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人对日本产品的印象(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22:56:37
当年毕业进厂,先在车间实习一年,这是所有大中专生(包括本科)进船厂工作的必经之路,除非你是特殊专业,比如翻译。在车间工艺股实习的时候,就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所有工艺员(尤其是资格老水平高的)都对日本家电产品不屑一顾,连带广东生产的也不以为然。要知道当时还是九十年代中期,日本电视机、白色家电广告铺天盖地,广东生产的家电产品也是气势汹汹,嚣张得很。老师傅们对日货态度很奇怪,日本产品不是质量很好么?问过之后才知道,这些老工程师们对日本的工业产品印象不佳,他们推崇的是欧洲产品,或者美国货。

日本的产品,或许精巧,故障率低,但是却不耐久,过了保修期就彻底报废;不能应付突发情况,运行时如果超过允许范围就有可能损坏,可靠性不见得好。广东生产的家电多采用日本技术,毛病也和日系产品一样。这些老师傅家里买的电视要么是飞利浦之类的欧洲系,要么是上海产金星或四川产长虹,日系产品很少考虑,韩国货更不放心买。当时老师傅们这样的态度对我的影响并不大,但是我那时上船工作的时候,除了一些电子设备,的确很少在船上看到有日本产的重要设备。船上的主机辅机和比较重要的机电设备,多是欧洲的:苏尔寿,瓦西拉,MAK和MTU等等等等。尤其是MTU,船厂还和外方成立个合资企业,专门负责维护保修呢,在中国大陆地区,负责MTU柴油机的维护业务的公司也就两家。第一次接触比较重要的日本产船用设备是1995年建造610箱集装箱船的时候,这船采用了中北制作所的遥控阀门,所有的液压遥控管路施工是我负责监督的,高温的七八月,一个月的时间内全部完成了。那也是我们厂第一次建造带无人机舱技术的船,也是我第一次见识无人机舱技术。虽然用了日本的遥控阀门,但是机舱自动控制系统却是欧洲的。中北制作所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服务工程师就织田信明——诚恳朴实但总是一脸疲态的日本青年——一个人,而单我们这个集装箱船的机舱集控室,就有两个西洋鬼子负责调试。

调试的时候织田也不过和电气车间的兄弟们一起,在后面帮帮手打打杂罢了。中北制作所为我们厂那段时间内建造的集装箱船提供了所有的遥控阀门,但是在随后为外国船东生产的成品油轮中,除了少数电子设备,我再也见不到日本的船用设备了。大连生产的遥控阀门(虽然用引进的中北制作所的技术,但全国产)也逐渐成了船厂在管阀方面应用的主流。再一次在船上见到比较重要的日本船用设备,是2000年至2001年,当我在厂里的船舶研究所参与某海事船的管路系统生产设计工作时的事情了。应船东的要求,这个船应用了很多日本产品,这让从船舶设计院到船厂的船研所的所有设计部门都怨声载道,船厂对日本产品的标准不熟悉,而这次选用的日本设备的性能又比欧洲货差一些,体积还大,设计上平添了难度。记得让我们负责管路生产设计人员最头疼的是滑油滤器,居然和一个人差不多高,还是两个一组的,并排在机舱里,就象一堵墙。这样的一堵墙堵住了很多管子电缆的路,也挡了人的道,连带花钢板走道的铺设也麻烦起来。这样的原因再加上其它方面保守的设计,整个机舱的层高一降再降,搞到后来,居然只能局部保证1米75,整体保证1米90,是我见过的最压抑的机舱。看过日方提供的设备图纸,居然还有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不知道是日方不肯定提供新技术,还是船东非要用便宜货,总之看到这样的产品,让我对日本的船用技术更不以为然了。

2002年是我在船厂工作的最后一年,几乎一整年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工作,但这并不影响我在有空的时候到其他科室闲聊、看《造船师》中文版、翻《中国船舶报》。《造船师》没有日本船用设备的广告,《中国船舶报》也没有,海事展上日本企业那么少,日本在船用技术方面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这就是离开船厂前我对日本船舶技术的感想。当年毕业进厂,先在车间实习一年,这是所有大中专生(包括本科)进船厂工作的必经之路,除非你是特殊专业,比如翻译。在车间工艺股实习的时候,就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所有工艺员(尤其是资格老水平高的)都对日本家电产品不屑一顾,连带广东生产的也不以为然。要知道当时还是九十年代中期,日本电视机、白色家电广告铺天盖地,广东生产的家电产品也是气势汹汹,嚣张得很。老师傅们对日货态度很奇怪,日本产品不是质量很好么?问过之后才知道,这些老工程师们对日本的工业产品印象不佳,他们推崇的是欧洲产品,或者美国货。

