/编号1601升空试飞成功
  1992-11-12:试射天剑一型短程空对空飞弹成功
  1992-11-??:完成天剑二型飞弹抛投
  1993-06-07:试射天剑二型中程空对空飞弹成功
  1993-11-22:10架先导型IDF在清泉岗基地/427联队,第3大队,第7中队/接受战术测试
  1994-01-??:IDF生产型战机交付部队使用
  1994-09-??:IDF于汉光11号演习中再度试射天剑二型飞弹成功
  1994-12-08:第一个中队(8中队)于台中清泉岗空军基地成军
  1995-07-10:一架IDF单座机/1408于台中外海失速坠毁,飞官跳伞获救,无人伤亡
  1995-11-22:第二个中队(28中队)于台中清泉岗空军基地成军
  1996-03-??:中共试射M族飞弹,台海情势紧张,IDF以第一线战机维护空防重任
  1997-04-??:第三个中队/第一个联队于台中清泉岗空军基地成军
  1997-04-13:举行第一个联队/427联队成军典礼,共70架IDF战机
  1998-01-03:国防部同意汉翔延后IDF交机计划至1999年底完成
  1998-02-19:台南基地第一个IDF中队成军(443联队1中队)
  1998-02-23:IDF赴新加坡参加新加坡航空展
  1998-03-15:完成一个联队及一个中队换装,完成交机88架
  1998-04-16:一架IDF战机在嘉义空军基地起飞时,因机械故障停在跑道待修,造成嘉义军民合用机场关闭40多分钟
  1998-05-??:中科院宣布发展第三代战机
  1998-10-03:IDF完成交机99架
  1998-10-28:清泉岗基地两架IDF升空拦捷一架遭劫机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B-737-300客机,这是IDF首次担任劫机拦捷任务:
  1998-12-10:第一架原型机出厂十周年暨第一百三十架战机上架典礼在沙鹿厂举行
  1999-01-07:IDF第五个中队在台南空军基地举行编成典验典礼
  1999-07-07:隶属于台南基地3中队的IDF成军
  1999-09-09:一架IDF单座机/1415在马公机场降落时,因跑道湿滑造成主起落架右轮煞爆,因而冲出跑道造成马公机场关闭30多分钟,所幸人机均安
  2000-01-14:IDF最后一架量产型战机(单座)1503完成组装,IDF自此停产
  2000-05-09:一架隶属于台南基地443联队的IDF单座机/1461,转场训练降落澎湖马公机场时,因煞车失灵而冲出跑道,造成马公机场关闭39分钟,所幸人机均安
  2000-07-14:IDF第二个联队/443联队在台南空军基地举行成军典礼,并邀请陈水扁总统主持
  2000-07-31:国防部高层透露,行政院已允诺透过国防部拨给国营汉翔公司七十亿元,分七年进行空军「联合反制载台」研发计划,以经国号战机为基础,增加航程,选择搭配先进科技和中科院研发的多项空对地「反制武器」,作为空军「有限反制」作战的投射载具,以达「有效吓阻」战略指导,并呼应陈水扁总统「决战境外」的战略构想
  2000-08-11:国防部次长在"战机的天空-IDF有没有明天"公听会中表示,国防部已在90年度的预算中编列十亿元用以提升IDF的性能
  2000-11-26:台中县主办的航天文化节,现场除了有各式战斗机、直升机,高潮戏则是由IDF经国号战机挑起大梁,演出空中特技
  2000-12-26:中科院表示IDF将有可能整合中科院所研发的头盔显示器、网膜显示器及瞳位追踪器
  2001-02-13:据大陆网站报导IDF战机将研改为匿踪设备,依照该报导所载:国防部2001年度共编列五百八十三亿三千九百卅九万六千元的极机密预算。据立委表示,较引人注目者为庐山计划及翔升计划,其中庐山计划为经国号机为匿踪研改载体,即隐形战机计划
  2001-02-22:台湾军方日前透露,台南空军基地的四四三联队经国号战机,将在今年夏季加挂空射型的雄二飞弹
  2001-12-21:汉翔公司举行授证典礼,首次颁发经国号战机飞行满一千小时证书给十名空军飞行员,同时举办飞安审查会,与军方切磋各项战术训练及运用,希望让经国号战机保持高度战力状态
[em02] [em02] [em02]
最大操作負荷:+9G/-3G


台灣所有的資料都說IDF的過載超過9G,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有中國網友堅持IDF只有6.5G???[em02] [em02] [em02]
原帖由 ZOMBOT 于 2006-9-6 13:25 发表


台灣所有的資料都說IDF的過載超過9G,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有中國網友堅持IDF只有6.5G???   