日本的产品,或许精巧,故障率低,但是却不耐久,过了保修期就彻底报废;不能应付突发情况,运行时如果超过允许范围就有可能损坏,可靠性不见得好。广东生产的家电多采用日本技术,毛病也和日系产品一样。这些老师傅家里买的电视要么是飞利浦之类的欧洲系,要么是上海产金星或四川产长虹,日系产品很少考虑,韩国货更不放心买。当时老师傅们这样的态度对我的影响并不大,但是我那时上船工作的时候,除了一些电子设备,的确很少在船上看到有日本产的重要设备。船上的主机辅机和比较重要的机电设备,多是欧洲的:苏尔寿,瓦西拉,MAK和MTU等等等等。尤其是MTU,船厂还和外方成立个合资企业,专门负责维护保修呢,在中国大陆地区,负责MTU柴油机的维护业务的公司也就两家。第一次接触比较重要的日本产船用设备是1995年建造610箱集装箱船的时候,这船采用了中北制作所的遥控阀门,所有的液压遥控管路施工是我负责监督的,高温的七八月,一个月的时间内全部完成了。那也是我们厂第一次建造带无人机舱技术的船,也是我第一次见识无人机舱技术。虽然用了日本的遥控阀门,但是机舱自动控制系统却是欧洲的。中北制作所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服务工程师就织田信明——诚恳朴实但总是一脸疲态的日本青年——一个人,而单我们这个集装箱船的机舱集控室,就有两个西洋鬼子负责调试。

调试的时候织田也不过和电气车间的兄弟们一起,在后面帮帮手打打杂罢了。中北制作所为我们厂那段时间内建造的集装箱船提供了所有的遥控阀门,但是在随后为外国船东生产的成品油轮中,除了少数电子设备,我再也见不到日本的船用设备了。大连生产的遥控阀门(虽然用引进的中北制作所的技术,但全国产)也逐渐成了船厂在管阀方面应用的主流。再一次在船上见到比较重要的日本船用设备,是2000年至2001年,当我在厂里的船舶研究所参与某海事船的管路系统生产设计工作时的事情了。应船东的要求,这个船应用了很多日本产品,这让从船舶设计院到船厂的船研所的所有设计部门都怨声载道,船厂对日本产品的标准不熟悉,而这次选用的日本设备的性能又比欧洲货差一些,体积还大,设计上平添了难度。记得让我们负责管路生产设计人员最头疼的是滑油滤器,居然和一个人差不多高,还是两个一组的,并排在机舱里,就象一堵墙。这样的一堵墙堵住了很多管子电缆的路,也挡了人的道,连带花钢板走道的铺设也麻烦起来。这样的原因再加上其它方面保守的设计,整个机舱的层高一降再降,搞到后来,居然只能局部保证1米75,整体保证1米90,是我见过的最压抑的机舱。看过日方提供的设备图纸,居然还有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不知道是日方不肯定提供新技术,还是船东非要用便宜货,总之看到这样的产品,让我对日本的船用技术更不以为然了。

2002年是我在船厂工作的最后一年,几乎一整年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工作,但这并不影响我在有空的时候到其他科室闲聊、看《造船师》中文版、翻《中国船舶报》。《造船师》没有日本船用设备的广告,《中国船舶报》也没有,海事展上日本企业那么少,日本在船用技术方面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这就是离开船厂前我对日本船舶技术的感想。
从我们单位的B超机上就可以看出来,B超机知道吧,去过医院的都应该知道,一台B超就是一部雷达,机子最重要的就是探头,发射和接收信号,而最主要的就是探头上的晶片,这是现在为最高、精、新的技术了,以前都用的电子阵技术,八九年代后换相控阵了,我们最早的机子就是用的日本机,当时说是最新的相控阵,只有欧美和小日本有,小日本的较便宜,所以买了它,但是那探头一年保修期里换了四个,后来只好用电子阵的,同期欧美的十多年了还在用,所以大医院里日本机很少见到了,但为什么国家单位里那么多日货呢,就是回扣的问题,(这是官员腐败中最主要的问题了,中国官员腐败出现大多在开放以后,其实主要是对日本开放以后出现的)同质量、同产地的机子,国产的只要十多万,日本机就要贵三倍以上,这钱就是买官员的回扣,(一台深圳迈瑞的B超机,就是十多万,日本东芝的就要三十多万,一样在中国产)
从买日本机到现在十多年了,我们一直有买机子,但日本机因为没换探头所以没买,这些年里机子换了几代,但日本机的探头问题一直没有进展,可见日本科技水平,可能很多人都以为是笑话,日本的电子产品太多了,太好了,对很多人来说,中国的太差了真的是这样吗?
看一看现在所谓科技的主要技术晶片制作(B超用的是压电晶片,液晶和数码相机用的是光电晶片,CPU的是硅晶,更精细一些,原理都差不多),其实日本的晶片制作技术就是从美国买回来的液晶制作,这个学这方面的都知道,因为美国佬认为液晶不实用,有先天缺憾,所以高价卖给小日本,后来液晶和数码相机还没兴起,没到实用的时候,或市场没出现,反正小日本没搞就遇上了经济危机,所以卖了一部分厂子,就是台湾和韩国买的,这也是台湾和韩国所谓科技兴起的主要原因,台湾因为留美学子也搞了很多,所以其底蕴比韩国更好一些,那日本为什么会得到技术那么久也没展,还是用B超的探头说起吧,一个探头比日常用品更值N倍,更能说明问题,小日本买到的是液晶的技术,其实如前面所说,技术是一样的,但还是有不同,相机的CCD和液晶的晶片都是被动受光,军用雷达和B超探头、CPU用的是要接电的,而且电流电压不断变代,发热,这和粘合材料有很大关系,小日本的探头为什么不行,就因为粘合材料不过关,三日两头的坏,(就是晶片松动、脱落),这么多年也没改进,这就是科技底蕴的问题,所以说小日本的技术其实都来源于美国,或有美国的影,这中国是没有份的,要不来,
要说小日本不行,也不是这样的说法,小日本的产品都比较细致,制作认真,同一技术产品更多样化,所以数码相机的CCD也是最早搞出来的,国产的都比较差,就是细节方面,但中国和小日本在科技层没有大的差别,那些说什么差多少年都是放屁,差就差在晶片的制作上,他们有美国的技术,中国没有,这个东西不是说想搞就搞的了的,做出来有很大的偶然性,另一个冶金方面也是这样,韩战时美国的后勤部在日本,所以冶金得到美国的帮助,现在也搞搞得好,中国就没有人帮助也错过了很多好时机,差别就出来了,但是现在也在搞,不过这个过程有可能很长,但不一样的方向有可能就有超过他们的时候,所以崇洋媚外不是智者所为,勤以致学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中国人的智慧要好过很多外人,差在环境和团结的精神
以前一直在潜水,或者转贴,经常看到有一些对制造业设备的评价,有些不尽赞同,说说自己的一些体会。有几点先说明:
    1)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制造五轴联动的机床,因为五轴联动的机床的机械部分并不复杂。
    2)很多人说我们的数控伺服系统还不行,也不对,这种系统主要在高处理能力的芯片上,与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差距好象还没有那么大.
    3)差距大的是软的控制能力上,实际上日本控制系统,跟德国另一家公司的控制系统比,他只是中学生,有兴趣去一下专业的刊物去找找,这里我就不说了,世界上控制系统的真正核心技术掌握在他们手里.
   