那是因为你们WW都喜欢吧自己关在台湾,坐井观天。

据说骗人最高的境界就是骗的自己都相信谎话,真假不分了。

中国台湾网友啊!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
"TFE1088-12的加力推力提高到了54千牛(約5512公斤)'是ZOM自己说的哦!

歼-7FS换装了涡喷-13FII型发动机,推力进一步增加到78千牛(约8000千克),这使得歼-7FS的机动能力较原歼-7系列战斗机有了大幅提高。如最大爬升率从139米/秒增加到199.8米/秒;在5000米高度,从0.6马赫加速到1马赫的时间由35秒减少到28.7秒;起飞滑跑距离也缩短了200米等等。

就甭提J10、J11什么的了,5512对于一个美国破发动机来说小IDF能飞已经不错了。

“已經達到第三代戰鬥機中的較高水平”WW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啊!我真怀疑假设IDF有吹的这么好,你们还着急买F16做什么?


你好像忘了IDF一次裝兩台發動機[em02] [em02] [em02] 不過後來"TFE1088-12後來取消了
原帖由 matrix2388 于 2006-9-6 13:28 发表


那是因为你们WW都喜欢吧自己关在台湾,坐井观天。

据说骗人最高的境界就是骗的自己都相信谎话,真假不分了。

中国台湾网友啊!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em02] [em02] [em02] [em04] [em04] [em04]
哦……还是要支持一下IDF……能搞出来就不容易了……[em04] [em04]
第二批F-CK-1取消後,推力可達5,443Kg的TFE-1088發動機計劃也隨之結束,但由於TFE-1042-70發動機潛力相當大,推力已由原本3,788Kg提昇至目前的4,291Kg,而繼續提昇至4,536Kg以上是遲早的事。

咳咳……
再说idf也就进气道这一方面稍微有点隐身设计就拿来大吹大擂了,跟全面验证隐身技术的j7相比还未够班呀。
原帖由 ZOMBOT 于 2006-9-6 13:33 发表


你好像忘了IDF一次裝兩台發動機   不過後來"TFE1088-12後來取消了



看来你一点都不懂啊,说这么多你还是不懂啊!哎……[em02]
原帖由 scut_m 于 2006-9-6 13:33 发表

咳咳……
再说idf也就进气道这一方面稍微有点隐身设计就拿来大吹大擂了,跟全面验证隐身技术的j7相比还未够班呀。

1:這點就很重要了,進氣口是RCS最大的來源,J-10這點就吃了很大的虧

2:你在說笑,憑MIG-21那塊料??[em04] [em04] [em04]
原帖由 scut_m 于 2006-9-6 13:33 发表

咳咳……
再说idf也就进气道这一方面稍微有点隐身设计就拿来大吹大擂了,跟全面验证隐身技术的j7相比还未够班呀。

你说的是它啊
第二批F-CK-1取消後,推力可達5,443Kg的TFE-1088發動機計劃也隨之結束,但由於TFE-1042-70發動機潛力相當大,推力已由原本3,788Kg提昇至目前的4,291Kg,而繼續提昇至4,536Kg以上是遲早的事。


現在已經確定提升到1萬磅以上了[em06] [em06] [em06]
原帖由 ZOMBOT 于 2006-9-6 13:36 发表

1:這點就很重要了,進氣口是RCS最大的來源,J-10這點就吃了很大的虧

2:你在說笑,憑MIG-21那塊料??   


1、进气口RCS好象J10指标要数倍优于IDF吧

2、其实你挺搞笑的,IDF也配和MIG-21打吗?
我上次不是说过了,TG还在拿j7II玩泥沙的时候就已经掌握隐身技术了,何况现在的j7g就更不用说了……
原帖由 ZOMBOT 于 2006-9-6 13:38 发表


現在已經確定提升到1萬磅以上了   


你是谁啊,你确定提升就提升了?难道你是阿扁的马甲吗?[em02]
谁拿个昆仑或者天山给他看看?太行就留着自己用好了,免得把ww吓得裤子都掉了。[em02]
原帖由 ZOMBOT 于 2006-9-6 13:38 发表


現在已經確定提升到1萬磅以上了   

1万磅不就是4540KG嘛[em02]
原帖由 scut_m 于 2006-9-6 13:43 发表
谁拿个昆仑或者天山给他看看?太行就留着自己用好了,免得把ww吓得裤子都掉了。

这个不能比,你总不能用大推中推跟小推比啊,我们在小推这一块还做不出TF1042那样的水平。不过他们也造不出中推[em04]
原帖由 马丕 于 2006-9-6 13:44 发表