    其次,就我的体会,这次主要谈谈对德国和日本制造业的体会。
    前一阵子跟德国人有过比较深入的合作,非常敬佩德国人的严谨和严格的风格,这决定了其产品具有非同一般的品质(当然成本必然也很高),德国的先进制造技术是非常优秀的,日本的制造技术在根本上,并没有完全脱出在其最早发展阶段时期时的仿造阶段,举个例子,在具有先进制造能力的设备上,日本比较有名的有FUNC系统,德国有SIMENS系统(当然他们都还有其他的系统,但这是他们比较成熟的系统)从本质上,在可靠性上,不相上下,但当联动达到四轴或以上联动时,日本的系统明显就不行了,容易紊乱,不可靠整个系统明显表现出了经过仿造--消化---创新---重设计---重制造---形成自己的理论----独立研发----独立设计----独立制造的过程,但先天不足的印记非常深,但在德国的SIMENS上就不明显,完全是自己的理论体系,具有很明显的延续和发展性当然,有一点必须要提,国内一直很认德国的SIMENS系统,其实这个系统并不是个最好的系统,SIMENS系统当在五轴联动及以上时,非常容易紊乱,比起瑞士的一些产品来说尚且不如,事实上,最好的产品是德国的另一家,他们才是真正从事核心部分的.先进制造技术并不是国人所说的制造的精密,设计巧妙,控制单元好,这是不对的,先进制造的最核心的部分是控制,是软的,不是看的见的.
     有一次设备出现问题,我们请外国专家来修理,当设备拆开后,内部是很简单的,甚至比我们一些最普通的C6140简单车床还要简单,能让学的比较差的机械行业的大学生一目了然(相信现在大学里这类的大学生大有人在),但这种设备所能完成的制造任务是非常惊人的,甚至都可以做潜水艇的螺旋桨(当然它并不是用来做螺旋桨的),由此可见,先进制造技术的最核心的方面依然掌握在西方一些国家手里,日本也不行.(顺便提一句,当时出现问题的系统就是SIMENS,在专家检查完所有部件都没问题后很疑惑,在发现所用的控制系统之后收拾包就准备走,并留下话,SIMENS是比较不错的,但在这种设备上它还不成熟,他无能为力).

日本的制造为什么在我们印象里这么发达呢,是因为日本人非常擅长把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在设备里体现出来,并体现的非常完美,好象他还有更成熟和好的技术,新的技术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宁愿缓一缓不把它应用在一些方面,不象国人,不管成熟不成熟,都用上,以显示自己的技术雄厚,结果老砸自己的牌子.
     为什么这么关注制造业,那是因为,制造业和研发代表一个国家的根本,很多其他的产业都是这两个因素衍生出去的,代表了国家水平,所以德国能替代日本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有些东西不是不能设计和研发,而是制造不出来,本来我们的研发就比较弱,因为制造业更差导致了更恶劣的后果.
     再说一个例子,我们有某种特殊设备,有国产,日本,德国,法国的四种设备,国产的设备是老坏,但很好修,两下就好了,然后就又坏了,并且系统不太稳定;法国的设备是不太容易坏,但设备的一些原始控制系统功能不能运做,就象自行车一样,能跑的很快,但不能骑上跑的很快,而是推着跑的很快,骑上就不跑了,设备容易成瘸子;日本的一旦坏了,根本很难办,更换部件后设备性能下降很大,工业设备是很容易出现意外问题的,否则也不能说是工业了,如果象瓷娃娃一样,是很不可取的,并且,当你更换部件时,一个部件可能能买一台设备,从日本轿车的特点就能看出来,象纸糊的一样,一旦有问题,那就完了;德国的产品集合了上述的优点,稳定,功能完美,就算坏了,也很容易修好,修好后跟以前区别不大,部件修理费用合理,服务很好,所以,我们的德国设备常年满负荷运转,其他的设备,三天两头一群人在那围着研究怎么修理它.但德国的东西太贵,这点跟国产的比差太远.哪一天国产的也自己能做的这么好,我们国家就可以节省大笔的资金来给大家改善生活而不至于花很贵的价钱,人家还不肯卖给你。

  但有个问题,上几年吧,我们通过七拐八弯的途径进的设备,完成一项重要工作,设备经过曲折的途径都到我们这里了,因为美国等国的压力,又被追回去了,心疼啊!如果来了能做多少事情啊!!
      德国人对中国还是不错的,有次跟来中国的德国工程师米勒聊天,他跟我说,你们社会主义真好,千万不要走资本主义,我问,为什么,他说,你看,你们工作有条不紊和轻松,生活悠闲,虽然收入并不高,但可以买很多东西(这句话的来源是这样的,当时从德国来的设备少了一个不锈钢螺钉,米勒认为他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没有及时的发现,非常着急,我告诉他不用着急,在哪可以买到,于是他去买了回来,并很诧异的问我一个螺钉10多块钱就买到了,是不是因为没带翻译,而搞错了,我说,不是,你买的已经很贵了,普通螺钉10多块钱可以买一公斤呢,他觉得很不可思议,他说在他们国家,一个这样的螺钉,起码兑换成人民币500元,我表示理解,并说,国内生活资料也不贵,他说他看到了,并说这是一种很好的感觉,他的意思是说在中国很好).
      不过德国人对于中国人老仿造他们的东西并侵犯他们的知识产权很不愉快,不过,要我说,他们的东西确实太贵了,就算长期使用是很值得的,但人总是很难一下子接受.我们不仿造才怪,如果仿造并研发自己的东西也能象他们那样好,那我想国人都要买的
  
三菱重工的总部,他们的设备不比我所在的单位设备好,但因为管理的原因和职工素质的原因,三菱做出的大多数产品,比我们的质量好.但我们也有一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95%年销售额三个亿,小日本硬是做不出来,最简单的类型,久保田只要我们的半价,还卖不出去.这个产品,还是七十年代武钢上一米七轧机,德国公司技转让给我们的.这就是差距!我只知道德国的很多轴承和液压产品,是跟据使用需要,特殊设计出来的,所以好用,价格特别高.产品可以仿制,但设计理念很难仿制.


总之小日本的机械制造比德国差远了.
近年来,常有人谈起几年赶上日本,几年赶上美国,过去还谈过超英赶美。当然这些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没有确实根据,也没有任何科学家对它认真。现在我提出一些想法,给予真正对此关心的领导和科学家。我认为赶上美国,赶上日本,就是要赶上它们的科学水平。科学研究水平相近,科学发展的步调就相近,发展就将同步。如何具体反映到国家科学上和经济上,要靠技术(工业)水平和组织管理的技巧,国家政策和科技计划将起主要作用。


  十年赶上日本


  中国教育有相当水平。我国大学毕业生申请到美国大学做研究生,一般无甚困难,在3~5年内可做完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水平绝对不低于美国人。我国科学研究人员一般对专业非常熟悉,很多人对有关专业的发展水平和问题了如指掌。这就是研究工作的基础。基础很好,但是工作严重落后,为什么?国内环境不好!主要原因是过去很长时间都是科学由行政领导,当然与研究人员的谦虚保守思想也有关系。研究工作常受干扰,要求直接为生产服务,基础研究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结果使多数研究人员逐渐只追求短期效益,忘掉基础研究。企业方面控制更严,几乎只有引进和抄袭,开发和技术创新都受限制。这些情况能不能改进?完全可能。取消对科学工作的限制和干扰,保证科技人员的学术自由,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立刻可以使研究工作的产出加倍或更多。研究人员若能专心致志研究工作,高级研究人员在3~5年内普遍熟悉基础研究工作,做出高水平科学工作,并得到开发改进,十年内必有所得,赶上日本科学水平完全可能。这当然要求体制改革和研究人员的努力。


  体制改革是前提


  在西方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实行学术自由已不止百年,在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确实取得过良好效果。体制改革,首先就是切实执行学术自由。科学研究工作主要靠工作者创造出新科学知识和新应用知识。研究人员必须尊重其专业知识,除可接受在其专业范围内的任务(研究问题)和给出简单年度报告外,在其研究工作范围内应享有完全自由。研究人员自主决定工作计划,选择和改变研究问题,决定研究路线、实验方法等,不受任何干扰。在研究工作中,短期获利的思想不利于科学,必须禁止,必须取消研究人员的创收办法,并且鼓励高水平的研究工作。这些必须国家决定,并且作适当体制改革。


  科学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使科学工作做出成绩。出成绩,出人才,就是领导的成绩。除了贯彻研究政策,保证研究人员的舒适、轻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外,支持研究工作,组织好一切评议工作,对研究人员的评价、聘请、升迁、奖励、惩罚等等,主要用同行评议方法,完全保密,以业绩为唯一标准。组织学术会议、讨论会等。接收政府部门和其他单位提出的科学问题,组织研究人员解决。