1万磅不就是4540KG嘛


沒錯啊,原文是預計,我說"已經"提升到1萬磅
原帖由 ZOMBOT 于 2006-9-6 15:29 发表


沒錯啊,原文是預計,我說"已經"提升到1萬磅

请提供依据
[em12] [em12] 看看。
原帖由 scut_m 于 2006-9-6 13:43 发表
谁拿个昆仑或者天山给他看看?太行就留着自己用好了,免得把ww吓得裤子都掉了。


請問用在那一台飛機身上[em04] [em04] [em04]
我只知道從江青時代就買斷英國斯佩引擎的整條生產線,到現在還沒辦法完全自製老掉牙的斯佩[em02] [em02] [em02] [em02]
IDF的进气道,与其说象阵风,其实和老虫子的更象。
没办法,IDF很多东西本来就是超YF-17的。。

新虫子做了一系列隐型方面的改进,包括把进气道给改了。
没事自己找找老虫子跟新虫子的照片对比就明白了。
原帖由 ZOMBOT 于 2006-9-6 15:45 发表


請問用在那一台飛機身上   
我只知道從江青時代就買斷英國斯佩引擎的整條生產線,到現在還沒辦法完全自製老掉牙的斯佩   

    斯贝两年前就一定完全搞定喽[em14] [em14]
原帖由 ZOMBOT 于 2006-9-6 15:45 发表


請問用在那一台飛機身上   
我只知道從江青時代就買斷英國斯佩引擎的整條生產線,到現在還沒辦法完全自製老掉牙的斯佩   

那我们的新豹子又用什么发动机呢?当年买了多少太斯贝,你可是知道的啊!
]]
[em14] [em14] [em14]
原帖由 英国病人 于 2006-9-6 15:57 发表

    斯贝两年前就一定完全搞定喽  


當年我看新聞怎麼說是英國勞斯來斯原廠好不容易找到一些老技師到中國幫的忙??
[em04] [em04] [em04] [em04]
原帖由 英国病人 于 2006-9-6 15:59 发表
   台湾同胞想看牛B进气道么?这两个怎么样.
台湾同胞觉得F35跟阵风谁的技术含量更高点??
    并且,小龙这东西现在PLAAF还看不上那


外表像SDI就在吹??能不能用還是一回事,MIG21再怎麼化粧底子還是M-G-21,關在中國騙騙中國人還可以
拿到外國就見不得人了[em04] [em04] [em04]

再來,和台灣10幾年前的IDF比,也太丟臉了吧??[em02] [em02] [em02]
全是中国人造的飞机,大家就别互相拆台了!
一起去PK印度的玩意吧![em04]
楼主,我派你去糊弄阿扁好让他快宣布独立的,怎么回来了,你小子是不是被策反了?

给你的资料只有智商在50以下的阿扁之类的人才会相信的,不要到这里献丑了。
原帖由 英国病人 于 2006-9-6 15:56 发表
IDF的进气道,与其说象阵风,其实和老虫子的更象。
没办法,IDF很多东西本来就是超YF-17的。。

新虫子做了一系列隐型方面的改进,包括把进气道给改了。
没事自己找找老虫子跟新虫子的照片对比就明白了。


所以很奇怪啊,當年幫台灣搞IDF的明明是做F-16的通用動力,做出來卻長像F-16競爭對手的F-18
真正是奇哉怪哉,台灣一般都說IDF有F-16,F-18的血緣
原帖由 ZOMBOT 于 2006-9-6 16:09 发表



再來,和台灣10幾年前的IDF比,也太丟臉了吧??   

     不跟IDF比还能跟谁比啊,只能说是高手寂寞了。
    IDF是台湾省自己搞出来的最后一型战机。请问IDF团队的人何在?现在还不都再韩国。
   现在别说让WW自己再重新搞出来个IDF级别的,让他们搞个教练机恐怕都难喽。。[em14] [em14] [em14] [em14]
   也许再过20年,我们还得拿J14,J15跟IDF比,不是IDF牛,是实在没办法啊,台湾航空实力早就废喽
原帖由 ZOMBOT 于 2006-9-6 16:13 发表


所以很奇怪啊,當年幫台灣搞IDF的明明是做F-16的通用動力,做出來卻長像F-16競爭對手的F-18
真正是奇哉怪哉,台灣一般都說IDF有F-16,F-18的血緣

     你装没看见啊,都说了抄了YF17哦。。当然“做出來卻長像F-16競爭對手的F-18”。
原帖由 ZOMBOT 于 2006-9-6 16:13 发表


所以很奇怪啊,當年幫台灣搞IDF的明明是做F-16的通用動力,做出來卻長像F-16競爭對手的F-18
真正是奇哉怪哉,台灣一般都說IDF有F-16,F-18的血緣

知道什么叫被忽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