  改用科学方法领导科学工作,主要是组织问题,3~5年的时间完全可能。同时要解决人员安排问题。有经验的教授、研究员主要负担基础研究工作。更适于技术研究工作的,负担开发工作和技术创新(改革),或改为行政工作。最好研究人员按其工资多少给予研究经费,为日常研究工作所需费用,有重大需要再去申请基金。教授研究员的助手问题用研究生解决,招研究生,一半时间(每周20小时)做研究生工作,训练其基础研究工作方法并做出相当成绩,一半时间做助手,帮教授研究员解决技术问题,并给予初级研究人员工资。这样就解决了研究生的生活问题,也使研究力量后继有人。可吸收外国教授或华裔教授参加工作,或华裔博士后给奖学金。


  此外,国家还要考虑安排整个国家的科学力量。基础研究创造新的科学知识,是国家科学水平和经济水平发展的源泉,最为重要。但需要十倍的技术开发力量,使科学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技术。也许更需要百倍的技术创新力量,使产品和技术不断提高、推广。广泛的创新成果,这才能落实为国家科学水平和经济水平。


  研究人员要努力


  国家实力源于基础研究,实现在于开发,推广扩大则在于技术创新,这三者是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基础研究主要是应用基础研究,提出重要的(文献中无解的)科技问题,深入思考,大胆假设,完成高水平的工作。科学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意义重大。哪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都是对国家的重要贡献,也是科学研究人员的莫大光荣和骄傲,值得科学研究人员入迷和热爱。


  科学研究工作不是按标准、规范用现成方法解决。相反,科学研究要独自创造出新科学知识、新设备、新方法,主要靠个人,以人为本。几个人分别独立负担一部分,合成重大发明、发现,这是正常的,但不能用集体研究。集体研究分不清责任,于工作不利。缺乏好奇心、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人不适合研究工作。


  科学家必须克服保守思想,不顾习俗,不顾理论、经验,不对长者与书本迷信,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了科学,必须勇敢。现在科学发展很快,特别是基础研究,实际是一种国际竞赛,在工作中如果犹豫、等待、拖延,可能就被人超过,所以必须抓紧。


  在科学界、在企业中都有“跟踪”的做法,这不是好做法,跟踪可能永远跟不上。我国的新技术研究和产业落后,原因几乎就是在此。研究结果一经发表,即成公共财产,人人可以使用,可继续向前发展,但决不可重复,重复研究即是浪费时间。研究工作必须从高出发,有前瞻,要超过。获得成果,除涉及国家机密外,也应迅速发表,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另一方面,工作也不能仓促,要认真仔细。如稍有疏忽,可能后果严重。例如大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在1930~1932年发现用粒子轰击轻元素时,有一些辐射,没有引起他的重视。恰得维克重复了他的实验,发现辐射的是中性粒子,因而发现了中子,获得了1935年诺贝尔奖,约里奥·居里失掉了机会。像这种例子还不少。在研究工作中,出现了任何不正常现象,可能以为是错误,但不管“错误”是多么小,决不可忽略,这可能是引起重大发现的苗头。所以研究工作,需要抓紧,也要认真细致,不漏掉任何可能性。
好文~收下了~谢谢楼主~
对机床完全不了解,帖子说德国的好应该是没错的,德国的机械设备是最牛的。不过拿德国的和日本的比对我们没什么意义,又不是我们的比日本的好。

日本人是最重视细节的,他们对细节有着苛刻的要求,所以他们的产品大都很漂亮、用起来也比较舒服。

我国应该大力提高制造技术水平,不要设计出的东西造不出来。
十年赶超日本?  笑死了
日本和德国是两种风格,蔑视日本,俺们还没那资本
我是学机械的,教电工的老头对日本的机床100个佩服
同学现在在沈阳机床,去机床展看看就知道国内和欧美日本的差距了
胡說八道不願意面對事實 寫的一大篇有什麼用 跟那些人一直說日本沒有風洞 台灣沒有風洞 事實是真的這樣嗎:L
这样子只是FQ误国而已
呵呵,和日本比精密机械制造,还需时日!
原帖由 秋染楓紅 于 2006-8-26 17:17 发表
胡說八道不願意面對事實 寫的一大篇有什麼用 跟那些人一直說日本沒有風洞 台灣沒有風洞 事實是真的這樣嗎:L



明明是你在胡说八道
日本做做一般的民用品还过的去.
我是家电行业的,证实一点,韩国货是垃圾,其他我不懂,不好说
那个LG冰箱,广告做的好吧,质量极差,连门都做不好,彩电和电脑显示器是它的本行,做的还行,偏偏还要去搞别的,空调,洗衣机每一样都是坏机率最高的。
我不是FQ,只是拿仓库和客服每月上报的数据说话。
国货的话,有一个牌子也不大好,就比LG稍微好点,在此就不透露了。
的确,我们单位买的LG空调也很垃圾,四台全坏
顶一下好文~谢谢楼主~
空调的话小日本的三菱电机确实是最好的(家用),然后是大金,不过大金在中国销售的质量没有在其国内的好
我用的是美的
日本人在一个方面精益求精的习惯还是不错的,但有点钻牛角尖!!!!!
原帖由 秋染楓紅 于 2006-8-26 17:17 发表
胡說八道不願意面對事實 寫的一大篇有什麼用 跟那些人一直說日本沒有風洞 台灣沒有風洞 事實是真的這樣嗎:L

请问哪里没有面对事实了?
台湾和日本有风洞?!
如果再来一次义和拳运动,楼主完全有资格去参加,扛上大旗,大呼刀枪不入,然后被 悲壮的打死。愚昧,无知,不是反对爱国,像您这样的爱国那是自卑。
以下是引用:
其次,就我的体会,这次主要谈谈对德国和日本制造业的体会。
    前一阵子跟德国人有过比较深入的合作,非常敬佩德国人的严谨和严格的风格,这决定了其产品具有非同一般的品质(当然成本必然也很高),德国的先进制造技术是非常优秀的,日本的制造技术在根本上,并没有完全脱出在其最早发展阶段时期时的仿造阶段,举个例子,在具有先进制造能力的设备上,日本比较有名的有FUNC系统,德国有SIMENS系统(当然他们都还有其他的系统,但这是他们比较成熟的系统)从本质上,在可靠性上,不相上下,但当联动达到四轴或以上联动时,日本的系统明显就不行了,容易紊乱,不可靠整个系统明显表现出了经过仿造--消化---创新---重设计---重制造---形成自己的理论----独立研发----独立设计----独立制造的过程,但先天不足的印记非常深,但在德国的SIMENS上就不明显,完全是自己的理论体系,具有很明显的延续和发展性当然,有一点必须要提,国内一直很认德国的SIMENS系统,其实这个系统并不是个最好的系统,SIMENS系统当在五轴联动及以上时,非常容易紊乱,比起瑞士的一些产品来说尚且不如,事实上,最好的产品是德国的另一家,他们才是真正从事核心部分的.先进制造技术并不是国人所说的制造的精密,设计巧妙,控制单元好,这是不对的,先进制造的最核心的部分是控制,是软的,不是看的见的.
~~~说到点了,计算机软件啊,这方面日本还不如中国~~
鄙视印度,只会做外包,给别人当加工厂
]]
]]
原帖由 <i>lpclpc</i> 于 2006-8-28 00:14 发表<br />
空调的话小日本的三菱电机确实是最好的(家用),然后是大金,不过大金在中国销售的质量没有在其国内的好<br />
我用的是美的
<br />
三菱不如大金的,大金是做商用空调的,他的船用空调也是一流水平
日本机床业的最新技术动向

公 司 名 称
产品开发理念
独 特 技 术
面向汽车行业比率80%
面向国内:国外比率 60:40

清叶制造所 节能 电动珩磨
ASTEKU 采用传统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

高速微细孔加工机床的特长
加工深径比可达到3-500 70-80 95:5
远州 高速、高精度、低价格 FMS、FTL - 42:58
大隈 省去无用功能、面向批量生产,发展高性价比机床 提供包括加工技术在内的所有解决方法 15 51:49
大隈丰和机械 使用独家技术开发创新产品 综合解决热位移技术、复合加工自动机床 55 70:30
大阪机工 低价格、高精度、无人化 设计、制造专用机床 40 30:70
大宫MACHINERY   60 80:20
KASHIFUJI 无故障、方便用户购买和使用的机床 高精度分度、自动化技术 70 77:23
北川工业 全自动化 4轴车床配置上料装置、面向大批量生产的设备 90 30:70
SHIGIYA精机制作所  追求高质量加工和高生产率 CVT轴加工技术 80 50:50
西铁城精机 完善高功能、高生产效率机床,开发重切削机床 复合、多功能加工机床的工序集约化技术 20 51:49
STAR精密 面向复合化、难加工材料的加工,力求缩短加工时间 使用高刚性刀架、运动控制技术缩短加工时间  50~60
太阳工机  系统化、减少占地面积 立磨精密加工技术 60 90:10
东京技贩(商社)  技术、采购、现场策划等全方位服务 有丰富的技术策划经验 99 37:63
东芝机械 确保性能力求低价格  20 50:50
丰田工机 LCCNo.1  直线电动机驱动的机床和大批量生产线 80 50:50
Nagase integrex  超精密加工机床 2 90:10
日平TOYAMA 标淮化、高性能加工机床 交钥匙技术 75 60:40
兵田工机  低价格大批量生产型齿轮磨床 从齿轮工艺到设备的综合齿轮加工技术 50 100:0
FALLO日本 在制造现场实现高精度测量 在制造现场实现高精度测量 75 100:0
富士机械制造 汽车零件 刀具系统和上下料系统 90 70:30
BROTHER贩卖  加工对象扩大到汽车主要零件等30个品种  高速回转铣削、冷却液贯穿主轴以及精密铿孔技术 50 30:70
HoRKOS  节能、环保、安全、快速交货、智能化 采用iMQL技术实现高速、高效率加工,大幅度降低加工成本 90 45:55
丰和工业 快速适应用户需求,开发加工中心模块化部件 发动机、变速箱和车轮零件的切削技术 90 30:70
松浦机械制作所 利用工序集约提高附加价值 高速加工、5轴加工和系统技术 30 --
宫野 成品化加工 复合加工、棒料加工和回转件加工 60 70:30
村田机械  紧跟汽车零件产业的技术进步 综合高生产效率系统 90 60:40
森精机制作所  小型化、高速化、功能化   40:30
山田DOBBR  使用机械结构不断提高精度 高速精密冲压技术和高精密大型冲床 10 --
没什么好说的~其实我们的比日本的更烂就是了~继续努力吧`
搞笑的文章,日本民船配套设备可能是世界最全的了
大型低速三菱的UE;中速大发和洋马;发电机和主配电板东洋电器和西芝(不是东芝);液压舵机川崎;。气动温度控制系统和液压控制阀门中北制作所;制冷系统当然是大金的;各种水泵和油泵是浪速;三菱产的分油机和TANABE的空气压缩机;驾驶台上的助航仪器和通讯仪器也是JRC和古野;锅炉也是日本产品,牌子是HANDA......
好文!!!!!!!!!!!!![em17][em17]
说日本没风洞的去空军区看帖子,早贴出来了。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280205
这个帖子如果出在抵制日货的高峰期,或许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可惜,现在被放到超大上来了。。。

结果……
其他行业我不了解,但我做建材八年,说实话日本货什么TOTO,立邦等从技术含量上绝对不如多乐士,来威,美标,科勒。但日本人比欧美人了解中国人,会做中国人生意,广告宣传作得好,款式以及炒做的理念符合中国人心理。但质量确实有差别,所以我们这个圈子的朋友不用也建议自己的朋友不用(没有抵制日货的问题),如果有较高的预算自己买欧美产品吧!另外我一帮做家电的朋友告诉我,他们都不用韩货,说是垃圾倒不至于,但和国产产品相比没有什么技术优势,花冤枉钱不如买国货。他们曾经建议我电视买SONY或菲利浦,冰箱用西门子,伊莱克斯,科龙,空调客厅买格力,卧室用美的。洗衣机滚筒用西门子,波轮用惠尔浦,液晶电视用飞利浦或LG(唯一推荐的韩货),另外根据多年外企工作经验,外企的东西最好买他们的高端产品,代表他们的先进技术,中档产品是打市场的,水平大打折扣,和国产高端产品相差不大,甚至不如国产高端产品。没有足够预算最好别太追求品牌。
何必为这些事争论不休呢`不过有点我同意`韩国家电产品~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还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吧~
虽然对机械不懂,但感觉还是很客观的